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统计学专业

经济学统计学专业

经济学统计学专业

经济学统计学专业范文第1篇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日新月异。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通过探索数量http://的规律性来认识社会的方法科学,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经济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统计学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往往在没学统计之前,学生已经用自己的思维定式认为统计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课程,既枯燥又抽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这样文理兼收的学生来说,首先是“怕”字当头,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学起来自然吃力。因此,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是学好、用好统计学的首要条件。

1、消除怕字,拉近与统计学的距离。要打破学生所认为的统计学即是一门数学课的思维定式,在绪论中把数学与统计学的联系与区别讲清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两者的区别:数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数量规律,而统计学研究的是实际现象的数量规律;数学家可以坐在屋里研究数字规律。而统计工作者则必须深入实际收集数据,并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归纳才能得出结论。比如,经济、管理专业都关心的市场,要想了解市场,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对市场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认识市场,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教师还可以在讲完绪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找找生活中或你理解的统计,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拉近学生与统计学的距离,消除学生怕学统计学的心理。

2、培养统计思维,强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统计学是一门通过现象的数量方面认识现象本质的学科,要与数字、计算打交道,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是难免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传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统计理念,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正确使用统计工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统计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凭主观臆断,不是想当然,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数量进行观察和分析,重视数量的研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增强认识事物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决策的正确性大大提高。反之,统计数据来自于实践,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不能脱离定性分析,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渗透这些理念,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去做对某一道题,而是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激发学习兴趣,考虑统计学的应用背景。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教与学中,基本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模式,导致了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习惯于死记概念,硬套公式,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1、注重教与学的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与学的交流,将严肃的“讲授式”与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教师讲授基本知识时,要强调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专业去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展开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并解疑。教学相长,教师要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此外,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整个学科知识链的衔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与基础课、专业课的渗透与过渡,对于有重复内容的课程,各科教师之间要一起讨论,对重复的内容整体协调,强调知识的整体优化,使整个知识链节奏明快,节省时间,学生了解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过渡,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增强专业综合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的统计技能、实践能力是统计教育的目的,统计工作是一项群体活动,组织工作复杂,学生的组织能力将在日后工作中接受考验。但因在高校教学计划调整中整体课时缩减,统计学课时也一减再减,课时少,学生多,组织难成为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的障碍。教师面对客观现实,灵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统计教学中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及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在教学工作中逐步落实。实施案例教学,是对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可以营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案例的搜集最好选择统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实例,每个统计应用实例都应简要地描述公司背景及该统计方法应用的情况,真实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现象联系起来。针对课时少、学生多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认识实习环节,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将案例及有关资料事先发给学生,学生自组团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教师上课时,安排每一个团队派一个代表在固定时间内讲述自己团队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团队成员可以做补充发言,教师做最后总结分析,同时针对各团队的发言情况,结合团队成员的参与程度,给每一位同学打出平时成绩。在教学中适当地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案例有一个熟悉消化的过程,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使其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挥,使素质教育不再成为空谈。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专业知识实习的环节,进行一次统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用统计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做铺垫,也为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正确使用统计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注重现代先进技术的合理使用,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文字、图表、色彩、声音、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的使用要考虑到其合理性:若课件制作得太花哨,可能会误导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关注图像的丰富多彩;而课件制作得文字太多,过于呆板,则又成了变相的“填鸭式”,学生只顾记笔记,缺乏思考理解。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http://

统计软件有许多,如excel、sas、spss等,并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掌握统http://计软件,使数据处理变得快速简单,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excel统计软件是最基本的要求,结合案例教学学会用excel创建表格,制作图表,可以学习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通过学生上机环节的练习,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艺术性,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修养

统计学课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面对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需要统计学教师不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既要精通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又要具备经济管理学知识,注重理论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关注实践,投身实践;关注国内外统计学学术动态,将新的知识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学博者为师”,教师高深的学术造诣、敏捷的思维方式、广博的知识面、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经济学统计学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统计类专业 《宏观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提出,授经济学学士学位的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经济与管理类高素质统计人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良好的统计学、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能熟练使用和开发精算软件,具有较强的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及对保险、银行、证券、社会保障等领域有关问题进行观察、计量、精算和预测的综合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统计类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统计学专业特点,新规范中给出的一般经济类基础课程和其他经济类专业(如经济学、财政、金融等)有所不同,要求普遍开设的课程只保留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会计学等三门课程,可见宏观经济学在统计类专业中的重要性,但是宏观经济学在统计类专业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试图从问题入手,为《宏观经济学》课程在统计类专业中顺利开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二、统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开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统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统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对象与传统教学对象存在差异,如果完全照搬经济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实施效果肯定就会大打折扣。具体来说,统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经济理论基础认识不足,对经济理论学习重视不够。从统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统计类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而应用的理论基础就是经济学,只有有了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才能更深入地进行统计定量分析,得出的结果才会正确,才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但现有社会经济统计专业,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诸环节,对经济理论基础重视不足,并且不同统计专业方向对经济理论基础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这些都没有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环节得到体现。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统计类专业毕业生不论是从事经济管理还是理论研究,都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因此,应加强《宏观经济学》教学,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第二,数理基础不够深厚,数理分析方法应用不足。宏观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高度抽象化的学科,数理分析方法在其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数理分析方法不仅运用于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而且在初级、中级课程中大量涉及。统计类专业开设的数理基础课程主要以概率论为主,并且授课教师是从纯数学角度(包括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讲授的,由于学生数学功底相对薄弱,并且所学内容与本专业其他课程联系不大,使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课程设置次序上,本科阶段高等数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开设基本同步,而概率论、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相关课程甚至晚于宏观经济学的开设,严重影响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

第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显著。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派别多,系统庞大,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图表、经济模型和专业术语,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外教材,与中国现实国情存在差距,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探索和改革。从当前教学实践来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反馈评价来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

第四,师资力量薄弱,不符合人才培养要求。根据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统计类专业学生应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经济与管理类高素质统计人才,因此,统计类专业教师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然而,现有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统计类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纯经济学学科背景,他们的数理基础薄弱,统计思想欠缺,不能很好地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问题必然导致经济理论与统计方法脱节,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清晰及制约学生将理论运用到现实的能力培养。

三、统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第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适当增加课程学时。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统计类专业的《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学时基本都是54课时左右,甚至更少,只有36课时。这样的学时安排使宏观经济学几个重要基本理论平均每部分课时只有不到十个学时,这样的授课学时只能保证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的课堂传授,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目前国内高校统计类专业经济类基础课程只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没有其他如政治经济学等经济类基础课程的学习,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统计类专业学生在学习经济类基础课程的过程中会显得更吃力。因此,如果教师要在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那么这样的学时安排显然不够,谈不上课堂作业讲解,更谈不上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提高阅读经典文献能力的研讨式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的引入。因此,为了引起统计类专业学生对经济理论基础的重视及更好的教学效果,宏观经济学教学课时应该适当增加,争取达到每学期72学时。

第二,增开数学课,增厚学生数理基础功底。随着数理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重要,加强学生数理分析基础显得愈加重要。虽然初级宏观经济学没有太多数学方法的使用,但是中级、高级宏观经济学则会涉及非常多的数学工具,如动态优化、拓扑等。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本科生开设的数学课只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中级高级宏观经济学对数学的要求。因此,增开包括数学分析、随机过程等部分数学专业课,为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同时,调整数学基础课程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开设顺序,在学生有一定数理基础的前提下开设宏观经济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宏观经济学。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当前教学实践来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反馈评价来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构建研讨型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与生生互动,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大量引用国内现实宏观经济案例,鼓励学生进行课前小组讨论,有效利用各种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第四,合理设置考试方式,建立全面健全的评价体系。考试是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衡量教师教与学生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传统考试形式单一,一般为闭卷考试,同时,考试内容单调,无非就是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基本是确定的,学生即使没有深刻领会吃透教材内容,靠死记硬背、照搬公式,同样可以取得好的卷面成绩,而且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及格率,会在考前划所谓的重点,有部分短时记忆较好的学生靠考前的突击冲刺,也能拿到很好的成绩,因此,这种考核方式根本不能真正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所以,针对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考核方式可以更加多元、更加全面。一方面,考核时间不再局限于期末考试,可以延伸到课前准备、课中讨论、课后总结评价等。另一方面,考核能力要求不再是单一的概念理解记忆,包括研讨式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对课外资料的阅读和分析及课堂集体讨论等,对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专业素养等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鼓励宏观经济学专业教师转变专业方向,增厚数理统计基础。现阶段,从事统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教师基本本硕都是经济类专业,使他们在从事统计类专业的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领会统计类专业培养目标,把统计类专业学生按照经济类专业学生培养,结果就是不能突出统计类专业的专业特色。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以鼓励经济学背景的教师攻读数理统计学,加深对统计学学科的了解,弥补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的不足,增厚数理统计基础,不仅可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统计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丽影,赵临龙.关于统计学专业发展的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2).

[2]谢琦.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6).

[3]曼昆.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韩芳.浅析研讨式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0(1).

[5]袁卫.机遇与挑战――写在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之际[J].统计研究,2011(11).

经济学统计学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经济管理 统计学 教学现状 建议

统计学早在17世纪中叶便在英国与德国萌芽,而国内的统计学教学则起步较晚。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大致是从1979年开始,主要借鉴前苏联统计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中部门统计占很大比重,人才培养主要服务于政府统计需要;1992 年到 1998年,引入数理分析方法和经济管理类课程,人才培养主要服务于市场经济管理的需求;从1998年至今,统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之间的交叉融合,数理统计分析方面的课程显著增加。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特点

统计学是用定量方法研究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现今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及全日制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必修课之一。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的统计学一般都是指统计学原理,主要研究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统计方法,这些方法既可以用于对社会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也可用于对自然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还可以是各种应用统计学的基础,在管理决策中也有着很广泛的应用。

尽管现今出版的统计学书籍目录内容设置不尽相同,但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材基本上包括以下内容: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指数、抽样及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非参数检验、相关与回归、时间序列分析、统计决策等,还简单带有概率论和概率分布的章节,内容虽多为基础知识,但对于数学、概率以及建模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通常要求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之前先有《数学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学习基础。对于不同的教学计划要求和学科基础,对学习的深度和学时数也不尽相同;而对于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形态各异。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时数决定了只能以基础知识传授为主

全日制本科学校里的经理管理类专业学生,通常统计学的课时设置为51学时,看似较为充裕,但要将一门学生印象中充斥着“抽象”、“计算”、“公式”为主的课程生动、系统地传授,时间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章节会被忍痛割爱,如统计决策,而对于相关与回归的章节也只能以简单介绍为主无法深入展开研究。而这些部分,通常是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果在课时安排中还加有实验的课时,势必还要进一步压缩其他各个章节的时间,对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细致地掌握统计学的理念与方法,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学生基础造成讲授和考试的矛盾

现如今全日制本科学校的经理管理类专业学生生源越来越向文理兼收发展,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时的基础不同。这里存在两种情况:(1)该专业生源是纯理科或纯文科;(2)该专业文理混收。对于前者,在讲授过程中只需要更具针对性即可,更多问题在于既要保证统计学课程的考试难度基准,又要照顾到学生基础的问题,难以协调考试的难度和预期效果;而对于文理混收专业,更多地问题存在于课堂讲授方面,无法个别照顾文理科同学的任何一方,很容易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进而也会导致考试检验学习成果的科学性遭到影响。

3.学生对统计学课程设置的定位模糊

很多经济管理类的学生都对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了解,从而缺乏学习积极性。统计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此时,学生虽有一定数学基础,但和统计学现实应用相关联的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等课程还未开设或正在同时开设,学生们并不能系统地了解本门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联性和应用性,而等到大三、大四乃至踏上工作岗位需要用到的时候,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在应该认真学习的当下并未对统计学有充分的重视。

4.统计学教师社会实践经验需要加强

现如今高校教师以中青年特别是青年为主,这些教师拥有高学历,但缺乏工作经验,很多都是刚毕业即踏入工作岗位,虽然在知识传输准确性方面不存在问题,但理论联系生活实践的能力却需要加强,因为毕竟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是以应用为主。

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提高课堂内效率,开发隐性课时

对于相对于教学内容而言课时相对短缺问题,需要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做到“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要舍得花时间说”,即废话少说,重点细说,随时根据学生上课状态灵活应变。同时开发隐性课时,即简单问题不靠讲解,靠课后思考或作业布置的形式,既节省了上课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因地制宜教学,摆正考试位置

理科背景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在枯燥抽象的新知识介绍方面,相对而言可以少花些力气,对于公式推导及模型设置,也较容易入手。但这种背景的学生,通常在知识细节方面容易掉以轻心,灵活思考能力相对欠缺,而且对于一些条条框框需要强化记忆的知识,很容易产生排斥感,因此遇到此类知识点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

文科背景的学生,和理科背景的学生相反。他们通常善于强化记忆,思考灵活,但学习很容易流于表面,学习过程中遇到抽象、枯燥的新知识和需要逻辑思维才能解决的推断或者建模问题时,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而这些内容却通常是统计学的重要内容,所以,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遇到此类章节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特别需要详细带入,切忌操之过急。

对于文理兼收的班级,需要教师在掌握大局的基础上经常与学生交流,从而能及时了解学生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既然考试不可避免,任课教师则应摆正心态,考试是检验手段而不是洪水猛兽甚至恐吓工具,既要保证本门课程考试的威严性,不能为让学生及格而考试,也不要一味曲高和寡使学生闻统计学考试而色变,特别地,要在对学生基本情况了解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考试的方式、难度及定位。

3.专业课程设置要更科学,学生思想要更早补课

在课程设置的部分,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在《统计学》课程开设之前,保证学生直接或间接修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授课时间,统计学中概率论的部分、参数估计以及假设检验部分的课时便会不同程度得到缩减,学生就有更多时间进行应用方面的学习。在思想方面,需要对学生们从一年级新生时开始就进行所学专业各项基本内容的介绍和辅导咨询,让学生们从刚入校时就对自己未来大学四年整个课程安排有基本了解,对将来所学各门课程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会起到的作用有一定认识,从根本上了解每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教师积极参与项目课题及企业实践等多管齐下

解决青年教师社会实践经验少的问题,除了可以通过向资深教师咨询听课以及进行课程培训之外,积极申报和申请横向纵向课题也是一种方法,让教师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尽量重视和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多请公司企业中担任实际职务的相关专业人士对学生和教师举办讲座,或直接邀请相关人士对个别章节进行客串授课,都是一些很好的尝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统计学的教授,目前只能以基础和理论为主,对于分析的部分,只能删繁就简,尽量达到浅显易懂,保证最基本的应用。在教材的选取上,不适合选取数学运算和模型要求太高的教材。在讲课的过程中,尽量以浅显易懂的实例为主,每节课不适合讲太多新知识,尽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适当发挥学生们的灵活思考能力。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相信在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会让统计学这门课程成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徐国祥: 统计学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11

[2]顾建平 杨慧芳: 探讨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J].管理观察,2008(7)

[3]谢婷: 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9(28)

经济学统计学专业范文第4篇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提供了关于搜集、整理、汇总、描述和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和决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不仅是高校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且也是此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统计学本身具有概念多、复杂难记、公式多,难以理解、容易用错、实际应用比较灵活等突出特点,所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应引起教学者的注意。

一、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

统计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学生应能看懂大部分统计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教授学生统计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统计理念,养成定量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定量思维的基本方法。我国的大部分经济理论研究偏重于演绎推理,较少用数字说话,有时由于数据不足使读者怀疑其科学性,大大降低了说服力。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使用数据的技能,通过调查或试验,搜集某方面研究的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数据到结论,才能得到对此项研究的正确认识。即在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课程作为手段,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输一种定量思维方式或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统计学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 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先简明直观地介绍基本内容,并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力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最后及时总结基本内容,一个知识点应有一个小结,全部的内容应有一个总结,小结和总结是对基本知识点的强调和归纳。

(二) 在教态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适当的教师用语,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对基本知识介绍时,教师用语的使用必须准确、严谨,节奏平缓,以期达到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作案例分析时,教师的语言则应轻松、活泼、幽默,节奏富于变化,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基本内容总结时,教师用语则应简洁精练、浓缩概括,节奏稍慢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2.通过对知识加工,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统计学是一门夹杂数学内容的学科,大部分学生都很畏惧繁琐的公式,所以在讲授统计学时,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尽量列举统计与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统计的眼光认识世界。在搜集案例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 如国家公布的国民经济各种统计资料或各类媒体报道中的统计调查数据,以及在实际调查中得到的各种资料和生活中学生认为有意义的案例等,如用本班的出勤率、团员所占百分比来讲解“结构相对数”。

(三)在统计学考试试卷安排上来说,可以借鉴西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考试的方法,把考试中可能用到的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

事实上,这与强调学习统计学重在能使用统计方法处理具体统计数据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公式的推导证明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东西,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能熟练使用统计公式,能注意到不同公式的特定应用条件就可以了,这种将统计学的相关公式给出的做法,在国内统计学考试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在西方的相应课程考试中则是普遍现象,如英国的一些课程的考试就是如此。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统计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统计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并选择若干统计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能在实践训练中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知识,加强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虽然对学生不需要讲授过多复杂、高深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统计学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统计学学科知识结构的把握。

在统计学学科上要达到一定的积累,及时更新和完善知识框架,不但需要掌握统计学原理、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相关的统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eviews、spss等,了解统计学科的发展动态。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教师在上岗前必须经过教学理论的培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技能,必须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对任课班级的专业相关课程的了解。

教师应对所授班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所了解,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实例来讲解统计理论方法,在介绍最新统计知识时能与学生熟悉的专业应用相联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将知识贯穿起来,应用自如,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更便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力。

统计学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活动而缺乏统计实践活动的锻炼。因此对企业经营的规划、预测和管理的统计工作,教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这样统计课程就无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的讲课无法给管理的专业实践提供帮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难得到提高,这恰恰是一些统计学教师需要提高的方面。

学习理论是在课堂,检验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论一般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把案例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与实际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并开展评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判断能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在实际中完善理论,反过来理论还应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在统计学课堂上,传授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统计学理论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课前准备方面,在每章结束的时间,安排学生对下一章预习,除了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该章在现实中的应用体现,为自己和他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二)课程安排方面,在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等章节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周围的企业单位或社会进行问卷调查。每一小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确定调查方式等,整理调查问卷数据,归纳调查结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企业或社会在某方面的发展。

(三)教材设计方面,设立附录收集一些从政府部门的统计信息,及报刊杂志中有关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说明如何利用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还可列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截止到5月22日的死亡人数为55 239人,后期统计捐款总数为441亿元;受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 187亿美元,较6月份大幅增持149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世界上每4个新生婴儿中有一个中国人等。

五、结论

经济学统计学专业范文第5篇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摘 要:本文分析了在实践化的大趋势下,各高校在统计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将统计实践分为基础统计实践和专业统计实践,以实现统计实践教学系统化和规范化,进而避免出现教学与实践、学习与应用“两张皮”现象的方法.

关键词 :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32-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在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方面不断尝试、修正和完善.笔者通过调研、学习其他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教学经历,梳理出现行高校统计实践教学的特点、存在的部分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1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实践教学的特点

统计学,作为一门关于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论科学,可以直接为经济、管理各专业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服务.目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教学皆配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大体设置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形式:校内实践包括上机实验和模拟实习两种.上机实验是指学生在校内机房练习统计软件,模拟实习是通过简单模拟统计工作以锻炼学生的统计运用能力;校外实践一般通过设置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接触统计工作以提高其统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收集到的数据显示,现行统计实践教学呈现如下四个特征:

1.1 实践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部于2012年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规定了不同类型高校实践学分所占的最低比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国内各高校应《意见》要求,一方面增加了统计理论课程,如在原有数理统计和统计学原理课程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学科特点新增计量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金融统计、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企业统计或统计软件分析等课程;另一方面还相应提高统计实践教学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1].

1.2 不同专业师资合授现象突出.研究表明,几乎所有高校统计类课程都分配给不同院系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如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分配给统计学教师,而金融统计、企业统计等专业统计课程分配给经济管理专业教师.鉴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统计学专业授予理学学位,①高校的统计学教师多隶属理学学院.这样虽然可以借助理学教师的专业优势以弥补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不足,并减轻任课教师的教学负担,但也容易造成统计理论体系分割,统计实践教学内容松散.统计类课程由统计学教师和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合授的现象.

1.3 参与统计实践学生人数众多.伴随我国经济的大发展,经济管理专业社会需求持续高涨,各高校对经济管理专业日趋重视,不仅原有的经济管理类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综合类大学招收的经济管理类学生也是成倍增长,而且众多的理工类学校在社会需求的引导下也纷纷开立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必选课程,伴随经济管理人才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参与统计实践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1.4 统计软件运用已成常态.面对海量统计数据,利用手工计算完成统计工作是不可想象的.目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教学已逐渐重视统计软件教学,很多院校一方面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室,另一方面还专门开设了统计软件课程.统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基本可以结合统计软件进行.

2 统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都认识到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重要性,并在统计实践教学方面做出持续探索,顶层设计也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统计教学实践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统计实践教学的路还很长,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大体归为以下几类:

2.1 师资分割引起教学体系分割.由于教授统计课程的师资分散在不同院系,教师一般只负责单门课程实践设计,导致多门统计实践之间、专业课程实践之间相互割裂,缺乏有效的“串联”.如统计学原理只有上机实验,学生不知道如何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知识运用到后续课程中;专业课程实践又无法和统计方法有机融合,导致专业知识和统计方法、理论和实践两张皮.

2.2 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受师资、时间、学生人数多等条件限制,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实践往往以校内实践为主,其中以上机实验居多,学生在机房中通过练习统计软件以巩固课堂的理论知识.这使得统计实践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流于形式,实践教学往往沦为理论课程的附属;一些教师认为实验课程就是上机做作业,在上机时间找几个题目让学生计算.这必然影响到学生统计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统计是枯燥乏味的学科.

2.3 实践教学学时安排不足.笔者通过调查多所院校发现,目前仍有部分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数的比重在15%以下.这与教育部《意见》要求尚有一定距离,与发达国家相比亦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部分高校把统计实践纳入理论课程的正常教学,不另行单独计算学分;那么在理论课程学分已定的前提下,授课教师若拿出大量时间用于实践则无法完成理论教学任务.

2.4 实践教学瓶颈有待突破.目前高校的教学工作主要由青年教师承担,青年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其先天实践能力不足限制了实践教学的高度[2];加上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工作量大等导致其没有精力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方法,限制了实践教学深度;另外,部分高校给教师的培训经费偏低、培训途径较少也影响了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

3 对于地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统计实践科研小组,夯实统计实践教学的组织保障

高校的院系结构和专业设置使得统计实践教学难以找到依靠点,教师难以跨学科进行交流和研究,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组建统计实践科研小组,集中统计教师和经济管理教师力量,让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承担统计实践教学任务,打破现有的系、部分割状况,统一调配师资,形成教学科研合力,为统计实践教学探索提供组织保障.

3.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安排课时,有效解决课时不足问题

将本科统计实践分为两部分:基础统计实践和专业统计实践[1].基础统计实践,可将数理统计和统计学原理两门课程的统计实践合二为一,采取上机实验与校内模拟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使学生了解统计工作过程.基础统计实践须独立设课并单独计算学分.专业统计理论实践,则可将相关统计课程与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结合,如经济学专业可以把计量经济学、经济预测和宏观经济学三门课程合并实践;金融学专业将金融统计、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和国际金融等课程合并实践;市场营销专业深化基础统计实践,并将其与市场调查统计分析、市场营销等课程合并实践;财会专业将企业统计与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合并实践.

3.3 明确实践目的,科学选择实践方法,解决知识与实践的距离问题

基础统计实践往往在低年级开设,因此,可以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目的,通过教师设计项目引导,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统计思维能力.教师在选择实践项目时应关注学生兴趣,结合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让实践项目更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如大学生就业难、学校食堂饭菜越来越贵、学校自习室抢座位现象等.这样一来,使统计实践由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实践为中心.专业统计实践教学由于在高年级开设,所以应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为目的,专注统计方法在专业知识中的应用以充分锻炼学生专业领域的数据分析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统计方法解释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其通过思考主动填补知识漏洞的能力,如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成立吗?为什么房价涨了,买房子的人却越来越多?

3.4 丰富实践内容,扩展实践渠道,避免学习与应用两张皮现象

在基础统计实践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接触不同的数据资料,可根据理论知识的要求和统计数据的特点设计如下内容:①利用问卷收集截面数据完成统计工作,让学生通过对最熟悉的现象进行模拟统计来了解统计的每个工作环节,把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②采集并分析统计年鉴上的时间序列来了解国情,如通过对历年年末人口数进行相应统计分析了解我国人口的变动规律;③定期收集超市、商场的商品价格来编制价格指数,并与统计局公布的价格指数比较,理解价格指数编制的意义.基础统计实践须让学生掌握统计知识,并为未来的专业统计实践做准备.专业统计实践则可采用校内、校外多样化模式,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如让学生参加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让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统计局、社区、工厂、市场调查公司、银行等相关单位实习,并在实习结束提交统计分析报告.

3.5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破除实践教学瓶颈,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要提高经济管理专业统计教学的整体水平,单靠在校内组建统计实践科研小组显然不够,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教师能力:第一,吸纳其他高校优秀教师及企业领导加盟统计实践小组.教师通过直接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和了解市场需求以探索统计教学模式和实践方向;第二,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参加培训班.让非统计学专业出身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参加数学、统计等课程学习,让非经济管理专业出身的统计学教师学习经济管理理论课程,以此来取长补短.第三,借鉴mba的案例教学,高校可要求统计实践小组建立统计数据库及案例集,让教师在编制案例的过程提高科研实践能力[3].

注 释:

①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本科生专业目录将原来分属在数学下的数理统计专业和经济学下的统计学专业合并.

②为一个专业放在理学门类下,同时又规定该专业可授理学学位也可以授经济学学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授予统计专业经济学学位.

参考文献:

〔1〕马敏娜,李国荣,马秀颖.财经院校统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创新与实践——基于统计实践教学改革视角[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