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等教育的本质

初等教育的本质

初等教育的本质

初等教育的本质范文第1篇

实现教育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教育的任务。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也是青少年成长、成人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要研究解决制约初中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初中教育得到持续、健康发展,这对全省教育的发展、实现基本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省初中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省的初中教育得到稳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些主要指标在全国的位次有了新的提升。2008年全省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98.48%,初中三年保留率97.9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0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24%,本科学历超过61%。生师比14.83:1,比上年的15.76:1明显降低。初中校舍建筑面积2560.7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5.34万平方米。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87.82%;体育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90.13%;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87.87%;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86.83%: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为90.81%;建立校园网学校数的比例为72,48%。

这些数据表明,我省初中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这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扎实工作是分不开的。近年来,通过实施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各项工程,初中学校布局与规模趋于合理,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全省初中阶段办学条件的均衡度得到大大提高;“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教师工资、公用经费等教育投入得到进一步保障:初中教师队伍建设有了明显进展,教师学历有了大幅度提高:初中的课程改革得到全面推进,并向深入发展。尤其是出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学校管理得到了加强,学校办学行为普遍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涌现出了泰兴洋思中学、溧水东庐中学、无锡蠡园中学、溧阳后六中学、扬州梅岭中学、海门东洲中学等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办学上水平有特色的学校,他们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虽然我们在初中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初中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最大问题是初中教育还没有做到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正是由于这一问题才使得初中教育的“瓶颈”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使得初中教育的薄弱状态难以改变。

初中教育要实现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一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旗帜下,积极推进初中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旗帜下,全面促进初中教育的“内涵发展”。

初中教育要实现“高位均衡发展”,关键是要促进各级政府依法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我省正在大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我们教育系统要充分抓住这一契机,促使政府在学校布局、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评价制度、招生考试、规范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使初中教育在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同步实现高位均衡发展。这些涉及到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和有关政策、制度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通过实现高位均衡发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面临的初中学校改制问题、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设立重点班问题、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择校热”等一系列问题。

初中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就要使学校的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能够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应该包括以住比较忽视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应该包括校园文化、学校特色、民主氛围、师德师表等。通过学校的内涵发展,可以逐步解决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德育、美育和体育弱化的问题,学生身心发展受影响的问题,努力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初中教育。

二、努力实现初中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一个阶段我省初中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科学谋划未来。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服务能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强规范管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这里,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是狠抓薄弱环节,全力促进城乡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大解决初中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工作力度,加强薄弱初中建设,加快薄弱地区初中教育发展。着力缩小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初中学校。均衡配置初中教师资源,逐步推进初中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继续实施把热点高中招生指标不低于50%的比例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力争在解决择校问题上取得阶段性成效。要创新机制,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指导各地进一步优化初中教育布局,充分发挥示范初中的引领辐射作用。扎实推进农村初中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高度重视并花大力气研究解决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和管理问题。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制定外来务工子女在流入地学校上学的具体规定,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初中上学的比例。进一步规范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努力改善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初中教育质量。准确把握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坚定不移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生动活泼发展和个性发展。要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兴趣和创造性人格,开拓他们的视野,鼓励他们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动手实践和探究,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要坚持健康第一的要求,切实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探究、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

正常开展,让初中校园充满蓬勃朝气,洋溢青春活力。要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加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和解决青春期所遇到的困惑和困难,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分辨是非,调整情绪,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做一个阳光少年。

要进一步总结泰兴洋思中学、溧水东庐中学、溧阳后六中学等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典型经验,把握课堂教学的核心,改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以此带动教学结构改革,从根本上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改革应有多种模式,各地、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研究、探索符合自身特点和条件的做法,形成自身的风格以至模式。要坚持和优化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提高质量和水平。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积极稳妥推进,切忌浮躁和急功近利。

三是规范初中教育管理,坚持依法治教。严肃、全面地执行义务教育法,同时提请省人大尽快制订江苏省贯彻《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研制并颁行《江苏省初中教育管理条例》,真正把初中教育纳入依法治教的范畴,为从根本上改变初中教育的薄弱状况提供法律保证和支持。进一步规范初中办学行为,坚持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强县(市、区)对举办和管理初中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的作用。初中教育要切实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加强学校管理,达到省规定的各项规范要求,达不到要求的必须限期达到,违反要求的必须限期改正。初中应以举办公办学校为主,继续鼓励和支持集体或个人依法举办民办学校。

我们要依据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以教育现代化为主要标准,对照发达地区的初中教育的办学要求,针对在全国位次较低的指标,制定初中办学条件标准。在标准中,突出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数、理科实验仪器设备、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数,以及学生与教师比、班额规定等。城乡初中执行同一个办学条件标准,并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办学条件标准颁行后。原合格学校标准停止使用。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初中教师和校长队伍整体水平。首先要稳定初中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坚守农村初中工作;在职称评定、晋级、评选等方面,对初中教师予以较大倾斜;坚持特级教师评选中,初中教师单列。改革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实行教师来源多元化,提升教师资格起点,构建教师教育资源联盟;教育学院及其他培训机构,要对初中教育培训进行专题研究,要有强大的专业支撑,讲求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毕业生中选拔优秀者,安排到初中任教,各地可开展“向优秀教师学习”项目。初中教师队伍的全面提升,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培养制度、教师资格的认定制度、任用制度、继续教育制度、评价考核制度等方面要有较大突破。积极探索城乡初中教师轮岗交流制度。

初等教育的本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行,体育的新式教学理念已经走入了全国各大中小学校中。根据教育体质的改革,体育教学不单单是体育达标,初中教学目标逐渐转为“健康第一”,在新的教学方法中,体育教学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人格,让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并且具有创新精神。教师在初中体育的教学中,通过运用体育锻炼与健康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培养符合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目前初中体育课堂的现状及对其的改进方式

随着国家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注重身体健康的发展。体育课程设立的初衷原本是为了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由于目前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教师在初中体育的课堂教学中逐渐与体育教学的初衷渐行渐远,各式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上的错误与漏洞层出不穷,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没有太大的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一方面可能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体力集中精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导致学生文化素质的不断降低;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也体现出教师体育课堂教学策略存在漏洞,这与新课改中所提出的“优质体育教学”目标不符。同时,由于教师在实际的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高效的教学策略,久而久之就导致了恶性循环现象的出现。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现状,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更新初中体育教学观念,使用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其次,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进行相关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初中体育课堂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例如,在田径运动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制订完整的课堂教学计划,并要求学生进行适量的跑步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二、教师运用高效教学手段提高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在初中体育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端正教学态度,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其次,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监督机制,避免“占课现象”的发生。最后,教师可以运用新式的教学手段,以此达到进一步提高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的目的。以下为几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可供教师进行教学参考:

1.建立以人为本、师生平等的初中体育课堂

师生关系是否应该平等是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话题。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师在学生义务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建立以人为本,师生之间平等相处的和睦关系,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同样适用于学生的初中体育教学过程。建立以人为本、师生之间关系平等的新型初中体育课堂一方面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师事先制订的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同时,这种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顺利完成,对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体育锻炼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例如,在足球教学中学习“脚内侧停球与踢球”知识点时,教师为了开展师生平等的新式体育课堂模式,可以亲自融入学生的体育课堂中,当学生遇到“脚内侧停球与踢球”动作困扰时,可以立刻向身边的教师提问。教师通过具体的踢球与停球动作,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寻找脚内侧在踢球或者停球时的受力点与发力点,从而建立以学生为本、教师与学生平等共处的新式初中体育课堂。

2.开展体育拓展活动

开展体育拓展活动是初中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充分的体育拓展活动之中强健体魄,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体育拓展活动中所蕴含的生活道理,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情商与身体双重发展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初中体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体育拓展活动还可以让学生的身体与思想得到充分的放松,从而有利于他们之后的学习与生活。教师在开展体育拓展活动时应该考虑该拓展活动是否与教学内容相契合,从而达到有效延伸初中体育课堂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篮球运动技巧及其规则”这一部分的相关体育知识时,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向学生教授相关的篮球起源知识,以及篮球规则中关于“走步”、“二次运球”、“回场为例”等理论知识。在课下教师可以组织热爱篮球运动的学生开展篮球班级友谊赛,让学生在这样的拓展活动中放松自我,并运用自身高超的篮球技巧奋勇拼搏,帮助自己的球队获得最终的胜利。

3.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想加强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建设,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率,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知识强的体育教师队伍,这是提高学生们体育素质的关键。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性素质和体育水平。“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新词,作为体育教师,要想提高初中的体育课堂效率,提高学生们的体育素质,就要从思想上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们领悟到学习体育对于自身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体育类型的比赛,激发学生们的热情,也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课堂观摩指导。重视初中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基础之一。

体育对于每个人的发展都尤为的重要,教师在初中体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重视学生的体育教学。同时,在体育课堂中注重体育理论知识与实际体育运动相结合。只有通过家长,教师与学生们三者一共的努力,才能够让学生们强身健体,有充足的精力去学习其他学科,提高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学信.应用举例法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7):156-157

初等教育的本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教育 评价机制 改革方案

进入新世纪之后,素质教育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希望中小学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初中教育在新课改基本精神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中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可以说,“面向所有学生,从根本上推进初中教育改革”已经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了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初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成了激励广大教师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事实证明,在新时期背景下探索初中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方案有着明显的时代意义。

一、明确目标,强调重点,开展综合评价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初中教育一直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旧存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这种不良现象依旧存在,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类考试、竞赛仍然层出不穷。可以说,以升学率判断学校实力,决定校长的荣辱升降,决定教师的报酬职称已经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思维定势,导致校长和教师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对后进生漠视不见,这严重背离了基本教育规律,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口碑,导致初中教育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素质教育推进困难重重。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初中学校必须不断探索减弱应试教育影响的政策,可以制定《关于禁止初中分快慢班的意见》、《建立初中毕业生汇报制度》等规章制度,促使广大教师面向所有学生实施教育,使学生享受到公平教育。

另外,为了从整体上构建评价初中教育质量的机制,初中学校还应该建立以考核“四率”为主体的综合评价机制,所谓“四率”,即“入学率”、“合格率”、“优秀率”和“毕业率”。不按照分数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排名是“四率”评价的最大特征,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平均分,开展底线评价。初中学校要着眼于优秀率,追求尽可能高的合格率,有了高合格率就有了高毕业率。总之,初中学校必须坚持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一起抓,德智体美劳一起抓,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各项要求。

二、确定责任,实现“保底”,面向所有学生

如今,学校的减负问题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学校中依旧存在“唯分数论”的现象。设置“四率”评价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现象。要想真正落实“四率”综合评价的改革方案,关键要抓“合格率”,保证所有学生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初中校长是抓合格率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直接责任人,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尽到责任。同时,初中各级各班都必须实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育目标。教育保底,顾名思义,就是要保证所有学生,哪怕是成绩最落后的后进生都可以达到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应该有所进步,真正使每个初中毕业生都合格。

要想提高合格率,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动学生、依赖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坚定他们能在现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教师必须摒弃那种牺牲后进生,换取好学生冒尖的做法。其次,教师要从转化后进生入手,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低年级抓起,从基础学科抓起,形成段段清、科科清、全面清的良好局面,真正落实“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使每个学生都合格。再次,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中差生”的知识基础为课堂起点,积极实现“浅、慢、精”,即基础知识讲得浅,新学习内容讲得慢,课后习题布得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将一些学习策略教给学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坚持学、认真学的良好学习习惯,保证每个学生不掉队,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事实证明,合格率高了,优秀率会跟着稳步上升。优秀率高了,学校的口碑、老师的品牌也会相应提升。

三、坚持标准,适时调控,保证评价效果

要推进初中教育评价机制改革,使整个初中教育焕然一新,重新释放新的生命力,努力将学校的“兴奋点”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到追求“四率”的轨道上,以追求合格率为中心。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坚持标准,将重心适当前移。针对一些初中学校优秀率高、合格率低的情况,必须坚持标准,成立合格率、毕业率特别奖,鼓励初中学校将着眼点放在追求合格率方面。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初一打基础,初二防分化,初三推整体,按照这个思路实施教育,可以从整体上促进初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初中学校要加强自我评价,主动寻找发展突破口,学校、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评价意见,从他们的评价中找到教育不足之处,以此调整思路,深化改革。再次,教育评价要重视过程,及时矫正。初中学校在重视年度评价时,也要加强过程评价,制订月度评价、季度评价、半年评价等具体方案。学校要不定期地对班级进行考评,及时发现问题,促使其限时达标。最后,根据规定实施奖罚措施。学年结束后,将班级实绩进行公布,表彰先进,督促进,激励其再接再厉,争创佳绩。

总之,初中教育在学生的一生发展中起着奠基作用,他是学生由小学到大学的桥梁,也是由儿童到成年的基石。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不要过于强调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距,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不断探索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方案,落实“四率”的评价指标,通过好的机制引导学生的学习,引导教师的教学,将初中教育的着眼点回归到学生身上,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而不是放在分数身上,不是放在成绩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符合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才能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俭,孙兰祥.价值中立与教育评价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6(02).

[2]张志群.论中考标准的控制[J].湖北招生考试,2005(12).

[3]赵必华.教育评价范式:变革与冲突[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4]臧铁军.考试的人道性及人道原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

[5]姜红艳.论学校考试的人文关怀[J].湖北招生考试,2004(16).

初等教育的本质范文第4篇

1.浅谈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科学素质教育              

2.职业教育对初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3.初等教育教师口语研究 

4.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科学传播素养培养实践研究 

5.当前美国、日本、俄罗斯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6.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及其对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 

7.清代云南官办民助初等教育“义学”探析 

8.抗战前上海初等教育的若干问题探讨 

9.印度农村初等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政策研究 

10.土耳其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评析 

11.高职高专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想 

12.高职高专初等教育专业英语口语教材初探 

13.西部民族地区初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4.学龄人口变动视角中的初等教育发展研究 

15.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 

16.初等教育专业教学管理工作探究 

17.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家庭沟通状况研究 

18.1927—1937年安徽淮河流域初等教育发展研究 

19.国外面向21世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20.构建高职初等教育专业课程的原则与途径 

21.新世纪我国本科学历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初探 

22.谈初等教育专业的语文课探究式教学 

23.印度农村初等教育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及启示 

24.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调查与思考 

25.论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的数学教育改革 

26.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探究 

27.初等教育教师脑科学素养状况与对策 

28.近代英国的初等教育 

29.通过双轨制探究高职初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0.民国时期山西省初等教育实施效果与对外影响 

31.以科研为先导 推进教育现代化——关于我区初等教育面向现代化的研究 

32.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三笔字训练思考与实践 

33.论平等视野下的流动儿童初等教育权保护 

34.从国际公约看我国贫困地区女童初等教育巩固率 

35.谈高师初等教育专业数学方法论课程教学的改革 

36.初等教育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7.中印初等教育比较:社会背景因素分析 

38.试析俄罗斯初等教育向四年制过渡的必然性 

39.高职高专初等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取向探析 

40.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研究及应对策略 

41.浅谈初等教育专业信息科学素养的培养——以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为例 

42.高职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思考 

43.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述评——以初等教育专业为例 

44.民国时期乡村初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探析 

45.浅谈我国初等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46.“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结构特色研究 

47.初等教育有偿家教问题调查研究及对策——来自杭州的证据 

48.地方高校初等教育专业简笔画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49.中国贫困县普及初等教育效率的估计 

50.世界初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线索 

51.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现状透视及对策构想——基于福建省三所师范院校的问卷调查 

52.初等教育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及测评研究 

53.初等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改革探析 

54.当前欧、澳发达国家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55.论高师院校初等教育系本科专业的发展 

56.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57.三年制大专初等教育专业艺术素养课程改革研究——以美术课为例 

58.论专科层次初等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59.新疆教育学院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差异性比较 

60.印度促进初等教育普及化措施述评 

61.美国初等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62.论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师资培训机制演变成因  

63.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64.印度农村初等教育教师:短缺现状、补充策略及启示 

65.初等教育机会的排斥与流动——内地与香港特区初等教育政策比较 

66.21世纪初英国初等教育改革进程及其启示  

67.浅论民国时期陕西回族初等教育 

68.谈初等教育的核心 

69.印度初等教育中的“免费午餐计划”评析 

70.财政分权对我国初等教育供给数量的影响及原因剖析 

71.21世纪初英国初等教育改革进程及其启示 

72.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以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的提升为例 

73.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探索 

74.印度初等教育发展及启示 

75.初等教育专业改革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76.我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 

77.农村与小城镇初等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其治理  

78.印度初等教育性别公平问题及其启示  

79.谈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内容体系及训练模式 

80.在落后中变革——19世纪的英国初等教育 

81.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82.初等教育与质量困境 

83.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国与世界的比较 

84.试析美国综合大学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和教学——以波尔大学初等教育专业为例 

85.初等教育专业(专科)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86.促进初等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 

87.印度的初等教育 

88.关于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索 

89.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 

90.印度农村初等教育教师问题研究 

91.浅谈舞蹈教学对学前与初等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优

92.国外面向21世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93.初等教育支出绩效的实证分析——以我国东部沿海七省市为例 

94.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 

95.基于和谐:国际初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的启示 

96.关于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97.论新课改革背景下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98.谁是我国初等教育公共支出的受益者? 

初等教育的本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人本教育;方法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的必要性

人本教育,简言之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教育中制度、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也随之展开。初中,作为教育的主要营地,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发展人本教育。初中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成长对社会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思想等各方面都还不成熟,正处在“三观”树立的黄金时期,初中生涯是学生“成人”的关键阶段。但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较为严重。因此,思想品德的教育更是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全面关注。这样才能实现人本教育的目标,培养会做人、会做事的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只有这样,学生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民族的明天更有希望。在应试教育的形势下当前初中教学体制和方式存在一定的误区。“考上重点高中就等于向重点大学靠近了一步。”很多学生和家长甚至是教师,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越来越重视考试和分数,而其他的如思想品德、人文等方面的教育便随之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淡化,为了考试为了高分而学习是目前不少初中学生和学校的教学状态。人本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教学。太过重视书本知识而忽略学生软实力是不科学的。我们都知道,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人们不会再只用学习成绩来评价他。人们更关心的是这个学生为人如何,思想道德品质如何,以及学习能力有多强。这些才是将来真正决定一个学生发展好坏的因素,而不是学习成绩,所以,初中教学应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

二、初中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本教育的关系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狭义上说就是通常所说的“政治课”或者是思想品德课,其教学内容(以人教版为例)有家庭社会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方面。从七年级刚进人初中时对自尊、自强、信等的教学,教会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学会做生活的主人,到之后八年级学习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再到九年级对“承担社会责任,迎接希望的明天”的学习,不难看出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正是从学生本身出发,教会他们成长道路上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要怎么样才能收获成功等等。广义上来说,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除了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其它时候其他课程上也或多或少都在学习,这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为以后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做奠基的课程。人本教育也是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目标是提高学生今后在社会中的竞争实力。“先做人,再做事。”人本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方法。综上所诉,人本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本教育。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的方法与建议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论是教育事业还是学生个人的科学发展也要以人本为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初中思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也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学习能力、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等多方面的共同发展。

3.1宣扬人本教育的重要性,突出人本教育目标。要发扬人本,首先要确定目标,确定对象。很明显,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其目的在于发展人本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象就是所有的学生。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他的需求和拥护,人本的弘扬亦是如此。为了弘扬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人本,上至政府,下至学校,都应该大力宣传人本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更要认识到人本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让他们明白人本教育的弘扬和实施,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他们自身的良好发展,是提高和充实他们自己的过程。初中人本教育同样离不开教师,所以要在师生之间都宣传人本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行动上才会配合。

3.2转变教学方式,发展人性化教学方式。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学校要有响应的教学制度。首先,要重新平衡学习成绩和平时综合素质的比例关系。对一个学生的考核不该局限于分数,而应该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如诚信、礼仪、尊敬师长、学习态度等方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刻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再结合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就会使学生时刻注意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潜移默化之中就会有人文氛围的产生,有助于同学更全面的发展;其次,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都是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书本的知识,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而初中生正是好动好表现的时期,这样的教学方式显得不够人性化。为此,应转变教学方式,如多设置讨论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各抒己见,有交流才会有比较才会有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