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等教育的特点

初等教育的特点

初等教育的特点

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特长生 英语教学 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

在我国实行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我国原有的教学方式早已无法使用当前的教育需求,因此应该转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用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对于学生的指导,使得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当中,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方法,能够对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行为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尤其对于初中体育特长生的英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当中引入学案导学教学方法,转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师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对英语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有利于实现初中英语课堂高质量教学,是促进教育进步的有效方式。

一、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对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初中英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对英语词汇、句型的讲授以及学生听、说、读、写、练能力的培养,初中英语为日后英语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差、反感背诵英文词汇、英语成绩较差等等。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的问题。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出现,使得我国初中英语教学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利用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辅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学案导学教学方法是我国初中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将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引入到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中,能够有效启发初中体育特长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是促进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成绩进步的有效手段。

二、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优点

1.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引入到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当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初中体育特长生对英语的学习情趣。利用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主动的去思考,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英语知识的局面,显著提高了初中体育特长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2.提高教学效果。将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引入到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当中,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的掌握英语技法,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学案导学教学方法需要进行课前预习,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有一个比较全面而又清晰的认识。在课堂上,要修学生记录学习的所有英语教学内容。在课后需要对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行为,可以逐渐加深初中体育特长生对英语技法的认知,加深记忆。

3.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案导学教学方法非常重视对于教案自己学案的设计工作,所以英语教师应该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转变。因此英语教师的备课内容有过去的知识点准备,转变为不仅仅备知识点,还需要对方法、过程等相关方面备好课,这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要求。另外,初中英语教师还应该具有一些未成年人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知识,更好的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自主学习能力决定了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实施的效果。学案导学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独立学习的空间,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具有正面影响。但是对于那些自学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虽然教师会做出具体的讲解,但是他们由于缺少自学能力,也不见得会掌握知识点。这就造成学生成绩好的更好,坏的更坏,朝着极端化的两个方向发展。

2.发言过于集中。学案导学教学方法能够使语言表_能力较强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发言和表现的机会,而其他学生则更多的是倾听其他人的发言,即使是总结发言,也依然是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那些学生。因此得到锻炼的总是那些少数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听众,无法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3.课堂秩序混乱。由于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使用小组合作模式,会造成课堂秩序比较混乱,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四、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实现本校化发展。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作用的充分发挥,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依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学案和教案的编写,包括初中体育特长生的身心特点、初中体育特长生的年龄特点、初中体育特长生的专业特点等等,注重对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有效解决,将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与其他优秀教学方式相结合,综合使用。

2.引导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第一,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对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内容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初中英语教学目标,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二,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对初中体育特长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于初中体育特长生的自学能力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由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本身自学能力就比较薄弱,尤其是初中体育特长生更加活泼好动,因此初中英语教师主导非常重要。初中英语教师可以使用学案中的自学提供,利用指引、设置疑问、启发以及评价等诸多方法,帮助初中体育特长生翻阅教材以及思考提供方向。

3.学案导学教学方法要分层教学。我国初中体育特长生的知识水平具有差异、身体素质具有不同,对于英语学习的能力具有差异,所以想要良好的发挥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作用,就必须要对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层次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学案当中的问题,应该设计的具有梯度性,使用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初中体育特长生由浅入深、逐渐深入的对英语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不断引导初中体育特长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此外,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够充分启发初中体育特长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能够提高初中体育特长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使得英语成绩普通的学生具有学习的动力,使得英语成绩优异的学生感受到挑战的压力,帮助那些英语成绩不好的初中体育特长生也能够获得鼓励。

4.处理好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关系。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实施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其主要的目的在于鼓励每个人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使得人人都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注意,在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成绩优异学生和成绩落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适得其反,获得相反的效果,使得成绩优异的学生成绩更好,成绩落后的学生成绩更差。所以,第一,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鼓励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去,勇敢的去尝试,即使是失败了也是没有关系的。第二,在小组内部,初中英语教师安排成绩优异的学生做示范,同时帮助后进生学习,在英语教师的鼓励下,和优等生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英语的学习。第三,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学习指导的过程当中,应该将学习成绩差的初中体育特长生作为重点指导对象,对他们的身体情况和思想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帮助初中体育特长生找到容易出现的错误,同时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辅助初中体育特长生解决学习当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最后,使用异质分组的方式,保证小组和小组之间最大程度的实现均衡。

5.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构建一套规则,由于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会使得课堂教学氛围空前的活跃,在激发初中体育特长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给英语教师维持课堂的教学秩序带来了难题,这非常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氛围看起来非常活跃,其实非常混乱的情况。因此需要初中英语教师构建一个既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又能够使得英语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教学常规,同时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变成初中体育特长生的一种课堂习惯。

6.合理控制英语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就当前的初中英语教育情况而言,一节英语课的时间是45分钟,想要在这45分钟里,实现初中体育特长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以及探索学习的时间,再加上英语练习的时间,可以说时间是非常的紧迫的。此外,由于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预习内容比较多,也占用了初中w育特长生大量的课下时间,这也就在所难免的会减少初中体育特长生课外活动的时间,增加了初中体育特长生的课余负担。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对英语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

五、结语

将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当中引入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体现了初中英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核心地位,也将初中体育特长生的主体地位呈现了出来。在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下,应该实现初中英语教师、教材以及初中体育特长生三者之间的交互,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提高初中体育特长生对于英语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此外,学案导学教学方法背景下,可以启发初中体育特长生的英语思维模式,提升英语素质,实现提高英语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目标。本文对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对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了介绍,阐释了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优点,分析了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够在以后的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实际应用当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提高初中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保强,肖夏.我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8:47-49.

[2]祝弘平.导学案+:初中课堂教学新样态的实践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17,01:37-38+31.

[3]张燕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析[J].英语教师,2015,21:59-60+92.

[4]李红.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词汇教学分析[J].学周刊,2016,12: 68-69.

[5]都慧慧.高校排球普修课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06:37-38+74.

[6]吕德权.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04:29-30.

[7]乔乐.初中数学课堂“微视频”与“导学案教学”的结合[J].学周刊,2017,04:159-160.

[8]樊忠军.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7,07:69-70.

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伴随着对学科建设的关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是什么,成为其学科建设首先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目前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属多学科支撑的一个专业,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理学、史学、健康医学、音乐、美术等;[1]一种观点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柱性学科,只有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才能促进初等教育专业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再一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由多种相关学科开放融通、共同支撑的复合结构,其中,教育学科和任教所对应的某一相关学科的二级或三级学科作为主干学科,与任教相关的其他学科作为辅助学科支撑,两者融合交叉形成以学科教育为形态的学科领域。那么到底应怎样认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呢?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基于小学教育性质及小学教师专业特性的分析

 

(一)基于小学教育性质的分析

 

对小学教育性质的认识,既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根本因素,也是确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科基础的重要依据。虽然受应试教育与社会功利性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教育理论界还是实践领域对小学教育性质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但回到小学教育本身,还是可以认清小学教育的特性之所在,进而明晰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是什么。

 

小学教育具有不同于基础教育其他阶段的特性。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中学教育同属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教育的特性,如全民性、全面性、基础性、义务性、启蒙性等,但这并没有区分开它们之间的不同,因而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梳理。小学教育连接着幼儿教育与中学教育,具有衔接性、过渡性。学前教育的主要特性是保育,是小学教育的前奏;中学教育的主要特性是学科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另一乐章。因而小学教育的低学段具有一定的保育性,高学段具有一定的学科教育性,这也同时表明了小学教育的主要特性既不可能是保育性,也不可能是学科教育性。因此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既不是学前教育学,也不是“学科+教育”双学科(或简称学科教育学)。

 

那么,小学教育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从终身教育理念下小学教育的任务看,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养成性。当代小学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为重要的在于把握儿童成长的方向,不仅要保证儿童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帮助儿童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创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等,为今后一生的可持续学习,成为开放的、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打下基础。进一步追问,能够支撑人一生的基础是什么?一定意义上讲,是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良好品德、良好习惯(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小学阶段是人之生命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最易受影响的阶段,一个人在此阶段形成怎样的品德与习惯会影响其一生。故小学教育促进小学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与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由此而言,养成性成为小学教育的主要特性。

 

养成性承接小学教育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小学儿童的养成教育既要遵循小学教育的自然性又要体现小学教育的社会性,是在遵循小学儿童生命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依据社会要求培养、形成小学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小学儿童养成教育需要借助一些生活事件、生活常识、各学科综合知识等,为小学儿童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所需要的全部支持性条件。

 

可见,对小学教育性质的认识,离不开对小学儿童生命特性的认识、对养成教育的认识以及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的认识等,而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恰恰属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范围与任务。

 

(二)基于小学教师专业特性的分析

 

从小学教育的特性看,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在于养成性、综合性。小学教师专业的养成性是相对于学科教学性而言的。小学教师是小学儿童的教育者,不是小学学科的教授者;是以小学儿童的教育为己任,而不是以小学学科知识的教授为己任。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后者为前者服务。小学儿童教育的重心在于养成教育,小学教师应有明确的养成教育意识,懂得养成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并能促进小学儿童良好品德、良好习惯的养成,促进其生命的健康成长。

 

小学教师专业的综合性是相对于分科性而言的。小学教师若要胜任促进小学儿童生命成长的工作,仅有某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对此,国外全科小学教师即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英国小学校长认为,如果只教一门课,那么教师只会关注孩子在这门课上的表现,这会导致“割裂的评价”。比如说,一名学生在数学课上表现很差,那可能是因为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点欠缺,但这不代表他其他方面有问题一如果没有全科教师综合观察,他可能会被认定为“差学生”。全科教师的职责正是凭借“全科背景”捕捉孩子的潜能。这种潜能,往往不由学科界限来粗疏划定,一名细心的全科教师会发现“爱做火箭的学生”、“擅长拼写单词的学生”…[4可见,小学教师对小学儿童生命潜能的发现与培养,必须得凭借自身的综合性素质、综合性知识与综合性能力。也就是说,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体现为综合性。

 

从小学教师由中师培养升格为高师培养的旨趣看,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在于文化性,而非单纯的技能性。顾明远先生指出,以往中师培养重视教师的技能,相对忽视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师们不是知识不够,也不是技能上的问题,而是对教育的认识不够,是观念上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理解学生,重视小学生的优点。小学教师的培养应该强调文化底蕴、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使之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这样他们就会明白什么叫教育,什么叫孩子。151小学教师专业的文化性凸显的是小学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小学教师对教育和小学儿童的认识与理解是支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之根。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专业的养成性、综合性与文化性,均指向小学儿童的教育,而对小学儿童教育的研究恰恰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核心。

 

二、基于高师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

 

尽管小学教育专业的设置是依据社会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自己的学科基础;尽管小学教育专业在创建伊始及其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没有明确的学科建设,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事实也是如此;尽管学界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学科基础认识多元而模糊,但从对全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中可以窥见其学科基础之所在。

 

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独立专业,而不是某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结合。从教师学科标准的角度看,小学教育是一个与其他学科并列的独立学科。如美国教师学科标准中,将“小学教育”与数学教育、物理教育等其他学科并列。我国“小学教育作为一个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科专业,应当建立自己的本科水平,而这个本科水平不是简单的'学科+教育’,即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本科层次的学科教育,再加上教育理论与技能类的课程,应当有适应小学教师需要的具有小学教育独特性的本科水平”。161可见,小学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学类专业,其学科基础不可能是“学科+教育”,而应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基础。

 

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不同于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目前我国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有“双专业模块式”、“3+1”或“2+2”双专业双学段、“4+2”或“4+1+2”双专业双学位,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是“单专业教育学位”。171尽管小学教育专业在具体的培养模式中形成了综合型、大文大理型、先综合后分方向、分方向等四种,或为综合型、分科型、中间型三种,16但其实质皆是试图超越中师培养模式和有别于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探索适合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这就表明,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有着不同于中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即不可能是以学科教育为形态的学科领域。

 

从小学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看,缺乏初等教育学理论的支撑是其症结所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教师持续接受了学历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等多方面的培训,一定意义上不乏各学科的知识,但面对现实问题,仍感束手无策。我们认为,小学教师许多教学困惑无法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应有的初等教育学理论。教育理论的学习是小学教师入职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弥补中师培养之不足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小学教师对小学教育的理解对小学儿童的理解具备对小学教育问题进行思考、价值判断和实践行动的能力,这正是初等教育学理论学习的价值所在。

 

由此可见,小学教育与小学儿童是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对象,对小学教育的认识是小学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初等教育学成为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

 

三、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教育学的关系

 

如果确定了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那么就需要廓清初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这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前提。

 

初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似乎无需证明,前者是后者的下位学科,后者属于前者的上位学科。但事实并非如此,至今初等教育学并没有成为教育学独立的二级学科,不过,不论是基于教育学学科体系,还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实践探索,以及教育学界及初等教育学界的理论研究,初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都是毋庸置疑的。伴随着教育学的不断分化与发展,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不断扩展,教育学学科体系也需要完善,初等教育学的建立也是对教育学学科体系完善的一个贡献。问题的关键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如何摆正自己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初等教育学学科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需要开拓性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从零开始,也不意味着无从参照的任意构想。既然教育学是初等教育学的上位学科,那么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就必然要以教育学为基础。虽然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是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产物,是按照社会的需求而设置,但对初等教育的研究则不仅出于此。研究初等教育现象,揭示与解释初等教育规律,更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认知的需要。虽然目前研究成果还十分有限,也没有形成初等教育知识体系,但它己存在于教育学学科之中,所以建立初等教育学科必须以教育学为基础。

 

同时,构建初等教育学需要警惕简单套用教育学框架与内容的做法。这是己有一些小学教育学教材存在的一个弊端。尽管目前还不能完全说清楚初等教育学的框架是怎样的,但它与其他学科的一些区别还是比较清楚的,如初等教育学不是普通教育学的“小学版”,不是教育学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简单应用。再有,教育学框架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教育学界对教育学自身的反思也为初等教育学的构建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所以初等教育学的建设应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但不是简单地套用。

 

四、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儿童研究的关系

 

毫无疑问,小学教育是为小学儿童服务的,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研究小学儿童。但研究小学儿童与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并非同义,那么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儿童研究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首先需要明确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目前的认识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儿童,另一是初等教育。笔者认为,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儿童学,初等教育才是初等教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儿童的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文学、医学等诸多学科,初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也必然要研究儿童,但并不能承担起对儿童的所有研究,只能是研究6~12岁的小学儿童,而且是立足于小学儿童教育生活的教育研究;而初等教育主要是对小学儿童实施的教育,它不同于其他阶段、专业的教育,有其独特的内涵与规律,具有不可替代性,因而成为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如果我们把初等教育转化为以小学儿童教育来表达,那么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儿童教育,也不是儿童。

 

但小学儿童在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所谓逻辑起点是指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流派)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构成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181逻辑起点是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往往以起始概念的形式来表现。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其一,有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质的规定;其二,此逻辑起点是构成该理论的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其三,其内涵贯穿于理论发展全过程;其四,其范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191小学儿童恰恰是小学教育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是构成小学教育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且满足了逻辑起点的四个要件,因而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

 

儿童研究成果(或儿童学)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基于儿童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小学儿童的研究成果。正如有学者指出,初等教育的建立必须认清小学生的特点,必须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研究成果来建设初等教育学。15如果离开了小学儿童研究成果,所构建的初等教育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初等教育学。

 

五、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其他多学科的关系

 

除了明确与教育学、儿童学关系之外,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还必须明确与其他多学科之间的关系。

 

从学科含义看,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学科一词有多种内涵,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教学的科目;二是学问的分支;三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在此所言的学科(discipline),相对于教学科目的学术分类,指的是由某一类知识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以一定领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知识形成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是以初等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知识形成的一个有关初等教育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从研究对象看,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离不开其他学科知识。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要立足于教育立场、基于小学儿童生活来研究小学儿童,然而要研究小学儿童的教育、小学学科教育、小学教师、小学校等,不仅需要教育学及其理论基础的学科知识(如人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有关儿童学学科知识(如儿童心理学、儿童生理学、儿童哲学、儿童文学等),而且还需要管理学、数学、语言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教育技术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知识。

 

从学科构成看,初等教育学学科必须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以学科标准衡量一门学科的独立地位,其关键在于它是否形成独特的概念系统和运用这些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的命题,构成严密的理论体系。1101这就意味着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形成自己特有的概念系统以及运用这些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的命题,构成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将多学科知识罗列、叠加、汇聚与融合。

 

六、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是一个学科群建设

 

确定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还需要明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并不是一门初等教育学的建设,而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群建设。

 

“许多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定的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构成一系列学科,有人称之为学科群。”1111作为一级学科的教育学学科发展是这样,作为二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也是如此。同样,初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也必然会形成一定的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从而构成学科群,如初等教育学、初等教育哲学、初等教育原理、初等教育史、比较初等教育学、初等课程教学论、初等德育原理、初等教育研究方法等。

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拓展训练;初中生;体育教学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应以健康为指导思想,加强体育工作。新课程改革方案中也强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促进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素质。所以在初中阶段开展卓有成效的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积聚了力量。

传统的体育课程倾向于突出学科体系完备性,强调竞技运动的机构与手段,忽视课程和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新课改则重新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整体教学框架,培养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位一体的健康观,锻造具有改革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终身体育意识的素质型人才,完善运动体验、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领域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拓展训练概况

1.拓展训练的含义

拓展训练最初用于训练特殊环境下人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后来慢慢地引用到教学中,表示创设非常态情境, 挑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最终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2.拓展训练的特点

(1)开发性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把人的“潜意识、潜意识及意识”看做一座冰山的话,有4/5的潜意识都处在水面之下的,如果不加以开发,我们过往的经验和知识就得不到合理利用,而拓展训练这种体验式教育模式却能帮助学生开发潜能。

(2)挑战性

拓展训练更多的时候是让学生处在非常态的情境中,挑战学生的身体、心理极限,把体验的结果进行分享、升华和内化。

(3)趣味性

拓展训练重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接触,感受游戏、跳水、跳跃等项目情境,虽然紧张刺激,但同时通过丰富的内容和有趣的形式,体验到课程的趣味。

三、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1.生理发展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生理发展迅猛,体现在体型、内脏和性机能。内分泌的发育引起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肩宽、骨盆等发生剧变。心脏、肺发育正处在上升期,脑和神经系统则基本成熟。初中阶段的学生性器官接近成熟,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且“第二性征”明显,心理发展发生微妙变化。

2.心理发展特点

智力水平不断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带动了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协同发展。个性心理,如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逐步形成,但还不稳定不成熟,还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四、初中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1.植入现代教学理念

我国教育法律法规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体育又是实现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体育教学又不同于初中文化课的教学,它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融入教学情境,也需要“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更需要“挫折教育”,不断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所以,初中体育教学实际上已经大量植入了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教学,而是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新课改的前沿。

2.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改规定教学目标为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无论是传统的体育项目还是拓展训练都必不可少地要先理解课程中所包含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方法,习得技能,并最终形成自我情感体验及价值观。

3.体育教学的差异性

初中体育教学既继承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基础,同时又为高中体育教学打下基础。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还很不稳定,每一个个体也具有其特点,再加上体育教学的内容本身更偏重技能倾向于模仿,需要更强的动作思维及协调能力。所以,初中体育教学应根据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材施教,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

五、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意义

1.进一步汲取先进教育理

“从总体上看拓展训练和初中体育教学在目的上,具有一定的相关”[1]拓展训练固有的特点与灵活多变的体育教学相结合,打破了原先重视智育的传统,开创了关注学生心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融合现实情境的新型教育范式。

2.激活了教学主体的内部动机及兴趣

“兴趣爱好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拓展训练可以依据学校现有教学条件及可行性计划,通过单个、小组和团队,结合体育课程,推广可能提高学生心理品质的拓展项目, 从而增强体育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3.回归体育教学“健康为本”的指导思想

初中体育教学正处在整个学校体系教育教学的转型阶段,提前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树立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为主的心理健康标准,体验不同情境下的可能性,为突发事件提前设立预案。

4.构建新型师生观和教师角色定位的意义

“拓展训练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及时地启发,不断地诱导,创设好情境,通过灵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学校的拓展训练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因为“人的基本特点在于素质未特殊化”,初中学生需要教师的指点,需要在体育课中增加促进其学习的剂。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对初中生这一特殊的主体进行拓展训练影响下的体育教学,不论其理念抑或是计划执行都带来了一股教育新风,不断印证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种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黄剑刚.关于初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分析[J].2013(03):45

[2]张玉兰.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可行性探[J].2012,04:37

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031-01

初中体育是当前比较受重视的一门科目,我们要求学生要德智体共同发展,其中的w指的就是体育学科。但是根据我的实际教学经验发现,初中生对体育的兴趣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浓厚,因此,要想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就对初中生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进行了相关的阐述,总结了初中体育的教学方法,对如何激发初中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重点分析了一些下。

一、初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1、初中生的生理特征。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骨骼增长是很快的,肌肉中含水分比较多,皮肤娇嫩光滑。在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的性格特征是:活泼好动,但是注意力不能太久的集中,会经常发生溜号的情况,这就会影响在课堂中听讲的效果。他们的神经系统表现的不是那么的灵活,第一信号系统仍然处于主要的地位。处在这个时期的孩子们,身体素质中的平衡、协调、灵敏等都是体能发展最好的阶段。

2、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初中生正是处于青春期,要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要从这个阶段的生理特征入手[1]。初中生会有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的表现,他们的情绪变化快,喜欢突出自己,他们的思维发散能力非常强等等,他们大多喜欢具有形象的事物。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他们比较喜欢表现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会新奇的事物非常的感兴趣。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老师就要善于将初中生的兴趣点紧紧抓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不断的引导初中生爱上体育项目,逐步的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初中生爱上体育科目。

二、激发初中生体育的兴趣的重要意义

1、学好初中体育学科有利于不断的提升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初中生这个年龄段正是处在体能发展的最好的阶段,体育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个发展时期,培养初中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学好初中体育这门科目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很有帮助的,让初中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与培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加强体育锻炼,在体能发展的最佳时期,这样能够为以后的生活与学习奠定很好的身体基础。

2、初中体育教学的学习是有利于培养初中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在我们的实际体育教学中有很多的体育项目是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在课堂中,在老师的正确的引导之下,初中生会从刚开始的无从下手、不想参加到一点一点的学着怎样进行团队间的合作来完成任务[2]。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只有大家共同协作,才能成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初中生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的方法

1、在轻松的氛围中应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初中生的心里,老师的地位是非凡的、崇高的,学生一般会把老师看作是自己的偶像,会将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榜样就具有着目标与标尺的重要作用,榜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会神圣的影响着学生的生活甚至是一生的发展。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过程中,老师会让学生不自觉地向自己学习与模仿。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老师的声音、身姿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老师声音清脆,身姿矫健,浑然天成的运动气息,这些所有的事物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学生会主动的去模仿老师,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爱上体育。

2、在多样的教学形式中要不断的将教学内容丰富。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老师可以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爱好。以往老师应用的教学方法多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机械的讲,学生机械的听,全程交流少,效果不理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吸取新颖的、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要更加的灵活多样,不要以教为主,要想法设法的去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要依据学校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本校的特色课程,要最大程度的利用好本校的现有体育教学资源,要让体育活动实现丰富多彩。初中体育老师还要善于应用网络信息资源,这样会使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要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与实际教学进行游侠的结合。一个学校的体育器材肯定是有限的,但是现在网上的信息资源是无穷的。老师不要只是一味地依赖着学校的体育器材,而是要根据自己学校、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创建新颖的体育器材模式,不断的去搜集、整理相关的体育信息来应用到教学中,以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体育是当前比较重要的一门科目,在初中教学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体育教学中对于兴趣的培养和疏导对于初中生学习体育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作为初中体育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心理、生理特征作为出发点,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愉快的气氛中应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应用丰富的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不断的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