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等教育 口语 教师 教学

初等教育的品质标准有许多载体,教师口语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初等教育的教师口语处于一个“文火慢炖”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口语的火候,为了提高口语表达的接受价值和亲切感,应尽量儿童化,不可操之过急,使用过多的书面语,同时又要起到汉语普通话的示范作用,注意避免追求儿童化而附带了“儿童话”的各种口语错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正处于一个由语言文字片段学习向整体语言感知过渡的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初等教育教师的教学口语特点不仅由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职业特性决定,也取决于学生对于教学口语的接受特征。基于这两个层面,教师要辩证地处理好书面语与口头语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深入了解小学生的语言特点、心理特点、文化知识背景、思维特点等方面的教学语言接受特征,才能使初等教育的教师口语有本质上的发展和应用。

一、教师口语对初等教育教学的意义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口语方式,可以使教师语言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

1.可以使教学具体、浅显、明晰。教师的口语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加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浅显化,让教学内容生动而明晰。

2.可以增强语言的可信性和说服力。教学过程中,使用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语言说明事理,阐明观点,可以增强教学表达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3.可以增强教学的逻辑性。富有逻辑性的语言,用于说理,令人信服;用于叙事,情节生动;用于抒情,扣人心弦。

二、初等教育教师口语的基本原则

1.在口语表达的“度”上。初等教育教师口语应以表达流畅为基础,“语清意自明”。因此,初等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具备的口语能力就是清晰、简洁、不卡壳,才能促进师生间表达与接受信息的准确及时,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语言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2.在口语词汇的选择上。应该时刻以汉语普通话为基本口语准则,并能呈现出“儿童化”的特征。避免出现晦涩书面语、文言词汇,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逐渐熟悉和把握小学生这个接受群体的语言接受特征,尽量避难就易;

3.在口语句子的组织上。尽量多使用短句和常见句式,并能根据课堂需要灵活变换,最终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

4.在口语表达的形式上。应尽量避免教师说、学生听的单线表达教学模式,要努力营造表达与接受双向互动的课堂氛围,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或多或少展开口语的交际,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5.语言表达要有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门科学都有自身的逻辑,如果教师语言无法遵循学科规律,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学语言必须具备严格的逻辑思维,做到条理清晰,环环相扣。

三、初等教育教师口语的表达方式

目前,初等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提升自己语言水平的标准,往往以普通话等级考试为目标,这就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易停留在语音的层面上。事实上,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口语中的修辞方式远比这些丰富得多。结合初等教育的教学实际,根据小学生的语言接受需求,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口语表达方式。

1.简洁。即准确清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用直截了当的肯定句式清晰地传递的知识信息,这不仅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即使接受信息,而且会对课堂思路保持明晰完整的印象,同时凝炼的表达也能够及时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令课堂保持积极的氛围。

2.互动。初等教育课堂教学中必须时时穿插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问”的形式来调节课堂的互动,例如设问、反问、追问、商问(用“是不是”的方式商量式询问)、在讲述中设置悬疑的“问”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多样地把丰富的“问”作为表达者和接受者沟通的桥梁,以增强互动效果,促进沟通和交流,把学生引向活跃且正确的思维轨道。

3.具象。初等教育教师在讲述中尤其需要显示、再现某个景象或物象,突出色彩性和形象性。可以将简笔勾勒与声情并茂、绘声绘色融汇穿插于教学中,以便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4.补充。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对即时信息作出补充说明或引证。主要有连续性补充和间隔性补充,选择性补充和整体归并性补充。恰当的补充可以突出重难点,调节教学的节奏,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使表达得到更周密、更完善的调整。

5.启示。在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时,就事论事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和叛逆心理,常常事与愿违。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或是批评教育时,先言他物,绕个弯子,接着再引出所言之辞,并对语音、语态、语意、语势等作变通处理,这样往往能让学生放松心情,对事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愿意进行自我反思,一般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技巧的核心是暗示”,教师用口语技巧启示学生,就是一种教育“暗示”。

6.灵活。在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短时、多样的课堂情况时,采取应变性的语言策略。当学生理解发生障碍时,教师应及时转换语言角度,换一种方式把意思说得更明白易懂,避免停留在同一逻辑形式的语言重复。

7.突显。教学照本宣科,该讲的都讲了,其结果往往是平淡如水,过眼云烟。因此,教师在讲述中必须要有所侧重,要突显“面”的倾斜和“点”的着重,在这些地方倾注足够的表达,并保证其足够的“语量”。

8.修辞。教学活动以及日常师生交流主要是凭借语言来进行的,比如知识的传授、思想品德的教育等。因此,教师口语的运用应讲究语言艺术的运用,使教学语言不仅具有感染力、号召力、震撼力而且本身就可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学生能够从课堂及交流中获得审美感受、审美想象、审美情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的语言可以适当运用修辞化语言艺术。如运用“比喻”,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或通俗的、浅显的道理打比方,可以使与之相似的、陌生的事物,或抽象的、深奥的道理变得容易接受;运用“引用”,引用历史故事、成语、寓言等,可以使表达内容充实、语义丰富;引用格言、警句等,可以使表达内容充实、语义丰富;引用格言、警句等,可以增强表达的哲理性;引用谚语、歌谣、俚语等,可以使说理、叙事简练,深入浅出,表达内容更富有情趣;运用“双关”,可使语言风趣、简洁。

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初等教育教师口语的发展及其研究,一直滞后于丰富多采的教师口语实践。而教师口语的表达及发展,是处于动态语境中的。因此,初等教育教师口语的发展必须结合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适时调节,顺应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传明.浅议教师语言的修辞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53

初等教育范文第2篇

那么实际数量有多少?据笔者考证,在民国元年到民国十年间,布西地区的学校数量经历了一番变化。民国元年,布西地区“高等小学一处,初等小学八所,成立有年”,[当地行政主管因经费困难,计划将8所初等小学归并为4所。民国三年,布西地区有高等小学1处,初等小学8所。对于这番变化,有学者认为“1914年上述归并改建的小学重又分离,恢复为原来的8所小学”。有学者认为“从档案中所见新式学校的分布情况来看,在西布特哈地区不同时期新式学堂的数量和学校名称是不同的。从数量上看,档案上记载民国元年西布特哈地区开办两所小学及八旗小学归并为4所小学,但从民国三年有9所小学的沿革情况看,民国元年的归并措施未能加以实施”。也有学者认为“从现有材料看,民国元年所计划归并的学校,并未按原计划实行,或许计划被合并的学校保留下来了,或者本来计划甲校归并到乙校,但实际上乙校却归并到甲校,实际情况如何,尚需进一步考证”。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实际上,民国元年的学校归并措施只是停留在计划阶段,最后胎死腹中,未能实行。民国二年西布特哈总管宜铿额呈请上级整顿学务,其呈文道:“本属原设初高等小学一所,续设四乡初等小学八所……且开办以来三年之久。”从中可以看出,民国元年的归并措施未能实行。至于为何没能实行,实际上,档案材料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那就是上级部门没有批准当地的归并计划。民国元年“署理西布特哈总管事物协领庄善声报开办高等小学及八旗小学归并设立情形”的呈文,最终没有得到上级部门的批准,否则民国二年西布特哈总管宜铿额又何至于再次呈请:“内仍截去四校,以明年一月起统归四校。”上级部门认为布西地区的教育经费足以维持现状,“岂能遽议停办,以失民国教育”。且八所小学分布零散,“彼此相距数百里,儿童往返不便,更无合并之可言……所请停办四校之处,碍难照准”。虽然前后两次的归并申请都未能获批,归并无法实施,但是“整顿”仍在进行。民国元年,在布西地区的8所初等小学中,谟鼎和乌珠小学都曾停办。乌珠小学停办一学期,谟鼎小学停办一学年。至于民国元年谟鼎和乌珠小学停办的原因,正如总管宜铿额所说,是办学经费短缺所至。查阅历史档案,发现民国元年布西地区的许多小学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比如,特科国民学校1911年学校入款267.1元,第二年经费是134.6元。在教员、在校学生、仆役、校舍均维持不变的情况下,经费骤减,办学肯定会遇到较大困难。

和礼国民学校1911年学校入款上期为127.829元,下期为132.400元,合计260.229元。次年即民国元年上期为26.221元,下期为132.426,合计158.647元。可以看出,民国元年上学期,和礼国民学校的办学经费是异常短缺的,学校勉强维持开办,下学期经费恢复正常。乌珠国民学校民国元年上学期停办。推测原因,其情况和和礼国民学校应该是相仿的。在上学期学校遇到经费问题无法维持时只能停办。下学期经费恢复正常后照旧办学。谟鼎国民学校民国元年停办,情况应该也是这样。至1916年,8所初级小学合并为6所。1915年当地行政主管因当地经济落后,经费短缺,拟将“博能学校学生归于谟鼎学校为一处,履新学校学生归于乌珠学校为一处,将所裁两校薪水每月二十九元六角二分添各校,稍示补助”。1916年春,8所初级小学合并为6所。根据1922年的统计,布西地区有学校8所,即布西高等小学(位于尼尔基)、和礼国民学校(位于和礼屯,或称霍日里屯)、特科国民学校(位于登特科屯)、谟鼎国民学校(位于谟尔鼎屯,或称墨尔丁屯)、卓尔国民学校(位于绰尔哈屯,今甘南县东阳镇境)、乌珠国民学校(位于小尔图屯,或称小尔土屯、乌尔科屯)①、阿伦国民学校(位于吉木伦屯,今阿荣旗境内)、第一私立国民学校(位于凯河屯)。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同时结合各方数据②,布西地区的学校截至“九一八”事变前,公立学校共计有7所,私立学校1所,即第一私立国民学校,共8所学校。这可以在时任布西设治局教育局局长于兴章的报告中得到证明,他说:“初高学校仅止八处,迄未扩充。”

从布西全境地图中可以看出,布西全境分为五区,第一区有布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第二区有卓尔国民学校;第三区有和礼、特科、谟鼎国民学校、第一私立国民学校;第四区有乌珠国民学校,第五区有阿伦国民学校。从学校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分布不尽合理。第四区面积广大,村屯星罗棋布,人口众多。据1914年的统计,第四区(旧时的镶红、正蓝旗)总人口约2400人。但是,仅有一所学校,即位于乌尔科屯的乌珠国民学校,招生量有限。1914年上期,在校生5人,中期和下期18人。第五区、第二区同样人口众多。1914年第五区(旧时的镶蓝旗)总人口1307人,第二区(旧时的正红旗、镶白旗)约2500人,也各有一所国民学校。第一与第三区除第一私立国民学校、和礼国民学校位处偏僻之外,其他几所分布较为集中,相距不远,特科国民学校距局署十四里,乌珠国民学校距局署三十里,谟鼎国民学校距局署二十里。关于在校学生数量,基本呈曲线发展态势。1914年,布西地区学生总数235名。1918年学生数为215人,又据《达斡尔族资料集》“黑龙江省西布特哈境内所有学校统计表”中的表述,截至1921年1月,布西地区7所公立学校外加第一私立国民学校,总计学生人数156人。1923年在校生205名学生,1924年246名学生,1925年在校生共265名。③。

二、教学情况、师资和办学经费

1.教学情况布西地区的公立学校均采用上级部门指定的教材进行教学,民国前采用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民国后采用共和国甲种教科书。从民国二年的统计来看,西布特哈的初等小学每周教授28钟点,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体操、唱歌、图画;高等小学每周教授36钟点,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体操、唱歌、图画、历史、地理、理科。从民国八年的统计来看,初等小学每周教授28至29个钟点,开设课程,主体不变,有一些学校如谟鼎和特科国民学校加了手工课,主课是国文和算术,国文每周授课14个钟点,算术每周6个钟点。高等小学第一级教授32个钟点,开设课程除上述9种之外,还要加上手工课。主课依然是国文和算术,国文每周授课10个钟点,算术4个钟点,其次为历史和体操,各3个钟点,其余学科每周两个钟点。第二级教授38个钟点。课程与第一级相同,国文每周授课20个钟点。④

2.师资队伍关于小学师资,民国教育部曾有如下几条规定:“第26条,凡充小学教员者须受有许可状;第27条规定,受许可状者必须在师范学校或教育总长指定之学校毕业,或经小学教员检定委员会检定合格者;第28条规定,遇有特别事情,小学教员不敷时,得以未受许可状者代用为小学付教员。”此后,国民学校令虽屡有改动,但这几条规定没有变。民国初期,从接受的专业培训角度来讲,布西地区的教员基本是合格的。据1914年的统计,布西高小校长刘雨霖系黑龙江省师范毕业,教员王笃系吉林师范毕业。其他初等小学教员大多系布西籍满蒙师范毕业生。然而这样的师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初等小学教员均系本籍人,“教授纯操达呼尔语,以致设学七年,成绩绝少”。汉文教材用达斡尔语来讲授,教与学都会遇到困难,而且不利于学生升学。省府下令,“将各乡小学教员调城考验,务以汉文较深、熟通汉语、洞悉教育方法暨学务情形者方准留充,否则一律撤换,另聘合格教员前往接替,并将月薪酌量增加,以资养赡”。“如学生届毕业之期,不能毕业,寻常视察,学生仍不通习汉语,即将该教员分别惩处,以昭儆戒”。当时的布特哈总管依令进行了考核奖惩,不过改观不大。1916年西布特哈总管说:“四乡八校教员文理通顺者甚少,每月薪水八元,均以过薄又皆纷纷求去。”如果说这时的师资差强人意的话,那么之后几年师资又差了很多。按照1919年的统计,布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有教员3人,校长韩恒达系绥化教员讲习科毕业、北京法政毕业,教员金德芳系东三省陆军小学毕业,讲授第一、第二两级国文和历史,另一位教员系黑龙江省农业学校肄业,教授第一和第二两级算术、音乐、手工、理科。两位教员均非师范毕业,却都能讲授主课。特科国民学校的唯一教员肄业于黑龙江省第一中学,乌珠国民学校的唯一教员卒业于讷河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师资情况更为不堪。谟鼎和和礼国民学校情况好一些,教员均系讷河县立师范讲习所毕业。布西地区对教师的监管是有欠缺的。1914年,布西地区“劝学员及视学员系属一人,在文案兼差,并未照章设置”。劝学、视学系属一人,就是自己监管自己,监管是不到位的。而且视学员身兼多职,不能专注于教育监管。相形之下,地理相邻的嫩江县在教师监管这方面做得强一些,他们制定出了相对详细的教员考核奖惩标准:“所授各科,以全体能解者为甲等,三分之二者为乙等,三分之一者为丙等;学生肄业全体无缺席者为甲等,缺席至三分之一者为乙等,缺席至半数者为丙等。以上两项甲等酌给教员奖励金,丙等教员分别记过撤换。每月仍由县视学随时考核列榜通知。”

3.办学经费在教育经费方面,布西地区长期处于“盈少亏多”、捉襟见肘的局面。前文言及,民国初年出于经费短缺原因,布西地区屡次向上级部门要求撤并学校,并最终于1916年撤并了两所学校。布西地区的教育经费主要由晌捐和杂捐两部分组成。据1919年“黑龙江省西布特哈全境学务晌捐数表”记载,西布特哈四乡全境有熟田九千晌,每年抽收学费二角,每年共收学费1800元。粮商山货捐2133元,合计地方捐收入4113元。学校支出:布西高小该年支出1341元,每所公立初等小学该年支出234元,6所合计支出1404元,合计支出2745元,劝学所每年支出1368元。1925年时,教育经费为4848元。1928年,布西地区教育经费出现较大缺口。1927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鉴于学校教员薪资微薄,生活入不敷出,人才外流的情形,将原定教员薪俸标准加以调整,以促进教育发展。布西地区表示难以照办。布西地区“学费奇绌,恒苦入不敷出,若遵令遽按薪俸标准支配,更属无法筹措”。但又不得不于万分困难之中设法增筹。“拟由已裁实业费项下将排木船捐酌为拨归,并将牛马头及熟地捐,每头晌加三分,计共增大洋一千零六十八元,以之分别支配,虽未能与薪俸标准相符,然尚足维持目前”。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29年,截至1929年6月,教育经费亏缺1539.072元。经费短缺原因:(1)熟地晌收入减少。上文提到“西布特哈四乡全境有熟田九千晌,每年抽收学费二角,每年共收学费1800元”。1929年六月布西地区晌捐为133.263元,合计一年可征收约1600元,比以往少了二百元。①(2)上级部门对杂捐增收限制较严。上文提及布西地区为增加教员薪俸,拟增收牛马船排等捐。但黑龙江省财政厅没有批准。布西地区只能再次呈请增加捐款。“仍拟加收牛马晌捐,虽人民担负稍重,然较实业费尚减征一倍。至于船排等捐,每只多仅六角,少则三角。收此区区之尤,无病于商民,祗期集腋成裘,俾以暂维过渡”。(3)学田学林开垦培植不利。布西地区有上级划拨学田三千晌,学林五十万里,但到1925年仍未开垦培植。

三、教学效果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布西地区的入学率很低。据调查表统计,布西地区未入学的适龄儿童是523人,已入学的是126人,入学率为20%。造成入学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教育条件差,办学成效不明显。另一方面是家长和基层官员对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清,“查布署学生尽系达呼尔子弟,每年劝招学生,虽经责成各旗员办理,多半视为具文。即或严饬各区按户催送,依然奉行故事。而于劝令子弟入校之必要,尤茫然不解甚或阻碍转多”。此外,布西地区各学校常常不能使学生如期毕业。从表1可以看出,1916-1919年间,布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按民国教育法令,高等小学学制三年)升学人数仅为8人,较之1914年大量减少。1914-1919年,毕业人数仅为24人。初等小学的情况也不理想,存在大量学生不能如期毕业的问题。以和礼国民学校为例。从表2可以看出,和礼初等小学从1915-1919年5年间,只有7名学生毕业。学生不能如期毕业,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师资力量薄弱之外,学生素质差、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也是原因之一。“高等小学教员本拟照章授课,化其性质。而学生等任意妄为,不受教育。教员等功课稍勤,即行散学。如教员何之超因催学生早起上课,该学生控词逕面总管,以致教员辞职”。嫩江县也有不少达斡尔族学生,“第二国民小学各生均系达呼尔人,对于管教上自较汉人为难”。办学成效不突出,举一事为例。1917年,环球尊孔会医院进行医生招考,布西地区送不出合格考生:“现在学生资格,虽有一二稍通文理者,至应考医学则皆不能。”民国时期,布西地区的学校教育是落后的,在黑龙江省处于下游水平。

四、结语及几点启示

1.教育经费不足成为制约西布特哈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布西地区“学费奇绌,恒苦入不敷出”,长期勉强维持而已。从1907年兴办学校开始,到民国建立前夕,布西地区已有一所高小,8所初等小学。然而直至1931年,学校数量仍然仅为8所,与此相应,该地区学生数量也只是略有增长。20余年时间过去了,当地的经济与人口都有发展,而教育规模仍然在原地踏步。同时,教育经费不足也是调整学校不合理分布格局的主要障碍。不仅如此,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当地也留不住优秀教员。如前文所言,“四乡八校教员文理通顺者甚少,每月薪水八元,均以过薄又皆纷纷求去”。上级部门要求增加教员工资,布西地区表示无法照办。民国时期,县级教育经费均由县政府自筹。布西地区作为当时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所能征收的田赋和捐税是有限的,能用于教育方面的经费则更少,这直接导致布西地区教育发展停滞不前。

2.发展民族地区初等教育应因地制宜。民国时期同化思想盛行。教育部门不顾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把汉化教育模式移植到民族地区。教员和学生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汉语文水平,“国文”课程是课程中的主课,占到初等小学课时数的一半。设置的课程无民族语文课程,教员无须是双语兼通人才。这种作法的后果便是导致教育的“水土不服”,突出表现就是学生入学积极性不高,基层官员办学无热情。布西地区作为东北少数民族地区长期未接触汉文化,骤然使之接受大量外来文化,必然导致“消化不良”,教学效果不佳。“有效利用民族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发展民族教育的基本保障”。

初等教育范文第3篇

您们好!当您的双手匆忙的翻开这一页纸时,祈祷我的文字能够让您欣喜,因为一个质朴但又美丽的故事将倾泻于此。我叫xx,毕业于xx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初等教育专业。

跌入低谷更有腾飞的力量,错失金榜题名的机会,踏入大学校门的不易,这让我铭记我要步伐坚定而又执着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直达心中理想的彼岸。选择初等教育专业就是为了可以让自己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我可以胜任“中小学语文老师”这个工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从一进入校门就给自己制定了几个计划。

第一:勤于课外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重点在阅读教育教学类,文学名著类)我深深的沉醉在书的芳香中,最大强度的阅读是我在一周的时间之内读完了5本书。

第二:每天坚持写日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每天晚上下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写日记,从而造就了我大一写了6本日记本。

第三: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担任班委,走入社会(从大一到大三我当了我们班三年的学习委员,每一次换届都在同学们强烈的要求之下继续担任,并获得优秀班干的称号,大二时担任教育科学学院公共关系协会会长一职,利用空余时间做兼职,从事过销售工作,开办过辅导班)第四:学生以学为本,学好专业知识。

我抓住每一次训练自己的机会,上课积极发言,踊跃参加专业活动,永远活跃在第一线,即打磨好自己的同时又以身作则起到模范作用(第一学年拿到三等奖学金,第二学年拿到二等奖学金,在此期间获得三好学生的称号)这就是我,一个做事有始有终有计划有目标的我,坚信小小的我定会有大大的舞台。

初等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质量观 高校扩招

目前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这些都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新要求。而适应新世纪的掌握足够科技知识的创新人才只有由各大高校培养,因此,高校在培养和提高人力资源储备素质方面承担了重大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现实中我国高校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毛入学率普遍偏低,并且远远低于国际中其他国力相当国家的平均水平,其次是人才学历结构不完善,主要是本科以上的学生人数少且质量不够高,以至于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与国际化接轨,逐步实现从精英化教育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我国在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这让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人数出现了空前的猛增,与此同时,很多人对扩招带来的质量问题产生了怀疑,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在提高数量的同时也保证优质的高等教育质量呢,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质量观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质量观概述

1.高等教育质量的涵义

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上位概念,在理解高等教育质量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理解质量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对质量的定义是:“①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也就是物体惯性的大小。②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在国际上通用的定义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是ISO8402-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的质量定义,即质量是“反映实体(产品过程或活动等)满足明确和隐含的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二是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原理和术语》中的质量定义,即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转引自伍爱.质量管理学(第三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从上面的几种定义可以看出来,质量主要就是某种物品所含有的性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这种功能的需求。

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涵义则要显得复杂得多,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复杂性,很多专家学者对其的认识和研究倾向于一种“模糊性理解”。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有的定义有以下几种:艾斯丁(Astin,A.W)认为高等学校的质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了大学的声望等级、可得到的资助、学生成果和学生天赋的发展或增值;[陈威.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理论研究[J].中国网,2004(9):13]彭未名则从高等教育体系这个有机体角度出发,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有机体在运作过程中的质量融合与统一,是一切质量需要的特征。

2.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

对于高等教育质量观,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博士认为这本质上是个“高等教育哲学问题”,并且提出现代高等教育建立在多元高等教育质量观基础上。薛天祥认为,“要想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就必须在研究高等学校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探究高等教育发展中数量与质量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数量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数量的生命”。[ 薛天祥,周海涛,时伟.确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正确观念[J].教育发展研究,2001(7):38-40]邬大光认为,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一种极为主观的价值判断,而不同人、地区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因此,不管从观念上还是实践操作上,都很难确立一个完全统一的、毫无争议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综合以上几位学者专家对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理解,本文认为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不同教育时代和实际教育环境形成的对于高等教育在满足自身和社会需求方面提出的要求及这对这种要求满足程度的评价标准。

二、高等教育质量观发展历程

1.“合规定性”质量观阶段

这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所谓“合规定性”就是指高等教育的结果(主要指学校培养的人才数量、类型和质量、学校的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和学校本身的成长发展)等是否达到了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如教育方针、《教育法》和《纲要》等。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就是学校被动迎合和适应既定的硬性规定,不具有灵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校质量标准设定和评价方面缺乏民主性、科学性和多元性。

2.“合需要性”质量观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质量观从之前的“合规定性”转变成为“合需要性”质量观。这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健全引起的,正如人们对普通消费品的需求一样,越来越凸显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倾向。合格商品不一定就是畅销品,只有让顾客满意的商品才能创造真正的经济价值。教育也不例外,一味被动地循规蹈矩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市场潮流,政府和学校只有在认真了解和分析人们需要的是什么高等教育、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和人才才能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尽管如此,但是还是处于适应社会需要的较浅层次。

3.“合创新性”质量观

这个阶段与前两个阶段最大的不同在于高等教育不再只是为了适应社会而培养标准化人才,而是前瞻性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并引导这些人才去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社会。这种人才极具创造能力、应用能力和组织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教育部于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提出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显然,创新教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创新人才成为了评价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种高等教育质量观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替代的,在这个循序渐进的变迁过程中始终遵循事物的正常发展顺序,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逐渐完善和发展。也就是说,后一个阶段的质量观是建立在前一个质量观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满足了前一个某种质的规定性基础上,才谈得上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在合创新性的质量观阶段,也必须立足质的规定性和当前的需要,只能说后一种质量观是前几种质量的发展和综合。

三、我国的高等教育扩招现状和价值观选择

1.我国高校扩招实施现状

早在1999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已经表明要把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措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八条提出要加大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高考科目和考试内容;同时期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提出:要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并制定了有关的计划目标,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于是,中国高校扩招的大门正式开启。1999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比1998年的招生数(108万)增长52万。自此,中国迎来了高校学生数量激增的空前的历史阶段。在其后的两年,2000年招生220万,2001年招生250万,2000年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已经超过11%,距离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高等教育毛人学率15%只有一步之遥。而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已经达到了1900万,是10年前的6倍。

虽然在数量上取得了很好的增长效果,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较多的负面影响:(1)大规模的高校扩招自然需要大量教育经费的投入,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7年,高等学校财政性经费投入分别为876.87亿元、1009.84亿元、1128.54亿元、1302.52亿元、1648.12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11.4%、15.2%、11.8%、15.4%、26.5%。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尚未达到足够发达的水平,所以这给中央财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2)由于对数量追求的偏激,降低录取分数和要求,会导致高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对整体高校生素质水平和学位的含金量造成不定的负面影响;(3)大规模的高校毕业生严重加大了社会就业压力,导致了高校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状况,从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3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5%。2001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了5.3个百分点;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仅为50%,比上年又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4)由于城乡、东西部发展不均衡,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高校硬件设施、基础建设和师资力量不均衡,使得教育质量差距越来越大,并进一步拉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从而强化了“马太效应”。

2.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选择

高校扩招不但扩大了高校学生的数量和范围,也增加了学校的类型和数量,更增加了学科专业的数量和种类等。从中可以看出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与过去精英化教育完全不同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这势必要求我们改变单一的传统教育理念和价值观走向发展的多样化价值观。在精英教育模式下,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一直是少数有身份或者智力超群的人才能享有的特权,因为高等教育属社会紧缺性资源,不能实现大众化,更别说是普及化了。精英模式的评价与教育本身一样,也是单一和统一的。评价仅限于政府和上级领导,评价指标也仅仅是有限的几个量化指标。这势必束缚人们的思维,形成一种固定模式、思维定势。比如一讲到质量,就以多少院士、多少博士点、多少科研经费为标准,同时也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垄断和浪费,也导致了高级人才的极度匮乏。显然,这是不能很好适应国际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于是,学习西方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的先进办法和成功经验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

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不再属社会紧缺性资源,其涵义发生了根本变化,接受高等教育正逐渐成为每个公民的义务和权利,就像义务教育一样。高等教育多样化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不能仅仅以学术导向质量观来评判高校的办学质量或人才培养质量,而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社会职能衡量高等学校的质量水平。质量评价主体也不仅仅限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和政府,还包括用人单位、产业部门和公众媒体等社会各界,以及受教育者个人,质量评价主体走向多元化。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日益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这就是说,在大致统一的高等教育标准中,各个高等学校应该有各自人才培养的体目标、类型、层次规格和社会适应面。正如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需要注意的是多样化不是随意化,不是杂乱无序,评价准绳也不是层次不齐,而是要发展多种教育形式,建立多种质量标准,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满足多样性的社会需求,这应该成为树立最合适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石。

四、总结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多样化和公平民主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体现和诠释。在我国这样一个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为了实现“质”与“量”的协调和平衡。我们需要树立一种多样化的教育价值观,整合相关的教育内容、目标和教育评价方式。同时要求政府、学校和老师及相关人员协调统一,发挥各组织和个人的职能,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和引导作用,调动各个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职能,逐渐把我国建立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等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转引自伍爱.质量管理学(第三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威.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理论研究[J].中国网,2004(9):13.

[4]彭未名.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与特性探析[J].交通高教研究,2002,(3):33.

[5]戚业国.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质量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2):39-45.

[6]薛天祥,周海涛,时伟.确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正确观念[J].教育发展研究,2001(7):38-40.

[7]房剑森.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与中国的选择[J].现代大学教育,2002(2):12-14.

[8]赵婷婷.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J].江苏高教2002(1):39-41.

[9]史秋衡,王爱萍.高等教育质量观:从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2-79.

[10]张宏玉.论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J].学术交流,2008(3):184-192.

初等教育范文第5篇

 

一、概要

 

增强中产阶级实力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建立更强的学校。在过去7年里,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学校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提出免除《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中“一刀切”的强制政策,支持全国各地的学校改革。在签署《每一个学生成功法》之际,奥巴马总统公布了一份2008年以来美国学校所取得的进展的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几乎每个州都采用了更高的学业标准,使得学校可与国际对手一争高下,学生如期从高中毕业,为上大学和就业做好了准备。

 

高中毕业率达到81%,为有记录以来最高,有色人种学生毕业率提升幅度最大。

 

政府向高质量的早期教育投入数十亿美元,以帮助年幼学习者获得成功。

 

培训10万名优秀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师的目标已提前实现过半。

 

使用高速互联网的学生人数超过2000万。

 

在此进展的基础上,国会通过了得到两党大力支持的《每一个学生成功法》,该法主要内容如下。

 

确保各州设定高标准,以便学生高中毕业后做好上大学和就业的准备。

 

维持问责制,保证各州把资源对准落后学校和学生,并帮助他们改进,尤其关注表现最差的学校、高辍学率的中学,以及学生亚群体陷入困境的学校。

 

授予州和地方决策者基于证据为改进学校制定各自强有力制度的权力,而不是像《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一刀切”的联邦解决方案。

 

保留各项年度评估,减少对于学生和教师不必要且低效的测试,确保各种标准化考试不会挤掉教与学,同时不牺牲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为了知晓学生所学所需要的一年一度的、清楚的信息。

 

为更多孩子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使他们得到一个良好的受教育开端。

 

创建各种新资源,以检验发展前景良好的做法,并且传播将会给学生带来机会和更好结果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二、挑战

 

奥巴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接受世界一流教育。虽然美国拥有全球领先的高校,但是美国学生在许多时候并没有做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准备。自上任以来,奥巴马总统就一直强调每一间教室都需要一位优秀教师、每一所学校都需要一位优秀校长。此外,奥巴马政府一直强调必须确保政府正在更好地帮助所有的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适应性、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这些技能范围都超出了以往学校所提供的基础知识。

 

近年来,全美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学生以及家庭在提高学生学习成果方面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包括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的高中毕业率和最低的辍学率,以及缩小了各种成就和毕业率差距。已带头对积极的变化做出坚定承诺的州和学区——田纳西州、肯塔基州、哥伦比亚特区和丹佛市,正在促成学生成就方面的重大收获。

 

《每一个学生成功法》建立在奥巴马教育政策所取得的重大成功的基础上,并成为改进教育体制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它取代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因为在许多时候,《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负担。正如奥巴马曾说过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提出的教育目标是正确的,包括许诺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优秀教师,采取更高的标准和问责制等,但该法未能给予教师、学校和州实现教育目标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改革《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缘由”。

 

三、2009年以来取得的进展

 

在过去7年里,美国教育体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最迅速、最重大的改进,为世代变革奠定了基石。具体进展如下。

 

高中毕业率达到有史以来最高,为81%,且目前处于再一次提高的轨道上。此外,少数族裔、低收入和残疾学生的毕业率正在提高。

 

在过去2年里,高中辍学率在稳定下降之后,已处于历史新低位。少数族裔学生高中辍学率下降最明显。西裔学生辍学率降为2000年的一半,非裔和低收入青年辍学率的下降幅度超过1/3。根据外部专家的研究,自2008年以来,“辍学工厂”的数量已减少了将近一半。

 

在4年内,未按时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人数下降了1/4,从2008年约100万名下降到2012年约74万名。

 

自2008年以来,非裔和西裔学生入读大学人数增加了100多万。

 

奥巴马政府执政时期为改进孩子从出生到就业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投入数十亿美元,增加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以确保更多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是成功的。同时,已有30多个州增加了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

 

更高的标准:目前,几乎所有学生都面临比几年前更高的学业标准。48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已采取了行动,允许所有学生对各种学业标准提出挑战,这将使得学生从已为他们成功地上大学和就业做好准备的高中毕业。

 

更少、更好的评估:支持各州通过努力工作,放弃传统的多项选择题考试,向为学生上大学和就业做好准备的各项标准看齐,并侧重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评估。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正在帮助一些州和学区阻挡各种不必要的或者低质量的考试和考试准备。

 

为每一间教室配备实力较强的教师:虽然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并且应该得到实力很强的教师的支持,但是少数族裔和低收入家庭学生与同龄人相比,拥有较少实力较强的教师。联邦教育部已经开展了一些旨在支持优秀教师和出色教学的活动,包括拟议中的增强教师储备的各项规定,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共同创办的“教师领导力”倡议(Teach to Lead),帮助教师掌控专业技能以及规划职业道路。此外,教师奖励基金、支持有效教育工作者发展补助计划,以及“全民拥有优秀教育者”计划(Excellent Educators for All)都是支持州和学区在高需求学校培训、吸引并留住有效教育工作者的举措。

 

旨在改进学校的竞争性计划:奥巴马总统的“力争上游”倡议向愿意对学校教学进行系统性改革的州提供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力争上游”倡议是一代人里最具重要意义的公共教育改革。凭借着40亿美元的初期投入——不足K-12教育拨款的1%,“力争上游”倡议通过全国10多个资助项目帮助超过1000万名学生和70万名教师发生了有意义的转变。“力争上游”倡议通过设立高标准、支持优秀教师和领导者、利用数据和技术以改进教学以及扭转表现最差学校的方式帮助各州提升其改进教育结果的创新能力——这些解决方案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传播。即便没有赢得奖项的州,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详尽阐述一项申请并且为积极的变化创造条件。

 

投资创新:通过加速提升学生成就,为每一个学生在大学和职业生涯获得成功做好准备进行干预,奥巴马政府的投资创新(i3)计划已经帮助公立学校培养出一种基于证据进行决策的文化。一个组织支持其干预措施的证据越缜密,可能得到的潜在资助金就越多。起初,联邦政府投资6.5亿美元i3计划基金为学区、非营利组织以及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支持,用于研究、传播和推广提升教育结果的有利做法。通过竞争的方式,49项资助项目获得联邦教育部支持,有将近1700位申请者提出申请,这是美国联邦教育部历史上申请人数最多的单项竞争。现在,有将近150个i3计划的受颁赠者正在美国各州运作,影响到了超过200万名学生。

 

创建承诺社区(Promise Neighborhoods):自2010年以来,奥巴马政府的“承诺社区”计划寻求通过在50多个最贫困社区投入2.7亿美元的方式消除代际贫困,这涉及社区中的700多所学校。通过创建全面的、环绕式的教育支持服务机构,打造浓厚的、充满活力的学校环境等方式,为需求较大的学生建造一条从早期学习直至高中及高中之外的通道。此外,1000个全国性、州和社区组织已经签名支持并与“承诺社区”计划合作,以确保这些倡议有效且持久。

 

培养10万名优秀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教师的目标已经实现过半:在2011年的国情咨文演讲中,奥巴马总统号召发起一项新活动,在未来10年里准备好10万名具有较强教学技能和精深知识的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教师。为响应奥巴马总统发出的号召,230多个组织成立了“十年十万联盟”(100Kin10)的团体。这些组织已经做出了超过350项可衡量的承诺,以便增加优秀的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教师的数量,包括在该项倡议实施的第一个5年里招募并且准备好超过4.3万名教师。此外,联邦教育部于2014年宣布,根据教师质量合作伙伴资助计划(the Teacher Quality Partnership Grant Program),在未来5年里提供1.75亿美元专用于资助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教师,它将支持高需求学校超过1.1万名新的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教师。奥巴马“为创新而教”运动(Educate to Innovate)已经为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教育直接或间接投资10亿美元。

 

增加学生掌握成功所需要的技术的机会,并将学校数字鸿沟缩小一半:自奥巴马于2013年启动“连接教育”倡议(ConnectED)以来,美国学校的连接性鸿沟已缩小了一半。目前,使用高速互联网的学生达到2000多万名。如今,77%的学区达到了高速宽带最低标准,相比之下,2013年仅为30%。来自50个州的超过300万名学生也正在从不同私营部门所做出的总价值22.5亿美元的硬件、数字内容、软件、无线服务以及教师培训承诺中获益。数千名学区领导人通过接受培训以支持做出的使其学校“面向未来”的承诺。

 

使得大学教育更加可负担得起:我们对大学生的各种历史性资助、一份更加简单的联邦学生资助免费申请表(FAFSA)以及新的高校记分卡,正在通过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合适工具,帮助所有的学生上大学。

 

四、进展的潜力和成果

 

虽然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我们知道即便遭遇最大挑战的学校也有可能发生改变并显著提高学生成就。教育工作者、地方和州领导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正在携起手来,利用各项旨在帮助每一个孩子均有机会获得高质量教育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常识性的改革以取得成功。为了促成并加速这些改革,奥巴马政府允许各州免除《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里最苛刻的规定。通过这些努力,一些州和当地社区正在发生如下变化。

 

提高教学标准,以便与人们对学生在大学和就业方面获得成功的真正期望保持一致。

 

拒绝仅凭简单印象就给学生贴上失败标签,确定正在改进和缩小成就差距的学校,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取得的进展和发展并相应地做出反应,注重改进学生(尤其是落后学生)的学习结果。

 

支持通过显著的改变加速提升学生成就、缩小差距以及扭转没有向学生提供为其上大学和就业获得成功所需教育的学校状况。

 

创建支持有效教学和学校领导力的综合制度,使该制度整合职前准备、招聘、就职、多重测量评估体制、个性化发展和反馈,面向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晋升。

 

基于对学校起到什么作用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起作用的原则,识别各种创新教学方法。

 

在全美各地的一些州和学区,出现了以下显著的进展。

 

新墨西哥州成就差距不断缩小:新墨西哥州已经运用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授权的灵活性,将及格/不及格的问责制转向等级评分制,后者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有关学校表现的明确信息,识别正陷于困境的学生,并且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大的支持。这些改革将继续强调对学生表现实施问责制,包括更注重学生亚群体的表现,同时鼓励各个学校在促进学生上大学和就业准备各项指标上的成功。2014年,该州参加大学预修课程(AP)考试的学生人数增加了8%,而且得到3分或更高分的学生人数增加了5%。此外,2009-2015年,新墨西哥州参加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数学评估的4年级和8年级学生中,白人与西裔学生间的成就差距缩小了5分。

 

田纳西州学生成就不断提升:田纳西州的“捷足先登”法(“First to the Top” legislation)为该州公立学校获得重大改进创造了条件,帮助该州成为国家教育进展评估中改进速度最快的州之一。这些改革得到了田纳西州在2010年被授予的5亿美元“力争上游”资助金的支持。利用向学生投资的机会,田纳西州采用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评估,增强各种数据系统以改进教学,运用各种旨在提升教师效能的策略来支持教师和领导,在特别学区(Achievement School District)里掀起了一场引领潮流的扭转当地颓势的活动。例如,在2011-2015年国家教育进展评估期间,田纳西州4年级学生在两门学科上的分数至少提高了4分,推动该州从低于平均分数上升至等同于全国性结果的表现水平。2015年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的各种结果也显示,与2009年的各项数据相比,几乎该州所有学生群体均有进展。

 

华盛顿特区也有较好的表现:在7500万美元“力争上游”倡议资助金的支持下,华盛顿特区的公立学校、特区州教育监督办公室和29个公立特许学校组织团结起来,支持实施为学生上大学和就业做好准备的各项标准,为培养有效的教师和领导者建立一条更强的通道,并且创造条件支持并吸引教育工作者执教于华盛顿特区成绩最差的学校。华盛顿特区2015年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结果显示,自2011年以来,4年级和8年级学生在阅读和数学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事实上,华盛顿特区公立学校参加市区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的21个学区均取得了重大进展。自2003年以来,在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的数学评估方面,4年级学生提高了27分,8年级学生提高了15分。

 

丹佛市10年的发展:在过去10年里,丹佛公立学校非裔和西裔学生按时毕业率提高了60%,大学入学人数增加了25%。丹佛市是通过以下方式取得这些成绩的:提高对于学生的期望,彻底改革支持教育工作者的制度,通过传统学校、特许学校和创新学校组合为所有家庭创建多样的公立学校选择,引进基于学生的、为各个学校争取经费的、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预算,采用多重测量的学校绩效体系,投资广泛的社区参与和学校风气倡议。

 

五、建立在政府行动的基础之上:

 

《每一个学生成功法》的适切性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给学校提供了不少失败的方法,且提供的获得成功的机会也极少。该项法律强迫各学校和学区采用“一刀切”的解决方案,没有顾及社区的各种需求和环境。奥巴马政府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个学生成功法》应运而生。

 

在国会没有采取行动时采取行动:2011年,奥巴马总统通过行政令宣布了针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第一项综合性计划——-一项自愿豁免计划,使得各州能够获得免除该项法律具体强制政策的灵活性,代之以州设计的高标准的计划;重塑问责制;支持对有效教师和校长的评估和培养。这些行动建立在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所规划的全面改革蓝图的基础之上,奥巴马总统指出,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有关的各种问题“多年来对于这个国家各地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一直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尽管某些人拥有良好愿望,国会却未能解决问题。”

 

联邦-州伙伴关系:2012年,奥巴马总统欢迎来自10个州的领导人造访白宫,宣布了第一轮依据其政府所签署的提供《初等和中等教育法》(ESEA)灵活性的行政令而获得批准的豁免者名单。

 

迄今,已有超过40个州迎接这个挑战,并且通过《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的灵活性制订出由各州所推动的解决方案,人们期望它们为每个学生上大学和就业做好准备,运用多重测量措施来区分争取奖励和支持的学校,将资源侧重运用于对表现最差学校的综合性、严厉的干预措施上,并且确保所有成绩最差学生得到为赶上同龄人所需要的各种支持。自从被获准获得《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的灵活性以来,这些州已经实施了关键的改革,使得表现最差学校的数量有所减少;少数族裔学生和白人学生之间毕业率差距不断缩小;更注重面向教师、校长和教育主管的有意义的职业发展。

 

不断巩固进展:《每一个学生成功法》建立在实施《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灵活性释放出来的州领导力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继续允许各州确定目标、设定衡量学校成功的多项指标、决定如何区分学校以及识别出所有学生和各个学生亚群体所取得的进展,以及学生陷入困境的地方——尤其是在5%成绩垫底的学校、学生亚群体表现不佳的学校以及有着很高辍学率的高中,设计并实施各项干预措施。《每一个学生成功法》巩固了奥巴马政府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法》豁免计划下所取得的进展。

 

《每一个学生成功法》不仅巩固了已经取得的进展,还概括了奥巴马政府自2009年以来为教育政策所勾勒出的许多构想。

 

为学生制定上大学和就业做好准备的标准:《每一个学生成功法》草案肯定了48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允许所有学生挑战学术内容标准所选择的道路,这将为他们从高中毕业并且成功地进入大学和就业做好准备。2008年,美国的州长和州教育官员聚集在一起,致力于为学校制定出一套为学生上大学和就业做好准备的新标准。奥巴马政府通过“力争上游”倡议以及在《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的灵活性协议里所建立起来的联邦与州伙伴关系对此进行支持。

 

为所有的学生制定严格的问责制:与奥巴马政府各项立法提案相一致,《每一个学生成功法》草案建立在40多个州与联邦达成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灵活性协议的基础之上,旨在为所有学生取得进展而设定有意义的目标,且确保每一个学生亚群体在为大学学习和就业做好准备方面取得收获。为了实现目标,各州必须制订出旨在缩小各个学生亚群体间学生成就和毕业率差距的宏大目标。在一些有许多学生始终未能达到由州所设定的目标以及其他指标的学校,学区将会确保其获得与自身及学生的各种需求相称的量身定制的干预措施和支持。

 

为美国陷入困境的学校和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并进行改革:《每一个学生成功法》草案将把资源、注意力和努力放在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获益上。与依照奥巴马政府《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的灵活性协议之下已出台的各项政策保持一致,《每一个学生成功法》草案废除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里“一刀切”的问责制,并且确保各州最起码对其表现最差的学校、高辍学率的高中以及学生亚群体落后的学校进行改革。

 

具体包括将要求各学区使用基于证据的模式以支持在5%表现最差学校以及有超过1/3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的学校里实施全校性干预措施的规定,并且包括支持在这些学校实施干预措施的专项资金。在学生亚群体一直表现不佳的学校里,各学区必须增加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支持,以缩小差距并且提高学生的成就。如果这类学校没有显示出任何改进,那么就指定该州承担起更严格的职责以督促学校落实相应策略。此外,联邦教育部拥有确保各州履行各自职责的权力。

 

各项旨在为学生改进机会和结果的新的激励措施:《每一个学生成功法》草案包括以奥巴马政府计划作为蓝本的各项倡议,目的如下。

 

为来自于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创建高质量的、州政府资助的幼儿园,或者增加其进入该幼儿园的机会,这是从奥巴马政府的学前发展资助计划扩展而来的。

 

制订、改进和复制创新的和雄心勃勃的改革以缩小美国学校的成就差距,类似于奥巴马政府现有的i3计划。

 

增加各种在学校里准备、培养和推进有效教师和校长的激励措施。

 

为各学区学生提供全面教育,缩小课程差距,尤其是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学科的课程差距,投资于各种学习技术和开放教育资源。

 

通过承诺社区活动,利用各种资源,解决生活在极度贫困社区里的学生以及学生家庭所面临的各种重大挑战,增强从早期学习直至大学的各项服务的连续性。

 

增加对于为高需求学生服务、表现较好公立特许学校的支持。

 

继续支持旨在消灭种族孤立的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s),更加强调社会经济地位是一条支持全面融合的途径。

 

对测试采取一种智慧和平衡的做法:《每一个学生成功法》草案保留了全州范围的重要评估,以确保教师和家长能够了解到他们的孩子每年所取得的进展和具体表现。该法鼓励对测试采取一种更加聪明的做法,不只是关注标准化测试,而是转向围绕着学校质量推动各项决策,允许使用多重衡量措施评估学生的学习和进展。该法还包含了与奥巴马政府减少标准化测试课堂时间的各项原则相一致的规定,包括支持各州为审核和简化评估体系以及试验各种创新评估所做出的各种努力。

 

促进州和地方拨款的公平:奥巴马政府一再呼吁州和学区应该更加公平地将州和地方资金分配给有着最大需要的学校。《每一个学生成功法》草案包括一项试点计划——类似于奥巴马政府在2016财年预算中所提出的一项提案——学生经费加权分配(weighted student funding)。

 

根据该项试点计划,各学区必须基于每个学生的实际开支,将州与地方资金公平分配给各自最贫困的学校。作为交换,各学区将获准采用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分配并且使用《初等和中等教育法》里Title I计划以及其他联邦方程式资金(federal formula funds),以支持各项改善各自贫困学生成就和结果的综合性计划。该法也包括要求公布学校一级实际支出的规定,从而首次让公众能够看到联邦、州以及地方分配给每所学校的资金数额。

 

六、下一步该怎么办

 

美国的中小学正在不断改进,有更多的学生毕业并且掌握能够将他们带入未来的、有价值的技能。无论是对于美国工薪阶级和中产阶级,还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学校体制。

 

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拥有将来通过辛勤工作和创造性获得更大发展的机会。

 

当我们继续取得进展,为最弱势学生提供保障,并将各种联邦资源运用于帮助所有孩子学习进步的时候,《每一个学生成功法》就成为向前迈进的关键一步。所有孩子的机会应该均等,而奥巴马政府将会继续奋斗,以确保他们拥有均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