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归纳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新课标提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运用归纳法进行教学和解答物理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归纳法是物理教学和解题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它是从个别现象中找出一般规律,然后再运用到同类问题或规律上。比如,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过程中就能启示学生去“发现”或归纳总结物理规律。“大气压强”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求学生多观察、多实验,归纳得出结论。利用好归纳法对教师物理教学和学生物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好方法。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归纳法进行教学。

一、归纳法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归纳法作为物理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方法,它对学生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建立具有概括和创新的作用。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很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现都是科学家运用归纳法进行推理得出的结论。如牛顿在光学方面的成就,就是运用实验和归纳推理的方法发现的。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随着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丰富,其推理能力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归纳能力的运用也会得到较大提高。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运用归纳法就能更好地探究物理学习中的许多问题,能够有效提高物理教学水平。因此,归纳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方法。

二、归纳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归纳法用于物理概念教学,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由于物理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物理本质和属性,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知识,需要在大量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把它们共性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对于教师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来说,运用归纳法教学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归纳法能让学生明白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物理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力的概念教学时,教材没有直接给出概念,需要教师从自然、生产、生活现象中去归纳概括出来。具体教学可用如下步骤:(1)进行演示。教师可运用弹簧拉动钩码等实验现象来展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2)进行提问。教师可以列举若干实例来证明力的存在。如,书本放在课桌上,课桌对书有支持力;人推车时,人对车有向前的推力。(3)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事例总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出现在两个物体上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时不一定要指明施力物体,但它一定是存在的。可见在物理概念教学时,可先进行举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物理现象,再运用归纳法进行概括总结得到物理概念。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归纳法用于物理规律和物理解题教学,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对于物理定理、定律、原理、公式、法则等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在讲授时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为这些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而且物质在运动变化时这些规律中的不同因素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要熟练掌握这些规律有一定难度。因为这些规律也是从大量实验中用归纳法概括总结出来的,所以运用归纳法进行物理规律教学,能使学生掌握规律的来龙去脉及变化规律,以达到熟练运用的地步。例如,在对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可用归纳法进行如下实验探究教学设计:(1)用磁铁N极移动靠近线圈时,观察电流表的感应电流变化情况;(2)用磁铁S极移动靠近线圈时,观察感应电流变化情况;(3)用磁铁N极移动离开线圈时,观察感应电流变化情况;(4)用磁铁S极移动离开线圈时,观察感应电流变化情况。通过以上四种情况的实验总结归纳出:(1)(2)这两种情况是由磁通量的增加引起感应电流增加,而感应电流的增加又反过来阻碍磁通量的增加。(3)(4)这两种情况正好与(1)(2)情况相反。通过运用归纳法对以上四种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使定律的实验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难的物理习题,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法、递推归纳法能比较容易解决一些物理难题。特别是用递推归纳法能解决层次较多的物理问题,这种方法只需少量计算,而不用进行大量重复的计算,就能找出问题的规律,使习题得到解答,而且在物理解题过程中,运用归纳法进行思考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素质和能力。

总之,归纳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物理教学和解题中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因此,在物理教学和学习中应多加运用。

参考文献:

[1]唐克明.谈归纳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三生物 复习课 教学对策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X”形式中无论“X”是文理小综合还是文理大综合或是单独150分试卷,试题都离不开以能力立意这一主题。为此笔者认为高考生物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生物复习的目标。

一、树立新课改理念,更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复习课,更应多归纳,而且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归纳。归纳那些内容、以何种形式,都应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定,而不能由老师包办。复习其实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目的在于“把厚书读薄”。归纳不是进行知识的简单堆聚,而是为了找出知识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性把握。高三复习,要注重运用归纳的方法。(1)整理笔记的方法。如:复习生命的结构基础这章内容时,按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来进行归纳整理。其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做到对本章学习内容一目了然。(2)分类归纳法。在复习完一个模块或一个阶段的知识后,可以按着知识体系的不同,对同类知识内容给予归纳。如:学完生物的结构基础后可按生物有无细胞结构分类,对细胞生物又按真核、原核来归纳。(3)按序归纳法。这是按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这种归纳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起知识体系,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住知识内容。(4)绘表归纳法。按照知识类别及要点项目,使用表格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绘制归类表、对比表。这种表格归纳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列表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等等。(5)列知识树法。这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知识概念为主干,对知识细类及细目进行层层分解的归纳方法。它体现了知识概念的等级次序,对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大有益处。如近年来在高三生物复习中常用的“概念图”。(6)题型归纳法。这是按照高考题型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解题速率和成功率,对高考复习至关重要。如:对实验设计题可归纳出一般解题规律,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步骤预测结果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二、贴近生产、生活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否则无法解决高考综合能力问题。当前的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老观念、老方法,应该以发展人的品质和智力为目标,应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能以扼杀学生的能力来换取有限的教学成果,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三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例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CO中毒原因的解释、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无籽果实形成的特点分析等。

三、以学生为主体,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

老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教师不一定要给学生把所有知识全面地归纳,更主要的是要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生物教学中有许多训练学生归纳能力的素材,教师一定不能忽视这些材料,而只重结论的教学。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等。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使学生归纳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具体的归纳方法就是从实验和观察的具体事实材料、实验数据出发,从中得出一般性和理论性结论的推理过程,而高考题中的实验分析说明题主要就是这种能力的考查。由此可见,高三复习课中对学生归纳能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上试卷讲评课时,对试题按一定方式进行归纳讲解,我认为就是第一层次,高层次最主要体现在对某一题目的讲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正确答案只是第一层次,而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才是高层次的归纳法。这就是俗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试卷讲评课时,对某一类型习题进行归类讲解时,统一说明正确答案不如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从中领悟该类习题的解答规律及注意事项。当然这要求老师在编制习题时,要作这方面的有意识准备,习题要典型,有代表性,而且有一定的递进关系。

四、强化给材料题的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 归纳教学模式 演绎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103-03

工程教育是关于工程职业的专业教育,我国现有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性与综合性不强,在课程教学方法上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缺乏从众多的工程现象中归纳事物演变规律、构建理论框架的研究性内容。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普遍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影响了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发挥。因此,“面向现实问题、回归工程实践的综合工程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有必要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和框架,将信息加工的心理认知理论纳入“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体系,改变现有的只截取从理论到实践的片段作为工程教育过程的局限,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可行途径。

一、归纳教学模式与演绎教学模式的比较

工科课程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先讲授概念、术语,再讲授理论,然后通过实验检验这些概念、术语和理论,其目的在于验证这些已经被人们所证明过的概念、术语和理论的正确性。这个过程把学生的教育变成了对已有知识的培训,学生习惯于接受已经系统化的、被认为是正确的课程内容,没有了求知的好奇心,导致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被动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索事实真相的积极性。

真实的认知心理、工程实践,与我们现在遵循的教学过程,有着显著的区别。它是一个在实践中采集各类工程现象,提炼指导实践的理论架构,再到实践中检验其是否有效的螺旋上升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设定的观察实验或工程实践,主动获得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获取素材,对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工程问题,层层递进构建理论使之系统化,再将完善后的理论用于实践,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在这两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信息的流向,评价的结果,都不相同,如表1所示。我们将前一教学过程称之为演绎教学模式,将后一教学过程称之为归纳教学模式。一般欧美国家的教学重归纳,中国教学善演绎;文科教学主演绎,理工科教学多归纳;理论教学用演绎,实验教学用归纳。而工科作为工程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归纳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未知工程问题的能力。

归纳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从实践中采集加工素材,通过素材提炼出解决工程问题的概念、术语及理论,再回归工程实践进行验证。这一过程与面向现实问题、回归工程实践的问题探究教学过程极其相似,如表1,故我们将问题探究式教学作为归纳教学模式的一项原则。

二、面向工程类课程的归纳教学模式

(一)基于工程流程的工科类课程框架

我国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通常要修读几十门课程,但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这些课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联系,也不明白课程教学的目标,总是抱着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心态接受课程内容,难以呈现出自身的创新能力。对此现象,我们需要从教学相长的根本问题出发,探寻工科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本文采用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的工程教育理念,遵循从众多工程问题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的认知心理过程,梳理了工科类课程在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服务等环节中的内在作用,筛选出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够围绕的典型化产品,将课程中的工程知识和非工程知识合理地纳入工程范畴,按工程流程(产品认知、BOM表设计、典型化产品、材料设计、造型设计、技术设计、产品制造、产品服务和再制造工程)组织课程体系和设计探究的问题,如表1所示。

(二)归纳教学模式界定

归纳教学模式以工程素材、工程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学生是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综合体验过程,既包含对工程问题的认知,又包括工程实践过程,整个归纳教学模式遵循“设定工程问题―预设情景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数据采集与分析―相似工程问题扩展―求解方法系统化”这一工程流程。该过程蕴含了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1.工程问题。工程问题来源于企业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教师提供工程问题的背景材料,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内容,授课教师由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和高校学院派的教师组成。通过对工程问题的认知,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产品,强化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预设情景的试验设计。针对企业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工程问题呈现出的现象、特征提出合理的假设,界定工程问题范围,并预设实际的工程环境,通过可行的计算机仿真、实物试验等方法精细描述该工程问题的演化进程,获取解释工程问题并予以评价的证据方法。

3.问题扩展与求解方法系统化。借助获取的证据方法,对工程问题做出解释,并通过各种途径(如观察、调查、搜集资料等)寻找类似工程问题的求解方法,以便获取解决类似工程问题的通用科学方法,体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将知识体系系统化。

在实现这三个基本要素的过程中,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问题的归纳能力倍加受到挑战,它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同时也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作为归纳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要搭建一个包括音视频材料、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践等在内的综合性教学平台,与企业工程师一起选定工程问题,设定需要完成的任务,组织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作为教学过程的引领者,教师要按照工程问题的设定任务,使学生明确如何收集数据,获得证据,并对选定的工程问题进行解释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对类似工程问题进行观察、试验、分析,寻找解决类似工程问题的通用科学方法。

(三)归纳教学模式的构建

表2中的课程顺序遵循工程流程,沿工程流程逐层分解工程问题,将复杂的工程问题分解为局域性、多阶段的简单问题的集成。而归纳教学遵循“事实观察与问题提炼―问题范围界定与解决方法―知识点提炼―相似问题扩展―解决方法系统化与理论化―回归工程实践”这一流程,沿教学流程逐层解决每一工程阶段的工程问题界定、知识点提炼、求解方法的系统化与再实践,如表2所示。

表2中以机床类课程为例,构建了归纳教学模式。同理,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典型化产品结构,构建不同工程类课程的归纳教学模式,以此指导工科专业的教学进程,改善现有工科类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

三、结束语

在现代工程背景下,工科作为工程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单一、封闭、演绎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需要。归纳教学模式遵循“设定工程问题―预设情景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数据采集与分析―相似工程问题扩展―求解方法系统化”的流程,全方位地体现了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运行、改良到废弃的生命周期全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 参 考 文 献 ]

[1] 柳宏志,孔寒冰,邹晓东.综合就是创造――综合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13-18.

[2] 谢笑珍.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嬗变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9(3):103-104.

[3] 李正,林凤.欧洲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37-43.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归纳逻辑 科学方法论 正确认识 科学发展

归纳逻辑从建立到现在,经历了一个坎坷的历程。围绕着“归纳问题”,人们对归纳逻辑的争论延续了200多年,至今对它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典归纳主义者强调归纳是科学认识的唯一可靠的方法,对归纳推理的结论深信不疑,这是片面夸大了归纳的作用。现代归纳主义者否定归纳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只承认归纳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理论的证实作用;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证伪主义者甚至否认科学理论的可证实性,转而坚持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这是片面贬低了归纳的作用。以上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归纳逻辑及其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研究好、发展好、利用好归纳逻辑,使之为人类能动的科学认识活动服务。

一、要正确认识归纳逻辑及其作用

(一)辩证地认识归纳的作用

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归纳法有着客观的本体论前提。客观世界存在着客观的因果规律,客观事物有着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一般和个别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必然通过偶然表现出来,一般通过特殊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运用归纳法,可以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了解寓于特殊性中的普遍性,从而得出超出经验事例范围的一般性结论。

(二)在实践中认识归纳的作用

“归纳作为认识的方法,其目的就是指导实践,因此,必须把实践纳入认识的过程,并作为实现这种方法的根本前提。归纳作为认识的方法,究其实质来说,也就是认识主体在实践中用以观察事物得出普遍原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它是使实践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思维方法或科学方法”。[1]因此,认识归纳的作用,离不开实践。

(三)具体地认识归纳的作用

现实的科学研究并不是一种方法在起作用,单靠归纳法是不能得出普遍必然的知识的。早在十九世纪,恩格斯就指出:“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2]列宁也不否认幻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说:“在数学中也需要幻想,甚至没有它也就不能发明微积分。”[3]因此,我们不能强调哪一种科学方法,而贬低其他科学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在不同的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是不同的,有的方法几乎是任何科学研究中所不可缺少的,有的方法只是在某些科学研究中起作用;有些方法在某种问题的研究中起着决定作用,而在别的一些问题的研究中起的作用较小。归纳法在经验科学中运用得较多,作用比较大,而在理论科学中运用得较少。因此,认识归纳的作用,要把它同其他科学方法,以及具体的科学研究活动联系起来。

(四)历史地认识归纳的作用

科学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科学发展的早期,人们的认识基本上是限制在可观察的视野之内,知识的获得基本上通过人们的感官、通过实验收集大量可观察到的东西,那时,归纳法起着主要作用”。[4]培根和牛顿时代,科学家们运用实验的归纳法获得了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这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事业的发展,由于显性经验定律的几乎穷尽,科学研究工具不断精确化,以及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多样化等诸多原因,经验的归纳法似乎已显得不那么令人信服和重要了,但这并不是说归纳在现代社会的科学认识中毫无作用了,事实上,归纳逻辑还在一定范围内起着作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因此,认识归纳的作用,要求我们坚持历史的观点,既要认识到古典归纳逻辑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曾经的作用,又要看到现代归纳逻辑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作用和应用前景,乐观地看待归纳法和归纳推理。

二、要把归纳逻辑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与发展结合起来

(一)以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和发展来带动归纳逻辑的研究和发展

既然归纳逻辑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人们对科学方法论的探索,那么我们对于归纳逻辑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还要依托于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和发展。

科学方法论是以科学方法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的形成、性质、结构和功能,研究其历史演变和相互关系,以及正确使用这些方法的基本原则。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是与科学自身的发展同步的,科学自身的发展要求人们研究科学发现和促进科学发展依赖的方法。随着科学越来越发达,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传统科学方法方面,人们对于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证明与反驳等逻辑方法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克服它们的缺点,做了大量有效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如何使这些传统科学方法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科学发现和科学发展的需要方面,科学方法论研究者们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构建,获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科学方法论研究的繁荣景象和丰硕成果,对于带动归纳逻辑的研究和发展工作非常有利。系统方法和传统科学方法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把归纳同其他科学方法密切结合起来,有力地弥补了归纳逻辑的不足。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归纳并不是在一切场合都起作用,也不能单独地发挥作用,它的缺点需要其他方法弥补。归纳只有同其他方法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方法是人们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在对某个问题全力倾心关注的过程中,由于特定环境或者某一关键因素的触动,灵感突然闪现。这些思维方法以思维的跳跃为特征,简约或者跳跃了逻辑思维的有序、可描绘、可操作的思维过程。因此,特别是当人们没有条件运用归纳等逻辑思维或者运用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无法得到理想的结论时,非逻辑思维可以成为辅助思维方式。所以,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方法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弥补归纳逻辑的缺陷。

定量方法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把定性归纳和定量归纳有机结合起来。古典归纳逻辑重视定性归纳,现代归纳逻辑重视定量归纳。然而,归纳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不仅取决于前提中所提供的事例的数量,而且取决于前提中所提供的事例的质量。因此,提高归纳结论的可靠性,要求我们不仅尽量多地收集经验事实,而且尽量寻找对归纳结论至关重要的高质量事例。

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提高归纳推理的技术水平。人的思维往往受到精力、情感、先念、环境和能力的限制,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归纳的质量。人工智能则可以克服这些缺点,使归纳更精确。因此,要提高归纳结论的可靠性,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高归纳的技术水平。

因此,旧的科学方法的完善和新的科学方法的兴起并不排斥归纳法,而是为我们研究和发展归纳法提供了更多的帮助。我们要充分利用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加快归纳逻辑的研究及现代化工作。

(二)以归纳逻辑的研究和发展来促进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和发展

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因此,归纳逻辑的研究和发展必然会促进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和发展,促进科学认识的飞跃。

古典归纳主义者对归纳逻辑的研究致力于为归纳逻辑制定推理规则,现代归纳主义者对归纳逻辑的研究致力于如何提高归纳结论的概然性,但就其实质目的而言,古典归纳主义者和现代归纳主义者都是期望归纳推理的结论更加真实可靠。沿着培根和穆勒的方向,勃克斯建立了因果陈述的公理系统,冯・赖特表述了一个概率演算系统,并提出了确证理论和条件化归纳逻辑理论。沿着概率论方向,凯恩斯、卡尔纳普、赖欣巴哈等逻辑学家们纷纷提出各自的归纳逻辑系统,归纳逻辑不断向定量研究方向发展,并且呈现出极度繁荣的景象。

归纳逻辑的研究与发展对于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方面,归纳法本身就是科学方法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是科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因此,归纳逻辑的研究与发展正是科学方法论研究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科学方法论除了研究归纳法之外,还要研究演绎、观察、实验、分析和类比等传统科学方法,以及直觉、顿悟等新的科学方法,归纳逻辑的研究方法和发展思路,可以为这些科学方法所借鉴,促进这些科学方法的研究和发展;这些科学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归纳逻辑的研究和发展,可以更好地弥补这些科学方法的不足,使这些科学方法更好地发挥作用;科学方法论研究的这些科学方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归纳逻辑的研究和发展,可以提高它们相互配合、密切协作的质量,共同致力于科学认识活动,推动科学的发展。

总之,正如冯契所说:“只要我们能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一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现代逻辑以及现代科学中的逻辑问题,就一定能在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上开创出新的局面,在发挥哲学、逻辑学对科学发展的指导作用方面,作出我们的贡献。”[5]

参考文献:

[1]苏越.试论归纳的两重性及其处置[J].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社复印报刊资料,逻辑.1984,(1):23.

[2]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1:206.

[3]列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列宁全集,(第33卷)[M].人民出版社,1985:282.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归纳法 应用

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是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提高素质,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在指导学生研究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时,有意识地尝试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去认识和理解,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习惯,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质会大有裨益,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在科学研究中,归纳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归纳法,又称归纳推理,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方法。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归纳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应用。我就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归纳法谈谈一些体会。

一、运用归纳法形成物理概念、获得物理规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会遇到一系列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实例或实验数据,即获得丰富的感性植被或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地,找出不同现象(实例或实验数据)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从中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例如:为了使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如下体验。动手让一张纸、一杯水或一个笔套发出声音,让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使学生的面颊感受到有敲击感,让发声的音叉与自由悬挂的乒乓球接触,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得摆动起来,还有如击鼓使鼓面上的小纸屑跳动等其他一些实验,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验进行分析,即当听到声音时,虽然发声的物体不同,但有共同的特点,即这些发声的物体都发生了振动。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结论。

又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为能让学生经过探究准确得出的杠杆平衡条件,在探究活动中设计了至少三次实验:(1)杠杆调节在水平位置平衡(支点在中间),在两侧挂钩码;(2)杠杆调节在水平位置平衡(支点在中间),一侧挂钩码,另一侧用弹簧测力计(测力计与杠杆垂直);(3)在(2)的基础上改变测力计的与杠杆之间的夹角。然后对实验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到杠杆平衡条件。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再如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产生哪些效果,经过大量实验和生活、生产中的一些事实,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是使物体产生形变,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可以说,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的获得都离不开归纳法。每一个物理问题的探究过程都必须用到,所以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探究,学会归纳,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运用归纳法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归类

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现象很多,学生往往对众多的概念、规律或现象易混淆,学生的理解、接受很困难。这时候我们要善于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俗语,都有一定的科学根据。

例如:生活中,形容男同学唱歌像老黄牛,女同学上课回答问题像蚊子叫。让同学们思考有没有依据,或者有没有共性,讨论得出男同学和老黄牛的声音响度大、音调低的共性,女同学的声音和蚊子叫声响度小、音调低的共性。

又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尤其是学生对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难以识别。其实,可以试着找找一些现象的共性,霜、雪和冰花有什么共性?都可以组词成霜花、雪花和冰花,都是白色颗粒状固体状态,都是水蒸气直接升华而成。雾、露和“白气”有什么共性?都可以组词成雾水、露水(或露珠),说明都是液态的小水珠,都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雹和冰是不分家的,通常说冰雹,它们的形成过程是相同的。所以说生活语言往往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这样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还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掌握规律。

再如:在学生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学生很难理解并掌握该规律,是透镜学习中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针对性地提出适当的问题:(1)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哪里?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里?(2)成实像时,有几种性质的像?像随物距的变化情况怎样?(3)成虚像时,像随物距的变化情况怎样?结合实验得出的结论及时进行讨论归纳,得出:(1)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焦点处,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在二倍焦距处,即“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2)成实像时有三种性质的像,即u>2f时、u=2f时、2f>u>f时三种情况。且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会变大,像也会变大,即“物近像远像变大”。(3)成虚像时,物距变小,像距会变小,像也会变小,即“物近像近像变小”。同时不管成什么性质的像,像距和像的大小的变化时一致的。实际在第(2)点中还有个难点是成三种性质的像时,像的放大在与缩小情况如何?像在哪里?针对这一问题,我跟学生打了一个比方,也是知识的一种迁移,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都知道《乡愁》这首诗,其中一句诗句“你在里头,我在外头”,凸透镜成实像时也是这样“物在外头(即u>2f时),像在里头(即2f>v>f)”“物在里头(即2f>u>f时),像在外头(即v>2f)”。而且这时候继续打比方说:哪里的世界最精彩?一首歌里唱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为外面的世界很大,在成实像时,像和物的大小比较可以看在外头还是里头,外头的总比里头的大。学生自己比较立即得出结论。以后还便于理解记忆。

又如对于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问题的学习时,就引导学生注意理解,在学习“速度”时,在学生知道可用“路程相等时比较所用的时间”;“时间相等时比较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基础上,讨论:当两个运动的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等时就采用比值的方法,将其中的一个物理量转化为等量(单位时间),再来比较另外的量(路程)大小,从而得出结论。当学生学习压强时再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思考解决速度问题的方法解决压力作用效果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凡是此类问题都可以:用其中一个物理量B除以另一个物理量A的方法进行定义。得到“单位‘物理量A’的‘物理量B’”。

三、运用归纳法对同一类题进行分类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为了使学生能在评价中取得理想的学业成绩,有些家长和教师要求学生加大练习量,这样就使得学生做了大量的习题,而所做的习题中绝大多数是同类的题,有时一个题目做错了,造成一类错题。我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做的题进行归纳分类,对每类题进行分析,总结出解题方法,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例如,力学中关于利用“一定一动”滑轮组竖直提升重物的一类题,这类题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不计机械重和摩擦的情况(即理想化情况);二是实际情况;三是不计绳重和摩擦的情况,言下之意没有忽略动滑轮的重(给它一个称呼叫:半理想化情况)。学生的主要问题也就在第三种情况。首先这三种情况下,s=nh,η=W/W=Gh/Fs=Gh/Fnh=G/nF都是成立的。不同的是:理想化情况G=nF,所以η=100,且W=W,W=0;实际情况下,由于有机械重和摩擦存在,额外功必然存在,所以η<100,求解时带入实际数据求解即可;而第三种情况下比较难以理解些,首先要知道条件不计绳重和摩擦,动滑轮的重是没有忽略的,则nF=G+G,且额外功的产生原因只来源于动滑轮重,所以W=Gh。基于这些,机械效率还可以进一步表达成η=G/(G+G)。对于各种情况了解清楚了,以后解这类题时首先看清题中的条件,分清是哪一类情况,也就不存在难以解答了。

再如,电学中的各类比值问题,这类题通常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电流大小相同(如串联),二是电压大小相同(如并联),三是电阻不变(如同一电阻)。如果三种情况又是纯电阻电路,即电流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内能(Q=W),若通电时间也相同,则三种情况下的规律很显而易见。当电流相同时,Q/Q=W/W=P/P=U/U=R/R。决定Q、W、P、U的根本因素是电阻的大小,其中就有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也可以这样说,满足了条件后,这些量都跟电阻成正比。当电压相同时,Q/Q=W/W=P/P=I/I=R/R。同样道理,只要条件满足,这些量都跟电阻成反比,其中有并联电路的分流原理,即欧姆定律中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所以在电流或者电压一定时,找出电阻大小关系是很重要的,因为电阻大小决定了其他量的大小关系。当电阻不变时,Q/Q=W/W=P/P=(I/I)=(U/U)。这时,Q、W、P与I、U成正比,其中也能看出I与U成正比,即欧姆定律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所以,对于电学中的这类题,一定也是分清题意,找出各种情况下的相同因素和决定性因素,各种同类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莘莘学子对它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但往往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有的学生由于没有了解物理学科所特有的知识系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会感到知识的零乱和学习的枯燥。这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这样做,既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物理知识的“简单”、“和谐”与“有序”的美,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较过.物理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