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范文第1篇

摘 要: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是高校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从创新项目背景和实际出发,阐述创新项目具体的

>>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探索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与评价 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探索与体会 化工专业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研究 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工作的思考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留住一桶水”项目的指导体会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申请、实施与思考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思考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与思考 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的“钓”胜于“鱼” “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及收获 谈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选择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浅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践 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践经验与心得 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化的探究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教育者的权责探讨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认识阐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徐通模.实现高校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3-02-12(4).

[3] 程永波.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的意义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80-81.

[4] 李忠.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制度与创新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4,(12):217-218.(责任编辑:李晓群)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韩国;生涯教育;五年基本计划

韩国的《第一次生涯教育综合计划(2010-2013)》于2010年2月份,以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为对象,重点提供以生涯体验为主的生涯教育支撑体系。2016年4月的《为了巩固与扩大自由学期制――第二次生涯教育五年基本计划(2016-2020)》重点在于构建激活学生梦想与才能的职业生涯体系,从小学到大学分年级制定了系统的生涯教育框架,重点放在生涯教育的实质性落实与充实上。该计划着眼于通过强化生涯教育,推进符合个人兴趣与潜能的升学与就业选择,提升国民幸福感与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重点从小学、初中、高中生涯教育力量的强化,生涯教育对象的扩大,生涯教育体验的激活,生涯教育设施的扩充四个方面加以推进,形成比较完善的人力、物力保障体系。

一、推出的背景

韩国《为了巩固与扩大自由学期制――第二次生涯教育五年基本计划(2016-2020)》(以下简称《基本计划》)的推进主要基于两个大的背景。其一,提升个人幸福感,强化生涯教育能够帮助国民实现个人梦想与才能,从而开启实现梦想的幸福时代。2013年,韩国职业能力开发院以约18000名2009年8月及2010年2月毕业的大学生(约占全体大学毕业生的4%)为对象开展的调查结果发现,37.9%的四年制大学毕业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选择大学,45%的专门性大学(一般为2-3年制)毕业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选择大学;35%的四年制大W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大学。这一数据表明,仍有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大学时并没有考虑到个人的兴趣与潜能,因此,提供充分的生涯探索机会非常重要。另外,韩国自2013年开始,在初中阶段试点实施了“自由学期制”,又称为“无考试学期”,即在初中阶段的6个学期中任选1个学期不设置考试,在这个学期集中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及一些体验活动。学生通过生涯探索与生涯体验活动,可以形成对工作和职业的健全的价值观[1]。入秋之后,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引导学生找到并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因此,为了“自由学期制”试点成果的巩固与扩大,需要形成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学段的全面的职业生涯教育计划。

其二,从国家层面来看,生涯教育体系的确立,有利于提升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韩国雇佣劳动部2015年的调查表明,未来10年工学系列的毕业生约有21.5万名,供给不足,而人文、社会、师范系列的毕业生有43.8万人,高于市场需求。为了消除这一严重的大学升学与专业扎堆现象带来的人力供需失衡,韩国提出了此次重在早期引导的生涯教育计划。另外,2015年6月《生涯教育法》和2015年12月《生涯教育法施行令》的制定,确立了生涯教育的基本方向和支援体制,法律与制度的保障、《第一次生涯教育综合计划》的实施为《基本计划》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内容与预期效果

《基本计划》旨在设计激活梦想与才能的幸福生涯,生涯教育的目标分别从学习者、学校与社会三个层面阐述。学习者层面,增强自主生涯开发力量;学校层面,确立充实的匹配型生涯教育体系;社会层面,实现每位国民的幸福,打造终身学习社会。

(一)四个推进领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基本计划》设置了四个政策领域――小学、初中、高中生涯教育力量的强化,生涯教育对象的扩大,生涯教育体验的激活,生涯教育设施的扩充。四个领域又细分为八个课题与20个子课题(见表1)。

在小学、初中、高中生涯教育力量的强化方面,主要推进方向有三个:其一,在学校的教育过程当中强化学年特性的生涯教育;其二,强化生涯教育的力量,其中包括教师和其他相应的社会人力支援;其三,从以学校为中心的标准化生涯咨询转变为提供学校内外匹配型生涯咨询的机会。

在生涯教育对象的扩大方面,主要推进方向有两个:其一,强化与社会关怀对象特性、条件等匹配的分类型生涯教育支援;其二,改善大学生对生涯教育的认识,构筑灵活运用大学基础设施的支援体系。

在生涯教育体验的激活方面,主要推进方向有两个:其一,从原先缺少多样化的生涯体验处,推进到保障适应学生发展阶段和特性多样化的生涯体验处;其二,从原先的团体、一次性生涯体验,缺少有质量的生涯体验机会,扩大到提供值得信赖的、安全、高质量的生涯体验机会。

在生涯教育设施的扩充方面,主要推进方向有三个:其一,针对“中央―地区”间协作体系的不足,构筑密集的生涯教育支援协作网络;其二,改变现有的一般的生涯信息的提供,形成使用者匹配型生涯信息的提供;其三,鉴于生涯教育方面父母的角色非常重要(2015年,韩国生涯教育指标的调查显示:学生生涯选择最大的影响来自父母的认同度,小学为43%,初中为25.5%,高中为20.8%),需要提升家长生涯教育力量,实施与子女成长阶段匹配的家长教育。

(二)预期效果

《基本计划》针对预设的四个政策领域的八个推进课题分别设置了核心成果指标,并将各个核心指标细化为截至2020年需达到的具体数据指标。通过对数据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2015-2020年有五个显著的变化趋势。第一,生涯教育集中学年/学期制的广泛实施,即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学段的特定学年或学期实施集中的生涯教育,形成1000所示范学校与2000所合作学校。与自由学期制只在初中阶段实施相比,集中学年制扩大了学段范围,评价方式由单纯的过程性评价转变为纸笔测试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第二,在生涯专门教师与支援人力方面,预计到2020年,所有小学均配备生涯专门教师,生涯教育支援人数增至原来的4.5倍以上。第三,开发大学生生涯教育成果评价指标与大学生生涯教育项目。评价指标贯穿四个年级,目标依次为自我理解、生涯探索、生涯决定、系统的生涯准备。扩大WEST项目范围(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为大学在读生与毕业一年以内的毕业生提供的最长18个月的语言进修和实习、旅行机会的韩美交流项目),增加10个大学生涯规划教育项目。第四,生涯体验处的增加与认证机构的设置。预计到2020年,生涯规划体验处由2015年的将近2万个增至10万个,并构建2万个生涯体验认证机构。第五,首次设定了国家、区域生涯教育支援中心,并将生涯信息网服务对象的范围由小学、初中、高中拓展到大学。

三、特色与思考

(一)以终身教育为基准,设计贯穿各学段的生涯教育内容序列

《基本计划》强化了小学、初中、高中的生涯教育力度,同时将生涯教育规划的对象扩展到大学,按照不同学年段学生的特点,将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聚焦于生涯的认识、生涯的探索、生涯的设计、生涯的选择四个逐层递进阶段。图1显示出不同学年段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要求。

韩国职业教育自1996年提出建立终身职业教育体系,至今所提出的主要教育政策和计划都以终身教育思维为主轴,并建构了相关职业教育政策[3]。此次《基本计划》也秉承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并且这种纵向整合的设计是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教育程度等为主要考虑因素的。金斯伯格(Ginzberg)等人经过研究发现,职业的选择不是人在特定时期临时性出现的,而是经过长期发展出现的。就像人的身体、精神的发展,对职业的知识、态度、技能的发展,也会经过渐进的、持续的阶段[4]。因此,阶段的规定和匹配型的生涯教育要求,对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强化与自主的生涯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二)优化生涯体验系统,P注生涯教育社会氛围的营造

《基本计划》调动全国力量,希望在整个社会营造更为便利、全面、专业的生涯教育氛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公共机构支援的增强。周期性检查和确认中央、地方、公共机构提供生涯体验处的实际成果,并对外公开。根据公共机构提供义务的生涯体验,形成实施指南并挖掘、宣传优秀事例。教育部或市、道(同中国的省)教育厅和大学签订生涯教育相关协议,充分利用大学的专业、人力、物力设施。第二,强化与民间机构的协作。吸引多样化的民间企业自发参与生涯体验的援助;与社会性企业和以青少年为对象的教育部门联系,做好生涯体验活动;为了帮助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计划还增加了驻韩外国企业的参与。第三,生涯体验处信息的提供和匹配支援的强化。建立了生涯体验支援网“梦之路”,提供生涯体验项目信息的生涯体验支援系统。第四,强化生涯体验支援的宣传。通过社会服务网络,召开谈话音乐会,制作宣传小册子等,以灵活运用各种活动、契机强化宣传,促进生涯体验支援。

(三)关注生涯规划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专业水平的提升

《基本计划》对于生涯规划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非常关注,重视生涯规划教育研修活动。具体做法有三种。第一,扩充专业教师队伍。韩国的《生涯教育法施行令》中提到,每个学校(小学至高中)要安排一名以上生涯规划专门教师。例如,为了落实小学生涯教育,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可以获得年级组长任命的优先权。2015年,韩国95.3%的中学(5298所)有生涯规划专门教师,在此基础上每年扩大一定比例,直到2020年扩大为所有中学均有生涯规划专门教师。学校还可以灵活运用家长、生涯教育志愿者等资源扩大支援性专业人力资源库。第二,提高学校管理层与教师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水平。对于学校管理者(校长、校监),改善其对生涯教育规划的认识;对于班主任,提升其生涯规划咨询的能力,加强职务研修;对于一般教师,关注其对新生生涯规划指导能力的提升与研修;对于新教师,在入职培训中增加生涯规划指导的内容,以提升其对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解。同时,在全市、道教育厅分别开展生涯专门教师职务研修活动(线上、线下研修并行)。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空域规划;模块课;专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30096050引言

中国民航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入选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制定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并能够体现专业特色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空域规划课程组针对空域规划模块课程特点,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综合改革,主要目的是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行业准入水平。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促进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以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培养目标。空域规划主要研究空域的属性、要素、使用方法与利用效率,近年来采用模块课的方式开展教学,课程具有较强的行业特色,涉及到民航诸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很强。课程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课程水平,进行了多次教学改革,专题化教学是各类学科广泛使用的一种将知识系统化、综合化,将分散的内容纵深归纳以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适合空域规划相关课程的教学特点,与模块课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能够很好地将空域规划思想与设计规范和其他相关的知识点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系统地接受知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协作能力[1]。

1卓越工程师理念下的空域规划模块课设计1.1空域规划模块课程现状

空域规划课程是中国民航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专业课,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建立空域的整体概念,掌握基本的空域设计方法,重在培养空域使用与设计思想的树立。空域规划模块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包括空域规划和空域规划课程设计两门课程,空域规划为理论课程(54学时),空域规划课程设计是实践课程(60学时),属于设计类课程,自2010年开始采用模块化的授课方式,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穿行,实践课以某机场终端区空域为原型,结合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规划,设计航空器飞行路径,涉及专业诸多课程领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由多名学生配合完成设计工作,成果为机场整套进离场飞行程序。

虽然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配合完成,空域规划课程内容多数是对于设计规范的讲解,包括航迹设计规范、保护区绘制方法、障碍物评估方法等。涉及很多计算,理论与实践主要的结合方式是通过上习题课和案例教学课,但空域规划模块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空域使用方法与设计思想的树立,而原模块课的教学效果通常为学生熟悉设计规范而没有建立空域使用与设计的思想,偏离了课程的主要目的,见图1。

1.2空域规划模块课设计思想

任何一门设计类课程,不同的人所用的设计方法与最后得到的结果都是不同的,具体哪个好哪个不好也不是一个标准可以定论的。教授课程内容(空域规划概念、设计方法、验证过程)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使学生掌握如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应该是教学的精髓,上升到这样一个层次,学生才能具备解决问题的“宝典”,即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以一定的基础为前提的,掌握了事物的本质与核心才能充分利用所学的原理和知识。因此,空域规划模块课程的改革是以思想为主线,贯穿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2]。

课程组根据空域规划课程中的主要内容,结合实际应用,将课程内容分为几个专题,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设计过程中,知道怎么分析、研究和发现问题,使用了专题化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同时,将近年来课程组承担的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的模型,融入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中,开发基于科研项目的课程设计实验,将研究式实验教学方法应用到空域规划课程设计,见图2。 图2基于卓越计划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与效果

2基于专题化的教学方法探索与应用

2.1专题化教学方法

理论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只讲授或训练学生设计方法、设计准则的掌握,思想才是最重要的设计工具,而要抓住学生的思想,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结合方面考虑学生的兴趣。“专题化”教学是根据行业需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知识点,并以知识点作为一个主题,从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到验证等几个过程来展开教学。这种方法首先要根据实际应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使用设计规范中的原则与方法解决问题,这样较好地将知识融为一体,将空域规划思想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各个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发挥教学资源整体优势,整合专题化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的教学内容不是原教学内容的简单堆砌,否则学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论课只教授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就像使用公式的例题,没有把设计的根源、发展讲清楚,遇到问题自然缺乏逻辑辩证的思维能力[3]。恰恰这些内容通常都是书本中缺乏的,怎样丰富教学内容来发挥专题化的优势是开展专题化课程的难点。

课程组教师将近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及企业实践材料一一整理,梳理出专题化教学的主题,丰富教学内容,结合各个专题发展的情况,制定专题化教学模式。专题化教学内容的整合,要细致到每一个细微的知识点,从引用实例发现问题、使用设计规范或方法分析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到使用相应的理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或正确性,每一个环节设计的内容都要经过系统的梳理以确定专题讲授内容。

例如,课程中的精密进近程序设计可以作为一个专题,则教学内容应包括精密进近的发展、精密进近的应用范围与条件、精密进近程序的设计理念、设计规范、障碍物评估面的使用、精密进近着陆标准的确定等内容。教学内容不仅仅来自于书本,还要依据实际的需求和学生的能力补充相应的知识,例如精密进近的发展、应用现状以及技术要求等。这些知识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可以让学生与实际应用联系更加紧密,避免了空洞地讲授理论,能够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理,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专题化教学模式设计

1) 明确教学目标。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第一目标,创新取决于个人的能力,部分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大部分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经过学习和训练会使创造力获得迅速提高,创造潜能得到有效开发。教学目标是课程开展的依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都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因此教学过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要求与教学目标具有直接的关系[1]。

课程组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明确了空域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专题化教学方法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见图3。第一层为课程目标,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至目标层次,把“设计思想”作为教学的主线,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层和第三层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制定的知识目标,包括专题目标和课堂目标。第二层次为专题目标,将知识点归纳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为一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统,专题内容、专题课的设计以及专题课堂环节都以专题目标为依据。第三层为课堂目标,为了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通过详细制定教案的形式设定了课堂目标,课堂的设计都围绕课堂目标进行。

2) 教学设计。专题化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在提炼出若干教学主题后,使用灵活而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合适的教学手段,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互动以及反馈的方式完成教学。专题化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发挥专题化的优势,必须以学生为根本,这也是近年来空域规划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打破教师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根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对知识接受的最适宜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课堂上破除教师“演讲式”授课方式,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汲取知识[4]。

空域规划课程的教学设计,以专题为基础,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和研讨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软件和一些实物模型为手段,见图4。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成为课堂开展的导演,引导学生去思考,教师也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向学生介绍有关某主题的科研构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科研热情,使原来枯燥的理论课富有活力,学生富有热情。

3) 教学环境的搭建。教学环境是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空域规划课程集中上课,采用模块课的方式,学校教务部门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了学生模块课程的时间以及教室。

空域规划是设计类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意识到科学研究才是提高实践课程质量最有效的平台,基于这种意识,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设置了研究式教学方法以及环境。研究式实验教学方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实验课程教学方式,采用科研模式,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提供条件、创造条件,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科研项目为原型设置实验项目,讲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设计类课程进行的重要基地是实验室,原空域规划课程没有课程实验室,针对这种情况,课程组近年来也向学校不断申请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已于2013年年初批准建设。实验室的一期建设主要解决目前比较迫切的问题,例如保护区的生成、障碍物辅助评估工具等[5]。同时,针对理论课中设计规范的内容,准备建设CBT教学软件作为学生自学和复习的工具,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加速。

为了体现空域规划的思想,笔者依托目前的空域规划学科实验室,整理了课程组教室的科研项目成果,开发了相应的演示性实验,包括视频、辅助软件等,从科研、学科的角度让学生多接触空域概念与应用,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见图5。

4) 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是课程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考核方式对课程建设具有引导和约束的作用,反映了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6]。鉴于空域规划是设计类课程,为了避免应试教育的考核方法,以综合素质考核作为课程考核改革的目标,实现了由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的转变。经课程组不断努力,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具有可操作性、方案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该项改革得到了学校教务处的支持与肯定。

第一,理论课考核――由闭卷改为开卷考试。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小论文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主要评价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回答问题情况等;由于课程的专业性和综合性,期末考试由原来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试题中有约20%概念题,以灵活使用、结合实际的方式设问;约30%知识应用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还有约50%的计算题,用于考察学生对基本空域规划方法、技术的掌握情况。

第二,实践课考核――分阶段分知识点考核。由于设计类课程的结果比较灵活,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对设计团队进行评价,实践课考核由答辩成绩和设计报告成绩构成。课程组将惯常使用的答辩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分阶段、分知识点答辩的方式,以空域设计阶段为节点安排答辩,每个阶段以一个或若干个知识点为依据设计若干答辩题目,或由教师随机提问,考察每个设计阶段所要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设计团队还应撰写设计报告,提交设计成果图,教师依据这些成果综合考虑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考核。

实践课考核答辩成绩占70%,设计报告成绩占30%,这种考核方式已在交通运输专业09、10级本科学生中试验,学生普遍认为能够公平、公正的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良好。分阶段考核和团队考核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面对面的答辩督促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应变与反应能力,这些都是空管人才的必备素质。

3教学实施效果

2013年度课程组以交通运输专业G和H班为试点,对基于卓越培养计划的空域规划模块课教学体系进行了验证,从课后学生交流、调查和期末成绩两方面进行了教学评价,总体效果良好。

学生充分意识到了空域规划的重要性,普遍对空域相关问题的研究产生极大的兴趣,由被动地学习转为积极地汲取知识。由于采用了专题化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每个专题有自己明确的应用范围,同时各个专题之间的联系也更加明确,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这可以从考试各类题型的得分分布情况得出(图6),且普遍考试成绩较前几年也有所提高(图7)。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1)由于目前学校教学资源所限,每个教学班的人数都在40人以上,对开展研讨式教学或案例式教学都极为不利,不能完全发挥先进教学方法的优势;(2)目前空域规划教学实验室正在建设之中,此次教学仍然使用手工地图作业的方式,后继课程建设中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建设是一个持续而系统的工作,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3)卓越计划的目标是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要提高课程质量,除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师个人能力也是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应注重教师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范文第4篇

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在机械与材料学院,2004年开始筹备,2005年获准开设,2006年正式招生,2010年培养出第一届毕业生,同时开展工业工程专业的学位硕士培养。我校在2004年筹备工业工程专业时就充分考虑了工业工程学科特点及校企互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将专业设置在机械与材料学院,专业定位于近机类专业,明确了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方向定位为主要为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业工程依托机械优势学科开展专业建设,因此专业建设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应体现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以生产系统管理基本理论为核心,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路。我校机械学院在工业工程专业的规划与建设中,基于机械大类教学平台,注重依托本学院的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家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实验室,充分利用该学科较强的师资力量及制造实验室大环境,使工业工程专业成为学院现代制造系统大平台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共享教学实验资源。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生产制造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厂规划设计和改善、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具备经典工业工程的应用能力和现代工业工程的创新能力。

二、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规划

1.实践教学目标

基于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我校确立本专业实践教学规划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验证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加强IE基础理论方法和基本意识的训练;突出现代IE中信息化和集成化的特点,强化IE的制造工程背景,强化学科交叉和综合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制造系统分析、设计、优化、控制、评价和创新的能力;满足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教师科研活动的需要。

2.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的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涵盖了实验教学、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实践环节。

(1)认识实习。认识实习是学生取得对企业一定的感性认识,培养IE人才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在一周左右,安排在基础理论课之后,专业基础课之前。认识实习应广泛涉及企业产、供、销、质管、技术等多方面,并选择典型工业企业作为实习对象,使学生通过考察,增强认识,提高专业学习兴趣,为专业教学打好基础。

(2)金工实习。金工实习是学生真正通过上岗操作了解机床、了解产品生产过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且能够为后续的生产实习做直接的准备,采用集中的方式在校内实习工厂完成。涉及车、铣、刨、磨、铸、钳、数控加工等工种,目的是让学生将机械工程知识综合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能力。

(3)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IE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学生验证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模拟工业企业生产制造经营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分析与设计的技能。实验教学可以通过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实际业务,如模拟沙盘、仿真等,让学生了解和参与企业运作的整个过程。

(4)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创造性发挥的重要平台,要求学生通过参加以顶岗为主的生产实践,学习、掌握和深入了解制造企业实际情况,应用所学的IE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的生产运作系统中的规划、设计、评价及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解、分析并力所能及地提出一些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基于实习效果及学生兴趣等方面考虑,生产实习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我校主要采取集中方式,由教师加强过程控制。

(5)课程设计及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掌握了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知识完成设计要求,目的是通过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IE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我校IE专业课程设计通常采用集中的方式,由指导教师指定一组课题,内容主要有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等,分别针对工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实训活动。

(6)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IE实践教学体系最后一个环节,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所有课程完成后,采取学生自选课题、教师推荐课题及学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寻找课题三种形式,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课题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应用科学技术资料的能力及查阅和翻译外文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与实践

工业工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要求理论联系实践,特别强调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训练。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就把实验和实践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实践环节的设置、课时的分配等问题上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在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指引下,我校在参考著名高校工业工程实验室的基础上,确立了基础IE实验室+现代IE实验室的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方向,将基础IE实验平台与现代IE实验平台有机融合在一套实验平台中。我校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思路:营造一个类似真实的自动化制造系统生产运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创新的、密切联系工业实际的实验教学平台,能满足主要专业课程教学实验需要,保证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以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对制造系统的认知和操作能力以及生产运作与管理水平、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目的。作为实验体系的核心部分,综合实验室中教学实验的设置,不应是相互独立的单项实验,而应根据IE专业的课程与知识体系,运用系统原理,设计一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覆盖多门专业课程与知识领域的实验形式多样的教学实验体系,它能够提供验证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相关技术的环境,模拟真实生产系统的场所和开发应用工业工程知识的条件。在模拟真实的自动化制造系统生产运作环境的建设思想下,我校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的规划是:在实验室里建立一个微型工厂(Mini-factory),营造一个类似真实的生产环境,主要从事制造系统规划设计研究、设施规划及物流分析研究、时间分析与作业研究、人因工程实验研究、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验与研究等,以加强学生对基础工业工程的知识和技能、现代工业工程的技术和方法的掌握。要求:实验体系模块化、可扩展性、可重构。我校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的微型工厂基本配置规划为一套功能设备较为完备的模块化的自动化制造系统FMS,包括:环形可扩展生产流水线,微型化、教学型的生产设备(至少一台立式,一台卧式数控加工中心),一台教学型工业机器人,一套RGV系统,微型化立体仓库、相关控制系统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教学需要,适当添加工业摄像机、电子看板及其他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设备。微型工厂化配置是我校实验室建设的定位,也是相当一部分高校工业工程实验室规划的一种趋势。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进行实验室规划过程中,学院充分考虑到院、系现有的以及待建的实验资源共享问题,以避免重复性建设。为此,学院一方面利用机械工程学科现有实验资源,另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购置设备,建立和完善专业实验室。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基础工业工程实验模块、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模块、人因工程实验模块、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实验模块、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模块等。目前已经建设好并投入实验教学的是基础工业工程实验模块、自动化制造系统中的仓储与物流分析实验模块、人因工程实验模块。该实验室主要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工业机器人”等多门课程。同时与机械工程学科资源共享,提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装备”、“机电传动控制”、“机电系统设计”、“企业生产管理”、“工业机器人”等课程。

四、建立校企合作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IE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IE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课外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技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高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课外实践教育环节是课内实验教育环节的延伸,也是对课内实验教育环节的弥补。换言之,建立校企教学实习基地是建设校内实验室在物理空间上的拓展,并在技术时间上的跟踪。另一方面,建立校企教学实习基地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践教学内容是否先进、有效、体现企业的实际需求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通过与地方企业建立生产实践基地,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社会的紧密联系,顺应了时代对大学教育的要求。以生产实践问题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活动,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应用意识。对接地方企业生产实践,首先满足了学生课外实习实践的要求,其次,典型企业的典型生产实例也成为理论课程案例、实验、课程设计的实践素材及教师科研活动的对象。因此,学院与本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沟通与合作,先后与多家知名制造企业如葛洲坝集团船舶工程公司、力帝机床工业公司、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达成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依托企业开展相关课程实践教学,使教学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进行,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范文第5篇

实验耗材是指凡一次使用后即消耗不能复原的材料以及不够固定资产标准又不属于材料范围的用具设备。随着学院实验室的不断更新扩大,实验室耗材的种类越来越丰富,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实验室的耗材管理涉及到出库、入库、查询、维修、报废等操作,且耗材具有数量大、品种多、范围广、涉及部门多、采购周期短、时间紧、变化快等特点,因此,实验耗材管理是实验室管理中的一个重点。本文从实验室耗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如何加强实验室耗材的科学管理进行了探讨。

一、耗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耗材申报时间长,效率不高

许多高校在实验室耗材管理方面都制订了较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办事流程,涉及的部门或岗位环节多,且都是手工管理方式,造成环节之间的交接和办理时间长,办事效率低。从申请人做出耗材需求计划,递交到院系领导审核签字,再汇总上报到实验室管理部门以及学校分管领导审批,再回到采购管理部门采购,入库,分发。从申购到采购完成所需时间较长。由于教学和科研需要消耗和购置的耗材种类多、需求变动频繁,办理过程中部分购置项目经常出现变动,难以及时响应需求,容易影响到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对申报内容的合理用途难以把握

各实验室所需要的耗材通常由实验教师或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实验教学或科研需求提出计划。由于耗材种类繁杂,涉及学科专业多,加上管理模式的滞后,使得申请人提交的耗材需求计划容易带有较强的人为性。部分实验耗材他用性强,对于审核部门还缺乏有效的手段对耗材计划内容进行审核,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做一种形式上的审核,监管不到位,极易发生部分实验耗材被挪作非实验教学用途,造成经济损失。这就使得实验耗材申报和购置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教学和科研的需求,不利于实验室管理部门对实验耗材经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容易影响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三)耗材质量不能保证

高校实验室所需的耗材品种多、同一耗材生产的厂家多,质量参差不齐,某些耗材还具有学科的独特性,在采购过程中,难以执行统一政府招标采购。一般高校通常将审批后的采购计划交由校内管理部门或申购人自行采购,由于耗材种类多,同一物品数量不多,在采购过程难以顾及全部,对采购过程中耗材质量很难进行有效监管。造成购置的耗材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使用要求,容易造成资金浪费。

(四)耗材的使用情况难以掌握

实验耗材采购到位后,一般直接发放到各实验室管理人员,对耗材的后期使用没有规范的管理措施,难以形成耗材使用的反馈制度,缺乏对耗材的统一动态管理,特别是对于因项目内容改变而造成库存的耗材的使用动态管理。经常造成重复采购,或采购不及时、耐用耗材不能共享等问题,使耗材管理人员对耗材资金投入的控制和库存管理难度加大。

二、加强和完善实验耗材管理的建议

为了使高校实验室耗材管理能更科学、更规范,特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和完善实验耗材的管理。

(一)制定严格的购置计划

为了提高实验效果和节省开支,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严格按照程序,根据本学期实验耗材结余情况、下学期实验计划,在本学期末时提交下学期的耗材需求计划。对于实验耗材需求计划,要经过实验室主任依据各部门所开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所需材料、实验室的数量、人数等情况进行审查并签字。

(二)严格按计划采购,减少库存

首先,采购人员根据耗材库存,并与实验人员及时沟通,了解需求情况。其次,一般耗材按上报计划并预留实验应急需求采购,专用耗材,要严格按计划采购。第三,耗材采购到位并入库后,及时通知领用人尽快领取;库存中有同类耗材时,将新进耗材替换库存,以免过期。第四,管理人员根据领用人上报的计划,严格按计划中的耗材种类和数量出库。

(三)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