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辅导

大学生心理辅导

大学生心理辅导

大学生心理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心理辅导含义及内容

(一)学校心理辅导内涵

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教育者运用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给大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行为,增强社会适应,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学校心理辅导内容

1.学习辅导

大学生在学校的重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学习动机、学习成就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学习辅导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动机、学习情绪与学习习惯进行训练与辅导。

2.人格辅导

这里的人格是指与个人对己、对人、对事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它着重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的自我调节、意志品质、人际交往与沟通,以及群体协作技能进行辅导,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

3.生活辅导

它主要是通过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和日常生活技能辅导等,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这对于大学生将来获得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具有潜在的影响,同时对他们发展个性、增长才干、提高学习效率也具有有力的迁移作用。

4.生涯辅导

升学与择业是人生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事关个人前途的重要事件。生涯辅导是为大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职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人生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为今后顺利踏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部分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但少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时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分裂。心理困扰主要是指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上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心理困扰直接导致了诸如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心理障碍,长期处于心理障碍状态的大学生极易出现精神分裂。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第一,社会方面。社会方式的巨大变化、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陷入迷茫和焦虑;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加速了信息的流通速度和复杂度,大学生容易因此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沉迷虚拟网络;大学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也容易引发焦虑。

第二,学校方面。一方面,作为大学生与教师、同伴之间的纽带,课堂活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另一方面,课外活动又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推到另一个高度,制约着大学生的发展。

第三,家庭方面。家庭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将对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家庭结构健全、家庭和睦下的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上表现良好;反之,如果大学生成长于紧张的家庭关系中,则其可能存在自暴自弃、难以与人相处的问题。

第四,自身方面。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个人身体素质、个性、心理素质与情绪。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都是源于大学生自身未能正确认识自己,以致于长期受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个性严重缺失。

三、基于心理辅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校教育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把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矫正摆在同等位置,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形成以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只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在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及时诊断常规心理问题,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是高校教师,主体是大学生,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想方设法让大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其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一,互相尊重。高校教育者应该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不侮辱、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大学生,使其健康学习、健康发展;大学生也应该尊师重教,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展与教师合作的能力。

第二,以爱与责任为宗旨。高校教师应该恪守爱与责任的宗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健全自身职业道德;大学生也应该承担起社会给予的责任与义务,认识自身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矫正自身心理问题。

(三)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大学生与集体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集体教育中完成,同时,教育者又需要根据每个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个体辅导。所以,我们可以将心理辅导分为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他们的辅导方法主要有行为改变术、认知疗法和来访者中心疗法。行为改变术主要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原则,改变大学生行为,包括良好行为的增进,以及不适当行为的矫治或根除的方法;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大学生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则是通过为大学生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气氛使大学生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展自我潜能并且回归自我,以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四)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发展都只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外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本人的自我调适能力。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控制好自身情绪,以稳定的情绪情感为人处世,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定期培训,使其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学会心理调控方法。

【参考文献】

[1]潘石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2):12-13.

[2]韩继莹,钱宝山.浅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4(1):56-57.

[3]刘鹏飞.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110-111.

大学生心理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辅导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各种压力直接造成的。由于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社会期望值较高,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定位也较高,相应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较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 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文化的因素,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中社会环境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行为是遵照社会规范的,通过与其他人相互作用来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过程。此外,激烈的就业市场环境对大学生来说是无形的社会压力。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校园环境因素的影响。高校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影响、学生间关系的影响以及校园文化等几方面来影响学生的心理。大学校园中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使大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比如:教师的授课风格、学生课外活动、友谊关系等等。良好的学校环境就象“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无形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很好的完善和丰富自我,达到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第三,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 也是终身教师。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对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品质的形成、理想志趣的确立、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言语行为的规范以及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家庭的稳定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的走向。

二、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辅导员要积极开拓工作思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提供支持。只有把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才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为高校学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保持良好交流,及时发现问题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奋发成才,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且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不太愿意轻易敞开心扉,接纳别人。因此,辅导员老师要经常开展与学生的谈心谈话工作,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积极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从心底里信任辅导员,愿意与辅导员分享自己的心理世界。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烦恼与困惑,在此基础上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会疏导不良情绪,尽可能地把学生的心理危机扼杀在萌芽的状态。

2、重视团体辅导,强化人文关怀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要积极组织学生经常性的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以此为契机,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大学生学会在集体活动中共同分享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提升对自我接纳的同时愿意和集体其他成员分享“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团体辅导活动结束之后,辅导员要及时与学生共同分享内心感受,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会向他人倾述内心的真实感受,强化同学之间的人文关怀精神,进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3、开拓工作思路,坚持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据有关研究表明,人只有在愉快和谐的心灵气氛中、精神状态亢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做出具有创造性的业绩。辅导员在实践学生工作中要注重不断开拓新思路、新方法,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感教育路径,实现与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融洽,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同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情感交流的方式与方法,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情感需求出发,坚持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家庭、教室、寝室及活动场所。不断激发学生的健康心理,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用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转化非正常心理和现象,用情感的力量 鼓励他们从思想深处产生发奋学习的愿望。

4、关注个性发展,团结集体力量

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严重心理危机的现象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因此,在工作中,一方面,辅导员要坚持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主流因素,分对象、分主次地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坚持积极团结集体的力量、团结学生当中的先进积极分子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与学生服务学生的意识。

5、积累实战经验,提升专业能力

辅导员的人格与心态首先应该是积极健康的,在具体的工作中,辅导员应该学会实践反思学生工作的个性案例,分析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在此前提下,结合大学生的出现个性心理危机的契合点,找出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不断积累实战经验教训,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此外,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与相关专业技能,丰富自身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坚持科学、合理的教育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付斌:《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太原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

大学生心理辅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临床心理学;411模式

0引言

在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日益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质量、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4]。心理健康教育在经历了从“心理治疗”到“心理辅导”再到更具广泛意义的“心理辅导”阶段的流变后,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成熟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心理意识等方面会出现各种的心理问题,从至今悬而未解的“朱令事件”,到当下轰动一时的复旦大学“黄洋投毒案”,不难发现关注大学生身心成长,发现早期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本文拟就高校心理辅导的价值理念和特殊性,结合临床心理学侧重个体能力的测量和评估以及综合实践的特点,提出了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新型411模式[3]。

1临床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构建

1.1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提出背景

目前,为防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广大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存在着诸多问题:①师资专业性问题:当前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教师大多对心理学辅导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②信息与技术缺乏问题:在心理辅导中往往缺乏必要的评估手段,并且许多修订的量表因不合国情而不能发挥其评价作用,不利于心理辅导的发展。③流于形式的问题:许多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仅是形式,最重要的还是应试教育。基于此部分高校虽展开了心理辅导的探索及试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目,配置了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是因为忽略教育工作者本身思维意识的变化及革新,最后导致对同学们的心理辅导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和预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临床心理学的应用有其特殊意义[8]:首先,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个体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这种测量和评估通常是针对个人,其针对性使得收集的资料更加可靠;其次,临床心理工作者要综合来自临床实践和其他研究的知识,对某一个体进行评估和评测,在评估中会侧重着重了解一般性原则如何塑造和影响个人生活,以及如何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临床心理学者在对心理困扰进行干预时更注重理论研究和系统评估结果的作用,而不直接关注治疗。基于临床心理学的特殊意义,本文在保密性原则、尊重与理解的原则、启发性原则、辅导中立原则、以学生为主原则、行动化原则等原则的基础之上,引入临床心理学理论,建立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新模式。

1.2临床心理学视角下心理辅导模式主要内容

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10],即在高校构建一个能基本涵盖全体学生,可以向学生展开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心理咨询帮助,可以维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四层组织结构和一个教育体制、一个协会团队的运转机制,构成横纵交汇、彼此联系的交互式网络体系,搭建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4+1+1平台,继而达到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合理化、系统化和正规化。依据此模式的内含,把它命名为心理辅导411模式,如图1所示。在图1中,411模式中的“4”是指各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二级院系辅导员以及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两个“1”各自指的是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以及学生心理社团[7]。1.2.1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411平台中的首支力量即为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他们处于最根本、最基层的一层,是由各个班级选出一名同学,即为一支心理素质保健力量。他们可以和同学们进行无距离无障碍的交流,可以最直接地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明了同学们的心理症结,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得到适时的解决,其首要职责见图2。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是通过选派得出的,在经过成体系的课程培训后,形成了他们自身的独特优点:第一,心理辅导员自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观念形成、自我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了解和成长,自我意识更加清晰,自我觉察力显著提高;第二,他们在同理心方面形成了较好的唤起和提升能力,很好地开拓了自己的情商,增强了感受他人心情,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第三,他们把握了心理辅导的基础要领,可以为同学提供简易的心理辅导服务,可以组织领导心理活动的展开;第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了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调整学生心理情绪的能力;第五,他们对心理学怀有热爱的情怀,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乐于帮助同学、服务同学;第六,他们会得到监督老师的定期专业指导,可以积极理清并化解自己遇到的问题,并且可以对自身资源进行及时的补充和有效的整合。1.2.2学生心理辅导义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二支力量即学生心理辅导义工,这支队伍由优异的学生志愿者组建而成,他们处在下能和学生沟通,中能帮助学生,上能和教师交流的桥梁位置。他们需要首先自发报名和通过院系推选,再经由测试及选拔,达到要求的学生需要参加全面系统的课程培训和联系,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并实现一定的自我成长。和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区别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培训体系要加上关于任职学校心理辅导办公室义工所必要的知识、才能和工作能力,并对应地进行工作实践的练习项目,使其达到义工的要求水准,可以胜任义工工作。1.2.3二级院系辅导员高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三支力量即为二级院系的辅导员老师,这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心理保健队伍。这支队伍起着承前启后,上下联系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心理保健队伍的主要力量,其主要工作职责见图3。这些辅导员常年工作在学生第一线,对学生心理非常了解和熟悉,相比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他们更加稳定,也更具权威性,比心理辅导中心更加熟知和明了学生的心理情况,工作起来更加具有直接性和针对性。辅导员老师必须参加学校定期开展的心理学常识、心理辅导方法、团体心理等内容的培训,一步步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使他们更加重视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勉励和拥护他们使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化解学生遇到的各种现实性问题,率领和指引他们进行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经由不断努力,讲辅导员老师塑造为一支熟练使用心理学原理化解学生心理问题,自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尽力培育学生健康完善人格,推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过硬队伍,就能牢固而持久地建立起学生心理保健的第三级平台,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1.2.4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大学生心理教育411模式中的最权威机构是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它同时也是维护高校学生的健康心理中的最后防线,这一机构从它的组织设置,人员和资源设备以及它的职能、业务内容、机构性质和工作范围等方面都接近专业化水平。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备奉献意识的教师团队是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设定一些具备一定专业水准及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岗位,开展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工作并通过发动各方力量来服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兼职教师要具备心理学或教育学的相关专业文凭或者是那些热衷于学生心理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的人员。怀抱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助人为乐良好品质及专注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理念也是这些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1.2.5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411模式中的第一个1。开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所承担的职能是任何工作都无法替代的,所体现出的教育效果也是任何活动无法比拟的。该机构的教师应该专兼职结合,具备工作热情,同时专业化水平高,阅历丰富,理论及实践能力强,能够广泛地联系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的主要职能是: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入门讲座;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展多侧面、多角度的选修课;组织开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课;组织专题团体心理和成长小组的训练;为学生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以及二级院系的学生辅导员;为学生心理社团开展的心理活动提供支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调研和相关课题研究[5];备课;参加相关的培训、进修、访学以及学术研究活动;进行有关心理学的科普知识宣传和刊物编印工作等。最主要的是研究学生需要什么方面的教育,不同教育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什么样的不同的作用,如何对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并提高它的效果等。1.2.6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社团是学生心理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二个1。它是一个独特的工作平台,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建立“助人自助”的心理教育机制以及形成“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通过为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成长与壮大提供支持与帮助,引领和指导该社团的工作与活动,组织该社团多纬度地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号召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心理社团中来,就会实现学生心理社团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的目标。它主要职能有:组织开展心理讲座或培训;举办心理方面的文艺活动;开展心理主题沙龙;组织相关训练营;举办心理主题读书会;开展心理影视剧的展播活动;定期出版有关心理健康的宣传栏;定期进行心理小测验服务类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组织“心心相印”等交心畅谈活动;针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组织相关的宣传协助工作等。

2临床心理学视角下心理辅导模式实施建议

建立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6],应当首先从创设心理辅导中心开始,然后定期继续培训各院系辅导员作为中坚力量,系统培养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辅导义工,并且对于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和学生心理社团,要不断加强建设和监管。每个建设步骤都要对应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一个全面的培养部署,然后对照实际实施情况,再加以后续的补充和改进[2]。以下几个方面在推进和建设的进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2.1以思路和方法为指引,构建新型辅导模式[1]

构建心理辅导新模式[1],首先要了解新模式的内涵与功能,构建的难度与关键,实施的步骤与方法,运行的机制与效果,硬件的建设与投入,信息的反馈与完善,管理的方法与评估等。要做到胸中有数,胸有成竹。只有思路清楚,方法科学,目标明确,新型模式的建设才能实现。

2.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新模式实施运行的必要条件

新型模式的建设和实施[9],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通过持久的创新才能达到成效。考虑到学生和老师的人员流动等情况,必须对新模式的机制进行长期不断的维护,特别要在内容更新,形式多样,机制完善,科学管理,人员培训,以及整合资源上提高重视和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新模式的功能才能够实现持续提升,新机制的潜力才能被发掘出来,同时达到激发其网络活力的目标,推动它的发展及不断的改进,发挥新模式的力量,实现它的真正目标[2]。

2.3硬件建设与经费的投入是新辅导模式构建的基础成为无米之炊

要保证新模式的良好建设,发挥它的功能,实现它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好硬件建设和经费投入之间的问题。硬件、经费、人员和领导这四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2.4心理队伍的建设和完善是新辅导模式构建的核心

队伍建设是新模式的开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队伍就会出现涣散的问题;相应的培训教育的缺乏,就会使人员变得软弱平庸。因此,通过加强队伍的建设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时新模式开展的重要保证;合理运用激励原理可以实现激发人员的敬业与奉献精神的目标;通过集思广益来激发人员的智慧和灵感;相互间的支持是优秀团队必备的理念,通过这些途径才能保持新型心理教育模式的青春与活力,以及保证新机制的顺利实施和效能的实现。

2.5注重课题研究,以科研促进新辅导模式

[1]的完善和创新以工作带动科研,并通过科研来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新模式运行的质量水准,是该模式的建设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不断地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样本和个案研究、以及加强在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规律及相应的辅导技能和治疗手段的研究总结、并开展有关团体心理训练形式和内容的研究、课程效果的研究与评估等,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心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新模式运行的水平和成效。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价值观;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社会竞争力不断增强,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价值观的状况息息相关,所以,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研究已经成为高校领导及各学者所研究的重要课题[1]。

一、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是后天形成的,但具有非常强的稳定性。价值观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由选择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乐于接受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行动。只空想或谈论自己的价值观是不够的,必须在行动中体现出来。通常,在人们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家庭、学校等群体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人们知识的增长与生活经验的积累都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但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人的价值观也是不断变化的。

二、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学生面临着重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给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了重要影响。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受到地域特点、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高校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及时辅导,避免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了达到大学生心理辅导的目标与效果,高校需要依赖专家学者与高校领导、教师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借鉴国外心理辅导的先进理论与技术,结合我国的国情与高校发展的特点,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心理辅导体系,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2]。

三、价值观对心理辅导的影响

从心理辅导实践的主体层面来进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会对整个辅导过程产生影响。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其自身的价值观对学生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另外,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会受到传统的价值观念影响。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区域差异也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一项主要因素。无论是东方价值观还是西方价值观,都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产生重要影响。价值观对学生心理辅导的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又包括消极方面。

(一)影响辅导方案的制定

辅导教师针对心理辅导实践做出的具体安排方案,涉及心理辅导内容、辅导方式、辅导方法等内容。心理辅导的内容决定辅导的方式与方法,而辅导方式与方法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心理辅导效果。教师安排的实践方案全凭教师个人意志确定而形成,一旦辅导教师个人的价值观有偏差,就容易选错心理辅导内容、辅导方式、辅导方法。所以,辅导者自身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当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所了解,从而制定出高效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案。

(二)影响辅导策略的实施

针对大学生饮食浪费现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在辅导策略的实施中,为了保证策略的可操作性和实施后的效果,辅导策略应具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符合实施对象(大学生)的价值观,符合其认知水平。首先,辅导教师要通过讨论的形式来使学生意识到不正确的饮食消费观念。从价值观方面入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可以以光盘行动的活动方式落实。这样就能通过加强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饮食消费观念的内涵,学会勤俭节约。由此,学生就能有效地将正确的价值观念贯穿于实践生活当中[3]。

(三)影响心理辅导的最终成效

实施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是调整大学生的心态,让其健康成长。但大学生心理辅导效果一般分为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其中,长期效果是辅导者的最佳追求,即在长时间内心理辅导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而由于心理辅导的最终成效体现在实际生活中,而价值观又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无论是辅导者还是大学生本身的价值观,对心理辅导的最终成效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四、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是针对大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属于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价值观在心理辅导中占据重要地位,需引起高度重视,以确保取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成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所以,关注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梁芹生.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影响研究[J].教育评论,2016(1):90-92.

[2]赵清.高校辅导员如何胜任大学生心理辅导[J].亚太教育,2016(7):195.

大学生心理辅导范文第5篇

2017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了青年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青年的发展事业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发展,因此,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分析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及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提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指青年大学生智力正常、情绪积极、情感可控、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品质健全、意志坚强、行为理性。在校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其个人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是其成才的基石。但在过去较长时间内,我国经济长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信息化、网络化高度普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日益加剧,使青年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学生伤亡事件频频曝光于媒体,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挑战与新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辅导员、学院、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三级联动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课堂教育为平台,实现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院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设心理健康热线电话、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强与“目标”受众学生的沟通,及早干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辅导员也是此项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与具体落实者,以授课的方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与谈话,总体掌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的状况,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重点”学生的信息跟踪与交流沟通工作,及时与学生及其家长、同学联通,掌握学生个体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马上开展心理健康鉴别和早期干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辅导员作为学校联系学生、家长的重要纽带,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负有主要责任,可与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素质亟待提升

从年龄结构看,高校辅导员教师大多是青年教师,工作经验欠缺,需要边摸索、边总结;从专业结构看,高校辅导员教师专业多元化,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辅导员较少,缺少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因此,尽管多数辅导员对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抱以共情、尊重、包容的态度,运用情感教育、倾听、说服等方式开展疏导工作,缓解了部分心理问题,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没有认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工作中鲜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由于高校辅导员除了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承担着大量繁琐的学生事务性工作,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联系部门较多,挤占、耗用了大量时间与精力,致使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三)角色冲突的影响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面临着双重角色冲突的困境,即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困境。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辅导员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受到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约束;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要求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遵循不强迫原则和保护学生隐私的原则。双重角色冲突加大了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导致部分辅导员由于未准确把握两种角色的区别,未能有针对性地选取工作方式,影响了工作效果。

三、提升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提高个人能力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准入“门槛”,选拔辅导员要坚持“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原则,做到严把进口、畅通出口、进出有序、合理流动;加大培训力度,对新入职的辅导员加强岗前培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辅导员考核机制,通过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绩效考核,实现对辅导员队伍的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使绩效考核客观地体现辅导员的素质与能力,继而激励辅导员提升个人能力、素质,实现相互促进;鼓励辅导员攻读相关专业学位,进行业务进修,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对辅导员进修予以支持。

(二)细化职责、创新工作思路

基于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量大、内容繁杂的现状,学校与辅导员自身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学校层面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充足配备辅导员,进一步“切割”辅导员工作模块,细化工作职责,开展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培养,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专人负责,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其次,辅导员应创新工作思路,借助辅助力量,使自身从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如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干部的作用,使其成为辅导员的重要助手,既可提升学生干部的个人能力,也便于自身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投入较多精力,对加强班团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维持教学秩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三)利用双重角色,发挥辅导员优势

虽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身份会引发冲突,但辅导员可通过协调角色冲突,充分利用双重角色,化困境为机遇,以达到“1+1>2”的效果,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学生具有对教师本能的信任与尊敬,高校辅导员可利用这种信任和尊敬,以学生管理者的身份借助班级活动或校园活动开展批评教育、引导教育、劝说教育,学生会出于对教师的信任从心理上接受教育,进而正确认识自我。另一方面,辅导员与学生要平等交流,可借助新媒体交流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沟通交流中,以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身份捕捉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探讨社会或校园中的热点问题,融合学生管理者与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身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管理和教育入脑、入心。同时,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学生心理健康危机。

(四)多渠道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各种心理问题,降低心理疾病的危害,使学生在校期间健康成长。因此,辅导员需利用学生活动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身份,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有更强的心理耐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首先,辅导员可利用第一课堂,以心理学教师的身份开设心理健康课,帮助学生了解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并将知识活学活用,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其次,辅导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心理沙龙,定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关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走进学生内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再次,辅导员可以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等建立沟通平台,如微信群、班级QQ群,心理健康小贴士,与学生良好互动,也可以开设留言窗口,使学生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便于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朝着更有针对性和更具时效性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辅导员肩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时代性、时效性,这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途径,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陈光辉,刘世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教育防范[J].思想教育研究,2016,(4):120.

[2]裴鑫,李波.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8):78-80.

[3]赵鹏,施永红,于志超.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53-55.

[4]贾艳丽.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心得[J].科教文汇,2007,(9):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