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救医学的概念

急救医学的概念

急救医学的概念

急救医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入我院急诊科室的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相关病例和临床资料,对比2012年3月之前收治的急诊患者8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实施院前救治时,院前急救方针和策略相同,研究组在院前急诊中应用电话指导和告知,对比两组患者第一救助时间、医疗纠纷发生概率、患者满意度。

结果:对照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概率明显高于研究组,研究组第一救助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于急诊患者而言,在院前急救中心,运用电话指导及告知,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电话指导 告知 院前急救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624-01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也使得“第一救助”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在相关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中,“院前急救”这一概念应运而生。院前急救在解救病人的同时,由于相关事件的复杂性,纠纷争端事务不断。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延误治疗时机,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影响等不良后果的产生,也使得院方的工作受到影响。由于事态发生的紧急性,电话指导和告知,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所起的积极作用明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入我院急诊科室的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相关病例和临床资料,对比2012年3月之前收治的急诊患者8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实施院前救治时,院前急救方针和策略相同,研究组在院前急诊中应用电话指导和告知,对比两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概率。

1.2 方法。以时间为分界,2012年3月之间患者,由于电话指导和告知技术尚未成熟,在院前急救中,以医护人员小时到到第一现场实施急救开始,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院前急救时应用电话指导及告知,令第一发现人实施急救。

1.3 统计学方法。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率或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t和X2检验组间比较。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

2 结果

2.1 实施弹性排班结合护理全程责任制前后护士年人均工作时间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研究组实施院前电话指导及告知后,第一救助平均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实施院前电话指导及告知后研究组患者满意度,医疗纠纷发生概率比较表。见表2。

由表2可见,院前急救实施电话指导及告知后,患者满意度提升,医疗纠纷概率大幅度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现代突发性的疾病大肆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安全,争分夺秒的救助,成为挽救患者生命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院前急诊”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面对我国相应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机制极不健全的情形下,成为一项必须重视的工作。

急诊新事的层出不穷,120救助中心从运输型向急救型转变过程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防范医疗纠纷成为关键性的一步。

3.1 院前急救注意事项。第一救援者是在现场发现患者情形,并及时电话告知120实施急救的第一人。大多数人属于非专业人士,盲目的搬动患者身体,对于因心脑血管类和脑梗塞病人而言,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行径。由于病症事发紧急,最佳抢救时机有限,耽误患者治疗时机,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1]。

由于前些年间,医疗卫生事业的落后,院前急诊指导方式的匮乏,引发的医疗纠纷几乎在各大中小医院间屡见不鲜。

3.2 120电话指导及告知应用。院前急救的基本概念和处置原则,是预防误诊,指导第一救援者对患者实施施救的有效方法。加强对医护人员120电话指导及告知的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必要的施救措施。让急诊科的所有忽视详细了解区域分布,节省抢救时间。沉着冷静的掌握接电话技巧,仔细询问患者情况,指导第一救援者实施相应的救助策略。告知环节,是关键的一环。告知第一救助者病情其生命危急程度,救护车抵达时间以及预后相关措施等[2]。

由于院外急救的特殊性和患者病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对电话指导和告知的急救措施也就相应的更加严格,适时的电话指导和告知活动,可以暂时挽救患者生命,为后续的抢救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院前急救电话指导和告知应用,是协调沟通,密切衔接医务人员内部协调,共同救助患者最贴合的最发。在执行中,要严格按照电话指导的相关规程,加强与落实告知制度[3]。依据相关规范措施和体系,确保患者家属情绪稳定,以专业素养为院前救助提供最便捷的通道。

3.3 电话指导和告知弊端。第一救助者急救意识的匮乏,急救技术的不达标,使患者丧失掉抢救的绝佳时机,第一救助者缺乏对患者病情的相关描述和重视度,可能诱导接线员判断失误。电话指导抢救并没有贯穿院前急救的始终,急救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专业指导,合理告知。

3.4 研究报告调查统计分析。在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相关统计对比分析中,研究组应用电话指导和告知实施院前急救与对照组未实施电话指导和告知相比,对照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概率明显高于研究组,研究组第一救助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在院前急救中心,合理应用和掌握正确的电话指导和告知,在临床应用上,更能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杜成芬,刘家敏.“120”调度中小儿院前急救指导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援.2009,29(6):330―331

急救医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蒙医;放血;传统疗术;急诊;应用

1放血疗法

蒙医放血疗法是蒙医学急救和迅速止痛的较有效的传统疗法之一,即将体表浅部静脉切开或刺破,进行施术放血,引出恶血或病血,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临床上多用于由血、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常用于急救、止痛、治病、康复治疗。《四部医典放血部》中有“在引病外除的疗法中放血为最佳”的记载[1]。放血疗法在临床上对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血脂等疾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可以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病,用于脑血管意外、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的康复治疗,对于改善血液循环,恢复神经调节有显著的疗效。因此,在急诊科对心脑血管急救患者采用放血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为抢救争取有效时间,同时提高临床疗效。失血性休克是急诊常见的急症之一。通过刺破末梢血管放血,改善末梢循环,改善组织供氧,有利于为保护重要的靶器官和抢救赢得时间。因此,在急诊流程中建立放血疗法急救单元,制定放血疗法的适应证标准及施治流程。在认真评估患者的相关情况,对其病情、病证采用筛选的基础上,对符合标准的患者采用放血疗法急救,逐步建立规范、科学、合理的蒙医放血疗法急救方法,充分发挥放血疗法的急救优势,探索建立特色急救通道,提高急救能力,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2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蒙医传统疗法之一。针灸救急具有特效、速效、针对性强、简便易行等特点,且针灸器具携带方便,治疗时不受地点及条件限制。针灸是中医最早应用于急救的疗法之一,如《铜人针灸经》序中有“针艾之法,旧列王官之守,人命所系,日用尤急”;《针灸便览》有“缓病仍以方药治之,急症即以针法奏效”的记载;更有扁鹊用针刺及熨法治疗“尸厥”的典故[2]。2007年针刺疗法正式列入《心肺复苏与中西医结合急救指南(草案)》现场处置的急救措施[3]。吴超群等[4]将蒙医针灸应用于失眠、急性疼痛、癔病的治疗中,收到很好的疗效。目前,针刺疗法可用于晕厥、休克、急性心绞痛、急性疼痛、急性胃疼等疼痛性疾病的急救治疗。因此,制定针刺急救的适应证、流程及针刺操作标准是疗法急救开展的关键所在,而配备专业的针刺技术人员是开展针刺急救的保障。在日常急诊工作中,对急诊就诊患者进行分类筛选,对各种疼痛、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神经官能症、失眠、抑郁症等疾病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针刺治疗,从而避免药物治疗带来的毒副作用,同时保障医疗安全,提高急救疗效。

3灸法

灸法是蒙医防病、治病、保健的传统疗法之一。蒙医灸法具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调理体质、增强抵抗力、防治疾病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失眠症、健忘症、消化不良、胃火衰败、水肿、癫狂等疾病,且疗效确切。目前,灸法一般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在古代,灸法是主要的急症救治措施之一。灸法救治急症的应用最早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书中所载咯血、癫狂、痫、癃厥、耳聋等各类急难病[5]。《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102首救治尸厥、卒死、霍乱、中风等28种急症的灸方。孙思邈认为“凡百所苦,皆须急灸之,慎勿忍之停滞也”[6]。因此,利用灸法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急病用于急救治疗,并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为蒙医学临床提供疗效迅速、使用安全的蒙医急救技术。通过挖掘和整理蒙医灸法,选出灸法急救的优势病种,建立安全、科学的施灸标准,保障灸法急救的疗效,为建立蒙医特色急救学科奠定基础。

急救医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能力

[中图分类号]R18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24-02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造成社会大众健康严重受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大型食物中毒等的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它具有公共性、突发性、危害性及处理起来的系统系与综合性的特点。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近些年来,影响人类生存健康的突发事件常有发生,它不仅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还威胁了人们生命安全,还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实施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管理轨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明确指出了医疗卫生机构防范突发事件时预防与应急处理等应采取的措施办法及所应履行的法律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医院承担着监测、报告、隔离病人、医疗救护和配合疾控部门调查等职责,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提高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2 完善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措施

第一,健全应急组织体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内涵的27个概念要素中,“组织构架”维度的“指挥组织体系”居第1位。即使是在医院内部也需要多部门协同处理,如管理部门、门急诊、住院部、辅助检查科室和后勤等部门均需协调,统一指挥,步调一致。因此,有必要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制定应急预案及启动程序,下设专家救治组,疫情报告组,院感控制组和物资储备组等,明确职责,并组织培训,确保医务人员都能掌握预案内容,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同时,制定并完善应急抢救程序和工作流程,使医务人员在医疗救治的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另外,针对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的周边疫情信息,及时加强相关疫情的监测,组织培训演练和相应物资的储备等。

第二,医疗救治是医院的主要工作,多数突发事件需要采取急救措施,在现代急救理念中,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和综合ICU三环相扣构成了紧急医疗救援医学体系,其第1环节为院前急救,具体工作包括实施检伤分类、现场急救、搬运转送等,急诊科是第2环节,是对送来的伤员进一步分类,进一步生命支持,把伤病员送到手术室、ICU或专科病房进行救治。这一过程的特点是需要病房、手术室和ICU在急诊室接诊病人,确保安全有效的在短时间内调集大批医疗资源,在最短时间,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救助伤病员。目前,我院急诊科同时肩负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桥头堡,而急诊科医护人员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力军。由此,加强我院急诊科建设,在硬件上要求构建合理、设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装备精良,在人员素质上要求训练有素、思想过硬、技术全面,再加上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定期进行专项演练,加强医务人员院前急救专业知识培训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我院急诊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确保急诊科在突发事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第三,不断加强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如何确保突发事件的处理顺利开展,有赖于全院各部门的统一协作,而所有的工作最终将落实到医院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包括后勤、管理人员,因此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要熟知处理程序,明确工作职责,在此情况下,多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培训工作是顺利处理突发事件的保障。而培训的对象不仅要面向全院,也要有重点地对各相关部门进行专项培训,培训的内容则不仅是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更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治敏感性。与此同时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上也要加强培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保护患者,也要保护我们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

最后,深入开展应急教育宣传工作。公共卫生环境的建设,不仅需要医院的努力,还需要依靠媒介的积极宣传,建立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公开制度。为此,医院可以开辟宣传栏,努力做到及时主动、准确无误、实事求是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进展情况,让公众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发展动态,并对事发地的民众进行心理干预疏导,避免他们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医院需要通过媒介正确的引导,才能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得到更多民众的配合,且更好的建立。

急救医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20―01

【Key words】Humanistic care; Emergency Care; Adhibition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人性化护理模式已被广泛引入国内临床护理实践中[1-2]。人文关怀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更是有效的提高了生命救治效率,大大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现代急救护理将人文关怀渗透至急诊病人的整体护理中,让患者及其家属受到被关怀、尊重,以促进其疾病的康复,同时使护士自身价值得到更好地体现[3-4]。现在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改善护患关系层面,分析人文关怀在急诊护理中的意义。

1 人文关怀的涵义

人文关怀是一个哲学伦理学概念,所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关怀,即关心、关爱和关怀照顾等,有效的关怀能增强患者应对压力的信心和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医学的人文关怀是指在医护过程中,医护人员以人道的精神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重予以真诚的关心和关注,即除了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5-7]。其宗旨是以人为中心,尊重、关心、爱护、激励病人,全方位满足患者需求[8]。

2 急诊中的人文关怀护理

2.1对于急诊接诊的急危重症患者护士应该首先换位思考。急诊就诊患者病情大多比较急,加之病人及家属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并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减轻病痛、治愈疾病,往往存在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换位思考就会理解家属及患者做出的情绪反应,有效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2.2良好的急救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护理人员以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饱满的热情接待患者并将其安置在相应的诊疗区,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保证各诊疗区环境适宜,各种抢救仪器处于完好备用状态[9]。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其所处的环境,消除其陌生感,拉近护患间的距离。

2.3 优化就诊流程,彰显人文关怀。做好热情周到的导医服务,使病人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诊治,提供方便快捷的血液、CT、B超等各项检查途径和缴费方式[10]。开通“绿色通道”做到危重病人优先救治,对于“三无”病人应先救治后付费,真正做到生命面前人人平等[11-12]。

2.4 娴熟的抢救技术体现人文关怀。护士始终保持沉着冷静的头脑,做到抢救护理过程中忙而不乱,急而心细,全方位的考虑患者及家属的需要[13]。急救技术的娴熟、沟通得当,无形之中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心理上的安慰。护理人员娴熟的技术还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因护理操作给患者到来的不适感。

2.5 加强护患沟通与交流,做好心理护理。护士在准确执行医嘱的同时重视语言安慰,通过触摸、握手和拥抱等身体接触来表达对患者的理解和安慰[14-15]。在抢救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与患者或家属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尊重同情患者,并将病情的进展与治疗、护理及时告知病人及家属,引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对待疾病,缓解急躁情绪,使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16]。

2.6 重视健康教育在急救护理中的实施。护理工作者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因人施教,注意用词通俗易懂,避免使用医学专用术语。可以借助宣传栏、健康小册子、电视广告等途径将患者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及预防详细介绍给患者,消除其焦虑、恐惧的心理[17]。

2.7 做好病情稳定后的转送与出院工作。医护人员须护送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如CR、CT、B超等,并将收住院患者安全送至病区,做好病人及药物等的交接[18-19]。转运过程中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备齐抢救用物,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出院患者交代注意事项,做好健康教育,将其送至医院门口,热情道别。

2.8 效果评价,采用激励机制。使用医院制定的急诊患者满意度调查表。采取不记名问卷方式进行调查,收集患者的满意程度,根据满意度调查评选“最满意护士”,以激励护士的成就感与积极性[20]。

3 小结

急诊科是救治生命的前沿阵地,是医院的窗口,人文关怀在急诊中的应用使得现代急救观念在强调救治生命的同时兼顾心理、社会及情感等全方位需求[21-22]。通过人文关怀,加强了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理解,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提升了医院的形象。护士在实施人文护理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使自身价值得以更好的体现,实现了护患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谢玉娟,何红.人性化护理在PICC置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1(11):2974-2975.

[2] 曹启莲,刘英,闫正芬.人性化护理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1):256-257.

[3] 李鸣明,苏承丽.急诊工作中的人性化护理[J].中国保健杂志,2005,13(24):114.

[4] 李淑萍.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3):150-151.

[5] 张慧君.试论现代护理观念与人文关怀[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3,31(1):52.

[6] 赵美娟.医学人文关怀应关怀什么和怎样关怀[J].医学与哲学2005,24(4):26-28.

[7] 张秀伟,蒋安丽.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6).

[8] 褚艳花,曹月兰.人文关怀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家庭护理杂志,2006,4(6x):33.

[9] 宋启慧,皮玲玲.人文关怀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6):183-184.

[10] 曹秀琴.人性化服务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2):2877-2878.

[11] 黄珍柳.人性化护理在急诊科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4):336.

[12] 陈建英,倪娟芬.人文关怀在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健康必读(中月刊),2012,11(9):403-404.

[13] 周宏钦.人文关怀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福建医学杂志,2007,29(5):170-171.

[14] 皮红英,王建荣.开展护理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护患关系[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24).

[15] 张玲.护理人文关怀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5:90.

[16] 孙玉秋,冯慧,等.人文关怀对门诊患者的影响[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10,5(3):151.

[17] 刘雪娟.医院护理教学管理与人文关怀护理教育的探讨[J].新医学学刊,2008,5(7):1228-1229.

[18] 陈越如,林振素,陈晓燕.人文关怀在急诊患者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8):528-529.

[19] 庄慧娟.论人文关怀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2012,3(10)155-156.

[20] 陈新丽.探索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实践[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1).

急救医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我院急诊室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位病人来院急诊,要求看牙痛,接待他的是当班急诊主管护士,告诉病人医院没设口腔科急诊,可以去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病人不愿意,说“牙痛、面部神经痛”。急诊主管护士领他到神内科,神内科医生拒绝诊治,认为不是本科疾病。病人又气又痛,投诉到院总值班。

对这一件事,我们在急诊室开展了一次大讨论。开始大家和当班护士都认为这样做没有错。但我们对当班护士说,那天是大雨倾盆晚上11点种,如果这位病人是你的家属或你的朋友,你会怎样接待他呢?当班护士想通了,她在讨论中说:关键是我没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这件事并没有这样了结,我们以此为契机把“病人是宾客”的概念引进了连续两星期的学习讨论中。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概念。以病人为宾客,就是处处把病人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在任何情况下,护理都要服从病人的需要。我们提出:

·服务信条:让病人得到满意、健康。

·服务艺术:运用文明用语,微笑服务,在每一项护理服务中,以自己沟通技巧取得病人家属理解、信赖。

·服务质量:无投诉、无差错,护理质量检查成级优秀,护士满意率达98%。

·服务效率:开设绿色通道服务。

生命是绿色的,我们把服务系列命名为“绿色通道”,通过自己的护理工作、护理服务,及时、有效地为生命开设畅通的通道。

首先,建立明显识别标志:为了让病人能在危急中找到急诊主管,有困难时找急诊护士长,急诊主管身着粉红色制服,急诊护士长身着天蓝色制服,同样象征着温馨和安全。

在“有困难找急诊护士长,有抢救找急诊主管,优质服务,真心奉献”的标题下,我们在全市首先把七名身着粉红色制服,五名身着蓝色制服护士长照片、工号和宣传栏灯箱安置在急诊大厅,营造为宾客服务的温馨环境,让病人踏实、放心。

开通红色呼救电话红色呼救电话安置在大厅,通向全院使急诊呼救畅通无阻到达全院每一个院室,在硬件上保证急诊抢救护士流程,身着粉色制服,胸佩醒目“急诊主管”红色胸牌的抢救护士迎接在急诊大厅,当救护车或危重病人来院时,急诊主管以最快的速度妥善安置病人。同时视病情需要为病人开放静脉、输氧、备血等抢救措施,及时救治,挽救病人生命。

设立专职服务员,专职服务员臂佩醒目绿色“服务员”袖章,站立在大厅专职护送病人做各类检查(如CT、摄片、化验)及会诊,收治病房、观察室,实行一条龙服务。为无人陪伴病员代付费、配药、送上厕所。实行宾客式服务,让病人满意。

同时,以“共青团师范群体”为载体,在6个护理组开展创青年示范群体竞赛。示范群体要求为“三无”,即无服务态度生、冷、硬、顶、推现象;无服务态度不良投诉;服务过程中对病人不说一个“不”字。对急诊护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不能对病人回答一个“不”字,体现了待病人是宾客,要求护士设身处地尽自己所能,周到艺术性为病人服务。

我们提出急诊观察室实行病房管理化:基础护理落实;床单清洁整齐;护理书写规范;环境美化舒适;为病人提供热水及一日三餐。护士身着统一蓝色制服,佩有照片的上岗证。实行统一管理,定量管理,及每6位病人一名护工,减少陪客。

我院急诊室绿色通道服务开展以来,深受群众欢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频频被众多媒体报道。去年,急诊就诊人数与前年同期相比提高7%,急诊病人满意率达98%以上。无发生一例护理服务态度不良投诉。通过180例抢救,成功率达87%以上。我院急诊护理质量在市卫生局今年上半年护理质量检查中获得满分。急诊科非难免褥疮发生率为零,急诊观察室病人陪客率仅为10%左右,住院天数比卫生局规定减少2.48。

在绿色通道服务开设第5天,急诊室成功的抢救一起80人大型亚硝酸钠食物中毒事件。由于迅速、有效、正确地医治,80名病人无一死亡(包括其中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第二天除留一名收心内科病房继续治疗外,79名患者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