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救医学论文

急救医学论文

急救医学论文

急救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刘清泉表示:“中西医结合急诊有取长补短的治疗优势。目前,很多具备中西医结合急救条件的医院,都在研究如何更好发挥中医作用,以达成更好的治疗效果,以及推广中医治疗继承,这些都需要中医界内部的合作。”

中西结合急诊

说起对突发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有着20年急诊科经验的刘清泉表示,“独参汤”是中医配合急救突发心肌梗死患者的救命药。由于心肌梗死病人多会因病而元气大伤,所以中医急救中一般会采用人参这一大补元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材。

刘清泉告诉记者,现代医学中的心肌梗死,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名为“卒心痛”。中医在配合急救时,“独参汤”中的人参配以活血化瘀的当归,加之温通的桂枝等中药,便成为急救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救命良药。

刘清泉坦言,中西医结合急诊是非常有效的综合急救方式。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中,中西医的共同点很多。西医常采用“口咽通道、气管插管”急救方法,与我国最早的古代急救书籍《肘后备急方》中,“以管吹下部,另数人互吹之,气通则活”的中医抢救心肌梗死的原理如出一辙。

在急诊救治中,刘清泉经常会用到中医的传统急救知识。例如遇到昏迷晕厥的患者,人们可以掐病人的人中、合谷穴急救,对于发热惊厥的患者,按揉风池穴也是一种急救措施。记者了解到,如今中医急救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把传统方剂里的有效成分分析提取出来,制成针剂等剂型方便救治,让药物成分能够得到更快吸收并发挥作用。

历史上的中医急救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蕴含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医学古籍中更是有上百种的草药和病症治疗方法。刘清泉告诉记者:“与大众对中医的‘传统重养生’的观念不同,其实在中国整个医学发展历史中,中医在保护生命健康的基础上,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对于疾病的急救治疗。”

在古老的文献记载中,中国古代的瘟疫流行基本都是以中医救治为主,以迅速地遏制疾病的突发和蔓延。刘清泉解释称,《黄帝内经》作为最早的中医传统书籍,其中就有许多治疗方法是针对突发危重症病例。《黄帝内经》中有许多例如“卒心痛”的病情探究,“卒”字就是急性病的代名词。

回顾历史,中医的历代名家多数研究急诊学。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伤寒病”在古代也是一种急性突发传染病,书中就伤寒病的发病情况、诊治经验、药方救治有着细致的讲解。

采访中,刘清泉动作形象地表述了最古老的中医急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东晋时期的作者葛洪对这本书籍的功能用意。古代医生会将《肘后备急方》放在宽大的衣袖中,在中医急救诊疗时可以快速拿出来查看并开方救人。”

中医自古就有“走马看伤寒”的传统说法。因为外感病传变快,症状不断变化加重,所以古时医生都是守候在病人家里,或者在诊所现场煎药让病者服药,观察其变化。

理论结合技术

中医学的发展伴随着中国5000年的文化大背景,因此,中医急诊医学更是一种基于深厚传统临床经验的学科。但近100年内,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相对西医体系的迅速发展,人们眼中的传统中医则显得古老且神秘。

刘清泉坦言,虽然1000多年前的中医就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但中医在运用科学技术工具方面的欠缺则阻碍了其发展。因此,中医只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配合,才能使古老文化瑰宝形成学科体系,提升中医学的就诊经验。

目前,医生对于中医急诊的认识度和病例证据不足,导致不敢轻易将中医治疗运用在风险过高的急诊上。“中医内部欠缺‘诊疗共识’的统一。系统的科学梳理与归纳是中医治病理念与方式提高创新的关键。”刘清泉如是说。

急救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急诊急救;建设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603-01

急诊急救医学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渐渐形成的临床医学专业,也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新的跨专业的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专业,涉及多种医学专业。急救医学是一门由多专业综合的科学,用于是处理和研究各种急性创伤和急性病变,需要在短时间内,及时有效地对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意外疾病和灾伤,采取的紧急救护措施的科学。急救医学不处理伤病的全过程,是把重点放在处理伤病的急救阶段,其内容主要包括是:心、肺和脑的复苏以及因循环功能所引起的体克、急性创伤,还包括多器官功能的衰竭和急性中毒等等。此外,急救医学还需要研究和设计现场抢救、运输和通讯等方面的问题。总的来说,所急救医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院前处理(急救中心)、医院急诊室和危重病人监护病房(ICU)三个部分,急救设备也是急诊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对急诊和急救工作的要求和期望也随之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健康,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临床医学发展是分不开的。在1979年,急诊急救已经被国际上公认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果。急诊急救工作是否做到了及时和妥善对伤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预后恢复都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急诊急救工作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预防水平的标志。

1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概说

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急诊急救医学事业发展历经的阶段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五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期,第二个阶段为八十年代至今。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范围广泛、医护人员素质提高快、急救医学发展速度快,理论研究也基本适应了我国的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所需,在硬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县以上的医院,急诊急救已经配备了专用的呼救电话、人员、车辆,具备监护功能,在软件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取得了成效,相关的医护人员对急诊急救足够的重视,使得急诊急救医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主要的特点有这样几方面。

(1)专业急诊急救机构由医疗卫生部门向多功能的救护机构扩展和渗透,初步具备了能够在现场及时有效的开展对病患的脱险救治工作,具备了医学监护下的能够很好的运输病人的能力。比如装备现代化的救护车、救护飞机、医疗救护舰船和直升机等运输交通工具。

(2)专业急诊急救机构由单一的城市和地区向着若干组织联合逐步发展,初步形成了城市和地区的专业急诊急救网络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这样就适应了现代社会中人类交往所造成的频繁的特点和需求。

(3)为了旅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这也为国际紧急救援机构的发展和建立创造了条件,有了跨州跨洋远距离的急救运输,也包括参加紧急救援的商业性的组织,以我国的卫生部的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为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4)在比较全面的对现代急诊急救医学和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进行评估,这样可以给予有力的支持,有利于急救资源的发展,也加强了社会民众的急救活动和急救意识。

(5)随着灾难事故的增加也是的灾难救援医学在急救医学方面起了很大的扩充,形成了院外救援医学的发展。

(6)现代医学在学术上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主要由院外急救主要包括有医学监护运输和灾难医学,院内危重急诊急救监护医学等学科逐渐形成了现代急诊急救医学体系和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也对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我国急诊急救工作的管理模式分析

我国医院的急诊急救大多是建立在急诊室的基础之上的,在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的医院分级管理对急诊科和急救中心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就目前来看,我国县以上的医院基本都有急诊科,在大中型城市还建立了急救中心。总的来看,我国的急诊急救模式主要有这样几种:独立模式,比如北京的急救中心也称作是北京模式;行政模式,也就在在全市建立统一的急救通讯指挥中心,比如广州的急救中心也被称作是广州模式;院前模式,也就是以院前急救作为重要任务的急救中心,这种急救中心没有床位,比如在天津、南京和上海等也被称为是上海模式;依托模式,是以大中城市的一所综合性的大医院作为依托,建立急救中心。比如在青岛、郑州、重庆和海口等建立的也被称作是重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具备有强大的急救医疗后续力量,也充分的发挥了院内、院前和ICU等比较完整的急救医疗功能,这也是我国目前发展比较好的重要模式;指定模式,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一所当地的医院为急救中心,这在我国的中小城市和县级和区域医院比较常见;自由模式,是由各级各类的系统医院自发组织和建立的急救中心。

3急诊急救医学的未来发展研究

(1)逐步形成以城市和地区为依托的立体交叉城市交融的急诊急救网络和体系,这会缩短急救的反应时间,对抢救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要逐步发展功能完备的医疗急诊急救交通。

(2)努力加强和完善急诊急救的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要在医学教育中专门开展急诊急救的相关课程,强化专业教育,在有条件的地区专门成立急救医学研究中心,以更好的研究现代城市的急诊急救体制、加强网络运作,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方向等,要争取在短时间内研究危机生命的重病急危的院外救治工作。

(3)在城市建立急救中心时要经过充分的科学研究和论证,急救中心站是城市和地区急救工作的关键,它与社区内的急救网点构成了网络,对居民的日常院外急诊和急救以及灾难事故的救援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专业的急救机构和城市、消防、公安、交通等要进行密切的配合,紧急救援要互相支持和渗透,建立在专业医学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出现新的急救医学模式。

急救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模拟教学法;急救;全科医师

【中图分类号】R4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06―02

急救技术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临床技能,是全科医师需要掌握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医学模拟教学法是利用各种模拟手段再现临床医学场景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临床技能培训中优势突出[1]。本研究旨在分析该教学培训模式在全科医师转岗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和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2年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学员64名,年龄在25~45岁,男性36名,女性28名。将64名全科医师培训学员随机分为两组,模拟教学组(S组,n=32);传统教学组(C组,n=32)。两组学员的教学均由麻醉学急救培训教师完成,两组教师针对两组学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培训内容间无差异。

1.2 实施方法

模拟教学组(S组)采用模拟场景教学法进行培训,将模拟教学组的32人随机分为4个急救小组,每组8人。学员先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理论、操作流程和要领的详细讲解,讲解完成后观摩心肺复苏的教学录像,教学录像观看完成后进入医学模拟场景教学阶段。复苏操作在多功能模拟系统上进行,模拟内容包括心跳骤停的判断、心肺复苏急救,在模拟急救中,1组练习时另3组成员在旁观摩,急救中及结束后培训老师对每组成员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总结。

传统教学组(C组)采用传统讲授及练习的教学方式,先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理论、操作要领的详细讲解,讲解完成后观摩心肺复苏教学录像,以上内容与模拟教学组相同,最后在多功能模型上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

1.3 培训效果评定

培训成绩:以理论和操作考核的方式进行,理论考核在开始培训前、技能操作培训前、技能操作培训后进行考核,每次考核内容相同。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每项50分,满分共100分。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由学员按照授课满意度评定、激发学习兴趣、同学间协作能力、应急反应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基本操作能力6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满分60分,每项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以P

2 结果

模拟教学组(S组)与传统教学组(C组)的考核成绩情况:培训开始前S组(54.16±3.11)与C组(52.24±3.6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结束后S组(91.14±8.33)成绩高于C组(78.45±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全国的全科医师普遍学历偏低,理论与临床技能欠全面,其数量和质量均急待提高[2]。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建立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培养全科医师,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措施和主要途径。尤其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对于挽救社区心跳骤停病人的生命意义非凡[3]。而急救技术是一项强调理论与操作能力相互结合并综合运用的技能,对医师的急救意识和反应能力要求较高。而全科医师学员在急救技术方面接触较少,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培训方法往往收效甚微。

本研究的模拟场景教学组采用模拟教学培训法,预设病人心肺骤停的急救场景,学员模拟扮演各个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积极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使学员身临其境,通过反复演练,主动参与,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充分发挥学员各种潜能,尤其适用于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技能培训课程。本项研究中,在经过相同的理论讲解后,模拟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的学员对于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技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而经过实践操作训练后,采用模拟场景培训学员成绩升高更明显,且在培训效果的问卷评分上也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这说明该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全科医师培训学员对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的掌握。

综上,模拟场景教学在全科医师的急救技术培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满意度,有利于学员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提高。在其他全科医师基本临床技能培训中也可考虑采用模拟场景的医学培训方法。

参考文献:

[1] Issenberg SB, McGaghie WC, Petrusa ER, Lee Gordon D, Scalese RJ. Features and uses of high-fidelity medical simulations that lead to effective learning: a BEME systematic review [J]. Med Teach 2005; 27: 10-28.

急救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急救护理学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助产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笔者从事急救教学多年,《急救护理技术》教材经过两次改版,在经历两次改版的教学中,对急救医学的教学有着较多的体会,愿以己之拙见,以达互相交流之目的。

【关键词】急救护理;教学;护理措施;救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59-01

从事医疗卫生的工作者知道急救是一门具有专业特色的临床学科,从事本职业人员多是各专业医护工作者,为快速发展急救护理事业,需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急救护理专业队伍。合格的急救护理人员应具备多层面的知识与技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急救医学教学重点,从培养全面应急能力的护理工作者下手,努力培养有良好心理素质、熟练各种护理措施、掌握规范的救护技术的护理工作者。

1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讲授到一些危重病症患者的急救及监护时,部分同学发出惊讶之声,例如:烧伤、中毒、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及护理时,同学看到幻灯片中的伤者,不敢正视。可以看到学生内心的恐惧,部分同学据此说自己今后不能从事急救医疗服务工作,为了防止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及避免这种恐惧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着眼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1提高对急救护理技术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近和认识急救医学的意识倾向。现代护士应该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突出对急救护理学的兴趣,而且要保持相对稳定,注意力集中。急救护理学在院外急救中具有紧急性、随机性和集中性、责任性和技术性、社会性和协调性强的特点,而且医院急诊科的应急能力和急救医疗水平综合反应了一所医院的管理、医疗水平和特色。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急诊科应具备较高技能水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急救技能的积极性。同样让同学观看常见危重病症的急救过程,熟悉规范急救的操作及护理,可以减轻学生对急救工作的恐惧,增加对急救工作的认识;在平时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现病人患病特点,以利于同学对该病加深印象,自觉增强对学习的主动性。

1.2加强自身良好的性格锻炼性格表现在个体在对待所处环境中的人和事物,以及自身主体上的态度和行为。一个急救护理医学工作者的性格应该是:反应敏捷、意志坚定、观察细致、具备恰当的表达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工具的现代化和高速化,急救人员反应时间被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事故现场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时,对患者应全面细致观察,尽最大努力对患者进行急救,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而后,主动对伤病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及后果作出恰当的解释和预告。本着以上目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本学科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和进行必要的实践培训,在模拟急救训练中培养同学反应能力和坚定的意志。学校可针对急救护理的特点,安排现场模拟演练,观察同学在遇到紧急事故时的急救护理工作程序及操作是否正确、敏捷、细致及对家属能否做必要的合理解释,从学生的不足中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和提高。

1.3培养朝气蓬勃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急救护理工作在体力活动强度大,急救环境差的情况下易产生受挫情感,培养朝气蓬勃的情绪对病人及家属具有直接感染作用,不仅能调节治疗环境和气氛,而且能改变病人不良的治疗心境。可以在授课过程模拟医患环境,让广大同学在锻炼中不断提高朝气蓬勃的情绪表达能力。

2熟练各种急症的护理措施

急救护理技术的重点是急救护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常见危重病症病人的急救与护理技术。在课堂讲教学中针对护理教学重点,着重讲授急性危重病症护理措施的急救程序,在08版教材中重点讲授心脏停搏与心肺脑复苏、休克、MODS、理化因素急性损伤病人的护理措施和急救程序,在教学过程中,为增强学生对急救医学在医疗工作中的地位的认识,首先,提倡实用性教学目的,在授课中注重对急诊科常见疾病重点讲解,强调在所学常见疾病中与护理专业相关内容尽量掌握,分清主次及抓住重点学习各类常见危重病症。其次,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展示各个医院急诊科室宣传栏图片,不仅可以明确展示出在临床医疗急救护理工作中医院对医护工作者的要求,而且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和突出中专教学的实用性的特点。最后,充分利用多媒体,在理论课介绍完疾病的护理措施后,及时给学生放映临床实际的操作过程,理论和实践相互比较,相互补充,让学生更能接受所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实用性。

3掌握好规范的救护技术

从“举证责任倒置”我们逐渐认识到医疗行为的重要性,规范医疗行为不仅是医学本身的需要,同时已成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法律义务。在急救护理技术中更应该体现出来,课堂授课中,应该运用“实用、实践、实练”三者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从实用性理论教学下手,让学生从感性上去认识救护技术的规范操作,并在讲授中尽量让学生记住急救技术的操作步骤,这样就做到了简洁明了,轻松学习的目的,就会让学生节约出大量时间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率。其次,在实践课中指导学生掌握好规范的救护技术,让学生在感性上去认识救护技术的意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规范的救护技术。最后,在学生掌握好规范救护技术的同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将所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运用于现实病人的抢救,在有条件的学校安排学生到附近医院急诊科见习和模拟实习,达到将自己所学知识升华之目的。

综上所述,在中职教育面临重要变革的今天,加强学生就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医院培养合格的护理工作者是我们中职教育的重点之一。在结合中职医学教育发展和急救护理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校与实习医院联系,总结医院信息反馈过程中提出以上教学体会,事实证明,以上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急救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信息;现状

1 前言

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中,是其不可忽略、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为挽救生命创造最佳的抢救条件和赢取更多的抢救时间,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我国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正在逐渐的与国际接轨,且可提升的空间比较大,发展前景比较广阔。另外,当前我国的院前急救正在向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迈进,因此,本文简单阐述了我国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的发展现状,基于此,探讨了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信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2 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各地区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发展的相当不均衡,各地区院前急救指挥调度水平是以当地经济状况决定的,所以,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需要借鉴发展水平高、具有先进指导思想、先进技术的地区的发展经验,推动当地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的持续发展,提高其水平。当下,我国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的模式有四种:院前型、指挥型、依附型和独立型。下面重点介绍指挥型和独立型,这是由于这两种类型最具代表性,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目前我国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的发展现状。

2.1指挥型 目前,我国医院的急诊科并没有建立专业的基础服务站,调度指挥室是统一安排、集中受理,统一实行120呼救,二期救护车也是统一指挥调度,相关工作人员由医院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医疗资源优势共享,并且在医疗急救的过程中,采用119、110、120联合办公的方式,但是由于110指挥中心系统的封闭性和独立性、公安工作的保密制度等,使得120急救系统难以实施垂直的网络指挥调度,往往出现信息采集不全面,而且在紧急的、重大的医疗救援时,联动互助功能受到限制,难以实现急救垂直指挥,而且周边的医疗急救资源难以充分的利用,从而使得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应有的效应减弱甚至丧失。

目前,我国医院的管理组织比较多样化,为日常的工作沟通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急救车队由车队长管理,医疗小组由急诊科主任管理,管理观念、方法、手段的不同,会造成管理分歧,也会增加医疗急诊的时间延误等。管理组织的设置上,存在多极分化的局面,医院设有一线(专职院前急救)、二线(院内急诊兼院前急诊)急救小组,这在紧急救援中,会产生严重的工作冲突,阻碍院前急救的顺利开展。另外,当下我国医院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工作分配的不合理,因此,需要加强其系统化、规范化管理。

2.2独立型 独立型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主要是负责全市120指挥调度、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日常医疗急救服务、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急救网络建设管理等工作,医院的急救调度工作设有三个部分:指挥中心、呼救中心和信息中心,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调度指挥,通过移动信息终端、视频显示等实现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的信息化管理,另外,院前急救调度人员可以利用各种通讯方式,实时的保持联系,以便达到及时准确的掌握调度情况的目的。但是,目前我国独立型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管理区域的划分不明确、负责的医疗急救存在交叉现象容易造成工作混乱等,因此,独立型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创新。

3 探究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信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3.1急救人员严格分工,且加强急救培训 目前,我国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人员配置表现为:急救医生、护士、担架员和司机,而且担架员和司机大都没有接受过真正专业的急救培训,大多是根据自身经验操作的,不能有效的协助急救工作,因此,院前急救进行人员调度的时候,要充分的认识到人员配置的局限性,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加强对担架员、司机工作人员的医学专业培训,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训方式,将救护员、司机、担架员等集于一个人的身上,这样不仅增强了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大大降低了急救成本,也避免了多人不协调工作造成的急救延误,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升抢救成功率。

3.2借鉴国外先进的急救服务 美国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工作建有规范性的急救医疗、消防和警方通力共享的“911”通讯系统,为院前急救指挥调度提供准确、强有力的信息保障,促进急救的顺利开展,提供急救成功率;法国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105个医疗急救服务系统,而且由320个流动急救服务系统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患者的急救提供了方便,缩短了抢救时间,而且配置有权威的医师进行现场指挥调度,增强了抢救的安全性,从而促进抢救的及时,提升抢救成功率。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加强管理水平。虽然目前我国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水平有限,但是发展前景广阔,在技术、管理方法上下功夫,定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我国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处在一个摸索前行阶段,应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获取更多的统一急救网络调度的发展基金,保障其顺利、可持续发展;并且需要将传统的隶属关系进行与时俱进的改变,积极的探索消防、警方医院的统一合作,加强资源共享以及协调联动机制;将急救网络调度实现更为广阔的覆盖,实现全方位、跨领域的综合急救,另外,提高急救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对先进技术的掌握能力,避免抢救时间的延误,造成意外伤害。目前,我国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其发展前景广阔,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1~15]。

参考文献:

[1]常黎明,李林蓉.视频监控系统在指挥型急救中心的建设及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4):364-367.

[2]周凌.广州市院前急救及心肺复苏现状与改进方法研究[D].中山大学,2008,12:258-259.

[3]孟祥东.基于SOA架构的西安120急救调度系统设计[D].天津大学,2013,11:241-242.

[4]鄢春梅.急救通讯调度专业培训的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05,6(4):46-47.

[5]胡楠.急救指挥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12:176-177.

[6]陈安清,李红霞,黄亚娟等.120调度员的专业素质探讨[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复苏与中毒学术论文交流会论文集.2009:170-172.

[7]王雅南,张瑜.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两例典型个案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4):527-527.

[8]单冬冬,付大庆.我国院前急救的调度应该引进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和调度医师岗位制度[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2):1119-1123.

[9] 杜敏.上海市浦东新区院前急救资源配置研究[D].复旦大学,2011,12:208-209.

[10]刘效勤,崔玲,李明蕊等.院前急救指挥调度质量管理的探讨[J].中外医疗,2012,31(32):63-64.

[11]陈彦花.120调度员基本素质对院前急救效率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5:298-299.

[12]万洪波.北京120指挥调度现况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716-718.

[13]张洁.浅淡如何做好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工作[C]//安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