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探究法

科学探究法

科学探究法

科学探究法范文第1篇

“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实施生物新课程的核心任务。为完成这个核心任务,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以此作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孙国华老师执教的《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课,在实施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感悟科学方法等方面,做了有益且有效的尝试,对如何实施新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一、巧妙设置探究的问题

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首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创设诱导学生探究兴趣的情景。上课伊始,教者提出了“细胞的边界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笨拙,因为细胞具有细胞膜的结构是初中生已具有的生物学基本常识,不值得一问。但此问实则巧妙,因为教者接着问:“谁看见过?请同学给大家描述一下。”这是学习的关键,因为所有学生都没有见过细胞膜,这使学生陷入困惑。如何证明细胞具有细胞膜?从而激发起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热情。其次,通过创设值得探究的问题串,将探究内容目标化、序列化,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沿着科学研究的途径以及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积极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

二、充分展示探究过程

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是《生物必修I》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之一。如何组织好实验、观察等探究性活动,是教师教学面临的难题。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关细胞膜研究的实验无法在中学开展,学生不能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而获得实验结果,无法真正在实践中体验和领会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为破解这个难题,教者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展示实验研究过程及结果,以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的方法,获取实验结果,最终通过逻辑分析获得实验结论。这样,学生在感知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过程中,逐渐领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着力突出探究意识

本节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丰富学习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比如,有生物结构和实验结果的观察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选择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的设计,以培养学生实验和探究能力;同时还有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等等。其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进行假说演绎、类比推理,着重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法范文第2篇

我曾经听过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一位听课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了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由于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的差异,儿童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必然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属于科学探究的范畴,具有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我认为,科学探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二)课堂教学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开创学生视野。科学在不断发展,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课堂要适当地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应当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建设新农村和改善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作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科学,亲近科学,从而更自信地学科学,乃至立志从事科学事业。

(1)课堂上科学知识的讲解密切结合科学技术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运动和静止》的课堂教学中,在"参照物"这一知识点上,结合我国飞机加油技术进行讲解,让学生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体验到我国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全球科技的日新月异。

(2)开展以"科普园地"为题的多媒体讲座,定期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提高同学们的科普知识,激励他们以伟大科学家为榜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服务社会,振兴中华的理想。

(三)突出科学实验过程的重要性。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科学实验探究机会,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脑,

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实验条件和理论指导。让学生自己在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

(四)培养科学情感。充分挖掘新课程中的情感资源,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科学情感。

科学探究法范文第3篇

一、对探究法实践活动的意义和有效性要有正确的认

这里所说的探究实践是指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探究法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并让学生通过探究实践有效地获得科学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实践的快乐.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探究法实践具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二是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运用探究法实践时,有些科学教师存在以下问题,导致探究法实践的低效,甚至无效.

1.纯粹为了探究而探究的形式主义依然严重.在探究法实践中表现为:探究内容不合适性;探究活动的表面性;探究过程的无序性;合作交流探究的被动性.

2.探究法实践在教学中被神化.有的教师认为不论什么教学内容、什么科学知识都可以采用探究法去实践.

3.探究法实践的内容选择与教学目的不相符合.有的教师在选择实践内容时忽略了探究教学的重要目标,不能将选择的内容与教学的目标紧密地结合.

4.探究实践活动环节片面追求完美.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探究法实践包括好几个环节,而有的教师将全部的环节放在一堂课中完成,这样不符合探究法实践的实际.

科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了解、掌握并运用探究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能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基本科学知识、科学的规律、定理、定律等,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探究法在科学课堂上实践是否有效,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从教学的目标来看,有效的探究法应该是能够实现科学新课程中的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

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在目前以学生考分为主的教学评价环境下,探究法实践既要适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又要注重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让学生考出高分.

二、提高探究法实践活动有效性的措施

1.探究法实践活动的内容应富有生活化

探究法实践活动的内容生活化是在保证探究法有效的基础上让探究内容来自学生生活、社会热点和当前科学技术等.富有生活化的内容,既可以体现探究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参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探究法实践活动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活化,是否具有科学性,可以用需要性与必要性原则来衡量,即这部分内容是否需要运用探究法,或者运用探究法教学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更为有利,或者这部分内容是否有必要进行探究.

2.探究法实践的过程中应注重科学理论知识的落实

探究法实践活动作为科学课堂教学中一种新型教学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进行探究.对学生来说,学生的探究活动很可能是无经验和无独立探究能力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实践活动进行前对探究的方法和步骤有较完整的设计,并运用课本上的科学理论知识来指导学生顺利地进行探究实践活动.同时,让学生能从探究活动中印证这些科学理论知识.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制订相应的控制变量实验过程和完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记录,并从实验记录中得出具体的实验结论,从而指导学生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等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 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意义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要有科学的探究性思维。良好的科学探究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探究性思维是在上述良好思维品质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主体性、发展性和潜在创造性的思维。探究性思维对于促进和完善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理性驱动作用。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三、创设化学实验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问题主要是书本知识的升华,通常也应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探究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究行动的精神状态。

通过实验倡导学生勇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精神,指导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和技能方法解决新的、较为复杂的化学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等,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角色

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的主导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的主导性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对探究实验的选题方向、可行性及探究过程中思维方法的评价;鼓励学生在成功中发现不足、在失败中寻找希望;帮助学生借鉴他人的经验,指导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

科学探究法范文第5篇

下面,我们的课题小组通过一年来的调查、实践,就科学探究和实验评价两个方面具体谈一下做法和体会。

一、科学探究

学生分组的实验探究每组人员不要太多,让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以4~5人为宜。可以加以不同分工,如取送仪器(实验盒)签字人(便于实验管理),防止噪声员(负责组内纪律),记录员(负责实验记录),汇报人(实验结束后负责汇报、总结、交流)。每个成员各司其职,每单元或每月结束再轮换任务,全面培养能力。

如果有条件,实验探究最好在化学实验室进行,我只有第一单元课题2的两个探究实验是在教室进行的,后来就都转到实验室去进行了,因为综合考虑安全,电器、器材搬运等多项因素,这才是最佳选择。当然有很多学校因为硬件方面如实验室条件不过关等也就不要勉为其难了。还有我想各个学校的实验硬件也不完全相同,当然应该说有的学校的实验室是应付检查用的,根本做不了什么实验。

我认为有必要开设专题课讲学习方法,或者在课上进行相关知识的渗透。结合具体实例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包括查阅资料的方法、途径,比如,查网上资源,不要局限于教育类网站,如水资源或空气污染可查阅环保局的网站,灭火的相关知识可查阅消防局的网站。能源问题可查阅政府或有关企业的网站等。我就曾在消防局的网站上找到了一些有关火灾逃生的资料。

对活动与探究要多做些了解和准备。不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因为放开了手脚什么问题都有可能出现。有你没想到可能不会的简单操作(如划火柴),有你没想到的学生能想到的新问题(如蜡蒸气的检验);对于前者可事先铺垫一些简单的操作或观察“水中之火”,后来我做了一道竞赛题,好多学生都解决了这些问题。

二、实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