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12-01

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说过:“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大众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环境艺术是一个协调各门类艺术的整合体,包含了人生活的整个空间,可以说,环境艺术是一门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的艺术。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及分析

(一)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不合理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我国现阶段各高校科目设置差别很大,以建筑学院下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以艺术学院下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很大的差异;一本、二本、三本院校与专科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亦有很大的差异,原因是教学体制不完善;培养目标虚设,实践教学设施跟不上造成的。

课程设置、时间分配等,不仅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充分考虑学生继续学习、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要求。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课程由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必修课和一定比例的选修课构成。而目前课程设置偏重于基础理论教学。有些理论课程不仅偏难,而且对后续课及今后工作都没有太大的联系。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一些陈旧的内容应及时删减,补充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其中基础课程素描、色彩在前几年受传统学院派的影响,素描主要是几何体、静物等以调子为主,色彩主要是以水粉静物和花卉为主。发现在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创新意识以及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力度上不够。

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不适用现象,甚至在时间安排上也存在不适用现象,有的课程与专业不能紧密结合,造成与今后实际工作的联系出现问题。

(二)应试教育的弊端的制约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虽然有系统性较强的一面,然而缺乏创造性,容易使学生形成按部就班的保守习惯,教学以教师、教材为核心,让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听讲、练习等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手段趋于程式化,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技巧,轻思维;重表现,轻创意的倾向。在现行教学计划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方式,教师以模拟课题为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题设置等教学环节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缺少与专业课程有关的社会、经济、科学和人文等内容。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学生学习热情难以提高。

二、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能力的构想

(一)教学管理者应该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努力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房地产开发得到蓬勃发展,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原因是实践课程太少,实践不能够和社会生产结合实践设备落后或没有实践设备造成的。

(二)创建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工作室制”,“专业工作室制”是指学生在接受统一的综合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后,再进入专业导师工作室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既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辟了新的教育模式,使“教”与“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教学流程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二学年学习“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三、四学年,根据本人意愿和工作室导师对学生在第一、二学年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潜质的认定后,导师决定是否接纳其进入自己的工作室学习。

(三)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创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相对艺术设计其他专业更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而且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四年。尤其是在“专业设计课”的过程化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课外小组中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到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四)更新教学内窖,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在横向上,它涉及到建筑学、建筑结构学、社会学、民俗学、人体工程学、法学、艺术学、设计学、美学、装饰材料学、家具陈设和消防环保等;在纵向上,专业内容包括居住环境、办公工作环境、商业环境、文化娱乐环境、公共事业设施环境等人类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艺术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专业的教学内容还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改进,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精简、课程体系科学合理。

(五)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的改革必须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和物质基础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引进电脑这个现代化科技成果,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连网,使师生不断获得新的信息,开阔眼界和思维。电脑多媒体的发展给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大力开发研究电脑多媒体,充实电化教学设备是保证教学方法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按照“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交流,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与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该更新使教学观念:由知识型转变为创造型相配套的教学机制应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在环境艺术设计类所有课程,教师在授课时注重设计方法。创新思维方向方法的讲授。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中,强调“多种可能性”。对每一个同等规模的设计题目来说,强调和鼓励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构思方案。其关键是优化认知机制策略,即对解决问题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策略的训练;对解题过程的认知训练;解题过程的调控能力训练。另外,创新的意识除了有设计理念的引导外还依靠实践的培养。不参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就不能深刻体验和理解创意语言的含义。因此,教师授课形式、内容应多结合实际课题,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使学生切实地形成以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的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课题构思前的调查研究是环境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的要点。要求学生设计构思前要完成大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充分利用地图、照片和各种调查统计的表格与数据,说明环境特点,提出对环境建筑设计的构思制约性解决办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极强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要加强设计中的人文内涵,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民间文化的挖掘。只有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条指导纯艺术方向的定律,同样也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从而得出一般性设计艺术类院校的目标定位标准。首先,立足人的“全面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全面培养和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及创造能力。其次,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及市场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专业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与专业结构,同时对市场的发展还具有前瞻性,冷、热专业要相互调剂、合理配置。最后,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与特色教育,为本地经济服务。环境艺术学科与艺术设计其他专业学科相比,更注重实践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专业教师要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不断通过教学改革和新的举措,加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与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能结合自己设计实践的专业背景,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郑曙D.室内设计教育定位的思考[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02.

[2]郑曙D.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学生;创业教育

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来说,其主要是结合艺术设计这一特殊的教育活动所实施的特殊教育手段,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近几年,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选择进入到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之间的竞争和更为激烈。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想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获得持续健康发展,就十分有必要探索更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对策,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涉猎广泛的专业学科,学科确立至今约30余年,因其在专业理论领域内的涉及广泛和技能要求的多样化,被誉为现代环境科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门学科。由于,这项学科在我国确立时间不长,因而在学科发展的教学模式上较多的借鉴了日本相关学科构建的教学体系。

从我国各大高校的专业教学体系上看,我国教学体系的组织按照一定的知识逻辑,可划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这三个类型。而教学目标才是学科教育的根本出发点,针对我国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的现状,诸多院校已经成功地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国内的业内经济发展,在引进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出极具中国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

2.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问题

2.1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一般来说,我国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主要由年轻的教师担任,他们大多数为高校毕业生,虽然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理论技术,但是在工作实践方面往往缺乏一定的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育能力不足,无法对学生艺术设计实践能力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社会竞争能力的获取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2.2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完善性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在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缺乏完善性,实践教师、实践教学以及实训课程的开设都相对独立,尚未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教学效果也相对较差,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很难得到相应的培养。

2.3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够全面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始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开设了实践教育课程,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理论支撑,导致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都由本校专业教师完成,社会企业参与度相对较低,导致课程内容的选择过于片面,无法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措施

3.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说是首要的。当前阶段,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还比较单一,以介绍创业流程为主,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开设《市场营销管理》《消费心理学》等与创业有关的课程,构造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可以了解创业所需,并为今后的创业做必要的准备。通过这些与创业相关课程的学习,老师可以穿插与创业有关的真实案例,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得到创业教育的培训,从而为以后的创业打好基础。每年新生入学时可开展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对于创业的兴趣,也能引导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2推行设立新型教学方式

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创业教育的束缚,推行建立新型的创业教育教学方式。创业是需要创新意识的,以班级为单位由老师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已经难以给创业教育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为了适应创业这个新的教育活动,推行设立新型教学方式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来说十分重要。设立不同方向的工作室由企业专家和资深老师协同进行领导,以环境艺术设计公司标准要求自己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实际项目的训练来增加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同时也在市场第一线中了解客户需要,为学生以后的创业做好准备。以设计工作室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方式的设立不仅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实践的机会,也通过准公司化的运作来了解市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公司的真实需要,对于学生的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效果。

3.3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微博、论坛、兴趣小组、微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畅谈以及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通过参观设计公司、创业产业园区、设计展览、博物馆等,以及定期举办专业技能比赛,专业汇报展。毕业设计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范围和艺术氛围,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本校摄影专业的学生经常组织参加摄影展,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的摄影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影楼电商等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学院还特意设立了系部专业公众号,经常采用摄影专业学生作品进行新闻报道,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向宣传各种专业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4.结语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日渐受到相关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因此基于社会人才培养需求以及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需要,十分有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引入到艺术设计专业中,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宁.探寻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之路[J].成功(教育),2010,02:201-202.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追本溯源;环境艺术设计结构框架;营造思想;传统图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建设正式全面启动,短短几十年间各地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神奇的“中国速度”,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然而,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城市普遍丧失了视觉上的辨识性;乡村在城镇化的蚕食下沦为“城中村”;许多传统历史街区、古村落以保护之名,被简单粗暴地改造为喧嚣鼓噪的商业和旅游产品集散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忽视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艺术设计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形成对环境营造的合理价值判断和哲学思考、创造符合中国现实和特色的优秀设计作品,就必须改变设计师“知今而不知古”的局面,扎扎实实地展开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

一、追本溯源是艺术硕士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

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追本溯源,理解和探究其广博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不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而且收效也较难立竿见影。与追求较高产业效益的设计机构相比,高校作为教育和科研的主要场所,应该也必须担负起这项基础性内容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追本溯源应该在艺术硕士教育阶段积极展开。根据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专业设置的要求,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显然,与本科的应用技术型教育相比,艺术硕士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专业批判的精神以及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离不开对设计理论、设计模式、设计发展趋势的学习和理解,离不开对社会人文、技术发展与设计之间的关系的探究和思考,而这也正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基本内容。艺术硕士也正是追本溯源基础性学术研究的生力军。一方面,与本科生相比,追本溯源研究的参与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并且还要具备深入观察和思辨的视野和能力。作为本科生中的佼佼者,艺术硕士已经初步拥有了这样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现阶段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亟待展开全面的探索和补充,而该研究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对内容庞杂的传统营造资源信息的收集、梳理、统计和初步分析,以及对传统遗存进行实地踏勘和感官体验。这要求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和时间,与研究任务繁重的博士研究生相比,艺术硕士研究生可更加有效地保证该项学术研究的投入和产出。

二、研究的结构框架

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进行追本溯源的教育和研究,应具有清晰的结构框架。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一个系统化的组织,囊括了人类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既各自独立,又具有某种关联性,共同构成了环境营造文化的内因系统。这一内因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环境营造文化发展与变迁的根源。不同时期的国家和民族,由于传统文化习俗、自然环境、技术能力等条件的不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环境营造思想。对不同时期的各个国家、民族的环境营造思想,尤其是我国传统环境营造思想的学习和思考,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起点和基本路径。环境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环境类型构成元素的配置、空间安排多具有一定的惯常性,这种惯常性构成了特定的营造模式。但是,即便是同一种环境类型,由于某些具体条件的差异,在营造细节上也很难完全一致,由此彰显出了不同的空间价值和等级。认识不同环境类型的营造模式、更为细致地分辨同一环境类型不同案例之间的差异,正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之一。教育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能深入理解和把握传统环境营造文化和营造模式,减少认知上的混乱,避免误解和过度解读,并寻找传统与当代营造的契合点,实现传统环境营造文化与城市现实空间发展的合理关联。

三、教学实验

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结构框架不仅涉及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内容,还牵涉到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在有限的条件下,研究者很难以一己之力展开教育和研究,必须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结构框架具有明显的生长性和开放性。所谓生长性,指的是对于结构框架中的营造内因系统、传统环境营造思想以及种种环境类型和典型案例来说,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地进行,均可通过一般状况概括与典型案例分析并行的方法彼此促进。这就使得人们在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选择关键的时间点、地域和一定的视角展开相关教学和研究具备可行性;而开放性指的是不同院校、不同教育和研究的主体,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搭建起开放性的协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逐步建设起完善的资源数据库。基于上述对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设想,笔者针对近年来艺术硕士呈现的特点,选择传统图绘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教学实验。图绘是指一切图画和图像资料,在古物大多不存的情况下,传统图绘中包含着传统营造的相关信息,弥足珍贵。与古典文献资料相比,传统图绘能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某些历史时期的真实环境(或环境片段)或当时的画家(或国家政权、特定人群)心目中的理想环境,它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重要依据。但是传统图绘描绘的内容较为丰富,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和研究,笔者在教学中进一步限定出城市图、山水画两个专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具体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广泛收集不同专题的传统图绘,进行合理选择,并完善有效图绘的相关背景,建立专题图像数据库;第二步,对有效图绘中涉及到的环境营造按照当代设计图例进行绘制,包括环境营造的平面布局、构成元素的外部形态、装饰图样及细部构造等;第三步,对上述信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统计、比较;第四步,对某些现象、结论的深层缘由展开探求;第五步,对传统营造智慧进行探讨。教学过程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一是有效图绘的判定。许多传统图绘中虽然绘有构筑物,但有些仅画了建筑的一角,有些虽然描绘有单体构筑物或建筑群体的形象,但图绘本身却很模糊,使人们很难辨别图绘中的具体环境营造特征,这些图绘就不能作为有效图绘。二是对于传统图绘尤其是山水画来说,画家出于构图、意境的表达需要竭力避免对营构物的完整刻画,在辨认时一定要把握如实原则,避免主观添加和臆断。三是对不同的图绘专题和图绘的具体内容给予适合的关注点。比如在我国传统社会,人居环境营造以院落式为主,但院落式又可以细分为墙院式、廊院式和合院式,不同的院落形式所塑造的景观意象各有不同。因此,对图绘中涉及到的建筑群,必须细析其院落样式,对于城市图不但要梳理、辨认图绘中的山水关系、街巷体系、建筑群空间布局,还要特别关注街巷构成元素的类型和数量、界面的形态和尺度。可以说,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合理操作是保证教学和研究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其难点是对上述梳理和统计结论的缘由探索。该项教学实验别关注传统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对环境营造的影响,因为中国传统环境营造和建设在很多时候是制度性的活动,是造成我国传统环境营造文化与西方环境营造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传统人类生活方式的架构与变迁入手展开追本溯源式的理解和探究,更贴近中国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本质,能够引领学生更加准确地认知各类环境的价值与意义、把握环境营造的规律、弥补以往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物质与情感之间的缺失,并避免学习和探究过程的过度抽象化。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此项教学实验普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不但提升了他们的美术专业素养,而且开启了他们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发现和探索传统图绘价值的视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发现信息、统计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基本方法。在提交的研究成果中,城市图专题小组比较分析了三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对不同时期的画家或国家政权理想中的街道美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山水画专题小组通过对宋元以前图绘中的建筑布局的统计和分析,验证了在传统社会时期,廊院式是高等级建筑群惯用的院落格式,合院虽然早已存在,却一直是较为低级的建构形式,或是较低等级建构中作为廊院的一种变通形式。他们发现在唐代以前,廊院式格局及变体的使用区间较大,但宋元以后明显地出现了廊院使用区间下移和合院使用区间扩张的趋势。有些学生更是通过该项学习,开始有意识地将发现的信息与现实传统遗存进行联系和比较,在项目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掌握到的研究方法开展探索。比如一位学生在对某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景观提升设计时,对于坍塌程度不同的民居和空地,根据各自的具体条件,选择了保留或弱恢复院落格局的策略。以“片畦”为设计概念将坍塌的民居和空地转化为菜园、花园、蜂园等,既满足了当代村民、游客的需要,也表达了传统村落鸡犬相闻的景观意象。

该项教学实验以传统图绘作为切入点,改变了以往直接将环境营造本体“拿来”的教学和研究方法,符合艺术生的美术教育背景;制定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以偏概全、重点模糊的弊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在这项教学实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收集到的有效传统图绘的数量较为有限,部分图绘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还有待进一步确认;对传统图绘中所包含的信息认知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厘清和细致辨认;对形成某种营造模式的原因探求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相关探索刚刚起步。不过,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坚定了笔者在艺术硕士教育阶段长期开展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决心。

作者:宋鸣笛 单位: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教育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新了,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环境艺术设计在市场的推动下飞速发展,这门新兴学科成为当前的热门专业之一,全国大多数院校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且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且不同类型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办学模式大不相同:工科类院校侧重建筑空间与工程技术能力的教育,师范类院校则更侧重空间艺术造型和陈设装饰艺术教育。另外,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发展迅速,社会对于相关的人才需求也各不相同,不同院校所拥有的校园文化和办学条件也不一样。因此,我们提倡多元的、多层面的、富有地域个性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地域文化特殊意义

1.地域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落脚点

环境艺术设计是强调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专业,目标是为人类设计舒适的生活空间。所谓生存空间,以人类日常生活的建筑内外环境为主。其中,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又被称为景观设计,“景观”一词由英文landscape翻译而来,英文landscape源于荷兰语landschap,意为“地区,一片土地”。其设计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空间,而有一定的界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景观设计必须巧妙地结合选址,整合周边资源,推动景观生态建设。从传承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人类所生活的建筑内外环境处于特定的区域中,该地区的文化与习俗也深受当地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地方区域共同的审美倾向和文化特征,展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因此,不得不说地域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落脚点,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最终会服务于某个特定区域,所以需要将该地域丰富多彩的文化以环境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反过来,地域文化也可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更高层次上取得特色化、个性化的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更优秀的设计人才。如,我国地域辽阔,北有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南有山清水秀的岭南园林,东有玲珑纤秀的苏州园林。位于不同地域的环境空间,也受到该区域的地域文化影响。将环境空间与地域文化结合,利用当地包罗万象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形成富有场地识别感的空间,这是长期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与自然环境的一种智慧的相处方式,形成了个人和民族的充满归属感的可持续发展场所。具体而言,当地自然与人文要素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依据和创意源泉,脱离这些因素或忽视这些设计经验是不可取的。另外,在当前如火如荼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部分人向往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的环境模式,其环境往往表现为对称大广场、人工湖、热带植物等样貌,一些设计师刻意模仿发达城市的环境设计,缺少对自身所处的设计场地的文化解读。

2.地域文化丰富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课程资源

导致目前城市环境设计存在雷同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忽视培养本土设计师。本土设计师通常更熟悉地域文化、风土人情,面对城乡建设面貌雷同、文化差异缩小的问题,本土设计师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培养优秀的本土设计师是地方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可以有计划地将地域文化引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因为地域文化不但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源泉,而且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为其所用,使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具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考察、调研当地的地域文化,并解读、归纳、发散这些地域文化特征,最终结合地域文化展开环境艺术创意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还能够赋予地域文化更多的活力。地域文化是人们身边的一种特殊文化,包括村落文化、建筑(民居)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习俗等内容,从某种程度而言是该地区人们的乡音乡情、民族信仰。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既丰富多彩又独一无二,既是一种民族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地域资源,更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宝贵的课程资源,是地方院校有别于其他院校的一种特殊资源。另外,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引入对本土文化的深入关注,并使其得到批判性的开发和传承,可以让一部分人摆脱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AutoCAD+3dsMax”的固有印象,取而代之的是艺术基础和文化张力。而且,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地域文化以后,其教学将直接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现象、经济特点、文化特征等内容,可以更有效地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与社会接轨,缩短毕业生适应社会的时间,提高学生的自信。

3.地域文化促进学生的创作兴趣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地域文化后,不仅加速更新了教育理念,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使教育回归本源、回归人。因为,地域文化是一种源于生活的本土文化,是学生在生活当中切身体会到的文化,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也有利于该地区的健康、和谐、快速发展。总之,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特殊文化,是一个区域的物质根源和精神的凝聚力,每个特定区域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它涵盖了方言、戏曲、特色小吃、文化遗产、风俗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各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全球化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立足本土文化、支持文化差异,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艺术设计形式表达传统的地域文化,使地域文化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具体来说,传承地域文化并非简单地复制某个文化符号,而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引导学生传递文化、解构文化,并能够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解读、传承、开发地域文化,使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既富有传统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三、传承地域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途径

1.激活地域文化情感

首先,地域文化是指不同地域的饮食、建筑、风俗、宗教、语言等内容塑造了该地域人们的感知和观念,从而体现出的地域性或本土化的文化,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安徽的徽文化、苏州的文儒文化等。这种由文化形成的精神体验促成了地域文化情感。其次,激活学生的地域文化情感,并使学生将其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要点。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按家乡分组,让其讨论,并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手绘、文字的形式,展示家乡的地标、饮食、风俗、地图等内容,最后以ppt的形式分组汇报,通过这种形式达到激活学生的地域文化情感的目的,并为下一步构建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做好基础资料准备。如,某个信阳地区的小组选择以信阳毛尖茶的地域特征作为广场设计的着眼点,与信阳毛尖有关的缘起、种植、采摘、泡制、形态、色彩、推广等内容,甚至是信阳毛尖的神话传说、国外的茶文化等,都构成了其设计的基础资料,为后期创作富有生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开设地域特色的课程

地域特色的课程将本区域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通过课程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课堂当中,其特点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地域文化。如,作为中华文明之源的中原文化内涵丰富,拥有内敛圆润的瓷器文化、多元包容的民族文化、端庄秀丽的建筑文化、与时俱进的戏曲文化等。豫剧、汴绣、开封年画独具魅力,至今仍旧被众多爱好者喜爱。这些地域文化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而言既珍贵又独特。再如,作为毛尖的发源地,信阳素有“山水茶都”之称;不仅如此,信阳人文荟萃,在文化领域也有众多成就,如,信阳的罗山皮影、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楚风豫韵皖情,艺术特色鲜明,受到众多人的喜爱。这些地域文化艺术正是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创作资源。信阳师范学院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开设了茶包装专题设计、茶展厅设计、信阳民歌鉴赏等特色课程,这类特色课程为学生打开了传承创新之门。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富有生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更应该饱含地域文化情感。通过激活地域文化情感,对地域文化进行解读,最终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进行表达和展现,让人们可感、可触、可观、可听,这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还深化了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并达到了传承地域文化的目的。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6-GH-030);信阳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15-QNJX-20150115)。

参考文献:

[1]林菁.关于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现状的思考//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研究分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三届全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32-01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素描教学不仅是对设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起点,同时又是设计教育的教学基础。我国传统素描教学受到欧洲文艺复兴经典素描与古典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始终照搬照抄苏联所提出的全因素素描设计模式,对我国设计人才的表现欲与创造性造成严重压制,这种模式通过再现的表现手法来描写物象。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改革过程中,逐渐分支出“创意素描”、“工业素描”以及“写实素描”等众多素描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环境艺术设计素描专业化教学水平。

尽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存在一定严谨性与科学性,然而也要求其具有一定创造性,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素描教学既要全面掌握基本造型规律与加强造型能力训练,同时又要不断开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创新力。

一、对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观察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应该以教创新思想与艺术观念的素描设计教学代替基本功与技术教学。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对写实素描模式进行了基本延续,使得抽象素描止步不前,这种现象令人堪忧,而具有现代化的素描设计性观念将传统审美格局打破,构建了一条富有现代化及创意性的艺术设计标准与法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传统优秀的美学思想与古典教学理论予以继承,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开拓理念,不断对现代化美学理论及表现形式进行革新与创造。

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素描教学理念中,一味强调训练学生写生再现能力,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描绘性、表现性及创造性,严重束缚了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很多教师认为素描其实就是写生,写生达不到标准,作品就不合格。抽象性素描教学对创造性思维、教学改革及设计教育等均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及现实意义。由此既开拓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又丰富了素描教学内容。对素描设计中学生艺术个性与探索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二、不断强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整体造型能力

对于素描描绘对象,依照学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需要在技巧与技能训练过程中各有侧重,这就需要依照不同的设计需求达到强烈的画面视觉效果,通过科学手段,理性化发挥与把握造型的形体结构和基本元素,摆脱传统室内静物写生模式,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与锻炼,提高学生对物体结构的理解与认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而言,必须掌握两大问题,即:空间关系的逻辑性与线条的运用。

(一)一切是线条与线条是一切

可用设计素描中的线条构成一种空间关系,且线条还具有分割空间与表现图形物象的功能。在素描勾勒的画面中,所切割的画面会产生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可将画面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感体现出来。

在视觉形式和造型艺术中,线条是根本的语言要素。纯粹线条在自然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线条是艺术家高度概括物质的一种集中表现,存在于实际物质之间。线条不仅抽象性比较强,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动感性,能够彰显出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在环境艺术设计素描教学中,往往会通过线条构成所设计的画面,并将线条自然美提炼出来。总而言之,线条不仅是最具环境艺术造型表现力的一种语言方式,而且还是最具创作者性格的一种重要因素。

(二)流动的空间与空间的流动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空间是其永恒主题,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必须灵动且敏锐的把握空间,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对空间的掌握与构建,可以说是素描练习的基础,并与线条相结合,能够将流动空间概念构筑出来,空间意象能够彰显出创作者的主观创造性与思维性。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其素描教学重点是严密性与科学性。准确描绘比例、透视物象被称为基本造型能力的集中体现。对于空间而言,结构是其内在构成。特定结构对空间特征、变化及使用方式等具有决定性作用。空间外形可以改变,但是结构确实始终不变的。所以只有全面掌握空间结构,才能做到表现对象的坚实、有力。所以,结构并非直觉、感性的,要通过理性思维将其勾勒出来。

三、结语

作为一门基础设计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必须始终与设计理念相贯穿,并结合时代与专业的步伐,实施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并对环境艺术设计素描专业特征予以明确,重视对学生理性与形象思维的培养,以认真、科学的态度不断探索,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适时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其造型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将学生素描设计中的个性潜能发掘出来,为将其培养成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