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服装教育

纺织服装教育

纺织服装教育

纺织服装教育范文第1篇

尊师重教,搭建平台

人才是建设纺织强国的第一资源。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 — 2020年)》中就指出:“建设纺织强国的决定性力量将是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廉价劳动力。”

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振兴行业的重要使命。而开展纺织行业教育奖励工作,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科教兴纺的具体体现。倪阳生表示,对优秀教师、学生和教学成果进行奖励,充分体现了行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发展氛围,对于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将产生积极影响。

多年来,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坚持立足行业实际,紧密围绕我国建设纺织强国的发展目标,积极为行业教育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搭建优质平台。如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参与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全面推动和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加强培训工作和继续教育,努力搭建产学研用联盟,持续主办各层次学生技能大赛,同时组织开展教学成果评审、纺织之光教师奖和学生奖评审、纺织之光教育奖的宣传推广工作等,在行业内树立了一批教书育人的典范,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力。据了解,截至2012年纺织之光教育奖共评选出优秀学生567名,优秀教师76名。

源于行业,回报行业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但前进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市场化、平面化、项目化生存已然成为很多高校发展的缩影。在此背景下,如何专注于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对此,倪阳生指出,教育改革是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总结,这其中教师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下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广大教师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专心于教学改革,与时俱进,以德治教,以身立教。

源于行业,回报行业。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得到了业内众多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的支持,而基金会也努力让获得的每一笔捐赠款项实现其行业价值,真正实现回报行业、服务社会的初衷。与科技类项目相比,教育工作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精力,且可能无法在短期内产生看得见的经济效益,但毋庸置疑的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潜力。目前教育学会关于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工作主要围绕“质量”二字展开,希望这些工作能在用人单位“开花结果”,实现人才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进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纺织之光教育奖在国内纺织类高等院校中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生和老师也因获此荣誉而备感荣耀。据悉,2013年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将协同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启动对曾获纺织之光学生奖学生的追踪回访,以及时有效地帮助行业掌握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为了解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就业市场的基本行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教育兴业,任重道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的教育面对许多共同的难题,不同的教育体系之间需要相互交流,取长避短,倪阳生强调纺织行业的教育也应国际化。近年来,国内外纺织类院校间互动频繁,特别是在服装、新材料、技术纺织品等领域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与科研合作氛围,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的行业人才提供了很多借鉴。

教育需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针对目前行业内较为突出的就业供需矛盾,倪阳生呼吁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对于初入职场的毕业生来说,学习和积累是第一要务,切勿好高骛远;而作为用人单位来说,要给予毕业生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成长土壤,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2013年教育奖走访重点解读

教学成果奖的申报项目代表了当前我国纺织行业教育战线上教育工作者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水平,目前该奖项采用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隔年申报制,其中,2012年教学成果的申报主要面向职业教育院校。经奖励评审委员会审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批准,2012年纺织之光教学成果奖授奖项目共82项,成果覆盖面广,其中:教学成果一等奖12项;教学成果二等奖23项;教学成果三等奖47项。

与本科教育不尽相同,职业教育更加强调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其对老师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双师型”即兼具讲师与工程师特点的教学工作者更受欢迎。

据介绍,2013年“纺织之光”教育奖的走访重点将集中在教学成果的宣传上,走访的院校包括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扬州职业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和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等 6 所职业院校。通过加大教学成果的宣传力度,倪阳生期望能为纺织高校的交流提供平台,以更好地为纺织院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服务,鼓励教学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共同为促进纺织行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链接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简介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以下简称“教育学会”)成立于1992年,是经教育部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由全国纺织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全国性的社会团体。有团体会员150个。

教育学会以服务和自律为宗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努力为基层服务,是纺织企事业单位、学校和政府之间的桥梁。该会下设 4 个分会(分支机构):高等教育分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中等职业教育分会和职工教育分会;内设 4 个部门:秘书处、学术培训部、咨询联络部和教材编辑出版部。

自成立以来,教育学会组织健全,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做好调查研究,了解纺织服装教育的现状,提出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建议,行业教育的信息;

对纺织服装教育新建专业、新建学校提供咨询建议,接受委托对纺织服装专业进行研究、咨询、评估和服务;

同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力量创办各类实体,开展联合办学、开办公司等;

组建和指导纺织服装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组织教材编写规划的制定和教材编写、出版工作;

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组织各类、各层次教育交流活动,组织开展各类人员培训及继续教育;

开展有关教育理论的研究,提高各个层次教育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为基层工作提供服务,为有关领导部门提出建议;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组织有利于纺织服装教育发展的各项社会服务活动;

纺织服装教育范文第2篇

多年来,杨建成教授始终致力于纺织机械教育与科技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为天津工业大学这一特色学科的发展建言献策。

在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方面,杨建成协助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帮助学生在企业实现“零距离实践”。近几年,杨建成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先后取得教改省部级成果 5 项,其中“以现代纺织机械设计工作室为平台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设计工程师”项目荣获2011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2009年杨建成主要参与申报成功了“中央与地方共建纺织机械及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由于表现突出,该实验室被评为天津市高校“十一五”综合投资学科建设实验室“新型纺织机械装备及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验室”;2011年,杨建成参与申报成功了天津市2011“纺织工艺与装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纺织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平台”。此外,他还于2011年作为主要参与者申报成功了首届机械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班,并担任该班班主任,积极为行业发展培养卓越工程师。

在科研方面,杨建成同样硕果累累,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1项,其中已授权12项,并且主要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碳纤维多层角联机织装备及技术研发”等重点项目。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副教授杨昆目前主要从事纺织工程专业(针织与针织服装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同时也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经编分会委员。

从教多年来,杨昆教授坚持教学研究的改革与创新,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各级教研教改项目,其中主持完成了市级教研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 项,主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改项目 1 项、校级教改项目 1 项,参加校级教改项目 1 项。作为针织系主任,他积极组织参加了“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的申报和建设,并做好2011级实验班的教学计划制定和教学组织工作。在教学方面,杨昆参加了“针织学”天津市级和部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主讲了经编的部分课程并配合课程负责人承担了部分教学(网络)资源的制作和整理工作;此外,还积极参加“针织学(双语)课程”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

基于多年的钻研,杨昆发表了多篇关于教研教改的论文,并在指导学生活动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与宋广礼老师等共同研制的专业教学课件 ——《针织学》课件获得了国家教育部主持的课件大赛的理工组三等奖。近年来,杨昆积极参加建材建设工作,参加编写了“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等专著。

作为系主任,杨昆积极带领全系教师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针织学”部级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认真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制定培养方案和计划,组织老教师对其进行“传帮带”,并在教学安排上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使他们尽早承担相应的工作。

周永凯教授,工学博士,现任北京服装学院纺织材料和纺织品设计学科带头人,教务处处长,长期从事纺织(服装)专业教学、科研及教育管理工作,尤其在纺织(服装)材料、服装工效学和轻化工程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多次承担国家科委、原纺织部、北京市教委等科研和教研项目。

周永凯教授自2003年起开始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至今主持教务处工作已有 8 年。在此期间,周永凯带领教务处同仁大胆创新,深化改革,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使教务处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虽然肩负着繁重的教务管理任务,但是在教书育人方面,周永凯教授从未给自己“减负”。他充分利用行政工作之外的时间,甚至牺牲周末时间,为学生授课。自2006年至今,已有 5 届近30名研究生师承他的门下。近几年,他还组织编写了《现代大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等教研成果专著和发表多篇教研论文。

科研方面,他带领本学科硕士点硕士生导师通过与行业联合开发项目,承接重大科研项目;与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承担横向科研项目;充分利用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项目经费开展科研。作为纺织材料和纺织品设计学科带头人,他带领科研团队承担和参与包括省部级以上项目20多项,横向研究开发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50多篇,其中有1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编写(包括翻译)科技学术著作10余部。他本人在纺织材料的结构、加工与性能表征,服装舒适性与评价,汉麻植物的综合利用,高强阻燃抗熔融聚酰胺纤维及其开发与应用等学术领域也有诸多建树。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2008年,周永凯作为“汉麻秆芯粘胶纤维生产技术”项目主要参加人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年,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9年,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被北京市教育工会评为首都教育先锋管理创新个人;2011年,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李晓慧教授,1993年获得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技术经济专业硕士学位,自此就开始了她在北京服装学院的教师职业生涯,目前担任北服商学院院长一职。任教以来,她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本科生、硕士生培养工作,并承担了一系列教改及科研项目,曾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北京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

李晓慧教授先后承担了“市场营销管理”、“成衣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研究生12名,每年都能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她将传授知识和培养综合能力紧密结合,注重科研和教学的相互促进,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

纺织服装教育范文第3篇

英文名称:Textile Education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东华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0-615X

国内刊号:31-1013/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纺织服装教育范文第4篇

人才先行 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全球纺织产业链来看,我国当前的研发设计环节最为薄弱,制约我国纺织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而研发设计环节,最需要的是人才。要想有效推进纺织转型升级,人才必须先行。”陈桂林指出,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个行业、一所院校所能实现的,需要全社会资源的整合,产学研一体化。肩跨服装、教育、策划为一身的陈桂林深知人才的难得,所以他投身教育,立志办学。广西科技职业学院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也是他为作为纺织人所奋斗的舞台。“只有培养出专业的人才。对接时尚,引领创新,才能把我国传统纺织业打造成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时尚产业。”

一切都是为了人才,好学的陈桂林不断完善、超越着自己。他用实力和能力塑造了一个新时代的新青年,自强而奋进。先后发表了《服装品牌双翼论》、《服装品牌模式创新与模式设计》、《大数据助推产业升级》等六十余篇论文;出版了《服装品质控制与质量管理》、《品牌服装营销》、《数字化服装设计》等23本;主编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服装设计制作竞赛推荐教材丛书》、服装企业岗位培训教材丛书》、《高职高专课程创新“十二五”规划教材丛书》、《国际时尚流行服装设计丛书》等一百多本教材图书。这些教材图书的出版为丰富和完善服装专业教材,引领时尚设计,助力设计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陈桂林透露,今后他还将会联合企业、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研发设计机构、设计联盟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组织,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多年来,陈桂林始终扎根教育,不断为纺织培养人才而努力着。由他编写的服装教材大胆精简理论推导,果断摒弃陈旧内容,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以与企业接轨为突破口,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内容,力求取之于工,用之于学,均已成为同类书中的畅销书。

不仅如此,陈桂林还每年把十多万的稿费全部无偿资助贫困大学生,目前已向东华大学捐赠价值11.9万的教材,并个人出资支持西安工程大学办毕业生作品展演等。凭借着一颗爱心,他用实际行动助推着行业的发展,回报着社会。

潜心研究 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今年,陈桂林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两项国务院委托重点课题《服装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研究开发》和《服装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开发》。其中,《服装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研究》是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的重点课题。

鉴于陈桂林在行业的卓越业绩,陈桂林受聘为商业服务业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委员、商业服务业和纺织服装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专家委员会专家。在此期间,他带领团队深入深圳200多家服装企业进行调研,并完成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国家职业大典的修订任务。先后主持了服装营销师、服装陈列师、服装促销员、服饰色彩咨询师、服装跟单员、时尚买手、纺织品营销师职业能力等标准的起草。其中,《服装陈列师职业能力标准》荣获2011年中国服务业科技创新奖三等奖。

成立研究院 推进学生装绿色发展

近年来,“毒校服”、“问题校服”事件频频爆出,任国家三令五申仍屡禁不止。2013年光上海地区,就接连发生了两起,什么时候才能让孩子们穿上放心的校服,不仅让家长揪心着,也让陈桂林头疼着。“做生意是为了钱,但有些钱不能昧着良心赚的,‘毒校服’真不该出现在孩子们身上,这个问题必须要从解决。”为了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生装流通标准,还校园一份绿色,陈桂林奔走疾呼,2013年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出差、调研,送材料、报审批。

殊不知,陈桂林和学生装原本是没有一点关联的。“一次偶然机会,教育部主管学生装工作的领导找到我谈话,认为我是纺织出身,又常跑教育,再加上中国轻工纺织产业联盟秘书长的身份,很适合做学生装的工作。”陈桂林回忆道。就是这么一份简单的信任,他毅然接下了这份责任。因为他始终坚信:还孩子一份绿色是纺织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上海校服事件,也是全国校服行业的一个缩影。从国家层面上讲,到目前为止缺乏全国性学生装流通规范标准和学生装管理办法,造成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政策和标准可依;其次没有建立全国学生装生产流通的准入制度和现有学生装国家标准与行业或地方标准,质询混乱,互相推诿。”陈桂林表示,当务之际,是迫切建立全国学生装流通规范标准和学生装生产企业的准入制度,才能有力打击“毒校服”事件。

值得欣慰的是,在陈桂林的指导下,学生装的绿色、健康发展得到了稳步推进,目前正在组建国内首家学生装研究院和全国学生装技术流通服务标准化工作组。

跨界整合 助推产业时尚崛起

如果说跨界是一种资源,整合是一种挑战的话,陈桂林则完全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和勇气。身兼部级服装裁判、全国学生装设计大赛裁判长、全国学生装技术流通服务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广东省学生服装研究院发起人、中国轻工纺织产业联盟秘书长、广西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拥有诸多头衔的他,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为了名利,而是真的想实实在在为行业做点事情,对自己有所交代。如今,全国学生装设计大赛已成为绿色学生装的时尚阵地。随着中国首家学生服装研究院的建立,学生装产业将成为中国服装产业中一面青春的旗帜。

纺织服装教育范文第5篇

会议听取了2013年纺织科技奖评审工作、教育奖评审工作、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评选工作、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评审工作的汇报,并通过了评选结果。

在科技奖励方面,今年130个获奖项目体现了产学研结合、跨学科跨领域、节能减排、高端装备进一步提升等特点。科技成果推广也是行业科技工作的重要方面,环保上浆、数字化印染等项目在行业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应用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在教育奖励方面,今年在全国11所院校开展了教师、学生奖的评选工作,15位教师、127名学生获得奖励。149项教学成果奖代表了我国纺织教育战线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水平,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的评选今年已是第二次,在服装、棉纺、针织等12个产业中评选了30名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此外还有5个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以及5个个人。评选活动对全行业技术工人技能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好的带动作用。

在今年获得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的12个项目中,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比往年都有所提高,发明专利数量创奖项设置以来的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