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老年患者;骨折;护理要点;康复训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504-02

老年群体因骨质疏松已经成为骨折易发群体,且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老年骨折愈合速度较慢,这样老年群体一旦发生骨折不仅会影响其活动,严重的甚至要长期卧床,影响其机体功能,此外,在康复过程中老年患者还会面临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基于此种现状,老年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与护理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一环。我院选取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就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康复与功能康复及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2月到2012年4月收治的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23例,女性29例,年龄为62-89岁,平均年龄为(76.8±9.4)岁。52例骨折患者按骨折类型分为经颈型骨折18例,头颈型骨折患者15例,头下型骨折患者12例,基底型骨折患者7例。52例老年骨折患者有合并糖尿病患者16例,合并高血压患者2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2例。

1.2 治疗方法 52例老年骨折患者中有9例采取保守治疗法,有28例进行螺纹钉及多根螺钉加入固定治疗,另有15例患者行股骨头与全髋置换术进行治疗。52例患者住院时长为23d-46d,骨折术后均实施精心的护理与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且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较高。

1.3 康复训练内容 ①术前康复环节:术前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该类型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术前康复训练能够切实提高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效果,还影响到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情况。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康复训练包括日训练过程中每次训练患肢股四头肌各舒张与收缩30单元左右,且每天保证进行肌肉训练3-4次,且每次康复训练时长为30min左右;日训练还要进行患肢踝关节的背伸与跖屈锻炼,该项锻炼中要保证患者持续最大耐力[1]。这两种康复训练方式要按照医护人员叮嘱,在无疼痛的情况下进行,且训练的强度、时间、速度等根据患者情况调整[2]。②术后康复训练环节:该环节的康复训练一般在术后患者引流管拔出后进行,其康复训练方法仍采用术前康复训练方式,但是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要在术后康复训练中逐步加大加强,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并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行调整,切不可操之过急,引起副作用。术后康复训练环节还包括参照患者的手术方法,于术后7天左右时添加运用下肢功能康复器进行康复训练。在应用康复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要将患者的患肢置于仪器上,保证位置准确,康复训练之初从康复器一档开始每天3次康复训练,每次持续2小时左右,后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二到四档的训练,每次康复训练要保证患者无痛苦。此外,患者的患肢训练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抬肢练习,该训练能够保证患者的协同训练,增强患者全身的功能锻炼,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③出院后康复环节:老年骨折患者康复时间较长,出院后患者为保证肢体功能无障碍化仍要继续康复锻炼,出院前医护人员对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与安全护理措施,并在患者出院一段时间后对患者进行康复回访。

2 护理要点

2.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通过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关注老年患者生理需求两方面[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方面,医护人员应该注重对待患者的态度,对待反应较慢的患者要注重放慢语速,保持耐心;老年患者常伴有心理重负,医护人员要常关怀患者,并在治疗的每一环节都保证患者的知情权,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要注重与患者进行情感沟通,了解患者的焦虑原因,并予以适当的心理指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医护人员还要关注患者的生理需求,并针对不同的患者予以个性化的关注与护理。对患者的生理关注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推进康复训练工作的进展。此外,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还要针对患者的接受能力、心理状况、疼痛敏感性及合并疾病病情等予以关怀。

2.2 专科护理 专科护理工作主要包括牵引护理、术后引流、感染预防等护理环节。其中牵引护理主要是对患者进行皮牵引与骨牵引两方面护理,牵引护理应该进行位置控制,如患者牵引时肢体一般呈内旋位,肢体外展的角度要控制在20-30度,还要注意避免患者牵引绳的断裂与滑脱[4]。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要保证负压、堵塞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记录等护理环节。感染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骨牵引针眼感染的预防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保证针眼的清洁、干燥。

2.3 并发症护理 老年骨折患者常出现的并发症有压疮、尿路感染、坠积性肺炎及深静脉栓塞等[5],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或按摩,并保证患者肌肤干爽;还要帮助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并做好清洁;并进行静脉输液,或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

2.4 功能锻炼 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还要进行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护理,该环节护理要叮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医护人员还要予以科学化的指导,以保证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参考文献

[1] 钟振美.3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0,13(1):118-120.

[2] 孙玲.中老年骨折护理的研究与总结[J].中外医疗,2011,30(25):127-128.

[3] 赵秀芝.老年骨折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0):128-129.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年骨折;疼痛管理;快速康复护理;应用效果;探析

老年群体由于骨质疏松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容易发生骨折现象,并且骨折后因卧床时间长也更易发生压疮、坠积性肺炎、下至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而令康复时间延长,甚至会危及生命[1]。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深,老年骨折患者呈爆发式增长,而临床中为了减少发生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快速康复护理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中,但是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患者骨折创伤以及手术创伤所引起的疼痛感对快速康复护理的实施进程有着严重影响,进而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康复时间而令康复效果不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老年骨折患者的疼痛状况有着重要意义[2,3]。本次我院在55例老年骨折患者快速康复护理中应用疼痛管理方法取得满意效果,为给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效参考,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110例老年骨折患者,随机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60~77(68.5±5.7)岁,骨折部位分布: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踝关节骨折16例;骨折原因分布:平地跌伤27例、交通意外16例、高处坠落7例、其他原因5例;骨折Garden分型分布:I型13例、II型19例、III型15例、IV型8例。观察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60~79(69.0±5.8)岁,骨折部位分布: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踝关节骨折16例;骨折原因分布:平地跌伤28例、交通意外15例、高处坠落8例、其他原因4例;骨折Garden分型分布:I型12例、II型21例、III型13例、IV型9例。两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入院后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各类骨折临床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②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①存在全身多处骨折现象;②合并机体其他系统功能严重障碍;③合并精神疾病。

1.4护理方法

1.4.1对照组对本组患者常规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措施,具体包括健康教育、围术期心理干预、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指导、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等。

1.4.2观察组对本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疼痛管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疼痛宣教:由主治医师、临床药师及护理人员共同组成疼痛管理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并制作疼痛相关知识的宣教手册,并由护理人员仔细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关于疼痛产生的原因、缓解疼痛的方法等疼痛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疼痛的正确认识度;(2)疼痛评估:在患者入院治疗全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状况,采用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每日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疼痛干预办法;(3)疼痛干预措施:①非药物干预:对疼痛评级为轻度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加强护患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同时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或采取物理冰敷法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②药物干预:对疼痛评级为中重度的患者,入院后至手术前即给予患者口服塞来昔布200mg及曲马多50mg,2次/天,术后患者转回病房后立即给予肌注地佐辛5mg,3次/天,连用3天,同时采取物理冰敷法缓解患者的疼痛,术后第4天开始服用塞来昔布与曲马多,用法用量与术前相同,服用至术后第7天停药,用药过程中要对患者保持密切关注,并视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疼痛改善情况酌情减量。

1.5观察指标

①康复积极性:采用康复积极性评分表进行评价,具体包括康复过程的心理状态、康复措施实施的配合度以及有关康复的积极需求等三个维度,评分范围为0~100分,评分越高,康复积极性越高;②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疼痛护理满意度调查评分表进行评价,评分范围为0~100分,评分越高,满意度越高;③住院时间:入院至出院时间。

1.6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x±s),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两组百分率比较采用Fisherχ2检验;由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α=0.05。

2结果

观察组康复积极性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健康管理 老年脑卒中患者 康复期 安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5-0032-02

我国脑卒中的发生率每年以8.7%的速率上升,发病者中约70%的生存者多有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恰当的康复治疗可最大限度地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的恢复,但康复疗效受多种因素干扰,老年脑卒中患者尤为显著。而且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锻炼时间较长,一般需要1~2年。对于存在功能障碍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在1~2年的康复锻炼期发生跌倒等安全问题的风险非常高,所以在对其进行康复锻炼的同时加强安全护理显得非常重要。

健康管理就是通过有机地整合自身和医疗机构、保健机构、保险组织等医疗保健服务提供的资源,为每一位加盟的社会成员即医疗保健服务消费者提供系统、连续的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使消费者能够以最合理的费用支出得到最全面而有效的服务,并且能有效地降低健康风险和医疗费用支出。运用健康管理理念对养老机构内的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进行安全预测评估,采取应对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

本文从健康管理的视角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期护理安全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使家庭、社区及养老机构内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得以有效预防和解决。

一 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常见的安全问题

1.脑卒中患者康复期

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期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去限定,脑卒中患者病情平稳后甚至是在患病的急性期即已经开始实施康复护理措施,所以,在康复护理中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期分为急性期康复、恢复期康复和后遗症期康复。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康复中,存在不同的安全护理问题,尤其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在进行治疗、康复的同时进行预见性的安全护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常见的安全护理问题

脑卒中患者大多会或多或少的留下一些后遗症,如:偏瘫、失语、吞咽障碍、认知障碍或癫痫等,而这些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使得他们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尤其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如果护理不当,甚至任何疏忽均可导致严重后果,给患者、家庭、医院及社会养老机构带来很大的负担。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出现的安全护理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广泛和深入的,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发现,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跌倒、坠床、走失、误吸、皮肤受损,特别是吞咽障碍,如:吞咽障碍患者如果护理不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塞等并发症,以及抑郁、社会隔绝等负性社会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王玉华提出居家老年脑卒中患者存在用药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预见性和联动性的管理措施,以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用药风险认知和依从性,促进居家老年脑卒中患者安全用药。同时,在老年脑卒中患者群体中有一部分老年人存在不服老、不想依赖别人、不容易接受别人意见、固执己见的心理特征,在自身躯体功能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仍不寻求帮助,容易发生各种意外。所以,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意外等不良事件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加强呼吸道、坠床与跌倒和烫伤等安全隐患问题的预见性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健康管理理念

1.健康管理的概念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国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教授曾经提出健康管理是“对个人及人群的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及预防的全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和公共预防医学专家黄建始在《健康管理师》中将健康管理定义为“健康管理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就是为个体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在南京医科大学徐文君的研究中将健康管理视为符合当今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一种健康管理理念,全面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有效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健康管理效果。其内容包括对个人健康状况的评价,对危险因素的分析、监测和预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干预,实现预防疾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之目的。

2.健康管理的对象

健康管理理念不仅仅限于患病人群的健康管理,同时还包括亚健康人群及健康人群,而且针对不同人群都有相应明确的健康管理目标,如:以保持健康状态的健康人群的管理、以疾病预警为目的的亚健康人群的管理、以降低患病风险为目的的高危人群的管理、以缓解病情为目的的已患病人群的管理。

那么作为康复期的老年脑卒中患者,他们当然属于已患病人群,在健康管理理念中对已患病人群治疗的同时更需要积极参与自身健康改善。不仅需要在生活和行为方式上进行全面改善,更是要监控危险因素,尤其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所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穆荣红等的研究中曾经提及社区居家脑卒中患者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可提高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服药和遵医行为。由此不难看出,运用健康管理的理念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服药安全护理的管理可以降低老年脑卒中患者服药安全的风险水平。

3.健康管理理念在老年脑卒中康复期的实施

健康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建立在对目标人群健康信息的知晓、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监测和干预的基础上,以期达到预防的目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安全护理过程可分四个步骤实施:第一步,老年脑卒中患者患病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即发现护理安全危险因素,形成个人健康档案并进行动态管理;第二步,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健康护理评估,即认识护理安全危险因素,通过第一步所得信息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所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评价,预测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护理安全问题的可能性;第三步,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安全护理咨询与干预,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康复护理及安全护理计划,提供健康教育与指导;第四步,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安全护理随访和监测,即对整个康复期安全管理流程的质量控制。内容主要是检查健康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对主要的护理安全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查。

三 小结

健康管理作为以健康教育与咨询、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与控制、健康体检与评估以及不良行为干预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健康服务行业,主要适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尽管在老年脑卒中康复中运用健康管理理念的研究尚未大规模开展,但是,根据脑卒中不同康复时期的特点、不同时期的康复环境,找准立足点将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安全问题预防与控制纳入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健康管理中,结合健康管理理念构建老年脑卒中康复期安全护理问题综合防治模式,与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综合防治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安全问题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并与现今的养老护理工作相结合,在社会养老机构、社区为老人服务及在家庭养老中开展老年脑卒中康复期安全护理管理模式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刘纯燕.社区康复护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2]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3]尤川梅、朱宏斌、金生国等.将健康管理理念注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思索[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

[4]何海银.脑卒中康复期护理安全隐患的预见性护理[J].内科,2009(3)

[5]王玉华、成海荣、苏晶.102例居家老年脑卒中患者用药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6)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老龄化;中医;健康服务;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大众对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保障生命质量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中医药养老与健康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思考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谋求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新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背景

(一)政策利好

(1)国家方面: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社区要提高为老年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2)福建省方面:2014年福建省陆续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福建省健康服务业将重点发展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2014年福建省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为加速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必然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

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996年,截止到2014年年底,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03%;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9万,占人口总数的8.38%;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9.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9%;空巢老人为109.49万人,总老年人口总数的22.07%。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1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02%。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必然形成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三)老人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平台。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情况》报告,福建省的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福建省投入27.1亿元用于扶持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福建省养老机构1181家,社会养老服务从业职工总数6252人,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19人;2013年底,全省总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896个。[5]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将来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

(四)老年人康复需求增加

随着老年人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将成为整个健康服务业的主体人群。对在福建省城乡居住半年以上且65周岁及以上的1512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慢性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高达85.78%,其中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这些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并发症多,造成的残障或功能障碍严重,而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慢性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决定了社区、养老机构或是老年人家中需要相关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人员。

二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员现状

(一)年龄结构偏大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福建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多以中年人为主,其中40-49岁,占总人数的50%以上,50岁以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39岁所占比例约为15%,而年轻人员比例相对比较小,仅约占7%。虽然中年人在老年护理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领悟,但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缺乏养老服务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老年人养老护理得不到保障。

(二)文化程度偏低

护工是福建省老年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她们多数是城市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只有初高中,基本上没有护理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这些养老护理人员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根本无法适应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从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看,目前,福建省养老服务团队的整体专业性较差,他们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服务教育与培训,不具备老年护理保健和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进行工作,所做的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难以应对诸如精神慰藉、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等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三国内外高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国外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1)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学科。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2)日本。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老年护理专门学校,旨在培养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才。日本不仅有老年护理培训的专门学校,长崎国际大学、东京福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均开设有老年护理本科专业甚至还设立有相关的硕士、博士项目。

(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在我国,从专业设置来看,全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等养老与健康相关专业。目前来看,福建省乃至全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开设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规模很小;②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多元化,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格局;③人才培养质量定位偏颇,有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虽然开设有护理、康复等健康养老服务类专业,但人才培养多定位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四完善中医药成人教育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给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医学高等院校要紧密围绕老年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基本上还没有养老服务类专业的现状。

(1)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和就医需求的提高,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人特有的体质和特有的疾病谱要求老年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大健康服务产业背景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在养老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床护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医护理学科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更侧重于中医护理思想的渗透和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

(2)加快中医康复医学发展步伐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身体伤残后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使病人受限或丧失的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老年人康复治疗对于预防残疾、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发挥其在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增加康复医学专业设置,主要针对专业养老康复护理人员,通过专业康复和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可在养老服务中对老人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群体做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康复和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提升。

(二)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成人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多形式开展非学历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补充。

(1)面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开展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医药专业人员尤其是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的中医药工作者,“西化”严重,他们中大部分多使用中成药,不能完全胜任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施治”工作。中医药无论养生、保健还是医疗、康复都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更适宜于老年人康复保健需要。

(2)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一是走进社区,开展送健康,送知识活动,不断丰富广大老年群众预防保健及康复知识。例如,举办“老年人中医养生科普”、“老年人药膳养生”等保健知识讲座;推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操在社区的普及。二是印制并发放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手册,并结合季节变化和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发放中医药养生处方。

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服务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国家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从学历层面到非学历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2]傅志红,黄华.人口老龄化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以杭州市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17-120.

[3]许若晴,李珍,苏雁,童文琴.福建省养老服务业康复专业人才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4):123-124.

老年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年;股骨颈骨折;持续性护理;功能锻炼护嘱单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随着人口老年化、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其发生率呈明显增高趋势[1],是导致老年人行动障碍、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多倾向于手术治疗,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对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2009年9月~2013年12月我院采用持续性护理模式,指导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9月~2013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2例,年龄≥60岁。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男20例,女27例,年龄60~89岁,平均(72.8±9.2)岁;受伤原因:自己跌倒34例,他人撞倒7例,车祸6例;手术方式:内固定8例,全髋置换15例,半髋置换24例;合并有糖尿病5例,合并有高血压7例。对照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60~87岁,平均(71.9±8.8)岁;受伤原因:自己跌倒29例,他人撞倒9例,车祸7例;手术方式:内同定7例,全髋置换15例,半髋置换23例;合并有糖尿病6例,合并有高血压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手术方式、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出院后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组采用指导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为中心的持续性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①在患者入院后进行宣教,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向患者讲述功能锻炼的目的和方法,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功能锻炼方案,增强患者的信心。②术后根据患者具体临床情况,在无痛的状况下进行循序渐进、主动功能锻炼和被动功能锻炼相结合的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术后尽早进行功能训练,早期主要是进行股四头肌、臀大肌、髂腰肌等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后期主要是进行髋外展、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等肌肉的等张收缩训练以及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并逐步进行负重与行走训练。③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医生的意见开出功能锻炼护嘱单,将锻炼方法具体化,锻炼量量化,住院期间护士每日督促并评价患者功能锻炼护嘱单执行情况及锻炼后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锻炼方法及锻炼量。④出院时除发放髋关节术后的出院指导,还要给患者详细制定出院后的锻炼计划,指导患者每日的锻炼方法及锻炼量,并请家属督促执行情况。⑤对患者定期进行随访,每周护士上门回访1次,术后1个月后每周电话回访1次,1w上门回访1次,3个月后2w电话回访1次,每月上门回访1次至术后6个月。指导并评价患者及家属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的情况,解答并指导患者在康复训练中遇到的问题。

1.3 观察指标 术后6个月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包括疼痛程度44分、步态11分、功能(走楼梯4分、使用交通工具1分、坐5分、穿鞋袜4分,共14分)、行走辅助器11分、行走距离11分、是否有畸形4分和活动度5分,共100分,分为优90~100 分,良80~89 分,可70~79分,差70分以下。优良率=(优+良)/观察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比较见表l。

3讨论

老年人骨质疏松、骨小梁萎缩,轻微间接外力作用即可造成股骨颈骨折。如果跌倒时大粗隆部先着地,直接暴力作用在大粗隆部,也可导致老年股骨颈骨折[2]。目前临床上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多倾向于手术治疗。由于老年人体质弱,创伤及手术卧床给患者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而且由于股骨颈的解剖特点,供血相对不足,骨折愈合缓慢,术后长时间卧床及制动,易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强直、韧带挛缩等并发症[3]。为恢复下肢肌力,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术后以康复功能锻炼为中心的持续性护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而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学习新事物的能力降低,喜欢根据老经验办事。在临床中常有一部分老年人因害怕疼痛,担心切口裂开,担心再次跌倒,不配合锻炼;还有一部分老人则很要强,超负荷锻炼。针对上述情况及老年人的特点,通过功能锻炼护嘱单,将锻炼方法具体化,锻炼量量化,运用多种健康教育形式对患者进行持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帮助老年患者正确应对术后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促进血肿和渗出物吸收,防止关节粘连僵直,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强化肌肉力量,预防和减少各类并发症,尽快恢复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

在本研究中,在患者入院后即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功能锻炼方案,通过功能锻炼护嘱单使患者及家属了解锻炼的重要性与方法。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循序渐进、主动功能锻炼和被动功能锻炼相结合的康复功能锻炼。并在患者出院后实施定期随访、指导的持续性护理方法,了解并评价患者的康复情况,解答患者康复锻炼中遇到的问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6.7%,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7.2%,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

本研究所实施的持续性护理方案是院内、院外持续进行的护理干预,以康复功能锻炼为中心。实施该方案,手术前护理人员应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病情解释,向患者讲解术后进行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方法,以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消除对功能锻炼的惧怕心理,增强患者早日康复的信心,从而更为有效地改善治疗依从性,进一步促进老年患者积极参与康复功能锻炼[5]。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引起患者的厌烦、恐惧情绪,以保证功能锻炼的持续进行。制定出院后康复锻炼计划,出院后严格执行随访制度,定期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保证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持续性康复功能锻炼,尽早恢复肢体功能。

因此,我们认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持续性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帮助患者术后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KANIS JA,JOHNELLO,LAETCD,et, al.International variations in hip fracture probabilities: implications for risk assessment[J].J Bone Miner Res,2002,17(7):1237-1244.

[2]骆文瑶.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6(5):67-68.

[3]成东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整体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