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妇女护理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精选

老年妇女护理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第1篇

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人员主要是指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我国养老护理护理人员严重的供不应求,无论是从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不能满足老年护理的需求;护理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一般是50岁左右的家庭主妇(很多属于兼职性质)。目前护理人员的水平较低,一般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只能达到基本照料的水平,缺乏医疗常识。由于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专门培训机构,护理人员资源分配严重的不平衡,广大农村以及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老年护理服务发展滞后,护理人员资源缺乏。

(一)老年护理人员供不应求随着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增加,相应的老年护理人员的需求巨大。截至2011年底,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66,《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从数据来看,目前我国每千人才拥有不足2个护士,然而护士偏重医学,并不是针对疾病预防和老年康复的。绝大部分护士因为养老机构中医疗服务风险高、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待遇低,并且也没有职业晋升的机会不愿意转岗到养老机构做老年护理工作,工作阅历丰富资质较高的医护人员更加不愿意进入到养老机构或者护理机构,因此,老年护理人员目前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问题。另外,我国没有建立完整的老年护理教育体系。我国护理医学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不同教育层次,但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尚未构建起与我国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完整的老年护理教育体系。养老护理人员的教育资源投入较少,全国各大高校没有设置养老护理专业,护理人员培训不足,导致老年护理人员输出量较少,目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一般设置护士类学科,涉及到老年护理的学校较少,种种因素导致养老护理人员的供给不能满足老年的护理需求。

(二)老年护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根据以往的调查,目前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不能称之为“老年护理人员”,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只是提供端茶送饭,洗衣之类的日常生活照顾,缺少医护常识,对老年人常患的慢性病和老毛病不能进行简单的治疗和护理,一旦老年人身体不适或者急性病发作,不能及时给予救助,使老年人往往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另外,部分老年照料人员服务态度差,对老年人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缺乏了解和关怀,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心理期望。这些养老服务对老年人来说,属于比较消极的养老方式,会加速身体机能的老化,增加老人的精神焦虑感。由于我国护理教育的落后,以及对护理人员培训的缺乏,以及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使得老年照料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乏服务老年人的意识,缺乏工作热情,而且缺乏职业道德的规范和约束。

(三)老年护理人员的地区分配不平衡就农村地区而言,农村老年人数量庞大并且缺乏必要的养老资金,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护理相比城市更加缺乏保障。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空巢老人现象严重,养护老人的人员数量大量减少。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的农村老年人口不仅不能享受养老和护理服务,还要承担一定的劳动,加剧了身体老化和病化的程度。农村老年人的疾病护理服务人员更是缺乏,农村的老年人能否得到基本的养老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配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难度比城市老年人的护理问题更大。尽管一些城市建立了养老护理院,护理人员素质较高,但是这种资源较少而且老年人护理成本较高,收入较低的老年人没有经济能力无法享受专业的护理人员服务。

二、我国老年护理人员培养的应对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老年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主要围绕开展老年护理人员教育,加强职业态度培训,老年护理人员的政策扶持以及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等方面来培养一批满足当前养老、护老需求的老年护理人员。

(一)开展养老护理人员教育和技能鉴定建立多元化的护理教育体系。针对目前我国老年护理人员的多样性、差异性,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以适应农村、城市的养老模式。就农村而言,目前农村主要是家庭养老模式,针对这种养老模式,全民特别是老年人健康教育,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护理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尤为重要,老年人应该学会自我护理的常识。最重要的是开展护理教育培训班,老年人在家务农的子女必须参加学习,提高防病急救意识。考虑到农民的经济偿付能力,这部分培训应由政府拨款,对学习老年护理技能突出的子女给予奖励。另外,乡村诊所的医生应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培训对象,可以对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及其子女提供更加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就城市而言,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护理服务同时发展,同时还出现一些养老护理院这类护理机构,面对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对老年护理人员的教育应该多样化。对护理人员教育培训分为专科教育(大专、中专)、大学教育(本科、硕士),并对从不同层级毕业的学员进行资格认定,例如,借鉴会计行业,有从业资格证、初级、中级、高级,老年护理服务的资格鉴定根据教育水平、实际操作来颁发资格证书,对于不同等级的护理人员教育,教育年限不同。对于大多数老年护理人员来说,实践更加重要,理论学习时间和实践时间应合理分配。专科教育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家庭妇女、失业再就业者和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不设入学考试。在学生入学半年后再进行考试,用来考核学生的护理从业知识和素质,注重护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大学教育是针对高级护理人员而言,学生主要来自转岗医生、护士、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主要培训高级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技能鉴定。有的地区开始注重养老护理人员的技能资格鉴定,以江苏省为例,注重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和鉴定,解决目前养老护理人员的不足,目前已经在全省先后建立15个技能鉴定所,开展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鉴定,举办多期培训班,组织等级鉴定,目前护理队伍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二)注重老年护理人员职业态度的培训护理人员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老年护理的职业态度问题,所以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培训及其重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护理情感起着直接决定以及导向的作用,能有效对护理学习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调查表明,因此应该在护理人员的教育中加入“情感教育”,据调查只有4%护生认为老年护理有较好的就业前景,42%护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老年护理工作充满了各种猜疑,其他有的是为了文凭,并没有多少人有将来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打算。在进行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外,还应该增加“情感护理”、“情绪护理”、“心理护理”模块。此外,培训教师是关键因素,除了需要对学生进行护理职业肯定,也要对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应该积极宣传和正面激励。

(三)注重对老年护理人员心理护理教育的开展护理人员教育都要重视对护理人员开展心理护理教育,老年人的心理有其特点,焦虑不安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低等。容易感到孤独,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情绪悲观消极,易猜疑,对生活没有希望等。提高老年人的护理服务质量,必须重视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研究。护理人员在老年人的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心理适应及调节能力,帮助老年人保持健康心态。因此,要重视心理护理教育,对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现有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政策倾斜现有的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待遇水平低,社会地位不高,政府政策应该倾斜,使老年护理人员得到更好的职业晋升通道,提高社会地位和待遇。政府职能部门在人才政策上对养老机构中的医护人员要有明确的倾斜力度,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住人才。在养老机构内积极开展专业护理、医疗和管理人才的培训,特别是对老年护理人员进行免费岗位培训,可以定期送医护人员去医院学习进修,或者有机会到国外的护理机构参观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养老机构的护理水平,在原有养老机构的基础上使得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晚年服务,节省去医院就医的费用,使医院的资源向更多的年轻人提供,达到养老机构和医院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第2篇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妇女权益保护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农村妇女维权工作,对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对创造性开展好农村妇女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为了切实推进农村妇女的进步与发展。我们抓住妇女群众信访中带有共性的问题,积极协调,扎实工作,促使有关问题得到解决,促进妇女整体维权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妇女组织积极维护农村妇女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

一、切实加强私企女职工的权益保障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机制的转换,广大农村妇女已不再单一种地,而是选择进厂做工,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因而私企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成为妇女维权的重点。为此,妇联组织积极同劳动部门在私营企业中开展女职工劳动保护合格单位的创建工作,并重点推动有关企业开展了多种险种的参保工作,努力解除女职工的后顾之忧。即使女职工发生意外事故后,企业和家庭也能不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2001年天林制衣厂一名清洁工宋监琴因搞卫生,不慎从三楼坠落至二楼,造成颅底骨折、脊椎断裂,前后实行了三次手术。事后妇联组织从伤者的实际困难出发,积极汇同劳动所、司法所与天林厂法人代表进行了商谈,通过多轮的协商除劳动保险部门支付医疗费用6.6万元,伤残救助金17094元,每月抚恤金693.60元,护理费326.40元之外,厂方为其支付生活费等各项费用,一次性补偿金共计人民币17.75万元,从而平息了伤者家属带着伤者冲击天林制衣厂、聚众闹事等事态的发展。同样对企业未投保的外地女工,妇联组织积极参与工伤赔偿补助的协调工作。2004年欣鑫纬编有限公司外地女工李红,因在车间拉毛机上操作不慎被卷入机内,造成左手四指断,左手受伤,为此,妇联组织汇同劳动部门出面协调,使女工李红获得厂方赔偿医疗补助金和伤残金10.1万元。2004年4月凯福尔染整有限公司外地女工许寒英因在烘干烘布时不幸造成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伤残,妇联组织汇同劳动部门为许寒英争取了厂方7000元赔偿金。由于妇联组织的积极参与,从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的最大利益。

二是积极维护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权益。2000年大毛桥村2组有一对夫妇,1999年离婚,男方是个个体户,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男方作出让步,把上下三层楼房让给女方,自己搬到城里住,法院作出了判决。时隔一年,男方因生意不好,不愿在城里租房住,带了新娶的老婆强行搬进了法院判决给女方的楼房。妇联组织得知这一情况,会同司法办、派出所赶到村里,当面与男方交涉限期搬出,使离婚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2004年10月塘口村妇女朱文玉因遗传因素,患有精神病,男方起诉与其离婚,因朱文玉在医院做过人工流产,法院不予受理,但男方将其赶出家门,朱文玉只得回娘家吃住。当妇联组织得知这一情况,为了解决朱文玉的衣食住行,确保其生活有着落,在法院不能受理的情况下为了切实维护已婚妇女的合法权益,根据婚姻法有关规定,夫妻有相互扶养的法定义务,并提出了由男方供给朱文玉每月粮食45斤、生活费200元、并每月供给朱文玉精神病药及服装等,从而保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

三是妥善解决老年妇女的赡养权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时代进入,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日益突出。因为农村老年妇女一旦丧失劳动能力,一无积蓄,二无养老保险,再加上子女不赡养,她们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面对近几年来信访中的这一突出问题,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对调解不成的来访案例,积极动员和鼓励老年妇女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2000年2月,妇联组织为新光村一名83岁的老年妇女盛凤金诉讼,状告四个不孝子女,最后通过开庭调解,落实了老人赡养问题。2001年6月,当我们得知塘口村81岁的老年妇女陆小如被继女赶出家门,流浪在外。妇联组织鼓励老年妇女状告女儿不尽赡养义务,并会同司法所,请求法院到老人住村现场开庭。妇联组织为其出庭。周边村近1000多人参加了旁听,最终为老年妇女陆小如讨回了公道,维护了权益。为了扩大影响,我们通过常熟有线台“今日传播”这一栏目,连续三次作跟踪报道,加大了媒体宣传。2005年6月勤丰村81岁老年妇女陈大妹在三个儿子不接纳母亲居住,不尽赡养义务时,妇联组织会同司法所与村委会一同做工作,并实地查看情况。通过对其儿子进行法律宣传和教育,使三个儿子转变了态度,并与其达成了共识,形成了书面文书,按年轮流赡养老母亲。从而使陈大妹老年生活得到了妥善解决。

努力推进农村妇女合法权益保护的途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如何适应形势需要,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努力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切实维护广大妇女的合法权益,使整个社会更加文明进步。

一、必须坚持加强维护权能力建设。加强妇联维权能力建设就是加强妇联的职能建设,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是做好维权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只有不断夯实维权的基础,提高维权队伍素质、增强维权服务实力,妇联维权工作才能够与时俱进,满足妇女群众不断增长的维权需求。

二、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发展是解决妇女问题的根本途径,维权是促进妇女发展的重要保障。促发展是妇联组织第一要务,抓维权是妇联组织的生命线。只有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坚持两手并重,在发展中促维权,在维权中搏发展,才能切实履行妇联组织的基本职能,推动妇女事业的不断进步。

三、必须坚持走法制化、社会化维权道路。法制化是维权的根本途径,社会化是维权的必由之路。只有依法开展维权工作,抓住参与立法、监督执法和法制宣传等主要环节,要增强构建社会化维权机制的能力。要协调社会力量构建各个层面的综合协调监督妇女维权机制,只有将维权的着力点放在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上,放在建立健全专政机制上,维权工作才能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四、必须坚持增强妇女自主维权法律的意识。妇女自主维权是构建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的维权工作要从源头抓起。如何加强新时期妇女的维权工作,就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提高妇女的自主维权能力。一是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争取机多学、多看、多听、多问,丰富自己的知识。二是增强自己维权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一旦自己利益受到侵害和损失时,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注意交流和沟通,经常到“娘家”走走,便于“娘家人”出点子、指路子,使危害妇女的行为得到事先控制。四是走向社会,和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地位提高了,才能促进自己地位的提高。,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第3篇

以全面实施中国-荷兰社区卫生服务合作项目为突破口,从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出发,紧紧围绕社区居民健康服务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改革卫生服务体系,改变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逐步形成在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高效、低耗、优质、廉价、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

二、指导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多种所有制成分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

(二)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以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为主体,政府投入与资源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预防为主,全方位提供卫生服务的原则。

(四)坚持面向社区人群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

(五)鼓励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

三、主要任务

(一)硬件方面:实施中国-荷兰合作项目,构建符合区情融入荷兰模式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五类机构:全科医生诊所、老年护理院、社区康复中心、家庭照料中心和诊断中心,在科学规划和有利于竞争的前提下提高以上前四类机构的覆盖面;在五类机构间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

1、全科医生诊所

按照《青岛市城区全科医生诊所基本标准》在**年末全科医生诊所的覆盖面达到100%,全科医生诊所实行动态管理,采取末几位淘汰方式,并进行年度考核,鼓励全科医生诊所之间开展竞争,保证全科医生诊所整体质量。

2、老年护理院

将区内闲置和资源利用不足的医疗机构改造成老年护理院。根据市场需求,**年末力争建成老年护理院10家,收治长期慢性病老年人、绝症晚期病人、残疾人等需要护理服务者,提供治疗、护理、临终关怀、营养指导心理咨询等一系列服务。

3、社区康复中心

以二级和二级以下医院为依托,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力争建立布局合理的3-5家社区康复中心,对因病和因伤导致的功能障碍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和辅助措施。

4、家庭照料中心

将区内闲置和资源利用不足的医疗机构改造成家庭照料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年末争取建成区级家庭照料中心1-2家和一批街居级家庭照料站,承担社区家庭照料和家政照料等服务工作。

5、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引导在五类机构之间签定《双向转诊协议书》,建立适合各方需要的双向转诊制度。通过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使社区卫生服务各类机构组成一套功能完整、运行通畅、分工合理的体系。

(二)软件方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内涵,增强社区卫生服务实效性。按照依法行医的要求,重点从人员培训抓起,与有关部门和办事处携手,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实现一体化。

1、人员培训

**年末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参加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康复医学等相关培训率达到90%以上,实现持证上岗。

2、健康教育

发挥健康教育所的主体职能,建立健全全区区、街、居三级健康教育网络,建网率达到100%。配备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培训率达到80%以上。

3、以高血压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干预

在市、区两级疾病控制部门的配合下,**年达到:

----社区15岁以上人群每年测血压率达到60%以上;

----社区内80%的高血压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和规律服药;

----居民人均的食盐摄入量控制在10克以下;

----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达到40%以上。

4、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发挥**区妇幼保健所职能,依靠计生委的配合,以生殖健康为中心,在社区内积极开展妇女五期教育、五期保健和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年末达到:

----积极开展孕产妇系统保健和儿童基础保健,以社区为的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8%;

----开展社区儿童营养监测、干预和指导,使〈5岁儿童营养指导覆盖率达到98%;

----推行爱婴行动,母乳喂养以社区为单位达到85%;

----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流动人口孕情管理率达到100%;

----全区育龄妇女五期保健覆盖率达到90%。

5、社区康复

本着资源共享、共筑共建的原则,充分调动和利用好社区内各种资源,以区康复中心为主体,联合残联等有关部门,依托社区建立一批社区康复站,利用简单康复设备和中医手段开展社区康复。

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

----严格审批健康相关产品,加强社区医疗机构、社区执业医师、社区执业护士和医疗技术应用的审批;

----坚决打击社区内的非法游医,取缔无证行医,整顿超范围行医等假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推进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向社区延伸,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社区医务工作者良好形象。

四、保障措施

(一)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必要的资金投入。社区卫生服务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其中包含众多的低偿、无偿工作,对此类工作应保证必要的经济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第4篇

到2025年,建立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与2020年相比,主要健康指标有较大提升。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服务优化升级,健康饮食和健康行为习惯全面普及,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健康环境和高水平的健康保障,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健康公平显著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到2025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人均健康预期寿命逐步提高。

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

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卫生健康规划主要指标

1、健康状况: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0%。加强口腔卫生,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30%以内,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5%,婴儿死亡率降到6‰以下。

2、健康生活: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健康保障:到2025年,每千常驻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3人,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6张,基本形成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

4、健康环境:2025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农村饮水水质卫生监测覆盖率达100%,医疗废物收集范围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5、健康服务:到2025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现全覆盖,居民续约率达到95%以上,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引导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设置规范化的母婴室,提高母乳喂养率。不断扩大妇女“两癌”检查覆盖面,妇女常见病筛查率提高到80%以上,实现早诊早治。开展妇女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和干预。推进中医服务集约化发展,实施“热敏灸+”推广计划,到2025年热敏灸在全区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中医药服务在治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卫生健康规划主要任务

1、加强公共卫生健康服务

(1)健全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健康、应急救治、综合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应对重大灾难事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疾病防控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和医疗救治能力。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健全基层妇幼卫生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水平,强化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健全院前急救服务体系,规范院前急救管理,不断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

“十四五”期间,一是计划新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其建设成为全国一流水准,具有较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现场专业处理能力、实验室研究能力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是将区妇幼保健院按“二级甲等”的标准建设新院区,开展妇女、儿童各项保健服务及综合门急诊服务;三是新建市区应急医疗救助中心,项目总用地100亩,总建筑面积68000㎡。建设确诊轻症救治楼,床位200张;密切接触者的集中医学观察楼,床位300张;预检分诊留观楼,床位300张。建设相关医技辅助科室建设。

(2)加强重大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严格落实《疫苗管理法》规定,加强疫苗管理,保证疫苗质量,规范预防接种。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加强艾滋病筛查、医疗救治和随访管理,提倡同伴教育,扩大艾滋病筛查范围,全面落实临床用血核酸检测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使疫情保持在较低流行水平。建立结核病分级诊疗和防治综合服务模式,规范肺结核诊疗管理,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监测和救治,使肺结核疫情持续下降。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强化寄生虫病和饮水型氟中毒、氟骨症、碘缺乏病等地方病防治,使地方病不再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问题。

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强化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菌病等重大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积极防范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和鼠疫等传统烈性传染病,完善人畜共患病和红火蚁等危害人群健康的检疫有害生物协同防治体系。

(3)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推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机会性筛查,逐步将符合条件的重大疾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

(4)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和提高乡镇(街道办事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健康服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成果。加大财力投入,继续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功能,提升村卫生室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待遇从优,关心和解决基层医务人员学习、生活、工作、职称晋升等切身利益诉求,引导、支持和鼓励他们爱岗敬业,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综合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康复、护理、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和社区养老等健康服务。

“十四五”期间,一是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一次性整体立项,分批、分级建设,一揽子解决业务用房、人员编制等“瓶颈”问题。二是改扩建乡镇卫生院。按标准规范化建设发热、肠道门诊及感染楼和医养结合服务大楼。

2、加强医疗服务

(1)加强医疗救治体系的建设。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基本实现优质资源配置均衡化。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区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区第二人民医院、区中医院新院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改扩建区人民医院,建设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全面提升我区医疗服务整体水平。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

(2)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建立规范有效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完善县、乡医疗质量控制网络,优化医疗机构内部质量控制机制。探索建立影像、检验、病理等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实现实时高效管理与控制。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推进预约诊疗服务,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推进合理用药,基本实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和暴力犯罪行为,切实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

(3)推进智慧健康医疗卫生服务。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大力推进智慧健康医疗卫生服务。实施健康医疗信息惠民行动,推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巩固和扩大“智慧百乡千村健康医养扶贫工程”成果,提高健康大数据采集和开发利用能力,支持和鼓励乡村医生运用智慧医疗平台和智慧健康小屋为村民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实现健康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健康服务。“十四五”要开展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科室建设及智慧医疗平台第二期建设。2020年8月份已开始第二期智慧百乡千村医养扶贫工程建设,确保“十四五”期间全区所有公有产权村卫计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智慧医疗工程全覆盖,更好地为广大老百姓服务。

(4)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分级诊疗政策,加快形成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切实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加强陪护工培训与规范管理。围绕县外转出率较高的病种,加强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提升县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疾病诊疗能力。建立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对口支援等多种协作模式,提高服务体系整体效益。

3、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1)提高妇女和儿童健康水平。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妇幼健康和优生优育工程,实施母婴安全计划,丰富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孕产妇提供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引导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设置规范化的母婴室(“十四五”期间区拟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区疾控中心接种门诊部、大型商场、4A级以上旅游景区设立的母婴室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高母乳喂养率。不断扩大妇女“两癌”检查覆盖面,妇女常见病筛查率稳定达80%以上,提高宫颈癌和乳腺癌早诊早治率。开展妇女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和干预。加强儿科医学建设,建设标准化示范儿科门急诊,提高儿童危重症救治能力。抓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省级试点,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制度。(“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到2025年,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2)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各类体育场地向青少年开放,广泛开展群体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疏导、干预和保健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引导青少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性。提高青春期性知识普及率,深入实施“青春红丝带”专项行动,完善艾滋病防治网络和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

(3)促进老年人健康。针对老年人康养需求,建立和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优先为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定期开展体检、巡诊、健康指导和健康评估,并建立健康档案。

(4)维护残疾人健康。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实施精准康复,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完善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进一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优化康复资源整合与配置,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

(5)保障低收入人群健康。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疾病医疗保障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的发生。优先为低收入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发放居民健康卡,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健康管理和服务。

4、加强医防医养融合发展服务

(1)促进医防结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指导、培训和考核。充分发挥医共体在“医防”能力建设作用,落实防治结合要求。着力提升县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医疗健康服务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2)加强医养结合,保障健康老龄化。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和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养老机构开展巡诊服务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实现全覆盖,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以满足和适应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十四五期间”,区支持民营区第三医院转型发展为医养结合综合性医院,争取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建设医养结合服务大楼项目)

5、加强中医药创新发展服务

(1)健全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区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十四五”建成以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旅游为重点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2)拓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一是推进中医药养生养老试点工作。推动各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指导其规范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探索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新模式、新机制。二是开展“热敏灸”推广工作。形成了以区中医院为龙头,全区5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26家乡镇卫生院、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02家村卫健室为辐射的热敏灸服务网络,并依托智慧医疗平台完善热敏灸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在酒店汝水宾馆内设置了热敏灸体验区,4A级景区仙盖山和大金山寺分别设立了热敏灸体验馆,文昌里等5个热敏灸体验馆建设已全部完成,并已正式投入使用。

(3)发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积极推进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治未病中心(科),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推动中医药与养生融合发展,建设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6、加强健康服务产业发展

(1)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业。一是发展提升中医药文化旅游观光。大力发展中医药农旅产业,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点建设。在仙盖山景区打造中药健康产业园,该产业园以农业和中药为主题,以养生休闲观光为核心,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开发农旅观光、生态康养相结合的系列旅游产品。今后将引导周边居民、贫困户参与中药材生产,发展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同时助力脱贫攻坚。并引入中医药知识研学游、团队中医药休闲品质观光游,提升中医药旅游内涵与品位,让中医药文化深入游客内心。二是丰富完善中医药康养旅游服务。积极打造中医药健康康养旅游示范品牌。家和十里桃源健康小镇集文旅度假、生命康养、健康管理、配套居住、优质教育于一体绿色健康与生态文旅创新融合的健康小镇。三是探索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积极对我区盱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健康茶系列产品作为健康旅游商品进行宣传推广;鼓励罗针牡丹田园综合体引进先进工艺,生产牡丹精油系列产品;推进仙盖山景区在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点的同时,将园区种植的灵芝加工成灵芝酒,利用菊苣种植引进益生菌健康产品等。四是促进中医药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鼓励中医药非遗项目申报,让中医药文化非遗传承“活起来”。我区旴江穴位疗法、草药采集与加工于2019年成功申报为市级非遗传承项目将这两个项目列为市级非遗项目。

(2)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区山水、温泉、中医药、“森林氧吧”等独特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健康养老与医疗、体育、旅游等相互融合的养生养老新业态,重点培育一批健康养老集聚区(社区)和连锁集团。支持医疗机构发展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康复医院、护理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整合资源、完善功能,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仙盖山森林康养基地已获批成为首批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主要计划建设养老公寓、养生会所、康养疗养中心、休闲娱乐活动中心等)。

7、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境保护、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食品安全卫生、个人和家庭卫生、传染病防治等方面知识,深化创卫教育,引导和规范市民创卫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

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工作,以“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干净整洁,文明卫生,井然有序,和谐宜居”为总体目标,开展城市环境“绿、美、亮、净”综合整治,着力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搞好城乡接合部、城中村环境治理,推动“秀美乡村”建设。持续推动农村改厕工作,保证资金到位,坚持质量标准,到2025年,全区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机制,推广“户集、村收、乡转运、县集中处理”的管理模式。扎实开展“除四害”活动,做到环境治理和药物消杀相结合。实施病媒生物监测消杀,有效控制病媒生物危害。到2025年,努力把我区农村建设成为人居环境干净整洁、适合居民生活养老的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8、加强公共卫生人才体系建设

完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对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卫生应急等专业人才的培养。

(1)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做大做强卫生疾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制定有效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人员进入各级疾控机构,始终保持疾控队伍常态化的高水平应急处置能力。组建卫生应急救治专业技术队伍。

(2)加强护理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护理人才的培养。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方式;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养老伦理

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问题突出,老年人养老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总量为2.64亿,占总人口的18.7%[1];平均家庭户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人3.10人减少了0.48人[2],家庭结构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老年群体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当前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代际关系逐渐减弱等问题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极大的风险,诱发了机构养老发展过程中的多个伦理问题。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了家庭和机构养老2种模式,成为老年人选择养老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研究以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例,从伦理角度探究与分析目前我国养老方式存在的伦理问题,分析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模式发展的优势,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养老方式的选择。

1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伦理困境

家庭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并承担对老人的赡养、生活上的照顾关怀、精神上的慰藉[3]。该传统模式在中国延续上千年的时间,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庭养老在中国的养老模式中占据主流地位,是中国养老保障的基石[4]。如北京“9064”模式和上海“9073”模式中家庭养老均占90%,进一步说明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模式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变迁,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了改变。

1.1子女数量减少增加了家庭养老的负担

中国自古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子女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依赖者,也是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主要参与者[5]。成年子女是继配偶之外老年亲代照料负担的主要承担者,多子女老年人可使用的人力与时间等家庭照料资源更丰富,养老照料相对更有保障[6]。第七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家庭户人口规模持续下降,1980年的4.33人、2000年3.37人、2020年2.62人[7]。同时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2015年老年人平均子女数为3人,城镇为2.7人,农村为3.3人。与2000年相比,老年人平均子女减少1.0人,其平均子女数呈递减趋势。对此,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意味着家庭内提供照料的潜在人力资源在减少,家庭养老负担不断的增加。有研究显示,家庭养老的水平与子女的数量呈正比关系,随着子女数量的减少,父母获得的家庭养老资源,家庭养老就存在很多困难[8]。相反,子女越多的老年人在有照料需求时与亲子同住的可能性越大,越容易从子女处获得养老照料[9]。有学者通过对山东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进行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不管是为父母提供的生活费和医疗费用都低于非独生子女[10]。有学者进行相关调查,同样发现独生子女对父母的经济供养与照顾方面远低于多子女[11,12]。子女数量是决定老年人获得养老支持的关键因素,不同子女数量会影响老年人对未来的养老预期、养老方式的偏好做出不同的判断与选择。

1.2子女工作的距离和时间增加了养老的困难

大家庭及其聚集方式为子女孝敬老人提供了就近之便。天各一方、小家庭的散居方式为子女孝敬老人带来了空间上的阻隔[13]。过去人们生产和生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家庭中的成员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同土地保持密切的关系,人们离家不离乡,对父母的照顾相对较为容易。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大批青壮年进入城镇寻求谋生的机会,造成了子女与老人代际间的异地居住。许多新组建的家庭在中国大城市落脚,居住空间上的分离,成年子女的家庭不再近距离地环绕在父母周围,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主要以网络通讯为主,逢年过节给予临时性陪伴与照顾。现实社会中居住空间的分离增加了老年人获得子女照料的难度和成本,改变了他们的情感交流方式,减少了子女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和对父母的照料。相关调查认为,子女离老人居住越近,越便于子女通过看望老人和老人通讯联系等方式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当老人生病时子女可及时送老人到医院救治[14]。可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更多年轻人为维持家庭的生计不得不背景离乡,进入其他城市工作。对此,常回家看看对他们而言,多少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1.3社会发展影响养老观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强烈冲击着传统养老伦理的固有经济基础,子女对父母的依存度弱化以及在家庭中的弱势地位发生了扭转,老人在家中的权威地位逐渐消失。同时受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家庭的规模及结构趋向小型化和和核心化,“四二一家庭结构”出现,独生子女家庭普遍,代际关系从敬上转变为宠下,长幼地位颠倒,家庭重心下移,双亲须由家庭成员照顾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改变。成年子女的积蓄主要用于抚养自己的孩子,由成年晚辈供养老年人的传统养老模式受到较大影响[15]。当下我国绝大多数的养老照料主要由家庭承担,而家庭规模缩小和子女数量的减少与养老负担的加重同步存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

2养老机构存在的伦理困境

过去传统的机构养老将功能定位于为鳏寡孤独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随着养老观念的逐渐改变,已转变为向所有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以及专业化的老年生活服务,并且成为养老服务重要的推动力量。在机构养老的发展历程中,养老机构具有人道主义情怀以及社会公益性的本质[16],但同时也出现各种伦理问题。

2.1养老机构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养老机构的一线照护人员分为两类:一是具有护理、康复技能的专业护理人才;二是没有任何专业技术资格的生活照顾人员[17]。照护人员直接且频繁接触入住机构的老年人,因此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满意度以及入住意愿。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照护员主要以年龄偏大的女性为主,学历低,且缺乏养老照护相关的知识与技能[18],直接影响了养老护理的服务水平。有学者对广西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以50~60岁的妇女居多,且有78.9%的护理人员是初中以下学历[19]。追究溯源是因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机构内的护理人员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养老机构常常会放低准入要求。虽然对招聘来的护理人员进行职前培训,培训内容偏重基础医疗知识、护理技术等理论知识,培训效果欠佳。

2.2养老机构人员的人文关怀意识欠缺

人文关怀是一种能主动关怀他人的意愿和意识,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20],具备这种能力的护理员,在工作过程中更加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和主观意愿,使老年人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照护。现实生活中,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关怀行为和老年人的关怀需求之间不平衡,老年人感知到的个性化人文关怀较为缺乏。在养老机构中老年人长期远离家庭坏境、与亲友疏离,内心常常感到孤独和空虚,渴望与他人倾诉或交流[21]。此外,养老机构对员工的人文关怀重视度不够,尚未全面系统的开设人文关怀培训,加之在较高的工作强度之下,护理人员较少主动鼓励老年人表达自身想法和感受。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大多数从事护理员的人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医学人文相关的学科知识以及相关的培训技能,致使养老护理人员缺乏人文关怀能力[22]。他们通常只满足老年人简单的生理需要,忽视了老年人的心理与精神需要,甚至有些护理人员将养老护理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每天重复着机械化的日常照护,对工作缺乏热情和耐心,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归属感。

2.3养老机构的收费负担较重

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需要家庭的支持,其中经济支持是维持老年人日常所需的物质保障,对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有重要影响[23]。养老金、退休金、子女的资助是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对于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来说,所支付的费用大多来自子女。家庭经济收入越高,老年人获得的经济支持也越多。对子女来说,不仅需要赚钱维持生计,还要赡养老人,经济负担及压力较大。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1~2个孩子,形成了现今社会典型的“421”“422”家庭结构,家庭数量大幅度减少,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日益普遍。由原来的多个子女共同承担老人的赡养义务,转变成为一对夫妇需承担“4位”老人赡养义务,还需要承担自己子女的抚养义务,其自身的心理压力与经济压力不断增加。尤其是农村的老人一生都以种地为主,年老后每月只有几百元的养老金,没有其他额外收入,机构的入住费用主要依靠子女,更为困难重重。

3伦理学视域下发展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优势

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兼有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24]。是白天入托接受社区照顾、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25]。

3.1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契合我国传统养老观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正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符合我国传统“在地老化”的养老观[26]。养老伦理朝着新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和变化,可以有效应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所面临的新形势。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作为社区居家养老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老年人白天能够在社区接受专业化照顾,晚上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它与传统的家庭伦理、养老伦理有密切的关系[6],可以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对于机构养老具有较高的接受意愿。“故土难离、叶落归根”的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观念中,赋予老年人自然而然的稳定感、安全感。社区是熟人社会,尤其对部分低收入、高龄、独居或失能的老年人,社区养老能够充分赋能,兼顾家庭看护和社区专业服务支持,满足老年人“原居安老”的心愿,有集中式机构养老难以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为:①养老离家不离社区,符合我国老年人心理诉求和情感诉求;②资源调配便利,一刻钟生活服务圈,可上门服务也可就近获取;③专业度可信赖,解决了专业照护和子女探望的诉求。

3.2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关怀

人道主义原则要求子女在赡养老人时,尊重老人的精神需要,体谅老人的心境[7]。常年在外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经常陪伴在老人身边的子女不能及时给予老人精神关怀,使老人很容易在精神上产生孤独感[8]。而对子女来说,一方面要解决城市中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要面对无力照顾父母的事实。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本着“离家不离乡,在地老化”的理念,使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中获得养老服务,不仅满足了老人对家庭生活的渴望,也维系了老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6]。同时满足了老年人对养老的个性化需求,减轻了子女与社会的养老压力,符合我国的社会特点和基本国情以及老年人的心理预期,已逐渐成为中国养老方式的优选。

3.3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归属感

社区养老可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缓解家庭养老的缺失与养老机构良莠不齐带来的问题,同时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生活环境中,会对社区产生一种亲和感,形成一种“我们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家庭成员因工作等其他原因外出而临时不能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照顾服务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就可以为老人提供暂时或短期的托管服务。老人可以不用离开自己的家和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就近接受养老服务。我国许多养老机构建在城市近郊甚至远郊,环境优美、养老服务设施齐全,但老年人的入住意愿并不高。

3.4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是社区养老的重要补充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为缓解养老问题,国家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其中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家庭养老强有力的支撑与补充。对此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等政策文件,支持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十三五”期间,通过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中央政府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整合各种社会力量逐步探索出能满足实际养老需求的各类以日间照料中心为主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保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政府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适老化设计,促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增强设施的安全性、便利性和无障碍性。同时政府鼓励和支持社区养老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为老年人开通绿色通道,降低老年人风险的发生。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与互联网技术有效衔接,基本构建了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如智能化起居室利用智能化信息平台,可实现远程交流、精准定位、一键报警呼叫等功能。在现行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缺乏的大背景下,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组建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团队,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综上所述,居家养老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功能,该模式的养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养老服务重要的推动力量,也是老年人养老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日间照料中心具有集中式生活照料和专业化护理服务的突出特点,为老年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综合服务。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嵌入社区,嵌入家庭”的养老服务模式,既符合传统化养老观,又能得到专业化照顾服务,对老年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以及传统养老伦理的影响下,我国不可能单纯实行家庭养老,也不能单方面依靠社会养老,更难实现自我养老,而是需要“整合养老”。

4经验与启示

4.1大力弘扬居家养老传统,激活家庭养老功能

居家养老是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养老的传统方式。虽然受城镇化进程、人员流动等方面的影响,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但居家养老现在依然是并将在今后很长时期内依然是中国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同时居家养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习惯、美德和思维定式,不会轻易改变。因此必须继续弘扬居家养老的中国传统,巩固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推进养老伦理的价值认同,坚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参与、各尽其责,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首先政府要在养老政策制度设计、养老机构改革、养老服务业和老龄化发展等方面注入养老伦理精神元素[27]。社会要大力弘扬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如新闻媒介要大力宣传养老敬老的典型事例,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孝德模范评选活动,批露子女不孝行为,从而改变不孝子女的行为。同时各级学校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传统积极的孝道元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养老伦理教育,增强学生对尊老敬老的认知,塑造学生的孝养观念和意识。可积极引导在校学生志愿服务和暑期实践活动与老年人生活服务、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需要有效衔接。从家庭的角色来看,父母应以身作责,通过自身敬老和赡养的榜样行为,营造和传递良好的孝道家风。

4.2营造养老伦理的社会风尚,推动机构、社区、居家养老融合发展

新时代的养老伦理需要从家庭层面向社会层面延展,如果养老伦理仅停留和局限于家庭层面,就意味着我国养老伦理建设未能实现与时代接轨,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养老伦理需要[27]。单一的家庭养老已经无法满足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多元化的养老供给是时展所必须。对此应该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尽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充实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营造孝老爱老的社会氛围。老年群体的养老消费需求已经从保基本的生存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从过去“节衣缩食”“不舍得自己花钱”的老年人群刻板印象已经转变成为了“更加孤独的灵魂”的新标签。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念,对于老年人而言,其幸福感和满足感更多是家庭与孩子联系在一起。所以不断促进养老方式多元化发展,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政府需充分整合机构、社区、居家养老资源,积极探索“嵌入社区,嵌入家庭”的养老服务模式,积极促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社区成为养老服务资源的链接、供给、反馈、提升的末端平台,实现社区养老功能优化与突破。

4.3强化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养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对老年人提供养老照料的功能逐步弱化,急需大力发展社会和专业养老服务。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员呈现数量供给不足、素质不高,且养老护理员团队缺乏稳定性,人员流动率比较大[28]。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服务人才的支持和培训力度,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以及人文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一是需完善老年相关学科建设,实施产教融合战略,建立校企养老服务人才双向培养机制,培育具有护理知识和技能专门人才,并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培训,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提高护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知识水平。二是引导护理人员树立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转变服务理念,消除对专业养老护理员“伺候人”“低人一等”的陈旧观念。增加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和从业意愿。三是加强护理人员伦理素养的反馈机制。定期让老年群体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并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伦理素养进行考核。对于一些态度不佳的护理人员,考核机制与薪酬机制挂钩。四是提高护理人员待遇。

4.4伦理道德与法制教育双管齐下,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老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年轻时为社会经济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年老后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时就要发挥道德教育的力量,呼吁大众关爱老年群体,主动承担起照顾老年群体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老年群体又是一个脆弱群体,应督促子女履行敬老孝老义务,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两手抓,双管齐下。首先要完善和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加强老龄法治建设,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供养老人是年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国家和社会有维护老年人权利和保障的责任,既是法律要求也是养老伦理所提倡[10]。要从整体上确保国家法律成为养老的重要支撑与保障手段,要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相应问题不断完善养老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赡养行为,明确“生而不养”“养而不善”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其次建立常态化指导监督机制,督促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防止欺老、虐老、弃老等问题发生,将有能力赡养而拒不赡养老年人的违法行为纳入个人社会信用记录。对尊老敬老行为给予高度赞扬,增强全社会履行养老伦理责任的自觉性。如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先进事迹评选、“五星级养老服务机构”评选等活动。

4.5倡导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树立健康养老的积极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