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医学培训

老年医学培训范文精选

老年医学培训

老年医学培训范文第1篇

1临床模拟教学背景

1.1临床模拟教学的设计初衷。医学是生命的科学,具有“零容错率”属性,医疗活动事关患者生命健康,在临床操作中少犯一个错误,患者的安全就多一份保障;医学也是实践的科学,需要经过反复操练和通过临床病例积累大量经验,才能不断提升诊疗水平,成长为一名合格医生[4]。如何破解“零容错率”和“实践性”之间的矛盾,培养合格的医生,一直是医学教育者想要破解的难题。高端智能模拟人的出现,很好化解了二者之间的矛盾,既不牺牲患者利益,又起到了实战练兵积累临床经验的效果。临床模拟教学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3点: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临床模拟教学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二是以问题为中心,临床模拟教学会围绕一个临床实际问题,利用高端智能模拟人等教具设置特定的医学场景,受训者依据所学知识,作出初步诊断,并施以相应救治措施,实现解决某个临床问题的教学初衷[5];三是以实践为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是临床模拟教学诞生的内在动力,“做”是临床模拟教学的核心教学思想,同时“做”也是积累临床经验、提升临床操作熟练度必不可少方式,只有在“做中教、做中学”,学生才能有更深的感性认识,才不会纸上谈兵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1.2临床模拟教学的主要方式。临床模拟教学,顾名思义通过模仿和拟定,使特定现实场景在一定程度上重现,让老师和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观,从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1.2.1实验动物教学用实验动物或动物肢体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如用猪肉进行外科切开缝合训练,用实验小鼠尾巴进行动脉吻合培训,利用家猪等动物进行腔镜训练等。这种模拟方法,优点是手感真实,模拟度高,缺点是涉及伦理问题且费用高昂[6]。1.2.2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patient,SP)SP,即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患者。这种模拟方法优点是更接近于临床实际,能够准确反映临床症状与体征,且标准化患者能够作为评价者对受训者做出真实客观的评判;缺点是训练“模拟患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人力成本较高[7]。1.2.3模具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依托于各式教具开展临床技能培训,如利用计算机交互式训练模型开展切割、缝合,利用高端智能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训练等,可见教学模型不一定需要特别复杂,简单到一个橙子都可以,根据教学目的选取合适教具即可。但涉及到复杂性、系统性临床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时,高端智能模拟人是不可缺少的选择,也是我们单位开展老年医学实践技能培训的最主要方式。

2临床模拟教学在老年医学培训中的意义

临床模拟教学在临医学生或医生培养中,具有病种自设、即时可用、情景真实、便于实操、允许出错且无医患纠纷隐患等优点,被许多医学院校广泛应用于临床技能培训[8-9]。除了在医学教育中的通用优点外,临床模拟教学在老年医学教学培养中还具有以下几个特殊优势。

2.1增加临床操作实践机会的良好平台。老年医学科大多为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等内科医生,接诊的患者也都以内科疾病为主,临床技能实践锻炼机会相对较少,不常用的临床操作技能容易生疏。模拟教学为老年医学科医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训练平台,创造了大量的锻炼机会,有助于老年医学科医生不断锻炼和提升临床操作技能。

2.2提升临床医生诊疗水平的客观需求。许多保健医院或社区医院,服务保障对象人群相对固定,医生在日常诊疗过程中遇到的常见病种相对单一,导致老年医学科医生难以快速有效积累临床经验,限制了医生诊疗水平的提升。以高端智能模拟人为代表的模拟教学,能够通过编程设置某种特定病例场景,培养医生对该种疾病的诊疗水平。随着模拟疾病种类的增加,老年医学科医生临床诊疗能力也能够不断得到提升。2.3确保老年患者医疗安全的现实需要老年医学科常面对高龄老人患者,伴有多种共病,且身体基础条件差,对临床操作特别是有创操作,要求更精细、更不允许失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老年医学科医生更需要拥有精湛的临床操作技术,才能确保基础医疗安全。为此,通过模拟教学来提升老年医学科医生临床诊疗水平十分必要。

3临床模拟教学在本单位的建设应用情况

本中心老年医学和健康医学排名常年高居全国前列,60余年建设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在继承优良育人传统基础上,本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形成了以高端智能模拟人为代表的新型教学培养模式,在老年医学人才培养上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3.1模拟训练中心建设。3.1.1自助考核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高端智能模拟人训练系统的自助预约、自助考核、自动评分、自动建档,受训者可根据评分及录像回放,查找自己操作处置有误之处。软件方面,利用综合管理软件系统为参训人员建立电子训练账户,实现各功能区域训练数据汇总,并与后台管理评分系统实时互联;硬件方面,利用人脸识别、高清相机、互联网计算机等,实现训练考核自主预约、自主实施、在线评分,训练数据生成、精品课程录制和远程教学等功能。3.1.2数字化临床思维培训系统挑选、制作适用于老年医学人才培养的经典大内科及辅诊教学经典案例与视频学习资料,形成内容丰富、方式灵活的多媒体临床思维培训系统。还可根据学科专业及培训阶段为各级医师定制个性化学习内容,通过交互式临床思维训练和分类分级抽组考试促进学员主动思辨互动并检验学习效果,助力各级医师及培训人员培养临床思维、提高综合诊疗水平。主要具有以下4个功能:案例解析,案例库包括高龄患者经典病例、心电图案例、急诊案例、超声、病理等经典病例解析,每一病例都拥有知识点注释、检查结果分析和专家点评;技能操作视频学习,涵盖了临床执业医师24项基本操作技能标准操作、神经系统学习、内外科基本操作规范视频;临床思维训练考核,将真实病例的问诊、查体、检查、诊断、治疗过程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后台对受训者每一步操作进行量化评分,根据专业方向及职称高低分科分层,评价临床思维病例学习系统学习效果。3.1.3混合现实训练系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VR)与现实模型匹配结合,进行混合现实(mixedreality,MR)模式教学,最大程度实现多维视角与操作反馈的结合,实现在VR设备立体影像下在模型人上完成经口气管插管、经皮气管切开、胸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腹腔穿刺、心包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实际操作与训练,还可利用VR和MR直观性强、交互性好的特点开展患者术前交流。

3.2教学队伍建设。按照严格进出机制,遴选业务素质好、教学热情高、责任心强的老年医学一线医务人员,组成由指导专家、教学组长、考核教员和考核秘书构成的教学指导组,其年龄、专业结构合理,注重老中青搭配结合、各主要专业覆盖。教学指导组主要负责中心的各项教学培训活动,开展模拟教学中心建设、模拟培训与考核、教学督导检查工作等,还负责向年轻老师传授带教经验和模拟教学技能,确保本单位教学队伍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

3.3临床模拟教学应用。依托教学指导组,利用新建的模拟教学中心,组织对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训练,重点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临床思维和模拟训练。利用临床思维训练软件和智能模拟人训练病例,结合老年多病共患、救治常存在矛盾特点,组织对副高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训练考核。二是临床抢救医护联合训练。围绕临床急危重症和常见问题,重点遴选30项训练项目,每周二下午医务部和护理部联合组织对副高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医护联合救治训练考核。三是急诊抢救医护联合训练。围绕30项训练项目和急救绿色通道项目,节假日前组织对参加急诊值班、听班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开展急救基础技能、急诊情景模拟、急救绿色通道及急出诊实战演习等训练。四是保健特色技术训练。根据各科室上报的老年复杂疾病诊疗、疑难重大疾病诊治、老年诊治及护理先进技术、保健关键技术及大数据应用分析等“一招鲜”特色专项技能,依托大学科建设和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组织专业论坛、专家示教、模拟演练。

4老年医学临床模拟教学几点思考

4.1经验启示。从本单位近几年模拟教学实践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收获。一是创新了教学培训模式。不同于书本式、填鸭式教学方式,高端智能模拟人培训考核就像演兵场、磨刀石,教学小组就像“蓝军”,进了考场就像进入了“战场”,在这种实兵对抗情况下,能不能取得胜利,就要看受训者真本事。通过这种培训模式,受训者能够快速弥补技术短板,增强独立处理诊疗的信心和能力。二是提升了应急应变能力。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多、身体底子差,住院患者的病情往往不会按照既定脚本,也不会出现单一病情变化,通常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利用高端智能模拟人开展的模拟教学,具有可编可控可评的先进性能,教学组通常可以临时改变场景、随时变换顺序,并根据培训考核情况现场提问、现场纠正、现场示教,极大锻炼了受训者的应急应变能力。三是促进了医疗作风养成。不同于实际临床带教,某种不常见病例可能隔段时间才能重复见到,而模拟教学能够不断重复,能够实现用同一病例反复锤炼受训者,经过多次实际操作和教员现场纠正,受训者能够将严谨规范的流程与标准深深印刻在脑海中。同时,教学组专家的言传身教,也帮助受训者学习和感受到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和严谨的医疗作风。

老年医学培训范文第2篇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老年医学培训范文第3篇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间合作紧密。“2011计划”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旨在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培育出一批在国家尖端领域,区域经济发展有杰出贡献的攻关人才,增强综合国力。更是高校改革契机,突破以往传统人才培养思路,成都医学院抓住这一改革创新契机,于2013年挂牌老年医学与照护人才培训中心,在全国首开“老年照护”专业,开始培养照护人才。凭借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充分利用协同高校教育资源,协同企业实践平台与市场需求,实现了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科水平来培养人才到由市场调节的过渡,落实校企多元联合培养模式。现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健康与养老形势严峻,老年医学人才紧缺,结合这一国情与老年健康特性,以老年医学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老年照护人才培养层面开设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等课程,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另外协同中心还启动了天回校区部级养老示范基地的建设,首创医养结合模式,老年照护人才培养与老年医学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2协同创新中心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成都医学院抓住此次“2011计划”机遇,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开展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可以说是学校人才培养又一里程碑。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老年照护人才培养计划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结合多方力量共同完成。在政策层面,2011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第三大工程,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对于需要政策的创新中心,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这无疑是在为创新中心建设添瓦加砾,保证护理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在社会层面,中心举社会之力联合攻关,积极接纳社会企业捐资,保证资金有效运转,增加老年照护人才培养投入,提高培养质量;在专业层面,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的附属养老机构、老年病医院以及附属医院等单位,能够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提升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也为学生开拓了一定的就业岗位,减少后顾之忧。

3协同创新中心提高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011计划”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协同中心平台建设与体制创新,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以老年健康为主要方向的科学研究,成都医学院与协同单位联合组建了四川特色养老与老年健康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团队和老年病研究协同攻关研究团队。这两个团队以研究解决老年健康问题与老年共患病为出发点。除老年医学与养老领域专家参与研究外,学生凭借大学生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参与到科研项目中,通过老年医疗•康复示范中心、成都医学院附属“夕阳红”医院等学习实践基地,老年照护方向的学生很自然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研究老年问题。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思维,增强综合素质。培育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远远满足不了养老与老年健康的实际需求,老年医学发展跟不上老龄化进程加快速度。尤其是老年照护人才的短缺以及现有老年照护人才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老年事业的发展。有调查发现,现目前从事老年照护的临床人员中绝大部分是迫于生活的需要或是个人爱好,并未通过正规培训学习。只能为老人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服务,无法提供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与照护。学校借助“四川协同创新中心”之力开先河,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护理学(老年照护方向)专业,力争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经验,整合协同高效与协同企业联合培养,探索解决老年护理人才培养难题,将老年照护人才培养正规化、专业化,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为老年养老与健康事业做贡献。

4结语

老年医学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型

医疗服务体系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1.9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0%;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变轨期,将从缓慢发展转为加速发展[1],也将从轻度老龄化快速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并叠加慢性病的流行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等多重因素,对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3]。然而,医疗服务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卫生健康服务供给短缺,老年医疗服务能力亟待提高,涵盖老年人医疗与康复、护理与长期照护等不同类型服务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1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存在结构性矛盾

1.1老年群体已成为医疗服务需求最高的群体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和生理功能的退行性变化以及免疫力的下降,面临的健康问题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2018年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显示,老年人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多病共患情况较为普遍[4]。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两周患病率达55.5%,主要为慢性病,23.8%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均较2013年有显著的提高。此外,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迅速增加,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分别为40.1%和24.9%,占总人口17.9%的老年人口就诊人次占总就诊人次的45.3%。

1.2多重阻碍造成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率较低

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为55.5%,而两周就诊率仅40.1%,需住院而未住院比例也高达21.0%。根据《世界健康调查》的相关数据,在中等收入国家,阻碍老年人获得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原因有卫生保健支出(负担不起诊疗费用)、交通问题(缺少交通工具和负担不起交通费用)以及主观认为病情不严重[5]。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就阻碍老年人获得医疗服务的原因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经济困难和就医手续繁琐是影响老年人就医的主要因素。

1.3传统医疗服务模式难以适应老年群体的健康需要

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往往是专门针对急性疾患或症状的治疗,大多采用独立、分离的方式处理各种健康问题,不同的医疗服务提供者缺乏协同,不同时点、不同情况下的医疗服务也缺乏一致性,导致老年人就医过程过于繁琐和重复挂号、检查等,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就医压力,也给医疗系统带来很大负担。同时,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对急性后期需康复护理、失能失智需长期照护、处于生命末期需安宁疗护的老年患者难以提供应有的服务,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供需矛盾突出[6]。

2目前医疗服务体系的适老化差距分析

2.1综合连续性老年医疗服务链条不完整

世界上大部分卫生系统是按照急症照护模式建立的,与老年人主要的健康状况并不相符[7]。我国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也是如此,注重单病、短期和机构化治疗[8],忽视健康教育、预防和康复护理、长期照护以及安宁疗护[9],严重缺乏老年病急性前后期的服务,服务链条不完整[10]。在健康教育方面,由于患者较多,且部分老年人的听力和理解能力等有所下降产生交流障碍,导致医务人员忽视或者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进行讲解。在疾病预防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全科医生团队在老年病防治中的“健康守门人”作用发挥不足,对老年人的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在康复服务、护理服务方面,供给明显欠缺,与老年康复、护理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缺口。同时,康复、护理与疾病诊治之间的衔接及双向转介流程尚需优化。在安宁疗护方面,全社会的认知水平较低[11],安宁疗护存在床位较少、服务标准不健全等情况[12]。

2.2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协调性较差

老年患者大多具有多器官系统功能减退、多病共存的特点,但大部分医疗机构仍然采取单病诊治模式,无法满足老年病诊疗的需要[13]。综合医院以西医为主,中西医结合诊疗老年人疾病存在一定壁垒;老年病科数量不足且水平不高,导致老年人奔波于不同的科室和医疗机构。多名医生甚至多个医疗机构共同参与诊疗老年患者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同医生传达的诊断信息不一致、检查结果不互认、重复检查等现象仍大量存在。此外,各层级、各系统的老年医疗服务信息尚未实现标准统一和高效共享,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尚未健全,基于老年患者自身疾病诊疗需要的有序转诊流动机制尚未形成[14]。

2.3老年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不足

一是目前老年医学学科尚未形成一整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学科发展整体相对滞后。二是现有的医学课程往往忽视老年医学的知识和训练,而且缺少处理共患疾病和虚弱等常见问题的指导。三是老年病医生总量严重不足,老年病科在医疗机构内往往被认为是边缘科室,对优秀医务人员的吸引力不足,且老年病科的医务人员多由专科医生转岗而来,缺乏系统的老年医学相关培训,不利于老年病综合诊治的开展[14]。四是老年护理人员缺口极大,专业护理能力不足[15]。2.4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年龄歧视不容小觑一是在医学教育中,老年相关内容较少,且医学生很少学习怎么处理老年人多重复杂的健康问题和优先事项。二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医务人员对老年人态度消极、行为傲慢、不征求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喜好、阻止或限制老年人获取特殊说明的医疗干预。有些医务人员认为老年患者无法共同参与自身治疗方案的制定。在老年人用药方面,往往也是遵循成年人的用药规格和习惯,忽视老年人因生理变化可能需要的调整。三是医疗机构设计及服务流程等未考虑老年人的特殊性,有些医疗机构缺少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厕所、候诊需要排长队,对身体残疾或行动受限以及患有尿失禁的老年人而言颇具挑战[16]。四是紧急状况下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容易被忽视或受到阻碍,如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无法定期及时去医院复诊取药,住院期间无法获得充分的照护,线上预约挂号给老年人带来了不小的难度,甚至导致老年人无号可挂。

3推进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

3.1坚定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打造适老化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3年就已呼吁各国建设“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7]。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了《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明确表示针对老龄人多层次需求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效果要强于简单针对单独疾病的措施[18]。因此,应进一步提升对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认识,构建“预防、治疗、照护”三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以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的全链条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服务衔接和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构建从诊疗到康复、护理衔接流畅的连续性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多学科小组的团队式诊疗模式的开展;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构建以全科医生团队健康管理为基础、老年病综合诊疗为支撑的老年分级诊疗体系,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诊治服务。

3.2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推行个性化医疗服务

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围绕老年人的需要,从健康视角出发,依托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19]。一是重视并做实老年患者个案管理,依托家庭医生签约和全科医生团队,综合分析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功能状态、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评估个体的需求,制定综合、适宜的医疗服务计划。二是为老年人的自我健康管理提供系统性支持,鼓励老年人及其照护人员共同参与到自我健康管理中,提升老年人慢性病自我管理能力和效果。三是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切实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对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诊治水平,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医疗服务或上门医疗服务,逐步建立基层医务人员“第一守门人”的制度。四是疫情防控新常态下,应给予老年人足够的重视,采取必要措施保障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3.3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实现人力转型

医务人员需具备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的综合判断和处理能力,并能够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健康诊疗计划,同时要掌握公共卫生以及与老年人交流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国医学院校成立老年医学系,完善相关课程设置,培养更多优秀的老年医学人才,特别要重点加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此外,对从事老年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也需开展系统的老年医学相关培训,提升为老健康服务的能力和素质。加快老年病科和老年综合门诊建设,落实《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确保到2022年实现50%以上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病科的目标。同时,加强老年病诊疗的多学科合作,成立必要的多学科医疗小组,共同承担老年人的临床诊疗和健康恢复过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老年人多学科医疗小组的核心人员包括护士、全科医生、社区工作人员、提供咨询和支持的老年病学专家等;次要人员包括药剂师、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和心理学家等;最后还包括非医务人员,即有经验的病人,可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分享给患有同种疾病的病人。

3.4推动老年人无歧视地享有高质量医疗服务,创造关爱老年人的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

老年医学培训范文第5篇

参加工作以来,他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和技术水平。年在某省协和医院专修心血管病,年回院后,面对医院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现实情况,牵头成立了内科心血管病专业组,积极探索专科建设的道路。建立了冠心病监护病房,并先后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心包穿刺术、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心脏电复律术、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年月,他应国际抗风湿联盟主席博士的邀请,出席了国际风湿性疾病研讨会,用英语进行了论文交流并获荣誉证书。年,他利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例心动过缓病人进行房室结功能研究,首次发现了多径路传导现象,于年月在省“国际电生理学研讨会”上了成果并获奖。年月,他应邀出席了“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并考察了大学医学院和大学心脏中心。年师承某省医科大学傅向华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完成了题为“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再通和梗死范围的影响”学位论文,年被授予硕士学位。年月,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心内科,并担任科主任。

为了把心内科建设成市一流的特色科室,他对科室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情况进行了分析,为科室的发展制定了可行的计划和措施,首先是完善硬件设施和人员专科素质,配齐专科设备,如世界一流的菲康p型除颤监护仪,中央监护系统,力心脏起搏器等,建立了标准的ccu病房,年又添置了心血管数字减影机。本着不仅要自己提高而且要带出一批好队伍的思想,他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业务学习和教学查房等机会,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专科知识培训,加强专科人员素质建设。其次是在技术上有突破性提高。他深入临床,大胆探索,先后开展了多项“三甲”技术项目。

如早期应用肝素辅助溶栓治疗心肌梗死,使心肌梗死冠脉再通率提高到%(国内领先);开展了心脏起搏器的安装和心肌病基因诊断技术等;还争取到一项国际课题协作项目“心肌梗死create研究”等。年心力衰竭治疗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年出席了在泰国召开的“亚洲心血管病成果交流会”。

年心肌梗死治疗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高血压治疗获二等奖。第三是加强与国内知名医院的协作,不断完善和提高技术水平,促进科室医疗技术的成熟和开展。年建立了心脏导管室,为了将心脏介入诊疗技术尽快开展起来,他经常利用双休日往返某省各大医院,寻求技术合作。先后与某省阜外医院、协和医院、红十字心脏中心和某省省二院建立了协作关系。先后为例冠心病患者实施了支架置入术。他结合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上发表篇,主编出版了《老年心血管内科学》、《老年疾病药物治疗学》两部专著,并参加编写了国家“十五”规划专科医学教材《内科学》和《临床医药科技》等书籍。目前兼职中国保健科学技术学会老年医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药文化研究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中华创伤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医护杂志》常务编委。目前主持开展的技术项目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技术、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动态心电监护(holter)技术、直流电复律技术、心包穿刺技术、冠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技术。承担的科研课题有经挠动脉介入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如今,他所领导的心内科已经成为医院一流特色的龙头科室,与市中心医院、市第一医院、医院并驾齐驱,共同构成地区“心脏介入四小龙”,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为父老乡亲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