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疏导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疏导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疏导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疏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机制研究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青年职工普遍面临的问题。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青年职工面临工作压力、恋爱、结婚、工作与生活冲突、心理困扰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职工个人的成长。

1青年职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现状分析

1.1青年职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程度加剧常常会使人感到身心疲惫;工作内容的调整、贫富差距的加大,职位的升迁都使得人们心理负担随之加重;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相对独立,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大大增加,加剧了人们内心多重动机的冲突,使人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焦虑感;自身价值观念的转换,社会价值标准的重新确立等等,极易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

1.2青年职工心理问题产生的现状。调查显示,家庭生活负担是青年职工压力的最大来源,工资不高、入不敷出的现状,导致青年职工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另外,没有明确的个人职业规划、交友圈过于狭小以及婚恋问题是青年职工容易引发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年职工的心理健康存在着极大隐患。强迫倾向、抑郁、敌意、人际敏感、偏执、焦虑等种种问题情绪不同程度地困扰着他们。这些情绪如果长期积累,得不到舒缓,将导致青年职工处于人格崩溃、混乱状态,对自己的人生方向选择出现迷失,从而成为自杀的易感人群。

2 关于企业心理疏导机制的调研

2.1由于青年职工心理问题成为无法忽视的问题,许多企业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对青年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其中一些企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只是一个摆设,很少有青年职工能真正走进这些地方倾诉自己的内心困惑,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导和修复。究其原因是一方面青年职工的传统思维问题,怕被人误解为心里不正常或者是“神经病”,另一方面在于企业心理咨询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以及专业化程度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专兼职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又没有经过切实有效的培训,进行心理咨询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使原本有心理问题的青年职工内心更加封闭。

2.2在企业中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青年职工中设置若干心理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心理委员。以一个月为周期,组织心理委员们进行培训,主要是以游戏和讲座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心理知识及心理辅导技巧的基础培训。培训结束后,各心理委员将在培训班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对本心理小组中的青年职工进行培训。以缓解青年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

2.3结合对企业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工作的情况,可以发现:企业设立的心理辅导中心作用有待进一步的发挥。建议每个季度举行一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并设置有针对性的心理拓展训练。同时,可以多开设一些心理讲座,创造一个注重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良好氛围;二是执行力度不够,要让心理咨询中心开展的工作有措施、有方法、有检查、有监督、有效果;三是心理咨询中心要定期与各心理委员交流,全面掌握企业青年职工是否有反常情况,并与心理咨询中心商讨解决方案。

3 加强企业心理疏导机制的现实意义及实践

3.1认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心理疏导机制的重要性

从企业青年职工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来看,心理问题往往与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把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解决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心理疏导的方式方法,在帮助人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影响和作用。在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注重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2]。

3.2心理疏导,通常是指工作人员通过与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互动,运用一定的心理技术或手段,帮助心理疾病患者进行心理调适,对患者阻塞的病理心理进行疏通引导,激励患者自我领悟、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3]。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加强企业心理疏导机制的实践

4.1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一个以咨询、普查、跟踪、干预一体化的心理咨询中心。其工作包括:普及心理基本知识;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开设心理求助热线;定期开展企业青年职工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企业青年职工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年职工,在征得本人同意后,邀请心理医生进行会诊,对症下药。

4.2借助各种媒介,打造浓厚的健康心理环境。通过电话、网络、心理咨询中心等多种方式为青年职工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在企业网站和企业内部报刊上开设心理咨询专栏,邀请专家针对心理普查中反映出的青年职工中较为普遍、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干预。在企业网站上设立网上心理健康咨询室、网上心理健康论坛、专家论坛、心理健康教育等版块内容。建立和构筑好企业青年职工心理健康的网络防线。

4.3企业对青年职工的心理疏导和教育要提前开展,渗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当发现有青年职工处于心理波动期时,要应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把他们埋藏在灵魂深处的问题疏理出来,给予正确的引导,对症下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5 结语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活动,有心理活动的地方必然就会有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注重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心理疏导是从关心人、理解人出发,充分考虑人的内在需求,努力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同时,注重心理疏导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模式。

6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疏导范文第2篇

1女性关键期的骨骼健康

1.1骨矿积累关键期

人体从胎儿期、婴儿期到成年期前的骨量一直在增加,此过程与人体的线性生长基本平行[4]。随着月龄的增长,婴幼儿户外活动开始增多,活动量不断增大以及活动范围渐渐扩大,同时由于辅食的添加、食物的品种与进食量增加,骨强度也会随之增加。此阶段,骨骼的发育、骨矿积累对成年后骨骼健康的影响意义深远。国内外多项研究和我们的研究均显示,婴幼儿期不但是体格指标如体质量与身高发育的快速期,同时也是骨强度的快速增长期[5],人体骨骼在1.5~3岁有比较明显的发育速度峰值,主要由于婴幼儿1岁之后开始学站立行走,行为从被动变为主动,骨密度迅速增长,骨骼需承担迅速增长的负重要求,从而形成第一次发育高峰。这一时期开展骨强度检测,可以及早发现问题,给予骨健康干预,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青少年期骨量迅速增长,是骨矿累积的关键期[6]。我们的调查显示[7],超声波骨密度检查城市和农村学龄期青少年女性跟骨超声波衰减率和超声波传播速度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城市学龄期青少年女性尿液检查,尿钙/肌酐比值低于农村学龄期青少年女性,提示农村学龄期青少年女性骨质量和城市学龄期青少年女性相近,而体内钙磷储备低,骨吸收率高于城市学龄期青少年女性。城市和农村学龄期青少年女性大多有饮食平衡、运动、晒太阳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般认为儿童期高钙摄入与骨量峰值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骨折发生的风险。青少年期骨量迅速增长,是骨矿累积的关键期。其中青春期前(约7~8岁)与青春期中后期(约13~16岁)之间是人体骨密度迅速发育的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骨生长与骨建造占据主导地位,直接影响骨量积累及骨峰值的大小[8]。骨重建是正常人体成熟骨的主要代谢方式。胎儿期、婴儿期和青春期是人体骨骼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时期,它决定成年人的骨骼状况。约在青春期末(18~20岁左右),人体骨骼框架基本形成,骨骼矿物质积累达90%,即骨量占成人骨量峰值的90%左右。约在30岁左右达到骨量峰值,之后,骨量每年以1%的速度递减,开始缓慢骨丢失。也就是说,3~17岁是补充钙质,提高骨峰值的最佳时期。在人体骨发育成熟之前应尽可能获得较多的骨量,以达到较高的骨峰值。

1.2骨质丢失期

我国女性妊娠平均年龄约为25岁,正是骨峰值时期。由于妊娠这一特殊时期,使女性要进行一系列生理和代谢的自身调节,其中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钙,会导致负钙平衡,引起骨峰值下降,增加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风险。我们对孕期女性骨密度调查显示,孕期女性低骨量的发生率为29.9%,骨质疏松发生率为18.8%;孕早期和孕晚期女性骨密度定量超声指数(包括骨超声传播速度、超声衰减频率和传播速度等)与相同年龄组骨密度平均值相比均有所降低;孕期女性的骨密度与孕周、体质量、均衡膳食有关,其中体质量是影响骨密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女性在孕中期增加体质量约4~5kg、孕晚期约增加5kg,总体质量增加约12kg。孕期骨密度减少约5%。妊娠中期以后,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钙需求量增加,尤其在妊娠晚期,胎儿每天要从母体摄入100~150mg/kg的钙。挑食偏食或者膳食结构不合理,孕妇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将不能得到满足,还可能引起骨营养不足,使母体骨钙减少。据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也可发生骨质疏松症———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因此,关注孕期女性骨密度的变化,增强骨强度,将有益于女性后期骨骼健康。几乎所有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经历渐进性的骨质丢失,尤其是在围绝经期开始至绝经后。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显著下降,骨代谢转换亢进,成骨细胞活性减弱,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质丢失加速,骨量减少,骨小梁破坏、变细和断裂。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的减退,进食少、钙摄取少、室外活动少、日照少、缺乏锻炼、器质性疾患增多等使中老年女性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一般围绝经期后女性的骨密度下降速率快于男性,在我国45岁以上的人口中大约每4名男性就有1名患有骨质疏松症,女性发病率更高,在30%以上。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更为突出。有报道称,绝经20年以上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可达53.62%~57.89%,平均为56.76%[9]。我们的调查显示,许多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减少;55岁以上女性中,超过半数达到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与文献[10]报道一致。此外,我们的调查还发现,城市育龄期女性比农村育龄期女性更具有较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城市育龄期女性超声波减衰系数、血清碱性磷酸酶均高于农村育龄期女性,尿钙/肌酐比值低于农村育龄期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农村育龄期女性体内骨质量偏低,骨吸收率较高,与同龄城市的女性相比,农村女性是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安全、有效的方法重建已经疏松的骨质。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虽然能够阻止骨质的进一步丢失,使变细的骨小梁增粗,穿孔得以修复,但尚不能使已经断裂的骨小梁再连接,即已经破坏的骨组织微结构不能完全修复。由于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骨质疏松症称得上是一位“隐形杀手”,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一旦被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再治疗,为时已晚。目前,WHO已经将骨质疏松症与糖尿病、心血管病共同列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三大杀手[11]。骨质疏松症已成为绝经后期女性骨痛、骨折甚至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医疗费用耗资大,已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关注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尽早采取干预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峰值的骨量,防范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影响,减少骨量丢失,维护和促进骨骼健康十分重要。

2女性骨骼健康的综合干预

骨骼的发育受遗传、内分泌激素,以及营养因素的影响[12]。但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到目前为止还尚未完全明晰。已有研究显示,骨质疏松症受性别、年龄、遗传、生存环境、饮食结构、运动等因素的影响[13]。这些因素可能共存于同一个体,彼此间相互影响,很难揭示它们与骨质疏松症的内在联系。因此,采取综合干预,才能有效维护骨骼健康。

2.1遗传与骨密度

骨峰值的建立遗传因素约占75%[14],其中人种、身高、体质量、年龄、性别、母系家族史、基因多态性等为主要相关因素,白种人和黄种人比黑种人易患骨质疏松症[15]。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母女骨密度呈正相关关系。母亲跟骨超声波传播速度(VOS)与其女VOS存在正相关关系;其女VOS值随母亲的VOS值的增大而增大;母亲的VOS值与其女的VOS值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提示母系家族骨健康的重要性。

2.2年龄与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骨退行性病变,即骨质疏松症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与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生命早期获取峰值骨量与生命后期骨丢失率是影响人体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危险性因素。一般认为骨峰值越低,骨丢失率越高,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越大。人体骨密度(BMD)达到峰值以后,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青少年时期骨质的沉积速度大于骨吸收速度,30岁以后骨矿物质密度缓慢下降,80岁时可降到50%。有以往的流行病学的调查[16]显示,我国女性的绝经年龄为(48.6±4.1)岁,50岁以上(含50岁)绝经女性约1亿人,绝经后的女性都存在一个骨量快速丢失期。所以,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应从青少年甚至婴幼儿期开始,应以提高骨峰值和减少骨丢失率为主。

2.3运动与骨密度

规律运动在人生各阶段对于保护骨健康和预防骨质疏松都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对青年女性相关研究发现,女性的全身脂肪百分比与全身骨密度呈负相关[17]。锻炼能改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促进骨骼的良性代谢,维持骨结构,促进骨骼生长,推迟骨骼老化,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17]。我们对农村女性进行合理运动方式(散步、太极拳、太极剑、舞蹈、跑步、步行、爬楼梯、跳绳、健骨操)及负重锻炼等运动量(每周3次以上,每次持续30min,前后各有5~10min的准备和热身运动)指导,鼓励女性坚持不懈进行力所能及的运动,尤其是户外运动,增强肌肉收缩,牵拉骨骼,增加或保持骨密度。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达81.97%,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大于2h的占75.56%,提高了骨骼的健康,说明了适量运动对预防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很有必要。

2.4膳食平衡与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与早期发育关键时期的营养密切相关。蛋白质是维持机体骨骼健康所必需的物质。增加动物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长期素食可能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引起负氮平衡,使骨形成减少。在目前影响骨质疏松症的膳食因素中,钙是影响骨质疏松症最重要的营养素。钙是人体矿物质中含量最多的宏量元素,是整个生命期骨重建过程中骨质形成所必需的元素。我们针对农村女性进行膳食指导[18],每日2袋250ml的牛奶、适当多的摄入黄豆、豆腐、虾皮、紫菜、鱼、木耳、绿叶蔬菜等含钙高的食物和低盐饮食,结果对骨健康是有益的,显示膳食平衡是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措施之一。

2.5日光浴与骨密度

“晒太阳”实际是在户外活动时,接受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使皮肤与紫外线充分接触。波长在290~315纳米(nm)的紫外线可使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3,活化的维生素D是骨骼代谢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可以促进钙在肠道中吸收,从而使摄入的钙更有效地吸收,有利于骨骼钙的沉积。经常接受适量的日光照射,即安全适当的“晒太阳”,进行日光浴,夏季:树荫下每日30min,面部和四肢;冬季:每日1h,面部和手,确保人体皮肤光照合成足够用的内源性维生素D3,促进钙的吸收,既有预防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作用,又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对儿童、妊娠期、哺乳期、围绝经期、绝经后期及老年女性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治理大气污染,保证阳光质量和净化生活环境,对预防骨质疏松症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6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骨峰值及骨丢失率大小密切相关。虽然女性年龄的增长,以及进入围绝经期,导致机体骨骼结构的退行性变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掌握骨骼健康知识和骨健康基本技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起居有序,摒弃不良行为,不减肥、不挑食、不节食、不暴饮暴食和不熬夜,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骨健康素养,可以延缓或阻滞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我们按骨量正常与异常,对育龄期、围绝经期、绝经后期女性分别进行分组,开展膳食和运动的调查就显示了这一点。

3女性骨骼健康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和社区健康管理策略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疏导范文第3篇

少年的本质特征是其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根本目标是激发青少年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由此,青少年社会工作大致可分为三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试试题参考文章,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简答题]

假如你是一位社会工作者.你的案主是一位高中二年级的女生,该案主对你很信任.她告诉你因不满继母的冷嘲热讽,打算离家去投奔男友。而她的男友是未曾谋面的网友.住在另一个城市。她的父亲经常酗酒,对她漠不关心,继母又待她不好,只有分开居住的母亲还关心她,但她不想影响母亲在新家庭的生活,不想让母亲知道她的打算,她的处境确实不佳。主意已定。

问题:1.谈谈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类型。

2.你觉得教育和辅导案主这类青少年要注意哪些问题?

3.针对该案主。你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参考解析:

1.青少年的本质特征是其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根本目标是激发青少年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由此,青少年社会工作大致可分为三类:

(1)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社会资源,协助其正常发展而设计的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2)针对已经发生问题的青少年的个人、家庭、社区环境的不良因素而提供的矫正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3)针对青少年个人及其家庭、学校、社区现状而开展的预防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2.(1)心理敏感和脆弱,情绪化倾向严重。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因日常的家庭小矛盾而引发情感上的冲突。如果教育引导不当,又缺少家庭的温暖,一般较抑郁内向,个性沉闷。也有一部分因一贯得不到必要的约束,逆反心理和攻击性较强。

(2)心理疾病产生快、治疗周期长。由于父母都受家庭和情感的困扰,很难顾及孩子的心理,又由于大多非亲生,关系也疏远,而孩子面对种种无法摆脱的矛盾,心理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常常有早龄化和突发性的特点,而且是多种心理障碍交织在一起,教育起来难度大.治疗周期长,需要教育者倾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3)环境影响大,治疗和预防要双管齐下。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家庭重组的一些议论,常常不自觉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要争取学校、社区的大力支持,在做好诊断治疗工作的同时,善于观察、积极预防,双管齐下,顺利度过中学时代这一心理学上称为心理面貌尚不稳定、可塑性较大的心理成熟前的动荡不稳时期。

3.(1)与案主的父亲和母亲沟通,让他们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增加其责任感。

(2)对案主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加强与家庭成员的沟通,融洽家庭关系。

[简答题]         (20xx年真题)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了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家中。

问题:

1.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运用了哪几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2.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参考解析:

1.收集服务对象资料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亲自向服务对象进行询问;向服务对象的相关人进行咨询,如为服务对象进行过治疗的医生、给服务对象提供过帮助的人等;查阅服务对象的档案记录;进行家访等。在本案例中运用了家访、亲自向服务对象进行询问、观察、向服务对象的相关人进行咨询等收集资料的方法。

(1)家访。社会工作者是亲自到王老先生家,通过询问和观察,了解了王老先生的饮食起居等情况。

(2)询问。社会工作者在走访中与王老先生交谈,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退休工资都交给了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

(3)观察。在实地探访中,社会工作者发现王老先生独自一个人在家,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

(4)咨询。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了解到儿媳对王老先生存在虐待和疏于照顾的问题。

2.虐待老人指的是恶意对待老人,在身体上、情感或心理上、性方面或经济方面对老人构成虐待或剥削。疏于照顾老人既包括主动也包括被动地让老人得不到所需的照顾,导致老人的身体、情绪或心理方面的衰退。结合案例中社会工作者所收集的资料来分析,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如下:

(1)身体虐待: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儿媳把老人反锁在家,是属于身体虐待中的捏掐、限制人身自由。

(2)情感或心理上的虐待:情感上老人丧偶不久,被儿媳嫌弃,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不给吃饱;有意断绝老人与他人接触,当老人被发现手臂淤青时,不敢言语、神情紧张。这些都是老人受情感和心理虐待的表现。

(3)经济虐待:老人工资交儿媳后,无零用钱,说明经济被剥夺。

(4)他人疏于照顾:老人家人未尽到照顾及满足老人身心康泰的需要。不给吃饱、不给零花钱、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房间凌乱等状况,说明在起居、饮食、居住、卫生等方面缺乏照顾。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疏导范文第4篇

1异往阶段与初中生对“异往”态度及表现

1.1异往的阶段

初中生由于性生理的变化产生性意识,产生一系列心理变化,这个变化大概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疏远阶段。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初中生将心思从客观世界转到主观世界中,强烈关心自己的成长,男女生之间产生了界限,产生了疏远,但由于对性机能的好奇与新颖感,这种“疏远”其实是疏而不远的;第二阶段,接近或吸引阶段。中学生们逐步摆脱心理上的闭锁状态,开始与异往,由疏远转向接近;第三阶段,好感或眷恋阶段。主要表现为男女学生将注意力转向异性,以欣赏、友好、爱慕的态度对待异性的一言一行,相互之间产生好感。

潘雯认为初中生处于异性吸引期,由“疏远”到“吸引”形成原因可能是女生比男生较早进入青春期,男孩从身体发育到心理成熟度都不如女生,造成了男、女生心理“落差”.但随着身体的发育,男生身心迅速发展,使其身心成熟度达到与女生相当的水平。男女生之间出现“性心理同步效应”,他们开始渴望与异性同伴相互来往,从而进入异性吸引期。

另外,从性别同一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两性之间会有一个阶段把对方视为敌对,但随着自我的发展会逐渐将对方视为伙伴并纳入自己的交往圈子之中。初中阶段是异往的敏感期。陈月霞指出:初一学生处于与异性疏远期,初二、初三学生处于与异性相互吸引期。

1.2初中生对“异往”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1.2.1对异往的态度

感到害羞:陈中文,杜哲群对某中学男女生调查结果为:有59.4%的中学生对异往感到害羞。

内心渴望,但不主动:初中生与异朋友的愿望,随年龄的增长呈直线上升的趋向。秦素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男生62.42%,女生44.70%)有与异往的愿望;李鹰指出多数学生认为异往是必要的并且渴望与异往;卢秀琼认为,当代中学生广泛存在异性同伴交往行为,较少避讳,但他们不太主动与异性同学交往。

性别差异:相对男生而言,女生更容易与异性进行自然的交往。这是由男女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造成的。

1.2.2异往的方式与行为表现

随着性意识的普遍萌生,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发生了较大变化,交往方式带有很强的个性特征。

交往方式:孙红刚指出,初中生异性间的打斗(以身体明显接触为标志)是异往的方式之一,这说明打斗既是儿童身体能量释放的行为,又是异性之间交往的一种方式。

马川指出,受欢迎的女生,将野蛮、淘气等作为异往的一种特殊方式及交往策略,同时,对异性的不理睬也是异往的特殊表现形式。

行为表现:初中生的异往行为具体表现为:(1)单纯性:仅被对方某方面优秀品质所吸引;(2)炫耀性:有异性朋友是值得炫耀的事;(3)差异性:在异往程度上有较大差异;(4)排他性:双方一旦建立亲密关系,则拒绝与其他异性的交往。

2初中生异往的积极意义与基本情况

2.1初中生异往的积极意义

刘小林,郭继祥指出,异往有利于相互间的学习;增进青少年间的友谊,提高社会交往技巧。

莫晓宇,邢利荣,林玲,罗华从发展青少年同一感的角度指出,异往有助于青少年的同一感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青少年社会价值的获得。

2.2初中生异往中存在各方面问题

2.2.1初中生异往极端行为

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出现生理机能发展快与心理发展慢的倾斜状态,部分初中生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导致异往极端行为。

过早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与异性的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容易出现男女同学外貌相互吸引,内心相通,情趣相投,价值观相近等表现,更有甚者还确立了恋爱关系,即出现“早恋”现象。

不与异往,把自己封闭于异性之外:某些初中生的异往行为一不小心就被家长指责为“早恋”,并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围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使其抵触异往。

2.2.2初中生异往存在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概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交友观不正确,以异性朋友为荣,相互攀比;超越友谊界线;交往方式不当;择友标准不当;拒绝异往或异往困难;缺乏异往的良性环境等。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疏导范文第5篇

在近20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笔者总结和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阳光少年”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阶段,对人对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行为由本能朝着理性和社会规范的方向不断发展,但有时他们悲伤、消极情绪较重,只见到人生的阴影,看不到生活中充满阳光,总认为生活偏爱他人,却跟自己过不去。如果这些“忧郁少年”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出现迷恋网吧、自暴自弃等现象,甚至走上邪路。要让这些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坎坷,但只要你诚心地去面对,一个个挫折只是脚下小小的石子而已。像身患“卢伽雷氏症”的霍金,全身瘫痪,仅靠三根手指加聪明的大脑,一个身处逆境的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生天天都充满着阳光。这说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二、创设挫折环境,进行挫折教育

如今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在家父母视之为心肝宝贝,百般呵护,百依百顺;在校老师们往往“重智轻德”、“唯分是高”。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道路漫长而曲折,很多学生一帆风顺地成长,对于未来突然遭遇的挫折是很不利的。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利用评选“三好生”、校外远足、考试竞赛等机会进行耐挫教育。与其将来让他们面对挫折手足无措,不如现在对他们进行适度的“挫折”心理教育,以利于青少年像暴风雨中的海燕一样,早日成长、成才。学生懂得了面对挫折应采取何种态度,才是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创设成功环境,体验快乐教育

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向导和保护者,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多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让学生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减少挫折。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要教育学生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认识自我,善待自己,扬长避短,发挥好自己的专长,将来成为栋梁之才。在工作中,我们要细致入微地关爱学生,诙谐风趣地教育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使他们走向健康成长之路。否则,一次次考试的不理想,再加上青春期的烦恼、家长老师的指责、同学朋友的嘲笑,则会使他们心理失衡,导致有的跟老师对着干,有的逃学出走,有的沉迷于电玩游戏中而不能自拔。

四、重视生理健康,增强耐控承受力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在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生活起居有规律,多吃绿色健康食品,学习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强健的体魄是心理健康的体现,学习就会变成一种积极愉快的活动。而身心健康是造就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关键。

五、树立自信心,维护学生的尊严和自我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