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矿产企业的行业特点

矿产企业的行业特点

矿产企业的行业特点

矿产企业的行业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采矿工艺技术;采矿作业;特点

中图分类号 T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9-0156-02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采矿作业主要就是采取科学的工艺技术对地表或地表以下的矿产资源进行开采、开发。采矿工艺技术直接影响着采矿作业的效率、质量、安全以及效益,所以,采矿工艺技术必须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矿产生产和采矿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就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以期推进我国采矿工艺技术的发展。

1 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特点

在采矿作业中为了加强采矿工艺技术的应用,作为采矿作业人员,必须对其特点有一个全面认识。

一是自然中存在的矿体是矿产开采的主要原料,这就表明所开采矿产资源的地址无法随意选择,矿体的储量也无法输入和再生。矿山的矿产储量、生产能力与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关联;

二是采矿的机械设备和人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常随采矿进度和加工对象情况变化而进行转移。开采矿山时,必须挖掘一系列的巷道,并做好一系列采矿准备工作后,才能进行回采。挖掘、采准及回采工作三者间的关系为相互协调,这样才能确保矿山顺利生产。若是三者间的关系无法做到相互协调,那么必然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例如采掘失调、矿山减产等;

三是随着矿产业的发展,采矿作业必然会呈现出优质矿产枯竭,采掘条件越来越来恶劣,矿产品质越来越差且采矿成本越来越高这样的趋势。开采劣质矿产,会使岩石混入矿石中,造成矿石贫化,从而降低采矿质量、效率以及效益;开采劣质矿产时,还会遇上部分矿石无法开采的情况,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损失。矿产资源的品质和地址不会因为人为意志而发生改变,所以,针对矿产作用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不断革新采矿与选矿技术,实现综合利用,这样能够降低成本费用。此外,采矿企业在进行采矿生产质量管理时,还应充分注重如何有效降低矿石贫化率和损失率,这样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是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复杂,品质分布不均,使得矿产资源的工业储量容易发生变化,导致采矿设计难以实现标准化,加上采矿工程是一项复杂、建矿周期长、金额投资大的系统工程,这就进一步提高了采矿企业的投资风险;

五是矿产资源的分布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在地表上,一种深埋在地表之下。采矿作业具有劳动力需求量大、工作环境差、安全性缺乏保障的特点,尤其是地下采矿作业,其工作难度更大,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实现更是难上加难,因此,采矿企业必须充分重视改善劳动力的方法和保护环境的条件。

2 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特点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么作为施工人员应如何确保采矿作业安全高效的运行呢?笔者以下带着这一问题,就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做出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2.1机械化开采法

机械化方法开采是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机械化的开采方法能够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露天开采的原理是将矿体表层覆盖的岩土层崩落或剥离,而后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开采。露天开采的矿产资源大部分于地表上,十分有利于机械化的开采方法,不仅采矿作业的安全系数较高,且相其矿石贫化率低、矿石损失率小、开采成本费用更少。在进行地下矿产资源开采时,若是遇上矿体赋存深度深、厚度小、岩土剥离量大的情况,其经济效益必定会远低于露天开采。近年来,随着环保、节能理念的提出,在地下采矿作业中所采用的采矿工艺技术也逐渐向这方面发展,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就是现阶段地下采矿作业中最为常用的采矿工艺技术,该工艺技术能够有效处理尾矿污染,进一步保护采矿区域的环境。

2.2特殊采矿法

不同地质、地层的矿产资源,所选用的采矿方法也不尽相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应针对情况采取特殊的采矿方法,例如物理化学采矿、海洋采矿等。其中物理化学采矿主要是利用溶浸液溶解出矿体中的有用成分,并将这些有用成分从地下举升道地面,而后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提取。物理化学采矿法具有投资小、效益高、工作条件好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即只能适用于铜、铀等金属矿物以及盐、碱、硫等。除了陆地中蕴藏各种矿产资源外,在滨海大陆架上和海洋底同样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由于海洋采矿具有投资大、见效慢、工作条件差、危险系数高的特点,因而,海洋采矿法应用极少。这也是目前我国主要在陆地进行开采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未来在海洋中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将成为必然趋势,因而作为采矿企业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切实掌握各种特殊采矿技术吗,才能更好地确保采矿作业安全进行。

2.3填充法

填充采矿技术是一种人工支护采矿技术,其原理是紧随回采工作面进行推进,同时将填充材料输送给已经采空的区域,从而使得回采作业得到充填体的保护,以此确保采矿的安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填充采矿技术属于新型采矿技术,主要适用于深度较深的矿井,具有适应性强、采矿效率高、开采安全性好等特点。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作为采矿作业人员应切实掌握填充采矿技术的特点和原理,才能确保应用成效的提升。

3 结论

总之,本文对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地质条件的矿山所采取的采矿方法也各不相同,而不同的采矿方法,其采矿工艺流程、采矿机械设备、采区巷道布置和开采顺序也不同,因此,采矿企业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以文.浅谈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5:157.

矿产企业的行业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矿产地质勘查;运行机制

面对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特别是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滞后的现状,迫切需要建立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探讨了各种可行的方案,而构建与完善我国矿产地质勘查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出路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在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供给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1.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矿业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矿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投资总额稳步增长,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初见端倪,整个行业的资金市场有所扩大,矿业权市场正在建立并不断完善,境外投资逐渐增加。中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向着开放的、法制的、市场化方向发展。

但是,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与其他产业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行业的投资增长较慢,计划性财政地勘投入正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投资比重由1999年的11.83%下降到2003年的6.02%;企业自筹资金的比例不断增加,由1999年的64.58%上升到2003年93.55%。但是,如果除去油气矿产,这一比重则要大大改变,自2003年以来,我国非油气矿产的矿产地质勘查资金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发展后劲显得不足。而且,市场化程度较低,中央部门投资比重过大,社会投资和外资投资比重过小。整个资金市场规模偏小、发育不健全。投资体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矿产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探、采”的体制,没有真正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国家投资低效、社会投资进入受阻”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的发展。

1.2勘查权益的保障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滞后,政策法规的稳定性、透明性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商业性投资的要求。

1.3市场发育的程度不高,矿产地质勘查要素市场不发育。矿业资本市场缺失,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的投入规模偏小;专业技术服务市场和中介组织不发育,数量少,不规范。市场主体改革滞后。国有地勘单位和国有老矿山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继续依赖于旧的运行机制,对市场信号和市场调节不灵敏。我国符合完全市场主体要求的涉勘企业并不多,大多是事企混合运行的地勘单位。

1.4探矿权流转不畅。我国目前探矿权的流转不活跃,转让方式单一。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市场仍然是为“大而全”的国有地勘单位所垄断,缺少机制灵活、经营有进有退的中小型勘查公司和找矿人,整个矿产勘查市场缺乏活力。在矿业权融资过程中,风险投资家往往作为矿产勘查风险企业的股东参与运作,并充分利用自身的金融、财务等专长,一方面保证矿业权融资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又在谈判中保障了风险企业原有股东的权利。

2.构建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配套措施

现在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构建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几点具体配套措施如下。

2.1加快矿业权市场建设

矿业权市场是矿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中介,只有矿业权市场运转灵活而高效,中小型高风险勘查企业才能实现其潜在的高收益,真正的融入风险投资市场中。为了迅速培育和完善矿业权市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矿业权市场的进程:一是尽快完善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建立合理的矿业权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矿业权资产交易成功后的收益分配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阻碍矿业权资产进入市场。因此,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分配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维护良好的矿管秩序,没有良好的矿管秩序,就无法建立规范的矿业权资产交易市场,应加强矿管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工作,为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矿业权资产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努力拓宽退出渠道

风险投资只有顺利地实现退出,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但在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需大力加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一是探索建立专门服务于勘查业的资本市场;二是利用国外的勘查风险资本市场,在合适的时候可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和筹资需要选择合适的上市地点。

2.3加快地勘单位市场化改革

中小型的地勘企业是勘查风险投资机制中的客体,该机制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地勘企业的发展。要加强对企业化经营的行政指导和理论指导。地勘单位改革遇到的政策,如企事业离退休待遇的不同、财政预算管理的新规定等,以及在改革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或改革的方向性问题,都需要加强行政和理论指导。地勘单位要正确处理好事业牌子和企业化经营的关系,把工作重点放在实施企业化经营上。

2.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尽快制定国家有关勘查风险投资的指导原则、战略方针、中长期规划;尽快出台政府低息贷款制度、银行贷款政府担保制度、有限合伙企业制度、勘查补贴制度、勘查税收减免政策等;进一步完善矿业法及其配套法规制度,建立勘查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完善矿权流转市场。还要注重培养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人才,以运作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活动。

总之,矿产地质勘查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而且在当代日益呈现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趋势,这些特点决定了矿产地质勘查业很难像一般产业一样从普通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而结合风险投资的特点,在矿产地质勘查中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就成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选择。现阶段财政支出在矿产地质勘查中仍占相当比重,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资源保障的需求。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矿产地质勘查的现状和风险投资的特点,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这集中体现于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机制的构建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胡魁.振兴矿产地质勘查工作[J].资源产业,2002,(4):14-16.

[2]郭战英.内蒙古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的保护与管理[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2,(1):1-6.

[3]梁珂.我国地质勘查业与矿产开发业协调发展的途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9):20-23.

[4]冯建忠,续婧.矿产地质勘查项目研判ABC[J].地质找矿论丛,2007,22(4):287-290.

[5]赵振华.从超大型矿床研究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思考[J].科学通报,1999,44(8):890-894.

矿产企业的行业特点范文第3篇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两个主体责任

各有关区(县)、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对专项行动重要性的认识,在第一阶段专项行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切实做好专项行动第二阶段督查整改工作。通过专项行动达到发现隐患、治理隐患、防患未然的目标,确保我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为奥运会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创造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煤矿安全生产监管负主体责任,行政一把手是煤矿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要具体抓。要深入辖区煤矿企业,定期下井,调查研究,督促煤矿企业结合各自实际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方案,积极开展自查互查和隐患治理工作。要不断督促和检查煤矿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查煤矿企业违章违法行为。对于严重违章违法,屡教不改,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恶劣影响的煤矿,要采取果断措施坚决予以关闭。今后,凡被责令停产整顿、停止作业的煤矿经整改要求恢复生产作业的,必须经所在区(县)行政主要领导亲自审核、签字并报市煤炭局备案后,方可恢复生产。本市辖区内所有煤矿,在节日长假后或政府统一要求停产停业整顿后申请恢复生产作业的,均按上述程序进行,不再另行通知。

二、加强重大隐患整改及制度化建设

各有关区(县)和煤炭管理部门要始终把瓦斯治理、顶板管理、水患防治、火工品管理及施工、生产现场管理作为预防煤矿重大事故隐患的重中之重。要及时掌握辖区煤矿重大隐患的整改情况,安排专人负责信息收集和报送工作,建立每周一报制度,定期通报煤矿百日安全督查活动开展情况。对安全生产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企业,要大力宣传,对工作不力,隐患突出的要及时曝光,确保督查活动顺利开展和全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三、认真做好淘汰矿井关闭工作,严防死灰复燃

各有关区(县)要严格按照《关于印发**市2008年关闭淘汰矿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乌政办〔2008〕102号)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淘汰矿井关闭工作。要加强对已关闭矿井的监督管理,采取定期检查、巡检、夜检等形式,严防关闭矿井死灰复燃。同时,要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私挖乱采和非法生产行为,维护煤炭行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确保我市煤炭工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合实际,督查整改

(一)**县。

1.督促各煤矿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和现状进一步修改完善专项行动和隐患排查治理方案,大力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2.督促煤矿企业加大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力度,尽快配齐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严格持证上岗制度。

3.坚决纠正严重违法生产行为,坚决取缔后峡康安煤矿继续采用国家明令淘汰落后工艺的开采方式。

4.严格落实瓦斯监测制度,完善矿井安全监控系统。

5.落实“两个主体”责任,重点加强各矿井施工现场、通风、顶板、水害、火患治理。严厉整治后峡康安煤矿通风管理混乱、工作面微风作业等隐患。

6.督促煤矿企业尽快完善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置方案、生产作业事故应急预案、作业规程编制制度等。

7.督促煤矿企业尽快签订矿山救护协议。

8.完善煤矿双回路供电系统。

9.按照《关于印发**市2008年关闭淘汰矿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全力做好证照到期矿井的关闭工作。

(二)米东区。

1.督促各煤矿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和现状进一步修改完善专项行动和隐患排查治理方案,大力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2.督促煤矿企业加大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力度,尽快配齐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严格持证上岗制度。

3.严把施工队伍资质关,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4.严格瓦斯检查、登记、报告制度。

5.完善“三条生命线”系统建设,重点加强瓦斯、顶板、水害、通风隐患的防治。严肃查处福德煤矿掘进工作面循环风作业等重大隐患问题。

6.积极督促煤矿企业严格遵守作业规程。

7.加大火工品安全监管力度。严肃查处福德煤矿井下私存炸药重大问题,防范事故发生。

8.按照《关于印发**市2008年关闭淘汰矿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全力做好证照到期矿井的关闭工作。

(三)水磨沟区。

1.督促各煤矿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和现状进一步修改完善专项行动和隐患排查治理方案,大力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2.督促煤矿企业加大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力度,尽快配齐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严格持证上岗制度。

3.严格落实瓦斯监测、报告制度,加强安全监控系统管理。

4.加强锚杆、锚网支护管理,严禁使用非标准支护材料。

5.遵守作业规程,严格敲帮问顶制度。

6.加快整改矿井机电开关、电缆严重失爆现象。

7.重点加强瓦斯、通风、顶板等隐患治理。从严整改三建煤矿通风系统不可靠、安全监控系统不完好、瓦斯经常超限等重大安全隐患。

8.高度重视振宇煤矿、三建煤矿因经营方式改变造成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水平下滑、安全隐患增多的问题,督促业主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对该矿井承包、租赁经营单位及人员的合法性进行认真调查,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坚决予以取缔。

(四)达坂城区。

1.督促各煤矿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和现状进一步修改完善专项行动和隐患排查治理方案,大力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2.督促煤矿企业加大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尽快配齐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严格持证上岗制度。

3.严格瓦斯检查制度和火工品管理制度。严厉整治来玉煤矿掘进巷道中违规设置吸烟硐室、利用无通风的废弃井筒存放爆炸材料、瓦检员无证上岗等重大安全隐患。

4.加大矿井通风管理力度,严格落实测风登记制度,杜绝弄虚作假。

5.严格遵守作业规程及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报批程序,杜绝空顶作业现象。

6.加强矿井“三条生命线”建设和管理。

7.重点加大来玉煤矿等辖区矿井瓦斯、水害、顶板隐患整治力度。

8.加强联合执法,坚决整治私挖乱采现象。

矿产企业的行业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重组;意义

一、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的组织体系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稳定性差,主要表现是矿井数量多,单井规模小。目前,中国各类煤炭企业2.8万余家,其中相当一部分矿井生产能力不足3万吨,生产能力1万吨及以下的占41%,9万吨以上的仅占8%,年平均生产能力约7万吨,产业集中度十分低下。缺乏一批对全国煤炭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具有一定调节能力的大型或特大型煤炭企业,导致市场的无序和过度竞争。因此,我国煤炭企业要想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必须加快产业重组步伐,组建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促进煤炭行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中国煤炭行业目前仍然走着低层次发展道路,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安全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构建新型煤炭工业的发展思路。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并调整煤炭行业发展之路。其中的一个亮点就是转变煤炭行业发展重点,变“新建”为“重组整合”,而以国有重点煤矿为首的大矿已经成为重组整合“大戏”中的主角。

二、我国煤炭企业重组的界定

企业重组是对企业原有的各类要素(包括企业本身),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并按照市场规律实施的重新组合。企业之间通过产权流动、整合带来企业产权、产业和组织结构的调整,通过企业联合、合并、兼并、收购、破产、承包、租赁等实现企业组织再造,企业重组包括企业组织结构、资产结构以及资金结构 (债权债务结构)的变化和优化[1]。企业重组按照交易各方之间的市场关系,可以分为横向重组、纵向重组和混合重组三种基本类型。

狭义的煤炭企业重组是指合法矿井之间对煤炭资源、资金、资产、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以及合法矿井对已关闭煤矿尚有开采价值资源的整合。这种煤炭企业的重组是淘汰落后、优化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矿井安全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小煤矿本质安全水平、确保煤炭资源合理开发的必然选择;是煤炭工业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资源整合,可大幅度减少小煤矿数量,提高办矿规模和安全、装备、技术管理水平,从源头上减少和控制煤矿事故。作为整合企业来讲,通过对整合的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后能否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决定了煤炭企业重组项目的成败。

广义的煤炭企业重组是指打破行业、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鼓励各种所有制煤矿企业和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参与重组,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现代煤炭产业的发展。这种煤炭企业重组是为了实现规模效益,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多元化经营,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分散经营风险;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整合优势资源,实行资金融通,提高整个集团的综合效益。

三、我国煤炭企业重组概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快煤炭企业重组整合的调控力度,促进发展大型煤炭基地和大企业集团,坚持整顿关闭小煤矿。通过关、停、并、转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小煤矿的安全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但短期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在政府和市场的引导下,大型煤炭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一些产能较低的小煤炭企业,才能使煤矿散乱差现象得以改变,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直至打入国际市场。

2004年以来,国有煤炭企业不断推进重组改革,调整结构、保护资源、做大做强、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这为中国煤炭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2004年,陕西、重庆、黑龙江三个大型煤业集团宣布结盟。河南省从2004年起开始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以资产为纽带,强力推进煤矿企业重组。目前,河南省七家骨干煤炭企业的生产矿井数由整合前的65个增加到了151个,控制的煤炭资源量占到全省的90%以上,合计年生产能力已提高到l 亿吨以上。全省小煤矿由整合重组前的1569个减少到目前的550个,关闭小煤矿923个,全省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煤炭资源开发秩序明显好转。最近,河南省将以新形成的六大煤炭企业为依托,进一步整合省内煤炭资源,发展超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同时开展与化工企业的重组与合作,打造全国重要的煤炭和煤业化工基地。2010年3月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批转河南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的通知》拉开了河南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序幕,河南中平能化集团、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义煤集团、郑煤集团、神火集团、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等六家大型煤炭企业成为这次重组主体。《意见》还提出了“到2010年年底,全省要力争建成3个年产5000万吨的特大型煤炭企业;省骨干煤炭企业控制的煤炭资源量占全省用煤炭资源量的85%以上;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75%以上;单个矿井生产规模不低于年生产15万吨”的重组目标[2]。目前重组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466处参与重组的小煤矿中,除4处自动退出,6处有特殊原因之外,其中456处小煤矿签订了兼并重组正式协议,工商管理部门已累计对306处小煤矿进行了新企业名称预核准。与此同时,省骨干煤炭企业已累计投入约50亿元用于资产转让价款及新公司的注册资本,“五职”矿长的选拔培训已达1582人。目前已有44处被兼并重组小煤矿复工复产。

近年来,河北省积极推动煤炭资源重组和煤炭企业重组。一是加大对省国资委出资的煤炭企业的重组力度,将省国资委出资的煤炭企业由原来的7家,整合重组为目前的开滦、金能和峰峰3家。二是出台相关文件,提高小煤矿办矿门槛,促进小煤矿参与重组。三是先后制定了邯郸市、张家口市煤炭资源重组方案,以资产为纽带,整合重组地方小煤矿。全省煤矿企业由“十一五”初期的917家减少到目前的532家,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河北省下一步计划按照国家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发展思路,通过重组,形成2-3个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年产量分别达到3000万吨以上,再通过跨地区联合发展,最终达到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规模[3]。

贵州是我国南方煤炭资源大省,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赋存条件差,矿区与矿区之间相距较远,不适宜建设大型煤矿项目。为加快推进煤矿整合重组工作,2006年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贵州省煤炭企业集团重组方案》,要求各产煤市 (县、区)提出煤矿整合方案,坚持一个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开发建设1-2个矿区,或1个矿区由1-2个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开发的原则,对煤矿整合重组进行布置,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煤矿重组工作。同时,贵州积极引进省外大型煤炭企业参与本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山东兖矿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均已进入贵州参与资源开发和整合重组工作。目前,参与整合重组的煤矿由1423个减少为606个。

近年来,作为我国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的内蒙古的煤炭产业发展较快,2009年原煤产量已达到6亿吨,列居全国第二位。为落实好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要求,加快转变和调整经济结构,今后几年内,内蒙古将继续推动煤炭行业产能整合,进一步减少煤炭企业家数,计划到2015 年前后,使全自治区的煤炭企业数量由目前的350 多家减少到180 家左右,包括新建矿井在内的矿井数量稳定在500 个左右。

山东省也于近日启动煤炭企业重组工作,整合省内资源,组建新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按照规划,现有的六家煤炭企业重组为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亿元,打造新的煤炭主业上市公司。这六家煤炭企业为:新矿集团、枣矿集团、淄矿集团、肥矿集团、临矿集团、龙矿集团,该方案也被称之为“六变一”。而另一特大型煤炭企业兖矿集团将独立出来,作为另一国有能源集团公司,予以单独培植[4]。

我国煤炭企业重组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政府的协调推动作用明显

煤炭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因此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多是在政府的行政扶持下组建起来的,没有真正经历市场机制优胜劣汰这一关。政府主导的企业重组,会弱化市场调控的效率,表现为重组低效率或无效率,而且煤炭企业遍布全国各地,如果跨地区进行重组,可能会受到参与重组企业所在地政府的抵制,因为会触及他们的利益关系,这些人为因素可能对企业重组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

2.煤炭企业自身的特点

我国国有煤炭企业就业人员基数大,并且长期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当国有煤炭企业重组时,必须承担很强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要牺牲部分经济利益安置好冗余员工。国家和企业都要支付一定的重组成本,来确保社会稳定的大局和保证职工的切身利益。现实生活中诸多职工上访、闹事、围攻事件,就说明了有些国企重组的实践没能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

四、煤炭企业重组的意义

我国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组建对煤炭行业真正 “做大做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建煤炭企业集团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煤炭工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煤炭产业升级的需要。

培育大集团,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是世界发达国家共同走过的道路。世界主要产煤国家,如美国,大部分煤炭生产已被整合进10大生产商,有力促进了美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我国正在采取政策和资金扶助,加快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培育8-10个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煤炭企业,构建4-5个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年产l亿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全国各产煤省区也根据各自的资源情况,对煤炭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性重组。山西、内蒙、河北、黑龙江、贵州、河南、江西、云南、宁夏、陕西、四川、重庆等省区都已对省属煤炭企业进行了重改组,组建了省级煤炭集团公司,努力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能源全面趋紧的情况下,煤炭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占有和整合资源已成为资源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竞争主体已由大小煤矿之间转向大型煤炭集团之间,对全国煤炭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煤炭产业格局极其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导致同业竞争过度,造成资源浪费,限制了煤炭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使煤炭企业在同电力、铁路、钢铁等行业企业的价格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全行业没有达到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只有联合重组,才能形成控制力和核心竞争力。

2.搞好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是实现长治久安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国重特大事故多发于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而相对规模比较大的煤矿的安全生产保障度较高。通过加强管理,更新改造安全生产系统,大型煤炭企业近年来基本没发生特大安全事故。

以河南省为例,根据煤炭资源赋存的客观条件,急切要求组建有较强实力的集团公司。河南省煤炭开发已逐步进入深部,深部煤炭资源的开发建井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安全管理和技术管理要求高,乡镇煤矿基本无能为力。将省属煤炭企业联合起来,组建大企业集团,集中资金办大事,才具有开发深部资源的能力,并可保持和带动一批浅部小矿的建设和发展,增强河南省煤炭工业发展后劲,实现安全生产,稳定煤炭总量。

3.深化我国煤炭企业改革,是理顺煤炭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需要。

为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必须对分散的省属煤炭企业进行重组整合,组建省煤业集团公司,构建起“省国资委――授权经营的集团公司――国有煤炭企业”三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体系。

4.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解决煤炭企业一系列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我国煤炭行业的职工收入远低于电力、石油其它行业,这是由于一些经济利益问题引起的。目前只有通过重组整合,发挥行业优势,产生规模效益,提高职工收入,不断改善职工生活,才能实现安居乐业和矿区稳定,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何婷婷.国有企业重组若干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2.

[2] 李传金.河南煤企重组深水激流[EB/OL].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调研报告[EB/OL].

矿产企业的行业特点范文第5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矿业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矿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投资总额稳步增长,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初见端倪,整个行业的资金市场有所扩大,矿业权市场正在建立并不断完善,境外投资逐渐增加。中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向着开放的、法制的、市场化方向发展。

但是,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与其他产业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行业的投资增长较慢,计划性财政地勘投入正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投资比重由1999年的11.83%下降到2003年的6.02%;企业自筹资金的比例不断增加,由1999年的64.58%上升到2003年93.55%。但是,如果除去油气矿产,这一比重则要大大改变,自2003年以来,我国非油气矿产的矿产地质勘查资金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发展后劲显得不足。而且,市场化程度较低,中央部门投资比重过大,社会投资和外资投资比重过小。整个资金市场规模偏小、发育不健全。投资体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矿产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探、采”的体制,没有真正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国家投资低效、社会投资进入受阻”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的发展。

2.勘查权益的保障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滞后,政策法规的稳定性、透明性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商业性投资的要求。

3.市场发育的程度不高,矿产地质勘查要素市场不发育。矿业资本市场缺失,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的投入规模偏小;专业技术服务市场和中介组织不发育,数量少,不规范。市场主体改革滞后。国有地勘单位和国有老矿山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继续依赖于旧的运行机制,对市场信号和市场调节不灵敏。我国符合完全市场主体要求的涉勘企业并不多,大多是事企混合运行的地勘单位。

4.探矿权流转不畅。我国目前探矿权的流转不活跃,转让方式单一。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市场仍然是为“大而全”的国有地勘单位所垄断,缺少机制灵活、经营有进有退的中小型勘查公司和找矿人,整个矿产勘查市场缺乏活力。在矿业权融资过程中,风险投资家往往作为矿产勘查风险企业的股东参与运作,并充分利用自身的金融、财务等专长,一方面保证矿业权融资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又在谈判中保障了风险企业原有股东的权利。

二、构建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配套措施

现在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构建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几点具体配套措施如下。

1.加快矿业权市场建设

矿业权市场是矿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中介,只有矿业权市场运转灵活而高效,中小型高风险勘查企业才能实现其潜在的高收益,真正的融入风险投资市场中。为了迅速培育和完善矿业权市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矿业权市场的进程:(1)尽快完善国家法律法规体系。(2)建立合理的矿业权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矿业权资产交易成功后的收益分配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阻碍矿业权资产进入市场。因此,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分配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3)维护良好的矿管秩序,没有良好的矿管秩序,就无法建立规范的矿业权资产交易市场,应加强矿管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工作,为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矿业权资产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努力拓宽退出渠道

风险投资只有顺利地实现退出,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但在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需大力加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1)探索建立专门服务于勘查业的资本市场;(2)利用国外的勘查风险资本市场,在合适的时候可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和筹资需要选择合适的上市地点。

3.加快地勘单位市场化改革

中小型的地勘企业是勘查风险投资机制中的客体,该机制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地勘企业的发展。要加强对企业化经营的行政指导和理论指导。地勘单位改革遇到的政策,如企事业离退休待遇的不同、财政预算管理的新规定等,以及在改革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或改革的方向性问题,都需要加强行政和理论指导。地勘单位要正确处理好事业牌子和企业化经营的关系,把工作重点放在实施企业化经营上。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尽快制定国家有关勘查风险投资的指导原则、战略方针、中长期规划;尽快出台政府低息贷款制度、银行贷款政府担保制度、有限合伙企业制度、勘查补贴制度、勘查税收减免政策等;进一步完善矿业法及其配套法规制度,建立勘查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完善矿权流转市场。还要注重培养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人才,以运作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活动。

三、结论

矿产地质勘查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而且在当代日益呈现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趋势,这些特点决定了矿产地质勘查业很难像一般产业一样从普通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而结合风险投资的特点,在矿产地质勘查中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就成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选择。现阶段财政支出在矿产地质勘查中仍占相当比重,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资源保障的需求。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矿产地质勘查的现状和风险投资的特点,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这集中体现于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机制的构建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胡魁.振兴矿产地质勘查工作[J].资源产业,2002,(4):14-16.

[2]郭战英.内蒙古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的保护与管理[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2,(1):1-6.

[3]梁珂.我国地质勘查业与矿产开发业协调发展的途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9):20-23.

[4]冯建忠,续婧.矿产地质勘查项目研判ABC[J].地质找矿论丛,2007,22(4):287-290.

[5]赵振华.从超大型矿床研究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思考[J].科学通报,1999,44(8):890-894.

[6]汪东波,梅友松,徐勇.重点成矿(区)带综合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J].地质与勘探,2001,37(5):1-2.

[7]王智民.重构地质勘查机制迎接矿产资源短缺的挑战[J].地质与勘探,2006,42(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