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金融学 案例教学 应用型本科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资金运动规律的应用型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结合金融理论去具体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实现投资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案例教学就是一种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

1、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强化实践环节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近年来,国内的诸多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他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二字的重要性,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2、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其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更加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在教学中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注重理论,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只强调实际操作,其培养模式是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能运用知识实践操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这一特点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注重理论讲授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

3、教学计划以学生掌握金融技术应用能力和胜任工作岗位任务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

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或工程技术领域的需要为出发点,掌握某一专业基本的学科理论基础,以生产现场正在使用和近期有可能推广使用的技术为主要研究范围,应具有应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终身教育为度;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强调各课程之间的系统性,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技术要求的实用性;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智力技能为目的,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在素质培养体系中,要把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把岗位工作能力所需要的相应资格考核作为重要内容。

二、金融学案例教学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现状和问题

1、强化案例教学还未形成一致普遍的理念,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

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遵循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逻辑推理方法,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原理的系统性、概念的准确性、组织的统一性和思维的一致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和对强化案例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即使在观念上已有所认识,但常圄于条件、环境、基础等因素所限,观望、等待、敷衍等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案例教学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现代案例教学所体现的现实性、生动性和开放性特征,因而要求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 同时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既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进行客观的、科学的评判和引导,特别是金融学专业,更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

然而,目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校中,老师主要来自于传统高校,本身缺乏金融学案例学习的经验和能力,甚至部分教师还没有深入了解过案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学科本身建设时间不长,加上金融学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忽视案例教学,这就使得目前在金融学教学第一线上真正具有案例教学水平的教师缺乏,更谈不上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案例教学的师资队伍了。

3、缺乏教学案例,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

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金融学教学开展时间不长,缺乏相关案例。现有的案例教材,大多是从国外引进,案例成旧,且案例不太符合我国金融业和金融企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不适合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目前,金融学的许多课程都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计算机、互联网、投影仪等设备和工具在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因而教学效果得以提升。但是,金融学的案例教学仍然停留在课堂上老师主讲,学生主听的阶段。学生不能具体运用知识去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仍然显得单一、落后。

三、完善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案例教学的对策

1、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案例的编撰

组织相关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编写教学案例。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我国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课程需要、特点和我国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结合我国金融企业和行业实际,编写适合应用型本科层次的教学案例,这样可以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金融学是一门不断变化的动态课程,还要注意根据实际不断更新和修正案例,以适应教学要求。

2、建立推广案例教学的制度保证和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在我国的实际教学中,由于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还要求教师根据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深入和学习案例,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导致教师普遍不愿意开展案例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案例教学与教师评估制度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案例教学激励机制,还要对案例教学与教师业绩相关的一些制度进行相应调整,使案例教学制度与其他制度相适应。另外,在对教师各项工作进行评价的规则中应加入对教师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内容,并与教师的考核和晋升挂钩,从而从制度上保证案例教学的推进。

3、组织金融学科教师进行学习和培训

符合实际和教学需要的优秀案例必须依托优秀教师去挖掘和讲解,才能起到案例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随着金融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创新工具的发展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特别是前沿理论知识,对理论脉络和发展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因此,要组织教师不断学习金融基础理论,不断讨论相关案例,取长补短,使教师的理解更加深入,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此外,为加强案例教学的效果,要组织实践经验丰富、金融理论深厚的专家对金融学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培训。

4、按照应用型本科的特点优化培养计划和模式

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具有系统性全面、连贯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对金融学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讲解,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也只有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后才能采用案例教学。而且,案例教学也不是万能的,因为有许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难以通过案例进行系统传授,案例教学只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要依据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特点,优化和调整教学模式和培养计划,既不能一味地讲理论,也不能片面地讲案例,而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综合利用,以教会学生掌握金融技术应用能力和胜任工作岗位任务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在培养模式中适当加大实践计划,在金融学相关课程中设计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边学边实践,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5、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实践中强化学习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思路中,产学研结合已经提出了许多年,过去强调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尚在产学结合或工学结合中探索和实践。而把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紧密联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进行产学研合作,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要求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我们要理解产学研结合,就要从生产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计划,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科技发展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要。

总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在于应用。在应用型本科的金融学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目的是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的学科知识和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以便知识和实践能结合运用,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极大发挥,满足社会需要。这样才能使金融学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体现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任重: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1(12).

[2] 刘建莉、杨洁辉: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10).

[3] 王丽辉、周海燕: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8(4).

[4] 盖锐:案例教学在应用型金融本科教学中的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

[5] 李菊: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9(S1).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教育改革 社会需求 应用型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面对日益扩大的人才缺口及高校毕业生毕业就失业的两难境地,作为金融人才培养基地的各大高校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金融教育的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来减小这一缺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对比教育部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与本科生毕业人数的数据?譹?訛可知,虽然研究生招生人数占毕业生人数的比值有所上升,但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却更倾向于加入到找工作的行列中。伴随着这种情况而来的问题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市场,失业率却如高速路上的汽车,一路向前;加上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差,企业越来越难以从欣欣向荣的人才市场招聘到满意的人才。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原本期望采用“本科-研究生-博士生”这种系统性的培养模式来解决此矛盾显然是不可取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到的金融教育改革,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来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金融理论应当跟上时代的脚步

(一)金融理论应当定期“换血”,与时代特征保持一致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加强,金融业的发展也随着一体化的到来更加的突出,当然,金融领域的相关理论也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一方面,面对金融业整体的发展,金融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换血”、吸收纳入新理论,果断摒弃不适用的、过时的旧理论,并且积极引进国外与金融业相关的理论来扩充我们现有的金融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导致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越来越多,金融机构与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金融市场一体化不可避免,所以在新理论引进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国际法规、法律及国际惯例的相关的知识的普及。

(二)加强金融学与交叉学科的融合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化、信息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运用现代先进技术进行金融犯罪的活动也在近年来频繁出现。为了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与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也为了能培养与时代同步的先进人才,金融学应当不断加强与其他交叉学科的融合,将法学、哲学、经济学、心理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纳入到金融学体系之中,同时加强计算机、英语及信息处理等能力的培养,形成辐射面涉及理论普及、道德形成、能力培养的全方位的金融学知识培养体系。

(三)保持教材的同步,适当调整纯理论知识与务实性知识的比重

教材是理论更新最直接的体现,现今教育体制下的金融学教科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务实性知识的内容讲解相对较少。而金融行业又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随着理论知识的更新与完善,适当调整纯理论知识与务实性知识比重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通过对金融学科的研究与实地考察,抽象概括出各金融业务办理的基本流程,并将这些内容有选择性的编入教材内,让学生对金融业务的理解不仅限于纯粹的几个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上。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该行业的了解,也可以增加他们去对比实践的兴趣。通过这些务实性知识的学习,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只需在所学习的操作知识的基础上稍作调整便可适应各种业务的操作流程。如此,既可以缩短学生投入工作的时间,也能大大的减少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减少了企业投入的成本,增加学生在应聘时的成功性。

二、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培养全是采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以应试为目的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能力低下,在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性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应当树立以理论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观念,合理规划学年安排,力争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与水平。高校教育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改善当前的状况。

(一)课堂方面应该加强多媒体的运用进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结合具体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内容,通过对案例的介绍、分析、讨论、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案例,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与课堂气氛,并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逻辑思维与判断能力及培养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正因为案例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所以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需要特别注意案例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且与当前的经济政治形式是密切联系的。良好把握好案例的真实性与实效性才能更好地通过案例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但是具体怎样操作呢?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教案组负责案例的收集与更新,并作为教材辅导资料出版成册。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资源整体不足,所以形成了一个老师身兼几门课程的情况。由于老师既要兼顾科研与课程,又要兼顾家庭与教学,如果单靠老师个人的力量来实施的话,实际上很难做到将案例教学实实在在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课前针对案例做充分的准备,并在课后不断的更正案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这一课前课后的准备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所以对于身兼数门课程的老师而言,要兼顾所有课程是不太现实的,一来多数老师安于现状,二来老师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假如两个老师所教授的是同一门课程,如果实行老师个人准备的话,则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一,由于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老师的案例质量不高。第二,即使两个老师的案例教学都做得很好,但是准备同一个案例事实上是重复操作,不仅占用了老师的时间,同时也浪费了教师资源。如果由专门的教案组来做这件事,不仅可以保证案例的质量,同时可以节约资源,解放任课老师,让任课老师不必费心费力的准备案例,只需关注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明确相关金融事件的走向,在课堂上结合案例教材更有深度的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这种方式同样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建立金融实验室

各高等院校应当加大金融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建立综合性的实验室,引进最新的技术与软件,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力求创建一个与社会金融信息完全同步的并且可以进行多项金融业务操作的多功能实验室。金融学科涉及到的实际操作很多,如证券投资,股市行情,期货交易、银行信贷等等,这些操作性强的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实验室着重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即可以使学生看到最及时的股票等相关信息,又可以通过实验室的布置使同学们身临其境地自由地操作。学生既能更深刻的理解相关的理论及务实性知识,掌握其应用,还能在实际的操作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进而养成迅速捕获有用信息的能力。其次,现代企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要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多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现代企业都很注重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实验室模拟证券公司的环境还可以在培养个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培养了个人融入团队,团结合作的意识。实践证明,金融实验室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最佳方式,因而将金融实验室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是无可厚非的。

三、重视实习在培养个人应变能力方面的作用

实习是个人进入社会前的过渡阶段,同时实习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直接的方式,虽然在实验室中也通过模拟操作来增强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课堂的环境相较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及市场又有很大的差别。在实验室中,大家所面临的环境是一致的,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式的操作,因而很少会遇到一些突发性的状况,学生只要稍做准备便能应付。然而,企业却很重视员工处理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所以实习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来锻炼,同时培养自身对于各种状况的应变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金融学相关的理论知识,随着实习的深化不断调整及修改已知理论;通过实习中的实践来检验所学的原理性知识的正确性,检验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并剔除原本知识中的糟粕部分。在自身能力提升的同时增强自身对于新形势下的突发状况的处理,使自身的应变能力随着理论的精进而不断提高。马克思原理又讲到理论来源于实际并作用于实际。在实践剔除了原本知识中的糟粕部分的基础上,又要在余下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新的理论。运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新理论的可行性。如此周而复始,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式下,金融教育改革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高度下系统规划高校学生四年的教学安排,做到既有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讲解,又有系统完善的实践活动。让理论与实践既能自成系统,同时又能在整个金融教学的高度下连续一致且完善,形成系统性连续的培养模式。

注 释

?譹?訛2008年本科毕业人数约为225万,而同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约为38万,选择继续进行研究生教育的人数占毕业人数的17%左右;2009年本科毕业人数约为245万,而同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约为44万,选择继续进行研究生教育的人数占毕业人数的18%左右;2010年本科毕业人数约为259万,而同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约为47万,选择继续进行研究生教育的人数占毕业人数的18%左右。——数据来自教育部门户网站。

参考文献

[1]张建波,白锐锋.论案例教学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运用及改进.经济研究导刊,2011(1).

[2]武红卫.金融教学方法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

[3]吴顺达.关于金融教育改革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3(6).

[4]蔡幸.国际金融教学的市场适应性.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5]沈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教育改革.理工高教研究,2003(4).

[6]李水平.金融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实践教学改革,2012(2).

[7]吴顺达.关于金融教育改革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3(6).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 案例讨论 应用创新

《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其中有大量的理论、公式、数理模型,若只按照教材讲授理论,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加强金融业务的理解和掌握,有必要运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1 案例教学法及其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在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由教师组织策划、指导,将与相关理论相联系,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1870年由当时哈佛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朗戴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后应用到工商管理学院,随着应用效果的显著,逐步在西方国家得以广泛采纳。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除了教给学生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具有真实性、形象性、互动性的特点,其首要问题在于案例的选择,所选的案例尽量是学生身边的,是学生熟悉或了解的。其次,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还在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参与,在教学中可以采取陈述、讨论、辩论、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地投入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加深对课本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金融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紧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备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条件。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在于应用,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金融学》教学使用案例教学的较少,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与业务背后的理论基础,可以更好的学会经济分析工具,因此,我们认为,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 案例教学法应用案例的类型

通常根据教学环节,可将所应用的案例分为三种:

2.1 《金融学》基础理论案例。一般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主要适用于基本知识点和基本原理及方法,此类案例的应用重在培养学生学习《金融学》原理的积极性和兴趣。目的在于使学生加深理解课堂中所学的基本知识。

2.2综合讨论案例。在几章的内容系统讲授以后,选取的案例涉及讲授章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目的在于评价和培养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3 课外思考案例。由教师给出题目或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构建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以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为作用。此类案例用于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能所用。

3 当前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本质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必须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型教育观念,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金融学》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人才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比例太低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学基本上是以教授性的、灌输教学为主。在各类职业教育中,讲授型的教学方法依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式,案例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比例偏低。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目前已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和西方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自由、民主,注重个性,鼓励竞争密切相关。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秩序、服从权威的基础上,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目标,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更容易接受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述型的教学方法为主的知识传授方式。

3.2 对案例教学的性质和目标认识不到位,师生角色异位 案例教学法的本质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的《金融学》案例教学中,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进行,以传统的引导教学为主。还有一些教师把案例当作例子,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用事件举例佐证某一个原理或用某一理论,点评事件,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案例提问。

事实上,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需要策划和设计案例。在具体的实施中,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案例事件的“现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以学生为“主角”,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与良性互动,以实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资料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而缺乏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无法真正实现。

3.3 所选取案例的实践性不强 现有的《金融学》理论主要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货币金融部分,这些《金融学》理论及其结论主要是在总结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货币、银行及金融市场运行的实际而产生的。教材中的例子、教师所选取的案例主要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案例,能结合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务实际状况作出理论上和应用上的创新案例很少,离学生较远,学生难以理解,因而课堂案例讨论时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有时甚至会出现无人发言的现象。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学科;案例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1-0048-03

一、金融学科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金融学科课程的教学特点

1.金融学科课程的抽象性特征。在金融学科专业课程中,多数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例如: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中,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的实施等章节,利率、汇率、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概念及其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国际金融这门课程中,国与国之间的经济金融关系及内外均衡、汇率的调整及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金融炒家在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上的炒作及翻云覆雨等。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完全弄懂这些内容,不易取得理想的效果。

2.金融学科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在金融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较多。比如: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实务、商业银行管理、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这些课程中实务性、操作性的内容较多,如果仅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来教学,其结果很可能是教师讲得繁复琐碎,学生听得了然无趣,教学质量自然会大打折扣。

3.金融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向应用型方向发展的特征。金融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既懂得基础经济理论,又掌握金融专业知识,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但应侧重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只懂教条式地照搬金融理论和规则的学生不会受到实际部门的欢迎。这就要求金融学科教学必须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方向转变。

(二)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案例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在于通过案例进一步深化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培养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具体到金融学科来讲,案例教学有以下益处:

1.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由于金融学科课程的抽象性特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可能会下降,而案例教学可以把金融学科课程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把它们置于确定的金融环境之中。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表现,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金融体系的感性认识,从而增进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此外,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这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比拟的。

2.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无疑可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实际工作。金融学科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课程的学习者转变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者,让学生学会像金融专业人员一样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将学到的金融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而不仅仅是学到固定的原理和规则。它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金融学科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有着重要意义。此外,金融学科案例教学还能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会欣赏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容忍、适应并面对金融世界的不确定性。

3.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数据以及金融写作的能力。金融学科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就某一金融案例在理解、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其中涉及到学生的口头发言、查阅资料、分析整理数据以及将讨论过程和最后的结论整理成文字材料。这一系列的工作对学生的金融写作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对学生毕业后从事金融调查研究工作有着莫大的帮助。

二、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与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1.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为每堂案例课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明确本次课要通过什么途径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要求学生掌握哪些金融学原理和实务操作等。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才能够据以选择、编写适当的案例教材实施教学。

2.选择适当的案例材料。金融学科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体现典型性和启发性。在案例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案例的关系,选用能够反映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还应尽量与我国当前的金融体制改革及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相结合。同时,要准备与案例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包括原理、原则等理论框架。金融学科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它包含着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因此,越能引人深思的金融案例,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考空间,教学效果就越好。此外,要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案例太难,学生可能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从下手,只有消极等待课堂上的灌输;相反,案例过易,结果一猜便知,这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也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度。

3. 确定本次课案例分析的形式。常用的案例分析形式主要有比较分析形式、模拟实践形式、对抗辩论形式、提问形式、讨论形式、角色扮演形式和书面分析报告形式等,每种形式各具特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标、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等来选择适当的案例分析形式。根据金融学科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以讨论形式和书面分析报告形式为主。

4.确定本次课案例分析的内容。即确定本次课案例分析的基本任务,在课堂上所要分析讨论的问题及采用的方法。具体包括提出若干需要分析讨论的金融问题;分析这些金融问题可能采用的方法,是定性方法还是定量方法;最后做出金融决策或形成方案。同时,对于学生可能会有的反应,都应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与安排。

(二)教学实施

金融学科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为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1.案例引入。这是指案例讨论开始前,教师将所选定的金融案例通过口述、幻灯、图表、影像及文字等形式完整地向学生陈述,使学生对该案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师陈述完毕后,应提出与该案例最相关及最关键的问题来供学生讨论。例如,哪些金融数据信息至关重要?各个金融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什么条件下这些金融变量开始互相作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等等。

2.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案例中各个金融变量之间的关系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发言和辩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说教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金融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有:(1)调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的积极性。在金融学科案例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主导学习讨论的关键。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催化者、倾听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的任务是营造适于案例讨论的教学气氛。对于那些发言较少的学生,教师要想办法启发他们,调动他们发言的积极性。此外,在讨论中学生认识上的不同是正常的,应该让所有学生都有表述他们观点的机会,并了解其他人的不同观点。教师应保持中立的态度,接纳与包容学生的反应(包括负面反应),使学生摆脱“惟一标准答案”的枷锁。(2)控制课堂讨论的进度和局面。案例的课堂讨论应该是井然有序的,教师要把握案例的重点内容,根据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来分配时间,及时实现课堂讨论中心的转移。由于金融学科课程的抽象性,案例教学在讨论中容易出现一些偏差,例如学生发言内容过于分散而偏离案例讨论分析的主题,或者发言过于简单、发言时间过长或过短而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所以教师应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3)适时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教师的另一个任务是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引导,避免学生因预备知识不足而无法进行讨论。在金融学科案例教学中对某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形式的理解。事实上,各种金融变量对经济运行环境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也是不同的,有的甚至是互相制约或完全相反的,何者为因、何者为果的关系有时并不完全明了,因此教师在讨论的关键时刻要随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对某一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也可以促使他们调整自己的视角,注意那些更重要的变量关系,从而使讨论能够深入地进行。如果学生虽然有一些观点,但逻辑不甚明确,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总结和引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重新表述或汇总,从而使学生的观点更为明确,逻辑更加清楚。(4)做好学生讨论情况的记录。教师应及时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对各个问题的发言要点。这样,当讨论结束时,该记录就是比较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和监控,这些记录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使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

3.概括总结。当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总结和评价。金融学科的许多案例并没有惟一的或完全正确的答案,因此总结并不是给学生提供案例的标准答案,也不是评论学生发言的对错,主要应该就案例中的关键点、分析过程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一总体评价。如:学生的发言是否踊跃、准备是否充分、是否较好地运用了专业知识、分析深度如何、思路是否开阔、是否有所创新等。教师在总结中还应揭示案例中所包含的金融理论和原则,并与学生分享学习的心得,强化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三、金融学科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案例为材料,并且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结合金融学科的特点,要在课堂上成功地使用案例教学,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案例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若使用一些近似案例的金融现象或设计的案例与客观现实情况相距较远,就会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因为学生不可能积极地为一个虚假的案例作充分的准备。案例所引用的数据必须有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掌握获取金融数据的方法。此外,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如果选用时间跨度长的案例,内容可能会陈旧过时,缺少时代特色,也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案例与理论阐述并重。在金融学科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将理论、案例和案例点评相结合,以案例分析为主,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链接有关理论。这样,既便于学生对金融学科基础理论的掌握,也便于在金融学科的研究和实际操作中更加方便地运用案例。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忙地去选择若干案例,而是要确定让学生掌握哪些金融基本原理,然后,再选择出能够说明这些原理和理论的案例。

3.案例材料需要重新进行组织编排。一个好的金融案例不是简单机械的课堂陈述,它应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复杂环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研究框架内就现实金融问题做出判断。因此金融案例最好不要拿来就用,而要围绕一个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行一定的编排、剪裁和加工,使其更具针对性,更加紧密地结合当前的现实金融环境和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从而更有助于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玉东.案例教学:哈佛商学院MBA教育的基本特征[J].大学教育科学,2004,(3).

[2]陈善昂.金融学教育中外比较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00,(增刊).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案例式教学法与启发性教学法在“行政学原理”课的讲授中融合应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二者融合应用的路径选择非常重要,它关系着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应该在案例的选择、应用时机、应有环节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融合应用;行政学

在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更高效地培养出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既是高等教育适应与服务社会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为此,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方法不断被教育工作者探索。行政学原理课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讲好它对整个专业的知识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为讲好这门课,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认为案例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的融合使用,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式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

(一)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是管理学、行政学等管理类、政治类学科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把社会实践中发生的真实事件典型化,形成具有故事性的事例,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1]。案例教学法有着突出优势:1.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由于案例教学法所有的案例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这就使得课堂教学能够接地气,与实际接轨。在教学中教师授课一方面传授基本理论知识,这是任何一门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但单纯理论教学枯燥乏味,教师教得再好,学生理解也难以十分透彻,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这是理论教学的一大难点。而案例教学法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很好的作用,它既不需要学生直接深入现实生活中开展工作实践,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的场景及遇到的问题,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论理解及培养自身的实际能力。

2.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是学好任何课程的基础,也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然而如何才能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却是一个不容易实现的目标。“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这就意味着学习是要付出努力要吃苦,而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性,大学生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不畏学习的苦并能苦中寻乐,而要达到这一效果,好的教法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那些理论性强的学科,如行政学原理、政治学原理,更是如此。这些学科理论性较强,讲授起来比较枯燥,以往教学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结果学生学得乏味,在此情况下,学生往往注意力难以集中,对老师所讲内容不能入耳入心,日久形成惯性,就会对这门课失去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课程有兴趣,案例教学法是一个不错的解决途径。通过讲授带有故事性的真实案例,可以让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发挥作用,由于爱听,而认真听,由于认真听了,也就愿意开动脑筋思考案例中的问题,由于思考了,进而也有了自己的见解,也就有了成就感,学习兴趣便自然而然产生。

3.有利于大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在当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也必然要适应这一个重要的经济环境,这一点在学生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十分明显,就是对学生的就业有益。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是现实的,有能力者不愁就业,然而这里的能力是真实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文凭高低。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往我们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知识丰富,似乎这就达到了“传道”的师之责任,然而现在看来,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强大是不能划等号的,因为我们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的多为理论知识,而真正的能力是实践能力,这一点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实现。而案例教学法可以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捷径———通过案例教学再现实际事件发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受“实践”磨练,从而提升实际工作能力,这对他们的未来就业十分有益。

(二)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学实践中应用也较为广泛的教学方式之一,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是学习成效好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认为只有调动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主动获取知识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培养能力[2]。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的思想,启发一词由此产生,启发式教学也由此得以开创。启发式教学法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启发式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寻找问题的答案而灌输式教学则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知识是什么,学生接受就可以,不用自己动脑思考。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启发式教学是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启发式教学的主要优势在于:

1.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式教学与以往常用的灌输式教学法比较一个显著差异就在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灌输式教学法突出了教师的在教学中的地位,把教师作为权威,把学生当作受众,权威教师将自己的知识一股脑灌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至于学生的自身的特点如何,能否很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却不是教学要关注的。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接受知识也难以深入。而启发式教学,教师不是要直接把现成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是要依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领悟知识,感受知识,从而学会知识,牢固知识。而这一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教学是围绕着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展开,教师的地位是启发者,而不再是强力灌输者。

2.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把学生主体作为主体,他们能否积极主动学习直接关系着他们学习的好坏,决定着教学的成败,而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是学的关键。启发式教学强调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的学习思维围绕着教师的讲课内容动起来,让他们的思维随着教学进程前行。他们不动就不能获得知识,而教师的启发也使得他们有积极思考的意愿和动力,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激发,有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习也就不再是难事[3]。

二、案例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融合的必要性

案例式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各自有着独特的优势,对课程教学与提升学生能力意义重大。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中,采取单一教学方式的教学活动很少,通常为多种教学方式融合应用,达到单一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效果。案例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也有着融合的便利与必要。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一)案例教学法自身存着有无启发性及启发性强弱的差异

如在《行政学原理》教学中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是必须的也是有效果的,但是在使用的案例中,有些案例就能够吸引学生深入思考案例中的问题,而有些案例就是平铺直叙,直白表述,没有让学生主动进行深入思考的“魅力”。究其原因,还在于案例有没有“进行琢磨的味道”———即启发性存在与否及强弱。

(二)启发式教学的实现需要案例教学作为载体

通过怎样的媒介进行启发,把启发教学蕴含在怎样的载体中,是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没有较好的具有启发性的载体存在,启发式教学就没了基础。而案例具有故事,故事最容易蕴含进启示性内容,由此,也才会有具有启示性的“寓言故事”出现。正因为案例能够较好担当起启发式教学的载体功能,这也成为二者进行融合的必要性所在。

(三)案例式与启发式教学法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案例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能力上各有各的优势,只是实现优势的路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案例教学法侧重于通过理论的现实应用的展示,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及再现实践性场景培养学生能力,而启发性教学法是通过“诱使”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开动思维,寻觅答案,实现能力培养[4]。因此,当二者融合应用后,将会起到从多角度形成合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及促进能力培养的作用,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从而使教学的质量效率大幅提升。

三、案例式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融合的路径

案例式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有着融合应用的必要性,但如何进行有机融合需要认真斟酌。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二者在《行政学原理》教学中的融合主要应从几方面入手。

(一)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案例进行教学

《行政学原理》课理论性较强,几乎每一章内容都有新的理论出现,因此,理论学习成了这门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理论具有的抽象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此,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引入来进一步说明、分析有关理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当讲授行政原理中的“人本原理”时,我们就讲授了汉高祖刘邦是如何借助韩信、张良、陈平等能臣扭转自身劣势,把曾经比自己强大的项羽打败,并最终建立汉朝的案例。这一案例起到了加深学生对“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人是事业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的理解,这就把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知识较容易得真正内化为了学生的知识。同时,刘邦的成功案例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刘邦自身无治国之才,无统兵之能,却能够赢得天下,原因何在?这必然促使学生不自觉地进行思考,启发的效应也就相应实现了,案例教学与启发教学紧密融合到了一起,效果也较好。

(二)进行启发教学时尽量使用案例

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学生思维时可用的方式很多,如直接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用间接设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如在讲授《行政学原理》中的“行政领导”时对领导者素质要求进行分析:什么样的人才可能成为领导,学生是感兴趣的,这时可以用启发式教学,如直接问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素质的人才可能成为行政领导者?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启发下开始思考。这样的单纯启发式可以用,也会收到一定效果,但这样的问题式启发,学生的思路会很窄,多只会联想到现在的一些国家主要领导人有怎样的特质。由此,得出领导人的素质要求。显然,这是不全面的。在讲授这个内容时,我们是通过讲授以往一些有影响的领导人的成功故事来进行启发,从而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成为“行政领导者”的素质要求。在这节中我们就用了三国时刘备成就蜀国事业的故事来阐述古代成为领导者的素质要求。又讲述了如何从挫折中奋起,最终带领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故事,来阐述现代成为领导者的素质要求,古今联系比较,启发意义明显,学生的思路也开阔了,认识问题也深刻许多,对领导者的素质要求的认识也更全面更符合现实了。

(三)多教学环节使用启发性的案例

教学过程都由多个教学环节构成,而每个教学环节都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果,为此,各个教学环节都应能够让学生保有学习积极性,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启发式教学与案例式教学法的融合应用也必不可少。如在导入新课时,可先讲一个体现授课内容的具有启发性的案例,我们在讲授《行政学原理》的“行政决策”一节时,先讲了一个“中央电视台标王决策失误企业垮”的真实案例,案例讲了1992年中央电视台标王秦池酒厂依靠广告宣传把秦池酒推向了全国市场,一时取得了成功,但他们没有在提升酒的品质上下功夫,而是错误决策,把所得利润用来建矿泉水厂,结果不仅没赚到新利润,而且因为资金吃紧没能继续争得标王,随之酒的销路也逐渐断绝,企业陷入困境。这一案例既有故事性,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这个案例启发性也非常强:企业为什么会倒闭?企业决策正确与否对企业的生存有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需要深思的问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积极性格外高,他们要从教师的讲课中找到决策为什么重要的答案。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创新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广大高校教师应本着多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的教育目标,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案例和启发式融合应用的模式与路径没有定规,在实际应用要根据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以保证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冬生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俊兰.关于启发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21(1):51-52.

[2]刘嵘.案例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