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一、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辨析

1.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之由来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3年3月下发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教人[2003)3号),决定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这是我国为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的一项学位工作改革,也是继1985年开展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以来,为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开辟的一条新途径,同时也为高等学校提高师资队伍的学位层次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由1999年我国开展的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演变而来的,其区别也就在于将招生范围由高校“两课”教师扩大到符合报考条件的所有高校教师。

2.高等学校教师攻读硕土学位的三条途径

高等学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有三条途径,第一条为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成为统招硕士生,最终获得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第二条是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土学位,并通过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最终获得硕士学位;第三条是通过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最终获得硕士学位。

在我国,通过全国硕土研究生统一招生人学考试方式入学进行全日制硕士学习的硕士生通常称为统招硕士生。我国于1985年开始为未能接受研究生学历教育、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开辟了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土学位的渠道,旨在鼓励公民多渠道自学成才,此为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我国开辟的又一条不同于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途径,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就属于这一类型。

比较高等学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三条途径,可以看出三者在入学方式、学习形式、授予学位类型等方面存在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对外语的要求不同。通过第一条途径获得硕士学位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人学考试,外语具有较大的难度。通过第二条途径获得硕士学位虽然无须参加入学考试就可以进入各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但是只有通过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才具有参加论文答辩,进而获取硕士学位的资格。这一类型的外语考试也具有相当的难度。而通过第三条途径获取硕士学位虽然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外语入学考试2003―2004年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日语、俄语)考试),2005年改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CandidateTest,简称“GCT”,除对外语能力进行考核外,增加了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但从外语联考和“GCT”往年的情况看,这两类外语考试难易程度一般,录取分数线又由各招生院校自定,录取分数线都不太高。这无疑给广大有求学需求,而外语水平一般的高校教师提供了一条较为容易的求学道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第三条途径获取硕士学位由于其外语压力不大,高校教师可以专心学习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无疑是高校教师获取硕士学位三条途径中较为方便和容易的一条途径,将受到更多高校教师的欢迎。

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产生的原因

1.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数量和高校教师数量猛增。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数量迅速上升,相应的高校教师数量也迅速增加。在高校层次的构成上以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居多,新增加的高校也多是高职高专院校。我国截止到2005年5月24日有普通高等学校1794所,其中本科院校701所,高职高专院校1093所,分别占普通高校总数的39%和61%,可以看出高职高专院校所占绝对数量较多、比例较大。另外我国目前还有成人高校484所,独立学院484所,军事院校百余所。高校教职工数量和专任教师数量迅速增加,尤其是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随着在校生总数的增加,高校教师数量猛增,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从1998年到2005年,普通高校数量从1022所增加到1794所,增加了772所,增幅达75.54%,并且在这期间我国还合并了许多院校,部分高校规模变得十分庞大,万人高校比比皆是。普通高校的教职工和专任教师数量2004年相对于1998年分别增加了58.11万人和45.12万人,增幅分别达56.44%和110.80%。虽然成人高校数量下降幅度较大,但其教职工及专任教师数量下降幅度不大,因此从总体上讲高校数量、教职工数量、专任教师数量都有较大增长。1994年至1998年,普通高校教师的年增长速度一直低于2.2%,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后,普通高校教师数量开始高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校升格合并导致高校教师规模扩大,例如2002年、2003年两年新增高校教师数达10.8万人;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高校扩招后教师紧张,新招聘了大批年轻教师。

2.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土及以上学位人员数量比例偏小,国家和高校迫切要求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学位层次,高校教师个人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及学位层次。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人C1999)10号)提出:到2005年,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是:提高学历层次,使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教学科研型高校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教学为主的本科高校达到60%以上;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达到30%以上。现在已经是2006年了,但能达到这一目标的院校恐怕还不多,几乎没有一所高职高专院校达到国家要求的30%的比例,即使教学型本科院校离60%的目标也有较大差距。表2中列出了我国1998年一2004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各学历层次的数量及所占比例。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普通高校中专任教师数量2004年相对于1998年增加45.12万人,增加了110.81%,其中硕士以上教师所占比例由1998年的27。78%上升到2004年的34.29%,增加了6.51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拥有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数量达53.27万人,占62,06%。这说明我国普通高校教师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伍规模明显扩大,学历结构有所改善,但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突出表现在普通高校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相对偏低,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过大。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的大量增加,导致高校教职工中低学历者人数有所反弹。总体来说,我国高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仍然偏低,距离目标相差较远并且进展较为缓慢。高校教师个人急需提升学位层次,高校也急于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学位水平,改变教师队伍结构。我们国家正是出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素质和学历学位层次为目的,才设立了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形式。

3、高校教师获取硕士学位的途径不多且较难,不适合高校教师实际情况,迫切需要开辟新途径

前面已经提到了高校教师获取硕土学位的三条途径。希望通过第一条途径即攻读统招硕士获取硕士学位的高校教师,一方面是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由于外语入学考试难度较大,很多教师都不能通过。一般情况下通过这一途径获取硕士学位的多为年轻教师,而相当一部分教师研究生毕业后不再回原单位工作,而是转投其他单位,对提高本单位教师队伍学位层次的作用不大。通过第二条途径即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获取硕士学位的高校教师,一方面由于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土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有相当的难度,硕士学位的获取率并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再迫于外语考试的压力,其学习时间多花费到外语上,对专业课程投入精力较少,所以其学位的含金量也较低。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由国家为广大高校教师开辟的一条相对来说较为容易的,质量有较好保证的,有利于快速提高高校教师学位层次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好途径。

三、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现状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我国在2003年“非典时期”过后推出的,第一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高校教师对其不是十分了解或者了解的不够透彻,多数人还以为和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土学位是一样的,入学后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到了2004年高校教师对其了解就比较透彻了,报考人数大幅增加,竞争也比2003年激烈了许多。可见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学位教育深受广大高校教师的欢迎。下面简单从其培养单位、招生对象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介绍一下其发展现状。

1.2003年―2005年培养单位数量、招生计划、入学考试科目,详见表3

2.招生对象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对象为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从事教学工作满2年的高等院校基础课、公共课(含“两课”、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国防教育)、专业课教师以及高职、高专、新升格院校的教师。虽然要求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但在实际的招生过程中,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即教职工也参加了这一学位教育,说明其报名条件放得比较宽,这就给更多的高校专任教师和教职工提供了更大的参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机会。

3.培养模式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参照培养单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制订培养方案,同时加强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可根据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校累计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其中至少应有半年全脱产学习。目前各培养单位对此项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此要求的范围内培养模式灵活多样,各不相同,入学时间有春季人学和秋季入学之分,学制2―4年不等,一般均要求修完应修课程,修满所需学分,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方可以获得相应专业的硕士学位。有的培养单位采取和“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相同的培养模式,有的则尽可能的按照全日制研究生的模式来进行培养。

四、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前景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土学位工作的开展,为高等教育战线的教师开辟了一条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渠道,也为高等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调整结构、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目前占高校专任教师60%以上的五六十万拥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教师将是其稳定的生源,该项工作将在短期内服务于我国的高校师资建设,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学位层次,将受到高校教师和高校的双重欢迎。但从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来看,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录取分数线由各招生院校自定,录取分数线过低势必影响生源质量。另外不同培养单位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土学位的重视程度及培养模式各不相同,学制2―4年不等,其培养质量也会参差不齐。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质量问题事关社会对我国硕土学位和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评价,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质量过低将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评价低下,最终会影响到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

尽管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因为它为高校教师提高素质和提升学位层次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确实能起到提高高校专任教师和教职工教学和管理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的作用,对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学位层次有很大帮助。只要各培养单位以严谨的态度给予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应有的重视,积极探索其培养模式,尽可能按照全日制相同专业的标准采培养,并保持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特色,确保其质量和含金量,就能使这一服务于我国高校师资建设,提高广大高校教师学位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健康、稳定地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校教师。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来源;继续教育;技能实践

从世界范围来看,2/3的劳动力都是技术工人,他们是各经济体的中流砥柱。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主体。前教育部长周济说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要走在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最前沿。近日,在全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强调了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设是落实国家战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劳动者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中职学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具有职业实践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职业修养与职业理想。但现实的师资状况和继续教育等因素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本文主要就公办中职校为例,通过分析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现状,从中探析中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可行性途径。

一、 中职教师的来源分析

从国外职教研究资料看,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招募职业教育教师时,除了学术方面的要求外都会特别重视其工作经验。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职业学校也曾从企业引进职教师资,他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对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水平面与职业素质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等因素,企业的能工巧匠进入职校工作变得不可能,中职学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越来越少。

目前,中职校教师绝大多数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不仅缺乏任教经验,尤其缺乏工作经历与实践能力。以我校为例,近十年中录用的近40名专业教师,90% 是高校应届毕业生,绝大多数是非师范类毕业生,仅4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逐步培养。

二、 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中职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可分为学术(学历)方面、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

1.学术(历)方面

本科毕业的新教师就适应中职理论教学而言,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足以胜任。但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对师资力量的要求出发,提升学历层次非常必要。例如,四星级学校、国家高水平示范学校等评估标准对教师的学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考在职硕士研究生成了许多青年教师工作后的第一目标。

2.教学技能方面

教研活动开展较正常的学校,通常会通过每周的教研组活动、校级或更高层次的“五课教研活动、二课评比活动”等形式,促进和提高广大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有些学校还通过开展“青蓝工程”等活动,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辅新教师适应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能力。

3.专业技能方面

目前,教师在技能方面的继续教育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三类需要推动型。一是教师资格推动,申请职校教师资格必须具有本专业四级职业技能资格;二是“双师型”教师占专职教师的比例推动,要求具有三级或以上等级的职业技能资格;三是评定职称推动,职称越高对职业技能等级要求越高。在此背景下,教师自觉参加技能资格培训与考核,取得资格证书。学校为鼓励广大专业教师技能等级的提升出台不同的优惠政策,如承担部分考试与培训费等。显然,这种证书型的技能水平可能要“打折扣”。

第二种是对专业教师的考核。专业教师每年要完成一定时间的企业实习,但实际上企业实习时间无法保证。一是专业教师平时的课务普遍较重,无暇下企业实践;二是暑假期间教师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比较多,无法抽出时间到企业参加实践,蜻蜓点水式的企业实践收效甚微。

第三种是各级暑期的师资培训。这种类型的专业师资培训,更多地是在课程设计、教学手段与教学过程的培训交流,在增强实践技能水平方面的效果很有限。

综上现状,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即使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他们的教学活动仍然是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与实际的生产活动严重脱节,极大影响了技能教学的有效性,无法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 中职校教师专业成长有效途径分析

现行的教师招聘政策与教师培养制度,使得大多数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历是学校到高校再到学校的模式。这种状况将会严重影响中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以下从我校某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方式来探析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1.企业实践

九十年代初专业教师到学校报到时,通常会安排到企业实习三到六个月,熟悉生产过程、工艺要求和生产管理。事实证明这种安排非常科学有效,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的要求,实施专业技能教学不再是本本主义,而能以真实的生产案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生产情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实现了技能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学校加大新教师企业培训力度,近七八年中先后派出两批共8名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一到二年的全脱产专项实习。实习期间要求他们每天写实习日记,每月回校汇报学习情况。分管校领导一丝不苟地查阅实习日记,点评互评交流学习。这些教师边工作边学习边总结,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水平迅速提高。六年来他们在教学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附表)。

2.技能大赛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第3篇

教学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教学观念与模式的持续更新是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建设和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又是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取决于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和训练方法。因此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水平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包括用现代教育思想开发实施课程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服务能力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水平的途径与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师资培养使教师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每一位高职院校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四项基本条件,即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学习能力,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能力,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和经历,与社会经济、技术同步更新的专业实践能力。

更新教师理论知识和提高教师学历层次,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优化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需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前沿技术的需要,更是提高师资利用率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所以必须有计划、按比例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根据各专业建设的师资比例结构选择进修的学校, 并注意避免教师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学校,防止知识结构的同质化。

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策略与方式。通过师资教育教学培训可以使教师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拓展思路、更新观念,为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丰富的素材,极大地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针对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年轻、优秀骨干教师外出进行课程进修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授课能力。参加骨干教师业务培训班,也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出国学习人员要申报课程选题,制定学习计划书,带着任务出国学习,回来后要进行汇报答辩。

加强实践锻炼,提高教师实操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提升师资水平的突出特色, 是落实“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缺失是导致教学水平低下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重在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目前高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方法主要有下企业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参加短期实践操作培训班、参观访问、到企业做兼职、参加科研活动和技术服务等多种途径,其中顶岗实习的方法最能综合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是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顶岗实习时间长,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实施时有客观的难度,同一时间也不可能有很多的教师同时去顶岗实习,只能在某一时间段推荐几位教师到企业去。而后几种方法虽然参加人数多,但难以全面综合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技能培养方法,而且必须要结合各学院自身特点选择。

同时我们还要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按照专业教师培养计划,定期循环向行业企业派送专业教师尤其是企业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建立专业教师轮岗实习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必须脱产到企业交流实习半年,进行专项技能的强化实践锻炼,通过接触企业一线生产实践工作、企业导师指导、参与企业研发项目等途径,不断积累专业教师的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及时获取前沿行业技术,从而动态可持续性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确保专业教师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二、开展教研活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说课、观摩课、教学比赛等教研活动是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载体,也是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为促进教师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能力,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真正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说课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使教师进一步树立现代高职高专教学理念,深入了解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条件和要求,提高驾驭教材、备课研究、教学设计等环节的能力和水平。说课是面向教师,主要目的是帮助自己提高教学能力,为整体教学设计水平的发展服务。说课通过现身说法的表述,实际上已经把教学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形成了一种授课前的实际演习。因此,通过说课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

观摩课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方式,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观摩课教学交流活动是以课堂教学的本来面目,突显教学本质,尽力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求实、求新、求变是共同的特色。观摩课最大的特征就是示范性,通过观摩课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营造教师相互学习的氛围,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极大地推动高职院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激发全体教师从事教研的热情。教师通过多次观摩课的锤炼,能把课上得更为精彩,逐步具备更好的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因此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离不开观摩课的磨炼。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香港精英教育;教育竞争;二次升学机会;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3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89-04

作者简介:廖文伟(1979-),男,香港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文化和经济社会学研究。

注释:

①所有受访者名字均为化名,考试及入学年份等讯息删除。

②香港树仁大学于2006年正式升格为香港第一所私立大学,于2006年前获得的大专学历,可通过修读一年兼读制的衔接课程,获得本地学士学位。而珠海学院于2003年开始允许开办部分学士学位课程。

③以前俗称科技学院,社会中仍有不少人采用俗称,为尊重受访者的原话,后文仍采用科技学院的俗称。一、调查对象:香港教育竞争的失败者香港长期沿用英式精英教育体制,教育竞争非常激烈,学生须经过会考及高考两次淘汰,才能争取到读大学的资格。据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本年共有83 059名考生参与香港中学会考,争夺24 000个中六学位,平均升学率是289%。而这批成功升读中六的考生,还须再于两年后参加高级程度会考,争夺每年14 500个资助大学学位(资料来源:香港教育局)。换言之,在八万多的考生中,最后只有不足18%的学生能够升读大学,而高达82%学生则成为教育竞争的失败者。然而,考试竞争的一次失败并不代表他们从此与大学教育无缘。在这批教育竞争的失败者中,部分学生可通过不同的途径,最终成功获得学位,本调查报告旨在对此过程做全面分析。

二、调查报告架构本调查报告于2010年11月期间以深入访谈的方试通过访问13名不同途径获得学位的香港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调查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一,探讨他们获取学位的不同途径,包括副学士课程、私立大专课程、文凭及高级文凭课程、公开大学、自资学位课程、海外升学或在职进修等。第二,了解学生选择升学起点的原因。第三,分析学生在升读过程中不同的竞争情况。第四,描述学生对正规学位教育与另外途径升学间异同的意见。第五,讨论学生的学习历程及对其日后升学及职业轨迹的影响。

三、调查内容1.升读大学的另外途径

(1)副学士学位

副学士是参考美国社区学院开办的副学士学位而引入香港的。中七毕业的学生,可升读为期两年的副学士学位,根据修读成绩再报考本地资助学位课程。而中五毕业的学生,则须先修读为期一年的副学士先修班,再修读副学士课程。自2000年开始,不同大学纷纷开办副学士课程,令副学士毕业生逐年递增,其中不少成绩优异的学生通过此途径获得升读大学的机会,其中包括RSY①:

“我当年参加高考,成绩不理想,经过一番选择,最后报读城市大学的工商管理副学士课程。很幸运,两年后我根据副学士的成绩,获港大社会科学院取录,修读公共行政管理学位课程。”(RSY)

(2)私立大专课程

有数所学校于香港提供自负盈亏的私立大专课程,供中七毕业生报读,其中最著名的有香港树仁大学及珠海学院②。不少毕业生通过学分豁免制度,衔接修读本地认可的学位课程,最终获得学士学位。如:

“我参加高考,成绩一般,之后报读树仁大学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毕业后我工作数年后,报读公开大学的衔接课程,获豁免80学分,得以一年时间获取本地学士学位。之后再根据此学位报读中文大学的社会学兼读硕士课程,两年后获硕士学位。”(LGX)

(3)文凭及高级文凭课程

香港所有大学、教育学院、专上教育学院③及职业训练局均有开办文凭课程及高级文凭课程,供中五及中七毕业生报读。它为两年全日制,完成课程后,学生可选择继续攻读高级文凭课程或就业;而高级文凭课程同样为两年制,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可继续升读本地资助的学位课程。如:

“我当年参加高考,中文科不合格所以未能升读大学,于是报读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的高级文凭课程。2000年毕业后我全职工作,之后报读理工大学兼读制的建筑工程学士学位课程,经过四年的努力毕业了。2007年我获取攻读港大兼读制的建筑项目管理硕士课程,之后获硕士学位。”(DWB)

(4)海外升学

海外升学历来都是香港学生获得学位的重要途径,与以往中五或中七毕业生直接考海外升学的路径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先于本地修读高级文凭或大专课程,再衔接海外大学学位课程,从而缩短修读时间及节省留学费用。如:

“我高考后入读树仁大学社会学系,读了两年后,感到应尽快获取学士学位对我将来会有莫大帮助,因此通过澳洲教育中心,报读澳洲麦哥利大学的社会科学学士课程。由于我曾于树仁学习两年,因此能获24个学分豁免,只须再修读68个学分便能毕业,最后我获学士学位。毕业后我再于澳洲获得翻译及公共传播两个硕士学位。”(OLH)

(5)自资学位(Top-Up Degree)课程

除了本地资助的学位课程外,不同大学均提供自资的衔接课程供学生报读。自资学位课程较本地资助学位课程学费高,部分学校的课程质量参差不起,认受性成疑。因此,报读获本地认可的自资课程是最为关键的。如:

“高考后我升读理工大学语言学的高级文凭课程,毕业后全职工作,之后有感个人知识与竞争力的不足,因此报读理工大学兼读制语言学自资衔接学位课程,虽然学费较高(每学分约$3000,共需修读21学分),但课程获本地承认,我最后顺利获学士学位。”(GAQ)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双师型;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86-03

世界技能大赛(worldskills competition),作为职业教育界的“奥林匹克竞赛”,展现着当今世界各技能强国、制造强国的主流先进制造技术。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技能大赛,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技能精英角逐竞技、展示技能的赛场。截止到2013年,世界技能大赛共设立了六大类共计46个比赛项目,其职业标准分类、相关技术规范对我国的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职业技术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我国由于受苏联职业教育体制影响等历史原因,尽管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世界工厂,但职业教育和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一直存在差距。可喜的是,我国于2010年10月正式加入了世界技能组织(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成为第53个成员国。这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个国际性技术技能交流平台,观摩学习先进技术,借鉴制造业强国、技能强国的人才培养、技术推广、技能培训和开展技能竞赛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宣传中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成果,扩大中国在世界制造业、职业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乃至竞争力。

与此同时,目前在我国众多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一体化”教学开始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教学发展趋势,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整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目前,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迫切需要既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

本文从德国、英国等世界技能大赛强国及高技能国家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入手,对比我国目前“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过程,分析并归纳“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培养途径。

世界技能大赛强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以制造技术领域为例。近几届世界技能大赛中的强国,主要是德国、英国、瑞士、日本、韩国等几个制造业强国及地区。现以德国和英国为例,分别予以分析。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德国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紧密互动。按照“双元制”教育资源配置,其职业教育分别在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或企业中进行。与之对应,其教师分为职业院校的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及学校之外职业教育机构的实训教师(ausibilder)。其职业标准从刚开始的初级工手工操作一直到高等级的高新技能、管理知识;在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的开设规定了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根据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和《实训教师资格条例》,无论是职业院校的实践课教师、理论课教师,还是教育培训机构的实训教师,在入职之初均需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及认证,学习职业教育学知识,通过师傅或技术员培训学习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并获得专业资质。尤其是实践课教师和实训教师,除了职业教育学理论知识之外,还需接受严格规范的专业技能训练并通过认证。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不是过于突出,但也需要在专业对应的企业实习一年及教育实习两年,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并获得实际操作、授课教学等经验。除此之外,上述三种教师均须在入职后持续地参加继续教育,提升专业能力并学习新技术、新技能、新规范。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机构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场所通常安排在一起,并与企业或者社会服务场所尽可能一致。理论、实践可以灵活转换,遇到的理论问题可以在实践中演示验证,实践问题可以方便地进行理论探讨并加深理解。上述形式可以较为有效地确保受训教师的“一体化”能力,培育“双师型”师资。

(二)英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在英国,采取了大学、职业学校、企业“三方参与”的方式:教师在大学接受教育获得学位及教师资格,在职业学校教育实习获得教学经验,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最新技术并获得职业技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包括了职前培养、入职辅导

和在职进修“三段融合”培训体系。

在职前培养环节中,学校本位的职教师资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和继续教育教师。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的总体模式是:在大学接受教育——获得学历、学位以及教师资格证书;通过在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实习——获得教学经验;通过在企业工作——获得技术与管理技能。而在继续教育阶段,年龄较长的教师由于来自一线工作岗位,已经具备专业经验和熟练技能及其他领域的培训经验,校方鼓励他们获取教师资格认证并提供培训课程,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

入职辅导主要针对新获证、新入职的见习教师开设,辅导期累计需达3个学期,并在5年内完成,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通过指导教师的帮助以及与其他同事交流学习,实现反馈辅导。促进新任见习教师在教学及专业方面不断进步。辅导期间,每学期末由学校进行考察,形成书面报告并在上级教育部门备案,以此作为是否正式聘任该教师的主要依据。

在职进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在职进修。类似于入职辅导,由在职教师提出申请在指定的培训学校任教,从而得到教学法、相关能力培训和提升。二是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在职进修。教师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工作,由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当指导员,并监控培训进程和培训效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受训教师聘用、晋升职位及确定工资的依据。

可以看出,在德国、英国的职业教育中,尽管没有专门的“一体化”或者“双师型”这些一一对应的概念,但其职教师资培养途径非常合理,包括入职前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引入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教师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在入职后的在职学习中,通过指定教师辅导,入职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一体化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技能。通过不同途径、多样化的培养及认证,使得职业院校教师成为拥有较强“一体化”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及相关探讨

将德国、英国的职教师资培养途径与目前笔者国内优秀“双师型”教师个人成长经历进行比较,二者职业生涯中存在如下共同点:(1)教师入职前,接受过系统的技能学习及认证,已经是较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即核心技能——操作技能的获得。(2)有较长时间在企业一线工作或实践岗位教学的经历,即基于操作技能之上获得实践经验。(3)成为高技能人才并具备实践经验之后,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及(职业)教育学、(职教)心理学学习及后续辅导,在基于技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系统理论知识的获得与提高。由于不同的国情和教育体系,培训和学习方式、途径都不尽相同,但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相似,可以大致归纳为“核心技能的获得实践经验的获得后期理论知识提升”三个阶段,如下页图1所示。

值得指出的是,技能的获得,除技能学习能力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外,还存在特定的学习年龄期。一般说来,个体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期间是20岁之前的青少年,技能学习效果最好,一旦超过这个年龄,不但学习技能的效果不理想,实践中实现起来也相当困难。也就是说,对于“双师型”人才培养而言,除了入职前后在企业一线或者实践教学经历、乃至后期的理论学习深造、教学法学习等管理层面可控因素之外,首先需要个体具备较高的的技能学习能力,而且应在年轻的“黄金时期”获得足够多技能。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尽管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但由于对相关概念认识不清晰,在具体实施上存在着不科学、不符合规律的做法。如部分职业学校片面追求学历层次,将新任教师的招聘条件定位为硕士毕业生甚至博士生,或采取“先招聘高学历人才,然后加以培训技能”的做法,试图对招聘的硕士毕业生或博士毕业生培训技能,培养成“双师型”师资。尽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这种做法一方面混淆了“技能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的界限,将硕士、博士这样的科研型人才用于其本身不擅长的操作技能领域,造成了人才及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忽视了目前国内大部分硕士、博士毕业生并不具备较高技能、甚至技能学习能力较差这一客观情况,即便入职后有技能培训和企业顶岗实习,这种不按照客观规律、将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和企业实习以模块的方式进行简单叠加,最终收效往往不尽

人意,徒浪费宝贵的人才和相关资源。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院校中,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利用其独有的单独招生渠道,从优秀的技工学校毕业生中招生,再进行系统的本科四年理论学习和教育学教学法培训,各个培养环节较为符合“双师型”师资的培养途径要点,贯穿了从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教学。虽然短时间内不足以完全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界对“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需求,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相关人才匮乏的危机,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

“双师型”和“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地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和教学法学习在任意个体上的任意堆积或叠加。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是由特定受训人群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序下就特定内容展开学习才能造就的高级人才。在我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之后,我国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方式、高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等方面的差距再次体现了出来。希望以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技能大赛”为抓手,以备赛、参赛为契机,以国际水平的技能竞赛带动我国的技能竞赛,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最终稳步推进、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持续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saunders,r.assessmen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ctor: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rns based adoption model [j].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2,56(2):182-204.

[2]guthrie h.the issue of cert iv tae [j].training & development,2012,39(1):8-010.

[3]smith,e.a rich tapestry:changing views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qualifications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ctor1[j].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5,33(3):339-351.

[4]张瑞,徐大真,张玉洲.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离金牌有多远[j].职业技术教育,2013,727(21):26-29.

[5]陈凌,邓志军.英国高职教育“双师素质”师资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146-149.

[6]牛晓燕.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5(9):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