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众参与环保意识法律制度

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也就是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他是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现行的公众参与制度,又称为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民主制度,是指在环境保护中,任何公民既享有保护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都有平等保护环境事业和环境决策繁荣权利,都应积极主动的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但是在实践中,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的民众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调查,提出了一些提高民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举措。

一、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1、从公众参与意识和态度来看,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有待提高。据调查统计,56.7%的公众认为中国环境污染状况“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远高于认为“不太严重” 和“没有问题”的22.8%。但对面临的环境问题重视程度较低,排在社会治安、教育.人口.就业之后.位居第5。但是公众的环境保护的“知”与“行”有较大的差距.公众的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索取意识远高于环境参与意识和奉献意识。公众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环境意识,对自身的环境问题较为关心,但是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却依然表现出“政府依赖性”.即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职责而非个人义务.对环境保护不参与、不奉献,民众心理普遍存在着想拥有一个好的环境.却不愿意为此有所付出的心态。

2、公众的环保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环保知识包括公众对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知识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理解程度.对环保政策法规,政府环保措施.公众环保权利和反映环境问题的渠道的了解情况,对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环境问题严重程度的认知度。公众的环保知识处于相当低的层次.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各地政府采取的环保措施知情率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概念模糊,超过1/3的人对“治理污染措施”的认知仅停留在环境卫生层面。

3、公众的环保意识及态度不高。公众在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性”特点.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在环保方面应负更多的责任;在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上,公众更倾向于在当地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重于环境保护认为“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环境”;公众的道德意识较弱.只有不足1/3的公众愿意在购物时考虑环保因素并愿意为了环保而接受较高的价格。

4、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总体水平极低。高层级参与行为就更少.诸如为环境问题投诉、上访的人数不足总投诉.上访人数的4%,只有当环境污染直接侵害到个人利益时,愿意采取行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如果不涉及自身利益则很少会采取主动诉讼行动。

二、提高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度的对策建议

1、加强公民教育。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素养。调查显示.公众的环保行为.环保习惯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参与环境保护的机率越高。教育是增强国民素质的关键,环境教育则是贯彻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公众参与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学校,在职和社会等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知识,技能等环境素养.培养和造就“两型社会”建设所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各层次管理人才。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培养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保护环境的理念。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制观念.树立公众依法维权观念,有效地监督政府决策和企业行为。倡导和践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诸多问题与长期存在的“政府依赖型”环保意识息息相关,政府主导型的环境管理模式也给公众参与带来了体制。近几年来,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始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并提供了相应的途径和机会.如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就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举行公开听证。参与环境保护是国家法律赋予公众的权利,应建立起政府.企业和公众互动机制.增强沟通与对话,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公众的主体意识,让公众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自身的义务。公众是“两型社会”的建设者.美好的家园、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公众成为环境管理、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主人翁,而不是旁观者。

3、推行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提高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话语权,及时公布政府的环境决策和企业的环境行为等相关信息.增加环保透明度,通过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者施加压力。目前,中国已出台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政府为推行环境信息公开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由于环境知识的专业性.环境保护的技术性,实际上阻碍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参与和监督。各地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促进环境信息公开化,定期与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污染物质的新发现和检测结果.加强与群众的互动联系,以利于公众的监督,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4、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拓宽公众参与途径。公众参与需要从法律上得到规范化.制度化保障。在中国现有法律的引导下.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法规、条例或是实施办法等.细化地方操作标准,用法律形式明确政府,企业.普通公众在环境事务和环境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引入环境诉讼或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环境仲裁机构,对环境纠纷进行仲裁。建立被告方举证责任制.降低公众参与的成本。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机制,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途径、方式和程序做进一步扩展,鼓励公众多层次参与环保。改变目前单一靠检举和揭发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事后监督局面,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加强事前预测,从过去的末端参与到预案参与、过程参与和行为参与,从事后监督的参与到事前与事中参与,从环境个案的参与到环境决策参与,使公众参与的方式多样化.使公众从微观参与到宏观参与,真正发挥公众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三、结论

总之,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反战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多方并举,加大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惠贤.我国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之研究[D]. 汕头大学,2010,(05)

[2]黄猛. 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法律问题[D]重庆大学, 2005 .

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环保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方法

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在素质化教育大潮的推动下,环保教育不断融入教育改革之中。在高中各项课程中,生物课程与环保事业联系更加密切,学校和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环保教育与日常学生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推动文化教育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一、将环保教育融入到日常生物教学中

在高中课堂上,课本是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第一面镜子,教师是科学知识传授的第一人。一个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将课堂内容准备充分完善,做好课前备课工作。高中生物课本中与环保教育联系密切的知识包括生物物种、资源多样性、环境保护、社会人口及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应该充分将课本知识与现实中学生熟悉的例子相结合,充分做好教学素材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举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危害环境的严重后果,从而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例如,在课本内容讲述生物多样性时,可以讲述人类乱捕滥杀青蛙,造成鼠虫类泛滥,危害正常生物链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保护生物链的重要性;在讲述资源多样性的生物知识时,可以讲述人们乱采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沙漠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危害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植被、植树造林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具体的环保例子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既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又强化环保意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二、注重学生环保兴趣的培养

学生是一群充满好奇心的群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讲授生物环保知识时,应当采取良好的、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对生物与环保的相互联系性产生兴趣,主动了解生物环保知识。

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讲述与环保联系密切的生物知识时,可以留出一部分谈论时间,提出生物课本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要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培养积极思考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酸雨课程时,可以将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应对保护措施作为课前讨论问题,让学生小组谈论回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阐述酸雨形成原因时,有的同学会回答工厂排放超标废气的原因,有的同学会回答汽车尾气的问题等。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酸雨危害视频及图片,让学生加深对酸雨的危害性的认识,激发学生保护大气,排斥乱排乱放的恶习。在阐述应对措施时,学生就可以根据之前总结的酸雨形成原因,作出相应的应对策略。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身的思考与参与,认识到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认识到保护大气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环保观念的加强,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环保意识在生物实验中的渗透

生物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自身实验的过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物元素与环境的碰撞,加深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强化学生的环保观念。

在进行酸雨危害实验时,教师通过自身示范,将一定程度的与酸雨酸度相同的酸性液体及实验的小植物等试验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将一定量的酸性液体滴露在植物叶面等不同材料上,观察不同材料表面的变化过程。随着液体酸性的加强,实验材料表面受到的破坏的程度越大。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感受到酸雨对于不同材料的破坏性,体会到酸雨对事物的破坏程度,从而加深学生减少酸性气体排放、植树造林、保护大气、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实验结束时,让学生将未用完的实验材料归纳整理,合理放置,既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资源的有限性,又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活环境,从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树立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并让学生意识到环保事业不分大小,鼓励学生从身边的环保小事做起。

四、结语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将环保教育融入生物知识教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将环保教育与日常学生科学知识教学相结合,以学生教育为切入点,推动环保事业的不断进步,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生物;渗透;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68-01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看,对环保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对环境知识的传播和传授尚未纳入教学主渠道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环境教育尚未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初中生物作为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的基本学科,它在帮助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同时,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神圣职责。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机会,向学生讲解关于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充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取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条件

1.1 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项不容小觑的话题,在国外英、美等发达国家都对环境教育比较重视,美国的环境保护协会和环境保护教育专家,都在极力呼吁环境教育从学校抓起的理念。但是,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植入校园的理念与认识的不足,就导致了环境教育无法真正的在初中教育中深入展开。在以往的环境教育中,仅仅对学生实行简单的、象征性的环境教育,导致学生无法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而缺乏对环境问题知识的了解和日常环保的行为忽视,导致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严重不足的问题出现,因此,就充分体现突出了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必要性。

1.2 可能性。当前,我国正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艰巨任务,而这都离不开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环保教育既是国策教育,又是国情教育,更是人的素质教育。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应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境观念与意识的责任,形成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及关心环境的情感,获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动力。另外,初中时期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环保教育,帮助他们从小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初中生物课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素材,只要教师努力挖掘、适时插入,可以使生物教学与环保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不足

初中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可以通过课堂实验对不同环境下生长的植物进行对比,以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有一定的认识为主要目的,进一步的加深初中生的环保意识。可以通过初中生物课堂适时、适量的向学生渗透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初中生物学科中有很多探究性的学习课题,教师应合理地利用这一优势,将环境教育的课题合理的渗透到初中生物课堂中。初中生物教学是一项非常适合渗透环境教育的学科,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初中生物教材没有大篇幅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课题,初中生物教师只能通过课题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争取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初中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

3.1 立足教材,深入挖掘。初中生物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保教育的素材,教师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在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较有效的途径。例如,教学"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引导学生观看一些《环境警示教育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被大量破坏,环境极度污染,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日益恶化。接下去再通过几个具体事例,像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气温异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体污染、淡水资源趋减、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等,唤起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去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学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通过具体事例,向学生介绍动物在保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由于人们不懂得善待这些野生动物且大量捕杀蛙类、鸟类,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造成鼠灾、虫灾。人类被迫增加农药使用量,反过来又污染了自己的生存环境。讲授"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时,让学生观看各种生物的图片,了解这些生物的价值及生存状况,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提高环保意识。

3.2 注重探究实验,倡导亲身体验。课本中有大量的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实验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探究,如《探究:探究酸雨的危害》,笔者组织学生探究"酸雨"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同学们亲身感受酸雨的危害,意识到环保的重要。另外,笔者还根据教材内容布置一些探究活动,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笔者将班级分为四组,分别调查人类破坏校园、马岭河峡谷、马岭镇街道等的行为,然后共同讨论交流这些行为的危害。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切身感受,把环保行动化为自觉的行动。

3.3 有效利用课堂活动,进行环保教育。初中生物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活动"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环保教育。通过活动去经历、去感受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明显。如:实验室中检测同学们从不同地点收集到的水,了解水污染的状况;通过观看《动物世界》纪录片,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一步认识到环境破坏对生物造成的危害,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3.4 借助实践活动,强化环保教育。要将环保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灵当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首先,组织环保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实践活动。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开设环保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环保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利用校园空地开展绿化实践活动,对校内外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到社区进行噪音监测及对生活垃圾分析,学生通过环保活动,不但巩固和加深了课内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发挥了个性特点,成为环保小卫士。其次,利用相关节日,进行环保宣传。以"植树节、爱鸟周、无烟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土地日"等为契机进行环保宣传,介绍酸雨、沙尘暴、白色污染的由来和危害,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就在自己身边,从而认识到污染的危害,自觉加入到环保行动中。

总之,通过初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能够有效的加强初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做出必要性的贡献,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一、生物教学中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教师是关键

为此,生物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近年来,我国积极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形势发展很快,生物课教师要努力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认真收集有关资料,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使高中生物课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落到实处。

二、了解环境现状,加强环保使命感在人类利用环境的过程中

因为认识的片面性,对自然界进行了掠夺性的滥用,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甚至威胁了人类的生存。通过生物课程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就是人类自身造成了如今的悲剧,让学生明白,人类不能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向自然疯狂掠夺,必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不致于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

通过学习,让学生清楚我国在环保工作方面的客观状况:国民素质普遍低下,生产力水平偏低,我们所处的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日益紧张,恶劣的环境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保护环境的使命感。此外,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自然价值理论,即生物圈的一切存在物都有其内在价值,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人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尽量少影响其他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在未来,自然资源越发紧缺,维护环境安全迫在眉睫,通过教学内容的传授,使高中学生了解到人类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短缺难题,通过教育,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参予保护环境的使命感。

三、学习课本内容,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高中课程的学习,并经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得高中学生对环境保护形成初步的观点,在高中二年级的课本中,就有许多知识点或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环保这个话题。如“遗传与变异”这一章节,就阐述了环境因素也是产生变异的条件之一,还有,“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这一试验,也强调了环境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发思考,使高中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环境的某些自然特性,明白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干预,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以确保自然环境本身所具备的有限的自我恢复功能。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认识到生物教学中涉及的环保内容,提高学生对环保行为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培养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就某些与环境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生物与环境”这一章时,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同时让学生拓展认识到,若随意捕捉、残杀野生动物,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身边有没有随意捕捉、猎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积极思考,有的同学回答宠物市场有贩卖野生鸟类的商贩,有的同学说餐馆中有蛇出售,或者在市场中有野生蜥蜴以及乌龟等野生动物。在学生全部投入到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课堂状态时,除了在教科书中涉及的几种动物与植物外,教师还可为学生播放一些稀有动物的幻灯片,让学生增加对动植物的热爱,激发其保护动植物的兴趣,或者组织学生观看如《可可西里》等与环境相关的电影,通过真实的语言及视觉效果让学生体验保护动植物的迫切性。让学生触景生情,并通过积极讨论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因此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己,捕杀野生动物行为通常满足的仅是人类的眼前利益,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学习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让学生意识到阻止残害动物行为的重要性。

在讲解生物的多样性面临威胁这一知识点时,可利用课本上的内容向学生讲解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介绍当前水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威胁。让学生意识到水对人的身体与生活都是及其重要的,假如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而当前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和我国目前的人均用水的形势已经相当严峻,通过这些数据,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已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因此应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如及时关闭水龙头、洗澡时尽量选择淋浴的方式、浇花用淘米水、冲洗厕所用擦地的水等,加强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又能树立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通过以上各种课堂教学方式,以真实的数据说服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规劝身边人不要因眼前利益而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环境的眼中破坏,最终只能害了人类自身。

五、通过现代科技教育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教育中,不能只给学生讲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等,使学生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当今在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上科学家们的研究增加到教学中去,如让学生了解利用基因工程,可创育出高效杀虫和防病的工程菌,既解决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又不污染环境;利用生物科技能生产可再生能源,如将植物纤维素转化为酒精等清洁液体燃料,利用秸秆生产沼气和氢气能源;利用生物技术解决某些环境污染问题,如建构超级细菌,高效吸收和有效分解工业废水的有机废物和毒物,实现排污过程的生物净化;还可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解决白色污染等。

六、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将环境保护意识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去

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环境保护 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80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严重,一方面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制止环境破坏活动,采取有效方法为环境“疗伤”,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避免破坏环境现象的发生。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重任,因此,提高这一特殊群体的环保意识意义重大。对高中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生物教学,生物对人类生存的世界进行归纳总结,是提高学生认识的有效途径,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生物课堂这一重要教学资源,将环境问题与生物教学上的理论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环保渗透,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通过高中生物教学进行环保渗透的重要性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很多高中生会进入大学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在不久的将来在社会各个岗位肩负重任。生物是与环境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因此,通过生物教学学生能够学到很多环境知识。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然而不可否认,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人类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大威胁。例如:雾霾是近几年人们所熟悉的一个名词,而以前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雾霾,人们只知道什么是雾――一种自然现象。之所以会出现霾就是人们对大自然破坏的结果,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霾的出现,近几年,尤其是冬季,霾的盛行使人们看不到蔚蓝的天空,见不到温暖的太阳,人们感觉整个世界都是雾蒙蒙的,并且环境的污染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疾病。环境问题如此严重,因此,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意义重大。

二、通过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意识

提高学生“人与生物”和谐发展的意识,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能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努力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人类不仅是环境的产物,也塑造了环境,尤其是近代文明的发展,更加剧了人对环境的塑造作用,人类能否得到幸福,与人地关系密切相关。通过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环境知识,从自身出发,做到学生行为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通过教学,老师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物圈中的地位,明白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让学生对环保的迫 切性引起重视

因为人们对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与利用,产生了严重的环境后果,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高中生长期在校园学习,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也是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新课改以来,通过多种途径提到了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而造成的严重环境问题,大量的物种灭绝,还有很多物种成为濒临灭绝物种。这些问题学生也能够通过杂志、新闻等有所耳闻,如果老师能够在生物教学中再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例如:学生在新闻上看到的很多环境破坏现象,因为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学生对这些环境问题的认识也只能是停留在理论状态,而如果老师将这些环境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会使学生感受到这些环境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学生内心会自然产生一种紧迫感。

(三)老师应该将与环保有关的法律渗透到生物课堂教学之中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渗透,既要将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法律渗透,也至关重要。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环境破坏活动不仅仅要受到社会主义道德谴责,更是一种违法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那么怎样才能通过生物课堂有效对学生进行环保法律知识渗透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老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对学生进行环保法律知识的渗透,并非一件易事。单纯的生物教材知识与法律并没有太多联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之前,老师要先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学习,只有老师有效的掌握了环境保护法,才能更好的授课。

2.将环境保护法律知识与生物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法律知识渗透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将法律与生物教材的内容自然结合起来呢?老师要对二者进行有效衔接,首先将生物知识与实际的环保例子结合起来,然后再将实际的环保例子与法律条文结合起来,这样就显得顺理成章。老师切记不要为了单纯向学生讲环保法而讲课,否则会出现偏离授课主题的现象。

3.对学生进行环保法律知识的渗透,要注重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高中生是未来祖国的栋梁,通过生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环境破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还要让学生树立环保法律意识,在与破坏环境的现象做斗争时,能够有效运用法律武器。通过提高学生的环保法律意识,来提高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能力,同时对学生以后的为人处世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工作在未来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将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