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建筑平面设计

古建筑平面设计

古建筑平面设计

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仿古建筑设计;时代特征;通则权衡;工艺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提高,仿古建筑设计也在建筑设计行业悄然升温。但是由于对传统古建筑的研究不足,也出现了一批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的“伪仿古”建筑。这些建筑不但不能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起到传承发扬的作用,反而由于“拙、劣、丑”的形象而产生不良影响。仿古建筑设计具有难度和复杂程度,古建筑知识和技法需要渐进的积累,跳过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就不能深入体会古建筑的意蕴,仿古设计只会是无本之源。

一、仿古建筑范畴的认识

中国传统建筑伴随着华夏文明的源起而产生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建造风格是世界建筑艺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依照中国建筑史学基本观点划分为自原始社会时期至民国时期,民国后至今建筑定义为近现代建筑。因此目前仿古建筑基本上是指对民国和民国以前古建筑的模拟再创、用以还原历史风貌概况的建筑。

对于仿古建筑的种类,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种,其一系指仿古建筑严格遵循古建筑的通则与权衡,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施工工艺,是传统古建筑的复制、衍生、和再现,建筑设计要求应做到“神似形似”。其二则指建筑外在形式上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反映传统建筑的特点,在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应用现代建筑工艺,是采用近现代建筑工艺对传统古建筑的临摹再创。其设计要求应做到“神似形近”。至于吸收传统古建筑精髓,把古建筑特点作为建筑文化的符号特征,糅合古建筑元素的创新设计,严格意义上讲则不应归入仿古建筑的范畴,而是对传统古建筑的革新和创造性探索。

二、仿古建筑设计时代特征的把握

在仿古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仿古建筑是仿的何时的古?中国传统古建筑存在漫长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建筑有不同的建筑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把握仿古建筑的时代特征,就会出现明清的构件出现在秦汉的建筑上这样“张冠李戴”的错误。所以把握仿古建筑设计项目的时代特点乃是设计工作开展的第一要素。

中国古建筑时代特征演变的主因是审美倾向差异和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国建筑史学对其发展过程有细致的介绍和宏观的分期。目前学界将商周以后的建筑艺术分为三种典型的时代风格,也是在仿古建筑设计工作中常涉及到的建筑时代风格:

①秦汉风格。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秦汉时期建筑,除少数汉石阙石祠以外,无地面实物遗留到今天,但可以从石阙、石祠、砖石墓室、明器、画像砖石和铜器了解其建筑形象。

②隋唐风格。隋唐建筑组群序列开阔舒展,建筑造型浑厚,装饰华丽;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隋唐建筑从文献记载和雕刻、绘画中可反映其建筑风貌,留存到今天唐朝佛教殿堂建筑有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

③明清风格。宋元建筑在中国古建筑隋唐风格和明清风格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明清建筑继承了前代建筑艺术规律,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雍容大度,规制严谨,机理清晰,富于趣味。宋元至明清建筑迄今均有遗存,尤其明清建筑,遗存为数众多。为我们开展仿古建筑设计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例证。

中国古建筑时代特点的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对中国古建筑历史的研究和建筑时代风格的熟知,在仿古建筑设计工作中就可以避免出现时代错位的硬伤,避免出现生拉硬凑和臆想产生的“四不像”作品,使仿古建筑设计符合建筑历史发展的规律,虽然为仿古建筑,但能够优秀反映体现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和生命力。

三、仿古建筑在现代工艺中的设计要点

正因为古建筑拥有以上特点,所以在仿古建筑中应尽可能的以现在工艺的手段实现以上特点。中国古建筑中以明清时期的苏式园林古建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人们熟知;所以在仿古建筑形式中以仿明清苏式古建为主。

古建筑的主受力构件大体可分为:柱、梁、桁、檩、椽。传力方向为:屋面椽檩桁梁柱;途径明确,受力简单。而古建中的梁均为简支梁,这对建筑物的抗震是很不利的,所以斗拱这一构件就诞生了;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中梁与柱均为刚结,梁承担抗震作用,从而架空了斗拱这一构件;而现在屋面工程大部分采用现浇整体式,所以檩、椽等构件也成为非必须构件,可以取消。这样会对外立面产生影响,所以仿古建筑的屋面工程成为整个工程中关键的节点。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而在这些形式当中又以歇山顶的应用在苏式建筑中最为广泛。 “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歇山顶屋顶在两侧山墙处,不再像硬山式和悬山式那样,山墙是由正脊处向下垂直一线。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讲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在古建筑中屋面结构多为木、瓦等轻质材料,两条垂脊相对荷载较小。而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屋面自重较大设计时应在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处设梁建立可靠支撑从而明确山花部位屋面的传力途径。这和古建木作中的“桃尖顺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由于现代工艺取消了椽,“飞椽”这一形式只能通过混凝土的可塑性强这一特点来实现。

古建筑中梁支撑桁进而支撑屋面,而现今对进深要求不大的建筑可以将平梁更改为随坡面的折梁,这不但减少了工程造价,也可相对增加整个建筑物的室内高度,不会有压迫感。而梁跨度较大时,例如寺庙等需要内部空间较大,结构内部不宜设置柱;如使用折梁则会对边柱产生侧向的水平推力,而古建筑的柱截面形式多采用圆柱,所以不能通过改变柱截面的方法来抵抗水平力,联想到一般明清时苏式园林建筑大多有外廊,可将外廊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由外廊柱与结构边柱用大梁连接共同抵抗屋面折梁传递给柱子的水平推力,这样就解决了柱子同时承受三项应力的不利受力状态。

虽说古建中的各式“飞檐”、“望角”等复杂且精细的装饰构件通过混凝土来实现是对施工工艺的考验,但苏式仿古建筑最关键的难点还并不在结构本身,而是仿古建筑的节能。苏式古建讲究的是明亮、通透。需要相对较大的窗口,这在北方很多城市规范要求的开窗面积和传热系数等都是不满足的,这回在设计和施工中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困扰。这就需要相关的规范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些特殊的要求。

四、结语

中国传统古建筑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优美的建筑形象和独特的建筑构造享誉世界,建筑文化影响深远。在从事仿古建筑设计工作中应充分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把握古建筑构造精髓,才能通过仿古建筑去传承弘扬优秀的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剑平《关于仿古建筑形式的思考》学术论坛 2010.07

[2]程宜康.仿古建筑的探索及思考[J].筑韵,2006,9.

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规划;选址;建筑朝向;建筑间距;遮阳;通透;水系;山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的发达,气候变暖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就连北极的冰川也在加速融化,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全世界各个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节能环保。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建筑节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此减少对能源的利用,减少温室效应排放。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工作者要越来越重视在设计上来解决和减少建筑对能耗的依赖,建造更多的节能和环保型建筑。

但在平时建筑设计当中,设计人员以及规划主管部门还有建设单位考虑容积率多少、日照间距够不够、空间形态好坏等问题,很少能够从节能的角度来考虑设计。特别是在规划阶段重视节能环保的就少之又少了,节能设计只有在单体方案设计阶段才有所考虑,从而产生了许多单体设计难以解决的问题。

所以,提倡建筑节能首先应该重视规划节能,从建筑的规划选址,以及建筑规划布局阶段就要考虑节能环保,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也会从总体上来减少建筑能耗。然后再从建筑单体设计本身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达到降低能耗,设计出节能环保的建筑作品。

规划节能设计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当中就要充分考虑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关系,从建筑设计开始就把节能作为指导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从总体设计上为建筑节能创造先决条件。特别是规划总平阶段考虑节能对于居住建筑尤为重要。

因为影响居住区气候环境及建筑舒适性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太阳辐射和空气流动(即风流)。因此,通过降低太阳辐射、增强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是规划节能的主要方向。由此,建筑朝向、建筑间距以及建筑的相互组合关系将是规划节能设计的重点。

第一建筑的主要朝向需要按照当地夏季的主导风向来排布

我国建筑朝向主要以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布局为好。这样跟夏季主要风向垂直,有利于自然通风,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同时,南北朝向的建筑物在夏季所受到阳光的照射也相对东西朝向建筑要少很多,因此减少夏季空调的用量;这一点,在古代的人们都非常的重视,比如永嘉南溪古村落的规划选址中,渠口村土地平旷而广袤,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东、西、北三面都有山环抱,村庄南侧是小南溪河流,河流的对面有不高的屿山,屹然独立,于是在盆地的东南角和西北角形成两个豁口,一到夏季,季风循河谷北上,在坦下村折向西北,正好吹进东南豁口,所以渠口村向西北发展,渠口村的小气候因此四季宜人。现在的渠口乡还是南溪江中游最富庶的古村落之一。目前古村落还保存的很好。南溪江很多村落的选址都是这样的,比如岩头、芙蓉、张大屋、溪南四村等,都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高山来抵御冬季寒风。河流上的季风带来夏季的凉爽。楠溪江的很多村落的选址都选在(北)背靠山峦,南侧临水,为了避开冲刷水岸,村落建在“腰带水”一侧,而不能对着“反弓水”。这既保证了村落的安全,又充分考虑了利用夏季风来降暑,利用山来遮挡冬季寒风(图-3)。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从整体大的建筑规划布局朝向等方面就考虑了建筑节能。巧妙的利用自然环境和地形来达到增强建筑夏季自然通风降温的效果。

第二,居住建筑的南北向距离应在满足当地规划部门的日照间距要求上有所加大

除非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特别是居住建筑物的间距增大有利于空气流动,这样使建筑物同空气的交换增加,有利于降低建筑物的温度,从而降低建筑能耗比例。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节约土地与合理的建筑布局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优化总平面设计。

图1-1 背靠山 图1-2 缝溪村总图

这一点在南溪江古建筑上也有很好的体现,比如缝溪村的住宅多内向,院落禁严,三合或者四合院落,院落内都有水池,前院有甬路,水池一分为二,后院则是整个一方大池。这样住宅与住宅之间加上院落,再加上之间的道路就有很大的间距。通风自然很好,而且房子前后都有水池,在炎热的夏季也会带来很多凉意。不得不说古代的建筑当初虽然未必有建筑节能的概念,但是他们却是从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建筑建造中总结出了很好的实用性经验,足可以保证他们的建筑能够实现冬暖夏凉。因南溪江地处南方的原因,更多考虑的还是怎样达到夏季降温防暑功能。这对于今天我们的设计和规划也是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借鉴。

第三,居住建筑群的组合应充分考虑整体的节能效果,以有利于居住区内的自然通风。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居住区规划应确保“风道”的畅通,建筑群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应结合主导风合理设置,使空气流通。这在南溪古村落中主要体现在一个是街巷比较宽阔,一般主街有3.5米~5.5米宽,巷子宽也在3米左右,岩头村的浚水街宽度竟有7.2米,有些街巷和沟渠网相配,南溪江的村落都是活水穿村,这些街巷(沟渠水溪)不仅是交通道路,也成为自然风的通道,而且主要街巷都程南北走向。住宅不做封闭院落,围墙矮矮的(给人以亲近和谐感,没有任何高大院落围墙的的压抑感,这也体现出当地民风的淳朴),这些对于整体建筑的通风是非常有好处的。这在当时的年代不得不说人的聪明,他们在有意无意当中已经在利用规划来保证风道的畅通。无疑这是对节能降温是非常有好处的,特别是这种穿村而过的流水,以及房前屋后的大大小小的水池,也都起到了夏季降温防暑的作用。

图3-1 穿村而过河流 图3-1 笔直的街巷

2、在建筑设计中夏季的主要风向作为建筑的主要朝向来排布,排列建筑物应当按照南面小北面大,南侧低于北侧的原则来设计,确保整个小区内建筑都能吹到自然风,北侧建筑高可以成为人工的屏障,抵挡北侧寒风(一般是冬季吹北风),这样的建筑群体在夏季能迎合南风、引导空气穿越,冬季又能阻挡寒冷北风的侵袭,较好地适应气候的变化。

3、减少采用封闭式建筑组合,平面组合成“U”型的居住建筑组团,开口应尽可能朝向夏季主导风向,保证“U”型内部建筑的空气流通。古楠溪江建筑大多正房是南北朝向,侧面配以厢房,作为仓储和牲畜用房,或者是连廊,南侧大多为开敞院落,前面有矮矮的围墙。这些古代建筑的做法非常吻合我们这种U字型建筑布局的特点,让今天的我们真的很佩服古人的聪明和他们规划技术的高超。

图4-1 U型建筑 4-2 U型建筑群

4、在规划阶段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三维模型的日照模拟运算,在满足采光、日照、防火等要求下,利用建筑物的自身遮挡和建筑群间的相互遮挡,减少太阳辐射对居住建筑的影响。

这点上来说,在楠溪江古建筑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的就是利用建筑物自身的遮挡来减少太阳的辐射了,比如很多建筑都有长长的出挑屋檐,南北向建筑利用出挑屋檐,如果建筑有两三层的就在窗顶出挑的挑檐来达到遮阳的效果,一楼大多会有一个开敞的檐廊,廊上有屋顶,人们大多喜欢在廊下乘凉,话家常。既能吹到风,却不用担心被雨淋。同时可以遮挡炎炎的烈日。包括侧面的山墙上,以及窗上都有这种出挑,结合建筑的屋檐,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的具有地方特色。形成了楠溪江古建筑的非常鲜明的特点,坡屋顶,长长的檐廊,窗顶出挑遮阳雨棚,造成错落有致的多层檐坡屋顶。

图5-1 挑檐 图5-5 商业建筑沿街走廊

建筑单体的通风与节能设计

在土地开发中,开发商为了达到土地最大开发利用率,都要求设计人员按容积率的最高值进行设计,甚至超过规划容积率设计,这样使很多新建的住宅多为一梯四户、一梯六户,甚至一梯八户都有。这种住宅单体平面在实际使用中通风很不利,尤其是在夏季,室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失,需要通过采用人工或者是机械通风降温,这样就增加了建筑使用的能耗。目前的许多建筑设计,建筑立面窗户的设计主要是从立面造型方面考虑――窗开的面积大,可开启窗扇面积又很小,这样的设计不但对隔热不好,对通风就更加不利。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忽视建筑单体的通风设计所造成的。因此一定要做好建筑单体的通风设计,而且要从平面和剖面两方面进行考虑。

平面的通风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平面设计尽可能按有利于空气的贯穿进行考虑。

建筑的进深应有效控制,避免建筑体型过于臃肿。房间的门窗位置应合理安排,窗户的朝向应有利于形成穿堂风,从而增加房间内的空气流动,利于室内换气。这在很多古建筑中都有所考虑,比如房间的进深都不是太大,一般6到8米深,且大多有南北开窗和门,很多建筑还在建筑的侧面山墙设置了可开启的窗,窗的上部设有遮阳屋檐,形成良好的穿堂风效果。

图6-2 南向窗 图5-4 山墙开窗

第二从通风的角度来讲,窗户可开启扇的大小是决定室内风速的关键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同时存在,才能在正负风压的作用而形成空气的流动。为了增强室内穿堂风的效果,一定要同时增大进风口和出风口。这样也有利于室内保持较为稳定的风速和均匀的流场,提高人体舒适度。

第三窗户的开启形式对通风面积和气流的流场均产生较大的影响。

如推拉窗与平开窗比较(相同窗户面积),平开窗的最大通风面积是推拉窗的两倍,通风效果明显优胜。上悬窗与平开窗对比,两者的最大通风面积相同,但由于两窗的窗叶开启形式不同,所引导空气产生不同的流向,造成的通风效果也明显不同。因此,从通风的角度考虑,对于有利于建筑通风的窗户应尽可能采用提高通风面积的形式,窗户开启的角度和位置要慎重考虑,科学设计,将室内空气主流场控制在房间剖面的人体使用高度。

南溪古建筑的窗都是平开的,且窗的高度基本都在人体高度范围内,这在现存的很多古建筑中都能看到。并且窗的数量也很多,有些基本上是在两个柱子之间都是可开启的窗,并列排布,两两相对,可完全开启。看来在古建筑当中,人们已经非常注重开窗通风降温的功能了。但是在今天我们的很多设计师为了准求形式美,一味的追求设计大落地窗,但却不能开启。这是完全和节能保温背道而驰了!这一点真的要向古人学习,功能要重于形式,功能决定建筑的设计。设计是为了建筑更好的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这一点一定要牢记。不忘初衷,方得始终。

建筑节能除了规划和平面设计时应对通风重点考虑之外,建筑剖面的通风设计以及外遮阳对建筑节能和保温也是非常关键的,在设计当中也要充分考虑其实用性,以及功能性,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节能环保的建筑。

希望通过本篇文章能够引起大家对节能保温的重视,特别是在设计总体规划布局阶段就能够引起充分的重视,并加以实施,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的扎扎实实的做好建筑节能保温工作。设计出实用的好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徐崇统.《耕读南溪》.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ISBN 7-900691-88-X/G 25

[2]徐崇统.《千年屿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ISBN 7-89490-170-9/G 405

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建筑;木结构;构造特点;火灾

一、古建筑木结构构造特点

早在3000多年以前我国在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建筑风格,采用木构架作为主要结构、基本布置方式多使用封闭的院落。从目前我国现存的各式各样的古建筑中来看,就结构体系来分析可知,传统的木架结构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比例。古代建筑的主要特征之所以是这种以木柱或者木梁为主要支撑结构的木结构,是因为在这种结构中,支撑房屋载荷的主要是立柱,而墙壁主要是起着维护和隔离的作用,顶多承载自己本身的载荷,类似于现代建筑中的填充墙。这一特征使得它能够适应我国大江南北的气候环境,并且可以适应各种房屋的功能设计需要。因而得到广泛的流传。同时由于墙体不是承重墙,所以其上的门窗设计的局限和约束就变小了,设计更加自由活泼,门窗大小以及开孔数量选择范围也更加广泛,根据不同的环境、采光需求甚至美学的需求进行设计,从而使得古代木建筑的实用性以及观赏性大大加强。

古建筑在设计建筑方面有几个特点比较明显,首先在平面布置规格方面,古建筑体型往往是较为规则的一些图形,例如矩形,六边形以及八边形等,具有很好的对称性,增强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在竖向选型的方面很好的控制了长宽比,较小的长宽比进一步加强了抵御地震的能力,在遭遇地震时建筑物只会发生滑移,而不会倒塌倾覆。

其次在结构体系方面,柱脚平置于础石之上,以一种类似于铰接的方式连接,通过柱子将载重分散传递到地基之上。普通情况下,这种结构通过柱子和础石的摩擦力来支撑水平载荷,当遇到地震等特殊情形时,水平载荷大于柱子和础石间的摩擦力时,柱子开始相对与础石滑动,这样就保持了底部剪力的稳定,减小了对建筑结构本身的损坏。与之类似的古建筑中经常采用的铺陈结构也可以产生相对滑动的效果,同样可以减少一部分水平方向上的外力影响,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同时古建筑结构中节点多采用榫卯连接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半刚性特点也决定了木结构古建筑的特点为较小的结构刚度,较长的自振周期,且在节点部位可以有较大的弹塑性转动变形发生。较长的自振周期可以有效的避免共振现象的产生,而节点的结构特征则能很好的耗散一部分外力的影响,使得木结构的古建筑的稳固性能大大加强。

另外关于古建筑的承重木架的构造是由榫卯连接的柱和额枋形成的架住体系和抬梁式梁架系统组成的承重体系来实现的。其中柱架结构中的柱子在不仅形式上进行了美化处理做了卷杀,还进行了一些特殊的处理,例如生起和侧脚等,在木结构上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来看角柱的生起主要使用语殿堂一类的建造过程中,不但形成了优美的弧线效果,还具有重要的力学意义。这种结钩中由于柱间存在高差,由于载荷的竖向压力的作用,其结果就是增加了节点处的压力,将榫卯节点压得更加紧实,增加了节点的连接的刚性,使得整个结构的稳固性大大加强。同时,同一列柱子在进深方向的高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山面中柱要低于角柱。当建筑遭遇地震等较大外力时发生较大位移形变时,这种结构可以有效的限制铺作层的位移,确保其不至于滑动到柱架外,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固性,避免房屋的毁坏。除了生起的处理方法之外还有侧脚的做法。即向外斜出建筑物檐柱的柱底,形成柱头的向内倾斜。这是对传统立柱要竖直的理念的改变,此时的柱与柱之间会形成一定的角度而不是传统的相互平行,这样就导致建筑物的外轮廓呈现出一种梯形的轮廓。

二、火灾问题分析

从目前的资料和研究表明,古建筑的火灾案例中,引起火灾的原因主要有香烟、明火、电器设备和认为纵火破坏等。但是应该看到真正造成古建筑起火后迅速蔓延发展成火灾的主要原因在于古建筑本身的特性,综合以上对古建筑木结构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布局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主要有几大方面:

首先火灾载荷大,等级低。火灾载荷的概念可以这么理解即单位面积上的等效可燃物的量,也就是说火灾载荷越低,等效可燃物的量就越少,燃烧后释放的热也就少,发生火灾后所可能形成的规模也越小;火灾载荷越高,等效可燃物的量就越多,燃烧后释放的热量也就越多,一单着火,那就更容易迅速蔓延发展成火灾。可以简单的理解火灾载荷同火灾的蔓延程度之间成正比关系。而古建筑的火灾载荷主要由建筑物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布局所决定。通过有关的调研分析可以发现,古建筑的一个特点就是布局密度比较大。往往是建筑群落形式组成的,即主建筑在一条轴线上横向排开,辅建筑在主建筑的前前后后分布。另外现存的一些古建筑的建筑材料主要为木料,有些建筑的屋顶材料还多选用红松等做结构支撑。这些松木类材料除了具有一般树木材料的易燃的特点外,还有很大的出油率,这些油不仅可以促进其本身的燃烧,还会增加其他材料的可燃性,真正是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此外古建筑的墙体也多使用木材料建筑,这就使得古建筑的木材使用密度远远高于现代建筑,是火灾的一个主要隐患。此外,古建筑内特别是寺庙等建筑内一般会悬挂有帐幔壁画等,这些物品经过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使用和风化,易燃程度非常的高。所以说,如果有明火存在,建筑物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是易燃物品,火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蔓延到整个建筑物的各个角落,甚至引起整个建筑群落的毁灭。更不幸的是,正在使用中的古建筑尤其是宗教建筑内,明火使用非常的普遍如香烟、烛火等。另外还有密集的悬挂物,这些都是很大的火灾隐患。

其次,古建筑起火因素多、发生火灾后施救难度大。由于人们的火灾意识淡薄,现实生活中引起火灾的原因很多,比如电器设备过热,烟头、烛火等明火,雷击等。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古建筑的消防措施都非常的不完备。另外需要考虑到一些文物的保护,施救过程也会受到限制。同时由于古建筑的布局较为密集,发生火灾后的损失会较大。且许多的宗教建筑建于高山之上或者山坡处,也增加了施救难度。

三、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我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特点在平面选型上多采用较为规则对称的结构;在结构体系上,采用铺作层结构以及节点的榫卯连接方式。另外还会使用生起、侧脚的处理方法,使得结构更趋于稳定。同时这些建筑存在很多的火灾隐患,需要人们提高警惕,加强防火措施以保证这些宝贵财富不会受到损失。

参考文献

[1] 张鹏程。中国古建筑抗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建筑;防雷工程;设计施工

引言

古建筑物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阁、塔等建筑,是我国古人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不仅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同时还是深入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宝贵历史资料。古建筑文物是不可再生珍贵资源,保护和传承先人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每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股建筑物多为木结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经受着风霜雨露、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和考验,极易造成损伤、残坏或坍塌,尤其是一旦受到雷电危害,后果不堪设想。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境内北、东、南三面环山,分布着百余座山头,中西部为泗河、沂河冲积平原,地处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构成了东北高、西南低的基本地势,海拔落差较大,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影响,曲阜市雷电灾害频发,每年的6~8月是雷暴多发期,具有强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本文以古建筑为对象,分析了当地古建筑防雷设计及施工,以期做好当地古建筑防雷工作。

1.古建筑物易遭雷击原因

很多古建筑位于高山上,所处位置地势较高,且突出,很容易遭受雷击,而且,大多古建筑周围有高大的古树,这也极易引雷祸及古建筑;古建筑通常为木质结构,木材经过长年的腐蚀,变得十分干燥,潮湿的雨季,木材电阻率变小,积蓄大量静电,遇到雷暴天气容易引来雷电流,再加上近年来,为维护古建筑,不少古建筑加装了大量消防、安防等电子设备用于防火防盗需要,这些弱电子设备及大量电源、信号金属线路一旦被雷暴击中,雷电流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即会沿着金属线路入侵破坏建筑物及设备,引发火灾。

古建筑防雷通常包括直接雷、雷电电磁脉冲和球型雷的防护,其中直击雷和球型雷对古建筑危害较大。根据雷击灾害事故统计资料和实验研究可知,雷击地点与建筑物遭受雷击的部位具有一定的规律,受建筑物形状、结构、性质及内部设备等影响雷击的选择不同,这是由于雷电发展至距离地面不远的空中时,地面电场增强,高大建筑物尖顶及其边缘上电场强度达到最强,成为引雷点,高大的建筑物引雷上身。古建筑檐角、屋顶多设计有屋角兽头、丰宝铜顶等,这些房脊、梁柱和尖顶、边缘部位也是极易遭受雷击的位置。

2.古建筑物防雷设计

2.1 直接雷防护

古建筑要重点做好直接雷防护措施,针对古建筑群木质结构及檐角、屋顶多兽头、檐铃等特殊结构,装设避雷短针或避雷带进行防护,为避免影响和破坏建筑物外观,一般不设计独立避雷针和避雷塔的使用,避雷带敷设时应尽量不破坏到古建筑原貌。

2.2接地系统设计

接地系统是整个防雷装置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按照古建筑位置、结构及性质等,可将古建筑两侧、阴面等没有景观点和休息厅且游人较少的偏僻处作为接地位置,以垂直接地极为主,增大接地深度,防止对古建筑内部地表的破坏,而且接地引下线要在地面设置一定的高度内的保护措施,避免对游人造成威胁或被游人破坏等;古建筑内弱电设备接地系统和避雷带等直击雷接地系统之间要保持5m以上的间隔距离,反之就要在地下采用等电位连接措施。

2.3 电气和电子系统防雷设计

由于防火防盗,古建筑内部和周围通常会安装大量的监控、门禁、红外、火灾报警系统、通信系统和网络系统等电子系统,这些系统设备大多采为弱电设备,耐过电压能力较低,且报警装置、出入口红外探测设备、摄像头等装置均安装在室外,如果被雷暴击中,产生的电磁脉冲入侵将会破坏这些系统设备,造成电力、通信等系统瘫痪,因此要做好古建筑的电子设备系统防雷保护设计。

①电源系统防雷设计。古建筑群低压配电柜总电源输出端要装设大通流能量的电涌保护器作电源系统的初级防护,然后再各个建筑分单元配电箱安设II级电涌保护器进行防护。建筑物周围报警装置、门禁、出入口红外探测装备、摄像头、计算机终端处等电源引入端分别装设电源终端保护电涌保护器。

②监控系统防雷保护设计。摄像头安装在室外,雷雨天气如防护不当遭受雷击的概率较大,应作重点防护。首先要将室外摄像头装设在建筑物防雷分区的LPZOB区内,使摄像头处于防雷保护范围中;要在摄像头视频线和电源线两端装设电涌保护器,并作屏蔽,如果是带云台的摄像头应针对云台控制信号线两端做好防雷设计。

③消防、安防系统防雷保护设计。信号线路从远端引入室内,遭受雷击后会将雷电流引入室内进而破坏室内设备、威胁室内人员安全等,因此还要加强安防、消防、通信线路防雷与过电压保护,保障各种信号新路畅通。首先要在古建筑群信号线路总进线端出安设初级防雷保护,然后分别在各路报警主机处加装相应的电涌保护器,上传总线及监控室主机接口处应分别装设通信线路电涌保护器,各火灾报警器主机处分别装设火灾白景琦主机专用复合电涌保护器,在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红外探测系统、对讲系统等弱电设备处电源、信号线路分别安装相应的过电压保护装置,做好监控室主机、火灾报警器主机等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保护。

3.古建筑防雷装置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3.1 等电位连接

古建筑上所有的金属宝顶、宝盒、铜饰等金属物体都要和防雷装置进行等电位连接。对于安装有防鸟铁丝网的古建筑屋檐、所有金属管线屏蔽层和设备的金属外壳等设施均要作等电位连接。监控、消防等控制机房应根据定系系统工作频率分别采取S型结构或M型结构作等电位连接。

3.2 屏蔽

对进入古建筑的供电线路、信号线路等不能架空入室,应在进入室内前采用套管屏蔽埋地或埋地电缆引入室内,并与古建筑防雷装置作相应连接。

3.3 综合布线

古建筑内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应按照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规定要求进行,统一设计并施工线路走向和相互间间隔距离,保持室内各种线路的合理布设。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线路均应套管或采用金属外皮的电缆,最后全部进行可靠接地。

4.结语

古建筑属于世界人类文化珍贵遗产,在进行防雷设计施工时,要全面了解分析古建筑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雷电规律、结构特性等,统筹规划,认真仔细进行设计和施工,尽量不损坏建筑物及区域地表原貌,切忌追求豪华,破坏建筑物原貌;同时要在充分满足防雷需求前提下,因地制宜,选用性价比较高的防雷产品,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建立完善的防雷保护体系。日常还要加强防雷装置维护检测,做好定期检查和临时检查,确保古建筑防雷装置发挥可靠、安全、有效的防雷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翠翠,李军,许梦宇. 济宁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2(10).

[2]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 57-94(2000版).

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室内设计;园林;景观

一、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1 中国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发展概况。中国夏商两代已经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于夯土台上的大殿,并产生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要素――廊院。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追求高大、华丽和宏伟,瓦、砖、斗拱及高台建筑开始出现。秦汉是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阿房官和始皇陵均为该时期大手笔的建筑作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期,也是中国木构建筑的成熟期。唐代建筑技术的最大成就便是斗拱的完善和木构架体系的成熟。宋代在建筑装饰及色彩处理上有较大的发展。明清两代在建筑群体组合及空间氛围的营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 古埃及的建筑与室内设计。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见证,它采用了简洁的几何形,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纪念建筑风格,最著名的是吉萨金字塔群。

古埃及的庙宇是由住宅扩大而成,采用石材作为横梁的石梁柱结构,空间中柱子大而密,密密的柱子和采用的高侧窗采光使庙宇室内充满一种神秘感。如著名的阿蒙神庙。

3 古希腊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以雅典卫城为代表的古希腊神庙建筑,其平面形式有圆形神庙、端柱式、列柱式、列柱围廊式,立面由三角形山花+端部柱廊构成。希腊建筑刻意安排不对称。古希腊有三种成熟的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式和科林斯柱式,帕提农神庙同时使用多立克和爱奥尼克柱式。

4 欧洲中世纪的建筑与室内设计。拜占庭风格影响早期基督教建筑,利用帆拱解决了将圆屋顶放在多边形平面上的难题,于是屋顶造型由帆拱上放置穹顶取代了十字拱。代表作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使用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减轻侧推力和结构厚度,飞扶壁的运用可使高度降低,扩大采光面积。

5 新艺术运动的建筑与室内设计。新艺术运动拒绝复古和传统式样,提倡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如铁和玻璃)。新艺术运动的基本主题纹样是S形曲线。由于铁便于制作各种曲线,因此室内装饰中大量应用铁构件。

6 现代主义的建筑与室内设计。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出现了四位先驱人物: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勒啊布西耶、赖特。

格罗皮乌斯创立了第一个培养现代设计人才的学校――包豪斯,并亲自设计学校的校舍。该设计既表达了建筑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又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

密斯・凡・德罗提出了“少就是多”的口号,在建筑设计中精于对钢与玻璃的运用。为巴塞罗那博览会设计建造的德国展览馆使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赖特倡导“有机建筑论”,强调建筑与环境的有机整体关系,赖特的建筑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代表作品是流水别墅。

二、园林与景观设计的产生和发展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概况。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秦汉的生成期、魏晋南北朝的转折期、隋唐的全盛期、两宋至清初的成熟前期、清中叶至清末的成熟后期。

隋唐两朝是中国园林发展的全盛期,在皇家园林方面,随西苑在沿袭“一池三山”模式的基础上开创了园中园及完整水系的规划形式。宋元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其内容和形式已经完全定型,造园的艺术和技术也基本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诗情画意,追求情景的交融。意境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追求。

2 西方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概况。古埃及真正的园林概念形成是在新王国时期,其庭园平面为对称的几何式,庭园为方形,中心为水池,它完全不同于中国秦代开创的一池三山格局。

古巴比伦的园林类型有猎苑、圣苑及著名的空中花园,空中花园是最早的屋顶花园。

古希腊的园林类型有宫廷庭园、文人园、宅园及公共性园林。么共性园林主要包括圣林和竞技园,竞技园成为后世欧洲体育公园的前身。

古罗马园林形式多仿希腊的柱廊园及宫廷庭园,到罗马全盛时期开创了一种新的园林形式――别墅园。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仍沿袭古罗马别墅庭园形式,沿山坡建园,这种依山丘地势高低分台层处理的别墅园又称台地园,是西方古典园林的重要代表类型。

3 西方近现代园林发展概况。城市公园兴起在英国,却在美国取得了大的成就。奥姆斯特德吸收了英国风景园的精华,创造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园林,成为近代园林的奠基人。现代园林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形成了融功能、空间组织及形式创新与一体的现代设计风格。

4 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思路

(1)设计要素创新的思路。现代技术产生的新的材料和手段,使得设计可以自如地运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及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等形体要素,创造现代景观。

(2)生态化的设计思路。关于保护表土层、不在造成容易侵蚀的陡坡地段建设、保护具有生态意义的低湿地与水系、按当地生态群落进行种植设计。

(3)反映文脉的设计思路。对于文化与场所的反映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个重要主张之一。

(4)追求隐喻和象征是设计思路。追求隐喻和象征也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主张。设计师为了体现自然理想或基地的历史环境,在设计中通过文化、形态或空间的隐喻和象征来创造有意义的形式。

(5)当代艺术表现的设计思路。当代艺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景观园林设计中,带有实验性的大地艺术借助景观设计手段找到了自己的表现舞台。

相关期刊更多

古建园林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

紧固件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机械工业标准件科技情报网;沈阳标准件研究所;机械工业紧固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中国机电装备维修与改造技术协会基础件分会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