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双高计划;三全育人;思政课;艺术院校

一、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 一些地区的职业院校,正在向着现代化高水平目标迈进,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也开始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阶段,正处在创新理念、完善体制、提高质量、拓展空间的改革攻坚期,“双高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双高计划”是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指2019年国务院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教育部和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二者简称“双高计划”【1】。

中国特色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学校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的重要指导和参与者,如何在艺术类(美术)学生中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是本文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分析和解读教职成〔2019〕5号文件,其中指出改革任务中: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臺,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提升信息化水平,这几个方面的改革任务,每一项都可为思政课教师借助和所用,帮助其更好实现“三全育人”的教学和实践效果。“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2】

二、艺术类(美术与设计类)院校思想政治课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情况,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不同,高职高专艺术类和非艺术类的院校又有差异,本文就主要针对艺术类(美术与设计类)的学校进行普遍性的分析。

课程情况: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4学分)和《形势与政策》(1学分)。三门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年级、大二年级的三个学期完成。

师资力量:2020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高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学历上,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师,之前以硕士研究生为主,本科和博士学历为辅,现在博士学历比例增大。专业上,以哲学、政治学、法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为主,辅以其他专业。双师培养上,大部分思政教师无跟岗访学、顶岗实训的经历。

生源情况:据中国高校招生网高校库中统计,招有艺术类(美术与设计类)的高职院校有39所。其中,2020年高考投档分数算法:美术与设计学类投档成绩=文化成绩×50%+专业统考成绩×450/450×50%(以上海市为例),也就是说,高职高专艺术类高考招生的成绩普遍远低于非艺术类考生。由于高考需要考专业课,所以,考艺术类高职高专的学生需要花费一大部分时间在专业学习上,因此在文化课学习上,所占用的时间和热情都低于非艺术类学生,必然会造成文化课基础知识普遍薄弱的结果。

学情分析:艺术院校学生视觉型占比高出非艺术院校学生 9.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艺术院校学生相对于非艺术院校学生思维更活跃,更擅长记住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如图片、图像、影片和演示中的感性的内容。【3】一方面,他们强调个性追求,敢于竞争,自我意识强;敢于冲破常规,易于接受新事物,思想开放复杂,奉行求新、求异、求变的创作观。另一方面,他们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危机感强烈,普遍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文化理论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他们对政治不太关心,政治理论修养不足,不喜欢“灌输式”的理论教育,缺乏学习积极性;【4】

教法分析:目前思政课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统编教材,遵循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学内容,采取标准化的课题形式、考核方式、实践形式等,同质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个性化的发展需求。【5】

三、结合“双高计划”,提升艺术院校思政课“三全育人”有效性策略

“双高计划”中提出要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6】其中,双高计划中还提到要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就要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分别对应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核心问题。

本文就以“三教”改革作为切入点,以“双高计划”的发展为契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三全育人”的有效性。

“谁来教”从教师改变开始,补充“三全育人”主体。

第一、“引进来”从思政教师队伍的构成改变开始。目前,思政教师主要是专职教师和学生管理、党团工作等兼职人员共同组成,基本都属于思政类、党团口的专兼职。从以技能为学习主的职业院校来看,教师队伍的结构略显单一,会降低全员育人的效果。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优势资源作为补充尤为重要,比如可以挖掘大师工作室中的大师们、校企合作中的劳模们,将他们引进来,补充到“思政队伍”中,形成双主体育人。将思政教师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以达到全员育人效果。

第二、“走出去”从双师型队伍建设开始。职业院校很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这个双师型基本以专业课教师为主,思政课教师很少有实习、实训、顶岗等相关下企业经历。因此,借助“双高计划”,学校在顶层设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时,将思政教师也纳入到计划中,让思政教师能“走出去”,到与学校专业相关的企业中去。同时,学校能给与他们考察、考评、晋升等一系列配套的考核,以此来激励思政教师参与相关双师型培养。参与双师型培养,既能丰富思政教师对艺术专业的了解、认知、认同,又提高了思政教师在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政课上的感同身受和吸引力,以达到全方位育人效果。

“教什么”从实践教学开始,丰富“三全育人”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使用的思政课教材都是马工程统一编写的教材,该教材于2018年重新修订,是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教学和科研力量,成立专门的教材课题组编写而成。教材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气质,又符合新时代的实践特点。从马克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兼具有理论性和时代性。但是基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学校的层次和专业等实际情况不同,赋予了思政课教师“教什么”的个性化设计。比如在艺术类(美术和设计类)院校,教师通过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兼顾思政课的共性和艺术院校个性特点,形成“三全育人”的新模式。

第一,增加艺术表现形式,升华爱国主义情怀。艺术类学生表达爱国的情怀,莫过于用一支画笔来抒发所思所想,所以,爱国主义+时代特色+艺术专长是他们将思政内容化为实践的一种常用表达方式。学生既通过作品完成了他们对爱国情怀的表达,又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艺,一举两得,具有可持续性。比如,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典型,美术类的学生,就用他们手中的画笔画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设计类学生则会用制作动画片、视频等方式来表达对这些英雄们的敬重等等。

第二,参与社会服务,践行知行合一。传统的思政课社会实践以学生对爱国主义场馆、红色基地、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福利院等进行参观、调研、考察、写调查报告为主,那么,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思政教师借助“双高计划”的平台,比如在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传承创新方面,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其中,如:非遗+脱贫、文创产品设计等实践,这样既丰富了传统实践教学的内容,又使得学生们践行了工匠精神等价值观和理念,丰富了实践育人的内涵。

“怎么教”从混搭式教学和教法开始,完善“三全育人”方法。

第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互联网+思政教育,适应伴随网络和社交媒体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停学不停课,是2020年上半年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流状态,教师和同学们借助云端,采用线上直播、录播、听课,在线点名、签到、小组讨论、完成作业和考试。教师们各显神通,打破了传统建班制、课堂教学、学习机制和考核机制,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到2020年下半年,学校基本复学复课,教师在线上积累的宝贵经验,与线下协同进行。互联网上的优质资源、成熟的线上教学平台、软件,都成为线下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多种教学方式混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主题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思政课、实践课中混搭使用,比如理论课可使用案例教学法、主题教学,实践课中可使用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既符合理实一体的教学规律,又能克服学生单一学习模式的疲惫。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范文第2篇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渗透到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目前,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已经深入到了大学校园之中。开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各专业、各学科的必然趋势,是其适应时展,体现教育的发展规律,注重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教学理念创新性的必然要求。

一、思政课网络教学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网络教学的硬件环境而言

思政课网络教学是为了在课余时间能够实现师生之间通过网络平台交流思想、获取信息、拓展知识等目的,这就要求在硬件上学校能够对学生上网学习给予大力的支持,保证上网的机会,提供免费的电脑。但现实的状况是,大多数学校无法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提供给学生这样的保障。很多学校虽有足够的电脑却对学生收费,不收费的电脑又性能比较低旧。总之,上网的机会有限,费用高昂,这都制约了网络教学的发展。

(二)从网络教学设计角度而言

在思想上,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设计者即教师并没有把网络教学放在科学、合理的地位上。许多思政课教师根本不关心什么网络教学,从不进行网络教学,或只是敷衍了事。

在教学环节上,思政课网络教学存在两级化的趋势。一种是其与课堂教学完全相脱节,甚至与社会实践教学根本不发生关系。另一种是把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同起来,不少教师就把日常课堂教学的内容照搬到网络上就算是进行网络教学了。

在设计技巧上,教师设计的内容学生并不喜闻乐见,因而无人问津;有的问题孤立、单调,只局限于一问一答,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信息的反馈,没有长期的交流与沟通。

在时效上,学生在参与了教师在网络上留下的作业或考试内容之后,就再也不会光顾该门课程的教学网站了。这使得思政课的网络教学没有成为长期的、跟踪式的可以了解、反馈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身心发展状况的途径。

(三)从学生参与网络教学情况而言

许多学生在上网过程中,未能实现当初设计网络教学的最初目的:拓宽学生知识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生们在网上过多地涉猎体育、娱乐信息,聊与教学无关的话题,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偏听偏信一些网站的内容,影响其判断是非的标准。

大多数学生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中,都存在浅尝辄止的现象。他们只喜欢思政课的影视资料,对于其他内容并不做过多的深入的探究,关注热点的表象多于探讨事物的本质。

另外,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那就是作业和考试没有诚信保证。很多学生抄袭甚至拷贝作业,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网络考试不仅没有为学生思政课考核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反而便利了学生通过网络抄袭的现象。

之所以会存在上述的这些缺陷,究其原因,是我们缺乏对思政课网络教学理性的、深刻的分析。如何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研究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是我们在面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尤为重要。

二、思政课网络教学应坚持的教育理念

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需要秉承一些特定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使得思政课网络教学有的放矢,达到预定的目标。

首先,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要确立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思政课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网络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手段之一,其在促进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上的功能也日益彰显。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现代化的获取信息的工具、更为可操控的途径和方法、更好的情感交流的平台。

其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就要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入手。通过思政课网络教学可以让大学生获取更广泛的信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信息的收集、整理、过滤中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可以让学生们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和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实现情感、意志、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和提高。

第三,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要确定并推行终身教育的理念。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这一概念早在1965年便由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便已提出。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有限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终身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它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教育的指导方针。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实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安排和设计网络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教育的持续性、广泛性、全民性等特点。

三、思政课网络教学应遵循的教育原则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网络教学为辅原则。思政课网络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一个定位的问题,即网络教学在思政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网络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有其魅力所在: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声情并茂的课堂讲授,即时的问题提出与解答,这些优势,都是网络教学无法替代的。因而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原则,以达到优势互补。

第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原则。目前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一传统教学缺陷,也体现在了现代的网络教学中。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摆脱掉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启发者,而学生方面则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三,师生互动原则。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够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思想发展状况,从而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该考虑到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让网络教学真正的“活起来”,而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教学方式的机械式的运用。

第四,以情感人原则。思政课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便是对广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为达到这一目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情感人,用真情实感,以自身的言传身教感化学生。网络教学形式新颖,即时性强,教师可以在网上自己亲身体会到的或他人的感人的事迹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面对各种诱惑,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只要遵守以上原则,我们的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就能够事半功倍,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可操作的、有实效的学习知识的平台和交流的途径,真正地实现网络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四、思政课网络教学设计思路及方法

网络教学设计的好坏决定着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很好的统一。针对当前思政课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应加大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力度,采取更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学方法。

第一,知识拓展教学法。大学生的学习不能就书本学书本,要在适当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这就要求在思政课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结合本课程的需要,加入时政要闻、考研政治、课外资料延伸等模块,丰富大学生的阅历和学识,培养大学生判断大是大非的能力。

第二,专题系统教学法。可以打破教学的章节限制,设计系统性的学习内容或讨论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从全局把握教材,把握知识,从而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学科交叉教学法。虽然思政课属于理论课,但是其实这是一门文理兼顾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遇到需要理科知识论证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网络平台时,提供大量的文、理学科的知识信息,打破文理学科的桎梏,实现学科理论的交叉,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四,研究合作教学法。网络教学应适当加大难度,增设网络合作学习性课题、研究性课题,以增强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加入讨论区、答疑区等模块,真正实现师生的网络互动。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问题提出了意见,认为高中忍想政治课谋程改革应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几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渠道,它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地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关系我国培养一代“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然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老师难教,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学生厌学,教学情况是“挣扎着前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试就此问题发表一孔之见,以请教各位专家、学者。

一、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

课程标准,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它规定了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也是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对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的评估依据,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序言中对《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作了如下说明:“《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指导政治课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与审查、教学督导与评估、学习的考核与评价,都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执行。”

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看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高中教学计划统一制定的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遵照教学计划中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和任务,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及发展学生能力的需要,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体系和教学进度的原则规定。它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各年级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安排与要求,为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规定了必须达到的标准;其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用具、活动建议等是指导政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要求教师在数学中要紧扣《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原则,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既不能游离,又不能拔高,更不能降低,因此,《课程标准》是指导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纲领性文件。

但是,《课程标准》是在党的“+五大”召开之前制定和颁布的,“十五大”及其以后召开的几次中央全会,中央工作会议,都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作出了新的概括和表述,《课程标准》的个别提法与新的精神存在不大一致的地方,这就要求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调整。如,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为“邓小平理论”;把高二第二课知识点“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改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议;寺寺。

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它的精神实质,搞好课程改革。

二、根据《课程标准),删减教科书中一些陈旧、过深、重复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现阶段使用的教科书,是根据1996年6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制定的,它在取代《教学大纲》规范和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教材编写上是成功的,它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上是实际可行的。因此,现行教材在编写体系上,在内容的安排上,在图文的设计上,更切合高中生的实际,思想教育的可行性、针对性更强。尽管如此,教材还会有一些明显的不足:教材的材料、引用的事例陈旧,无法反映当前的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教材无法兼顾城市、农村学校的学生实际,无法体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密切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新情况,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进行教学,像党的“十五大”内容,国家的最新建设成就,我们的城市建设,农村的变化,西部大开发,等等,都要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进行补充。另外,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仍未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多、礁、深的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十五”规划的实施,许多内容已经陈旧,提法已经过时,严重地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容易误导青少年学生。内容的冗长、过难、过深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厌烦、逆反的心理.降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删减一些过深、过难的教学内容,更之更加合理化、更加富有吸引力、更加富有趣味性,更具思想性和科学性。

三、以邓小平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离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在这个《意见》精神指导下,如何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武装高中学生的头脑,把它们的思想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上来,这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特别是教材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当前高中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以邓小平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现时性。

在新时期,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所以在新的教材改革编写中,要不断地吸收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只有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的众多矛盾和冲突,使他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多种价值观念互相碰撞的新形势下,人生有支柱,前进有目标,在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诸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的编写要力求适合培养和发展高中生能力的需要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如何更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实际上是对传统教材功能的扩展。教材的编写要求遵循《课程标准》规定的对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把握好内容的深浅度,属于记忆、理解层次的知识点宜加重写作的份量,对它展开论述,并辅以其他资料,使他能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能力要求。

在教材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科学地设计各种问题.新教材设问形式具有多种类型,设问的角度也有多样性,有联系以往知识,有要求归纳要点,有进行各种比较,有联系实际.有要素扩展,举一反三,等等这些问题.要求今后在新教材的编写中要注意的。

新教材要求要通过深人浅出的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现象,作出合乎社会发展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从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教材的编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根据其认识的确实特点和水平进行编写,尽量把一些深奥难懂的知识通俗化。在文字表述上力求把准确性和通俗性有扫也结合起来,在坚持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降低理论难度和减少理论层次地表述,达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我们编写的教材,只要有科学性、逻辑性,它就有吸引力、说服力、战斗力,只要我们编写的教材精、管用,学生会爱学的。

五、对教材的装帧要讲究内容丰富,充分发挥教材辅助功能的作用

现有的教材在装祯、版式设计方面都很有特色,教材中严谨的文字结构,准确的图像选择和有规矩的构成格式都很直观,也方便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但我认为还应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风格力求以新颖活泼,图文并茂。不同的内容采用的字体应不同,宋体用于正文分析论述,楷体用于材料及事实数据的展示,底版颜色丰富直观,主次分明,互为补充,相互辉映,这有利于材料与观点相统一,有利于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参与教学活动。其次,编排独具匠心,采用多种表现形式表达各课的主题和内涵,有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深刻含义。再次,配合教材的使用,制作一整套经国家教育部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学电视片、幻灯片,运用影视媒体的优点,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在教学中普遍应用CAI技术,增强直观性、实效性

随着计算机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育人才,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lrnrl,.的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非常重要。CAI是教师将教学信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用文本、图形、图像等方式以一定的结构呈现,学生通过计算机给出的提示识记教学信息,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它具有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以及灵活的人机对话等特点,能充分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在教学中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能使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而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各类学校中如火如茶的开展起来。

CAI在这几年的师范类就业竞争中也占尽风头,据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用人单位强调优先录用那些掌握了CAI技术的学生,所以师范类院校从很早就强化了CAI的训练,学生就业道路也拓宽了。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身而言,相信今后在教研人员和广大政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从总体上讲,目前很大一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旧十分落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应用,这当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只有粉笔、教材和黑板,也有主观条件的限制,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目标单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照本宜科,教学枯燥乏味等等,这些应试教育时代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已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妨碍了其作为德智主渠道功能的发挥,更是与素质教育和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要课基面

七、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发挥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人发展,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想素质,是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质量的关键。只有政治课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和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素养,切实加强专业基础训练,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范文第4篇

《兰州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已经2021年1月12日党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兰州大学(章)

2021年1月22日

   附件

兰州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兰州大学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提高课程育人实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深入研究和挖掘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构建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明显提升,推出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和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课程;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全面加强,打造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积极营造课程思政建设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成效。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增强教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学工作规范,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堂教学,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宣传部、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

2.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前沿知识和信息及时融入课堂教学,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抓好专业教师思政素养的培训,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选派教学骨干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引导教师提升政治理论修养和思政教学能力。依托“青年教师水平提升计划”,利用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通过开展典型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现场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案例分享等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校院两级领导带头参加集体备课、随堂听课和教学研讨等活动,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初心和教书育人使命。(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3.坚持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充分发挥系(所)、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教学中心、课程组等科研与教学基层组织作用,定期开展学习讨论、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等活动。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进行教学教研活动,鼓励支持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内涵

4.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各教学单位对照《纲要》中对不同学科门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育人目标,立足专业特点全面梳理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

5.加快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教学建设基本要求,作为课程设置、课程准入、教学准入、教材准入、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体现到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教案课件中,贯穿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规范,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程考核和学生学业评价各方面均应体现思政元素;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考查。(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6.持续做好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建设视频、课件、习题、实验实训(实践)项目等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享,促进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案例,提炼形成参考性强、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做好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三)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实效

7.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思政育人品牌。持续举办“新生开学第一课”“百年兰大·名家讲坛”“萃英大讲坛”“至公讲堂”“国情时政大讲堂”等专题报告会。做精做深相关学科领域“学术前沿”系列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工匠名师和抗疫英雄等为学生传播中国精神。积极推进各教学科研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化,打造“一院一品”课程思政教学特色品牌。加强留学生课程的思政教学建设,传递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宣传部、研工部、学工部、团委)

8.深入拓展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活动。构建“课堂学习研讨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实践、社团社会体验实践、岗位实习见习实践、创新创业创造实践”有序衔接并具有专业特色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完善各级各类大赛训练支持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学科、跨省域和国际性的专业竞赛实践活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合理设计思政元素并融入实验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验技能的同时,向学生传递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安全知识、环保意识。有效利用红色教育场馆、基地等,进行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访谈探究等,积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组织学生从“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开展国情民情社情调研考察活动。(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团委)

(四)完善课程思政评价及保障机制

9.制定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各教学单位绩效评价,“双一流”建设监测,学科评估、教学评估、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教师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把课程思政要求作为教师引进、教师荣誉体系建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及教学成果奖和教材奖等各类教学奖评选的重要指标。(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宣传部、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各教学单位)

10.促进课程思政赛教融合。通过举办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讲课比赛,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和特色做法,鼓励广大教师从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革新、思政元素融入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形成门门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各教学单位)

11.加强课程思政教研成果培育。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等相关研究力量,组建兰州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机构,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充分利用校院两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及时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模式。大力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高质量课程思政精品课程、重点教材、典型案例、教学成果。(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宣传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各教学单位积极推进的工作格局。学校党委全面领导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各相关部门在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和部署实施基础上,协调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各项工作。各教学科研单位严格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细则,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实践要求,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问卷调研、教师心得交流汇报等形式动态跟踪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有关工作组织开展情况及时报教务处、研究生院检查备案。教师要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增强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经费保障

学校划拨专项经费保障工作开展,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各教学单位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和“双一流”引导专项经费,保障本方案顺利实施。对工作开展突出的优秀课程和教师给予奖励。

(三)质量保障

把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单位绩效考评;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情况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个人考核评价、绩效分配、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四)监督检查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思政建设;课程设计

1引言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该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这里说的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增加思政内容,而是要充分挖掘与专业课相关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2]。本文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课程的特点、授课对象、授课教师的专长三个方面分析了该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的可行性,并在分析得出的结论基础上,提出可以从教师的培养方式、课程教学内容实施以及实验教学实施等方面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经过实际教学过程验证,教学效果较好。

2教学现状分析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单片机技术、软件技术、RFID技术、中间件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物联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基础平台课程。因此,在该课程中增加思政教育,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树立爱国爱校爱专业的思想,塑造学生价值观的积极作用。本课程的开课学期一般设置在大三。从学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来看,这些学生都已经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但大多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过程流于形式,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大学三、四年级,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思政课程几乎空白,而这一时期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阶段。我国的建设需要的合格的大学生,是要兼具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过硬的政治素养的,因此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刚好可以弥补这段时间的空白。如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授课过程中把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协同促进,是每一名专业课任课教师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3课程思政存在问题

(1)课程教师均为骨干教师。作为物联网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授课教师都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的骨干教师,但若考虑将专业课内容与思政知识融合实施,专业教师跟思政相关专业教师相比还有所欠缺。(2)教学内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物联网工程以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当前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课程主要内容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论和关键技术,虽然有些技术仍处在研发阶段,但其原理及相关技术已应用于国民生产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严重的这两年,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疫情防控方面作用非常大。这门课程属于工科专业课程,从知识内容上来看,与传统思政教育距离较远,很难将二者结合讲授。若强制采用每节课的开始或最后阶段单独拿出一部分时间讲授思政知识,无疑会让学生感觉占用专业课的授课时间,且这些内容毫无关联,属于人为的割裂授课内容。这样,学生的抵触心理会更加严重,因此需要教师深度挖掘二者的知识内涵,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3)实验内容。该门课程在学习和开发实践中,非常注重开发实践技术理论,注重理论在具体运用中的要点、方法和技术操作,学生在整个的实验过程中专注于完成的过程,不会主动联系当前热点,结合实际需要。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找出关联点,加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4课程思政设计实施

(1)教师培养。专业课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就要求授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在自身思政教育素养的基础上发挥所长,跳出单一的专业知识的局限性,通过采用二者知识融合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这种相互融合的案例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同时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成为合格大学生的基本培养目标。因此有必要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组织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培训。同时多创造机会让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讨论,交流心得,交叉备课,也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3]。(2)《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思政内容设计。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学会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特性、应用环境,选择适当的网络结构、感知节点并进行相应的网络设计。设计时能够结合实际需求,综合考虑网络安全等因素,设计出合理的方案,并进一步具有一定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软硬件实际操作能力和开发技术。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的培养目标与思政教育具有一致性。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含有思政元素的历史事件或相关案例,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内容相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知识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育人并重的教学流程[4]。《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课程思政育人内容设计如表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实践操作。因此在设计实验项目时,可以立足于教学内容,关注能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生活案例,综合考虑实际的实验环境,将思政教育中对个人精神品格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实验过程中。例如可以要求实验前做好准备,实验过程按流程使用设备,实验后整理器材,清理卫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培养职业规范和素养等个人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这也是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实践结论需要通过学生分组完成相关的报告,在对实验逐层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意识[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