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护理攻略

新生儿护理攻略

新生儿护理攻略

新生儿护理攻略范文第1篇

有关攻击的起源和发展,已有的关于儿童早期攻击的研究显示,人在婴儿期就出现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在会说话后出现。攻击行为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其中,身体攻击出现在2~3岁,言语攻击出现在3~5岁,敌意性攻击出现在童年中期。关于儿童攻击行为的稳定性有研究表明,具有攻击性的婴幼儿5岁时依然具有攻击性;而且芬兰、冰岛、新西兰以及美国进行的纵向研究表明,儿童在3~10岁表现出的抑郁、暴躁和攻击行为能够很好地预测其以后是否容易出现攻击和其他倾向。休斯曼及其同事对600名被试验者进行了为期22年的追踪,表明8岁时具有高攻击性的儿童通常在30岁时也比其他人更有敌意。王美萍(2010)研究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时探讨了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母亲积极教养、家庭功能与攻击及内外化问题行为间存在负向关系,表明积极教养、良好的家庭功能是攻击及内外化问题的保护性因素。在SabineStoltz等人(2013)的研究中也指出,父母教养方式也是社会环境对攻击行为的一个有风险的影响因素,在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中,不一致的惩罚和过度反应对儿童的攻击行为都有显著性影响。帕特森观察了有关高攻击型儿童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模式,发现仅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还不能完全解释儿童的失控行为。高攻击型的儿童似乎生活在反常的家庭环境中,其家庭氛围对攻击性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攻击型儿童通常生活在争吵不断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成员之间不愿意相互交流,即便发生交流,也往往是采用嘲笑、威胁或其他激进的方式而不是亲切交谈。因此,家庭教育对预防和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以攻击理论为基础,探讨家庭教育策略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

二、攻击理论

1.本能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生具有生本能和死本能。当死的本能转入人体内部时,就通过自我惩罚的形式表现。这种自我惩罚的极端表现就是自杀;当死的本能转向外部时,就会以敌对、破坏和谋杀等攻击形式表现出来。本能论认为,应该选择合适的途径让这种攻击性的能量释放出来,以免它继续积累导致疾病或攻击行为。

2.挫折———攻击假说。

早期挫折攻击观点认为,攻击总是攻击者受到挫折后的结果。修正后的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某人所期望的目标没有实现,从而产生挫折、愤怒,之后,愤怒使个体倾向于或准备好做出攻击行为。个体是否做出攻击行为,部分依赖于他或她的学习经验、对事件的理解,以及个人对挫折的反应方式,也依赖于环境中是否存在诱发攻击的刺激。Berkowitz强调了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现在他的学说被称为认知———新联结模型。

3.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是在后天的社会中学到的行为,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有两种机制。第一种机制是强化,即如果一个人的个别行为得到奖励,则这个人就有可能在今后去重复这一行为;而当该行为遭到处罚,则他就不可能去重复这一行为。第二种机制是模仿,即攻击行为是模仿的结果。

4.信息加工理论。

Dodge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关于攻击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模型概括了一个特定社会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过程。该过程包括五个步骤:第一步是对输入信息的译码。译码是感知操作过程,个体选择性地输入情境中对他重要的特定线索;第二步为解释过程。个体在知觉情境中的线索之后,把这些信息与他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对比,再为所获得的线索做出可能的解释;第三、四步是寻找反应、决定反应阶段,这就是信息反映的决策阶段;最后,儿童进入执行自己选择的反应阶段。

三、控制攻击行为的家庭教育策略

1.教授幼儿宣泄情感。

幼儿的情绪自控能力较差,在愤怒等消极情绪的激发下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因此要教会幼儿懂得宣泄与倾诉自己的感情,引导其将某些情感发泄于替代物(比如玩具),通过活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等。

2.引导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进行移情换位。

正常儿童会发展共情能力,当儿童看到受害者痛苦时,就会停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很难共情。因此,应该帮助攻击性儿童发展移情的能力。比如,家长给幼儿指出,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然后,再让幼儿换个位置想象,如果自己是受害者,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

3.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

提供能降低冲突发生可能性的游戏场所,是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例如,家长可以拿走或不提供机枪、坦克、橡胶刀等具有攻击性的玩具,这些玩具通常会刺激儿童产生暴力幻想和攻击行为。对于活动剧烈的游戏要提供充足的空间,这样有助于减少冲撞、拥挤、浅盘等偶然事件的发生,避免事件升级为敌意冲突。

4.消除攻击产生的强化结果。

消除攻击产生的强化结果可以通过两种技术,第一,不匹配反应技术,这是一种非惩罚性的行为矫正方法,成人在忽略儿童不受欢迎的行为的同时,还要强化那些与此不一致的行为。第二,隔离技术,这是一种惩罚形式,让表现出不良行为的儿童离开当前情景,直到儿童准备表现更恰当的行为。5.社会认知干预。家长应授予儿童各种社会技巧,引导策略选择及行为反应。比如,在问题解决方法上教导孩子更注重言语沟通,还有谈判协商、请求援助、撤退等其他非攻击行为方式,而不采用打架、争吵等攻击的行为。

四、结论

新生儿护理攻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班 幼儿 告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89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Complain

LI Yushu

(College of Educ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azhou, Sichuan 635000)

Abstract Kindergarten complai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different age classes of children complain of different. In this paper, event sampling method complain to observe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 complain, complain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 According to observation showed small children to "help type" complain main reason to complain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Finally, the guidance policy for small children complai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Key words small class; children; complain; research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①幼儿的告状行为发生在幼儿园的每个时刻、遍布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幼儿告状的类型繁多、原因多样,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原因。本文通过在幼儿园中的观察收集到的多例小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总结出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从而提出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以期能促进小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减轻小班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保证幼儿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1.1 以“求助型”告状为主

幼儿告状的原因和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求助型”告状。“求助型”告状是幼儿为了得到老师的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告状行为中占得比例最大。②根据观察结果显示,以“求助型”告状为主的特点同样体现在小班幼儿身上。当小班幼儿受到同伴的攻击或打扰时,小班幼儿告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有权威的老师请求帮助,以揭发同伴的不妥行为和寻求自我保护。

几个幼儿在拿杯子准备喝水,突然A幼儿被身后的另一个幼儿挤了一下。另一个幼儿从后面伸手把A幼儿的杯子拿走了。A幼儿刚抬起头好碰到老师的目光,于是仰起头说:“XXX推我,老师。” A幼儿告完状之后拿起杯子走出了洗手间。

1.2 告状的主要内容是告发同伴的打扰行为

幼儿告状的内容繁多,有些是告发同伴的攻击,有些是告发同伴的抢夺行为,有些是告发同伴不守规则的行为。小班幼儿更关注自身的活动,一旦他们的生活受到同伴的打扰时,他们会选择向老师告状。例如小班幼儿正在专心致志地玩游戏,如果同伴有意或无意地打扰了该幼儿的活动,那么该幼儿会立马向老师告发同伴的打扰行为。

B幼儿专心致志地在图书区翻看图书,他正拿起一本图书翻阅。另一个幼儿看了就把B幼儿的图书拿过来翻了翻又放回书架去了。B幼儿大声喊起来:“老师,XXX抢我的书!” 告完状之后B幼儿看了看四周,又到建构区玩雪花片去了。

1.3 不太关注告状的结果

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他们在告状时有着明确的目标:希望老师能严肃处理此事,以此来寻求自我保护或报复同伴侵害自己的行为。而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不太关注告状的结果。他们在同伴打扰自己的活动之后,往往会将同伴的打扰行为告诉老师,然后就转身离去,很少有小班幼儿关注告状行为的结果。在告发同伴之后,大多数小班幼儿不会关注老师是否处理此事,同伴是否会如预期地受到惩罚,而是会直接转身离去,继续自己之前的活动。

小班幼儿在建构区玩玩具,C幼儿正在拼凑篮筐里的雪花片,另一个幼儿因为雪花片不够,就伸手去拿C幼儿篮筐里的雪花片。C幼儿撅起嘴哭喊着说:“老师,XXX抢我的玩具!” C幼儿对抢玩具的幼儿说:“我已经告诉老师了!”然后继续回到原地专心地玩玩具。

2 小班幼儿告状的原因

2.1 请求老师帮助、寻求自我保护

幼儿告状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幼儿告状的原因是为了寻求老师的奖励、报复同伴、试探老师的态度等。这些告状原因在小班幼儿身上体现得较少。根据幼儿告状的动机和原因,将幼儿告状划分为“求助型”、“求赏型”、“求罚型”、“试探型”和“陈述型”几种类型。根据观察结果显示,小班幼儿以“求助型”告状为主,他们告状的原因之一是请求老师的帮助和寻求自我保护。当小班幼儿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同伴侵犯时,他们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告状。可见小班幼儿告状的原因是请求老师的帮助、寻求自我保护,以顺利完成自身的活动。

2.2 规则意识开始萌芽

告状形成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它标志着幼儿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部分小班幼儿告状的原因并非是自己的行为受到了同伴的攻击或打扰,而是他们认为其他幼儿表现出了不合理的行为,因此采取告状的方式来维护规则。从小班下学期开始,幼儿的规则意识开始萌芽,部分幼儿会依据老师提出的要求来判别其他幼儿的行为是否合理。小班幼儿采取告状的方式来维护规则,也标志着他们的规则意识开始萌芽。

吃晚饭时,D幼儿拿着玩具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看见另一幼儿把碗里的菜挑到了垃圾盘里。于是D幼儿大声地告诉老师:“老师,XXX挑食,把菜扔到盘子里。” 说完,D幼儿继续拿着玩具到别处玩耍去了。

2.3 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其他幼儿的行为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幼儿的思维处于“自我中心”状态。他们的观念和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很多时候不能理解其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逐渐去除自我中心。这种“自我中心”在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只专注于自身的活动,常常会把同伴的友好行为误认为是攻击。因此当同伴表现出一些友好的社交行为打扰到小班幼儿的活动时,小班幼儿也会向老师告发同伴的“打扰”行为。

三个幼儿在一起玩玩具,其中E幼儿拍了另一个幼儿的腿示意他看她做的玩具,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幼儿笑着抓着E幼儿的头示意她看他做的玩具。被抓完头的E幼儿突然起身从座位上站起来告诉老师:“老师,XXX抓我的头。” E幼儿说完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继续玩玩具。

3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幼儿教师的工作较为繁忙,时常处理琐碎的事务。而小班幼儿告状的频率较高,教师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针对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和原因,教师和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幼儿,从而减少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为幼儿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保障。

3.1 引导幼儿自己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矛盾

当小班幼儿受到同伴的攻击或打扰时,很少有幼儿能自己协调与同伴之间的冲突,所以转而用告状的方式向老师寻求帮助。因此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之一就是引导幼儿自己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家长和教师应让幼儿明白,当同伴之间发生冲突时,告状并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途径。同伴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幼儿之间的常事,这些矛盾与冲突也是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去自我中心的教育契机。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家长会告诉幼儿,如果被同伴打了就向老师告状,却很少有家长教给幼儿自己解决矛盾的方法。所以家长和老师应引导幼儿在受到攻击和打扰时,通过与同伴的沟通与协调来解决,让幼儿尝试自己解决矛盾与冲突,而不是每次都通过告状的方式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

3.2 教师正确对待和及时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针对幼儿不同类型的告状,教师的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如有些幼儿连续不断告状的原因是为了表现自己、吸引老师的注意力,表现为“求赏型”告状。由于幼儿老师的工作繁忙、精力有限,面对很多幼儿的告状行为都不能及时地处理,又导致了幼儿再一次地告状来寻求老师的关注和奖励。针对这类告状行为,教师首先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给予一定程度的鼓励,并且及时处理该幼儿的告状行为。

在小班幼儿中,还有一类告状是“检举型”告状,即幼儿告状的目的是为了检举其他幼儿的不当行为,试图矫正其他幼儿的不当行为。当幼儿出现这一类告状行为时,正说明幼儿的规则意识萌芽,是幼儿道德责任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教师应正确对待幼儿的“检举型”告状,不应把幼儿的告状视为扰乱课堂纪律或干扰别人活动的行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幼儿能自觉维护规则的告状行为。

3.3 改变幼儿的自我中心思想,培养幼儿换位思考的能力

“自我中心”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必经阶段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逐渐地理解别人的思想与行为,逐渐“去自我中心”。部分小班幼儿告状的原因之一是不能理解同伴的友好行为,误把同伴的友好行为当成了打扰行为从而向老师告状。部分小班幼儿专注于自身活动时,只要一受到同伴的“打扰”,便会向老师告状,即使同伴并不是有意打扰该幼儿的活动。因此,减少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根源在于逐渐去除幼儿的自我中心,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可通过移情训练的方法引导幼儿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正确区分同伴是不是有意地打扰自己的行为,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向老师告状。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小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的影响,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应首先明确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分析幼儿告状的具体原因。从而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水平和思维方式,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来应对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

注释

① 刘昕.浅谈幼儿园中幼儿告状现象[J].科教文汇,2007(10).

② 刘晶波,杨翠美.5~7岁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析[J].幼儿教育,2007(9).

参考文献

[1] 孔京东.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3(10).

[2] 穆颖.幼儿“告状”原因探讨[J].家教世界,2013(12).

新生儿护理攻略范文第3篇

一、生物因素对儿童攻击的影响

儿童的一些生理特征,例如荷尔蒙的分泌、自身发育状况等因素对于儿童攻击的表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儿童攻击性倾向的高低与其雌雄激素的分泌量有关,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的攻击性更强,也说明了为什么男童比女童更容易产生攻击。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并不完善,儿童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再加以儿童心情活泼,好奇心较强,在新的刺激下往往会出现不合常规的行为。再者,儿童肢体运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其自身控制能力较差,因此更容易产生攻击。

二、心理因素对于儿童攻击的影响

幼儿期是人生不断发展的社会性萌芽时期,孩子们喜欢而且需要和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幼儿交往和玩耍,但是由于儿童的社会认知性还处于以自身需要为中心的阶段,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缺乏与同伴分享的意识,同时也缺少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和交流技能,两者相互冲突和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儿童的攻击。这种攻击行为的产生是因为彼此之间没有弄清楚对方行为的动机,相互之间都是用敌对的意识去判断对方的动机。此外,儿童在情感方面具有较强烈的直觉性、不稳定性、易受感染性等特点,他们的行为直接受到情感的支配,容易冲动而且自我控制能力差,结果是导致了攻击的频繁发生。

三、不正当的教育方式对于儿童攻击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学校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过分专制和过分放任的教育方式都有可能导致儿童攻击的产生。一些家长和老师习惯于用惩罚和强制统治的方式去管教孩子,这样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叛逆对抗的行为,同时,孩子也会从家长和老师的言行中复制了攻击他人的行为方式。并非只有过于严格的教育才能导致孩子的攻击,溺爱和纵容的教育方式也会直接或间接的鼓励儿童的攻击。

四、不良社会行为对儿童攻击的影响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仅仅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学会某种行为的。他们的攻击也是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学习以及模仿的结果。社会环境中的暴力攻击等因素是儿童学习攻击行为的主要方面。

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个人未来的发展状况,也关系着社会安定以及民族的兴旺发展,因此,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儿童的攻击进行控制和矫正。儿童的攻击应对策略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五、对于儿童的攻击要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制止

家长和老师要在儿童的攻击发生时进行及时的制止和干预,从而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攻击是不被接受的,同时要帮助受害儿童维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也要对旁观儿童进行预警教育。

六、帮助儿童建立自我控制能力

虽然儿童的心理发展还不够完善,但是完全依靠家长和老师的外部约束力去改变儿童的攻击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帮助儿童学会自我控制。

第一,要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首先要帮助儿童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和社会规范,初步培养儿童正确的是非观和判断对错的标准,能够让儿童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攻击、伤害他人是不正确的行为。其次,要培养儿童遵守规则的意识,能够让他们学会用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当违反规则时会为自己不正当的感觉羞愧和不安、。最后,要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学会理解他人。只有对行为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合理的判断玩伴的行为,能够让他们之间建立更多的理解和信任,并且以友好的方式进行相处。第二,要学会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不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当看到受害者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痛苦状况时,都会停止攻击。然后儿童往往则不以为然,他们很可能会“乘胜追击”,继续对受害者进行攻击。这就是他们缺乏同情心的一种表现,在对别人造成伤害时,他们很难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和不安。因此,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可以很好地制止儿童的攻击。第三,让儿童学会自我控制的策略。例如,当儿童的情绪不佳时,让儿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转移注意力;鼓励儿童用积极的暗示也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默念“我要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我要为别人带来欢乐”等控制自己,从而避免冲突。

新生儿护理攻略范文第4篇

每个深孚民族情感的中国人何尝不希望有值得信赖的民族品牌能与国外品牌相互抗衡,甚至是能将其打贩,然而事实上在婴幼儿化妆品领域,从销售额到市场版图分布,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心智资源占据上都是强生占据无已复加生位,国内众多品牌:郁美净、青蛙王子、小丁当、孩儿面、小百羚、鳄鱼宝宝、六神、史努比、猫和老鼠、朵朵贝儿、大眼睛等只希望其后背徒有兴叹。

对于强生的无与争锋地位,行业内颇为自负人士总将结局归之:强生背后实力,强大资金之上,其实精准的市场定位,心无旁骛策略执行以及细致入微的消费者研究与精致产品研发才是国内企业品牌无已比拟的最大根本。企业强大是因一招一式而至并不可怕,如果是整体性强大,系统性的完善,那才叫可怕。强生之所以形成强大品牌力,在于其背后支撑的组织系统、管理系统严密运行。

强生是一家专业医学医疗器材、医药产品为核心的集团公司,其中婴儿健康护理不过是个中一子项目而已。集团自82年进入中国市场,其时中国婴儿产品常属一遍空白,仅有极为不专业的被称之为擦香香的郁美净、孩儿面等儿童产品,强生以细致入微的专业,过硬的品质使用体验,品种全面覆盖整体婴儿日常护理应用,高档次包装形象,轻松地获得消费者信任。经过多年不懈的营销推广,消费者体验上的口碑传播,其领导地位愈为稳固牢靠,终于炼就今日无人可破可夺至高无尚王者地位。

强生产品从洗发、沐浴、护肤、日常护理,到特殊护理产品,产品种类齐全。产品以婴儿头发生长特点、肌肤特点,健康需要以及使用过程中常碰到的问题而针对性开发,如无泪、无刺激配方,洗发、沐浴二合一,防尿渍红斑的护臂霜,防尿渍红斑清洁纸巾,防蚊水和防痱子花露水、沐浴液、爽身粉、痱子粉,冬天的防皲裂霜等。可以说每一件产品都是针对婴儿较常见问题和使用过程碰到的问题而匠心研发、设计,每个产品之下均能感受卓越功能体验,处处体现着专业精心的专家本质。

在强大的产品力之下,强生使用大众化的价格策略。产品从6元—20元之间,一般消费者都能接受价格范围之内,既增加产品吸引力,起到扩大销售量的目的,更为重要是起到阻碍竞争对手进入,封杀可能进入该领域对手的生存空间。

在品牌建设与推广上,由此坚持广告与公关相配合,销售终端传播同事件营销传播与情感营销多重协奏,创造出丰满生动的专家形象,形成知名、喜好、联想、忠诚四度合一,占领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心智角落。早期的强生较多在品牌知名和产品功能传播,中后期和近段则更多的是以关爱、呵护、欢乐传递,从感性和情感上,让品牌更具立体化,形成一种非价格的引力场。由其首发举办的宝宝爬行大赛,婴儿肌肤触摸活动分别成为孩子教育成长,传递亲情教科典范,宝宝爬行赛甚至成为一众婴幼稚品商家推广活动模仿方法。

在渠道发展上,经过多年对中国市场参研和摸索,强生市场版图已从当初仅在中心城市和一、二线城市发展到三、四线城市,近期更通过收购来的大宝网络渠道发展到广大农村地区,从深度广度让产品更容易为消费者购买。渠道的深耕精耘与广度发展让强生的分销能力达到更高水准。

强生经过近三十年的市场经略,尽管国内众多婴儿品牌和企业从产品概念到划分、设置,到包装设计,价格设定对强生进行无数遍的模仿,进行形神复制,然而在消费者心智上只能起到愈加强化强生婴儿健康护理品类的独占形成。如果中国未来未有市场垄断法相应出台执行,那么如果又强生没有出现类似如药品召回事件一样错误行为,那么强生的市场垄断将越演越烈。

数千年的战争史告诉我们:当力量和能力尚无法对竞争构成威胁时而向强大的竞争对手直接发动正面进攻,如同螳臂当车、以卵击石。当初红高梁自以为麦当劳、肯德基口味不适合中国人,于是以河南人的烩面为核心在麦当劳、肯德基比旁开店,并誓言要打贩洋快餐,表面看都是貌似成功的策略,亦能激起中国人民族情绪的好事,初时的红高梁亦有客似云来的兴旺,然而末已暴露出营运系统欠缺性,成本管理与商业评估不足,口味无法标准化等问题接踵而来,尤其是为竞争而竞争的方式形成现金流拮据,最后让一个民族商人演变成了街下囚。面对强大的强生,模仿和正面攻击都无法取得成功,唯有从侧翼切入尚能获得些微点滴机会,然而过去可以利用农村区域市场以及屡试屡得的价格武器,而现在已为强生所辗平,能留给国内品牌更多的是残羹剩饭。从正面侧翼去进攻都难以动摇强生的根基。只有走向它的对立面,形成和它不一样需求点,让强生陷入两难境地,这样才能既保护自己,又形成自己的生存空间。这就是泰诺为阿斯匹林重新定位的方法——为强生重新定位,为自己寻找定位。

在东方世界里,在传统文化价值体系里,我们有着:天然的,自然的,才是健康的深刻印记.。这时科学逻辑无法替代的价值标准。强生无论多么强大毕竞是严谨化学工业的产物,这些在东方文化的价值体系里无法完全信任的。文化体系中的观念就是我们让强生走向对立面理由和根据。在借着强生重定位之机,也是为自己在定位——与化学性的化妆品相对立的——中药或植物婴儿化妆品。在颠覆强生的基础上,开创出在一个婴儿化妆品的另一品类。

就中药洗护、中药护肤在成人用品中已有个别存在,例如霸王的中药防脱洗发、百草集等然而在婴儿品类中却未有领导者战据,这就意昧着谁抢得谁占据谁就有可能独占的可能。尽管近年来强生亦推荐出了植物系列的护肤品,对强生来说不过是一个侧翼性保护产品,在消费者心智模版上强生已经无法改写成植物的认定。

植物婴儿化妆品也罢,中药化妆品也罢,难点在于如何将其引入严谨科学实验,通过严格实验验证,在大量事实依据和效果实证的前提下完成的。如果仅有笼统的说辞,那么和过去的江湖郎中的概念策划是没有多少本质差异的。对于现代的购买者是八、九零后妈妈为主,产品如果停留在笼统概念中是无法获得她们的信任的,因为她们比上一辈有着更多科学知识和理性评判力。没有科学性、实证化无法让她们放心让宝宝使用。这就是目前研发运用这一定位的最难点。众所周知无论中药或植物中都包含着无数不同物质,何种有效物质对人体肌肤产生帮助?其机理如何形成,这些物质如何提炼?这些在学术界尚未有较为过硬可信的研究成果,更何况是应用中化妆品小枝末呢?目前国内中药应用仅有青蒿素等个别屈指可数的成果,能否让定位成为现实,我们更多要依赖中草药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否则所建立的定位又成另一个空中楼阁的大忽悠,与现在无所不能的流行中药化妆品毫无差异。

新生儿护理攻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霸道行为表现;小班幼儿;成因探析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85-1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变,计划生育的普及,现在家庭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幼儿处于“独生时代”。可每年的九月份,幼儿园都将迎来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是他们成长过程中跨出一大步。由于现在幼儿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小霸王似的,不管什么好处和利益,就是自己得头一份,别人都得让着他,便养成了幼儿霸道的习惯,特别是小班的幼儿。

为什么幼儿会以自我为中心,存在较多的攻击行为?

一、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的影响

幼儿处于独生时代,幼儿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与迁就,让他成为了小魔王,唯我独尊,什么事都要顺着他自己,和同伴之间的交往也少,不会和同伴交往。

二、幼儿园环境的影响

幼儿园教师、同伴、环境对幼儿常见犯行为的影响。

1.教师的影响。幼儿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孩子的关注、模仿和影响,每个孩子都会跟着教师学,跟着教师唱,跟着教师玩,幼儿是最天真活泼,纯洁可爱。

2.同伴的影响。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又会影响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当一个幼儿通过攻击别人达到了某种目的时,其他的幼儿看到这种行为带来的“好处“,也会去模仿这种行为,同伴榜样的作用是引发幼儿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3.环境的影响。幼儿园是幼儿基础教育的基地,环境如何对幼儿教育有着直接影响。幼儿为争夺物品和空间是幼儿攻击行为的最主要的起因,所以当幼儿园玩具数量不充足,活动场地不宽敞,设备不具备,幼儿活动受到限制,就会为拥有某个玩具、某块场地进行争夺,必然也就会发生攻击、侵犯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满足和需求。

三、来自幼儿自身认知因素的影响

在学习中,我们尝试到认知对幼儿常见犯行为的影响,认知在幼儿的攻击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幼儿在面对一个意图不明的消极结果时,攻击性幼儿容易把它归因为同伴处于“坏孩子”的敌意造成的,于是便对同伴实施侵犯。

四、大众传媒的影响

随着电视、电脑网络的普及,看电视已经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多的电视暴力影响到幼儿的心态,他们将暴力行为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于是幼儿便会模仿电视中的暴力行为而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模仿,引发了幼儿的攻击犯行为的发生。

五、生物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家托马斯等人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三种:困难型婴儿时常大哭大闹,发脾气,适应能力较差,这种气质类型的婴儿在其成长中易发生攻击犯行为。

结合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策略:

1.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个摇篮。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然后再去严格要求孩子,尤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期望和各自的价值标准塑造着孩子,因此要以正确、科学的方法去引导自己的幼儿,使其有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的教养。

2.老师要关心每一个孩子,为幼儿构建和谐温暖的家园

幼儿园是幼儿成长是第二摇篮,幼儿老师要真诚地去爱一个孩子,老师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幼儿,合理评价每个孩子。

3.对幼儿常见侵犯行为进行惩罚教育

在化解幼儿的攻击犯行为时,应适当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实施恰当惩罚。惩罚必须说理,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惩罚他,切忌暴力打骂造成恐惧心理,老师和家长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惩罚方式。但惩罚不能过于频繁,每次持续的时间要适可而止,当孩子有悔意时,要及时撤去对孩子的惩罚。

4.利用媒体、网络信息搭建沟通平台

幼儿园应有目的地利用动画、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讲解什么是幼儿常见犯行为,通过媒体捕捉周围环境和艺术作品施教感化,使幼儿在直观生动的媒体艺术欣赏中甑别善恶是非,提高幼儿是非对错、好坏善恶的甑别能力。

5.家长要正确指导幼儿收看电视

现代幼儿看电视已成家庭常事,但电视中暴力行为往往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模仿,因幼儿分辨是非能力较差,易诱发幼儿的攻击犯行为的产生,所以家长要为孩子选择节目内容,要让孩子多看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节目,陪孩子讨论电视节目中暴露的问题,引导幼儿分清是非、美丑、善恶,让自己的孩子知道应该学习哪些行为,哪些行为不该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