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畜牧业发展条件

畜牧业发展条件

畜牧业发展条件

畜牧业发展条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畜牧业;兽医服务体系;改革措施

作为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的建设是畜牧业最重要的环节。而目前这个行业的建设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防疫队伍的管理、基层工资的不稳定、设备的不健全、工作量繁重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希望通过这些调查研究能为畜牧业兽医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建议。

一、基层畜牧业兽医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一)设备等条件的不健全

由于国家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导致有些地区目前的畜牧业兽医站条件很差:设备短缺、资金短缺、交通条件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人心涣散,工作不认真,团队不配合。

(二)技术水平的不足

畜牧业兽医体系的建设关键之一就是技术水平。而目前的形式是,这一行业的人才短缺,后备力量不足,导致地区兽医站的人员分配不足。有些地区为改变这一形式,后天培训一些大学生团队,虽然接受了正规培训,但是只能满足基本操作,拉低地区整体技术水平。

(三)晋升空间与薪资

薪资的高低影响工作的积极性。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薪资是由职称和岗位决定的,这就要求一定的技术水平。相较于其他行业,若是长期从事畜牧兽医这一行业,是很难有晋升机会的,缺乏带动兽医工作积极的机制,导致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业务能力不高。

(四)工作环境差

畜牧兽医的工作条件是非常差的。工作是全日制的,并且没有补助、差旅等费用,甚至有些兽医站连基本设备都不能保证,比如针头、棉签等。同样没有季节补助,水电费、连冬季燃料都是自理。并且畜牧兽医大部分都是在乡下工作,交通条件差,娱乐活动少,而且牧区牧户居住太^分散,经常要步行前往牧区进行对牲畜的检查与防疫工作。在检查与防疫工作之后还要对经过检查的牲畜建档。随着工作量的越来越繁重,加之经常在牲畜间走动,导致自身免疫力越来越低,得病率越来越高。

(五)团队的随意变动

因为种种不利条件,导致畜牧兽医行业人员越来越短缺,团队变动也来越快,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目前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都是会找寻晋升空间大的工作以谋求发展,所以选择畜牧兽医行业的人越来越少,使得这个行业老龄化严重,导致团队人员短缺,并且知识陈旧、技术较差、培训机会少,从不同方面削弱了畜牧兽医团队的力量,对畜牧业发展形成了大阻碍。

二、畜牧业兽医团队建设的改革措施

一是结构改变。新时代就需要新的布局、新的发展措施。畜牧业在新时代下,应该改变原有的生产体制与生产规模,加强对人员的管理。管理模式从乡镇渗入到村,做到相辅相成,体系之间相互补充。有利于技术力量集中。

二是对人员的稳定。近几年的流行性传染病越发猖獗,国家为更看重畜牧兽医行业的工作。机构编制部门应对此做出相应的措施。根据兽医岗位的人员需求安排专业团队,增强畜牧兽医团队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安排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此来保证畜牧业稳定发展。

三是加强设备条件。由于设备的不健全,导致畜牧兽医行业不能全面稳定的发展,国家应对此加强畜牧兽医站的设备条件,达到标准的畜牧兽医站的配置,这样才能保证畜牧兽医行业的有利发展。

四是增加福利待遇。畜牧兽医行业的工作条件艰苦与薪资低才是导致行业人员短缺的主要因素。目前畜牧兽医行业知识陈旧、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畜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为此,国家应该加强对畜牧兽医行业的社会待遇与福利补贴,从而吸引大学生学习培训相关知识,引进新的人员、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五是增加投入、加强管理。资金的充足才能确保行业的发展。国家应对此进行资金的投入,在保证有足够资金运转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之外,还得留有保障资金,从而应对行业运转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损失。而对一些因为工作不严谨而导致疫情加重的领导人员进行严厉的惩罚,做到管理有方,赏罚分明。

基层畜牧业兽医服务体系的建设是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保障,只有国家加强对此行业的管理与资金投入,才能更好发展畜牧业。

参考文献:

[1]白宗兴.农村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02).

畜牧业发展条件范文第2篇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位于内蒙古中部,东连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南接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连包头市达茂旗,北邻蒙古国,国境线长达104公里。旗域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1万,草原占旗域面积80%以上。全旗由4个苏木、2个乡、5个镇和1个牧场组成,共计12个行政区。该地区主要由三种地形组成:山地、丘陵和高原。这里有阴山山脉的一小部分,面积不大,高原和丘陵地形占据了大部分地区,这样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畜牧业。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经地质部门探明的矿藏大约有40种,其主要蕴含的矿产是铜、镍、芒硝、石灰岩、珍珠岩、电气石、石英等,这些矿产储量较大,品位较高,适合大规模地开采。 现在,该地区的矿产工业稳步发展,年产值上亿元,正在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该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拥有著名的葛根塔拉草原,正是这片广袤的草原养育了四子王旗人民。

二、草地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自然条件的影响

四子王旗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首先,该地区大部分时间有大风。大风天气使该地区的水分较快蒸发,失去水分的草苗非常容易干枯,这种情况就会造成草地退化。草地退化严重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会发展成为草地荒漠。草地荒漠化的出现,加上大风的推动,沙漠会顺着风向向前移动,会覆盖生长较好的草地,进而使草原退化为荒漠的进度加快,破坏性变得越来越大。其次,干旱也是造成四子王旗草原生态恶化的另一个原因。四子王旗处在一个大陆的封闭地带,周围河流湖泊较少,得到大气降水的可能性极小。受缺水的限制,当地草地资源不能很好的发展,进而加剧了草地的退化和沙漠化。草地缺水,还可能会引发病虫害。病虫害对草地的危害非常大,大面积草地在病虫害的肆虐下,会短时间消失。再次,四子王旗地处内蒙古北部,全年大多数月份气温偏低,草原生命周期较短。长时间气温偏低、高温时间较短的特征决定了草原植被生长不茂盛,植被覆盖能力较弱,加上牛羊牧草的压力均会出现退化,朝着沙漠化方向发展。

大风、干旱和低温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草原的质量和数量偏低,植被覆盖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草地畜牧业失去了基础条件,牲畜的生长受到影响,随之产生的畜牧业经济效益也不高。

(二)人为因素的影响

首先,发展草地畜牧业要有科学的发展思路,同时要遵循客观条件。过度放牧是阻碍四子王旗草地畜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加收入,当地牧民养殖牲畜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是草地面积和草场质量却在退化。面对这样的矛盾,牧民仍然在有限的草原区域上放牧。过度放牧产生的直接危害就是草原沙化,但是由于牧民觉悟不高,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其次,不合理垦荒也毁坏了草地生态。四子王旗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正逐渐发展壮大。由于当地气候干旱少雨,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很可能在短时间变为荒漠。此外,当地旅游业对草原生态的破坏也不容忽视。旅游业对环境的破坏是众所周知的,在没有预防措施的情况下旅游垃圾给草地生态带来的压力短时间很难缓解。再次,牧民的文化水平一般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畜牧养殖培训,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多数牧民没有清醒认识到为牲畜补充营养的重要性,导致畜产品质量偏低,市场竞争力偏弱。在经营管理畜产品方面,牧民缺乏经验,缺乏提高产品附加值以获得更多回报的意识和技术。

三、草地畜牧业发展途径研究

(一)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大力创建人工草场

传统草地畜牧业的经营模式主要是天然草地放牧,靠自然草地来养殖牲畜,这样的好处在于养殖成本低廉,管理程序相对简单,节省人力。但是随着牧民养殖规模的扩大,草地质量的下降,有限的自然草地根本不能满足正常的畜牧业发展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更多的草地来吸纳牲畜,同时,草地草质的优劣也影响到了畜牧业发展的程度。人工草地的产生能缓解自然草地供草的压力,有助于防止草地沙漠化,同时,人工草地的种植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草地,对畜牧业的发展有很大好处。人工草场为圈养牲畜提供了条件,可以更好地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育种的成功,减少其后天死亡率。

(二)加大投入,增强当地草地畜牧业的生产力

牧民作为当地草地畜牧业发展的主力,他们在畜牧业方面是否具备先进技术将决定其收益的高低。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的经济发展,只有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草地畜牧业才会有新的活力。要想方设法为牧民提供条件,引导当地牧民吸收先进的草地畜牧业管理方法。牲畜的健康仍然是养殖的基本保证,现在大部分牧民面对牲畜的病症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往往不能对症下药,致使牲畜死亡,出现了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建立牲畜常见病症治疗的培训机制,定期深入牧区,为牧民讲解牲畜医学的知识,并进行实践经验交流,增强牧民的兽医水平。同时,要在畜牧业机械设备购置方面给与大力支持。比如挤奶机、种草机等。受困于资金短缺,有一些先进的设备牧民无经济实力购买,政府可以采用补贴的方式帮助牧民解决机器设备的购置问题。

(三)严格遵守草地管理法律法规,力保草地生态平衡

1984年,内蒙古《草原管理条例》出台。1985年,中国《草原法》出台。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过度放牧、滥垦滥伐的现象在近年来更加严重。为了保持草地生态平衡,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号召当地人民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首先,当地政府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当地牧民保护草原生态平衡的觉悟是根本,宣传的目的不仅在于防止牧民去破坏草场,而是要调动牧民保护草地的积极性。其次,当地政府要严格执行监督任务。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并不难,难的是在该体系下日复一日的工作。四子王旗的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夏季时间较短,刮风天数占到全年的2/3,这对政府执法者是一个较为严峻的考验,需要执法监督人员有较强的责任心。

(四)充分发挥草原旅游优势,以旅游业带动草地畜牧业发展

畜牧业发展条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新疆地区

我国政府为了全面推进中西部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针对中西部社会发展现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希望能够有效改善中西部发展现状,切实提升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对于西部经济建设来说,草原畜牧业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对西部经济建设产生着决定性影响。因此,要想切实提升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就应加强对草原畜牧业的重视度,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西部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支持。

1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现阶段,新疆地区草原畜牧业虽然受技术水平提升及国家重视的影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相关问题严重限制了新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草原存在严重的退化现象,草场生产力下降。新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将草原畜牧业作为优势产业,在认识到草原生态环境重要性后,先后开展了飞播牧草及草地治蝗灭鼠等项目,并开设了育草基金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新疆草场沙化现象仍然较为严重,绿洲面积不断缩小甚至消失,冰川雪线进一步上升,限制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新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相对单一,生产和加工存在失衡问题,畜牧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对产品对外销售产生影响,限制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最后,牲畜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部分地区草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2推动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有效控制牧区人口,增加就业机会

草场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存在较大的联系,因此对草场人口进行合理控制能够有效缓解草场生态环境现状,为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具体来说,为了有效控制牧区人口,政府应积极采取一些劳动力转移措施,如对牧民进行教育和培训,逐步提升牧民的技能,并为牧民提供多种就业机会,降低牧民对放牧的依赖心理。同时,在控制牧区人口数量的基础上发展现代畜牧业,适当减缓草原压力,为牧民提供更多放牧机会。2.2调整种植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新疆地区现有种植结构相对单一,局限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西北地区当前所实行的种植策略主要为“藏粮于草”,即在将部分开垦错误的草地进行退耕还草后,用这部分草地发展畜牧业。针对这一模式,可以尝试引入国外先进的种植技术,积极构建“林草蓄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全面开发林粮型、林草型等生产模式,真正将新疆草原畜牧业纳入到新疆整体发展格局中。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草原治理的重视,全面贯彻落实“三化”治理思想,尽最大的力量杜绝草地人为破坏现象的出现,并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围栏封育建设等,尽可能加快草地逐步恢复的速度,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3进一步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建设

在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畜牧业的产业化升级得到贯彻落实,即借助技术改革增加草原畜牧业加工和流动环节生产效率,完善草原畜牧业服务业,逐渐构建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特别是针对新疆地区草原牧业的特色产业羊肉和细羊毛,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为羊肉和细羊毛的生产加工提供一定的支持,进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结语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新疆草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对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期应进一步加强对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度,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为新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马林,张扬.我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3(2):104-109.

畜牧业发展条件范文第4篇

共和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2009年畜牧业产值21325.45万元,约占全县农牧业总产值的64.5%,畜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和发展共和县畜牧业经济显得十分重要。

1畜牧业发展现状

共和县深居内陆,地处高原,按境内山脉和盆地,可将共和县划分为3个地貌区,即山区、青海湖盆地和共和盆地。气候相对比较冷凉,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牧草种类繁多,截止2009年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达1814.22万公顷,占全县陆地总面积的82.6%。全县存栏各类牲畜146.05万头(只),年牲畜出栏约60.72万头(只),商品牲畜达51.1万头(只),牛羊肉10925吨。

2畜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县畜牧业靠天养畜的传统粗放经营方式仍然没有改变,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效益;牲畜数量发展的无限制性和盲目性导致超载放牧,进而造成草地退化、沙化严重;牲畜个体质量下降,畜牧业经济效益低下,发展停滞不前。其不良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天然草场生产力下降,草产量锐减长期以来,共和县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依靠天然草场放牧,仍未摆脱传统的数量性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加之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畜牧业基础脆弱。由于超载放牧,单位面积产草量减少,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质量变劣,生产能力下降。

2.2草原生态恶化由于沿袭传统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草场得不到休养,加之牲畜超载严重,以至于现有草场满足不了实际饲草需求,牲畜长期啃食草根,加之气候干旱少雨,致使地面植被覆盖率低,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长期以来人们受“重牧轻林”传统观念的影响,牧区绝大多数群众爱牧护林意识淡薄,草原建设相对于畜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虽然共和县许多地方适宜植树造林,但由于农牧民的游牧生活,致使封山育林、绿色通道、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中的林木被牲畜啃食严重,尤其是冬春季节,树木遭啃食后,死亡率越高。造成“年年植树,年年不见树”的不良局面。

2.3科学养畜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由于靠天养畜和一味地追求牲畜数量增长的传统观念,使畜群结构不合理,母畜比例低,即影响到幼畜的增殖和出栏,又使牲畜个体性能下降,畜产品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受草场退化和牲畜超载放牧的双重因素制约,牲畜冬春季节所需的饲草料无法及时供给和保障,导致牲畜群体质量下降,老、弱、病、残率上升。同时,造成孕畜营养不足,胎犊(羔)发育不良,在非暖棚养殖条件下繁殖率和繁活率难以提高,养殖效益低。

2.4草场退化影响地区社会稳定长期滥垦乱牧,草场严重退化,可利用草场面积锐减,草畜矛盾加剧,使依靠畜牧业生活的农牧民面临生存危机,导致多次发生草山纠纷,成为影响全县农牧区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

3改变传统畜牧业的思路

3.1扩大种草面积,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发展畜牧业,草产业需先行。当前,全县畜牧业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草场退化、畜草矛盾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在于扩大种草面积,大力发展草畜产业。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依托现有的条件,进一步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力争使全县的种草规模有一个大的突破;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和扶持种草大户,建立一批规模较大饲草料生产基地,在加大对草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的同时,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使草产业为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要采取分割围栏,以草定畜,划区轮牧,人工种草等综合性措施,大力推行季节畜牧业。

3.2实施舍饲半舍饲的牛羊育肥,提高出栏率共和县畜牧业生产单纯依靠天然草场放牧,既加剧了畜草矛盾,也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群众收入的增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使全县畜牧业在走“舍饲、半舍饲”的路子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实施设施畜牧业项目,对于减轻草场压力,缓解草畜矛盾,加快牲畜周转,提高养畜效益,增加群众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加大力度采取分户小规模育肥与大户、联户规模育肥相结合,“自繁自育”与“牧繁农育”相结合的办法,扩大牛羊育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3.3提高适龄母畜比例,优化畜群结构基础母畜比例不高、牲畜周转缓慢等是影响全县畜牧业生产整体效益提高的主要消极因素之一。因此,在牲畜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要提高商品率,增加效益,就必须通过提高母畜比例,走“一高带三高”的路子。针对当前母畜比例普通偏低的状况,要大力挖掘畜产品市场潜力,引导群众转变惜售观念,除保留少量种公畜外,增加公畜出栏量,提高母畜数量和比例,最大程度上降低养殖成本。并在全县7个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加快牲畜出栏周转,并立足实际,示范引路,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方式,彻底转变传统的畜牧业方式。

畜牧业发展条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畜牧业;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普及,信息技术也越来越走入人们的生活,走入的各行各业,同样在畜牧业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对于畜牧科研机构、畜牧信息处理中心来说,通过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控制,不仅能够提高控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且能改善劳动条件,节约能源,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网络与计算机与传感器和微芯片技术融合也将为畜牧业带来很大的便利,这些技术利用可对牧场更科学、更精确管理。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成本的不断下降,计算机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计算机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1 利用计算机对饲养进行管理

在畜禽生产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特定环节实行信息化管理,创建数据库,对于畜禽群体或者个体生产性能水平的信息记录与存储,采用科学软件进行计算,对结果进行分析,来制订调整生产计划。为了确定最好饲料配方,根据饲料市场价格的波动、饲料的库存量、畜禽的营养需求等条件,再加上饲料的用量等约束条件,利用计算机的展业软件,优选出最好配方。在饲养管理环节,自动给料系统通过计算机控制,可根据畜禽不同的生产阶段和状态,控制营养水平,还能够根据个体差异控制饲喂量。这样就减免了繁琐的人工成本,还能减少饲料浪费和污染。另外,还可利用数据记录仪和计算机传感设备等先进的工具监控家畜繁殖生理状态和营养状态,从而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

1.2 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专家系统

通过畜牧专家多年积累的珍贵经验和试验数据,设计出畜牧业专家系统,通过强大的数据处理器,对畜牧业各个领域的问题通过专家系统进行解决。例如肉牛管理专家系统,在肉牛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通过一段时间对样本的生产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影响肉牛生产效益的主要因素,对问题进行甄别解决。最近几年,我国在畜牧专家系统研究投入不断增加,比如蛋鸡专家管理系统、鸡孵化系统等等,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起到立积极的推动作用。

1.3 利用计算机进行生产效益评估

计算机在效益评估上的应用主要是运用模拟技术,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评估畜禽生产效益,调整管理措施。 由于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将畜禽作为对象来研究,可能存在多种限制因素,但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则能破除很多限制因素的制约。 比如可将整个农场看做一个系统,先调查分析系统,根据各个实体之间的关联,建立数学模型,再编写出程序,计算机程序很快得出运行结果,将该结果与系统中获得的数据比较,从而找到改善和管理该系统的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大多用于畜禽育种和遗传评估问题的研究, 目的是加快遗传改良进程,也可用于优化生产管理,确定合理的畜禽结构和养殖规模。

1.4 安全追踪

利用计算机条形码和无线射频技术,可自动识别动物个体,在畜牧业生产中实施精确到个体的有针对性的管理。该技术记录了畜禽生产过程中与产品安全性有关的种种因素,在饲养阶段有饲养地信息、饲养环境与饲养管理、兽药饲料使用情况等,在屠宰加工时,同样记录了产地信息、屠宰分割加工卫生条件、检疫检验情况等信息,而在物流与销售环节,产品储藏运输、销售去向、市场货架阶段等相关信息也被记录下来,一系列信息被上传到网络服务器,消费者通过拨打电话或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形式,可以查询到产品所有的上游信息,同样,生产者也可通过该系统跟踪产品去向。这样的可追溯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真正实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质量控制,对于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和动物疫病防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高畜禽产品的竞争力。

2.发展畜牧业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对策

2.1 重视和加强政府在畜牧业计算机网络信息建设中的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信息服务:各级畜牧行政部门要加强各等级的畜牧业网站建设,力求在数量与质量上上档次,更重要的是力求网站的实用性,为广大农牧民和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同时,有利于农牧民、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及时得到政府的监督和指导。通过监督和指导,也提高了政府的办公效率。

2.2 积极应用和开发畜牧业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

各级畜牧部门要尽快充分利用草业开发专家系统、草地动态监测系统为畜牧业各项工作服务。

同时,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建立畜牧业决策支持系统、畜牧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和牲畜疫病预测预报系统,通过拥有的自然资源、科技信息、决策法规、畜产品市场信息、人才资源信息等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为畜牧业宏观决策、科学研究、生产管理等多层次服务。

2.3 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促进畜牧业网络信息化的发展

畜牧业产业化是畜牧业信息化的基础,畜牧业信息化产生的背景要求在畜牧业发展市场化的程度比较高时才能得到发展,只有摆脱畜牧业传统粗放经营生产方式,实现集约化、产业化的情况下,才会形成对信息的强烈需求。

因此,甘南州要大力发展畜种改良、暖棚养畜、羔羊育肥等科学养畜和肉、奶、毛的深、精、细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畜牧产业化,进而促进畜牧网络信息化的发展。

2.4 加快培养畜牧业计算机网络信息化人才

要发展畜牧业网络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因素。畜牧业计算机网络信息化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畜牧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要在畜牧业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与省内外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协作,选拔培养一批适畜牧业网络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1]黄汉军.畜牧业中计算机应用若干问题探讨[J].家畜生态,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