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畜牧业养殖

畜牧业养殖

畜牧业养殖

畜牧业养殖范文第1篇

1加强科学技术宣传,转变生活习性

研究表明,人和动物有共同的生物学属性,即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可直接通过人与患病动物接触,或者经由动物媒介还有被污染的空气、食品和水等传染源传播。随着家畜和家禽的饲养,人与家畜、家禽的亲密接触自然为致病微生物从动物向人传播搭上了一道最好的桥梁。转变饲养方式,由“人畜(禽)混居、畜禽混养”变为“人畜禽分开、单畜(禽)种养殖”方式,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美丽乡镇建设基本要求,也是良好生活习惯的要求,更是动物疫病防治根本要求。

2加强饲料兽药监管力度,建立源头性良好环境

2.1严格整治“三无”饲料兽药产品,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者在饲料、饲料添加剂中添加“瘦肉精”“有机砷”等违禁物品,从饲料终端把关,确保畜用产品质量安全。

2.2加强合理使用饲料兽药的知识宣传。

2.3加大规模户、养殖户监测工作,一对辖区内规模户、养殖大户定期进行科学培训,建立良性化生产方案和治疗方案;二采取不定期抽查方式,对辖区内养殖户进行监督,查看其使用抗生素药类、违禁药品类等情况,一经发现及时督促养殖户进行整改,从动物源头性抓好药物污染工作。

3合理布局、科学生产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场区,配齐生产设施,制定合理化生产方案是降低畜牧业养殖污染的根本。

(1)畜牧业生产对环境造成污染问题比较多,其中最突出的是臭气,在建养殖厩舍时必须建排污水沟,污水沉淀池或沼气池,污水排放沟最好设计成有坡度暗沟,减少臭气与空气直接对流,必要时可以在排污沟、沉淀池或沼气池中加入除臭剂。

(2)生产污水,规模养殖场、屠宰场对水的需求量很大,从而导致畜牧生产污水量大,所以在规划时要有充足的污水沉淀池、清水过滤池;污水沉淀池要及时清理,沼气池要清理更换粪便,需及时消毒处理,养殖屠宰产生垃圾需建堆粪坑,定时处理,定时消毒。

(3)严格实施畜禽粪便及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制度,是根本解决畜牧业生产对环境影响最直接的手段,通过技术流程对畜禽粪便和病死畜无害化处理不仅降低环境污染还能有效提高畜禽废物利用率,也为本地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打下良好奠基。

4多部门协调执法,强化监督力度

4.1加强对畜禽养殖户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结合司法部门,大力宣传畜禽污染的严重性,提高畜禽养殖场(户)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治理,防止任意排污现象的发生。要本着“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使广大畜禽养殖户明白自己肩负着治理环境、消除污染的责任,从而有利于环境污染的减轻和消除,也促使畜禽养殖户及早注意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

4.2加强项目审批的监管力度与环保部门共同规范管理,从源头上规范养殖业的发展,控制畜禽养殖环境污染。凡新建、改建和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当合理规划布局,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有关环保审批手续。规模化养殖场,需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报相关部门和单位(镇、街道、农业、畜牧、国土等)签署初审意见后,报环保部门审批。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表及防治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畜牧业养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畜牧业;养殖;环境污染;特征;治理

1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的特征

1.1化学污染

畜牧养殖过程中会使用到很多化学饲料,但是一般畜禽对于蛋白质的利用率都比较低,饲料中含有的氨、磷都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氨和磷挥发到大气中会增加大气的氨含量,为酸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养殖户将畜禽粪便用于农作物生长,会增加土壤中的氨、磷含量,造成土壤污染,再通过土壤冲刷和渗透作用对地下水形成污染,人们生活中使用地下水,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1]。所以,在畜牧业养殖过程中,饲料中的氨、磷含量会对大气环境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都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1.2自污染

畜牧业养殖过程中,自身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主要是因为畜禽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粪便,粪便中含有很多会对生态环境形成污染的物质,如果没有对这些粪便进行有效的处理,就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会对周围居民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2]。畜禽长期处于低度氨环境中,随意焚烧畜禽粪便会污染空气质量,甚至可能引发火灾,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2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的因素

2.1缺乏环保意识

目前,大部分畜牧业养殖户还未意识到畜禽养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认为工业和生活才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关键性因素。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缺乏环保意识,没有对养殖场进行合理布局,也没有配置相应的畜禽粪便池,粪便直接输送到种植业中,通过土壤和挥发对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了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的情况出现。

2.2资金投入力度比较低

在我国大部分小规模养殖户都是贫穷农民,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一般采用的露天养殖,缺乏科学的管理规范,随意性比较强,容易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2.3养殖模式转变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养殖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造成大量粪便累计,粪便不能及时用于农作物生长中,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抗生素和激素类药品频繁出现在生活中,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为提高畜禽的成活率,会使用这些药品防治疾病的出现,促使畜禽快速成长,药物残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对人畜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3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的治理

3.1提高环保意识

当前,在畜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目标,就必须使养殖户认识到科学养殖的重要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合理布置养殖场的布局,加强养殖业和种植业的联系,及时将畜禽粪便投放到农作物生长中,避免粪便大量积累,在挥发作用和渗透作用下造成生态环境污染。通过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养殖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要使更多贫穷的农民富起来,可以鼓励农民小规模养殖畜禽,但是,也要树立环保意识,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配置相应的粪便处理池,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帮助养殖户解决畜禽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基础社会建设不齐全的养殖户,应该督促其快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3],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畜牧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提供充分的保障。

3.3养殖方式转变中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在畜牧养殖业转变发展方向的时候,要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畜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就必须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联系起来,使畜禽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可以技术投放到农作物生长中,一方面,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另一方面,避免畜禽粪便堆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最后,在畜禽养殖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品,主要是因为这些药品会对人畜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药品残渣也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田发荣,田玉屏,杨光,等.山区畜禽规模养殖环境污染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湖北畜牧兽医,2013,34(6):92-94.

[2]孟祥海,张俊飚,,等.畜牧业环境污染形势与环境治理政策综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1):1-8.

畜牧业养殖范文第3篇

为进一步准确掌握我市畜牧业养殖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全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根据市局主要领导安排,5月份以来,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组织精干力量,通过实地查看各县区规模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发展情况,走访基层干部群众,召开座谈会听取县区畜牧站、乡镇畜牧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收集汇总各县区畜牧部门干部职工、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的意见建议,比较全面掌握了全市畜牧业养殖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市坚持将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促进畜牧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严格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建设要求,以新建抓达标、老场抓改造为重点,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区)、传统养殖场和低层次养殖小区规模化、标准化改造步伐,积极探索适宜的发展养殖模式,逐步形成了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为引领,规模养殖场(小区、合作社)为纽带,适度规模家庭经营为中坚力量的梯度养殖格局,2020年全市畜禽饲养量和出栏量达到1991.58万头只和1062.7万头只,同比增长8.25%和7.63%,畜牧业总产值达到了104.91亿元,为全市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力的发挥了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作用,畜牧业生产呈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态势。

(一)规模化建设取得新突破。以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产业集群为目标,集种养殖生产、技术研发、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废弃物处理、创业示范为一体,在甘州、临泽、高台建设肉(奶)牛现代产业园区,在民乐建设牦牛产业园区,在山丹、肃南建设肉羊(细毛羊)现代产业园区。打造以甘州、民乐、高台为主的生猪生产优势示范区。推动壮大规模养殖基地、畜产品加工基地,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

(二)肉牛良种繁育取得新进展。全市投入支持牛产业发展的资金达到6000多万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蜀汉牧业、德联牧业两个5000头奶牛养殖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二期顺利推进,甘肃农垦祁连牧业1.5万头智慧牧场、甘州区甘浚镇高家庄村、临泽县倪家营镇高庄村、高台县骆驼城镇新联村等20个养殖小区投入运营,新建和改扩建养殖场38个,新增产能5.6万头。

(三)产业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以整县推进县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大力推广绿色循环模式,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16%;全市纳入直联直报系统的657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2%;全市483家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四)秸秆饲料化利用取得新成绩。目前,全市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26.16万亩,比上年增加4.79万亩。新建秸秆加工企业6家,筛选引进牧草新品种68个,新建青贮窖(池)5.6万立方米,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加工利用量达218万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7%。

二、我市畜牧业主要养殖模式及实例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畜牧业养殖模式依据养殖的规模和主体,大体可分为农户散养、中小规模养殖和企业经营规模化养殖三种模式:

(一)农户散养

畜牧业中农户散养的模式长期存在,并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比重。

1.庭院养殖 我市分布最广的养殖模式是传统的庭院养殖模式,其特点是千家万户利用庭院进行舍饲喂养,养殖规模在几头或十几头不等,大都种植一定数量的饲草,并利用农村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自配饲料,或购买一定的混合料,养殖成本相对低廉,相对于缺乏劳动力家庭,经济效益较为客观。

2.草原放养随着草原禁牧休牧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完善,已形成以草定畜、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二)中小规模养殖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专业养殖户中小规模养殖配套相关社会化服务,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将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为主体的中小规模养殖模式是目前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

1.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 以民乐县昌芳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通过标准化养殖及种养结合的循环发展模式,其特点是社员一般由从事同类产品或产业的生产、经营的农民和社团组织组成。在已建立的专业合作社中,绝大多数是围绕当地的主导特色产业建立发展起来的。目前,该合作社已实现了年均育肥出栏肉羊2000余只,育肥出栏牦牛600余头,出售优质苜蓿3000余吨,年均销售收入600万元。同时吸纳周边村组23户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增加贫困户收入,并且每年承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畜牧养殖及疫病防控技术培训班2-3期,年均培训养殖技术人员和贫困户400多人次。

2.养殖小区集中养殖 以甘州区甘浚镇高家庄村高标准肉牛养殖小区为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户经营的原则,采取群众自筹、乡村补助、贷款等筹资方式建设养殖小区开展养殖,其特点是散养户组织结构更完整,更能适应市场需求,也更有利于实施现代化规模养殖场的运作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培养了农民的市场意识,使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目前,该小区已入住农户184户,投资2000万元,建成4个人畜分离高标准肉牛养殖小区,存栏肉牛2000头,户均养牛10头以上,户均收入8万元以上,农户收入明显增加。

3.“农户+合作社”模式以高台县骆驼城镇梧桐村为例,该村引导养殖农户将“人畜同院”“畜禽混养”等落后的饲养方式改造成“院圈分离”的养殖模式,集中对全村83户农户前、中、后院进行改造提升,先后成立高台县勃兴紫花苜蓿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高台县晟源能繁母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发展紫花苜蓿种植产业,发展紫花苜蓿种植基地3000亩。全村牛饲养量达600多头,户均养牛5头以上,户均增收2.1万元,饲草利用率增加70%。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领导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社员养殖积极性,引导社员经济、技术、信用互助,实现技术、信息、资源共享,销售育肥牛、饲料使用、引畜、防疫等措施统一,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降低了养殖风险。

4.“三联”养殖模式 以临泽县旭丰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通过合作社牵头积极探索实践“上联公司、中联合作社、下联农户”的“三联”肉牛供销新模式,大力引导畜牧产业向规模养殖、抱团发展的方向迈进。制定生产规程和收购标准,为企业和农户搭建育肥技术、购销信息服务平台。同时,结合生态环保问题整治行动,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环保设施,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区。通过建立肉牛养殖大户微信群、设置收购信息公示栏、评选肉牛养殖示范户等方式,加强养殖技术交流、市场信息对接、价格波动应对。

5.“托管代养”模式 以山丹县润锦农牧专业合作社为例,通过构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型利益联结,建立养殖托管扶贫模式,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托管代养协议并设立监管方,由贫困户向银行申请贷款,将资金交由企业(合作社)购买畜禽,集中由企业(合作社)统一负责饲养、购买保险、日常管理和运输销售,期间畜禽生、死、淘汰、销售都由企业(合作社)负责,贷款到期由企业(合作社)负责偿还本息,并每年向贫困户分红4500元。

(三)企业经营规模化养殖

以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公司为龙头,以分散的农户生产基地,利用合同形式把农户生产与公司加工销售联结起来。特点是龙头企业与市场相关联,农户则通过企业间接与市场相联系实现经济效益提升的经营模式。

以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通过标准化基地建设,以良种奶牛养殖繁育、优质鲜奶生产、肉牛繁育购销、牧草种植加工、有机肥生产为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其特点是投资规模较大、设施配套齐全、技术管理先进、品牌优势明显,该公司2020年末资产规模达到20亿元,年产值10.49亿元,实现利润1.48亿元,在开拓市场、联结农户、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综合分析

上述畜牧业养殖模式都各有优劣,但总体而言,专业养殖户中小规模养殖和企业经营规模化的养殖模式将成为未来畜牧业发展的主流模式,不论是种养结合还是申请土地审批,均能充分利用农户手中的土地,降低粪便的集中处理压力,实现种养结合以及养殖规模的扩张,同时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受地方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更符合政府的扶持方向。

三、存在问题

目前,我市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养殖模式优化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农户散养技术缺乏配套。散养户的存在一方面可充分利用闲散劳动力,扩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外一个方面是能够充分利用农村自有农业秸秆及尾菜资源,降低养殖成本和农产品处理带来的污染问题。但也存在规模小而分散,畜种良种繁育、疫情防控等技术难以推广应用等情况。

(二)养殖合作社协同性差。养殖合作社涉及相关主体众多,多主体的目标和行为协同困难,进而造成政策供给的有效性差,管理成本高、质量稳定性低,最终限制了效益。由于农牧民文化程度低,管理能力差,没有经过调研就盲目模仿,造成多数合作社成员之间的不信任,影响生产经营活动。

(三)龙头带动作用难以发挥。部分畜牧养殖企业带动作用弱,没有把当地老百姓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带动起来。其原因:由于部分畜牧龙头企业,其投资多是从商业资本中抽出的资金来发展,要求流动快,回报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在与当地养殖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养殖户难以带动;部分养殖户不了解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选择利己条款履行,损害龙头企业利益。

(四)畜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调研中发现,各县区乡镇畜牧站人才队伍内部结构不合理,乡镇基层一线技术力量薄弱,直接导致县区只完成常规的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及春秋两季集中防疫和日常补免工作,而对于新技术推广研发、畜禽新品种选育等较高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五)畜牧业资金投入不足。畜牧业是高投入产业,由于目前政府和企业的投入相对不足,畜牧业规模企业生产发展主要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农户养殖虽然可申请“小额贷款”,但要完全满足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影响了畜牧业生产转型和效益的提高。

四、关于畜牧养殖模式与养殖主体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市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探索了不同的畜牧养殖模式,但也存在规模发展与适度养殖不协调、标准化养殖与家庭养殖不适应、规模养殖与比较效益不相称、特色优势与产业融合不配套、科技成果转化与养殖技术水平不衔接等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畜牧科技工作中加以引导:

(一)因地制宜发展,坚持适度规模。畜牧业要考虑当地自然条件优势和基础,最忌盲目追求大规模,只看短期利益。无论家庭经营还是企业经营,统筹考虑当地饲草料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资源、配套服务体系、加工能力、地方扶持政策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与养殖规模。

(二)稳定家庭经营,引导规模经济。稳定以农户散养为基础的家庭经营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传统养殖习惯、养殖区域等优势,走“一村一品”、“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模式,通过集中化、一体化的形式,把众多的散养农牧户连接起来,形成规模基地,由龙头企业组织带动基地的办法,使各经营主体或利益主体形成资源、产品、技术、资金、服务等联动体系。这样,尽管单个农牧户的规模小,由于他们参与了整个生产经营体系或这个体系中的某个环节,便和这个体系共同进入市场,从而使整个体系获得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

(三)加大科技投入,增加产品价值。积极探索畜牧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畜牧专家为源头、技术指导员为纽带、示范户为核心、新闻媒介为载体,形成连接周边农牧户的技术传播网络,提高畜牧业科技技术入户率。突出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在抓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有效整合畜牧业生产要素,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积极争取农牧业保险政策,保护和推动全市畜牧业健康发展。

畜牧业养殖范文第4篇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以畜牧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畜禽品种改良,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建设。按照县政府有关发展规模养殖的指示精神,抓好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对于上规模的养殖大户,县财政给予贴息政策,每年安排100万元财政专款鼓励发展规模养殖。通过扶持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和规模户的发展,辐射带动全县畜牧业的发展。

二、贴息贷款条件和标准

1、条件。

(1)在本县内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的畜牧规模养殖企业(户)。

(2)在规划的养殖小区内的畜牧规模养殖企业(户)。

(3)采用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及生产管理方式的规模养殖企业(户)。

2、规模养殖户贴息贷款标准。为了促进畜牧业规模养殖的发展,县政府对存栏能繁母猪100头以上的种猪场或扩繁场提供2万元贴息;对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猪场提供1万元贴息;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猪场提供0.5万元贴息;对一次性购进20头以上良种二元母猪的猪场,提供0.5万元贴息;对年出栏肉禽5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每户提供1万元贴息;饲养蛋禽10000只以上,种禽5000只以上,年孵化苗禽100万只以上的规模养禽户,每户提供0.5万元贴息;对养牛50头以上的,每户提供0.3万元贴息;对养羊500只以上的,每户提供0.2万元的贴息。

三、主要措施

1、搞好畜牧规模养殖规划。为积极配合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按照《省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暂行)》的规定,积极做好我县畜牧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从场址的选择、规划布局,到品种引进、饲养管理、畜牧业投入品的使用、疫病防治、小区管理和废气物处理与污染防治等方面,严格按《规范》建设,确保我县养殖小区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

2、成立组织。为了加强对扶持畜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县政府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财政、金融、农委和畜牧中心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县农委成立专家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小区或规模户建设的监督管理,组织协调等工作。专家组负责小区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验收等工作。

3、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全县目前存栏母猪3.5万头,种公猪500头。其中母猪基本上能够达到二元母猪的生产水平,但种公猪有三分之二不合格。因此,加快淘汰劣质种公猪,推广优良品种已经成为发展我县畜牧业的当务之急。县政府对淘汰劣质种猪,引进纯种长白、大约克、杜洛克和斯格等种公猪的经营户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或提供一定的贴息贷款。争取用一年的时间,把我县境内所有劣质种公猪全部淘汰掉,良种覆盖率达100%。

4、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县农牧部门对养殖小区和规模户进一步加大技术扶持力度,每个小区或规模养殖户确定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为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每年举办3-5期畜牧养殖专题技术培训班,向养殖户传授畜牧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努力提高畜牧科技含量,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5、编写项目申请报告。新建和扩建的规模养殖户要编写详细的项目申请报告,包括场址的选择,自然环境条件,建设和养殖规模、建设时间、资金来源、还贷计划、效益分析等,报领导小组审批。经考查合格的,按《方案》有关标准,向养殖户提供贴息计划。

6、加强资金管理。县农委将对扶持对象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核和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实行全程管理。

畜牧业养殖范文第5篇

青海地区传统的畜牧业养殖没有进行科学生态规划,导致部分自然生态资源恢复受到影响。在生态养殖的条件下,应科学开展畜牧业,保护当地自然生态资源。

1青海地区自然资源概述

据统计青海地区的草地面积为4193.33万公顷,其中可以用于开展畜牧业生产的草地面积为3866.67万公顷,主要包含草地、草地亚、草地组等。由于青海地区的草地主体是天然草地,因此,发展畜牧业非常具有前景。基于天然草地资源保护原则,在畜牧业开发时采取生态养殖技术,构建生态科学的现代化养殖体系,维护青海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2生态养殖技术在畜牧业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2.1生态养殖体系构建

在生态养殖技术的支持下,青海地区开展畜牧业发展时需要不断优化生态产业链,构建生态养殖体系,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在畜牧品种选择时,需要不断对牲畜品种进行优化,确保养殖牲畜的生态性与可靠性,进而合理控制畜牧养殖投资成本[1]。在生态养殖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推广替代,不能直接否定以往的传统畜牧养殖方式,传统养殖模式对养殖户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养殖户逐渐接受学习生态养殖技术。如将传统的草地放养模式与圈养方式有效结合,调整牛羊养殖的整体效果。在生态养殖体系建构时,需要对养殖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改进,提高生态养殖体系的整体运行。如牛羊畜牧养殖时,牛羊粪便的处理工作,通过将牛羊粪便进行合理收集并转化为有机肥料,促进生态草地系统的快速恢复。在部分地区可以将粪便进行集中处理,通过沼气池进行发电与燃气,实现畜牧养殖产业的生态化循环。

2.2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养殖技术

由于青海地区草地资源丰富,不同地区草地资源催生了差异化畜牧养殖方式,因此,在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应用时,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因地制宜开展畜牧养殖工作。在放养与圈养结合时,需要根据自然资源的差异合理结合,生态开发草地资源,提升牛羊养殖的质量与安全。在牛羊幼崽养殖时,为了避免幼崽夭折概率的升高,可以对其牛羊幼崽进行科学圈养,同时依据牛羊生长情况,及时增加草料营养,保证牛羊所需营养的及时供应。在草料添加过程中,为了提升牛羊个体疾病抵抗力,需要在草料中增加一定的药物,提高牛羊个体的免疫力。当牛羊幼崽圈养成长到一定体型时,牛羊幼崽已具备了独立觅食和疾病抵抗能力,此时可以开展科学的放养模式,让牛羊可以觅食天然草料与水源,提高牛羊的身体品质。在自然放养时,为了避免牛羊严重损坏天然草场,需定期更换草场,让放牧过的草场可以自然恢复,以实现自然生态循环养殖。

2.3牛羊疾病防控工作

在生态养殖牛羊时,需要开展科学有效的牛羊疾病防控工作,避免出现大规模疫情。因为在牛羊自然放养时,携带病菌的个体会将病菌快速传播给其他个体,导致牛羊大规模疫情的出现,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牛羊疫情的出现会对当地天然草料造成一定影响,破坏自然资源的生态平衡。在牛羊疾病预控工作开展时,需要对草料质量进行鉴定,及时为牛羊增添疾病抵抗药物,在发现牛羊病体时需要及时隔离,并对其他牛羊进行检疫,确保其他牛羊体质健康,对牛羊病体进行科学生态治疗。在疾病预控工作开展时,需要构建预警机制,即当牛羊病体数量达到某一阈值时,则需要当地农业部门进行及时干预,并开展相关的应急预案,避免疫情出现大规模扩散,给当地畜牧业造成一定影响[2]。

2.4生态养殖标准化管理

在生态养殖技术应用时,必须对生态养殖技术进行标准化管理,如牛羊草料质量、圈养周期、自然放养的草场面积、添加的药物、水源、粪便处理方式等。标准化的管理有助于牛羊生态养殖发展,可以主动规避很多养殖风险,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如在自然放养时对放养草场进行标准化管理,避免牛羊对单个草场进行较大破坏。但在自然放养时,牛羊流动性非常大,给养殖户的草场管理造成很大影响,无法保证草场资源的生态开发。为此可以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对每个牛羊个体进行定位,这样养殖户可以依据定位信息及时驱赶牛羊,科学管理草场,提高牛羊生态养殖工作的可靠性与生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