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文化因素 作用

随着国际和区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日趋深入,区域文化力也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研究区域文化的现实状况,进一步培育并弘扬先进文化,是净化社会风气的必然要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

一、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区域文化的发展

从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有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类型。畜牧经济阶段滋养了畜牧文化;农业经济时期孕育了农耕文化;工业经济昌盛了工业文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文化的发展水平,并深刻影响区域文化的类型与构成、形式和内容。

从上述角度来看,早在六七千年前河湟先民创造的石器时代文化,再加上民和喇家遗址和地处西宁市西郊杨家寨的南凉“虎台遗址”、唃厮啰政权的“青唐城”遗址等古遗址文化,历史上汉、藏、回、土、蒙古、撒拉族等诸多民族的先民,在共同发展河湟地区物质文化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的繁衍,形成了现今青海6大世居民族既共融共通、相互交融又别具一格、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河湟多元多样民族文化。

河湟地区不仅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五大宗教齐全共存的宗教圣地,而且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和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宗教文化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还有民俗民间文化和人文自然景观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城市文化、企业文化等河湟现代文化,无一例外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文化建筑的实证。河湟地区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河湟文化新类型的孕育和诞生乃至繁荣昌盛。

(二)区域文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21世纪,经济和文化出现一体化趋势,文化力日趋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每个经济活动的主体都要受到区域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关于商业活动文化背景的阐释,如关于齐国的“其俗宽缓阔达,有先王遗风”,关于邹鲁的“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好礼,地小人众,俭啬”等。可见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在当时已经比较明显了。另外以宗教文化为核心,以旅游文化为补充的文化资源产业化模式推动着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青海的知名度,也对青海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区域文化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已深深融入当今社会经济运行之中并成为经济发展持久的动力。区域经济要形成特色并健康发展,就必须立足文化和经济的相互关系,在制定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方案时,把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资本,把文化经济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使之成为一个发展整体。坚持两者发展并重,以达到文化带经济,经济促文化,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同时,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必须对传统区域文化进行扬弃,将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优质发展。鉴于此,大力开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河湟地区当下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开发、利用好河湟文化旅游资源,就为河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点。所以,河湟区域文化与河湟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也促进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二)文化产业推动经济迅速增长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文化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市场的开放性同文化的包容性在本质上是可以融合的,在此基础上引进竞争机制,可以促使文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推陈出新,又能在融合过程中实现文化产品量的增加与质的升级。所以,充分利用地区文化资源,发展教育、文艺、体育、民间工艺、旅游、科技、工艺服务等文化产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

根据青海省的统计,青海旅游业近几年增长十分迅猛,1995—2000年5年内旅游收入从1914万元猛增至10个多亿,年均增长约122.92%。旅游收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1995年为0.16%,2001年达到4.47%。200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8亿元,比上年增长0.3%,200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60亿元,增长26.6%。再从居民消费支出中文化消费所占比重来看,青海省同全国一样,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增长较快。城市住户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1995年为7.9%,2000年达到11.8%,2005年为12.9%,2009年为10.1%。农村住户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的支出,1995年为33.70元,比重为3.7%;2001年增至79.38元,比重增长至6.52%。2008年为148.9元,比重为5.0%,2009年为173.8元,占消费支出比重为5.4%。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是真正的“朝阳产业”。文化的繁荣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最终表现为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融通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我国东、中西部省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必然导致其文化在形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中西部省份以农耕文化为主,而东部商业文化比较发达,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中西部省份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和东部省份地理环境的相对开放长期影响的结果。

青海省民族成分复杂,为各民族文化融通提供了先天的条件,伴随着国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政策,青海各区域各民族的文化开放与交流已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势头,其必然增进各民族的了解与团结,维护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河湟地区农耕文化发达,从一定意义上说,该地区居民保守有余但进取开放意识不足,通过与中东部省份的文化交流,其商业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必然增强。所以,河湟地区的文化只有通过省内省际文化融通政策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着力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继续办好青洽会、国际清真食品用品展览会、藏毯国际展览会、唐卡艺术和文化遗产博览会等经贸文化活动,提升青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化同海外和省外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同时加强省外、国外的先进技术、快捷的市场信息和经营机制与青海的文化资源、产业政策优势的密切结合,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腾飞。

其次,加强扶持引导。河湟地区应在拓宽融资渠道、广泛招揽人才方面下功夫,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大力扶持具有河湟民族特色的歌舞、戏剧、曲艺等,为河湟文化走出河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做好铺垫。另外对有发展潜力的历史文化遗址和重点旅游景区等要争取多方支持,重点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目前,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重要机遇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影响力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只要结合好区域文化,科学规划区域发展,正确处理不同民族文化类型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即可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①马清华. 关于传承和弘扬河湟文化的思考[J].攀登,2011(5)

②段继业. 河湟多元文化的起源、价值与现实[J].青海社会科学,2002(5)

③景晖.青海研究报告,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精品版2005:344—345

④马兴胜. 区域民族经济与区域民族文化的依从理论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22—125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业文化;区域经济;相关性

从区域文化来研究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的新的领域。一些作者如冯鹏鹰(2000)从区域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讨[1];侯景新(2003)对区域文化与经济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2];赵冰(2004)则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力问题[3]。实际上,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促进或者延缓。只有区域文化中的创业文化因素,才对区域经济起着促进的作用。任何一个区域的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增长,其基础是区域文化的力量,特别是区域文化中创业文化的力量。

一、创业文化的内涵

对于创业的定义,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里斯从欧美流行的创业定义中,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开创新事业,创建新组织;创造资源的新组合,创新;捕捉机会;风险承担;价值创造[4]。而文化,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对文化的分析,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5]。所以创业文化是与创业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是人们的一定价值取向和心理意识,它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创业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指在创业的活动过程中,一个社会(包括创业活动过程中的多个参与主体)普遍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基本态度、行为方式等与创业有关的思想理念和精神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创业精神是创业者们的精神动力和发动机,是企业诞生与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其对创业活动产生重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2)创新意识。创业家是经济的灵魂,而创新是创业家的基本职能。创新是“一个社会性的、地域性的、嵌入的互动过程,一个不考虑其制度和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的过程”[6]。创新的地域性,不但使进行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它赖以进行创新的地域背景一起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而且使创新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和文化烙印。(3)流动偏好。现实世界资源配置扭曲总是客观存在的,资源并不是总是处在边际生产率最高的界域。创业文化鼓励资源流动,促进资源优化整合,达到动态最佳配置并增进社会福利。如珠三角地区,海洋文化中冒险、开拓、自由漂流、四海为家的潜能激发一代又一代的珠三角人们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开拓创业。

二、创业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指标设计

为了揭示创业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本文拟采用两组指标,一组反映创业文化发展状况,另一组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创业文化的量度进行探索的文章不是很多。霍夫斯泰德(Gerte Hofstate)对文化从四个维度来衡量;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7]。米勒(Miller)和弗里森(Friesen)对公司创业战略的维度界定为创新性维度、超前行动维度、风险承担维度和新业务开创维度。[8]根据以上研究,对创业文化的界定为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例(X1)、人均个体户数(X2)、人均专利授权量(X3)、人均私营企业户数(X4)、各地私营投资者人数(X5)五个维度来进行衡量。为了避免多重回归中自变量之间存在的高度相关的情况,也就是共线性问题。因共线性的存在将可能导致偏回归系数得不到准确的估计以及难以区分各自变量的效应问题,因此考察共线性的最直接的方法――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进行相关分析(见表1)。

根据Guilford相关系数标准,相关系数大于0.7代表高的相关。在统计分析中发现,人均专利授权量(X3)与人均私营企业户数(X4)相关系数为0.9666,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例(X1)与各地私营投资者人数(X5)的相关系数近似为0.7,为了避免共线性问题,在回归模型中以上两组各选一个,共可以形成四组数据(X2 X4 X5;X1 X2 X4;X1 X2 X3;X2 X3 X5),再用T检验和F检验,最终确定为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例(X1)、人均个体户数(X2)、人均专利授权量(X3)、人均私营企业户数(X4)为创业文化发展程度的衡量指标。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采用人均GDP来衡量。

2.数据来源及分析

本文的所有数据都直接来自或计算整理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为了更好的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对原始数据都已进行处理。计量分析在Eview3.0上完成。

分析结果如下:

上述模型中,标准误差为577,F检验值小于0.05,表明该模型在95%的置信概率条件下,模型模拟较好。分析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与创业文化存在较高的正相关,也就是创业文化程度高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也越高,反之也是。

三、结果及分析

不同程度的创业文化对人们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赋予不同区域人群以不同特性,进而通过这些经济主体的不同行为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影响,是通过经济主体内在的价值理性认同过程和外在行为习惯重复过程实现的,是自觉自愿的无形的过程。弘扬和培育创业文化,实现观念转变,以创业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创新思想观念,弘扬创业精神

打造创业文化当务之急必须把创新思想观念放在优先位置。由于创业文化是一种思想观念,因此地区培育创业文化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要创新思想理念和精神理念,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破除“小、散、慢”的小农思想约束,强化锐意进取思富思进的意识,坚决摈弃项目等上级安排、资金等银行贷款、干事等文件出台、建设靠群众摊派、解决问题靠要钱要编等一些计划经济的思想定势,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依靠市场配置技术、人才、资金、资本等生产要素,推进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曾创发展的新优势,积极主动的投身到创业活动中去。

2.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创业环境的缺失致使创业主体对创业望而却步。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由于没有良好的创业环境,本地区的大量创业者纷纷向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流动因此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构件有利于生成创业文化的环境基础,就成为本地区振兴创业文化的当务之急,只有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才能留住创业人才,吸引创业人才,从而为地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创新创业体制

创新体制是创业文化生成发展的机制保障,因而创新创业体制会为创业文化的培育带来新的契机和动力。一方面要创新所有制经济结构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要调整和创新所有制结构,进一步激发私有经济,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激活创业主体,形成全民创业的文化氛围。构建创业文化的核心是全民创业,许多地区并不缺乏创业思想和创业的个体,缺乏的只是全面的创业局面。所以要大力解放思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活创业主体,形成人人思创业、人人谋发展的好局面。

四、结语

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既要靠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硬实力”,更要靠“软实力”。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则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软实力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软实力”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力。但文化发育又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就需要一定的前瞻性眼光和配套措施,在构想区域经济的未来走向时,要注重借助文化的力量促进价值空间的转变,着力提升适合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创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冯鹏鹰.产生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探讨[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9):18-21.

[2]侯景新.论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J].生产力研究,2003(1):145-147.

[3]赵冰金镭.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力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90-492.

[4]Morris,M.H.Entrepreneurial Intensity:Sustainable Advantages forIndividuals,Organizations,and Societies,Quorum Books.1998.

[5]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新华出版社,2002.

[6]陈文言.浅论区域创业创新及其系统的构建[J].人文地理,2001(1):55-58.

[7][澳]杰夫拉索尔,迈克尔M伯瑞尔.国际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67.

[8]姜彦福,张帏.创业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64.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范文第3篇

1.1经济转型期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

互动关系形成的基础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从投资到技术再到信息与知识的转变,社会形态也在这种变化之下经历了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20世纪90年代文化资本理论的兴起成为了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1]。文化资本能够转化成为经济资本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进入到21世纪,文化创意经济已经成为了主导经济模式,以人的创造性为核心要素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趋势。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本质上具有文化特性,其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对经济的推动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1.2经济转型期湖南省经济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1)经济转型期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就需要将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加入到农业经济中。文化创意与农业经济的结合诞生了农业创意,例如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等的出现,表明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涵盖了文化、娱乐、艺术等,整体提高了农业价值。(2)经济转型期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2]。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对工业设计、品牌策划、推广营销等增加了工业生产的附加值。经济转型期的工业经济更加看重的是顾客的价值体现。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入整体提高了工业生产的附加值。

2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转型的互动机制分析

2.1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分析

(1)从演化的角度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利用创意的深入、创意的扩散、创意的放大,实现了在产业内部的一次投入、多次产出。将技术、创意与文化等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实现了整合,在优化生产结构的同时优化了经济结构。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资源实现了对经济资源的拓展,这种拓展体现在资源边界、资源内容、资源持续再生3个方面[3]。从资源边界的拓展方面,文化资源在湖南省的投入一方面推动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更是塑造了湖南省的文化品牌。文化资源中的精神文化资源因具有流动性,只要是接触到的主体都能够利用。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下,各种不同的文化资源相互之间发生交流、碰撞,最终形成一种公共的文化资源。从资源内容的角度,本身文化创意产业最终会形成一个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集群,各种文化产品的出现带动了工业、传媒、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湖南卫视的收视率一直在我国省级卫视中获得第一,《快乐大兵营》、《天天向上》、《爸爸去哪儿》等多个十分具有影响力的节目从某种程度推动湖南经济发展。另外文化资源与其他资源最大的不同在于文化资源能够反复利用,打破了经济资源有限的观念,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2)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定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发展动力,这种局面的产生就是因为其具有价值创造机制的能力。云技术是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云技术能够适应大型综合的覆盖网络、媒体、杂志、广告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云技术已经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的支撑体系。(3)经济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不断涌现的创意成果促进了文化生产样式的出现与文化消费方式的出现,刺激着人们新的文化需求[4]。技术的创新直接体现在文化创意产品物理形态的多样化[5]。科技的创新提高了文化资源可利用的范围、数量、质量与种类。从技术创新对文化创意内容的来源来看,技术创新赋予了媒介终端内容生产功能,扩大了文化内容创意来源的多元化。通讯、视频等复合型功能的数字标准终端的出现就是一个良好体现。(4)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引发了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的创新。其体制的改革与变迁,文化生产力得到激发,文化繁荣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增长。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制度内涵进行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制度作为激励与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则以及方式、手段。合理的文化创意产业制度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引导其主导产业带动与创新发展。反之,不合理的文化创意产业制度会提高制度运营成本,导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效率低下,影响经济增长。

2.2湖南省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动力

(1)经济总量的壮大成为了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湖南省2014年生产总值达到27048.5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1417.8亿元。经济总量的增加会带来物质产品的丰富。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后开始逐渐追求生活品质,人们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精神与心理方面。从各项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我国人们在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方面的消费需求出现快速增长,这一点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经济总量的增长,对经济结构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收入得到提升,整个社会内部需求就会从物质产品向文化产品倾斜。从湖南省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总值来看,第三产业已经超过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了第三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围绕着消费者的心理体验与感官体验发展而来,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文化创意产业从出现到发现到繁荣正是因为抓住了人的内在需要,满足了人们在心理、精神与文化上的多重需要,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进一步拓宽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文化创意与知识等精神产品已经取代了自然资源和技术在经济中占据的主导地位,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6]。举例说明,日本的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了日本第三产业的重点,并且其文化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2)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产业,市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关键。经济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加,同时还带来了整个市场环境的成熟,这一点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市场中的产业要素依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分别有文化资源、创意人才与金融资本[7]。文化资源内在所有的文化内容与信息价值是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经营、营销的基石。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重点加强了对文化资源的加工与提炼。利用科技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新的产业组合链开始形成,利用文化形成的文化企业在发展下逐渐形成了文化集团公司,加快了文化商品的流通。创意人才提供创意是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8]。创意人才因具有共同的特性会不断集合在一些特定区域,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逐渐形成了一个创意阶层,正好给经济体系带来高质量的创意人才资源,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从湖南目前的创意氛围来看,整个湖南良好的社会氛围、浓郁的人文气息给创意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加上湖南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创意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条件。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前期启动资金多、投资回收慢等是其显著特征。加上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文化活动的投入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分析湖南省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湖南省目前的文化事业发展良好,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主要都是以生产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居多。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文化企业可以借助良好的金融行情以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获得资金,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3)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渗透和经济在文化中的双向性使得整个市场氛围与人文环境保持在一定宽松、包容、信任、创新、合作的状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经济交易会选择在某个特点空间中来。经济形态的逐渐转移,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具有创意能力的创意人才会选择将未来工作的地方放在更加容易获得新思想的地方,因此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化创意产业地区将会吸引更多的创意人才,这种人才的涌入又更好的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2.3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共同演化机制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范文第4篇

辽宁沿海文化景观带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景观设计的底蕴和灵魂,景观设计应尊重本地文化的原则,挖掘地域文化,服从当地民风民俗,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以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使其既与传统文化文脉相传承,又能契合当代经济和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

辽宁“五点一线”位于黄海和渤海之滨,至西向东分别为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丹东临港产业园区五个重点区域。“一线”即:连接沿黄海和渤海的“五点”公路。“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大开发,不仅仅是观念的改变,也是辽宁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辽宁从老工业基地走向沿海经济,不但改变了辽宁的经济格局,也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找到了一条新出路。同时也为展示城市风貌、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从景观学、旅游学等角度看,城市沿海区域是城市重点产业的集散地,具有高品质休闲和旅游观光的潜质,能够提高城市的可居住性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因此沿海景观带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大连地理位置及景观文化现状分析

大连地处渤海湾,位于中国三大城市群中的环渤海和七大城市带中,其经济建设对整个东北的发展有着带动作用,其城市文化对大连自身的建设与东北地区城市文化的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大连独特的地理位置又是辽宁“五点一线”的中心,在经济及文化上是沿海经济区的核心。而城市沿海文化景观带是展示城市文化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因此,沿海景观带建设应充分结合地域文化,创建符合沿海地区经济战略发展部署的文化景观。

大连沿海景观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磨砺与沧桑,为了适应东北沿海经济区新的经济战略部署,为了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沿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应完善和更新。因此以大连为中心的“五点一线”沿海景观,如何彰显城市风貌特色,又如何跳出各市自己的辖区,形成东西向连续,并且具有一定辐射面的沿海文化景观带,是沿海景观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沿海文化景观带建设应以呈现各地域历史文化为景观特色,景观通过融入特有的历史文化,展示城市文化的唯一性。因此景观设计首选要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大连为例,大连城市历史文化悠久而丰富。譬如,大连的古迹遗存很多,最具有地域特征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器时代的“巨石文化”,是古代墓碑遗址,在大连地区遗存较多,对于研究大连地区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大连地区也有很多汉代城遗址,其中有旅顺牧羊城、普兰店张店城、瓦房店陈屯城等。在这些城堡和遗址的周围均有汉墓群,最有代表的是营城子“羽化升仙”的壁画墓,是现今发现最早构造最完整的汉墓,其壁画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大连也有很多民俗文化,是大连地区社会演进的轨迹和缩影,对大连城市风格和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复州皮影是最具代表的大连民间艺术,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皮影文化正在渐渐退出历史。大连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譬如,民间秧歌、赶集等。所以在沿海景观设计中,应突显当地传统历史文化,使当地民众对景观文化具有认同、归属感。

沿海文化景观带建设方法

1. 沿海景观带建设应以突出区域传统历史文化为景观的个性

景观离不开特定的地域和场所,人们设计景观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人们创造具有特定功能、舒适可用的环境空间。城市广场是重要的景观空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因此,沿海景观建设应以滨海大道为主线,以现有的广场文化景观为节点,通过构建、完善广场景观展现地域历史文化。从景观学、旅游学、生态学等角度向周围辐射,借助景观要素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融入地域历史文化,重新改造和完善现有景观的文化属性及带动周围景观的建设,完善沿海文化景观带的横向辐射面,展现别具特色的沿海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广场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因为,广场不仅可以满足市民们大型集会的要求,还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是塑造城市景观的重要空间,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大连腹地和滨海区域广场众多,设计应根据新的沿海景观带建设精神,规划和设计改造现有的广场,以沿海大道为景观轴,以广场为景观节点,向周围辐射,重新定位广场的性质和功能,完善广场节点的路网,丰富广场的历史文化内涵。譬如,现有亚洲最大的星海广场,中国第一个军海广场和展现古典建筑的中山广场等,以滨海大道为主线,连接各广场景观节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带动周围景观建设,形成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完整景观带。广场内部景观设计应根据规划,进一步强调广场的功能性质,加强本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塑造。譬如,位于海边的星海广场,与大海连接处有建市百年时的脚印浮雕与书页雕塑,代表了大连建市百年走过的路程与知识;广场中还有很多绿地、喷泉,可以融入具有当地历史文化的雕塑,这样既有历史文化的积累,也有时代特征,彼此独立,却又互相协调;具有历史沧桑感的中山广场被古典欧式建筑所包围,建筑多为日俄时期所修建,风格包括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等,这些经久不衰的建筑映射了大连曾经被日俄占领的历史,让市民铭记这段历史。因此广场作为沿海文化景观带的重要景观节点,通过融入地域历史文化展现了城市文化景观的唯一性。

2. 沿海景观带建设应以塑造新产业文化为景观共性

沿海文化景观带建设应以展现各地域新产业文化为景观纽带,凸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沿海景观共有的时代特征,以及展现经济发展由内地转向沿海的新战略部署。地处大连地域的辽宁沿海经济区分别为: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大连花园口工业园。根据区位优势和独特的环境,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以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及其配套产业、进口铁矿石为原料的精品钢材产业、石油化工及其下游产业、物流产业等为主。大连花园口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机械电子和食品加工业。以临港工业区和花园口工业园为景观节点,从景观学、旅游学和经济学等角度,通过构建产业景观,展现新产业景观文化和发展旅游景观文化,并以海岸线向周围横向辐射,形成个性与共性共存的沿海产业文化景观带。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尽可能利用本地植被材料,结合本地地形、气候等特征,可多用雕塑景观小品塑造重点产业文化,同时结合水体、绿化等景观要素,用艺术形态,构建临港产业景观,展现新产业文化,彰显沿海城市具有时代特色的生命力,表达所在城市雄厚的经济、文化底蕴,完善临港整体景观设计。

结语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has been a new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lso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Shaanxi. The government's financial support is the decisive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How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financial investment of Shaanxi province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s to cult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o study. This paper uses the SPSS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statistics on expenditure related to cultural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s from 2011 to 2015, so 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cultural industr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overnment's financial investment related cultural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关键词: 地方;文化产业;财政支出;经济

Key words: local;cultural industry;fiscal expenditure;economy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015-03

0 引言

文化产业的繁荣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几年来陕西省按照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部署和要求,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投入。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性和多层次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更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内容。但是该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如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不够充分,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体制滞后,尤其是在以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财政政策的不合理制约了该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陕西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和支出决定着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本文在实证研究方法上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论证文化产业财政的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运用2011年至2015年陕西省个省市的年度数据,通过案例分析来研究政府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数据与测度的选取

研究的主体为陕西省8个主要的市区,包括省会城市西安和咸阳、渭南等七个地级市。数据来自于陕西省政府和各个市政府的统计年鉴和政府信息公开的经济发展与财政数据。本文选取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三个政府财政支出的项目作为衡量各市区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的研究测度。一是政府的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二是政府的教育支出,三是政府的科学技术支出;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测度。确定以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作为政府主导文化产业发展对其进行的主要财政投入的三个方面。研究区域内政府文化产业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就必然要研究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状况和区内经济发展的水平。政府对文化体育与传媒、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支出与区域内国民生产总值得相关性越高就代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就越明显。

1.2 研究方法

Logistic回w分析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来解释二分类型的变量时当模型的残差不在满足且E(?着)=0得假设条件以及残差不在服从正态分布。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就能解释上述问题。笔者将陕西各市的GDP总量与Var(?着)=?滓2文化产业相关的各相支出的相关性作为解释变量,以三项相关系数的值来检验双方的相关系数。

2 数据说明与结果分析

2.1 数据说明

本文在查阅陕西省各市区的政府财政局以及省级和市级的政府公开信息以及统计年鉴年鉴,对陕西省八个市的五年的财政投入进行了收集,包括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投入支出和GDP总值。在研究陕西省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与GDP的是否存在关系时,本文确定4个测度指标:变量V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变量V2=教育支出,变量V3=科学技术投入,因变量F(V)=GDP(国民生产总值)。

设:原假设H0:陕西省各市文化产业财政各项投入与GOP无相关性,即Ρ=0;

备择假设H1:陕西省各市文化产业财政各项投入与GOP存在相关性,即Ρ≠0。

通过分析各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作为回归分析的数据,来考察每一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对GDP的贡献度,据此来制定相应的财政支出政策。

从表1可以看出,表中各项的t值均小于2.132,即说明陕西省各项文化产业的投入与GDP的相关性显著,说明本文所选用的数据有效可以作为文章研究问题的实证数据。

2.2 案例结果与分析

根据所选取的样本数据,对陕西省各市区文化产业投入与GDP相关系数进行分析,把变量X值分为三类:X1=1表示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r| 小于0,X2=1表示教育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r| 小于0.5,X3=1表示科学技术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r| 小于0.5。X1=2表示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5且小于0.8,X2=2表示教育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5且小于0.8,X3=2表示科学技术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5且小于0.8。X1=3表示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8,X2=3表示教育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8,X3=3表示科学技术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8;对因变量Y值分为俩类;Y=O表示三项文化产业财政投入与GOP相关性系数有一项小于0.5,Y=1表示三项文化产业财政投入与GOP相关性系数都大于等于0.5,利用SPSS软件对上述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3。

从表2可以看出,卡方为8.997,在显著性水平=0.05的标准下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因此认为X1、X2、X3与Y的logistic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

从表3可以看出,2个城市有一项不大于0.5的预测正确率为0%,6个城市三项都大于0.5且预测正确率为100%。模型的总正确率为75%。最终数据结果表明,模型整体的描述性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样本容量不足。尽管如此,该模型仍然可以反映出,政府对文化产业相关的财政投入对区域GDP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2.3 陕西省区域内各项文化产业投入分析

数据结果表明陕西省各市区文化产业相关的财政投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数据对陕西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以下优势:一、陕西省对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力度较大,促进了陕西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该省是西北地区文化旅游大省,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产业,这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能够直接对陕西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对教育的财政支出促进了该省教育产业的发展。陕西省发达的教育系统和众多的高校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产业链,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同时该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陕西省及各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总量还不足。尤其是在文化体育方面、传媒方面以及科学技术方面支出比例普遍较少。二,是文化产业相关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相对于沿海省份,科技水平较为薄弱。三、政府财政支出作为主要资金来源而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3 结论

3.1 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力度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俩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是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从政府公共服务的层面来讲,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部分,要求政府必须提高文化产业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政府要对其进行有力的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又属于产业经济的一部分,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文化产业产品本身的精神性和服务性又决定了它不具备市场竞争的优势,不能够吸收足够的市场资金发展壮大,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才能合理健康的发展。

3.2 调整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结构

陕西省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以旅游业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文化体育与传媒和现代科技结合等新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水平还较低。政府的财政投入多以维护地区的文化古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主要的投资方式。在电影、传媒等新兴的网络科技文化产业投入的力度较小。因此陕西省级各市政府应调整对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的结构。第一、加大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如文化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等基础设施。第二、该省政府应该加强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形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和鼓励新型文化产业的创新型企业。

3.3 政府财政投入与市场相结合建立多元参与的融资渠道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扩大文化产业资金的来源途经,建立多元参与的融资渠道。一、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必然以市场下的各个企业为载体,鼓励和支持省内外优秀的企业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资金支持。二、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市场,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加快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步伐,通过文化a业的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建立一个规范的文化产业金融市场,吸收社会资投资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戴钰.湖南文化产业集聚极其影响[J].经济地理,2013(04).

[2]张琰飞,朱海英.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10).

[3]魏鹏举,王玺.中国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的现状与建议[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

[4]傅才武.论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作用――以湖北省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