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闻专业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假新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运行的态势。在人民物质财富得到极大增长的同时,与此相应的精神文化建设发展相对缓慢,这种不均衡性导致我国社会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诸多信息工具的推广运用,假新闻屡见不鲜且影响范围逐步扩大。

一、新闻专业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新闻事业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步发展壮大。但近些年来,假新闻不断滋生。针对该现象,《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起每年都会评选出中国十大假新闻,至2010年已有十年的历史。每年盘点出的假新闻不仅受到新闻从业者的关注,也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尽管如此,假新闻屡禁不止,手段多样,而且还涉及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例如2012年1月《新闻记者》杂志刊登的最新一期《2011年虚假新闻病理分析报告》中推选出的:“马来西亚拿督来杭辟谣”“中国打造全球最大超级城市”“ 89%温州家庭参与民间借贷”“ 外逃官员卷走8000亿” “微博又传5种水不能喝”等广泛转载的新闻稿件光怪陆离,让人匪夷所思。

出现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说是新闻从业者新闻理想和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产物。理想和道德的起源是教育。高校新闻院系作为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摇篮,不仅肩负多门专业知识的传道授惑,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工作更加任重而道远。

二、新闻专业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新闻类院系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学者们多年来一直在探求的问题。《北京青年报》的主编张延平曾提出新闻单位需要“通才”“全才”。这个观点受到了当时大量学者和媒体从业人士的追捧。随之而来,不少新闻院系开始对传播学科进行改革,将培养领域扩展到法学和外国语言等学科,却将思想道德教育兼并到统一的高校公共课程中,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道德观的引导。

一般而言,在新闻专业教学计划里,《新闻采访》和《媒介素养》两门课程涉及新闻道德和理想的章节。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当代新闻采访》教材为例,其中“道德修养”和“关于真实性”两节阐述了对新闻道德的认识,但是由于内容的简略、课时总量的有限,各高校教学安排时往往将此部分内容一带而过。另一方面,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的《当代媒介素养教程》为例,“新闻报道构建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一节虽也有相关介绍,但课程的根本目的仍是为提高学生在媒介化社会中的生存能力,认识媒介、理解媒介和使用媒介;仍侧重对技能的培养,思想道德方面的篇幅很少。由此可见,新闻专业思想道德的教育更多的是附属于新闻传播理论和技能培养,饰演了新闻理论认知的配角角色,自身缺乏系统、动态、深入的教学体系。这种浅尝辄止的点拨难以起到对新闻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更深层次的教育作用

三、新闻系学生的思想特点与行为特征

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前提。教师与医生的职业有共通之处,都是先“诊断”后“治疗”。只有掌握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尊重差异、发展差异。有学者曾说过:“如果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了解人。”不同专业的学生千差万别,虽有共性但也有个性。因此充分的了解学生是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结构已由“80后”过渡到“90后”。 “90后”大学生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见证中国经济的腾飞,目睹信息科技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被赋予了新时代的鲜明特征。而新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学习与媒体实践、资讯获取的紧密联系,相对于其他专业大学生,他们更早、更多的接触社会,所以有着更加独特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

(一) 实践能力强,但易受外界负面影响

90年代至今是我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同时也是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期,“90后”大学生在整个大环境下,对社会的认知更加丰富和趋于理性化。他们关望天下大事,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现实。新闻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参加较多的社会实践,这也促使他们积极接触和参与传媒信息行业。通过社会实践的学习,他们在高校里表现出更为独立的思想意识、创新的实践能力。但是青年学生缺乏人生阅历和感悟,过早、过多地接触社会使他们体会到新闻话语权给从业者带来的灰色利益和权力,受到了糖衣炮弹的诱惑和影响。加之面对争分夺秒抢新闻的行业竞争压力,他们会发现新闻造假可以解决困扰,不仅能创造灰色收入还能提高工作业绩。这些不良因素给新闻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困惑,也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 思维活跃,但自身理想信念模糊

新闻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特点,思维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对社会问题反应强烈,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然而,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些新闻专业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正在逐步退化,他们丢弃社会理想而信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拉广告、模特表演、报社实习等环节中;缺乏理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理想道德教育有抵触情绪,遗忘了公正报道的原则。2009年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曾曝光谷歌公司涉嫌传播色情信息。节目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06级学生高也接受街头采访,痛斥谷歌的毒害,其言论中“心神不宁”一词一夜爆红网络。其后有网友揭发高也实际身份并非普通学生而是《焦点访谈》栏目组的实习记者。高也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其受访内容的真实性遭到社会质疑。知名媒体人白岩松曾说,“如果大学四年,你没有去学大学里的很多东西的话,你实习了,弄到一个工作了,你能走多远呢?”

四、加强高校新闻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我国目前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基本上采取的是统一模式的教育手段,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和专业特性进行培养。本人在研究新闻专业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新闻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与行为特征,对高校新闻类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三点个人建议。

(一) 大力宣传新时期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取得的喜人成就

2011年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的讲话中给学生们提的三点希望,第一点就是“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新闻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上,一方面应鼓励学生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醒他们要牢牢把握人生正确的航向,树立正确的新闻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尤其在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后,要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取得的不朽成就和卓越成果,介绍典型新闻界先进人物,宣扬长江韬奋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新闻类奖项的精神,鼓励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新闻类社会活动等等。

(二)教育手段要与时俱进

对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要与时俱进,在研究新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与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发掘它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联点和相互作用的区域,使学生心理上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须能解决新闻类大学生在当今时代新闻采访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帮助他们摒除功利思想、利己主义的诱惑。另一方面教育方式方法须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迎合新闻类学生对新媒体的喜爱,如利用方兴未艾的微视频形式,采用手持DV设备,征集学生演员和校内好人好事,配合相关课程进行拍摄、剪辑和制作视频,利用其短小、真实、趣味的特点在腾讯QQ、校内网、邮件中进行宣传教育。

(三)建立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明确职业操守

通过成立新闻兴趣小组的方式,让学生模拟新闻采访现场、撰写新闻稿件、点评与互评稿件相结合都是极为可行的方法。一方面,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增强班级凝聚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的了解新闻行业的工作流程,在学生间稿件互评和教师指点分析的环节里充分认识到虚假新闻的恶劣影响,树立和巩固正确的新闻从业道德。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媒介,以校报、网站编辑部、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为宣传和组建兴趣小组的实践营地,切实提高新闻专业的学生参与兴趣小组的积极性。

总结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事业的生命所系,是取信于民的力量所在。社会中的任何人都有获取新闻的需要,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与人的生存及生活环境的改善、与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假新闻泛滥成灾,不仅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与威信,也会间接地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在新闻全球化传播的时代,假新闻更是损害了国家形象。作为未来新闻的记录者和传达者,新闻真实性是每个新闻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道德操守和职业底线。因此,高校在对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上,在加强业务素质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坚守新闻职业赋予他们的特殊道德使命和社会责任,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把新闻道德准则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刘海贵. 当代新闻采访[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刘勇,汪海霞. 当代媒介素养教程[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学专业;德育;有效措施

近年来,由于林学专业扩大招生,步入高校的众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而相应的德育专业教师、课程及教学设备资源紧张。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教学水平,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近年对林学专业学生德育和专业教育的实践体会,试图对加强林学专业的德育进行探讨。

一、林学专业学生德育的现状和问题

1.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现状及问题。根据笔者对高校林学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当前学生能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确立,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行动更加自觉。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德育来解决。①个人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现在的在校大学生为“80后”、“90后”,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受家庭生长环境的潜意识影响,自我意识比较强,纪律散漫,没有团队精神。②金钱至上,道德贬值。有一部分学生拜金思想严重,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钱是万能的,道德是骗人的,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认为林业行业挣不了大钱,专业技术学得再好也没用,不如搞好各种关系。③无远大的理想和目标。部分学生考取林业专业迫不得已,完全没有为林业献身的精神,特别是林业行业工作环境相对比较艰苦,更使得这些学生对林业行业没有兴趣甚至是厌恶。这样就失去了为社会服务、为个人长期发展打下坚实专业技术基础的可能,将来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2.德育教育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新时期林学专业学生德育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也有突出的问题。①德育教育理念问题。目前,德育已不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而只是高校诸多工作内容中的一项,德育越来越不受关注,甚至只是高校教育的陪衬或点缀。②德育专职教师问题。由于专门从事德育的老师严重不足,目前林学专业的德育重担压在辅导员和专业技术教师身上。这些老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德育方法和技能的培训,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不到位或效果不佳。③德育教育的方式问题。德育教育在许多学校已演变为空谈或说教,常常是老师们口头教育学生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至于说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原因何在?“不知道。老师说的。”学生的回答反映了高校德育认知与道德实践相脱节的教育方式的弊端。

二、林学专业开展德育的必要性

林学专业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就设立的传统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林业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林业政策不活,机制不灵,造成林业经营行业的不景气,林业职工生活困难。后果是我国近年来林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林学专业学习的学生专业学习热情不高。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调动林学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适应新世纪中国林业行业发展的人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加强林学专业德育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1.提高专业技术教师的德育技能。教师的道德水平如何,知识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其教学行为的投入程度和教学的质量、效果。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决定了教育的水平。每个教师都应认识到,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培养和引导学生,做到教书育人。为了提高专业技术教师的德育技能,教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向学生授业的同时,应该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讲求师德,恪守师道,以自的行为举止影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以真情对待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乐学。

2.道德的分层次教育。道德有三个层次,即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道德理想教育主要起激励作用,道德原则教育起指导作用,道德规则教育起约束作用。对于林学专业的学生,需要从这三个层次的教育来提高其道德素质。林业本身是一个艰苦行业,要完成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艰巨任务,需要一批又一批政治思想坚定、专业思想稳定的砥柱人才。对此林业高等院校要坚持把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最基本的办学宗旨.注重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共同提高.注重专业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完满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利益原则与道德原则的关系。使学生通过学习、实验、设计等多种方式,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掌握科学系统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稳定的专业思想,为林业事业献身的高尚品德,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3.大学期间的分阶段德育教育。林学专业一般是四年制。四年期间每个阶段学习的内容差别很大。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径也应该相应的有所调整。①大学一年级一般是公共课程,这期间通常都包含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这两门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传统的灌输方式效果很差,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正确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与不断更新,其次是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另外,还要对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改革。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电视、幼灯、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功能。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语言表达不清等缺陷,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节省学时的双重效果。②大学二、三年级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林学专业都有进行德育渗透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专业课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德育渗透到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就会使林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③大学四年级时相当多的时间用于毕业论文工作,此阶段应发挥指导老师的育人优势,加强德育工作,指导老师对毕业生的政治思想的影响可以说都是最直接的、最现实、也是最深刻的,因为毕业生要学习导师的思想、思路和人品,对导师的一言一行自然要细加品昧。同时,指导老师最了解自己带的毕业生的思想、学习情况,能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总之,在对林学专业学生进行德育过程中,要把林学专业教育和德育有效结合起来,不懈探寻使林学专业生思想政治素质得以提高的诸多措施,才能强化和提升林业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玉江,王建明,李健.谈生态危机与林业发展[J].林业勘查设计,2009,(2):34-35.

[2]方乐金,曹万友.构建林学教育新体系培养实用型林业人才[J].黄山学院学报,2006,8(3):166-167.

[3]刘胜.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5):192-193.

[4]谭世信,杨中刚,汤文侠.高校德育渗透到各学科专业教学过程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28-29.

刘淑春.林业德育教育着力抓好“两课”[J].湖南林业,2002,(5):17-17.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期的完成,每一个大学生都面临多种观念的冲击,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的结果造成道德情感冷漠,心理问题增多;面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样一种新兴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应对其教育方式特殊性引起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的弱化,如何解决学生在面对社会用“有色眼光”看待高职教育的时的困惑,并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心理问题;怎样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各种思想道德观念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如不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则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混乱与无序。本文旨在根据笔者在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探求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期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二、目前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模式和教育主体都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因此,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一)新时代的变化给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全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接收新的冲击。

首先,信息网络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已经给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其特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迎合了大学生崇尚民主、追求平等的价值取向,其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模式赢得了学生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网络信息的混杂性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

其次,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进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但严峻的就业形势却日益显露。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增加竞争力,高职高专学生大都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思想道德教育却形成一种偏见,把思想道德教育仅仅看成一种理论说教,忽视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形成一种误区。

再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作为学生学费来源的家庭收入两极分化较严重。这种情况造就了学生两种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

(二)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技术操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即将理论“够用”原则套用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压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深度,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与高职高专教育模式相适应,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都能做到加大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力度,但却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给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作为教育主体,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着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生源类型层次复杂。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以及五年高职毕业的学生等。虽然同样是作为计划录取的学生,但从成绩上看仅仅是普通高校招生的最后一个层次。这些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难度;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想活跃但却相对散漫;思想认识上的肤浅性使得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等等。

其次,从学生心理上分析,自卑心理严重成为思想道德教育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国家教育政策上看,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兴起和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但是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看,高职教育一直在低层次教育中徘徊,他们认为进入高职院校是学生考不上“名牌”大学的无奈选择,而且在就业时还要面临单位的“不认同”甚至是“歧视”。这种观念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压力,同时加上学习基础的差异,进而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或者过分不冷静,走极端,或者逆反心理较强,形成某些过激行为,从而导致了道德知行分离。

第三,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作为青年大学生,他们同样处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日渐提高、自我意识、人生观日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道德观念日益增强,道德评价能力逐步提高,但由于自身心理上的不独立或者没有独立的社会角色定位及社会风气等诸多原因,又使得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还不严格,导致一些高职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从而出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

综上所述,从高职教育特殊的教育类型和教育主体出发,积极探求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

教育方式方法成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 转贴于

三、加强和改善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基础性环节: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全部德育的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打破因袭或仿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实施教学。比如,在教学内容上,在“理论够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不仅要深化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根据时代要求进行专题性教育:根据社会发展加强对学生的市场经济理论教育,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创新教育等等;在教学方法上,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组织教学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动嘴讲,动手做,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代感。通过教学改革构建和完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凸现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二)加大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根据笔者在高职院校从教经历发现,高职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问题大部分由心理问题引起,比如由于对环境不适引起的孤独、郁闷;由于自我定位不准确引起的忧虑、抑郁;由于其他人的观念等引起的自卑或者自负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观念的认识产生错位,甚至对社会产生敌视,直至走上犯罪的道路。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便是触目惊心的例子。因此目前只有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才能保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在硬环境方面,学院要重于美化校园,绿化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在软环境方面,学院要重于提倡一定的文化理念,在无形中积淀文化氛围;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倡导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文明创建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主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班级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重心,是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一个为人师表,具有很强威信的班主任、一个能做到自我管理并能起到火车头作用的班委、良好的班风班貌都能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以社会大课堂为载体,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央教科所的专家也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因此让枯燥、空乏的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魅力,并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这种形式已经为大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所共识。如通过不定期的专业实习实训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又可以以此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组织参观革命根据地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对企业工厂的参观考察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等等。这些都在无形中让时代的主流精神和社会的进步要求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五)规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保障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时间普遍较短,各项制度处于摸索阶段。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要做到严格、规范,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更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正如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周济在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高职院校只有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高职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思路,才能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①邓恩远,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与探索.职教论坛,2002(3).

②胡新华,邓小平人才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3).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伦理思想教育;教化思想;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108-03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对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求得实效,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耳入脑人心,是我国当代大学教育的难点之一。绥化学院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逐步深化以实践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其中专业伦理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的重要一翼。“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理念。其内涵是:在新生入学伊始,即对其进行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换句话说,就是在行业背景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中,以专业为支撑,实施未来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伦理思想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有效融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突出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道德素质,从而实现专业育人的目的。

为说明问题,这里须重提或界定几个概念。一是伦理学。所谓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主要回答社会和社会个体什么样的行为是“正当”的、有理由的,具有强烈的实践品格。在西方,伦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thikos,含有风俗、习惯、个人性格与品性之意。哲学家康德认为,伦理学首先是阐发道德的根本原理即责任的哲学,因为出于责任的行为,才被看做是道德的。我国学者廖申白比较深入地研究了伦理学学科的基本性质,在肯定伦理学研究是“实践的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伦理学是关于我们如何做人做事,过一种好的生活的学问。做人做事是学习以好的方式处理同他人和同我们自身的关系的实践活动”。伦理学有时也被称为道德哲学,因此,本文使用的道德或伦理有时为同义词。二是专业伦理学。我们提出的“专业伦理学”之专业,系指市场营销、食品科学、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结构体系健全、完整,且职业特点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三是从业人员专业伦理教育。我们所谓的从业人员,并非指职场中的在职人员,而是在校接受职业化大学教育的学生。在明确上述问题的前提下,从业人员专业伦理教育或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似可表述为: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内容上,以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在教育对象上,主要面对人学新生;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重在提高大学生的情商能力、就业竞争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正在开展的专业伦理思想教育,并非另起炉灶,而是绥化学院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是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框架体系内的有益实践和探索。专业伦理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我国深厚的传统德治教化思想。以及被当今社会广泛认同的情商理论。

二、传统德治教化思想的启示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是崇尚道德的国家,其德治传统源远流长。尚德大概主要有两种价值取向,于国家而言用以治国,于个人而言则为修身。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始终贯穿着以德治国这条红线,如“德为善政,政在养民”(《尚书》),“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儒家思想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孔子治国之道的核心是“仁”,要求以仁来处理各种人伦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所谓“天下归仁”。我国上古文化典籍《易经・说卦》云:“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教育元典《大学》中对大学之道的认识,高度浓缩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句话。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规定了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中华文化在其肇始与成熟期,即突出强调“道”、“德”、“仁”、“义”在治国与做人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尤其强调“德化”的作用与“道德”的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绵延不绝、与时偕行。时至今日,现代社会生活中,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下,上至国家层面的以德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下至平民百姓中的日常生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思想已渗入每个人的血液中,内化为民族性格,升华为治国方略;它无时无刻不在调节着人和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如《礼记・乐记》中指出的,“伦理”一词“之初意,是古代玉人顺着“玉”的纹理琢磨,引申为有条不紊的“条理”,又由自然条理意义指向人文社会秩序。先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协调人与人之间种种关系,即种种伦理,乃人一生之事业。今天,我们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仍然离不开“道德”、“伦理”。如大家所熟知的医生讲医德、教师讲师德、艺人讲艺德、商人讲诚信等。各行各业都隐性地存在着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如影随行的道德潜意识、潜规则。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每一成员都在道德光辉的沐浴中,得以立世处事。

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已被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所证实。据研究,一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完全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而在情商之多寡。也有人把智商称为智力因素,把情商称为非智力因素,还有专家测算出智商与情商之比为3:7。葛荣晋先生提出“德商”概念,认为“德商是人的品质智力商数的简称,是指人的德性水平或道德品质,主要包括人的道德、品行、人格和作风等”,指出“德商对于企业家和科技人员来说,具有控制企业发展方向的关键作用”。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取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大量研究,结果证明:越是懂得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那么与人际交往就越积极主动,其人际关系也越融洽,就越能适应社会,其成就也就越大。可见,智商之外的“情商”、“德商”等非智力因素,已在现代社会人的成长与成材中居于主要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作为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依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开发人的情商,致力于挖掘当代大学生的情商“富矿”,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笔者认为,无论是古代社会的士、农、工、商,还是当今社会中的各类职业人,抑或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准社会人”,其存在于天地间、社会中的根本,从来都是要坚守道德底线,譬如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就是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讲的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工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小康化的今天,国人的道德操守、仁义之心、浩然正气、亲亲意识,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些令

人忧虑的问题,在当代大学教育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对于大学而言,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非研究型大学,都无法回避这一课题。尤其象绥化学院这样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育历程短、特色不鲜明,影响力也不大,其立校之本是什么?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这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思考的一大课题。换旬换说,摆在我们面前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学之思”更加突出、更为尖锐、更难以回答。为此,绥化学院进行了不懈的追求,积极探索与实践专业伦理思想教育。

第一,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的指导思想。自有阶级社会以来,教育从来都是有阶级性的。一定的教育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同志明确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其教育目的与归宿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一条主线,任何教学改革与创新都不能偏离这一航线;偏离这一指导思想必然迷失方向,也必然违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也只有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开展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牢牢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利用主渠道,武装头脑,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同时,更要结合自身实际,勇于探索,深化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体系建构思路。在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精神框架内,绥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分两步进行:其一,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坚持以“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式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以独立的主体身份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为理念,积极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成长成才规律的实践教学模式;目的是针对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改内容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模式,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三论式”(辩论式、讨论式、实践式)教学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等内容进行,突出校本特色。其二,在体验式、感受式实践教学改革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专业伦理教育,解决专业课教学中只教书不育人、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脱离的问题。学科交融的理念给我们以启示,笔者认为,专业教育与伦理教育相融的人本教育,可能更为学生所接受。要承认,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总是有限的,在智力相当或已无提升可能的情况下,与其事倍功半地继续提高受教者的智商水平,不如另辟蹊径转而培养其情商能力,即做人的能力,使情商大大高于同类人,从而在社会上立足,并为长远发展筑牢道德基础。面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受教群体,只有遵循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第三,构建专业伦理思想教育教学体系。将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之“课程化”,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手段。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一定要像其他专业课一样,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确定学时,排进课表,安排专人授课;而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体系化规范化教材,是实施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的关键。在庄严院长策划下,我校以“从业人员专业伦理学”教材建设为切入点,组织经济管理学院等有关院系教师,编写了《市场营销从业人员伦理学》、《旅游从业人员伦理学》、《食品从业人员伦理学》、《音乐从业人员伦理学》等首批校本系列教材,现已出版并在2010级相关院系新生中使用,将专业伦理思想教育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落到了实处,实现了从新生入学之日起,即对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他们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前行的预期目的。应该说,专业伦理思想教育改革,既是绥化学院总体教育教学改革的延续与具体化的标志之一,也是本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到核心领域――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教改效果现已显现,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在前不久召开的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黑龙江省委高校工委指定绥化学院,介绍包括专业伦理思想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做法,受到了与会者的充分肯定。笔者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和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其目的归结为一点,就是为了回答大学教育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思想教育方式,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仍在探索中,其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庄严主编.大学生实践教育指南[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廖申白.论伦理学研究的基本性质[J].中州学刊.2009(2):128-134.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046-01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作为高校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也作为将来充实中小学体育教学师资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作为个体行为还是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都是最为重要的认识和行为的养成部分。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高校体育教学实践,对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探讨。

一、树立学校德育立体化,寓德育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

学校德育立体化就在于我们要打破学校德育工作长期以来奉行的专业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无涉的观念,实施德育工作与一切相关教育相结合的全面化、立体化的方法。体育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体育理论和训练,业余的主要活动也和体育相关,这实际上为我们德育工作的开展开辟了直接而重要的途径。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是体育最基本的派生功能,就学校教育体系而言,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体育是培养学生共产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的教育过程。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加强体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这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就应该将积极利用和创造条件二者结合,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计划之中去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将思想道德教育寓于体育活动之中,无疑也会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如教育者可以利用体育比赛和评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激烈的竞争性,这正好与体育比赛和评比的特点相吻合。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小组、班级、运动会等比赛形式和考试评比,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在竞争与协作的矛盾统一体中,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自我表现,有目的地消除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不良品质,以使其好胜争强的

心理特征升华为敢于拼搏、努力向上的进取心。

二、以特有的体育思想道德标准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实践证明,体育思想道德标准是人们评价体育行为的根据或尺度,是评价体育行为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荣与辱的标准,它是体育实践的重要内容,不仅规范着体育发展的方向,还是衡量和评价体育发展的基本指标,因此,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体育思想道德标准教育是有切实意义的。我们认为,体育思想道德标准应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公平公正意识、参与拼搏精神、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要具备普通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应当积极履行以上所规约的特殊的体育思想道德标准。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避免漫无目的、空洞的说教,只有将这种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学习的每一个角落,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才能更有实效,我们的德育工作也才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三、树立平等观念,转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

体育专业学生在长期的体育训练中培养起了公平公正、平等合作的观念,而教师与学生平等观念的树立正是教育观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敢于承认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自己在某些问题会落后于学生,应当相信学生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学生们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正所谓“教学相长”。所以,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尤其是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叛逆性特别强,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德育效果往往不理想。而作为学生,也要消除对教师、家长的依赖思想,应该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树立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练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平等的价值观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方针,高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这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就能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四、对体育专业学生以咨询的方式实施疏导式教育

当下,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所应达到的目标是塑造健康心理,优化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好,心理压力、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等问题比较突出,而体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已成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所以,依目前的状况而言,开展心理咨询等方式,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疏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因此,高校体育专业思想道德教育应把以心理咨询为主导的咨询模式引入德育方法之中,通过个别谈心、心理测验、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疏导教育以帮助解决心理、交际、择业等方面的问题,使体育专业学生保持身心健康,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最终把自己锻造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易连云.“道”、“德”的层次性与学校德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