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缺失的表现

心理缺失的表现(精选5篇)

时间:2023-09-18 18:14:34

心理缺失的表现

心理缺失的表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庭功能;社会适应;领悟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8-0004-05

适应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从而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1]。社会适应是一个从儿童时期初步形成至青年阶段发展确立的连续过程,也是个体逐渐形成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和稳定的人格的过程[2]。

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功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家庭功能是指家庭作为一个微型系统,其满足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需要,适应家庭成员的发展变化、灵活应对家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的程度[3]。研究发现,良好的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4]。领悟社会支持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对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有研究表明,相较于客观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5]。社会适应与领悟社会支持具有显著正相关[6]。

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其所在家庭的功能状况有密切联系,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很难超越其家庭功能的发挥水平,家庭关系互动影响性、作用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在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系统中还存在着影响青少年发展的中介因素,需要更多的研究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7]。有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正相关[8],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领悟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水平有显著相关。那么家庭功能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存在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家庭功能缺失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并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研究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恩施市红土乡两所中小学抽取6个班(年级跨度为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共300名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为95.3%。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删除无效问卷9份,获得有效问卷277份,有效回收率为92.3%。有效被试中,男生112名,女生155名,未填写性别10人。其中,小学六年级84人,初中一年级41人,初中二年级91人,初中三年级60人,未填写年级信息1人。被试年龄12~16周岁,平均年龄为13.78周岁,标准差1.23岁。

(二)工具

社会适应量表。采用胡韬编制的“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SASCA)[9],该量表包括人际友好、活动参与、学习自主、生活独立、环境满意、人际协调、社会认同、社会活力等8个社会适应因素和1个测谎因素,社会适应项目40项,测谎项目8项,共计48个项目。8个因素可归为学习与学校适应、生活与活动适应、社会关系与观念适应等三个二阶段因素。量表得分越高,说明社会适应水平越高。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该量表有较高的结构效度,8个社会适应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2.23%。8个因素的α系数在0.656~0.806之间,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21,重测信度为0.907。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10]。FAD测量家庭系统六个方面的功能,包括7个分量表:问题解决(PS)、沟通(CM)、角色(RL)、情感反应(AR)、情感介入(AI)、行为控制(BC)、总的功能(GF),共6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有“很像我家”“像我家”“不像我家”“完全不像我家”4个选择项,分别计1分、2分、3分和4分(部分条目反向计分)。每个分量表的各条目得分平均数即为该分量表的分值,分数越高,说明其相应的家庭功能越差,即量表得分体现了家庭功能缺失的程度。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10]。PSSS主要用于测评参与者所获得的来自家庭、朋友、亲人等多方面社会情感支持,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个维度,信度系数分别为0.85、0.75、0.85。量表共12个条目,采用李克特7级评分法,分数越高代表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越多。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等。

(四)实施程序

由研究者本人担任主试,在各个班进行集体施测。在测试正式开始前,主试宣读指导语以及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匿名答卷,施测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

二、结果

(一)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比较

表1显示,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总体处于中上等水平,各个因子的得分都高于3.5分;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在自主学习、活动参与、生活独立、人际协调以及社会适应总分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p

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在自主学习、环境满意、活动参与、人际协调、人际友好、社会活力以及社会适应总分存在年级上的显著差异,在生活独立、社会认同两因子上差异不显著。事后多重检验发现,在自主学习、环境满意、活动参与、人际协调和社会适应总分上,小六和初二、初三学生的得分,初一和初二、初三学生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

(二)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领悟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缺失的相关分析

为探明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领悟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缺失的关系,对三者进行了初步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

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总分与家庭功能缺失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412,p

(三)领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缺失影响社会适应适应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温忠麟、侯杰泰和张雷[11]介绍的回归系数检验法,检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检验社会适应对家庭功能缺失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如果显著,继续做第二步,否则停止分析。第二步,检验领悟社会支持对家庭功能缺失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检验社会适应对领悟社会支持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如果这两者都显著,继续做第三步检验,分析是否是完全中介效应;如果至少有一个回归不显著,则直接做第四步。第三步,在以家庭功能缺失和领悟社会支持为自变量,社会适应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中,如果社会适应对家庭功能缺失的偏回归系数显著,领悟社会支持有部分中介效应,如果不显著,领悟社会支持有完全中介效应。第四步,做Sobel检验。如果Sobel检验显著,意味着中介效应显著,否则中介效应不显著。分别计算出社会适应、领悟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缺失的标准分。以这3个标准分为3个显变量,根据以上检验步骤,检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结果见表3。

在表3中,Y表示社会适应,x表示家庭功能缺失,w表示领悟社会支持。从上述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到,每一步的回归分析都是显著的。在第一步的回归分析中,家庭功能缺失为预测变量,社会适应为因变量,家庭功能缺失的Beta值为-0.412,回归系数非常显著。在第二步的回归分析中,家庭功能缺失仍为预测变量,领悟社会支持为因变量,家庭功能缺失的Beta值为-0.447,回归系数非常显著。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检验发现,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显著,也就是说,家庭功能缺失通过领悟社会支持这一中介变量影响社会适应。

在第三步的回归分析中,家庭功能缺失和领悟社会支持都为预测变量,社会适应为因变量,家庭功能缺失的Beta值为-0.207,比回归分析的第一步增加了,但回归系数仍然显著,所以领悟社会支持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其中,家庭功能缺失经过领悟社会支持为中介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大小为0.447*0.437=0.195,中介作用占总效用的比例为0.195/0.412=47.3%。中介作用的效应模型如图1:

三、讨论

(一)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

当前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总体状况处于中上等水平,但存在性别、年级上的显著差异。从整体上讲,女生的社会适应性优于男生,小学六年级、初一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优于初二、初三学生。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逐步开始迅速发育的时期,进入青春期后,男女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对社会性别角色的期待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在青春期发育更早,心理也更为成熟,在处理青春期的心理冲突和生活事件上更加温和,因而表现出比男生更好的社会适应性。小学六年级和初一学生处在青春期早期,心理冲突和生活矛盾还没有达到高峰,相对于初二、初三学生表现出了更好的社会适应性。

(二)家庭功能缺失、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的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与家庭功能缺失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社会适应与家庭功能缺失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社会适应与领悟社会支持各维度以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了三个变量密切相关,健康良好的家庭功能缺失和领悟社会支持有助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应当积极完善和健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提高青少年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对促进他们尽快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家庭的氛围、沟通状况以及亲子关系状况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发展[12]。存在问题行为或学习障碍的儿童通常存在家庭成员的亲密性与适应性较差等问题[13]。家庭功能缺失不足不仅会导致儿童的问题行为,还可能影响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进而导致他们社会适应能力低下[14]。因而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家庭功能在青少年社会适应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让青少年获得来自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和同学等多方面的支持,避免出现对他们的淡漠和忽视。

(三)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中介作用检验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缺失和社会适应之间起了部分中介作用,家庭功能缺失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影响社会适应,且中介作用高达47.3%。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对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有普遍的增益作用[15-17]。个体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越会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时也相信在需要的时候亲人和朋友会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15,18],这不但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保护个体免受不良情绪的困扰。

(四)针对乡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家庭功能和领悟社会支持对乡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个体在发展中面临的第一个环境,是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开始的地方,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充分重视和发挥家庭的功能,父母需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做好子女的引路人、榜样和依靠,为子女营造积极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注意培养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在注重健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他们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

家庭、教师和同伴的支持是青少年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从三个方面同时努力。因此,针对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改善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家长和教师应积极加强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孩子建立健康良好的同伴关系,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关怀,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及时疏导,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乡镇青少年健康发展。

四、结论

通过对调研样本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存在性别、年级上的显著差异。

(2)家庭功能缺失、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三者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具体相关关系是,家庭功能缺失与社会适应呈显著负相关;家庭功能缺失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呈显著正相关。

(3)领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缺失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中具有不完全中介作用,且中介作用达到47.3%。

(4)乡镇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缺失、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密切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缺失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中起到不完全中介作用,这提示我们要密切关注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其家庭功能,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为乡镇青少年提供支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2]包陶迅,叶芳.贫困与富裕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6):704-706.

[3]高静.初中生家庭功能缺失、领悟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4]马国亮.高中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缺失的相关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12:225-256.

[5]胡韬.少年儿童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的编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3):71-75.

[6]胡韬,刘敏,廖全明.流动儿童的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100-104.

[7] 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家庭功能缺失: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44-553.

[8]何心展,尤海燕.大学生亲密度和适应性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7):634-636.

[9]胡韬.流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

[10]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11]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12]方晓义,戴丽琼,房超,等.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3):47-51.

[13] Chi L,Xin Z.The research of family functioning and its related factors[J]. 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2001,(3):55-60.

[14]王海涛,李辉,浦昆华.初中生家庭功能缺失与社会适应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20-122.

[15]刘斐,王兆良,李文兵,等.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及孤独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2):180-183.

[16]叶俊杰.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6):1468-1471.

[17]王桢,陈雪峰,时勘.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6,14(4):378-380.

心理缺失的表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言学习 动机缺失 研究综述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学习动机是颇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正因为学习动机具有如此强的作用,所以它成了教育领域中一个研究的重点。客观来看,目前“动机缺失”已经成了英语学习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一点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目前关于英语学习领域“动机缺失”的综述性文献非常少,基于此,本文进行了语言学习“动机缺失”研究现状的综述。

一、国外“动机缺失”研究现状

整体来看,“动机缺失”属于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新的课题,即便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在西方开始有了一些这方面的零散报告,但整体没有成气候。这一问题真正引起关注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主要表现是: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学者开始对其进行理论及实证方面的系统研究(Oxford R.& Shearin J.,1994;Williams M.&Burden R.,1997;Schumann J.H.,1998)。

(一)英语学习“动机缺失”概念的界定

在国外,许多学者对于外语学习“动机缺失”概念的界定通常有以下三种表达方式:

1.“amotivation”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eci与Ryan开始针对“amotivation”进行研究(1985),他们将amotivation称为一种“缺乏意图和动机”的状态,可能源于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外部线索引起的动机缺失,比如由不可预测或者不可控制的外部环境影响而造成“无助”状态,进而使个体失去行为的动力。另一种情况是由内部线索引起的动机缺失,诸如个体由于受自身内部的某种力量控制而失去行为的动力。

针对学校教育的环境,Vallerand(1997)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amotivation”的主要导致因素是英语课堂厌倦及注意力不集中;Heckhausen(2004)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amotivation”的主要因素是学习中的压力及学习中的不适应心理。

2.“demotivation”

对于英语学习的动机研究也是国外学者非常注重的一个研究领域。其中英国著名学者D?觟rnyei在英语学习缺失动机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他提出了“demotivation”概念表示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其定义与Deci与Ryan对“amotivation”的理解不同。D?觟rnyei(2001)把“动机缺失”定义为:使人们对某一行为减少或失去动力的具体的外部力量。根据上述的定义,对于学习领域的“demotivation”,就是人们正在学习或者将要学习的动力消减或者消失的一种外部力量。

D?觟rnyei对于“demotivation”的研究重视外部力量,而忽视了可能已经存在的内部力量。Falout与Maruyama(2004)认为“动机缺失”既包括外部因素,又包括内部因素,例如,学习者缺乏自信或对目的语持否定态度。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外对“demotivation”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3.“lack motivation”

20世纪60年代,国外有学者对于“lack motivation”导致动机缺失进行研究。著名学者Shamsie(1968)研究结果表明,阅读障碍及阅读困难会导致英语学习出现问题,最终导致外语学习缺失动机;Williams M.& Burden R.L.(1997)研究结果表明,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和社会环境因素有必然的联系,其中社会文化的影响最大。

Payne(2007)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动机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取得较低成就的学生相对于高成就的学生对于动机资源的利用较少,也就是说存在动机缺失现象较明显。对于“lack motivation”的研究,大多数的国外学者没有进行专门定义,通常就理解为动机的缺失或者动机的降低。

(二)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心理结构研究

在进行外语学习“动机缺失”研究时,必须深入研究学习动机缺失结构,了解结构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著名学者Vallerand(1997)研究结果表明,“amotivation”至少包含四种成分:能力信念、策略信念、努力信念和无助信念。Spolsky B.(2000)针对中学生制定了amotivation量表,研究结果认为,amotivation包含四个方面:努力信念、任务特征、能力信念和任务价值。自我效能比较高时,人就会接受更有意义的挑战,接受更远大的目标。

(三)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研究

有关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逐渐深入,国外学者对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十分注重。Deci与Ryan的研究发现(2002),提高自我决定的动机需要社会建设性的支持,具体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得到人际关系,例如老师、家长、同学及朋友等对学生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的支持,这三种支持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根本需求,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英语学习动机缺失。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是在日常言行中影响学生的胜任感及自主感,父母、同学和朋友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价值观念及归属感,老师、家长、同学和朋友是影响amotivation的不同社会支持,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Baker,S.R.(2004)使用调查问卷方法对amotivation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越高,其学习“动机缺失”越低,而这种关系在女生中比男生明显。

Ludwig(1983)对在美国学习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的大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动机缺失”研究。Ludwig认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强制性、其他语言学习的干扰、受其他学习小组成员学习态度的影响、对课堂使用的课本内容不感兴趣等因素应该引起重视。

D?觟rnyei(2001)通过面谈对50个被认为是“动机缺失”的中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进行访问,这些学生学习的是英语或德语。D?觟rnyei把引起“动机缺失”的主要因素归为九大类:1)与教师的个性、敬业精神、能力、教学方法有关(这类因素占40%);2)教学设施/师资不足(同一班上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班上课,频繁更换教师等);3)由于缺少成功的经历或经历失败经历导致自信心减弱;4)对二语/外语的消极态度;5)对二语/外语的强制学习不满;6)学生同时学习其他语言干扰;7)对目的语社团的消极态度;8)对小组成员的消极态度;9)与课程用书有关。

Kikuchi and Sakai(2009)对已有关于“动机缺失”种类的研究概括分类如下:1)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师个性,教学方式;2)课堂教学:课程内容与进度,课文难易程度不合理,太注重难的语法和词汇,教学方式单一沉闷;3)失败经历:对考试结果失望,缺少来自教师和他人的认同;4)课堂环境:同学的学习态度,英语学习的强制性,朋友的学习态度,课堂气氛沉闷;5)课堂资料:使用学生不感兴趣或不适合学生的资料,要看太多的参考书或课堂上发太多的资料;6)缺乏兴趣:认为在学校学英语或使用英语不实用也没必要。

二、国内“动机缺失”研究现状

对于国内的学者来说,关于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客观来看,我国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是很严峻的。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学者纷纷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英语学习“动机缺失”描述性研究

近年来,随着对第二外语习得的不断关注,国内有一些学者开始进行学习“动机缺失”的描述性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面介绍具体有代表性的研究。

张会平、李虹(2006)指出:动机缺失是指个体不再积极追求目标的实现或探索实现目标的途径。研究发现存在三种动机缺失: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和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

倪清泉(2003)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缺失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均与自主学习能力呈高度正相关,工具型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高于融入型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

倪坚(2008)研究高职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结果表明,当学生学习动机缺失时,会导致学习状态不佳,上课看书、看小说等消极行为,以及旷课、逃课等现象。

胡卫星(2010)通过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指出国内大学生缺少英语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懒惰松懈,贪玩、学习不主动,精力不集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学习成绩不理想,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浪费课余时间在上网聊天及打扑克等和学习无关的方面;没有学习上的成就感。

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及高职院校的学生关于缺失学习动机的研究关注比较多,针对全国各地不同高校的学生学习的动机缺失的描述性分析,得出的表现方式都是十分相似的。我们能够将上述针对学习动机缺失描述性研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目标不明确;2.学习兴趣不浓厚;3.对学习的价值及意义认识不清晰;4.学习自信心不强;5.学业行为懒惰。

(二)外语学习“动机缺失”解释性研究

对于国内的学者来说,关于“学习动机缺失”解释性研究较多,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一般都会涉及一些关于影响因素的分析。

黎青等(2009)对理工科大学生外语动机缺失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从教学材料及设备、教师、学习者、学习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增强理工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措施。

刘湘(2007)研究分析了针对某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影响因素及改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该高职院校学生“动机缺失”主要导致因素包括:学习兴趣不浓厚;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缺失英语学习自信心等,导致学生失去英语学习动机。

徐幽燕(2013)对465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引起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学习兴趣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直接因素。

倪坚(2008)将高职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动机缺失”的原因归纳为:学生在高中向大学转变的过程中学习动机会出现落差;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无助感;缺少能够使其被有效激励的系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意志比较缺乏。

付雪蓉、章灵舒(2009)则专门选取了地区的学生,对其英语学习中动机缺失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以下原因: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母语的原因,使其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缺乏必要的就业压力;对于此地区学生来说,整体的英语水平本来就比较薄弱;存在心理障碍,比如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焦虑的情绪。

李雪梅(2011)研究发现,造成学困生对英语缺乏学习动机的原因有: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恰当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缺乏理想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英语缺乏信心等。

汤闻励(2012)调查了广东某高校277名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大学生,研究表明:引起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因素可以归纳为10类:英语学能;教学内容;教师个性;教学能力及方法;教学模式;作业;教学设施;按高考成绩高低分A/B班;动机不稳定;学习气氛;其他课程、课外活动的影响等。这些因素中,与学生自身学习动机和教师有关的因素对动机强的学生的“动机缺失”有较大影响;自身学习动机对动机弱的学生的“动机缺失”影响也是较大的,但同学之间对英语学习的消极态度所产生的不良学习氛围更容易引起这部分学生的“动机缺失”。

三、对中国英语研究者的启示

对比国内外外语学习“动机缺失”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我国虽然研究的领域及角度比较多,但是深入性存在较大不足,而且缺乏创新性。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可以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深入分析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内涵

“动机缺失”这个词代表什么意思并不是很难理解,但是,在这一简单的词语背后包含了心理学、社会性、教育学、伦理学等多个方面的内涵。从我国当前的研究来看,仅在“动机缺失”界定方面就落后国外很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外语研究者要走出自身的局限,不但提升自身的水平,加强对理论的钻研,而且使我们对“动机缺失”有更深入的理解,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二)对导致英语“动机缺失”的原因进行深入的了解

我国目前关于英语“动机缺失”原因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整体并不深入,多是集中分析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信心、兴趣等流于表面的因素。另外,从我国目前的大多数研究来看,在分析英语“动机缺失”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都是个人的行为,这就导致了研究样本的容量比较小,所得的分析材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某些研究仅仅只是针对一个小群体的研究,这种方法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往往只能够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在相同的消极因素影响下,不同的学习者显示出“动机缺失”的程度有较大差异?是否只由某一特殊情景导致“动机缺失”出现?如果这一情景发生改变,则“动机缺失”现象是否可以改善或弥补?

(三)加强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研究的指标量化

科学、合理的研究指标能够使研究工作事半功倍。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值得一提的是朱晓红(2011)的《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的编制》,在这篇文献中详细分析了如何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为此方面研究提供很多启发。但是,在学习“动机缺失”研究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及学习目标,量化指标也是不同的,而目前关于英语学习“动机缺失”量化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还是空白。因此,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下一步工作的一个重点。

(四)探寻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及措施

虽然,我国目前关于英语学习“动机缺失”问题的研究还并不非常深入,但是这一问题确是客观存在的,并不能因为研究跟不上而忽视这类问题。以我的角度来看,我国很多学者从经验上提出了应对策略及措施,也的确能够发挥出很强的实际效果。因此,在英语教学工作中,合理利用一些教学策略还是很有必要的。研究应该为教学服务,最终目的还是要改善课堂教学。这需要教师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同时多了解学生状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切实减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现象。

参考文献:

[1]Baker,S.R.(2004).Intrinsic,extrinsic and a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Their role in university adjustment,stress,well-being,and subsequent academic Performance.Current Psychology,2004,Vol.23,(3).

[2]Deci,E.L.and Ryan R.M.,1985,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New York:Plenum Press.pp:43-85.

[3]Deci,E.L.and Ryan R.M.,2002,“Overview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An organismic dialectical perspective”,in E.L.Deci&R.M.Ryan(eds.),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Rochester,NY: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pp:3-33.

[4]D rnyei,Z..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eijing,2001.

[5]Falout,J.Maruyama,M..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oficiency and learner demotivation[J].The Language Teacher,2004,(28):3-9.

[6]Gardner R.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1985:101-103.

[7]Heckhausen H.Motivation and Action,2004:88-95.

[8]Kikuchi,K.,Sakai,H..An analysis of demotivatiors in the EFL classroom [J].System.2009,(37):57-69.

[9]Ludwig J.Attitudes and expectations: A profile of female and male students of college Frence,German and Spanish [J].Modem Language Journal,1983,(67):216-27.

[10]Oxford R.& Shearin J.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5-77.

[11]Payne,S.P.,2007,“Comparing the motivational profiles of high-ability-low-performing (HALP) students and high-ability-high-performing (HAHP) students”,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67,no.10-A,p.3713.

[12]Schumann J.H.1998.The neurobiology of affect in language.Blackwell,Oxford.

[13]Shamsie,J.S.,1968,“Reading difficulties as a cause of behavior problems in adolescence”,Canadian Psychologist/Psychologie canadienne,Vo1.9,no.2.pp.196-200.

[14]Spolsky B.Anniversary article: Language motivation revisited.Applied Linguistics.2000.22-23.

[15]Vallerand.R.J.,1997,“Toward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29.pp.271-360.

[16]Williams M.&Burden R.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1997.

[17]付雪蓉,章灵舒.内地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及教学策略[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18]胡卫星,蔡金亭.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模型构建[J].外语教学,2010(03).45-47.

[19]黎青.导致外语学习者个人动机变化原因的叙事文本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02).46-48.

[20]李雪梅.大学英语学习困难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0).

[21]刘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读与写,2007,(10).

[22]倪坚.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与激发[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23]倪清泉.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0,(03).22-25.

[24]汤闻励.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研究分析[J].外语教学,2012,(1).70-75.

[25]徐幽燕.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原因调查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3,(1).84-85.

心理缺失的表现范文第3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否定或肯定的心理反应,如喜爱、关切、愤怒、厌恶等的教学情感融合了教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和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之情,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淡无情的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教学情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语言平淡。教学情感缺失的教师,学生的表现、所教的学科和教学内容在他内心都激不起感情的涟漪,这种心理状态表现在教学语言上就是平淡无奇,缺乏表现力(内心有激情,但不善于表达的教师在教学语言上的表现亦如此)。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朗读和讲述用的都是四平八稳的语调,根本无法激起学生对圆明园这一艺术瑰宝被毁灭的痛惜之情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痛恨之情,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

第二,态度冷淡。态度冷淡的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赞扬或表扬学生,即使面对学生的精彩表现,教师也是无动于衷,没有激情;即使有赞扬,也只是说一些“你很棒”、“你回答得很好”之类的话,但语气之平淡,表情之平静,让学生感觉不到一点被鼓励的兴奋。一些内心激动但不善表达的教师也会给学生这样的感觉。

第三,表情单一。通常教学情感丰富的教师总会随着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呈现各种不同的面部表情。然而大多数教学情感缺失的教师是面无表情的,尽管也有少数教师脸上带着职业性的微笑,但不管哪种表情,都很少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而变化。

由于情感的弥散性,教师教学情感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给教师自身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情感丰富起来呢?这就要求教学情感缺失的教师首先要反思造成教学情感缺失的原因,然后才对症下药做出改进。

其一,应对职业倦怠,弥补教学情感缺失。有些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程度地产生职业倦怠。比如:教学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升学压力大、对自己要求过高、没有成就感,都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人际关系,包括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与任何一方的关系不和谐,也会导致职业倦怠;角色冲突、经济压力,等等,也都会引发职业倦怠。

上述原因引起的职业倦怠而导致教学情感的缺失,大多都可以经过自我调适来消除而复得教学情感。比如教学压力问题,可以通过寻求生活和教学中的乐趣来缓冲;重新审视自己的实力,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再比如人际关系问题,一要调整看人的角度,多看对方的优点,这样你会更接受对方,就容易和对方相处了;二要加强与对方的沟通,尽可能去理解对方,也让对方理解自己,这样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的摩擦,和谐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减轻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对自己心理带来的压力。总之,只要有改善自我现状的愿望,并且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自己有针对性的努力,就能够消除职业倦怠,重新使你的教学情感丰富、生动而又充满魅力。

其二,寻找个性原因,丰富教学情感。有些教师由于个性原因,不习惯于表露自己的内心情感,教学中也不例外。这类个性的教师必须努力改变自我。首先要与性格开朗的朋友和同事多接触,和他们一起说一起笑,感受真心表达后的轻松和快乐,逐渐养成乐于表达自我的习惯。然后才能在教学中与学生倾心交流,让你的情感打动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信赖,让教师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自信。此外,有的教师由于个性原因不善于表达而影响教学情感,那又是教学语言的问题了。作为教师,教学语言一定要过关。

其三,倾心教育生活,发现教学情感因素。生活中的人或事,人们对其投入得越多,情感就越深厚;相反,投入越少,情感就越淡薄。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对学生和教学没有倾心投入,以致于对学生缺乏情感,对教学内容也没有自己的感悟,只能照本宣科,毫无情感可言。为此,教师要更多地投入,深入理解、真心感受教育生活。

一方面,要对学生投入更多,深入理解、真心感受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个性、爱好,真心感受学生的活力,感受他们的可爱,这会让教师在面对他们的时候,心里充满爱的情感,并不知不觉流露于教学之中。

心理缺失的表现范文第4篇

一个人本来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学业或工作任务,但由于对自己估计不足,缺乏自信心,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处处不如别人,结果难免失败。由自卑给人的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很大。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愿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长期的自卑心理也会引起生理上的不良改变,最敏感的是对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劣性影响,而生理上的疾病又会反过来影响心理变化,加重人的自卑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是产生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经常遭到失败和挫折,其自信心就会日益减弱,自卑感就会日益严重。人生在世,总会经受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挫折,从幼儿打碎了东西,小学生考试不及格,以至科学家做的实验失败等,都可以广义地称之为挫折。遭受挫折后,如果认识上有片面性,往往就会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若再引起别人不公正的议论,而自己又不能正确对待,就更会影响自我评价,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自卑者中多数表现为沉默寡言,郁郁寡欢,自责内疚,无所作为。但也有一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外界,投射到他人身上,变责己为责人,于是自暴自弃,我行我素,表面看来似乎还有些自傲,实际上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那么,如何摆脱自卑心理呢?

第一,要正确地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不仅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别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这才是正确的与人比较。马克思曾说过,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自己跪着。

心理缺失的表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信用;失信

一、信用风险定义及本质

“信用”,从伦理道德层面看,信用主要是指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的“践约”行为。信用实质上是一种有期限约束的融资行为,有付款承诺,但没有担保和抵押要求。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随着现代风险环境的变化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定义不能反映现代信用风险及其管理本质,现代信用风险不仅来自交易对象的还款能力,还来源于交易对象的还款意愿。

二、当前我国企业失信的原因

(1)企业产权制度不健全。企业产权制度不清晰、不合理是导致我国企业信用缺失和的深层次制度性原因。我国企业产权的实际情况是:国有企业产权不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无明确责任者监督者。国有企业由于是国家所有,受国家保护的背景,不担心因不讲信用而影响到自己的生存,所以,国有企业容易滋生不讲信用的行为,“欠债不还有理,欠债不还有利”自然会成为国有企业的理性预期。民营企业虽有所有者,但担心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加之变化无常的政策,又使民营企业家无法形成相对稳定的预期。在这样的产权制度环境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不会为守信带来长远利益而拒绝眼前利益的诱惑,追求短期利益成为最优选择,信用机制自然难以形成。(2)市场经济法制不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需要法律和制度来保障,目前,从总体上看,法律在对信用经济还没有发挥其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导致失信成本或法律处罚的风险成本过低,这是信用恶化的根本原因。对企业失信违约行为进行的“象征性”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远比失信的收益少的多,不足以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3)利润的驱动与失衡。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特别是市场经济理论的申张和利益原则的确认,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和个人收入最大化急剧上升为社会追求的目标。于是一些企业利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体制、政策、法规和道德建设上的暂时缺陷和错位,违反市场经济中“法制”和“信用”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不合理又不合法地追求致富,疯狂侵吞社会财富,滋生出形形的经济犯罪现象。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上普遍存在众心理、攀比心理、怕吃亏心理也是造成信用缺失的重要诱因。(4)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运行困难。企业失信并非全部是由于利益驱动、信用意识差的人为因素造成,也有相当多企业失信是由于客观的、外部环境原因。从我国国有企业之间的“三角债”的信用恶化现象分析看,国有企业由于资金缺少或不足,往往以自己的信用为担保,赊购生产资料,同时,它又有以下游企业为信用为基础,赊销自己的产品。于是,企业之间形成了“债务链”,一旦其中一个企业或数个企业的支付出现问题,就会带来相互拖欠性的债务危机,即“三角债”。

三、我国企业失信的主要表现

(1)商品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企业对消费者的各种欺诈和欺骗行为,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浪费大量资源生产不合格的假冒伪劣产品,以各种非法手段抢占市场,坑害消费者利益。(2)商业信用缺失。企业商业信用缺失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间“三角债”普遍,相互拖欠严重,困扰许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企业间的货款拖欠逐年攀升,居高不下。二是合同违约和欺诈。目前我国涉及信用的经济纠纷、债权债务案件以及各种诈骗案件大量增加。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有40亿份左右,其中履行合同仅占有50%左右。主要原因是中途停止或随意更改已签订的合同比率大幅度增加。(3)金融信用缺失。突出表现在企业拖欠银行贷款,做假账,虚报利润,骗取股民的钱。有关部门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新增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结果认为:在新增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中,企业信用原因、银行贷款因素和国家政策影响所占比例分别为56%、30%和21%,其中企业信用下降是新增不良贷款问题的主因。(4)社会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企业偷税、漏税、走私、骗取出口退税等违法方面。近年来,企业偷税、骗税、逃税的现象相当严重,违纪金额大户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违纪面越来越广,涉税违纪案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

论诚信,比信用,咱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与思想资源本不输于外国人,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咱们缺了现代企业信用约束的制度之维。造假、欺诈方法的流行与扩散,企业的风险会变成整个社会的风险。

参 考 文 献

[1]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