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作风建设研讨材料

作风建设研讨材料

作风建设研讨材料

作风建设研讨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石质文物保护;遗产监测;病害肌理;环境研究;保护材料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石质文物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如何科学有效的保护石质文物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石质文物的保护是包括文物现状调查、病害机理研究、环境监测分析、保护材料研制、保护修复操作、保护档案建设、美学价值讨论等内容的系统工作,是一个由考古、艺术、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地质等多学科分工与合作的过程。多年来,中国在石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方面做了大量的保护研究工作,同时也与国外建立了广泛联系,并组织国内外专家针对石质文物的保护联合开展了多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5年6月13~14日,2015中国石质文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大足隆重举行。旨在展示石质文物保护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也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一个探讨和交流石质文物保护研究的平台。本次会议的研讨范围包括:石质文物保护原则、理念的探讨,遗产监测与保护策略,诊断分析方法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保护材料、技术、方法应用研究等。会议共收到论文53篇,来自我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石窟保护研究机构以及意大利、英国、日本、叙利亚、以色列等国家、地区的69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38人在大会做了专题发言。研讨会期间,与会的各位专家、代表多角度、深层次对石质文物的研究、保护和利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石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坚守保护理念,积极探讨遗产监测问题

在我国文物保护事业从文物保护逐渐转变为文化遗产保护后,对保护理念的认识日益深化,文化价值的保护得到更多关注,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实践。基于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保护指向,与我国类型多样的文化遗产实际更加适合。对于石质文物的价值多样性和病害复杂性,如何理解其真实性,如何权衡、体现其价值,如何兼顾历史价值和修复干预的稳定性,如何平衡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宗教价值,皆是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次会议的发言和讨论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詹长法以《现代文物修复的思考--以千手观音造像保护修复为例》为题从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保护修复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与传统艺术品修缮在理念和方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同时在实践中两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理论家布兰迪认为修复首先是对对象的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并让其得以传承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思考。孙华的《摩崖石刻保护建筑设计理念初探》总结了文化遗产保护学界先前在石窟寺及石刻保护性建筑设计和实践的得失,从地表防渗、通风防潮、遮阳避雨、崖壁减负、建筑形体、环境协调,以及保护性建筑的可逆性等方面对摩崖石刻保护性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奚三彩的《杭州龚隹育墓石刻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对早期文物本体上的水泥填补和使用铁钉的铆接等取舍问题进行思考,并指出在不对环境风貌有较大扰动的情况下,在摩崖石刻外部修建保护性建筑及设施是保护石刻的有效方式。张晓彤的《修者其责观者其权决定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效果因素的探讨》就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效果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同时又从一个修复者的角度和一个普通观者的角度,探讨开展专业修复活动时自身的困惑与反思,浅析“舆情”差异的原因和背景。

目前,在文化遗产本体和关联环境要素类型多、范围广、影响因素复杂的条件下,遗产监测要体现更好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需要在认清突出普遍价值和遗产保护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梳理监测指标、明确工作重点等方面开展细致的工作,以便更好的服务于遗产保护,实现监测的意义。同时使遗产监测有助于对世界遗产本身及相关的保护政策与技术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在本次学术交流中,意大利Heleni Porfyriou(海伦尼・博尔菲里昂)以《世界遗产地和历史中心的监测――意大利的贡献》为题介绍了欧洲最初从有形的角度保护历史遗址到后来的监测保护措施和政策,基于意大利在遗产城市进行的监测实践和经历,一是评估世界遗产地的监控情况和世界遗产的现状;二是ICVBC制定了“保护地”方案来评估游客对历史中心造成的影响。郭璇的《世界遗产监测指标体系建构初探以大足石刻为例》介绍了大足石刻世界遗产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的部分成果,尝试构建大足石刻世界遗产地的监测指标体系,探讨了这一指标体系对于石窟类遗产地的适用性和地域特殊性。叙利亚Maya Hassan(玛雅・哈桑)的《沿海石质遗产地气候变化的保护策略》指出在其绝大多数文化遗址中,古叙利亚文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对石质材料的运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石质遗产正面临气候变化的威胁,需建立一个可持续、有成长和扩展空间的防线,从而制定一个针对叙利亚海岸考古学区域的保护策略。

二、加强病害机理研究,促进检测分析水平提高

多学科结合研究与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已在文物保护的方案制定、操作实施、研究评估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微观分析与表观现象的结合研究、劣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关联性研究、干预手段与材料的评估方法和综合体系的完善,对文物本体保护至关重要。参加本次会议学者在会上交流了各自在这些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意大利Fabio Fratini(法比欧・弗拉蒂尼)以《建筑石材的损坏》为题指出物理蚀变的过程会导致石材分裂成不同大小的碎片,但其化学和矿物学成分不会发生改变;化学蚀变会给石材带来巨大的改变,使矿物在溶剂中完全溶解,氧化元素发生颜色上的改变进而生成氢氧化物,元素溶液化形成黏土矿物和不溶残渣等,为此,关注石质艺术品材料的损坏过程尤为重要,有助于选择最恰当的修复手段来延缓石材损坏现象。李黎的《承德凝灰岩文物的劣化机理及保护材料筛选研究》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凝灰岩质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凝灰岩的微观分析认为,凝灰岩岩样中伊利石/蒙脱石混层(I/S)是凝灰岩劣化的物质基础,流纹构造和微节理是凝灰岩劣化的结构基础;通过劣化模拟试验证实了水和结晶膨胀性盐是凝灰岩发生风化破坏的外界条件。根据病害类型及成因筛选出了修复保护材料,为承德凝灰岩质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作为我国凝灰岩质文物的保护加固参考。

意大利Loredana Luvidi(罗娜丹娜・拉维迪)以《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的可持续诊断方法通过快速和更为先进的技术进行比较》为题针对文物本体受损原因,强调如何将制定保护计划的可持续诊断方法应用于大型不可移动文物。张兵峰的《梵天寺经幢岩石病害分析检测研究》通过对经幢石灰岩岩性特征鉴定、岩石吸水性能实验、化学成份分析及其几种主要病害样品分析检验出发,分析其岩石劣化机理和表层风化病害产生的原因,为经幢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意大利Maria PerlaColombini(玛利亚・佩尔拉・科隆比尼)的《高等亚洲古代造像彩绘和工艺修复仪器分析》,通过多项分析技术得出的有关颜料和粘结剂的数据,呈现累积的样本,讨论古代亚洲画家使用的彩绘技艺,首次对古代亚洲雕塑的彩绘材料和技艺提出独到的见解。严绍军的《宜昌三游洞渗水病害机理分析和防治对策研究》指出为研究三游洞渗水病害机理,进行了三游洞水文地质勘察和岩溶调查,采取岩、土、水样进行室内试验,分析了岩石的物质成分和微观结构,查明了三游洞景区的地下水类型和埋藏条件,研究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的规律,建立了水文地质模型,评价了地下水对摩崖题刻的危害,提出了渗水病害防治对策。

三、重视环境质量研究,扩大信息技术应用

本次会议中的环境研究交流内容均不局限于单纯气候因素的分析评价,而是体现了文物本体病害与环境影响对应关系的探讨。研究方法和动态监测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以及环境研究结果为预防性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支撑等趋势,在代表的发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三维扫描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及文物信息精确留存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会议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清华大学张彭义以《环境因素对千手观音造像保护的影响研究》为题从大足千手观音所处的气象和空气质量的监测,大气颗粒物、雨/雾水成分分析,造像表面成分分析等研究表明,千手观音造像所在的微环境高湿度、凝结水多发且酸性颗粒物污染严重,需要及早对千手观音造像开展预防性保护。黄继忠的《石窟岩体水分循环研究》根据石窟山体的宏观环境和包气带空隙特征,从水分循环的角度研究了大气降水、空气中的水汽在气候因子驱动下的循环转化规律。说明云冈石窟所在山体含有一定量的空气,确实与外界存在密切的水汽交换关系。

吴育华以《三维之下觐观音――三维扫描在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修复中的应用》为题指出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因雕凿结构复杂且存在多种病害,使得其空间形态异常复杂,如何准确获取其空间信息并应用于保护修复工作具有一定挑战性。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因精度高、安全性高和效率高被应用于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工程,应用实践表明,三维扫描成果为现场实际形态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且在千手观音的科技考古、形态监测与数字展示等方面应用具有广阔前景。日本TANIMOTO Chikaosa(谷本亲伯)的《石质文物保护中电阻率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介绍了电阻率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及其在石质文物保护中应用的必要性,与传统的文物保护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易于扩充,测量准确等特点。刁常宇的《融合激光三维扫描与多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石质文物数字化方法》总结出激光三维扫描和多图像三维重建的优势可以结合应用,实现最高精度形状细节和最高精度纹理细节的文物数字化。

四、研发保护材料应用,增强文物安全因素

本次研讨会中,国内外的学者们也带来了在保护材料应用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材料应用更加注重对文物本体的最小影响,对材料自身的稳定性以及特定环境下的耐候性的考虑也是本次学术会议的亮点。学术交流中,学者们对具体实例讲解让大家看到修复的实施和专项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系统,文物保护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即是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修复和研究同步的课题,这对促进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体系的完善具有更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西安交大和玲的《透气性POSS基聚合物保护砂岩的研究》以POSS为起点,分别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酯异丁基聚倍半硅氧烷(MA-POSS)为单体,获得用于保护岩石的POSS封端共聚物(简称P1)和刚柔兼具的共聚物(简称P2);分别研究了这两种材料在溶液中的组装胶束、膜表面动态吸水性与热机械性能等,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种不同孔隙度的砂岩进行保护效果评估;结果表明:P1和P2有望作为有效的砂岩保护材料。戴仕炳的《石质建成遗产表皮材料学监测技术体系研究》结合我国及德国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我国石质文化遗产表皮材料学检测技术体系,为石质建成遗产日常维护及保护修复提供依据。蒋德强的《潮湿环境下风化砂岩加固材料的研制》采用改性醋酸纤维素材料为主要黏结剂,并结合能够与基体中残留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的有机硅单体,制备出了一种能够在潮湿环境下正常挥发干燥,不用去除基体中的水分,同时具有一定透气透水性的溶剂型风化砂岩加固材料,有效地解决了潮湿环境下风化砂岩的加固问题。所研制的潮湿环境下风化砂岩加固材料,已成功地应用于大足千手观音造像的砂岩加固。

作风建设研讨材料范文第2篇

服装材料是服装设计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是服装设计的物质基础。服装的颜色、图案、材质风格等是由服装材料直接体现的,都必须通过服装材料的外观和性能来表现;服装的款式造型亦需依靠服装材料的厚薄、轻重、柔软、硬挺、悬垂性等因素来保证;服装材料的材质和风格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服装的设计理念与设计风格。设计师只有合理的选择服装材料,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而绚丽多姿的创意面辅料也能很大程度上激发起设计师们丰富的创作灵感。而现在国内服装材料企业中大多数没有专门的设计开发部门,服装设计与服装材料生产之间的没有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了服装材料毫无新意,无法充分体现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不能满足服装设计的需要。要想达到服装材料与设计的结合,服装材料的开发设计就必须要有设计师的参与,从艺术设计和市场运营的角度去开发产品,赋予服装材料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市场前景。因此,服装材料的创新和工艺上的开发设计也就成了服装设计发展的一个突破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行面料的艺术再造为服装设计带来新的活力,如何利用平凡的材料为服装再造出新的时尚,已经在许多服装艺术设计类院校成为一门重要的设计核心课程。

二、教学内容与目的

(一)教学内容

《服装材料》课程是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是针对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所设置的。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服装材料学》不同,工程专业的服装材料学更倾向于对面料成分、组织结构、后整理洗涤保养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而艺术设计专业的《服装材料》课程既包括了《服装材料学》的理论部分,同时还包括面料再造部分,教学重点主要放在服装再造范围内,更倾向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方面的教学占总学时的3/4。

(二)教学目的

其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材料与服装制作、造型、服饰卫生及设计思路的实现之间的关系;能较正确地根据服装设计的需求来选择理想的材料,能够对面料作出纤维类别的分析;同时,对各种不同材料的制作技巧和工艺要素作基本介绍,使学生能够运用材料的特性来对材料作二次创新处理,并能够根据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在不断出新的服装材料中寻找创作灵感,在设计中提升服装的视觉审美风格,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艺术和情感消费需求,使服饰形象更加具有独特性。

三、教学现状与不足

(一)艺术设计专业特点

服装艺术设计类专业与服装工程类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工程类专业关于《服装材料》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主要服装材料的结构性能和特点,使他们具有对服装材料的选择、鉴别的能力,使他们能从纺织、生物、物理、化学、人体工程学等方面才研发新产品。而服装艺术设计类专业关于《服装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更倾向于服装、美学、市场、心理学等人文类知识,更侧重从视觉美学角度出发,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创造性思维与设计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服装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艺术设计专业更倾向于对学生面料再造的创意思维、手法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已是这一群体的普遍现象。然而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不断扩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数量已拥有相当的规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明显发现高考前的速成教育方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较差,对设计艺术不了解,兴趣不够;学习被动,许多学生对大学教育方式一时无法适应显得十分迷茫和困惑;很难从格式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得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显得十分薄弱。

(二)教学现状与不足

目前,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践练习,能基本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质量的要求。但从教学整体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四个方面:1.服装材料学理论讲授部分是课程基础,内容涉及的学科领域广,包括服装、纺织、生物、物理、化学、美学、市场、心理、人体工程学等学科。课程内容体系繁复,学科内容体系庞大,理论性强,内容相对枯燥,相对这些内容而言课时量太少。2.缺乏材料实物给学生鉴别、感受,学生没有直观的印象,理论性的知识点很快就会忘记。3.面料再造方面,收集归类整理信息资讯的能力较差,学生对于通过哪些渠道来获得资料比较茫然。4.创意构思的方法掌握不够,有想法,但构思不完整;实践动手能力不够。

四、教学改革

(一)理论知识的优化整合,突出重点

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保证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针对性地对理论内容进行优化筛选,归纳整合,突出重点,应以简单扼要的文字进行描述,注意介绍某些材料的书面名称与市场惯用名称之间的差异,重点在于服装面料再造的设计方法和实践手法。

(二)大量图片、视频

若采用传统板书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使概念性的知识点容易遗忘。本课程通常以多媒体演示为手段,运用大量的服装图片、视频来加深同学们对材料的基本组织结构、物理性状及风格特征的认识,指导学生在服装设计中合理巧妙运用材料;并介绍各类面料再造工艺的手法,并加以大量利用面料再造工艺的服装及其他装饰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网址和书目,通过老师自行搜集及各级学生共享,建立小型面料再造图片库,供学生查阅学习。

(三)实物感知

在教学中根据各部分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建立起一个简单的服装材料库:我国大型的服装面料商城,可以免费索取一些面料小样;要求每位学生结课前提交一些零碎布头及样品;有的学生家里是做与服装相关行业的,或者家里附近有大型面料市场的,可通过部分学生帮助准备或购买部分面料样本;商场、市场购买面料样本;然后分类保存,方便查用。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大量面料实样让同学们进行实物比较,通过对样布的手感与目测进行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种类的分析,并通过常规的感官法和燃烧法试验对材料成分进行鉴别,认识和掌握各种服装材料的外观特征和本质属性;面料再造部分,展示物样品及作业,使学生了解面料再造的方法、形式,提出对作业的要求,明确训练的数量和最终方案的交稿效果。

(四)互动体验

以教师作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形式进行。以学生穿着的服装、大师作品图片或者往届优秀作业作为切入点,共同讨论面辅料的种类、搭配原则、制作工艺、舒适性能等,重视对面料再造创作过程和方法的研究分析,在对问题的探讨中,相互借鉴启发,既活跃了课堂,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五)课外调研

由于服装材料学课程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死记硬背、了解理论知识,而是为了今后实际应用中更加灵活准确的运用各种材料,所以对于材料的认识、识别、运用,对新型材料的了解,以及掌握各种材料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调研各类市场、商场;观察面料辅料,试穿衣服感觉面料的特性,发现新的材料;在实践中认识和了解材料的性能、价格、应用及发展情况,在课堂上对调研情况分组讲评、讲解。除此以外,提供一些网站网址及杂志名称,要求学生课下搜集整理资料,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在市场调研以后结合当前服装市场的流行趋势以及这类服装产品的特点,讨论服装材料的选择对廓型风格价格等的影响,讨论面料再造的意义与价值,并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做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眼界,还会引起了学生对面料再造的强烈兴趣,能够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六)大师作品分析

分析讲解大师作品,关于面料如何选择、搭配,面料再造及其应用,与大师所处社会背景、惯用风格、设计主题之间的关系,给学生创作时提供一些有利借鉴。

(七)团队合作、动手实践

由于课程时间有限,而面料再造方面又需要大量时间进行构思及实践制作以积累经验。为解决上述矛盾,笔者把学生以8人为单位编成各个小组,各小组必须在同一主题下,每人设计8款面料小样,并各自选择其中1~3款小样来设计服装。这种模式使志同道合的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方便讨论研究,共同商议共同实验,结合大家的意见使最终成品更加丰富、更加完整;学生们也在互相促进互相启发中受益良多,掌握更多面料再造的技法,很大程度上拓宽设计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许多学生课下成立各种学习小组把课堂上的兴趣点继续研究下去,使教学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八)分阶段总结学生作业

每次作业上交后及时反馈信息,通过展出学生作业、集中点评、在作业旁边贴即时贴(写上评语方便学生课后继续揣摩)、各班级之间交换优秀作业进行展出,这种方法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荣誉感,鼓励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作业设置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有一定手针工艺基础;课前提前准备好手针、线、坯布或各种面辅料等基本缝纫工具。

(二)作业要求

1.市场调查: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考察某商场,观察三组服装品牌(一种品类中2个服装品牌为一组),它的材料选择搭配与风格、款式、廓型、工艺、价格及目标市场的关系;面料再造的实际意义;拍照、做笔记,整理成A4大小的调研报告,打印装订成册;在课堂上每组派一个代表与其他同学分享一下体会及心得。2.资料搜集:通过杂志、网站、市场调研、平时观察等,搜集电子资料,根据工艺手法或风格的不同分类保存提交,收入小型数据库;然后一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2~3款有代表性的大师作品,对其面辅料如何搭配,面料再造的构思及其运用进行分析探讨。3.材料创新练习一张:以白坯布为原材料,运用各种手法制作出面料再造小样8款,用卡纸装裱成A4大小,面料再造小样尺寸要求10x10cm。4.根据灵感图片设计出4款面料小样,材质不限,尺寸要求10x10cm,装裱在半开的卡纸上;然后把面料小样运用到服装设计当中,要求在A4纸上画出3~4款上色效果图;在这些款式中选择一款在人台上制作成服装成品。

作风建设研讨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成本;园林景观;设计

1.前言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不再只重视衣食住行方面的享受,更重视精神方面的享受,而风景园林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可以给人们带来生活的情趣。近几年来,人们在生活上逐渐推崇低排放、低干预、低维护与低消耗的理念,但由于目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低成本的控制理念比较淡薄,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地发展,因此,需要采取低成本控制策略,降低园林景观设计的成本。

2.风景园林的绿化设计原则

2.1可持续性

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融合各种低成本方式,对可持续地发展战略进行优化。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难题,同时合理分析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事实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物种和个体间资源的分配,在原则上比较公正与公平。在公平、公正性的前提下,设计风景园林时需要设计者、公众与领导者三者之间形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公众可以制约着领导者与设计者,从而形成合理决策的模式[1]。

2.2功能性

在设计风景园林道路时,不仅仅是设计几何二维的平面,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景观设计功能性,不仅需要与道路承重要求相符合,而且确保使用的安全与使用便捷性。如:如果步石间距设计不够合理,容易产生蹩脚情况。成年人的步幅通常时50厘米,在设计道路时要以此为依据,保证石板设计合理性。为确保风景园林道路的安全性,设计道路的路面时尽可能不要应用光面。

2.3艺术性

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普通群众,通常风景园林美学感受经常会用作一种标准来评估园林景观。居民从园林景观可以感受到良好视觉的氛围,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放松。

2.4经济性

对于风景园林的景观设计需要重视功能与美感兼顾,同时要充分考虑经济性因素。准确计算中短期与长远的绿化指标,主要包含绿化的覆盖率、水土保持、人均的绿地率、灰尘量、立体绿量、有害的气体吸收量与植物配置等指标。经指标分析后,要选择科学绿化的方式。此外,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应用本土的植被,降低养护的费用,寻找大众化与低成本绿化设计的方式,促进景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3.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措施

3.1风景园林施工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水通常都是直接排放至下水道,这些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掉既浪费了大量水资源,又有可能引起污染环境,而我国经济在发展的同时,用水量也在不断提高,容易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一些可以二次利用的材料没有进行循环利用,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因此,应当对各种有用资源进行二次利用,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将可利用材料输送到风景园林或园林建设施工现场。此外,生活污水在经过沉淀后,可以用来浇灌如乔灌木等耐受能力强的花草树木,同时风景园林施工现场也可以用充分利用生活污水。风景园林建设不是一两日就能完成的,因此还可以设计一套雨水收集装置,收集雨水来代替园林施工作业人员日常非生活用水,如果风景园林建设场地周围有河流、湖泊等,也可以在施工中利用自然水资源。风景园林耗水量较大的工程,园林浇灌设备也应当进行改造,做到均匀浇灌、喷洒等,避免浪费水资源,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园林景观建设的成本,而且可以节约资源[2]。

3.2节约各种施工材料

风景园林施工时需要用到大量建筑材料来进行框架构造等工程,比如风景园林施工时需要钢筋连接,以往一般都是通过搭接技术来实现连接,搭接技术不但需要耗费大量建筑材料,而且较为耗时,因此可以使用螺丝连接来代替。螺丝连接代替搭接技术不但在一定程度方便以后修复工作,而且螺丝连接的安全性比搭接技术更高,同时在能源节约上也有显著效果,从而降低风景园林设计成本。

3.3优选建设的材料金肯能减少人力成本

减少风景园林的设计成本并不是应用劣质的材料,需要在园林景观功能性、观赏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选择较为容易获取的优质材料。此外,可以将废弃材料重复应用,或者是使用一些可再生的材料来建设风景园林,这样可以降低风景园林设计成本。近几年来应用较多的废弃材料是稻草秸秆、树叶与木屑等,这些材料不仅有价格比较低、容易获取等优势,而且观赏性比较好。不仅如此,降低人力成本同样能够降低风景园林设计成本,促进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为此要从提高施工人员工作效率的方面着手,相关施工单位要制定奖惩制度,提高相关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推进风景园林建设,同时减小施工的成本[3]。

3.4合理应用场地的资源

风景园林的景观设计只有与生态原理、自然规律相符合,才是成功设计。换句话说,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尽量使用既有条件,尽可能降低人为的干预。充分应用既有条件不仅要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相符合,而且可以节约风景园林建设成本,并且风景园林设计减少人为干预,可以给人们充分体会自然之美。例如:在常年风向主导区域设计数排弯曲人工的风障山,同时应用岩石来堆叠风口,灵活地应用风流动特性,创造灵动的美。此外,部分公园在建筑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垃圾与石子,这些废料可以进行分类后用来铺设公园路基,将生活垃圾用来加强土地肥力,将垃圾填埋污水和大坑相结合,从而产生湿地的景观,为人们带来良好视觉效果。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建设的规模逐渐扩大,并且风景园林的设计内容越来越多,这就给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相关设计人员需要提高对城市风景园林的认识,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定科学、合理设计的方案,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景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景.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研究--以江阴市璜土镇璜石湖公园为例[J].建材与装饰,2015,23(31):209-210.

作风建设研讨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木结构;室内设计风格;建筑材料

1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

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具有强重比高、美观、绿色可再生、加工性能好等优点。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木结构建筑将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现代建造处理工艺相结合,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筑工程领域普遍应用。现代木结构建筑是指主要结构构件采用标准化的木材或工程木,构件连接节点采用金属连接件连接,利用最新科技手段建造的建筑形式。因采用现代化建造技术,建筑施工周期短,建造方便快捷且无污染,木材绿色环保,隔热保温效果好,建筑具有节能、固碳作用,还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1,2]同时,可进行个性化室内外设计,造型别致,加上木材质量轻,由建筑构件通过金属连接件构成的现代木结构建筑可拆卸和整体移动,是可持续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50~80年代,期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提出节约木材的方针,木材进口也受到限制,至70年代,基于国内生产建设需要,又提出了“以钢代木”“以塑代木”的方针,钢混结构开始大力发展,此时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受到很大束缚,其发展暂时停滞。[3,4]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倡导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力支持环保、节能建筑产业的发展,随着生态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现代木结构建筑,现代建筑材料和建造处理工艺逐渐成熟化,开始产业化发展。[5]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木结构建筑设计、结构材料生产、建造设备制造、金属连接件及其他建筑材料经营企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东北、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为主的企业集群。[6]随着现代木结构建筑研究的逐渐深入,我国现代木结构建筑的规范逐步系统化,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已制定了符合国内木结构建筑发展的相应的标准、规范。[7,8]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节能减排、建材污染、雾霾问题、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等问题日益严重。自党的十召开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写入,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同时还倡议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了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要求,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期间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大力推进工厂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其中木结构建筑以其优异的性能在生态建设、绿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成为必然趋势。

2现代木结构建筑类型及其特点

现代木结构建筑主要分为轻型桁架木结构建筑和重型梁柱木结构建筑。轻型桁架木结构是指用规格材、木基结构板材等建造的箱型建筑结构体系,其承载系统由木框架墙体的墙骨柱体系构成,适用于3层及以下民用建筑。现代重型梁柱木结构是指用较大尺寸工程木作为梁、柱承重结构的主要建材,墙体采用木框架结构作围护结构,并不承受主要建筑荷载。同时,伴随着新型工程木产品的研发,如正交胶合木(Cross-laminated…timber,CLT),中高层木结构建筑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1轻型桁架木结构建筑

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采用木框架结构建筑以来,轻型木结构经历了从独户式住宅到联合式住宅及多层公寓建筑等各种形式,在国外应用最多、技术经验也最为成熟,既可实现工厂预制构件,还可现场建造、现场组装,建造技术趋于成熟。[9]轻型木结构建筑墙骨柱、墙面板、楼面及屋面共同受力构成一个整体结构体系,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建筑基础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上部采用木结构形式,通过基础预理金属连接构件进行连接固定,加强建筑的整体性。[10]综合现代轻型木结构建筑结构体系及其材料特性,其建筑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保温隔热性能好。因木材本身为低导热性材料,用于建筑主要用材,在墙体、屋盖、楼盖等结构内填保温材料的共同作用下,轻型木结构建筑具有优良的保温隔热性能,保证室内冬暖夏凉的效果,可大大降低能耗,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11]第二,建筑绿色、环保。木材作为一种可再生天然资源,具有低碳、环保的优点,是一种绿色建材。建筑建造过程,从材料采集、加工成型到现场施工组装,对环境影响小,几乎不产生污染,对于建筑废弃材料也可充分再利用。第三,建造周期短。现代轻型木结构建筑加工工艺已相对成熟完善,配套的金属连接件、防水防潮材料、保温棉材料等发展也系统化。目前在国外,木结构建筑结构构件以及连接件可批量标准化预制,建筑墙体、楼板、屋盖等均可在工厂预制,现场进行吊装,或是直接现场拼装。第四,防火性能好。轻型木结构建筑为框架结构建筑,建筑墙体常采用OSB(定向刨花板)、石膏板等覆面,框架结构填充保温棉材料,提高了建筑的整体防火性能。第五,抗震性能好。现代轻型木结构常采用加拿大进口SPF(云杉—松—冷杉)规格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在发生地震时可消耗部分地震能量,加上木构件间多采用金属连接件进行固定,地震时木材与金属连接件相互作用,可有效消耗竖向地震产生的能量冲击,同时建筑外墙采用OSB覆面,增强了建筑的侧向支承力。

2.2重型梁柱木结构建筑

梁柱式木结构建筑是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形式,因近年来大径级天然木材的日益匮乏以及木材加工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梁柱木结构建筑逐渐采用工程木产品作为建筑主要承重结构。[12]梁柱木结构建筑作为民居建筑,目前多应用于少数民族地区。工程木产品是由小径级材经一系列加工优化制成的大截面构件,其承载力大大提高,目前在国外常应用于大型公共性建筑。[13]综合现代梁柱木结构建筑结构体系及其材料特性,其建筑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充分合理地利用建材。目前,已有结构用材均为小径级材,受树木本身尺寸限制,实木锯材用于梁、柱承重结构的发展受到限制。工程木产品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木材利用率,通过将不同长度、尺寸的锯材相结合,以满足大跨度结构的设计要求。第二,力学性能好。在梁、柱构件加工制作过程中,剔除木材缺陷部位,提高结构构件的强度。第三,建造方便快捷。跨度梁、柱等结构常在工厂完成预制加工、定位钻孔、开槽等,运送至现场定位吊装,通过螺栓、钢板、螺钉等进行连接固定,施工快捷。第四,美观。工程木产品保留了木材的天然纹理,经过系列加工工序构件具有较好的防潮、防腐性能,其结构外露,充分展示木材的自然亲切。第五,防火性能优良。传统的梁柱木结构建筑即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现代梁柱木结构建筑更甚。尤其是大截面尺寸的梁、柱构件,在火灾情况下,表面发生炭化,形成保护层,燃烧速度缓慢,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其结构力学特性,为逃生争取时间,降低伤亡率。

2.3正交胶合木(CLT)建筑

20世纪90年代,由奥地利和德国建造了第一栋CLT建筑,由此,CLT建筑开始在国外迅速发展,各国纷纷兴起CLT建筑热潮。CLT是由3层及以上的实木锯材或结构复合板材相邻层垂直正交组坯或成一定角度组坯,采用结构胶粘剂压制而成的新型工程木产品,主要用于木结构建筑的墙体、楼板和屋盖等。[14,15]近年来,在欧美发达国家,CLT建筑逐渐部分取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和砖混结构建筑,广泛应用于中高层住宅建筑与公共性建筑。目前,CLT建筑在国内的研究和发展也颇为火热,在提倡发展绿色建筑的背景下,CLT建筑作为新一代重型装配式结构,在中高层木结构建筑发展方向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CLT建筑是现代从西方引进我国的新建筑形式,其墙体、楼板、屋盖结构均为CLT板件,综合其加工、建造工艺、材料和结构特性等,其建筑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抗震性能好。CLT采用正交组坯结构,具有较好的尺寸稳定性,墙体为CLT板件,通过金属连接件进行节点连接,可提高建筑整体抗震性能。[16]第二,隔声性能优良。相比较轻型木结构而言,CLT楼板密度大,且通过胶粘剂压制而成的CLT整体性好,楼板受力时振动减小,隔声效果相对较好。第三,高度预制化。因建筑墙体、楼板、屋盖基本单元均为CLT板件,可实现工厂预制,预留墙体门窗洞口以及连接节点槽孔,运至现场吊装连接完成即可。第四,可向中高层装配式木结构建筑发展。已有CLT在加工过程中充分剔除木材本身缺陷,大大提高构件强度,同时CLT实现工厂预制、现场装配,根据建筑承载情况,设计CLT板坯厚度,作为现代装配式建筑,在中高层木结构建筑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内也开始展开了CLT材料研究、生产和市场应用。[17,18,19,20,21]

3现代木结构建筑室内设计风格

现代木结构建筑类型多种多样,适合多种室内设计风格。但室内设计风格必须结合现代木结构建筑本身的类型特点。现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3.1轻型木结构建筑室内设计风格研究

轻型木结构建筑室内形式多样,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其一,把木构件暴露在外;其二,墙面、屋面都用装饰材料覆盖。木构件暴露在外的室内可以结合建筑材料进行设计。适用的室内风格有原木风格、中式传统风格、新中式风格和田园风格。原木风格的室内空间自然清新,环保安全,总体来说非常舒适,适合多种人群居住,尤其适合儿童。中式风格的室内空间自然少不了木质材料,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梁柱结构的木结构建筑,在木质材料的环境中搭配中式风格的家具陈设品,稳重、端庄、温馨的中式风格就呈现在眼前了。田园风格本身就是采用天然材料来打造自然温馨的室内环境,这种室内形式自然能合理地搭配设计。墙面、屋面都覆盖装饰材料的情况下,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室内环境几乎一样,室内设计风格自然也相差无几。除了上述的风格之外还主要有现代风格、欧式风格、地中海风格,等等。

3.2重型梁柱木结构建筑室内设计风格研究

重型木结构建筑将梁柱等建筑结构材料外露,借助木质材料本身特有的丰富的装饰效果,以外露等结构体系展现最简单、最精致的美。大跨度等木质材料,既体现了木质材料本身等力度美感,又展示了材料纹理等原生态美感。

4结语

作风建设研讨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材料价格;建筑工程;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建筑行业作为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之一,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建筑项目投资大,而材料支出在总工程造价中的比重在60%-70%,可见材料价格的波动将对建筑工程造价影响显著。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动态管理。本文将通过材料价格波动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具体影响分析,提出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一些建议和对策,这将对我国建筑项目形成统一的工程材料价格动态管理体系和合理的定价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建筑工程材料的价格特征简述

建设工程造价中的材料价格,一般有三种情况:其一,由地方造价管理机构定期材料的市场价格信息,这带有一定的宏观调控性质;其二,由材料生产商或供应商直接材料的实际市场交易价格。其三,在材料供应商或材料市场进行采购的价格基础上加上运杂费及采保费、装卸费等费用后计算的材料预算价格。通常来说,材料费是人工、料材、机械费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主要材料价格的差异性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是关键所在。然而这种差异性就来自于建筑材料价格的地区性与市场性,地区性即建筑材料价格由于来源地的经济水平差异与运输条件等因素造成的价格差异,市场性指的是建筑材料价格会随着外部环境、时间等变化而波动,具体如下:

(一)不均衡性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及各个区域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建筑工程材料价格对不同地区宏观经济的灵敏程度有所区别,这也反映出同一种建材价格可能在不同的地方有明显的差异。

(二)突变性

当前,伴随建筑行业的国际化趋势,以及近来国际形势、金融危机等一些国际大背景事件的发生,也将对建筑工程材料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筑工程材料价格的突变性就显现出来了。

二、材料价格波动对建筑工程造价的主要影响分析

建筑材料价格波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具体包括材料价格上涨和下跌两种情况。鉴于目前建筑材料价格有上涨或下浮的市场趋势,本文中仅考虑对工程项目中材料价格上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材料价格波动会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建设周期,并存在差异性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项目可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意向阶段、决策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及交付使用阶段。由于主要材料价格一直处于上下波动状态。因此,同一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在不同的建设周期当中的差异也相当大。拿建筑工程项目来说,钢筋、混凝土和水泥是其主要的材料,但是一般这类项目经历时间跨度大,因此其主要材料价格变化波动很大,会造成工程造价的严重偏离。

(二)材料价格波动会加大工程风险

一方面,材料价格波动容易导致工程延期,质量下降的情况发生。为了应对材料价格上涨的问题,一些施工单位可能停工,或者采购低价的劣质建筑材料,甚至“偷工减料”,从而导致了工程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材料价格波动也会加大工程的经营风险。通常来说,在实施过程中,工程造价一般不作调整。因此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通常由承包商承担,这样容易导致他们的资金链日趋紧张,甚至断裂导致破产。

(三)材料价格波动会引起合同纠纷

建筑材料的价格上涨,会导致工程造价增大,甚至远远超过合同上规定的价格。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很多政府投资的建筑工程项目大多是按照工程量清单报价,即以最低价中标,而对于材料涨价风险却没有在合同中作出规定。因此,在合同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关于谁来分担由于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费用增加问题就存在分歧,甚至产生严重的纠纷。

可见,材料价格的风险因素可以总结为三点:其一,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投标报价中由于材料报价产生的风险。即投标人对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没有准确的把握和预计,导致材料价格报价偏低而产生的风险。其二,由于供需关系导致的材料供应市场风险。通常建材的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很大,这样会带来材料价格的突发性增长。其三,由于工程设计变更或业主变更带来的材料变化风险。比如设计变更,可能导致建筑材料的品牌变化、类型变化和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三、科学管理材料价格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若干建议

由于材料价格波动对不同阶段的工程造价都有影响,这不仅涉及建筑工程项目资金是否有效运行,而且还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是否顺利。本文认为需要实施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才能更好地应对主要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一)不断优化管理材料签证和设计变更

由于建筑工程材料的价格波动属于一类市场发展的常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的时期, 处理好承包商采购材料的价格管理工作,这既有利于保证材料品质,又能更好地满足业主的需求。为此,建议建立和完善一套业主对材料质量和价格的认证制度,从而通过确认材料签证的方式实行对材料价格的风险控制。此外,还需要尽量减少设计变更。对于实在无法回避的设计变更,建议尽可能地提前变更,找出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以便控制工程造价。举个例子,奥运场馆“鸟巢”的项目方案,最初由于别具一格的造型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青睐,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却发生了造价失控的问题,导致大幅度的修改设计。鉴于此,建议不管是施工单位或者建设单位,都需要将控制的重点放到设计变更和签证环节。

(二)加强材料价差调整管理,及时准备价差预备费

对于建筑材料市场来说,主要材料的价格波动通常是无法预料的,因此,除了做好材料现场价格的签证以外,还需要加强材料的价差调整优化,建议采用抽料调差和系数调差相结合的调整方法。具体做法是对建筑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主要材料(如水泥和钢筋)采取抽料调差的办法,对工程造价影响相对小一些的其他材料采取系数调整的办法,这样相结合的方式就能够在同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价差中调整上来,而且操作简捷,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材料价格这一动态因素。此外,如果材料差价控制不当,造价差距便会增大,因此有必要在进行建筑工程造价的时候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的价差预备费,并且及时准备好预计的差价,以备突况。

(三)加强对主要材料价格信息的动态调查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资料管理工作已经不能在仅仅局限于内部简单的信息整理,而是需要开发和完善建筑工程项目造价信息管理系统。目前纵观我国建筑行业,虽然有些地区设有专门公布材料价格的信息网站,但是整体来看,材料价格信息管理相对落后。参考国外的做法,一方面,政府会定期不定期地建筑工程造价的资料信息,以便对工程项目的估算进行参考;另一方面,社会的咨询公司和中介结构也会材料的价格指标、成本指数等信息来指导工程项目的造价估价。因此,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建立材料价格库,进行对材料的动态信息更新,以便为勘察、设计、施工等相关部门和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机构提供便利。

(四)严格审核合同条款,合理约定风险范围

建筑工程项目承包合同一般都履约时间长,并带有很大程度的多变性和风险性,因此为了避免或者减少由于各种主要材料价格波动(主要是上涨)等外部因素引起的合同纠纷,要求严格审核合同条款,合理约定风险范围。比如2003年突发的建筑材料涨价风暴就导致没有在合同中合理约定风险范围的施工企业无法承受,乃至破产。所以建议根据建筑工程的投资规模和工期长短来科学确定合同的计价方式和具体的合同形式。比如在合同中规定,对建筑材料涨价带来的风险根据原因区别对待。如果建筑材料市场价格上涨导致实际项目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远远超出投标报价书中的预算费用,而这一情况又是承包商的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工期延误,建议应由业主承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材料价格波动是对建筑工程造化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实施切实有效的材料价格管控工作,做好材料价格信息管理、材料签证管理优化等环节,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化,将由于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工程造化风险最大程度地降低。本文在深入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提出了若干科学管理材料价格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建议,只是该领域的初探而已,还有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比如将风险管理方法更好地应用于工程造价的研究,推动我们与国际惯例接轨,从而更加合理地确定和控制建设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方席.姚跃群浅谈建筑工程材料价格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风险管理[J].广东建材,2013(01).

[2]李惠玲.李晓琴.刘航天.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的分析与预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3]何林.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3(04).

[4]于冬梅.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