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资产业务模式

金融资产业务模式

金融资产业务模式

金融资产业务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 租赁 资产证券化

1我国金融租赁租赁行业发展现状

1.1我国租赁行业发展迅速,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我国的民航、城市出租汽车行业、移动通讯业基本都是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引进国外飞机、汽车和设备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租赁行业发展情况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发达国家,企业固定资产特别是设备工具类固定资产的相当比例是通过租赁获得的。融资租赁在某些国家还具有折旧抵税的作用,因此受到了企业的广泛欢迎。以美国为例,其租赁市场渗透率一直维持在30%左右。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和巴西等,租赁市场渗透率也很高,普遍也在15%以上。而我国虽然租赁额呈上升趋势,但截止到2009年末租赁市场渗透率仅为5.02%,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政策法律、法规日益健全

主要体现在四大支柱(法律、监管、会计准则、税收)方面。法律上的典型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它包含了租赁和融资租赁两个独立的列名合同章节。最高人民法院还了《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正在起草合同法租赁章节的司法解释;监管方面的政策文件主要体现在融资租赁公司,特别是金融租赁公司主要有《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以及系列相关的监管政策文件和正在起草的《中外合资融资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会计准则的典型政策有《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税收方面的典型政策是关于技术改造中使用租赁可以将租赁期间缩短不低于三年的规定。但由于目前国内的信用体系不健全,有关租赁行业及其他的涉足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租赁业务的开展,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对租赁行业的不够重视,支持力度较少也影响国内租赁业务更迅速地发展。

2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

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其未来现金流可预测的资产(如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贷款、企业应收款等)组建成资产池,以资产池所产生之现金流作为偿付基础,通过风险隔离、现金流重组和信用升级,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的结构性融资行为。ABS投资者获得资产池未来产生的现金流,最初拥有资产池的原始权益人通过ABS出售资产从而获得现金。一般而言,证券的购买者是个人投资者、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等。 3租赁资产证券化的业务模式

3.1租赁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租赁资产证券化,是指金融租赁的主体金融租赁公司集合一系列用途、性能、租期相同或相近,并可以产生大规模稳定的现金流的租赁资产(租赁债权),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3.2租赁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理

3.2.1隔离风险机理。本质上讲,租赁资产证券化是金融租赁公司以可预期的现金流为支持而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金流剥离、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构成了租赁资产证券化操作的核心。由于资产证券化是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因此可预期的现金流是进行证券化的先决条件。通过资产的重新组合,实现资产收益的重新分割和重组,将符合租赁资产证券化现金流要求的资产从金融租赁公司的全部资产中“剥离”出来,形成租赁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该基础资产的范围可能不仅限于一家企业的资产,而且可以将许多不同地域、不同企业的资产组合为一个证券化资产池。隔离风险机制是金融资产证券化交易所必要的技术,它使金融租赁公司或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资产风险、破产风险等与证券化交易隔离开来,标的资产的风险不会“传递”给租赁资产支持证券的持有者。

3.2.2组合资产机理。是指依据大数定律,将具有共同特征的租赁资产汇集成资产池,虽然并不消除每笔租赁资产的个性特征,但资产池所提供的租赁资产多样性可以抑制单笔租赁资产风险,整合总体收益。组合资产机理是租赁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基础。在租赁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中,通过汇集大量已经存在的租赁债权,进行结构性重组,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出售给市场上的投资者。租赁资产证券化具有标准化、流动性强等优点,它的出现改变了设备租赁流动性差、较为固定的借贷特性。由此可以看出,租赁资产证券化运作的本质是将固定的债权、债务关系转换为可转让的债权、债务关系的过程。组合资产机理在租赁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中,不仅体现在对债权、债务关系的重新组合、分割,而且实质上是对债权、债务关系中所包含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使其定价和重新配置更为有效,从而使各参与方均受益。

3.2.3配置资源机理。是指将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实现多方共赢。配置资源机理是租赁资产证券化运作的推动力。在非证券化的情况下,投资者因缺少关于资金需求者的信息,不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只好把投资对象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导致资金闲置。另一方面,拥有稳定现金流量的租赁资产的金融租赁公司却无法解决短期资金长期占用的问题。资金配置的特性客观上要求构建联结资金供给和需求两大主体的途径。配置为资金的供求双方提供了巧妙的联结途径,有利于提高资金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就金融租赁公司而言,可以通过租赁资产证券化,实现租赁资产的“真实出售”,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改善自有资本结构,更好地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就证券化特设机构SPV而言,可以通过收购租赁资产,发行LBS,从中获利;就投资者而言,可以获得新的投资选择机会和稳定且较高收益。而承销、评级、担保等市场中介机构愿意参与租赁资产证券化运作也可以扩大业务领域,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3.3租赁资产证券化的业务模式(假设案例) 假设某金融租赁公司A就一批生产设备(即租赁物件)与某承租企业B签订融资租赁合同,由承租企业B的母公司C提供租赁合同项下连带责任担保。假设该租赁项目要素如下:租金总额人民币8.05亿元;租赁期限3年;租金回收方式等额支付、每半年支付一次;租赁利率:7%,当央行调高法定基准利率时出租方有权调高租赁利率。A租赁公司聘请某证券公司D作为计划管理人:

(1)租赁资产证券化各参与机构主要职责:① D设立专项计划,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发售收益凭证募集资金。②专项计划设立后,D用募集资金向原始权益人A购买基础资产:A所拥有的融资租赁合同项下,因将租赁物件出租给B而对B所享有的相关权益的请求权,包括但不限于对租金、担保款项、违约赔偿金、违约时剩余租赁物的请求权及相关附属权益;A应作为计划服务机构在计划存续期间提供租赁款回收等相关服务。③B按融资租赁合同约定将应付租赁款按期划入A的收款账户,当B不能按约定履约时,C将担保款项划入外贸租赁收款账户;A即时将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入划入专项计划专用账户;在兑付日,专项计划向受益凭证持有人支付本金和预期收益。④其他各方:监管、托管银行分别为专项计划提供资金监管和托管服务;律师、评级机构、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为专项计划提供专业服务;担保机构为专项计划提供无条件的连带责任保证。

(2)发售方案设计:发行六档不同期限、不同利率的优先级受益凭证和一档次级受益凭证。 优先级受益凭证概况: ①规模:总规模为80,500万元,分为六个品种,各品种规模分别为12,800万元、13,000万元、13,300万元、13,500万元、13,800万元、14,100万元。 ②期限:各品种分别为0.5年、1年、1.5年、2年、2.5年、3年。 ③发行利率:各品种分别为3.30%、3.50%、3.70%、3.90%、4.10%、4.30%。该利率仅供参考,发行时需要根据届时市场情况确定。 ④支付方式:各品种均为每半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 次级受益凭证概况:

三年期,规模为3200万元,由原始权益人全额认购,且在专项计划存续期间不得转让。专项计划存续期间次级受益凭证持有人不受偿,专项计划存续期满在支付完毕优先级受益凭证预期支付额后,剩余金额将全部支付予次级受益凭证持有人。

参考文献:

[1] 赵静.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7(05).

[2] 戴娟.我国租赁公司租赁资产证券化的模式.浙江金融.2004(1-2).

[3] 徐飞,陈洁.金融租赁债权证券化研究.上海管理科学.2003(01).

金融资产业务模式范文第2篇

摘要: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传统融资模式主要有银行贷款、汽车金融公司以及汽车财务公司等,各有其不足之处。为弥补传统模式的缺陷,本文提出下列创新融资模式:预付款即保兑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私募股权基金融资和融资租赁公司融资,这些模式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特殊需求,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供应链融资 保兑仓 回购担保

应收账款

一、引言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受到政府的强力推荐和大众的广泛关注。新能源汽车以洁净能源的电池作为主要动力装置,目的是替代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传统柴油或汽油汽车。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普及会遇到供应链融资问题,即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无论是供应商、汽车生产的整车企业,还是经销商或终端消费者,都会出现资金约束,而当前供应链资金约束问题尤为突出的是电池供应商的融资。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学者的研究多侧重于传统汽车行业,没有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特点提出有效的融资方式。田春芝和陈跃(2013)指出,融资租赁已经成为国外消费者购买汽车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却刚刚起步,存在多种风险,信用体系不完善。宋海燕等(2011)从银行、汽车集团财务公司以及汽车金融公司三个方面对我国目前汽车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行了分析,并对三种方式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银行、汽车集团财务公司以及汽车金融公司的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彭磊和郑晗(2011)指出汽车行业供应链传统的融资方式受到较多的制约,为确保资金的命脉,汽车行业必须考虑全新的融资模式,并分别针对汽车制造企业、上游供应商以及下游经销商等不同的融资主体提出了不同的融资模式。李飞(2011)认为汽车金融是汽车生产厂家、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和核心,面对我国汽车金融的现状,应当通过实现汽车金融服务机构主体合作、拓宽汽车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并实现汽车金融产品多样化等方式来促进汽车金融的发展。

国外学者从供应链融资优化的角度对供应链融资进行了详细的探讨。Marcus Kunter(2012)指出前人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供应链协同的角度,多数研究并没有考虑在资金约束情况下的资金流与物流的协同情况,供应链成员企业在资金约束的情况下,通过供应链融资等方式可以使得供应链成员企业利益得到优化。Chang、Ouyang和Teng(2003)研究了现金折扣和延迟支付下的供应链商业信用与经济订货批量的相关问题。Wesley 和Farris(2009)认为利用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资金成本优势,通过现金流量周期策略影响账款延迟支付期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盈利能力。

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传统融资模式及其问题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延续了传统的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其融资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有银行贷款、汽车金融公司和汽车财务公司等。

(一)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融资模式

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垄断了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并且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提供银行贷款成为汽车生产商及供应商主要的金融服务机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及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在资金存在约束的情况下,也主要通过向银行贷款的形式获得资金。近几年以深发展银行为代表,各家商业银行尝试推广汽车供应链融资,开始以整车企业为核心,逐步向上、下游的企业拓展业务,形成了供应链融资等新的模式。

新能源汽车的融资需求对银行服务的技术以及专业化要求很高,然而目前情况下银行缺乏相应的技术专业人才,不能形成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专业化的服务。此外,银行贷款的融资模式不能覆盖新能源汽车的整条供应链,且贷款单一模式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要求,也不能实现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近些年银行惜贷趋势日益严重,资质较差的企业基本无法从银行中获取相应的贷款。

(二)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模式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颁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并于2008年对其进行了修改。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汽车金融公司也不断涌现,根植于汽车产业集团内部,与其他金融服务相比具有更强的专业性。这类公司可以利用汽车集团的人才、技术等优势,为汽车生产商提供更多的定制化融资服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与汽车金融公司进行积极的合作,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的融资需求。

但是在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下,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操作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开展新能源汽车金融服务存在很多障碍。例如,我国的外汇管制制度要求汽车金融公司不能从境外调入资金,这一政策导致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量远远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需求。此外,我国法律还规定新能源汽车金融公司不得在注册地之外开设分公司,严重影响了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开拓。

(三)汽车集团财务公司融资模式

截至目前,我国汽车集团财务公司主要有东风汽车财务公司和一汽财务有限公司等。上述公司主要以汽车集团为依托,并且服务于整个集团的产业链,能够提高整个汽车集团的资金使用效率,方便集团资金调配,降低资金成本。但汽车财务公司仅仅能覆盖整个汽车集团内部,不能有效覆盖整个汽车供应链,对汽车集团的上游供应商,汽车集团财务公司则极为被动。由于汽车集团紧紧依靠集团,其资金实力也相对薄弱。此外,汽车财务公司仅仅那么几家,数量有限,并非所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都能有汽车财务公司为其提供服务。

三、新能源汽车行业创新供应链融资的建议

针对上述传统融资渠道的不足,本文提出下列融资方式:

(一)预付款即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业务是一种有回购担保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指承兑银行与经销商(承兑申请人、买方)、供应商(卖方)通过三方合作契约,参照保全仓库方式,即在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以贸易中的物权控制(如回购担保等)作为保证措施而开展的特定票据业务服务模式。保兑仓模式下,针对这种风险上游核心企业(供应商)承诺回购期末积压商品,等于将下游订货量超过需求导致积压的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上游企业,实现了供应链风险共担,并给予下游中小经销商加大订货量的激励,可以提升核心企业销售量,从而增加渠道利润。

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中,动力电池系统是最核心的,目前其成本占汽车整车成本的50%。由于技术不成熟,新能源汽车电力驱动系统的生产商还要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因此,如果不解决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的资金问题,新能源汽车产业就不能取得长足发展。

由于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拥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因此,通过其较强的谈判能力,可以与汽车生产商合作,开展保兑仓业务,缓解资金压力。在保兑仓模式下,汽车整车生产商向银行缴纳一部分保证金,由银行向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或者银行指定的第三方物流机构保管货物。银行根据汽车生产商缴纳保证金的金额向汽车生产商签发提货单,提供汽车电力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根据提货单的内容向汽车生产商供货,循环往复进行上述过程的操作。但在汇票到期后,汇票金额与保证金金额之间的差额需要由汽车生产商向银行支付。如果汽车生产商不能向银行支付汇票金额与保证金金额之间的差额,需要由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向银行补付汇票金额与保证金金额之间的差额。这种融资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以及汽车生产商的资金压力,还能扩大其市场份额,解决库存问题,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应收账款融资

电力驱动系统占新能源汽车整车总制造成本的50%甚至更多,因此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会对汽车生产商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若应收账款不能得到及时回收会对上游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造成较大的资金压力,不利于整个供应链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对于电池生产商形成的对汽车整车生产商的大量应收账款债权,可以利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来盘活存量的债权,缓解资金压力。目前应收账款融资存在三种模式:即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转让融资(又可以细分为应收账款转让并回购的融资和以应收账款真实转让保理形式的融资),以及应收账款流动化融资。

1.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这里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指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将其对汽车生产商形成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或其他机构,将其作为增新措施,以此来获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资金的融资模式。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年9月30日颁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截至2014年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记载了59.5万余笔应收账款转让登记,为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提供了巨大的方便。2015年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宣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将为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带来了巨大的利好。

应收账款质押模式下,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通过向汽车生产商提供新能源汽车电池,形成应收账款。如果新能源汽车生产商由于资金压力没能及时向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提供货款,致使后者形成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商的应收账款,将此笔应收账款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质押,以此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如果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向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提供的资金到期时,后者没有按时足额偿还贷款的,银行不仅可以向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主张偿贷款本金及利息,还可以主张行使质权,就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偿还的应收账款优先得到偿还。这种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商不能及时支付货款的情况下动力电池系统供应商应收账款周转率降低的问题,缓解资金紧张的情况。随着电子商务业务的快速发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也可以做成线上和线下两种并行的方案。

2.应收账款转让融资。应收账款转让融资,即银行及保理公司开展的保理业务。传统汽车产业中的汽车生产商在整条供应链当中占有支配地位,汽车生产商的信誉比汽车供应链上其他成员的信誉更高。因此,上游供应商因业务往来形成的对汽车生产商的应收账款会比较容易得到保理方的青睐。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模式下,虽然新能源汽车生产商的支配地位有所削弱,但因为其实力雄厚、信誉较高,因此保理业务对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也比较容易操作。保理模式下,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形成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商的应收账款后,将其原价或者折价转让给银行、保理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相关合同的约定,向新能源汽车生产商收取相应货款。

近年来,信托、基金子公司乃至银行投行部门逐渐开展应收账款转让及回购的融资模式。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署相关协议将其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商的应收账款转让并承诺在一定的期限内,将应收账款进行回购。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保理业务相比,增加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生产企业的信用,得到了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一致欢迎。

3.应收账款流动化。近年来,信托市场出现应收账款流动化产品,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也可以参考这种模式进行融资。应收账款流动化模式是在应收账款转让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应收账款流动化模式下,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将其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商的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信托公司,认购某信托计划的次级份额,由信托公司负责募集信托计划优先级份额,将优先级份额募集资金提供给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使用。新能源汽车生产商按照购买合同以及信托公司的相关交易安排向信托计划还款,提供信托计划的流动性。此种模式下,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可以不断地将应收账款认购信托计划次级份额,信托公司也可以根据应收账款的数量,不断发行优先级信托计划份额,从而给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以及汽车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池。如此操作,解决了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新能源汽车生产商的存在多次反复融资要求的问题,降低了企业的操作成本及融资成本。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另类融资

除了上述的融资方式以外,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可以尝试其他融资方式来满足资金需求。2014年8月22日中国证监会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以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可以采用与私募股权基金展开合作的方式,私募股权基金不仅可以为企业贷款,还可以通过股权的方式形成股权融资,甚至可以成立产业基金,利用合理、可行的资本运作方式帮助汽车产业实现整合,缓解资金压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由于其巨大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还可以与融资租赁公司进行合作。传统模式下,主要是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与融资租赁公司进行合作,在新的模式下,并结合新能源汽车的结构以及成本特点,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新能源汽车生产商以及租赁公司可以探讨并试行电池租赁模式,让动力电池系统生产商与新能源汽车生产商解决资金问题。

四、结论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着供应链融资约束的问题。传统的银行贷款是新能源汽车行业考虑较多的融资渠道,但商业银行贷款的取得一向难度较高,而且由于专业化的银行金融机构缺乏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也限制了贷款的发放。汽车金融公司提供融资的模式在技术条件上远胜过银行贷款,但由于我国法制环境、监管政策的限制,严重影响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汽车集团财务公司是由内而外产生的,更能体现出较高的资金使用效率。但这种模式的金融服务辐射面较窄,无法满足整条供应链的资金需求。

所以,本文结合当前市场、政策法规等大环境背景,提出了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融资的几种融资模式,如预付款即保兑仓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该模式又可以分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转让融资模式和应收账款流动化的融资模式)以及私募股权、产业基金和融资租赁等其他方式,来满足供应链上企业的融资需求。

参考文献:

[1]田春芝,陈跃.汽车融资租赁信用风险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3,(1).

[2]宋海燕,周巍,黄娅丽.我国汽车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兼谈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策略[J].金融创新,2011,(12).

[3]彭磊,郑晗.我国汽车行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1,(09).

[4]李飞,黄乐.我国汽车金融的资金链研究[J].会计之友,2011,(15).

[5]Marcus Kunter.Coordination via cost and revenue sharing in manufacturer-retailer channel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2,216(2).

[6]Chang C T,Ouyang L Y,Teng J T. An EOQ model for deteriorating items under supplier credits linked to ordering quantity[J].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ing,2003,27(12).

金融资产业务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融资;创新;商业银行;表内业务;表外业务

一、国际融资创新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国际融资创新是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趋势,其表现为国际融资工具不断地开发和运用,国际融资模式理论根据及其运作机理不断演变。

1.国际融资工具创新及其演变发展趋势

国际融资工具是国际资本流动的承载工具。国际融资工具创新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银团贷款为标志的国际信贷融资工具创新是第一阶段;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标志着国际融资工具创新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国际项目融资工具创新标志着国际融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次大战以后,国际融资工具创新首先表现为国际信贷融资工具的创新。它是国际融资工具创新的早期发展阶段。国际信贷融资工具主要包括国际商业性质的信贷融资工具,如普通商业银行贷款、银团贷款、具有优惠性质的国际金融机构信贷和外国政府信贷、具有贸易融资性质的出口信贷融资方式以及福费廷等。

20世纪80年代,国际融资创新主要表现为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主要包括国际股票融资工具的创新和国际债券融资工具的创新以及票据融资工具创新。国际股票融资工具创新是有价证券融资工具创新的较早形式,包括普通国际股票融资工具以及adr和gdr。国际债券融资工具创新是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外国债券融资工具创新和欧洲债券融资工具创新两个方面。正是由于国际债券融资工具的不断创新导致了令人瞩目的国际融资证券化趋势出现。与此同时,共同基金创新迅速崛起。

20世纪末,国际融资呈现了崭新的特征,国际项目融资方式应运而生。国际项目融资工具是国际融资创新的新趋势。所谓项目融资是以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为融资依据,或者说以项目本身未来的现金流量为融资依据。据此人们又称其为表外融资或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

2.国际融资模式内涵及其演变

国际融资模式是指国际资金融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和。迄今为止,随着国际融资的发展,其融资模式分为传统型融资模式和新型融资模式两种。所谓传统型融资模式是指融资者利用本身的资信能力为主要融资依据进行的融资活动。此时,债权人在决定是否对融资者提供贷款或者购买债务人发行的债务凭据,依据的是该融资主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资产负债、利润及其现金流量的情况,对于该公司所要投资的某个具体项目的认识和控制,则放在较为次要的地位。因为,借款者注重的是融资者的历史和目前公司的信誉、业已形成的资产负债状况,以及从无形资产等状态中获得应有的安全感。或者说传统型融资模式是注重融资者过去和现在的经营业绩,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资产,并以其为融资基础进行的融资活动。

传统型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信贷融资工具和有价证券融资工具两大类。这种融资模式主要特点是:(1)融资规模相对较小,风险较小;(2)属于公司负债型融资或者表内融资;(3)融资的保守性;(4)融资期限较短;(5)融资成本较低。此种融资模式难以满足那些资金需求规模庞大、风险相对较高的大型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

所谓新型融资模式又称为项目融资模式或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模式。它是为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安排的融资,其借款人在最初考虑安排贷款时,将该经济体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并且将该经济体的资产作为贷款的安全保障。项目融资用来保证贷款偿还的首要来源被限制在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中。项目的经济强度是指项目本身未来的可用于偿还贷款的净现金流量以及项目本身潜在的资产价值。新型融资模式主要包括项目融资和特许权融资。新型融资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融资规模庞大,信用结构复杂,风险相对较大;(2)属于表外融资,即依赖于项目本身的未来经济强度作为融资的基础;(3)融资活动具有开放性;(4)融资成本较高。因此,新型融资模式可以为项目安排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实现其按传统的融资模式无法实现的一些特殊的融资要求。其主要优点表现为:为超过项目投资者自身筹资能力的大型项目提供融资;为国家和政府建设项目提供形式灵活多样的融资,满足政府在资金安排方面的特殊需要;为跨国公司安排在海外投资项目中的债务追索权提供便利;创造一个适当的融资保证结构;能设计出一个具有竞争性的融资安排计划。

二、国际融资创新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

1.国际融资工具创新促进了商业银行表内业务发展

国际融资工具创新推动了国际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迅速发展。以银团贷款为标志的信贷融资工具的创新促进了商业资产业务发展。20世纪60年代,银团贷款作为一种新型信贷融资工具被开发出来就显示出它的极大优越性。首先,分散了风险。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遵循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三原则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原则,而银团贷款很好地解决了信贷风险问题。一般而言,银团贷款可以起到分散信用风险的效果。其次,克服了资金来源的有限性。随着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通商业银行贷款无法满足大规模的资金需求,而银团贷款可以为融资者提供巨额的资金。因为银团贷款可以吸纳多家大中小银行参与融资,同时其市场运作空间极其广阔,除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外,欧洲货币市场也是银团贷款运作的主要市场。其三,扩大客户范围,带动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任何一家银行都希望与更多借款客户建立贷款关系,并通过这种联系,扩大客户资源,并带动其他业务经营范围的扩大。因此,银行提供信贷融资时,即使能够满足单个借款人巨额的资金需求,也不愿意将贷款借给少数。而是希望通过参与银团贷款与更多的融资客户建立业务联系,提高银行的业务半径。

同时,国际融资促进了跨国银行业的发展。国际融资方式的创新为跨国银行也提供了广阔的资产负债业务以及表外业务的运作空间。1960年美国仅有八家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总资产不到40亿美元,而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已有100多家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总资产5000亿美元。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扩张,需要国际银行提供服务,特别是国际融资方式的不断创新,与之相应的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迅速发展。比如花旗银行在海外的业务主要为包销证券和推销保险,并成功获得了丰厚利润。为了支持大型国际融资工具的运作,推动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更为了抢占海外投资银行业务以及相应的服务,跨国银行纷纷拓展海外服务业务

2.国际融资创新促进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扩张

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标志着国际融资方式出现新的变化。1984年国际融资总额中,国际证券融资比例首次超过国际信贷融资的比例,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所谓的证券化的趋势。证券化融资过程,主要表现在股票(国际股票、adr和gdr)、债券(国际债券)、商业票据以及共同基金这些代表着融资发展新趋势的融资工具取代了传统的信贷融资工具,成为国际融资市场的新宠。

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商业银行大宗贷款业务逐步失去主要市场,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越来越小,传统借贷业务优势地位逐步下降。以花旗银行经营来看,表外业务的收益不断增加,在总收入中已经超过利息的收入。由于融资工具的创新,融资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作为借款人的资金来源大大降低。1974年,美国银行贷款由占融资总额的45%降低到90年代初期的15%。银行的负债业务也有大幅度下降,表内业务的收益不断下降。而与此同时,银行的中间业务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在传统上,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关注的重点,但是近年来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一直在积极地从事表外业务寻求利润。表外业务是指金融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但却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这些表外业务主要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其次是出售贷款,又称为二次参与贷款,是这样一种合约安排:将某一笔贷款现金流量全部或部分销售出去,应将该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上消除。银行出售贷款的价格比该贷款的原始金额高一些,由此得到利润。另一方面是银行通过向客户提供若干专业化的服务来收取费用。如客户买卖外汇、代收抵押贷款、贷款承诺,在这种安排中,银行同意在规定的时间内满足客户的要求,随时提供一笔一定限额内的贷款。

3.国际融资创新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际融资创新首先对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商业信贷模式是根据借款者现有的资信能力和其潜在的偿还能力提供信贷安排。这种融资模式注重的是融资者业已形成的资产负债状况和一定的融资清偿能力,因此属于表内业务融资。同时,传统型融资模式中债权人对债务人有无限的追索权;也就是说,当银行贷款出现风险时,银行对借款人可以行使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追索其财产。

而国际项目融资打破了传统的融资模式,是依据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或者项目具有的潜在价值为融资依据提供的信贷安排。因此项目融资属于表外业务融资或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而且债权人对债务人具有有限的追索权或者无追索权。也就是说项目融资中的债权人只能对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和现金流量享有有限的追索权,而对项目以外的其他任何资产无缘染指。可见,项目融资突破了传统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

按照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模式,银行在安排信贷融资前要对借款人资信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对从信用级别到资产负债状况以及关联交易状况进行彻底的审查分析,作为提供融资的依据。而项目融资是根据项目本身的未来现金流量或者说项目未来的潜在经济价值进行融资安排,这就大大超出了现有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规则。也就是说,银行安排项目信贷融资,所考察的是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状况以及未来的潜在经济价值,作为融资安排的依据。不仅如此,银行为了确保自身信贷安全,还必须考察项目融资的信用担保结构。总之,项目融资对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国际商业银行对项目融资及其相应的信贷安排管理还尚未形成相应的管理架构。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有关项目信贷融资安排的制度建设。

4.国际融资创新对未来银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银行业的发展像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历程一样,经过了不断异化、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发展过程。所谓传统银行模式,一方面,作为金融中介,充当资金借贷交易的融资主角,连接资金的提供者和资金的消费者,即商业银行;另一方面,是经营有价证券业务的投资银行。传统银行模式经历了混业经营阶段、分业经营阶段以及又重新回归混业经营三个阶段。随着融资工具和融资模式的不断创新,直接融资必然是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博弈的最终结果。这又意味着传统商业银行存贷业务将走向边缘化,传统银行模式的没落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

金融资产业务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数据金融;电子商务;小微企业融资

我们正处在大数据的时代,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云计算等热点名词层出不穷,在各种创新金融产品,如阿里小贷、众筹融资、人人贷等,造成经济市场巨大变革的同时,也给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开放性和包容性Ю闯中的冲击。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缺乏有效担保,使其融资难变成发展瓶颈。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电子商务等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商务大数据金融融资平台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浏览数据和交易信息,通过对其分析处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在金融领域开展金融业务,改变了传统金融融资模式,也为小微企业融资开拓了新途径。

1 传统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分析

1.1 小微企业传统融资模式

小微企业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内源融资,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利用留存盈余供应资金,二是吸纳企业主股本或天使投资股份进行融资,三是利用票据贴现,即将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出售给银行,得到贴现利息进行融资。四是利用典当资产获得短期资金进行融资。另一部分是外源融资,其中外源融资又包括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模式。包括银行贷款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以私募股权的形式进行融资和利用民间借贷融资。

1.2 传统融资模式融资难的原因

据调查,在我国的小微企业有外部融资的需求时,有约31.8%首选银行贷款渠道,显示出小微企业外源融资渠道狭窄。小微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会面临许多障碍,有45.8%的小微企业等待到账时间漫长,41.1%的小微企业担保或抵押物品不足。

2 电商大数据金融融资模式分析

2.1 大数据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的特点

2.1.1 依托电商大数据金融融资模式实现融资

资金流是传统金融的首要考虑,而信息流是电商大数据金融融资模式首要考虑的。因此,通过客户在互联网的点击和留下的行为数据,这种电商大数据金融融资模式,比传统融资模式更易接受和推广。

2.1.2 基于大数据的运用,减少信息不对称

在网络融资模式设计和产品设计上,通过对发货量、物流记录、交易金额等数据的采集,及时快速的了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精准的定位了信用体系,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实现快速放款,满足小微企业融资个性化需求。

2.1.3 良性循环机制,有序的融资生态系统

电商大数据金融融资模式平台不需借助外力与各方联接,平台自身的运行过程即可实现一方增长促进另一方持续增长,这样的一个系统是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在电商运用过程中海量客户通过点击等留下大数据,不但优化了电商大数据金融融资模式平台,而且构建了良性有序的融资生态系统,最终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加快了金融脱媒进程。

2.2 电商大数据金融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融资的优势

2.2.1 运行机制方面的优势

借助大数据对企业的运营情况和反映其发展潜力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网络平台能够更便捷地评估客户的资信、盈利状况,对贷款申请进行及时处理,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数量有效发放,为潜在小微客户金融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

2.2.2 风险控制方面的优势

大数据金融利用其信息技术、云计算等,在小微企业融资的风险控制方面,确保发放贷款的安全性、降低违约率;借助创立多层次的微贷风险预警和管理体系,发放贷款前、中、后部分环环相扣;依据企业在交易平台上收集的信用数据,对企业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有效评估,从而有效地控制了贷款风险。

3 电商大数据金融融资模式的缺陷

3.1 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金融监管滞后

在法律依据和监管方面,大数据应用面对的法律法规较少,监管部门不明确,犯罪成本较低等问题。相关监管部门无法实施对网络融资模式下资金流向的实效监控,造成网络融资模式的运行处于监管空白地带,金融监管部门无法对其监管约束。

3.2 网络贷款系统不健全、融资效率低

如今开展线上融资的借贷机构,在管理,跟进方面都和线下业务较难匹配,整个线上贷款系统还不健全,针对互联网平台上融资的核心机制的实践不深入,业务人员对线上信息的辨认较为低效。大部分审核、评估、审批等步骤的操作依然放到线下进行,没有真正实现线上融资操作。

3.3 各网络融资平台的信用体系不一致

目前我国各金融机构的电子化建设各自为营,网络融资模式的运行没有统一的操作标准,信用评价标准不统一,导致与银行或者其他第三方借贷机构合作的时候,合作借贷机构考虑的重点不同,随之融资的结果也不同。小微企业在不同的网络融资平台积累的信用无法实现互联共享,加大了信用审核的人力成本,降低了网络融资效率。

4 完善大数据金融模式下小微企业融资的建议

4.1 提升自身实力,提升产品竞争力

产品是企业竞争的核心,通过产品评判小微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提升自身的授信等级。因此,小微企业只有通过企业的产品升级和设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占领市场份额,依据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加快技术升级的速度。在优秀技术及管理人才方面加大引进的力度,对自生的发明创造,及时申请专利和软件登记,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最终大多提升自身实力,提升产品竞争力。

4.2 加强信息建设,建立现代网络体系

除了提升自身实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外,加强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实现数字化车间,建立现代网络体系。建立现代网络体系,按照现代化的管理,将企业财务、人事、生产、市场等管理信息纳入企业的网络平台,这样就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和真实性,争取赢得外界资金供应方的信任。

4.3 电商大数据平台不断优化服务

电商平台应不断加强金融产品设计创新和服务流程优化。可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进一步研究,从操作流程、客户资格、还贷期限、还贷方式、还贷利率等方面设计更有效的方案,从而供给更针对化,个性化的融资产品,加深客户黏性及满意度,争取长久发展。

通过比较电商大数据金融融资模式与传统金融融资模式的优劣势,只要小微企业提升自身实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信息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电商平台以高质量的数据为保证,建立专业化的大数据金融资产管理部门,将网络金融行业内的数据作为企业的战略资产来加强管理,制定数据管理的具体业务流程和业务标准,以制度化策略来提升数据管理质量,控制金融大数据管理风险,严控其金融企业的大数据核心资产外泄风险,促进平台核心竞争力提升。小微企业电商大数据金融融资模式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珂.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4.

金融资产业务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供应链融资 产生原因 业务模式

前言:

近年来,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创新型业务,逐渐形成并兴起。其业务主旨是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行业特点和交易中形成的链条关系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地注入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为企业提供资金理财服务,从而解决供应链中资金分配不平稳的问题,整体提升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的群体竞争力。[1]

1. 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及产生原因分析

1.1我国供应链融资的产生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正式推出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在这之后,很多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浦发创富”以及兴业银行的“金芝麻”等。[2]

1.2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供应链融资市场存在着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盈利空间。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呈现资产轻、抗风险能力差、变现能力弱等特点。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其基本要求。这种情况导致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只有12%的流动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雇员少于20 人的小微型企业流动资金只有2.3%来自于银行贷款。

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实践表明,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深度合作,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帮助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商业银行更好的融资支持,同时有效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从而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商业银行多方共赢的局面。

2. 我国供应链融资的发展现状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全球性金融海啸影响,全球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央行银根紧缩,商业银行收紧信贷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主旋律,但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却逆势而上,发展迅速。

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2008年深圳发展银行启动线上供应链融资系统,2009年该系统正式投产。2010年9月9日,深圳发展银行宣布,该行推出的线上供应链融资正式突破1000家用户,并协助40多家核心企业有效实施供应链协同战略。2011年8月10日该系统与中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正式直联对接上线,首批78家企业在线成功办理了业务。

可以说,供应链融资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迅速发展。已成为银行和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针对企业运营的三大核心环节:采购、经营及销售主要有三种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2.1采购环节——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在上游核心企业(销货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中小企业(购货方)以商业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质押贷款,并由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这种业务模式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收益。[3]

2.2经营环节——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动产质押业务是银行以借款人的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借款人发放信贷款的业务。在这种模式下,物流、金融、仓储三种产业进行结合,有效的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组合、互动与综合管理,降低了在动产质押中所蕴涵的风险。

2.3销售环节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指的是卖方将赊销项下的未到期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为卖方提供融资的业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作用,一旦融资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弥补商业银行损失的责任。

3.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3.1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商业银行既要对授信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监控,又要对授信企业进行甄选和协调。同时供应链融资业务还具有业务流程环节多,决策链条长的特点。这些复杂的业务环节都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对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营产品特点及经营规模等要素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此项业务会加大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

3.2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目前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都是较为基础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3整体风险

供应链融资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风险共担的融资模式,其信用基础是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情况,随着融资工具不断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所以供应链融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也加大了供应链的整体风险。

3.4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金融创新型业务,现有的监管机制难以全面、合理、有效地约束此金融创新产品。而供应链融资业务同时又包含了商业银行、企业、中介机构以及监管机构多种主体。现有的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尚需完善,以达到对整个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机构全面监管的目的。

4. 中国供应链融资融业务发展的对策

4.1应稳健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

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创新型业务,整个产业链还没有完备、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需要更进一步的培养。所以应该稳健的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盲目扩大运营范围,并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

4.2应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应该密切关注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根据其生产经营特征和需求特点,研发适应市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也促进了金融机构自身业务的拓展和实力的提高。

4.3应完善相关政策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对于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于供应链融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求规范此种业务中的各种行为,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4]

参考文献:

[1] 罗元辉 等 供应链融资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 《中国农村金融》.

[2] 龙志云 等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的再思考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3] 赵莉 供应链融资融资模式及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