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学习方法

阅读学习方法

阅读学习方法

阅读学习方法范文第1篇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学生的学习劲头就足,教学就会收到好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但是,小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传授阅读方法,制定阅读计划,进行阅读交流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好的学生是那些充满了无穷无尽问题的学生。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很好地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其强烈的探索意识和行动。

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重要的是教师不要直接给他答案,而让学生去自己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等等。对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就要发挥其榜样的带动作用,或者让其介绍自己的好经验让学生分享,或者让他当小先生,带领学生阅读。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他指点,教给他方法,让他在阅读上较快发展,从而推动全班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有位年轻教师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她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老师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阅读学习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生;阅读;学习;方法;成才

一、精读、略读和浏览方法

精读、略读和浏览通常都采用默读的方法,它们的区别在于默读的目的和要求各有不同。

精读主要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探究内容、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体会课文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特点等,它从理解思想内容到体会表达形式等各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略读是粗略的读,只求粗知大意。略读的目的尽管与精读不同,但也要集中注意力,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善于捕捉关键信息。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习略读从第二学段开始。目前,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版本对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作出了区分。略读课文必须按略读的要求去读,“求细”“求全”反而影响略读能力的形成。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采用略读的方法,形成和提高略读能力。

浏览就是大略地看。学习浏览,可以扩大知识面,按需要搜集信息。浏览比较多地用于查找信息和消遣性阅读,如读报刊、上网查找资料等。浏览一般采用扫描和跳读的方式。在读一本书时,要注意书名、作者、前言、目录、参考文献等提示性信息,在发现自己需要的内容后再决定采取略读或者精读。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信息铺天盖地,一个人穷尽毕生精力去精读各种材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略读和浏览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需的技能。而我国以往的小学阅读教学只注重精读,较少有略读和浏览的训练,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二、讨论

讨论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的方式有:①全班讨论。即全班学生集中在某一问题上进行讨论。集中讨论适用于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②分组讨论。就是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讨论。可就同一问题进行讨论,也可就不同的而相互联系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③分组、集中式讨论。先分组讨论,再集中把各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讨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在备课时预先设计,选择教学过程中的适当时机提出来;也可以把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一些模糊认识交给学生展开讨论。确定讨论的问题必须要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感到有讨论的必要,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那些容易产生模糊认识的问题交给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在讨论中要起引导的作用。在讨论前,要提出具体要求;讨论中,要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对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离题现象,要及时加以制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作必要的归纳、总结,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要肯定正确的观点、认识,并提出充分的论据,让学生知道教师所肯定的观点为什么是正确的;也要指出讨论中出现的错误的认识,并让学生知道错在哪,不能含糊其辞。

三、复述

复述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类。详细复述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课文的情节内容,可直接引用课文语言进行复述,但可以作必要的调整。简要复述要根据要求截取主要观点、主要情节或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并结合课文加以表达。创造性复述要求依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复述课文可以是全文复述,也可以是复述课文片段。现在语文课堂中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练习很少,一些教师认为复述课文只是机械地重复课文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无多大价值,其实这完全是对复述功能的误解。通过复述,可以让一部分语言信息变成长时记忆。课文复述是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读完课文,必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有效的复述练习一定要在理解并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先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文,并且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和进行同桌交流,再让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复述训练的机会。若没有准备的时间,而是简单地抽一两名学生复述了事,这样的复述练习低效必然低,对多数学生而言是无效的。

四、书面练习

阅读教学中的书面练习是教师按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习题,让学生用做习题的方法来理解文本内容、积累或运用文本语言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突出语文教育的实践性,这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练习形式多种多样,有填空、造句、摘抄喜欢的词句段落等。阅读教学中采用练习法,可以以练代讲,让学生在积累、运用语言的练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领悟。书面练习忌讳孤立地把字、词、句从课文中剥离开来,在离开语言环境的情况下编拟题目,让学生机械操练,此种做法忽视了课文的内在情感,容易将课文搞得支离破碎。如果编拟的习题与课文内容无关,会中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割断课文教学的内在逻辑联系。

阅读学习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3-0201-02

阅读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数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中,经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读,不给必要的提示检查,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一种是与讲读文等同起来,不分轻重缓急,削弱自读能力,影响学习效果。阅读文与讲读文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讲读文是语文训练的重要材料,需要教师启发点拨揭示规律,重点处要做必要的讲解,目的在于给学生新鲜准确的知识。而阅读文则是讲读知识的迁移,是讲读知识的补充训练,使单元知识得到练习。由此观之,阅读文能使讲读文的学习信息得以反馈,因此,探索改革阅读文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 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阅读文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重点,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注意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点。这样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2 梳理归纳法。

完成阅读文教学任务,必须要有讲读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应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性。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之后又让学生基本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论说。就记叙文而言又包括: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样就能理清课本内容形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如记叙文中无论记人、写景、状物都要抓特征。通过找一类文的规律特点来体会本篇课文与同类文的方法规律特点。如:第二册里的第六单元的五篇课文(《猫》《斑羚飞渡》两课是讲读课文,《华南虎》与《马》是阅读课文,),在表现手法上都是运用托物抒情方法,在写作目的上,都是通过对小动物的叙述揭示一个哲理,教育学生关注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师讲读前两课时,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学生自读其余课文时有了自学入门的钥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容易自学成功。

3 比较阅读法

在学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似课文作详细的解剖分析、比较。如《蜘蛛》、《春蚕到死丝方尽》、《巍巍中山陵》、《海光》都同属第三册第二单元,其相同点都是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道理的,都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方法,但说明顺序不同。《蜘蛛》是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特征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是按蚕生长过程说明的,这两课都是对生物习性的说明,而《巍巍中山陵》是按空间顺序说明的,是对静态建筑物的说明。《海光》是对动态事物并以小标题形式按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在梳理归纳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就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在鉴别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4 目标阅读法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阅读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5 边读边思法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发展学生智力。他认为“智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智力”,“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该为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读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学习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探究精神

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强的主动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以,让学生勇于质疑,通过自我参与,体验学习的乐趣。

一、尊重学生的阅读自

1.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文化尺度,大胆让他们用此价值尺度来取舍阅读内容。

2.自主选择阅读方法:学生是阅读学习的主体,鼓励其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

3.自主交流阅读的感受: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呈现阅读体验。

二、立足课堂、分层教学、自主探究

1.采用切实可行的组织形式,将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引进课堂。

2.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眼看一看、动手演一演、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

3.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

4.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立足课内,打好基础;立足课外,求得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具体实施

(一)围绕课程标准,优化阅读指导

1.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进行训练,以体现阅读方法的指导时段性。

2.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以体现阅读方法的指导经常性。

3.与教材的教学内容同步进行,以体现阅读方法的指导层

次性。

(二)整体入手,步步迁移,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

第一:教给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1.选择性学习:目标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行选择;学习方法自主运用。

2.交互性学习:师生互动,教师加入到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

3.开放性学习:课前开放,在课前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课堂开放,到教室外,边看边讲,边观察边体会;课后开放,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活动中,把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

第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1.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学习的源泉:以激趣为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呈现教学内容。

2.鼓励发现――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抓住课题中的重点词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发现”,点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火花。

3.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影响实现对学生内容的探究。

阅读学习方法范文第5篇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思考、探索和认识是“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第一步。对于未知的事物,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而创设的一种能激发学生兴趣、思考、探索的教学氛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对阅读作品产生兴趣,进而引发认知需要,产生一种学习倾向和学习动机。同时,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开发,探究思维潜力正待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特定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对阅读探究任务的理解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从而加强对阅读作品的感悟和思考。

例如,《背影》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听了许多许多的歌曲,有些时候你们在听一首歌的时候就会想起一段经历、牵动一份情感。有的歌曲歌颂生活,有的歌曲怀念亲人,有的歌曲让人高兴,有的歌曲让人悲伤。现在请大家听一首歌曲,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

(播放歌曲《父亲》,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收到蓄情的效果。)

师:歌曲放完了,而父爱的精神尚荡漾在我们心中。父亲在我们心中一直是伟岸的,但也许是因为父亲的深沉和无言,留给我们的往往是一个“背影”。但就是这一个“背影”,让伟大的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在他所创作的《背影》一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父爱。那么,文章从哪些方面描述父亲的背影的?又是怎样通过背影来传达父爱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背影》的学习,探究父爱的传达。

这样,一个简短的情境的创设,用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置身于生活与情感链接的问题情境中,去探究作者笔下的“父爱”,使学生联系自身实践,主动开展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去。

二、提出探究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思维

学生探究思维的开发往往从思考问题开始。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应针对学生强烈求知的心理特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质疑。有疑必有思,有思必有探,学生根据问题,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可以建构起对问题更深层次的探究理解。同时,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适当引导、适当点拨、启发思考、启发探究,指点学生解题的切口或思路,促进学生从所提问题中直接寻找相应知识信息进行分析、探索。教师要保证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有效提高学生探究积极性。

如学生在阅读《背影》一文,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师: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爱”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

生:四次。

师:好,同学们一起探讨看看,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

生:……

师:老师给大家一个提示,文章通过四次描写背影,重点突出了作者怀念父亲、望父买橘、父子分手、别后思念的感情线索,那么通过这些感情线索,背影是在什么情景下表现的呢?

生:……

师:好,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这四次背影的描写中,哪一次最让你感动呢?

生: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

师:那我们再次重点阅读父亲买橘子的那部分内容,探究作者是怎么样来刻画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的?

生:……

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的提出和引导,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对阅读内容进行思考、分析、探索,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不断总结和积累阅读的规律,提高阅读能力。

三、组织协作探究方式,扩大学生阅读探究空间

“探究式”学习方式分为自主探究、引导探究和合作探究三个层次。其中,合作探究有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做出与别人不同的思考和想法,与他人不同的探索思维发生碰撞,扩大学生探究空间,促使学生在协作探究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组协作探讨,促进学生整体最大限度地扩大探究空间。

如通过《背影》一文的学习,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如下探究任务:

师:同学们,《背影》一文生动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描写方法来表达这种关爱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合作探讨,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