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与理解教案

阅读与理解教案

阅读与理解教案

阅读与理解教案范文第1篇

一、学案导学法的实践与应用要做到以生为本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很多时候还需要学生积极融入个人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法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借助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实现从语文“被动阅读”向“主动阅读”的积极转变。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学案的教学功能,针对特殊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阅读,或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展体验式阅读,这样便于学生对阅读素材进行理解与认知,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上更加投入,积极的开展情感体验,从而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二、学案导学法的实践与应用需要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弱,甚至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课堂上容易出现学习偏差。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不能让学生根据“学案”完全进行自主性阅读。在应用学案导学法时,高中语文教师要更好的扮演自身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多结合学生的阅读缺陷,利用学案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师单向灌输的枯燥与乏味,实现教师与学生进行正确的互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阅读技巧,提升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便于教师对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进行监控和引导,让学生实现更加高效的阅读学习,避免了阅读学习上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三、学案导学法的实践与应用需要加强师生互动与合作

学案导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也不是学生的个体行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实现良好的阅读教学应用效果,在编写学案时,就必须设置一些阅读互动环节和阅读合作环节,让学生在一个集体化、互动性的氛围下进行阅读学习。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会更加高涨,也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学习上的共同进步与提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可以设置一些角色扮演环节,或者让学生在阅读后就阅读感想进行分享或小组讨论,这样学案导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会营造出更加生动、活跃的阅读教学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学习热情,促进学生阅读学习思维的发展。

四、学案导学法的实践与应用需要加强信息化教学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高中语文教师也可以与时俱进,在编写学案时加强信息化教学,编写相应的电子学案,这样教师可以直接在班上进行多媒体展示,便于与学生进行及时的资料共享,避免了学案分发与讲解时的很多麻烦,有助于学案导学法的应用创新。同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电子学案,可以将阅读内容进行直观化、动态化、趣味化的展示,有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减少了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例如,在《中国建筑的特征》的阅读教学中,电子学案显然比纸质学案更有教学引导优势,通过中国古建筑图片的直接展示,或者视频的多角度展示,加上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显然更能实现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

五、学案导学法的实践与应用需要对学案进行整理和保存

学案导学法以学案为教育载体,其中蕴含着很多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语文知识点。在学案导学法的实施过程中会暴露出教师教学思路上的一些问题,这需要及时整理,总结学案导学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师应用学案导学法的教学能力。同时,导学案有重要的知识点,教师的阅读教学思路,它是学生复习巩固的重要资料,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有意识的对导学案进行整理和保存,这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将会大有裨益。

阅读与理解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改进对策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通过阅读来丰富阅历,但只有有效的阅读才能带来知识面的增长,因此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局限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它还与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整体能力相联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所在。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多表现出被动低效的状态。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阅读教学主体不清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依旧停留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水平,这就导致教师对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对象认识不够,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讲解详细,这不单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探索感悟过程;有的教师则只注重标准答案,阅读模式死板,为解题而阅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些教学模式都是因为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主体,盲目根据教师自身喜好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必然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低的现状。

2.阅读教学教案形式化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案和实际教学过程无法达成一致。教案的撰写设计通常完美详细、考虑周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完全生搬硬套、忽视学生思想的灵活性和课堂与教案间的差异性,把整个课堂变成对教案的完全复制,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自由思考发挥的时间;二是教案完全得不到实施,或者说只进行一部分之后就出现整个课堂节奏失控的严重后果,最终导致实际教学目标偏离教案教学目的。两种阅读教学模式都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较低,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培养。

3.阅读教学手段花哨

随着科技进步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形式日趋多样化,教学方法自动化趋势明显。诚然,制作精美、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教学参与度等方面有极大促进作用,但却容易本末倒置,造成过于依赖多媒体、忽视教师引导作用的不利局面。同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想象能力的过程,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虽然能在感官上带来直接印象,但却把学生的想象范围禁锢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对阅读教学的顺利高效实施带来阻碍。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1.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发挥自身的学习创造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全面了解初中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教学策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励,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人公意识,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阅读积累

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是顺利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保证。初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加强对各种课内外书籍材料的阅读。对于课内阅读,教师可以在原有标准上适当增加应熟练掌握的词汇句式数量;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推荐优秀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养成摘抄、批注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只有不断对各种语文知识进行积累,积极思考,“读”“思”结合,才能积少成多,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3.情境模拟,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情境代入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对于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可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在对祥林嫂等角色的扮演后,对于作品要表达的情感理解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当面对偏情感表达的课文,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心境等进行形象表达诠释,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在创作这篇课文时的心境,对课文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总之,应利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质量。

4.教案设计层次化、系统化

教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起到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重点的作用。因此,一个良好的阅读教学教案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过于细节化的教案,很容易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营造一种死板的气氛。而太过概括的教案设计,也会导致整个课堂节奏失控,一个良好的初中语文读教案应该具有结构明朗、层次分明的特征。从认读课文到全文鉴赏,再到评价创新,各个部分的教案设计应在表现其独有特点的同时相互联系,与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相对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案设计的层次化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进度的整体把握,帮助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在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活跃度。

毫无疑问,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阅读教学具有更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设计选择,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学生应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初中语文阅读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部分相结合,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素养的整体提升,进一步促进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阅读与理解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通过阅读来丰富阅历,但只有有效的阅读才能带来知识面的增长,因此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局限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它还与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整体能力相联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所在。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多表现出被动低效的状态。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依旧停留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水平,这就导致教师对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对象认识不够,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讲解详细,这不但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探索感悟过程;有的教师则只注重标准答案,阅读模式死板,为解题而阅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些教学模式都是因为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主体,盲目根据教师自身喜好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必然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低的现状。 

2.教学教案未发挥实际作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案和实际教学过程无法达成一致。教案的撰写设计通常完美详细、考虑周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完全生搬硬套、忽视学生思想的灵活性和课堂与教案间的差异性,把整个课堂变成对教案的完全复制,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自由思考发挥的时间;二是教案完全得不到实施,或者说只进行一部分之后就出现整个课堂节奏失控的严重后果,最终导致实际教学目标偏离教案教学目的。两种阅读教学模式都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较低,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培养。 

3.阅读教学手段不切实际 

随着科技进步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形式日趋多样化,教学方法自动化趋势明显。诚然,制作精美、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教学参与度等方面有极大促进作用,但却容易本末倒置,造成过于依赖多媒体、忽视教师引导作用的不利局面。同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想象能力的过程,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虽然能在感官上带来直接印象,但却把学生的想象范围禁锢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对阅读教学的顺利高效实施带来阻碍。 

二、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1.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发挥自身的学习创造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全面了解初中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教学策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励,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人公意识,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是顺利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保证。初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加强对各种课内外书籍材料的阅读。对于课内阅读,教师可以在原有标准上适当增加应熟练掌握的词汇句式数量;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推荐优秀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养成摘抄、批注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只有不断对各种语文知识进行积累,积极思考,“读”“思”结合,才能积少成多,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3.创设阅读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情境代入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对于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可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在对祥林嫂等角色的扮演后,对于作品要表达的情感理解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当面对偏情感表达的课文,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心境等进行形象表达诠释,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在创作这篇课文时的心境,对课文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总之,应利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质量。 

4.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教案 

一个良好的阅读教学教案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过于细节化的教案,很容易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营造一种死板的气氛。而太过概括的教案设计,也会导致整个课堂节奏失控,一个良好的初中语文阅读教案应该具有结构明朗、层次分明的特征。从认读课文到全文鉴赏,再到评价创新,各个部分的教案设计应在表现其独有特点的同时相互联系,与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相对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案设计的层次化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进度的整体把握,帮助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在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活跃度。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学生应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初中语文阅读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阅读与理解教案范文第4篇

一、师生共同制订预习方案

预习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制订预习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沟通交流,共同制订预习方案,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制定阅读预习的目标与要求。阅读预习的要求和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在预习之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比如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如何,对生字词是否都认识。其次,阅读预习评价。制订阅读方案是阅读预习的第一步,在制订方案的基础上,要建立阅读预习的评价体系,对学生阅读预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学生在阅读预习中对文章中比较精美的句子和段落要有一定感悟,教师对学生的感悟进行合理的评价。学生对语文课文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采取否定的评价,要积极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来思考,敢于提出与课文不一致的观点,采取这样的评价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探究能力。最后,在阅读预习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对预习的感受进行演说和表达,设置前5名或者前3名,让学生感到一定的竞争力,培养学生在竞争中产生对阅读预习的好感,对于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促进学生阅读评价体系的完善。

二、加强预习方案的实施

预习方案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实施。首先,学生分组。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而且教师不能够对每个学生的阅读预习进行检查。所以,把班级所有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抽样检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汇报给教师,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加强合作预习。加强合作学习在学生阅读预习教学中能够提高阅读预习效果。通过合作预习,学生之间分享交流预习过程中的困难和经验,能够取长补短,共同完成预习的任务。在合作预习中,小组长的作用很重要,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能够激发全体学生进行阅读预习,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第三,发挥学生自主、协作能力。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学生之间通过自主、协作能够实现阅读预习水平的提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能充分锻炼孩子的自主、协作能力。

三、用沟通化解学生疑问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解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提供了便捷性,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预习有什么样的感悟,都可以和教师交流互动,这对掌握小学高年段学生阅读预习情况有很大帮助。比如,预习《纪昌学射》一文时,一个学生提问,文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这就让教师明白了在教学中要对“之”字的含义进行详细的解释,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在《安塞腰鼓》的预习过程中,学生提出“除了安塞,别的地方的腰鼓难道没有这种魅力吗?”教师对此问题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名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结合文章提出具有建设性的问题。因此,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之间的交流沟通非常重要,学生在预习中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开展针对性教学,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说,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在阅读预习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

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为阅读预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阅读预习能力和意识,能够提高语文阅读预习效果。他们认为听老师直接讲解会更好,还有一些学生不愿开动脑筋,过分依赖老师,不愿意阅读。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营造阅读预习的氛围。营造积极的阅读预习氛围,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预习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交际能力,对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知识拓展也有积极作用,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好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索。其次,养成健康的阅读预习习惯。教师应该在每周的课堂教学中定时给出时间,让学生养成阅读预习习惯,而且要与家长一起共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预习习惯,比如每天坚持阅读预习,对自身阅读情况进行记录,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水平。

五、更新阅读教学观念

阅读与理解教案范文第5篇

一、“先学后教”运用教学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最有效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到达最佳的学习状态。我在教学中课前根据教材认真编写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按照教学案的内容认真预习。通常按以下几个步骤去预习:

1、根据教学案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料自学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这样有利于课文大意的理解。

2.通读全文,指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或了解每段大意。

再读全文,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或短语。

3.根据教学案上所提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尽力去找出答案和重点句。

4.熟读课文,尽自己最大能力去理解。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发现这样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使学生的针对性增强。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少年”。他们没有父母的监督,自控能力、自学能力都不够好。教师的教案成了他们的指路明灯,给他们指引学习的路径。在教学案的帮助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让每个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同时,有些问题学生课外自己解决了,节省了教师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会根据学生的疑难点,进行重点点拨,避免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解放了学生的同时也搞活了课堂,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留给了学生更多的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这非常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认真上好每一节英语阅读课

目前,很多教师都已经意识到了阅读的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上的阅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力求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阅读课成为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示范课,让学生在阅读中尝到乐趣,增强阅读的信心,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1.要做到在阅读课上有阅读。有的老师只是让学生听一两遍课文录音,然后便对课文中单词短语的讲解替代了学生的阅读,或者重点讲解词语或短语,最后象征性地读一遍。一节课中学生没有阅读的机会。教师应放开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根据学生存在的重、难点点拨。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阅读。

2.要做到有阅读有理解。由于每一单元课文都有很多生词,学生课前的自学预习的情况不一定能适应课文的难度,可能会导致对课文一知半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开展所谓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放羊式的自己阅读,或者跟着录音读,其结果就会是有阅读无理解。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让他们真正地理解课文。

3.要重视阅读策略的训练。不管是什么阅读任务,学生不能以一样的方式阅读,或类似的方法完成阅读任务。根据H.Douglas Brown,常见的阅读策略有:识别阅读目的、默读、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会绘出语义图或者语义丛、猜测、单词分析、辨认字面意思和引申义、抓住篇章信号词来处理句子关系等。我们在阅读中应根据不同的文章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4.要避免应试式阅读。不能把着眼点只放在选择题上,平时课堂上的日常阅读也只紧盯着选择题。教师在检查阅读时仅仅是对答案,很少要求学生阅读。

5.要分清精读、泛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目的,课本上的课文有的要精读,有的要泛读。我们有的教师不论什么课文都处理地过分精细,而有的教师不论什么又处理地过于粗糙。

三、重视课外阅读指导,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扩大课外阅读量,加大信息输入

我们要重视课内、外阅读。不能只课堂上阅读,课外也要增加阅读量,这样阅读能力才会逐步提高。学生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往往无法判断是否适宜。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提出合理的建议。阅读材料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效果。特别是农村学生他们手里的资料不多,他们的阅读量特别需要增加,努力加大信息输入是农村学生的首要任务。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在课外是通过精选材料给学生复印发给他们。所选材料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材料内容的趣味性。有趣味的材料能很好地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而会自主学习。

2.材料难度要适中,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3.材料的题材要多样性、要广泛,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4.材料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可涉及科学技术、经济改革、卫生环保、休闲旅游等热门话题。

通过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四、农村英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