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中国

阅读中国

阅读中国

阅读中国范文第1篇

凋敝的阅读

2010年4月24日,在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演讲中提到了如下一组数字:“从图书阅读来看,美国年人均25本,韩国24本,以色列18本,而我国才达到5本,仅为美国的1/5”。新世纪以来,“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的“识字者阅读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自1999年度的60.4%跌至2007年度的48.8%(其中2005年度为48.7%,首次低于50%);随后,这一数字虽然有了小幅度的回升,但也仅仅止步于50%左右(最近一次调查数据为2009年度的50.1%)。在这些看似波澜不惊的调查数据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中国人集体阅读水准的下滑。所谓的“阅读危机”不仅仅指向读书的数量,更是将矛头直接对准阅读的质量。在中国,已经有一半识字的人处于放弃阅读图书的状态,不论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还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这都将是非常可怕的 灾难。

2011年1月,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信息:“2010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1.83%,全国图书零售码洋接近370亿元,其中网络销售为50亿元左右。”在中国图书出版业日渐繁荣发展的表象之下,书籍内容的整体质量却不容乐观,真正优秀的原创图书相对于近30万种新书来说可谓凤毛麟角。也就是说,图书市场的风光无限绝不意味着阅读活动的风生水起。“无好书可读”成为了现代人拒绝纸质图书的口头禅,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此次“阅读危机”的尴尬之处。而另一个促使人们放弃阅读的“借口”则是“没时间”,在基本不读书的人群当中,这一缘由成为了最为热门的说法。毫无疑问的是,“没时间”的集体控诉背后有着更为深层与复杂的原因。

匆促的现代生活常常令人焦头烂额,浮躁虚荣的社会氛围让人难以停下急速的脚步心甘情愿地投入到深层次的阅读当中,但这并不是能够令人信服的原因。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电脑犹如“豪门”一般,“一入深似海”,挤掉了本该属于阅读的时间。网络上的大千世界令人眼花缭乱,其资讯犹如海啸般铺天盖地地汹涌而来,让人丧失辨别与控制的能力,兀自沉醉其间,从一个链接跳跃到另一个链接,时间与精力被严重地耗散掉。此外,当互联网一跃成为人们获取讯息的最为主要的场所之时,纸质图书的这一功能也遭到了无情地消解,其地位自然一落千丈,于是上个世纪80年代那种全民热衷读书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事实上,当社会进入消费时代,书籍与阅读对于人们的传统意义早已被修改。除了数字阅读的冲击之外,人们看待图书的眼光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曾几何时,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读书是极其严肃与高贵的事情,书籍则是每个人立学安身的精神家园;然而当人们开始以“物”的眼光重新打量书籍的时候,它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装帧精美的图书成为修饰身份的文化符号,在其商品性的面孔之下,书籍本来所具有的崇高意义开始坍塌和“空壳化”。书籍与读者之间再也无法建立起天然的信任,于是不读书的人越来越多,深层次的阅读更是日渐 稀少。

一个不读书的人,就不能称之为杰;一个不读书的民族,就不能称之为优秀。正如历经劫难却酷爱读书的犹太民族,其“家庭藏书、人均占有图书量、每年读书时间、读书数量都超过世界上其他民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以色列平均4500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居世界第一”。(《在全民阅读中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犹太民族诞生了各个领域中的巨擘,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卡夫卡等,其数量难以计算,这和犹太民族热爱读书的性格密不可分。

数字图书:走向浅阅读?

从印刷时代走向数字时代,中国人的阅读方式越发由“深”变“浅”,从一种深刻而有效的阅读模式转向另一种娱乐而快速的“浅阅读”。所谓的“浅阅读”是指符合当下“快餐文化”的需求,强调简便、娱乐、轻松和跳跃;这种阅读方法往往具有“碎片化”的特征,难以支撑起连贯的思维想象。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人们不得不采取浏览的方式来阅读这个世界,在互联网上疲于奔命地“分享”、“转载”和“收藏”;事实上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在点击的一刹那此次阅读活动已经结束,可以想见的是,重复阅读的可能性就更加微乎其微了。

与“浅阅读”格格不入的显然是“深阅读”,它不是一种打发时光的故作姿态,而是一种严肃的阅读态度。在深度的阅读行为当中,人的思想、情感、经验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钻研一本好书,不啻为一次心灵的理疗与提升,真正实践一个人的内在增长。“深阅读”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资讯,更是知识。如果说“浅阅读”是一次走马观花式的旅游,那么此般阅读之旅只能不断地生产信息的焦虑与阅读的幻觉,进而让人们沉醉于一种阅读的之中。与此同时,“浅阅读”严重缺乏“深阅读”所具备的有效性,它是缺少思想厚度与人文内涵的,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制造着信息废料与文化垃圾。当所有的“深阅读”都被稀释成为“浅阅读”的时候,它实际上暗示了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的悄然转变――从“凝视”到“瞟视”。

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对于传统的纸质图书来说是一个绝对致命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数字阅读而放弃了传统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在接触过数字阅读的人当中,有91%的读者表示不会再次购买同一图书的纸质版本进行阅读;这似乎让阅读行为也沦落为“一次性”的产品消费。计算机、手机、电纸书、MP4、iPad等花样翻新的电子阅读设备在与纸质图书的竞争当中,其功能的优越性与便捷性得到了极大的凸显。就目前的国内图书出版情况来看,由于数字阅读的版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总体而言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成本要远远高于新兴电子图书的阅读成本,这也是新的阅读载体大受青睐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读图时代的来临,更加剧了这种阅读窘境;视觉的影像代替了语言的叙述,文字所锻造的想象力被画面的直接浅白所取代,人们益发流连忘返于图像阅读所激起的感官愉悦。与此同时,电子媒介的发展亦促成了“听读书”这种阅读方式的新一轮大热。在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书籍的数量也是相当有限,因此电台的“听读书”节目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如今,电台、电视和网络上面都可以轻易搜索到这样的节目或资源,许多人选择从互联网上将有声读物下载到个人的随身电子设备中,以供闲暇之时的消遣娱乐。然而,现代人对于这种听读方式的重新眷顾却是因为其较低的“门槛”:一方面,不识字的人能够凭借这种方式进行阅读;但另外一方面,识字的人却放弃了需要积极开动脑筋的文字阅读,成为了“听读书”这种方式的被动阅读者。

简而言之,无论是“读图”还是“听读”,抑或是“网络阅读”,都是对于数字时代的一种应和;电子媒介成就了“新阅读”,而不同的媒介会让阅读行为本身产生体验与方式上的双重差异。新阅读打造了现代人阅读的新感受和新态势,视觉与听觉的共同作用使得阅读变得难以专注与深入,电子设备的多功能性严重制约了读者对于阅读文本的长久“凝视”,总是有过多的其他焦点分散了新阅读的注意力,因此传统的文字阅读所赋予受众的深刻意义与理性光辉在这里似乎一下子黯淡了许多。当然,新阅读未必就完全等同于浅层次的阅读,但是这种方式的确已经让现代人的阅读兴趣和口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义无反顾地倾向于时尚化、流行化以及快餐化;当前,这种所谓的“新阅读”最大的悲哀恰恰在于:阅读已经不再是阅读,它只是娱乐的一种方式而已。

阅读中国范文第2篇

7日上午,年会开幕式在上海浦东世博会议中心举行。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长周和平,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浦东新区区长姜和国际图书联合管理委员会委员严立初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巡视员刘小琴主持,姜区长、严立初委员、周和平馆长、杨志今副部长等领导分别致辞。

开幕式上宣布了“2013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评选结果并进行颁奖。医学图书馆馆长陈锐、贵州省正安县图书馆馆长冯康、藏医学院图书馆馆长朗东・多吉卓嘎、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李俊国、广东省东莞市图书馆馆长李东来、上海浦东图书馆馆长张伟、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李致忠7人获得“2013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荣誉称号。榜样人物的评选展现和宣传了当代图书馆人的职业精神与道德风范,彰显和弘扬了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

8日下午,年会闭幕式在上海浦东世博会议中心举行。闭幕式以文化学者余秋雨题为《生命因阅读而宁静》的演讲开场,之后揭晓了年会各大奖项归属,《图书馆发展浦东共识》,宣布2014年的中国图书馆年会将移师北京市东城区举办并举行会旗交接仪式。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长周和平致闭幕辞。

年会学会会议包括大会学术报告、主题论坛、分会场、卫星会议等内容。年会开幕式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作了题为《文化中心,精神客厅,心灵牧场――我心目中理想的图书馆》的大会学术报告。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主持了报告。朱先生从一个读者、一个教育家的角度,从六个方面描述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图书馆的模样。他认为:第一理想的图书馆,它应该是文化中心、精神客厅和心灵牧场;第二理想的图书馆应该有最经典最美好的书籍,基本藏书;第三理想的图书馆应该有用心推荐好书的专业馆员;第四,理想的图书馆应该面向未来培养读者;第五,理想的图书馆应该快捷、方便没有门槛;第六理想的图书馆要成为推动阅读的枢纽;报告既是对理想中图书馆的赞美,同时也带给每一位图书馆员对现实图书馆服务深深的思考。

本届年会组织策划了5场主题论坛和29个分会场,分别于11月7日下午、8日上午和下午三个时段展开。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办的“知识给人力量 阅读引领未来”主题论坛,以案例分享和专家点评的方式展现了图书馆阅读服务的风采。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上海浦东图书馆主办的“阅读的未来――生态重塑与阅读复兴”主题论坛交流和探讨了未来图书馆阅读服务的生态发展。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和医院图书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战略转型和最佳实践”,针对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发展进行了分享和交流。图书馆报主办的“融合与机遇:数字时代的馆社对话”,对数字时代图书馆和出版社携手共进做了积极的探索。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期刊传播研究中心主办针对“公众移动阅读服务”主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本次分会场的策划和申办进一步面向业界开放,宏观规划精细组织。分会场更加注重对各图书馆优秀经验的鼓励和推介,分别针对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图书馆法律法规、图书馆多元化服务、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图书馆资源建设、绿色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用户教育、民族图书馆事业、古籍整理与保护、地方文献工作、机构知识库建设等方面设立,通过相互介绍和交流学术成果、实践经验和发展设想,促进今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学术会议体系,挖掘年会内涵,本次年会借鉴国际图联大会卫星会议的成功经验,首次策划组织卫星会议,以“会前会”和“会后会”的形式组织交流研讨会和图书馆实地考察。11月3日至5日,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和“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和服务效能”为主题的会前会分别在苏州市和常熟市举行。11月9日至12日,题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第二届总分馆建设论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心馆、总分馆及专业主题分馆服务实践”“数字时代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实践”的会后会分别在嘉兴市、杭州市、南京市举行。卫星会议为业界同仁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图书馆进行考察观摩、工作交流及学术研讨提供了便利。

按照惯例,中国图书馆学会每年都会围绕年会主题和若干分主题面向全国图书馆界组织征文,并成立“论文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论文予以表彰和推介。据了解,本次年会征集论文数量1 559篇,参与作者近2 000名,体现年会对全国图书馆界的巨大影响力。年会期间,一等奖论文结集出版并向参会代表发放。同时,评出征文活动组织奖19个,在年会闭幕式上进行了表彰。

年会期间还召开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会议和全国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工作会议对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工作进行总结,并向上等级图书馆颁牌。

阅读中国范文第3篇

清冷的春雨挡不住书籍的芳香。4月23日的国家图书馆文津广场上,众多读者冒雨前来,参加“让我们在阅读中一起成长”大型公益活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向读者致辞演讲,作家赵大年、徐坤、徐小斌、甘铁生为读者朗诵了自己的作品片段。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中,“阅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数字)推荐工程”成为一大亮点。该工程由国家图书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管理中心三方联合发起,由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组织编纂、北大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承建的一项向广大读者推荐优秀文学作品的文化工程,旨在向更广阔的领域推广中国文化,通过更迅捷的媒介方式推广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在读书日活动现场,陈建功、詹福瑞等为该工程启动仪式揭幕。

据介绍,该工程首次推出的项目是由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组织精选的“建国以来长篇小说500部(数字)”选本。这些作品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当代文学精品代表作,包含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得主的经典名作,是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在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作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标志性,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文学的一个全方位的总结,反映了新中国在各个时代变革、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思想、生活状态的激荡与变化,并以此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

“这个项目是传统出版业接受数字时代挑战的一个举措,它会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更便捷更灵活的途径。”《长篇小说选刊》杂志主编高叶梅说。据她介绍,《长篇小说选刊》自2006年起开始做建国以来长篇小说篇目的整理搜集工作。快节奏的生活和网络的兴起,使传统文学的阅读受到很大冲击,在数字时代承继文学薪火传递的使命,必须积极借助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让电子图书成为连接传统图书与现代读者的纽带,以期引导那些渐已远离传统图书的年轻读者的阅读视野,达到弘扬新中国文学成就的目的。世界各国都在加速图书馆的数字化处理,在此背景下,今年初方正阿帕比推出一系列数字资源,作为国礼被总理赠予英国剑桥大学,并亲自命名为“中华数字书苑”,其中中国文化部分收录了“阅读中国――建国以来长篇小说500部(数字)”选本,彰显了数字阅读的优势和光辉前景。

阅读中国范文第4篇

中国儿童阅读顾问网(/)于2003年3月30日正式开通,该网由迪科奕阳儿童阅读顾问有限公司负责建设,旨在利用互联网工具,整合优秀教育资源,向公众传播儿童早期阅读相关知识,为家庭和幼教机构提供方便的全方位的阅读教育服务.全面提高儿童早期阅读能力,为学习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儿童阅读顾问网设有面向公众的知识传播栏目,对儿童早期阅读的开展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会员制的家庭和幼儿园服务为家庭亲子阅读的开展和幼儿园的阅读教学活动提供差异化的支持与指导。在网上,可以建立儿童阅读个人档案,对儿童的阅读能力进行在线测评和书单的定制,为中国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全新的支持平台。 同时,由中国儿童阅读顾问网和中国阅读学会、北京迪科奕阳儿童阅读顾问公司发起的"中国儿童阅读能力发展计划"正式在京启动。该计划旨在借助历经十余年科研实践筛选出的优秀图书,使用"分享阅读"的先进方法,增加儿童趣味性和刺激性的生活体验,以加速提高其阅读能力,帮助儿童从依赖阅读走向独立阅读。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将使儿童受益终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促进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以点带面地帮助提高幼教机构和幼教工作者的早期阅读教学水平,提高幼儿图书和音像制品出版的水准,与外国儿童阅读促进团体和机构开展学术交流。 该计划旨在改变人们传统的阅读观念,重新发掘和定义阅读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倡议一切关心中国儿童教育事业的人们,贡献各自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来推动塑造一种以阅读为雅和以阅读为乐的社会氛围,从儿童开始,从早期阅读起步,使我们国家的所有公民都成为以"阅读人"为起码标志的文明公民。共同建设"书香社会",为我们下一代创造美好纯净的阅读世界和成长环境。 中国阅读学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健康研究所,伊利诺依大学(美国)阅读研究中心,互联网实验室,北京当代汉语研究所对中国儿童阅读顾问网的开通表示祝贺。 背景:迪科奕阳——中国儿童阅读领域的价值领先者和赋能者 现在的社会是学习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需要终身学习,大量接触信息,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都依赖于一种基本的能力:阅读能力。阅读能力被成为"学习的基础,教育的灵魂"阅读能力并不是先天具备的,而主要依赖于人的幼儿时期的早期阅读教育。 您一定见过下列一些现象并为之困惑: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爱看书,看书的时候理解能力特别低,看书的速度也非常的慢? 为什么有的孩子算术能力非常强,但是解决应用题的能力特别差? 为什么有的孩子作文水平非常低,不善于表达自己? 为什么有的家庭买了很多的儿童书,但是孩子只是当做负担? …………… 孩子在学习中碰到的很多问题,都和阅读能力和兴趣缺失有关,如果13岁之前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就会形成终身的学习障碍,给个人的发展造成终身遗憾。不仅仅是学习,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文化素养都依赖于阅读能力。西方的孩子在6个月时就开始阅读,4岁后进入独立的大量的阅读阶段,而中国的孩子大多数8岁还不能达到这个水平。 家长后幼教机构在这一问题上也存在着大量的误区: 对于中国家长还幼教工作者而言,最大的误区就是认为阅读等于识字,以识字量为标准认为孩子的,这是完全违法儿童认知有害的做法。 过早的让孩子接触一些和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不适应、不感兴趣的文字,如四岁的时候就开始直接的读名著等等,或者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背诗,读经等等。 少数的中国家长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在中国家长和幼教机构工作者那里,还存在关于儿童早期阅读的很多困惑?典型的如: 孩子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 面对市场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儿童读物,怎样为孩子挑选读书?挑选的图书标准是什么? 怎样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开展有效的阅读? 怎样创造有利于培养孩子家庭读书环境? 怎样利用阅读促进母子之间的亲子交流和沟通? 对于处于阅读能力发展关键期的低幼儿童,阅读能力的训练的培养必须基于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如儿童差异化非常强,接受方式等等,必须确保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快乐的,轻松的,游戏化的,单纯的强调阅读能力的目的而缺乏对过程的把握会落入给孩子增加学习负担的困境,从而剥夺孩子的快乐童年? 注:详细内容请参加《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研究报告》 中国阅读学会、迪科奕阳儿童阅读公司、中国儿童阅读顾问网()目前了《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研究报告》,报告在对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中国儿童早期阅读开展的"污染与匮乏状况"。并针对未来提出建设性的行动纲领。 迪科奕阳儿童阅读顾问公司、中国儿童阅读顾问网,依托于国内外专家30年的国际化研究,10多年的本土化的研究,整合推出"分享阅读"教育服务平台,旨在以轻松越快的方式培养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和兴趣,为营造书香社会填砖加瓦。 附录:中国儿童早期阅读:污染与匮乏 ----中国儿童早期阅读报告主要新闻主题简介 1、学习型社会与阅读能力发展 2、早期阅读,刻不容缓 3、中国家长的困惑与误区 4、早期阅读的奥秘 5、中国儿童早期阅读教育状况 6、中国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发展行动纲领 7、中国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发展计划倡议书 迪科奕阳专家顾问组简介: Richard C. Anderson教授,1956年获得哈佛大学美国史文学学士学位;1957年教育社会学A.M.T;1960年教育心

理学博士;1952-1956年,获得哈佛学院国家学者奖金;1955年,威尔登·菲利普奖金;1957-1959年,哈佛教育研究生院成员;1957-1958年,研究生联合会主席。分享阅读的积极倡导者、系统研究者和实践者。美国伊利洛伊大学教育学教授、心理学教授,阅读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职于国际阅读学会、美国阅读协会、美国教育学会、美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等学术单位。因其卓越的研究成就,曾获得国际阅读学会、美国阅读协会、美国教育学会、美国心理学会等多个学术组织的杰出成就或杰出贡献奖。目前已经出版著作和论文160多部(篇) Jana M. Mason,1955年康奈尔大学儿童发展专业的理学学士学位;1957年密西根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文学硕士学位;1973年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做过5年的小学教师和23年的大学教授,出版了几本关于阅读指南和研究实践方面的书,知名的有《现代阅读指导》(1986)。就阅读辅导写过很多研究论文,1995年从伊利洛伊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和阅读研究中心荣誉退休,进入伊利洛伊大学美术与应用艺术学院的艺术与设计系攻读本科,于2000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退休使她有时间研究艺术史、音乐史、绘画技巧和写作。她编写儿童故事并画插图,拍摄山水和海景并用画笔描绘出来,研究古代神话传说,并且把这些都编入故事和二维作品。她目前的作品包括钢笔和铅笔画、水彩画、彩色蜡笔画、油画、蜡笔画、混合画板、帆布画、山水海景摄影和图画书的插图。她游历了很多地方,运用艺术来描绘美国、墨西哥、加拿大、英国、新西兰、越南和中国等地的风景。现在继续写作出版儿童故事。 李文玲研究员,美国伊利洛伊大学阅读研究中心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伊利洛伊大学心理系博士后。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美国伊利洛伊大学心理系和教育学院任职。在汉语认知研究和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有丰富经验。 舒华教授,项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和美国伊利洛伊大学阅读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认知实验室主任、北师大认知实验室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曾获国际阅读学会杰出博士论文奖。在汉语认知研究和儿童阅读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已公开发表论著50多部(篇)。

阅读中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网络英语阅读;阅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28-01

为确切了解国内网络英语阅读研究现状,本文选取了1999~2009年间刊登于国内10种主要外语教学核心期刊上的相关文章,这10种期刊分别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学刊》、《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及《外语电化教学》。《中国外语》由于在2004年创刊发行,因此不在本调查范围之内。我们首先以上述期刊名为检索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然后以“计算机英语阅读”、“网络英语阅读”、“多媒体英语阅读”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并通过人工检查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章,再人工检索近两年没有收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期刊。我们共检索出和本研究相关的文章共计10篇,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4个类别。

一 网络英语学习的可行性研究

此类研究将可理解性输入和网络技术运用相结合,指出基于网络资源的可理解性自主阅读的可行性。邓跃平认为可理解性自主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者已知词汇和语法的运用能力,深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增强语感。他指出“大学英语习得模式应该是课堂教学结合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课后自主阅读”。

二 词汇和阅读研究

高照基于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网络传播模式、Day和Bamford的十大泛读教学原则,提出英语词汇习得的网络自主泛读模式。该模式虽然主要关注词汇习得,但由于词汇和阅读紧密相连,因此对网络英语阅读教学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三 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郑玉琪(2005:15)提出《英语阅读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其核心是更新教学理念以及学习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鼓励其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李绍宠、潘志宇、康晓秋等、张华和张少雄等也提出相关的阅读课程设计以提高学习者阅读量,为学习者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重组和构建知识结构。

四 理论应用研究

国内有关语言学或跨学科理论在网络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比较匮乏。杨志忠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结合多媒体技术说明了该理论在多媒体外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认为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要“努力使教学设计呈现多维性、多向性特征,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从目前国内网络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的内容不难看出,有关计算机网络辅助英语阅读的研究还停留在探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于语言教学的优势等层面。虽然有研究者将语言学相关理论或跨学科理论,如建构主义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应用于网络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但是把语言学新理论以及跨学科新理论应用于网络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几乎没有。如果我们比较传统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和网络英语阅读,不难看出教师通过课堂活动也是在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和意义。网络英语阅读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却被多数研究者忽略了。谈言玲、严华曾经统计了1996~2006年10年间国内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研究的状况,通过对239篇相关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发现国内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研究呈上升趋势,但是研究课题滞后、有重复性,“有关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理论探讨占了将近三分之一”。

此外,这10篇文章没有涉及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技术对学习者进行阅读策略培训。不管是英语精读还是英语泛读,阅读策略都至关重要。阅读策略运用是指“学习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为解决阅读理解问题和帮助记忆文章内容而进行的思维活动。网络英语阅读中,教师要明确哪些策略是学习者需要但不善于使用的,并采取诸如视频演示等有效手段对学习者进行阅读策略培训。网络英语阅读学习过程还不能忽略评估和反馈学习效果。虽然高照提到了网络阅读中的反馈,但她所指的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反馈仅仅局限于词汇推荐和阅读文章推荐,似乎对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影响的力量认识不足。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上真实语料的同时,让学习者发挥自身的语言创造性以及互相激励、反馈,也是网络英语阅读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监控反馈可以让学习者了解到他们学习的效果和程度,让学习者思考自己的错误并自行修正。Murphy在日本某大学进行的第二语言阅读习得研究中发现,学生之间在线交互活动可以促进阅读理解:被试被分为两组,一组两两搭档学习,另外一组独自学习,定量统计结果显示两两学习而且进行复杂反馈的学生在后续理解练习中表现得更好,学习者的文本交互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复杂反馈有助于提高交互质量。

将动态系统理论引入网络英语阅读是一个新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前网络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以及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我们应从全新的视角审视和开展网络阅读教学,明确学习者在使用网络阅读资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语言系统的发展趋势。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动态系统理论认为语言系统及其众多子系统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者通过对语言的重组和调整发展具有个性的语言系统。在自组织语言输入的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及其与协作伙伴互动反馈过程中产生的差异会对学习者产生不同的效果。学习者在输入、互动、输出、反馈这个循环中,不断接近语言习得的理想状态,同时也有可能发生退步。这个学习过程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今天的学习影响到明天的状态。

综上所述,网络英语阅读研究要采用一个新的模式,才能进一步推进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和网络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发展。

参考文献

[1]Anderson N J.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Issues and Strategies[M]. Canada: Heinle& Heinle Publishes, 1999

[2]邓跃平.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阅读与大学英语习得可行性研究[J].外语学刊, 2009

[3]高照.构建英语词汇习得的网络阅读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