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历史教学;探究

新课程改革是新世纪中国教育的突破口与生长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改革的特色之一,它采用专题的形式来编写教材组织史料,这一新颖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要贴近现实,联系古今

新课改要求历史课“密切统一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因而秉着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历史教学更应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很多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在积极实践这一课程理念,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历史课注入活力。

(一)寓论于史,忌直接说教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理解历史、以史为鉴。解释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是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的表现。历史学科的内容既是对历史发展与演进的一种再现,也是对历史变化与延续的一种展现。直接说教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被动灌输一些历史史实,学习的效果不好,只有采用寓论于史的教学方式,把史事和道理相互融汇渗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完《辛亥革命》一课时,可以组织开展一个关于“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探讨会,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讨论。对学生来说,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认识事物的方法,对一些事物有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正如有的学生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因为它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它是成功的,因为它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样,学生广泛地参加探讨的效果要比在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说教好得多。

(二)生动具体,忌空泛议论

历史知识都是具体的,都是已然发生的活生生的人和事。学生要想真正掌握知识,要想把历史知识运用自如,就必须能够对历史事实有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虽然当前已不再提倡为了高考而学习的应试教育,但短时间内,学生还是要过高考这座“桥”。历史学科作为文科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新课改标准下学生要想历史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就必须提高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一般来说,只有建立在系统化的知识与概念结构上的知识,学生的印象与理解程度才会深刻。而这些都必须是教师在教学时进行具体生动的历史讲授,如果脱离具体生动,甚至凭空议论述说,那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三)有机结合,忌牵强附会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两事物间内在的、本质的、有机的联系是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意义所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就是通过实事求是,让学生更好地从历史角度来对当时的事实即历史和现在的事实即现实有一个清醒认识,不能简单把现实和历史之间画上“=”或“+”,这种联系是实实在在的延续性的,而不能生拉硬拽、牵强附会、刻意渲染的联系,在历史教学上是毫无意义和必要的。在讲述《商鞅变法》的“南门立木”这个典故时,可以加强学生“诚信”的认识,并结合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对“诚信助人成功,失信导致失败”的认识。

二、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一)反思原因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审视、分析以及总结的一个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反思过程,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等进行查漏补缺,能够提高其教学水平。教师的自我反思对教师专业的发展与自我成长有着巨大的帮助,一方面,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优秀教师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说,教师反思是一种完善师德修养、提高专业素养、形成优秀教师品质的手段,通过反思而后奋进,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

(二)教师反思的形式与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反思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按照教学的进程进行教前、教中、教后反思;按教学的时段进行的课后、日后、周后、月后反思等。教师反思的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性且较方便操作的方法给予一些看法。

1.坚持写教学日记

把每天的教学清晰地记录下来,具体的可以记录以下内容:(1)一些成功的做法。比如,某一课的巧妙课程导入方法,某一个比较贴切形象的比喻,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热情的探讨等。(2)一些教学的失败之处。比如,某一部分的教学重难点,处理不当,把具体的课程、具体的例子写下来,以便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吸取教训。(3)学生的见解与问题。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对一些事物和历史事实由于出发点和眼光不同,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看法或者迷惑点,在作业和考试中会出现一些欠缺点,这些都可以记录下来。(4)每日教学心得。对于一些心得体会,一定要及时记载,不需要详细,但是一定要及时准确。

2.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学生是教学实践的客体,对教学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往往可以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等出发,对教学的整个过程做出评价,使教师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能够让教师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感受与需求。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定期收集,以便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进行及时适当的调整。

三、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历史

中学生正确历史观的树立,得益于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引导,得益于对历史知识的深刻分析与理解。因而说,正确认识理解历史对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教授清楚基本的历史概念,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系统分析,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一)讲清基本概念

对于一些基本概念,一定要讲解清楚它们之间的差别,比如,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革命、民主革命,资产阶级立宪派、保皇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在讲解这些基本概念时,必须把其内涵讲解清楚,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这些基本概念加以区分理解。平时,还要通过一些选择题、简答题来巩固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的掌握,加深其印象。

(二)引导学生对各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完全独立的,总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就历史学科而言,英语的一些词汇、地理的一些山川地形知识、语文的一些相关知识、政治的一些概念等都能促进历史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灵活恰当地把其他知识运用到历史的学习当中,使知识达到横向与纵向的融会贯通。比如,日本的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的联系与区别,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几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1814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和希特勒攻打苏联失败的联系。

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既有的眼界与思维,从整体考虑历史。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等。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自身教学的反思,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渗透,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齐健,魏效冰.新课程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互动教学 方法策略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就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切实将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具体化,成为教师可以理解、把握并真正实施的日常教学行为。

一、 高中历史课堂实施师生互动教学的背景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设计思路、教学环节的实施建议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在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必定是适应时代潮流,以掌握历史知识为基础,达到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当前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是最重要的学习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古代和现代社会之间搭起桥梁,让更多的高中生了解我们璀璨的历史文化,以及世界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新课改的历史教学论也指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实现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是顺应改革,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并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交流互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由教师主导,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真正激活历史课堂,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

二、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策略探索

(一) 知晓学情,强化课前预习与“问题准备”

教师要做到有效互动,需要组织学生阅读、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学生的学情是互动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发展是互动教学的落脚点。要做到良好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课前必须做好必要的准备,尤其是“问题”准备,才能与老师、同伴有效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效设问,突出学习的开放性和挑战性

具有启发性的有效提问,应是能有效促进师生间互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教师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追问来启发学生发现认识过程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在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中有效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突出开放性,是指问题的方法、过程、条件、结论开放,学生可按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思考和联想可能的情况。突出挑战性,就是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熟悉,但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无法解决,必须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 设计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教师应善于设计跟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让学生总结上堂课学习的要点,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本节历史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还可以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分别让能力较强的学生组织一节课程的学习,或者将全班分为小组,每组分配讲解一节课中的部分内容。通过这样的活动,可让学生一起和教师备课、一起找历史的重点内容,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些教学参考书协助学生自己进行历史课程的组织。

三、 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互动教学的舞台,不是任其发展,随意漫谈的。在实施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一味追求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响应就是互动式教学,把“课堂气氛良性活跃”当作是第一目标,从而忽视了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二是以问代讲,完全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来完成教学。一些教师在整整一节课内,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低的问题来发问不止,看似师生互动频繁,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得到实质提升。三是任何问题一律分组讨论,缺乏重难点深入剖析。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管需不需要,合不合适,把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全员参与,实则一盘散沙。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要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空中顺畅进行。

四、 小结

总之,在高中历史新课堂上,师生之不仅要互动,更要有效互动,在“形”中蕴“神”,在共同学习、体验、交流中实现双赢。在互动课堂中,教师更要注重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真正体会新课改精神,深入贯彻互动式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盈,余清华. 历史新课程标准下的互动式课堂教学[J]. 群文天地, 2011 (7).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一、“内容标准”特点研究

关于“内容标准”的特点,总结起来,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时代性。“内容标准”的制定贴近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及时吸取了学术研究成果,整个内容充满了时代气息。例如,朱汉国在《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一文中就指出“内容标准”部分“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及时地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1]而何成刚、赵申升的文章《继承・发展・创新・思考・解读》也提出《标准》在“具体的历史知识的选择上,大量增加了与现实相关和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反映了历史学科的最新进展”。[2]

2. 基础性。《标准》的“内容标准”就过去一部分较为陈旧和有难度的内容进行了适度删简,呈现出基础性的特点。如“历史课程内容要符合国情,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着重克服‘难、繁、偏、旧’的现象”,[3]并且“新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基础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

3. 选择性。“内容标准”有目标明确,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具有选择性。因为“内容标准”的设置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也为教师的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5]而“课程目标更加明确课程标准对每个学习专题的每个知识点都用清晰的行为动词,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做出了具体规定”。[6]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内容标准”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4. 完整性。由于课程结构的变化新课标中世界史、社会史、文化史等比例的加大,内容更为系统具体,也更加完整全面。何成刚、赵申升指出世界史内容的增加“有利于对历史的宏观、整体认识;加强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7]而选修课的诸多内容,则涉及到学术研究领域的突出成果。王雪峰认为增加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完整,而学习专题的设立,则使知识更具系统性。此外,朱汉国同样强调“新课标的世界史扩充,体现了历史的完整性”。[8]

二、“内容标准”的缺点和不足

虽然不少学者都肯定了“内容标准”的变化,指出了“内容标准”的新特点,但同时也有学者指出了“内容标准”的问题所在,指出了其缺点和不足。如赵亚夫就在《从“历史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看问题》[9]、《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化――绕普通高中的反思》[10]、《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11]三篇文章中,对“内容标准”中行为动词的使用,世界史比例调整,必修与选修的整合,政治史和文化史内容的选取等问题提出了质疑。朱汉国、何成刚在《实施现状调研报告》[12]一文中认为内容标准总量较大,内容较难,重复较多。而郑林等人认为内容标准在内容结构上、必修和选修模块的选择和设置上、内容的难度和衔接上都有缺陷。[13]姚锦祥则指出了《标准》内容标准需要商榷的四点问题:“一是经济史和文化史的扩展与政治史内容偏狭;二是地区史不平衡;三是中外史专题价值反差;四是初高中内容的衔接和重复”。[14]陈其也认为《标准》的内容标准存在地区知识的不平衡。[15]此外,陈春梅的《对的几点建议》、[16]王雪峰的《(试验)内容标准的创新与不足》、周明学的《历史课标及历史教材的“去历史化”问题》[17]等文章还提出了内容标准部分知识点遗漏和选取不当、存在去历史化等问题。总体来看,学界对内容标准的知识结构、知识编排、内容选择和难度、初高中衔接以及行为动词使用提出了异议。

三、对“内容标准”的具体解读

具体到“内容标准”的每个专题、每个模块,也有一部分学者分别从政治史、人物史、改革史等角度对“内容标准”中的必修模块及选修模块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1. 在对“内容标准”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史模块的研究中,分析得最为透彻的当属冯一下等学者的《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政治史内容》、《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经济史内容》、《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文化史内容》三篇文章。有关政治史的分析中,冯一下、黄勇指出“内容标准”的政治史具有“重视其地位、以政治文明为主线,科学的评价,多角度的研究历史,密切联系现实”[18]的五大特点。同时,也针对政治史的不足提出了建议,希望政治史的编写“能真正的贯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内容编排原则,应更科学地选择和安排中国近代政治史内容,可适当增补一些重要内容,要尽量减少交叉重复”。[19]经济史方面,冯一下、李洁提出了经济史的五大突破和创新,分别是“创设经济史板块,提出经济史的教学概念,吸收经济史研究成果,经济史内容贴近实际,提出了合理的活动建议”。[20]而在改进建议上,冯一下、李洁建议经济史内容应该从“更清晰地勾勒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更恰当地处理经济史与政治史、世界经济史与中国经济史的关系,适当注意近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史,经济史在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中获得应有的地位,经济史模块的能力要求应更有针对性”[21]等方面进行调整。在有关文化史的研究中,冯一下、李洁肯定了“内容标准”中“文化史比重和地位提高,选取和安排人类创造的最重要的优秀文化成果,揭示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将文化史领域作为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园地”[22]的特点,但是同时也建议文化史部分内容在难度上、安排上、表述上、联系生活实际上都有待改进。此外,徐晓红的文章《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研究》还将《标准》中文化史的内容分布进行了统计,对《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价值取向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23]

2. 在选修模块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的领域和方向集中于改革史、人物史、民主史等方面,而关于历史奥秘和文化遗产等方面,却鲜有涉及。如徐赐成在《高中历史“改革史”课标内容要求及教学问题处理(上、下)》两篇文章中对改革史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他认为改革史的内容虽与必修有交叉重复,但也有着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也应该相对独立,为此他提出了改革史教育的三点功能和四点价值追求。[24]而在关于人物史的分析中,冯一下、黄勇在《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人物史内容》中肯定了内容标准对人物史的重视,然后具体分析了“内容标准”中历史人物的教学要点,指出“强调了解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主要活动是人物史教学的基础”,并结合图表对“内容标准”中的人物的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人物史在人物分布、数量、出现次数、活动建设四个方面的修订建议。[25]在民主史部分,尚海燕在《课改前后高中历史课程民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一文中通过列表的方式,归纳了《标准》中民主史的相关内容,对比《大纲》,总结出“课程标准在民主教育目标内容方面更为全面、科学和合理,内容更具有时代感,突破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真正体现了历史学科本身的科学价值”。[26]

3. 还有学者对“内容标准”中教学建议部分进行研究。如,罗敏捷就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建议”的研究》一文中就专门对《标准》的活动建议做深入的剖析。文章结合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分析了教学学活动建议内涵、理论基础和课程价值,并为教学活动建议的设计实施提出建议。[27]

四、《标准》中内容标准部分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内容标准”部分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虽然《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其研究的深度还是有待加强。例如,从宏观角度研究内容标准的文章中,只有少数学者对内容标准的做了全面的阐述和研究,大多数的文章都只有小部分的篇幅谈到了内容标准的特点、创新与问题。而在内容标准具体的解读方面,研究的文章并不多,除了冯一下等学者的四篇文章对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物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外,其他的文章都没有专门针对内容标准某个模块或专题进行研究,多是结合内容标准,重点谈到了教学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此外,有关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三个模块内容标准的研究则基本没有人涉及;而且能够打破模块的限制,从中国史,世界史,或者从古代史,近代史,或从社会史,科技史等领域进行的研究则更没有出现,可见其研究的广度也远远不够。

2. 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笔者在对相关论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内容标准研究的方式方法大都是纯文字性的分析总结。然而,《标准》内容标准部分的篇幅较长,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如果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方法,则更能够直观,科学的反映出研究的结果,更好的给自己的论点给予支持。

3. 内容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标准》颁布到现在已经超过十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也都在使用新课标教科书,可以说,内容标准也在经受实践的考验。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些内容标准还存在什么问题,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修订建议呢?则很少有人提及。

结合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 对内容标准的特点、创新、不足之处都可以有更深入更系统的挖掘,同时也要拓宽内容标准的研究视角。例如不仅可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人物史的角度研究,也可以从社会史、国别史、断代史等方面对内容标准进行分类解读,力求在对内容标准研究的涉及面上得到拓展和延伸。

2. 对内容标准的研究范围可以进一步拓展,寻找一些新的研究切入点。例如,我们也可以借鉴《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研究》[28]一文,对内容标准政治史、经济史以及选修部分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研究。

3. 研究的方法应该更加的多元化。如,在人物史的研究中,冯一下、黄勇就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采用列表的方式,对人物史中各类人物分布,出现次数等进行了分析,既有理有据,又一目了然。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的应用定量分析,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4. 结合更多的教学实践分析《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知识点。对相关知识点的增删和完善,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8]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03(10):14;15.

[2][7]何成刚,赵申升.继承・发展・创新・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2):27;27.

[3]刘军.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J].历史教学,2003(7):5.

[4]李静萍.谈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56.

[5]石强.关注课程改革培养历史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学习与研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2):9.

[6]王雪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内容标准的创新与不足[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9):15.

[9]赵亚夫.从《历史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看问题[J].历史教学,2008(5):44-47.

[10]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化――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反思[J].教育学报,2006(8):37.

[11]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J].历史教学,2006(5):45.

[12]朱汉国,何成刚.关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若干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13(4):23-26.

[13]郑林,侯桂红,吴波,刘玉群,张逸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实施现状调研报告[J].历史教学,2013(3):3-9.

[14]姚锦祥.历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J].教育学报,2006(8):147.

[15]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建议[J].历史教学,2004(12):43.

[16]陈春梅.在创新中不断进步――对的几点建议[J].广西教育学报,2004(3).

[17]周明学.历史课标及历史教材的“去历史化”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2009(11):29.

[18][19]冯一下,黄勇.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政治史内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30-31;32-33.

[20][21]冯一下,李洁.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经济史内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34-35;35-36.

[22]冯一下,李洁.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文化史内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37-40.

[23][28]徐晓红.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3(4).

[24]徐赐成.高中历史“改革史”课标内容要求及教学问题处理(上下)[J].中学历史教学,2011(8-9):19-21.

[25]冯一下,黄勇.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人物史内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1-2):20-23.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学科;高考功能评价

评价与考试的改革一直都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历史教师和学校都十分重视评价的选拔功能,甚至将选拔功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学校甚至学生本人都过分看重高考分数,他们认为高考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是检验教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高考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学科评价功能越来越现实,这样的状态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行。因此,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高考功能的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程历史学科评价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根据上述的总要求可以分为三个标准。

1.新课程知识和能力评价标准。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知识是在知识范围和材料的基础上构建的。新课程评价的内容更多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对知识的认识。对于历史学科,历史知识只有建立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中才具有意义。“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况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新课程能力的评价标准。从新课程知识和能力评价标准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高考考出来的分数。

2.新课程过程与方法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课程都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新课程提倡学生探索性的学习,关注学生的成长以及在生活中的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新课程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的要求是:“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且做到探索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

3.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新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只有建立爱国主义情怀的学生才能正确把握自我的人生价值,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个性的发展,才能创新思维。

知识和能力评价标准是最基础的,过程与方法评价标准是一个过渡性的标准,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学会探索性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标准是指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感受历史文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把学生塑造成独立的、赋予创新思维的新一代接班人。

二、新课程历史学科高考的评价

1.历史史观整合试题。给出一段历史材料,让考生分析哪一种观点符合历史材料,从历史史观的角度命题。

2.凸显材料处理能力。2008年起,全国高考试卷多为材料解析题。这类题目通过材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且要用历史的角度历史的语言来全面回答,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着重考查能力的趋势。

3.隐性涉及热点问题。高考热点问题其实就是我国的时事政治、社会现实。将国内外的热点要闻列入考试大纲,提供背景材料,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在新课程的高考中越来越重视以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倡导和谐社会。

4.突出考查主干知识。新课程对于主知识的考查也是十分突出的。主干知识的历史事件是最能反映历史本质特征,而且能够使学生了解历史的整体性,考查学生基本历史常识的理解能力。

5.抽查边角知识。边角知识是指教材中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高考中一般出现的频率比较低,但是在很多高考卷中仍会出现,这部分主要考查教师向学生提醒的内容。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高考功能评价要以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为标准,进一步完善新课程下历史学科的高考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完善我国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刘小曼.开放式考试在历史科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S1).

[2]庞丽娟.研究性学习中历史教师角色转变的再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5).

[3]陈伟标.初中历史教学中结合社会课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分析[J].才智,2011,(04).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摘要:新一轮的历史课程改革是在崭新的课程理念的主导下通过制定出高中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而逐步推进的。而课程的基本理念属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部分,这就首先给历史课堂提出了课标化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 历史 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备课要求以课标为中心,树立课标意识;课堂上实施教学也须以课标为中心,把课标的基本理念内化成教学具体实施行为;贯彻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是要吃透课标的内容标准,把握教材的总体架构、基本线索和具体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由此,课标化是历史课堂的基本要求。

从教材角度分析为什么课标化是历史课堂的基本要求,是因为当今全国历史课程标准只有一个,而依据这个课标所编制的高中历史教材则有多种版本,往后的高考又是依据课标来进行。这种“一标一纲多本”的状况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首先以课标为中心,紧紧围绕课标来展开。然而,这里“一标多本”的状况又给历史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活化教材的问题,即要从以前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一种使用教材的静态过程转变成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教学不再以本为本,而是强调书本知识向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注重对教材多样化的解读。于是我们教师就要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不同教材之间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最大限度地贯彻课标精神,完成课标要求。这就是历史课堂的又一个要求,即教材活化。

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本次课改的最大亮点,同时也对历史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主体化。以前我们少数老师进行过零星的尝试,当下则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对所有老师做出同等的要求。学生主体化的核心,即是历史课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兼顾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培育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