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范文第1篇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渗透语文精神、寻求语文教学革新方向

若想使得某件事物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提升,那么我们对事物的本身就一定要有所了解,渗透其本质和特性。正如语文学科改革中,我们要对语文的学科功能有充分的了解,同时正确把握语文学科创新教育的特点。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和训练,最终达成学生能够树立创新意识,开发其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熟知以上观念,我们才能够向革新迈进。

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高中的阅读写作能力都能在一定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对我们的教育事业就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同时也为学生将来更加长远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汲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应用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确立教学思路,改善传统语文教学理论

中国的教育思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似乎都太过重视那一张试卷上的累计分数,最终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能掌握的、真正领悟到的实属不多,学生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受到限制,思维被强加上枷锁,长期的束缚最终也只能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泯灭。在当前的教育新时期,我们要转变“应试升学”为“终极目标”的死板思想,把目光从分数转移到培养人、塑造人上。而非把教学看成是灌输知识、理解知识并识记知识的过程,确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目标体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树立民主创新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还学生以课堂的主体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决定了语言文字的灵活性、模糊性和多义性。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多元性,容许学生中存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发现,有效的将课上教学与课外熏陶进行有机的结合,是非常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结合课外学习环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进行思考。吕叔湘先生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呢?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因而,若想实现教育改革,实现教学教法的创新,那么教师就要打开思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打破封闭式课堂的僵局,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下给学生设定有一定创新价值的教学情境。

四、改变教学模式,落实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是实现教育教学的主战场,那么怎么在这个主战场上将教学改革落于实处,是我们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必须攻克的问题。我们先要明确一点,学生不是被动学习知识的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打造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我们可以理解为探索真理的方法比掌握真理更重要。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时刻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创新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以下两种。

(一)启发探究式课堂

启发探究式教学即为:提问?D探究?D析疑。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提出问题很重要,我们要注意课堂问题的开放性、启发引导性,同时,问题的提出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问题要具有大面性,能照顾到班级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的思维层次。然后要注意学生的探究过程,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把握。问题提出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究。

(二)积极活动式课堂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创新教育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1.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1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1.2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2.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2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2.3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3.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3.1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3.2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范文第3篇

1.1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1)高中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中语文教学既包括教材上的知识,又包括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功和必备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影响。语文是修身做人的基础学科,可以培养学生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的基本能力,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还可以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自豪感。(2)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人生梦想。在现存教育体制下,高中生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是通过高考考入大学,或为印证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或为提升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高中阶段的学习又不仅是为了高考,更是为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打基础,而语文学科在这方面具有工具性和实践性的效用。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中除了要获取基本的文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完善自身的精神世界,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了未来前进方向,可以为以后的人生路奠定成功的基础。

1.2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我国大力倡导年轻人要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目前,我国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注重人才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思想火花的产生、思维灵感的闪现才会有人们行动的出现,高中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所以随着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自身的创造力也会不断发展,将来对社会的贡献就会更大。因此,在国家、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的大好契机下,高中学校和语文教学更要应时而动,积极主动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期可以真正实现我国由“创造大国”到“创新大国”的根本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就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

2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更多是为高考服务的。教学内容以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高考的内容和形式,往往容易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和忽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这实际上就是忽视了语文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极易被扼杀。现行的高中语文教育往往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认知和重视,死记硬背和“满堂灌”的学习方式还是大行其道,这就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奇思妙想”。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果教师无法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欢乐的学习氛围,那么即使教师“喊破嗓子”、口头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但学生的答案和思想一旦“旁逸斜出”,很快就被标准答案拉回“正轨”。所以提供激发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平台还不够多,展示高中生创新思维结晶的舞台还不够大。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除了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文化理论知识,更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开发学生的智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3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初探

3.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非一日之功。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人格平等、学术自由,加强人际互动,让课堂有创新思维的活力。具体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多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语文教学课程目标。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多元思维,同时加强互助合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其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及时给予学生支持,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2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要及时发现问题,敢于提出疑问,向权威挑战。教师更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挥想象力,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视野,积极拓宽学习思路,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一起进步成长。同时,教师要主动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反馈,对于提出意见和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地言语鼓励和情感支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3.3以改促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去粗取精,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利用三维动画等为学生创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主动放低身段去吸引的眼球,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是教师“填鸭式”传授,学生被动吸收,这已经远不能满足和适应学生的需求了,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设计和阐述、邀请学生和老师共同创建自己喜欢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增强了,其语文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被触发。

3.4以“督”促“独”,提高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高中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思维极其活跃,对外界的关注和兴趣点逐渐增多,所以其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的自主性相对较差,往往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监督。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定期分配或布置一些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实”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去寻找自己的特长,去考察自己的定力,去比较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异同,探索自己的优势,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课后,语文教师可以邀约学生一起探讨独立自主的学习方法。

3.5积极评价,改进课堂对话和课后作业的评价机制。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不少老师抱怨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很多是“自问自答”的机械表演;学生更是爱理不理,原因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往往被老师否定甚至批判。所以,课堂“冷场”现象促使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更多正面、积极地鼓励和支持,回应要具体而不笼统。语文教师还可以布置创新思维的作业来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在设计作业要以创新思维目标为依据,作业的难易程度要匹配学生现阶段的水平,作业一定要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这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具有正向引导作用的。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范文第4篇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必然趋势。我们不妨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来探讨一下这一难题。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一种生活体验,更是一门艺术。故而语文阅读教学要全面有序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更要结合各种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建立民族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满激情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许这是古代的老师职能作用,现在的教师应该迅速的转变观念。专家认为。在新课中,教师头脑中要有儿童意识,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为了儿童的学习。不能光考虑教师怎么教,还要考虑儿童怎么学?要用体现儿童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儿童的生活,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通过与儿童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变化是课堂环境改变的基础和推动力。老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的老师,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永远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课堂上,老师完全是“学长式”的,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交流彼此思想。老师更多是指引者,学生像车,老师往车上加的是油,而不是上货,学生意犹未尽,课堂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望。相比之下,我们才真正明白在课堂上摆正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老师要蹲下去看学生,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对等的位置上,才能赢得学生。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圈内的事,我们应知道学生喜欢看什么书,喜欢听什么音乐,他们都谈论些什么话题等等,并力求走进他们的心里,去切实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觉得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孩子的自身成长与发展相协调一致的。

二、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在强化互动教学课堂时,应根据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所谓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心中始终要想着学生,人的发展是设置一切目标的依据。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才是可持续的有远见的。

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同时,强化互动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多讨论。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都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中产生的,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展示的平台。

“互动”是新课改中的热点话题。什么是互动?互动就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融合。所谓师生“互动”,从宏观来看,师生一起努力营造一种亲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从微观来看,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分组、讨论、事件等进行密切关注,给予适当指导,学生对教师启发作出回应,师生持续地在交流中走向完善和深刻。

新课改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理解或者观念的偏差,师生互动关系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要么教师过于热情,纵容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缺乏主观能动性,互动的重心偏向于教师的讲授;要么师生只重形式,单一机械的“一问一答”的固有模式,使课堂成为“教师问学生答”的流水程序;要么师生没有共处一个平台、同设一个情境来合作,教师没有激情及时应对学生的阅读事件,学生针对教师的引导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思考;要么放任学生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教师只充当旁观者和“巡逻队长”。综上种种,都是教师和学生的概念孤立、单一地存在,师生之间互动得机械、形式、冷漠,为了互动而互动,无法就同一个主题、话题、情景进行良好而平等的有效对话和交流,而实现师生共同研究、相互促进的效果。课堂形式算是新一点,但是从师生互动方面来讲,达到了交流、沟通、融合的效果吗?双方地位对等吗?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师生互动行为,很难简单地分为教师一方或者学生一方,两者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融合一体的。师生互动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师生共同建立一种良好平等的学习氛围,针对文本进行多重对话。单纯的师生问答不是真正的互动,表象的热烈合作不是真正的互动,“花架子”下漫不经心的讨论交流不是真正的互动。什么是真正的互动?真正的互动是师生共建亲密朋友型氛围,教师善于担任优美情境的设置者,教学目标的确定者,讨论交流的主持人,通过阅读挖掘文本中的人性、生命、伦理、情感等等,让生命闪光,让心灵流淌,让情感律动,达到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师生在同一个平台下平等对话,在同一个情境下共话人文,使教师的角色得到改变,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真正的互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三、灵动鲜活的课堂教学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譬如语文,除了一本课本外,就是一大堆练习,其它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就语文而言,它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老师更多地引导学生进入“大语文”的天地。

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课程的“教学过程”变得灵动活泼,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而是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范文第5篇

1 丰富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创新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挖掘教学资源,通过丰富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在日常教学中,笔者通过以下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1.1 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成功的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此,建立一种平等参与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新课标赋予我们的责任,更是激发学生创新活力的保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语文课堂创新,构建学生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设计语文活动、学法指导训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种途径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真正形成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创造互动。在这过程中,我们应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以平等的姿态去亲近学生,多与学生交流、谈心、商量,逐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使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与教师自由交往。

1.2 营造人文、创新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创新。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我们力求将文学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名人名言、学习专栏相映成趣。课堂教学外,组织学生读书看报、讨论背诵妙语佳句。在课堂中适时地开展语文专题讨论、热点问题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力求让学生在浓浓的语文氛围中,关注生活、感悟语文,让学生热爱语文、乐于创新。而对一些传统诗歌的演颂也要大力提倡,让学生除了感受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外,更要对其精华加以吸收,因为语文人文教学可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不竭动力。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生活态度、人生观、人格修养等方面进行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

2 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学生的创新思维源于一个好的教学氛围,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2.1 精心设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习上,学生只有存在疑问,在认识上才能感到困惑,产生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深入钻研教材,确定重难点,选择的教学切入口,问题力求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另外,教师不仅自己精心设疑,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对问题敏锐的洞察力,造就学生敏于发现、勤于发现、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还要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不盲从、不违心、不惟上的良好品质和学习上的批判精神。通过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2.2 训练求异思维,促进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协调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同一问题。小到标点、一个词语,大到篇章分析,都可以引导学生多向比较,展开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对各种语文材料进行研读时,要启发学生各抒已见,不追求答案一致,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思辨,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选取新颖而独特的观察、认识角度去探求事物,表达出自己不俗的认识和看法,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充分训练自己的语言思维,使带有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写作闪亮登场。

2.3 培养想象力,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进行阅读教学时,在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思、多问,训练他们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去想象未来,去创造作者没有创造的东西。如文中的人物神态、场面气氛、故事情节、诗歌意境、未尽之情、言外之意等材料信息,都可以延伸、扩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想象。

3 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注意语文教学的延伸拓展,扩展学生实践的空间。如果把学生整天禁锢在课堂上进行思维训练,连外界新鲜事物都没有接触,学生将失去充分发展的思维空间,只有扩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的视野才能开阔,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