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贷风险分析

信贷风险分析

信贷风险分析

信贷风险分析范文第1篇

一是企业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不良贷款集中出现。由于历史原因,银行与国有企业建立了密切关系,企业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而银行的大部分资产也是对企业的贷款,两者唇齿相依,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按照国家计划,以完成计划任务为主要目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不会卖不出去,经营亏损由国家弥补,不需要企业自身承担。这时,企业的经营风险还没有形成,或者没有暴露出来。相应的银行贷款也没有风险或风险较小。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调节取代了计划管理,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同时,也要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于是,企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暴露出来。从而使不良贷款开始出现,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转移为银行的信贷风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把历史遗留的人员负担、债务负担、社会负担大量留在老企业,使原来改制前的银行贷款被大量悬空。因此,目前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经营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的结果。

二是银行在过去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现在基本上都成为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法》未出台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法人地位尚未确立,自主经营权没有落实,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下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特别是在成立国家政策性银行之前,各商业银行都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性贷款任务,这些政策性贷款是经政府协调后银行对单户企业、单个项目发放的。这些贷款的绝大部分风险很高。目前贷款质量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政策性因素造成的。

第二,与国有企业负债过多、效益较差密切相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都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到80年代中期,实行“拨改贷”以后,财政基本不向企业增资,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从财政拨款转向银行借款。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占用逐步增加。但国有企业的折旧率普遍偏低,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靠大量占用银行贷款维持生产经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困难,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国有企业大部分亏损,经营状况不佳,而这些企业负债的主要部分是银行贷款,而且短期借款长期占用,资金实力严重不足,资金周转不灵,抗风险能力很低。当市场略有变化,营销出现困难时,资金运动立即受阻,偿债能力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风险势必会在相当程度上转嫁给银行。即使少数效益较好的企业,由于其资产负债率较高,利息负担较重,贷款到期也很难收回,企业能够按时支付贷款利息,不过是银行不断准予续借,贷款质量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一旦银行停止续借,不良贷款立即显露出来。这是影响贷款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三,与银行经营管理方式有关。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经营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忽视安全性。《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在表述上将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将安全性放在次位,这对银行经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效益第一的原则,使银行盲目追求效益,从而忽视贷款的安全性。因为国家财政每年给银行核定上缴利润指标,从财政部到总行,从总行到分行,层层下达利润计划,并将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与全行工资奖金、财务费用、基建支出等挂钩,完成利润计划成为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完成利润计划,贷款的安全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来换取现实的效益性。比如:有的银行采取放贷收息;有的在对企业还款能力没有深刻了解的情况下,发放高额贷款等。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要求,与对银行的利润指标管理存在矛盾。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效益很差,要很好地协调二者的关系非常困难,从而使牺牲前者而满足后者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二是银行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责权对等的管理机制。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相似,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相当的管理机制,对有权决策人缺乏有效约束,有些个别商业银行甚至搞违规经营、帐外经营,加之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混在一起,银行自己经营权受到影响,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很难分清责任,更谈不上追究责任。

因此,目前银行贷款质量问题,既有银行内在原因,也有银行外部原因,两者综合作用、共同影响,使银行贷款质量问题日益严重,银行信贷风险越来越大。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贷款质量问题,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需要国家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同时也需要银行自身努力,不断加强信贷管理,增强职工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提高贷款质量、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是前提。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首先要实现经营观念的转变。一是在经营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追求“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切实改变追求总量扩张,对安全、质量、效益较为淡薄的经营思想。因此,首先要树立安全、效益观念,把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视为银行信贷工作的生命线,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确立效益最大化和资产质量最优化的经营目标。其次,要树立竞争观念,正视银行的现实,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竞争,改变粗放式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要树立发展的观念,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二是对信贷资产的管理上要实现由“高风险、低收益”到“低风险、高收益”的转变。首先,充分利用目前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良机,支持和帮助企业实现资产重组。把风险承担的主体转移到高效低险的企业,降低风险系数,提高信贷资产的收益。其次,建立信贷风险防范预警系统。从贷前调查入手,通过确立科学的贷前调查分析指标,全面分析贷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可偿还性等指标,提出科学的贷前预报;贷后要建立跟踪检查系统,形成信贷资金网络风险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起到预警、报警作用。再次,健全贷款放、收一条龙责任制,实行全过程的严格管理,逐步将过去追求规模、铺新摊子,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改变为注重效益,讲求效率,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从而使信贷资产达到高效低险。

第二,根据企业信用等级选择贷款客户,抓住优良客户,压缩中间客户,清理不良客户。企业信用等级是对客户质量的综合衡量,是决定贷款安全性和效益性的主要因素。信用等级高低,是贷款风险大小、效益好坏的基本标志。在信贷管理上,首先要抓住那些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如AA级以上企业),把他们作为贷款重点投放对象;对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如BB级以下企业)因贷款风险较高,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清理;对中间客户(如A级、BBB级企业),目前贷款风险可能不大,但这些企业经营状况一般,潜在风险较大,对其贷款应以临时性为主,并逐步压缩。这样,三管齐下,逐步提高银行贷款客户的质量,保障新增贷款质量、稳步提高存量贷款的质量,使银行信贷资产运营步入良性循环。

信贷风险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控对策

1引言

在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是最为重要的金融力量之一。近年来,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业务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信贷的规模不断扩大,但长期积累的信贷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在此情况下,对信贷风险发生的原因与有效的防范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确保农村信用社持续发展。

2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

2.1信贷风险的外部成因

2.1.1历史因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产权划分不清、内控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农村信用社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并且还出现了一些贷款人将生产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贷款风险转嫁给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的农村信用社的情况,进而导致农村信用社逐渐形成潜在的经营风险或者是债权直接被悬空的。

2.1.2政策与社会因素

在农村信用社运营过程中,因受到地方政府与其他各级部门的干扰,形成了难以化解的债务。现阶段,个人和企业法人的信用体系不完善、对贷款人或企业的诚信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导致某些私营企业及集体企业,一旦出现经营危机,便不再偿还所借贷款,并且采取各种手段甚至以不惜违法来逃避债务的现象。

2.1.3服务对象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县域企业与农户,但因乡镇企业在与城市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信贷资产的长期积压,有些甚至流失的现象层出不穷。同时,一般农户抵押能力有限,没有有效的贷款担保,农信社对农户的贷款很容易转变为逾期或者是呆滞,进而增加了信用社的运作难度。此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也很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贷款的安全性。贷款一般都发放给相对同质的客户,其违约风险具有高度相关性,信贷业务的高度集中使得农信社的信贷资产无法得到有效地分散。

2.2农信社信贷风险的内部成因

2.2.1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信用社一直以来都重视业务的发展,忽视了工作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近年来,进入农村信用社工作的人员大多数都是本专科学历,并且几乎都是通过招考进入的,整体学历层次不高。老员工虽然具备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但缺少先进的理论基础,尤其是计算机操作能力较低,新员工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再加上员工培训制度的不完善,大大增加了信用社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提升难度。总体来看,农村信用社员工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法律意识、服务意识、风险防控意识均较为淡薄。此外,农村信用社培训制度不完善,并且还忽视了员工素质提升,没有树立全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操作风险高的原因。

2.2.2内部配置不合理

在我国农村信用社中,对信贷人员的配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其需要兼顾农村信用社中的各项工作,人均管理贷款项目多,导致其在处理贷款之前,无法深入调查、准备评估风险,贷款后也不能及时跟踪复查,最终导致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

2.2.3内部机制不健全

就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运营状况而言,其贷款业务方面缺乏一套健全的、科学的管理体系,且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与不相匹配等问题,有些内控制度在部门间不能协调执行,存在着割裂甚至是抵触现象。此外,审贷分离制度也基本流于形式,在贷款投向、投放量上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随意性较大。

3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控对策

3.1完善管理制度,降低信贷风险

①建立健全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真正落实贷款责任,以此来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审贷分离制度、授权授信制度、信贷“三查”等。同时,还要对每个工作环节的关键点和风险点都进行严格的约束和限制,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越权操作。②严格落实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问责制,并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实行并不断完善动态管理制度。通过信用社班子的考评、问责,严格落实信贷管理工作。③建立贷款业务制衡机制,不断强化信贷转授权的管理,并依据业务种类、地区风险状况、贷款管理者能力,制定授权并不定期调整。④优化信贷流程设计,加强流程管理。

3.2坚持信贷风险管理原则,健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①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全面风险管理原则要求将风险管理落实到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实行过程以及各个操作环节中,使其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同时,还需通过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控制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控制体系。②程序性原则。程序性原则要求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应当严格遵循事前授权审批、事中执行和事后审计监督三道程序。③协同效应原则。协同效应原则要求农村信用社各部门权责清晰,信息传递通畅,以此来提高执行力。此外,还需确保各流程环节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实现整体效益。

3.3借鉴信贷风险量化模型,建立新的预警系统

近年来,我国具有影响力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有:信用风险度量模型、KMV模型、信用风险附加模型及信用组合观点模型,这四种模型各有优缺点。风险预警系统是为了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通过制定、组织、实施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方法、程序,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以此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制约与协调。同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控制风险是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四个重点,由此可知,建立新的风险预警系统对于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风险预警系统的作用在于判断风险警情、诊断风险因素、检测风险情况、预警风险发生、化解或降低风险、完善风险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3.4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完善激励制度

人力资本对于企业整体素质与专业水平的提高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组织一支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知识多元化特征的人才队伍,以此来充分的发挥出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不断加大对农村信用社业务能力的培训力度,以此来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同时还要合理改变现行以金钱为主的单一的奖励方式,增强精神奖励,并且还要为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规划一个科学的、公平的职务晋升或是学习提升渠道,扩大个体发展空间,提升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减少操作风险的同时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信贷风险文化是确保信贷业务发展稳定性与有效控制风险的重要基础,是提升信贷人员道德意识、风险意识的重要措施。通过员工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的提升,可有效降低因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低下而出现的现象出现的几率。所以,农村信用社应当重视人才培养、激励制度、企业文化等,以此来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引导员工认同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主动防控信贷风险。

4结语

综上所述,信贷风险控制作为对农村信用社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还是农村信用社不断完善其经营管理缺陷的重要基础。只有严格的监督管理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的工作与内容,并建立健全的、科学的信贷管理机制,才能不断增强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控制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5(33):266.

[2]陶慧梅.新经济形式下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防范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1):71.

信贷风险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调控手段

金融市场是现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各类金融机构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会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对于金融市场和投资者等都有着重要影响。银行的预期收益会因为金融信贷风险而产生受损现象,导致银行造成损失。因此对于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银行信贷风险产生原因

因为金融市场自身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因素很多,从银行自身来看内部的经营管理以及体系建设等存在瑕疵,从外部因素来看,市场结构的影响、国家政策的调控以及世界经济贸易格局等都会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

1.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金融行业取得了重要发展,而作为现今时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的不成熟以及我国相关政策的影响等造成了我国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从银行内部来看,其规章制度存在不完善性和不合理性,很多银行的规章制度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得到落实,而且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来对其自身进行约束,使得其自身的运营流程效率不高,对于信贷风险没有合理的控制,因此造成了银行信贷风险增加。

2.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

我国由于各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相较于其他地区更快,而且各类金融企业的建设和经营都在这些较为发达的城市较多。而我国金融政策的制定对于银行信贷的风险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因为相关政策能起到的只是宏观调控,不能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规章制度的制定。另外,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对于银行信贷环境也会有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引起市场的波动和反弹等情况。

二、银行信贷风险调控手段分析

1.建立良好的信贷风险控制环境

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的调控必须要依靠一定的技术理论指导,而建立一套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工作是信贷风险评估,而对于信贷风险的评估必须从多方面来考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体系。总的来说,银行信贷风险的评估主要是从下列几个部分来进行的:第一,银行根据实际情况对于信贷风险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对于自身能够承受的风险进行预测,通过对风险和收益之间的细致权衡,来制定相应的风险应付策略。第二,在对于信贷风险进行分析的时候,必须要依靠大量的数据信息以及技术理论,结合相关模型的建立等方法,对于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达到识别信贷风险的目的。第三,对于信贷风险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信贷风险的识别主要是通过对其进行基本分析以及程序的辨别等方法,在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对于基本信息资料的整理分类等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提高对于信贷风险认知的重要方式。

2.建立银行内部信贷监督机制

要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必须要对信贷风险管理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而完善银行内部的信贷监督机制也是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的体现。银行想要在目前的竞争市场上获得自身的发展,必须要对于自身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定合理、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解决,并且对于信贷业务等进行监督,对于内部信贷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只有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才能保证企业的信贷风险得到调控。另外,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也是确保信贷风险得到控制的重要前提,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两者不会相互独立运行,而是相辅相成。对于银行内部运用中信贷业务中不合理的地方,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按照企业内部的制度进行处理,而监督部门也要加大重视,实施全方位的监督,这样才会给银行的决策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数据,从而发现信贷风险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完善银行信贷风险调控体系,确保银行自身的利益不会得到损失。

3.建立相应的信息沟通平台

银行建立相应的信息沟通频台是降低信贷风险的一个有效手段。除此之外,银行还应该为相应信息平台建立沟通制度,以确保信息平台的正常运行。信息沟通平台主要是对于信贷风险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反馈和处理。首先银行要对于相关数据信息的反馈、处理、传递等方面建立程序,保证信息沟通平台所传递的信息具有价值。在信息收集方面,银行要确保信息存在价值并且具有时效性。银行的信息沟通平台可以对手机的信息进行处理,对于一些不必要的信息进行提出,将高质量的信息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传递。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接受到信息之后,对于信贷风险的调控处理进行指示,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可能对银行造成的影响。

三、结束语

本文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出发,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基本时代背景对我国目前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自身了解,对于银行信贷风险的调控手段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环境决定着我国银行的信贷风险必须得到有效的调控,而对于其调控就应该从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实际从银行内部和市场两方面制定合理的措施,来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有效调控。

参考文献:

信贷风险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和资金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企业,主要起着金融服务的职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为企业提供信贷业务而获得自身利益,所以说信贷业务的风险是当今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所面临的最大风险。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由于货币化、信用化和金融化的背景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这样一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另一方面也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压力。根据我国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以及内部控制,需要从信贷业务组织结构的内部控制,信贷业务信息内部控制以及信贷业务环节内部控制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增强了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风险下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各级分行都实现了内部结构的调整,将原本的信贷部主管信贷业务的旧体制转变成为资产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对不良贷款处置以及对贷款风险进行评估。但是审贷部门依旧负责信贷政策的管理以及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的业务,对于信贷各部门的细化工作完成的还不够彻底。从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出现的不良贷款概率来看,由于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运作中存在有次级类和可疑类信贷风险。长期以来,大型企业以及发展较好的企业都在公业务贷款中占据着大量的信贷额度,虽然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缓慢消除,但经济复苏的进程也很缓慢。在当今情形下,商业银行就需要加上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以保证信贷资产业务的正常发展。加强和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在具体工作中以企业的长期发展和风险管理作为自己的发展导向,进而保证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从我国商业银行管控方面来说,业务经营活动的依赖性较强,核心资本需要依靠政府的拨付,这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背后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使商业银行的发展运营受到了巨大冲击,虽然大部分的商业银行贷款并没有出现较大问题,但银行和客户之间依旧存在负债关系,有不良贷款存在的隐患。根据股份制银行的运营情况来看,虽然建立了一定的内部控制以及风险控制,使得商业银行在运营和约束上有了很大成效,但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给银行的管理上带来了很多灵活性,但也带来了诸如信贷业务资金周转以及资金来源流动风险等潜在问题。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来看,从事商业银行的发展规模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存款和信贷比例也不够完善。换言之,就是资产的流动性没有达到使用安全的范围,一旦信贷风险发生了变化,那么资金的周转就会受到影响。除此以外,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自我约束能力、按规操作情况以及职权分配情况都需要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信贷风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信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信用体系以及银行环境等却没有与信贷管理机制相匹配,在我国信贷风险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对于用户信用分析以及贷款方式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而这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研究与探讨。

2基于内部控制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2.1信贷业务组织结构的内部控制

只有良好的组织结构设置,才能进一步提高信贷业务的开展效率,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对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制衡作用来使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进一步减少。商业银行相关部门的设置。在商业银行可以设置一定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建立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子公司来负责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对信贷业务风险的评级、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置以及具体的指导来实现,从而使商业银行能够掌握各分行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掌控。分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需要对所属的信贷业务风险进行同一管理,将下级行的信贷风险材料和向上级行的汇报评估风险在本行进行汇总。除此之外,风险管理部门对于风险的监控实现了对信贷风险的集中管理。在开展信贷业务之前,风险管理部门需要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动态识别,为新业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及时对所开展的业务提供保障和进行反馈,以实现商业银行内部监控的全方位。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就是信贷业务,那么在商业银行中建立与信贷业务相关的部门就显得尤为必要。信贷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信贷业务的发展,在业务方面信贷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是互相协调、互相合作的关系,而在环节上则呈现出相互制衡的关系。我们在对下级分行进行信贷业务目标制定时应根据高层制定的战略目标以及下级分行信贷业务开展现状进行分析,经过风险管理部门对信贷业务风险的评价后交由各分行进行执行。区域性信贷审批中心的建立在集中对信贷进行审批的原则上,将信贷审批权限分配在各商业银行分行和区域审批中心以进一步提高信贷的审批效率。区域信贷审批中心是总行在各地区各支行行使审批权的代表,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审批工作能够在各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更好的控制信贷业务的开展,以降低信贷业务风险的出现。各分行和区域性信贷审批中心需要加上对信贷业务发展部门以及风险管理部门的了解,针对各部门提供的客户评价进行分析,进而做出审批决定。

2.2信贷业务信息内部控制

信贷业务会计信息控制。在信贷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会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制定严格的会计处理流程,要在贷款发放和回收过程中及时处理,保证入账凭证的完整和账务处理的清晰,实现会计系统对贷款整个业务流程的实时监控,使会计工作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信贷业务的实际情况。信贷业务信息归集控制。在进行每一笔信贷业务时,我们必然会留下商业银行用户的信息以及信贷发展情况,而在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搜集信贷业务发展材料,对可能存在影响信贷业务的发展因素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与此同时,需要及时对所用的信息进行存档,以方便日后的查询使用。信贷业务信息的使用控制。信贷业务的信息很多都涉及到客户或者银行机密,所以各商业银行应针对信贷业务材料建立起严格的保护措施,对于重要的信息进行授权控制,只有经过授权的个人才可以对部分材料进行查阅,同时要注意电子信息的备份,以防止因为发生意外而造成的信息丢失。

2.3信贷业务环节内部控制

我们都知道,信贷业务是从贷款人提出申请到商业银行对信贷业务完成评价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了贷款申请、贷款决策、贷款审批、签订贷款合同、贷款发放、贷款检查、贷款回收以及贷款业务的自我评价。(1)贷款申请与决策。对于客户的发展,贷款业务发展部门需要根据信贷业务的发展政策积极的开展贷款营销策略,以吸引优质客户。根据客户提交的相应申请,对客户进行风险和内控调查从而确定该用户是否符合发展。如果客户符合商业银行发展客户制定的信贷业务发展目标,那么就可以将客户的相关资料传递到各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如果客户不符合商业银行制定的信贷业务发展目标,那么就可以拒绝该用户。风险管理部门可以依据信贷业务发展部门递交的材料对优质客户进行寻找,对于行业的选择要具有客观性,不要一味的追求目前发展较火的行业,这样会激发行业间的竞争,造成商业银行的授信集中,从而带来较大风险。信贷业务发展部门需要加强贷款企业的联系,利用银行的信息资源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帮助,加强银行与企业间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借贷关系。(2)贷款审批和合同的签订。贷款审批部门负责贷款的审批工作,主要根据业务发展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提交的材料对贷款是否发放进行确定,如果经过审批同意发放贷款,那么就可以将签署后的意见交给负责的业务部门进行后援操作。贷款合同的签订是一个需要有相关的法律部门以及有经验的法律人员参与过程,在合同正式签订之前,需要咨询法律部门的建议进而对合同格式的制定和合同条款的协商等过程做到有法可依,通过商业银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来降低因合同制定不合理造成的商业银行损失。(3)贷款发放以及检查。贷款的发放需要有贷款业务部门和会计部门的协调,会计部门主要在贷款发送时做好帐务处理,在这一过程需要注意对贷款内容的再次检查,其他部门要配合贷款业务部门以及会计部门依据贷款合同的约定来进行贷款发放,以降低贷款发放过程中因操作问题造成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贷款检查一直就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很多贷款业务部门发送完贷款后,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贷款检查的重要性,并没有加强对贷款的使用情况的检查。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在贷款发送后对贷款的企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了解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行业发展状况,根据高管人员变更和企业经营状况进行风险分析,如果出现了影响贷款回收的影响因素,应该及时进行风险讨论,并及时向上层传递和反馈信息。(4)贷款回收和贷款业务的评价。在贷款到期之前,商业银行应根据贷款合同的规定及时向贷款企业发送到款通知,并部署贷款回收工作。如果贷款可以正常收回,就要及时进行帐务整理,而对于无法正常收回贷款就需要依据企业资信情况进行分析,如果企业资信情况较好,只是因为短暂的困难而无法去进行还款,那么商业银行就需要积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以实现企业和银行的互利互惠。如果对于资信状况不好、故意不归还贷款以及无法正常经营的企业,商业银行就应该及时采取资本保全,以降低企业无法正常还款的损失。在商业银行完成信贷业务后,应该及时对信贷业务开展评价,以完善和补充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内部控制缺陷,以进一步修正信贷业务内部控制。这个环节标志着信贷业务的完成,但并不意味着这一环节不重要。对贷款业务的评价有利于企业和商业银行进一步总结这一过程中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加强对这一环节的重视,将有利于企业和银行更好的完善自我发展体系和经济利益的增长。

3结语

目前我国缺乏良好的适合于商业银行发展的信用环境,而商业银行对于企业信贷的监督力度也达不到要求,没有建立健全信息的流通方式和相应的司法制度,从而使中小企业发生信贷违约的现象越来越多。而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也进一步加强,为此我们需要努力加强和完善银行的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系统,这就需要从信贷业务组织结构的内部控制,信贷业务信息内部控制以及信贷业务环节内部控制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做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信贷业务的内部组织结构,实现对信贷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以及信贷业务信息的内部控制,从而增强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风险下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商业银行以及企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学文,赵云兰.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苗承雨,问晓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现状及完善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9(03).

[3]贾清显,陈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内部控制——基于雷曼的案例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03).

[4]任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与研究[J].金融经济,2012(9).[5]杨跃勋.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经济视野,2014(4).

[6]刘铁锤.论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3(24).

信贷风险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信贷风险 博弈 违约概率 破产清算 再融资

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使得银行客户整体低质量下降,信贷风险提高,而道德风险又使得银行承担借款人转嫁而来的额外风险。有效的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信贷业务的质量,降低信贷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心。另外,信贷违约的发生也可能因为银行或者政府对债务的软预算约束。由于预期到债权人事后无法按照合约惩罚自己的违约行为,借款人可能“故意”违约,迫使银行提供新的资金或者重新商定还款条件。由于企业间密切的债务联系导致清算成本过高,事后再融资的收益超过破产清算的收益,迫使银行被迫选择提供再融资。基于此,本文通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进行建模,通过模型分析测定了违约概率的临界值以及破产清算和再融资的条件,提出了有效规避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以及债务软预算约束下导致的违约风险的方法,对商业银行定量化信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银企信贷博弈模型假设

首先,我们做出如下假定:1.在信贷市场上,借款人为企业,贷款人为银行,银行和企业在信贷过程中保持理性,其目标是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2.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为一年期贷款,贷款金额为a,利率为rl,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申请贷款成本为cl;如果银行选择发放贷款,审核、办理企业贷款手续费为cf(a・tl>cf)。3.如果企业利用贷款积极经营获取的收益率为rs(rs>rl),到期能按时还款;如果企业消极利用贷款,经营不善,可能导致违约行为出现,到期不能还款。银行对违约行为进行处理,如催收贷款,当催收贷款无效时,银行会选择对企业进行破产清算,其处理违约行为花费成本为cb,银行贷款损失率β(0<β≤1)即贷款损失为α・β,而企业的违约成本为企业的市场价值V1。4.如果破产清算的成本很高,破产清算后银行收回的贷款金额较小,企业可能会向银行提出债务重组或者再融资等方式,缓解债务压力,以期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假定银行再给予企业同种类型的贷款,企业再融资成本为Cl’,银行办理再贷款的手续费不变;若企业再融资后经营情况好转,企业归还银行的全部贷款并支付利息,并获取收益率为rs’;若企业经营情况继续恶化,到期不能还款,银行最终会选择对企业进行破产清算,企业的市场价值更低为V2,银行损失更大,贷款损失率为φ(φ>β)。

二、银企信贷博弈模型分析

从模型假设出发,把博弈模型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为放贷前的银企博弈模型和违约后的银企博弈模型。放贷前的银企博弈模型主要是为了分析,在何种企业违约概率的水平下,银行会选择发放贷款;而违约后的银企博弈模型主要为了分析企业在违约后,何种清算成本和预期企业经营好转的概率下,银行考虑给予企业再贷款。

放贷前的银企博弈模型,如下图1:其中①表示企业 ②表示银行。

首先“自然”选择企业类型:企业以概率λ为违约类型,以(1-λ)的概率到期偿还债务。如果银行选择不放贷,企业的支付为-cl,银行的支付为0;如果银行选择放贷,企业进行如下的战略选择:如果αβ-v1-cl>αrl-cl,企业就会选择违约,其支付为αβ-v1-cl;如果αβ-v1-cl>αrs-αrl-cl,企业就会选择还款;当两者相等时,企业会随机的选择违约或还款。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属于哪种类型的借款人只有企业自己了解,且其行动在银行的行动之后,因此企业根据银行采取的行动相机抉择地采取自己的行动,实现自己收益最大化。而银行在贷款决策时,只能根据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以及相关材料来判定企业的类型,因此在放贷之前,银行会根据自己的历史经验和企业的资料给出企业的先验违约概率λ,根据给定的λ,银行希望得到期望收益最大化。银行提供贷款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Ⅱ=(1-λ)(αrl-cf)+λ(-αβ-cf-cb),令II=0,得:。

如果企业的违约概率小于,那么银行的期望收益值为正,则银行选择发放贷款,反之,则银行不发放贷款。企业的违约概率越小,银行获得的期望收益越大。

违约后的银企博弈模型,如下图2:

假定企业“自然”选择以概率X经营成功,以(1-X)概率经营失败。如果银行不给予再贷款,不管企业经营状况是否好转,银行支付都为-αβ-cf-cb,企业支付为α・β-v1-cl。如果银行给予再贷款,企业的战略选择有:当2ars’-3arl-cl-c’l>2aφ-v2-cl-cl’,企业会努力经营,使得企业经营状况获得好转,当2ars’-3arl-cl-c’l

II=X(3arl-2cf)+(1-X)(-2aφ-2cf-cb),令II=0,得:。

如果企业申请再贷款时,企业融资后经营成功的概率大于,银行再贷款期望收益为正,则给予再贷款;反之,则不给予贷款,对该企业进行破产清算。

三、银企信贷博弈模型结论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要提高其利润水平就应该提高信贷业务数量和质量,即增加客户源和提高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从博弈模型中出发,得出了要提高信贷业务的数量,必须提高其违约概率的临界值,即要求银行提高其容忍违约风险的能力,使得更多的企业在其临界值范围之内。首先,银行应加大对贷款业务的管理,提高员工办理贷款的工作效率,降低其审核和办理贷款业务的成本;其次,要降低贷款的风险暴露程度,例如以资产证券化、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等方式,减少违约风险带来的损失;第三,政府需要加强对企业破产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和执法,以减低企业破产清算的成本。要提高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从违约后银企博弈模型可以看出,违约风险的管理需要有定量的标准,进行标准化管理并对违约行为作出快速反应,那么银行应当建立和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机制,特别是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以及违约行为发生之后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志豪:企业信贷违约行为理论研究综述[J].浙江金融,2007,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