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训练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训练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训练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范文第1篇

20世纪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在继承中国几千年教育的优秀传统,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探索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客观规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涉及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上获得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不可能在这里一一罗列,只能选主要的列举如下:

(一)语文是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工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

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上达成共识,应当说是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语文教学界取得的重要成果。

语文既然是交际的工具,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那么,语文这个工具的运用必然伴随着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思想性。

近年来有人提出了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论断。笔者认为,“人文性”只是“工具性”的自然延伸,并不能否定工具性。因为,所谓“人文性”,是指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在传播人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实,如果语文不是工具,它就不可能充当文化的载体,也就不可能起到传播人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二)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的标志是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关于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本世纪曾有过多次大的争论。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争论基本上停息。因为大家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或曰“特有的任务”)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要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训练。

“训练”的思想,是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个重要思想。早在三四十年代,他在谈到语文教学时,就多次使用过“训练”这个概念。六十年代初,他更明确地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可见,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训练的过程。

语文训练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文字符号的训练过程。无论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还是积累语言的训练,都必然是把语言形式和它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当做一个整体进行的。语言训练一旦离开思想光辉的辐射,学生面对的只能是一堆苍白、冰冷的符号。

近年来提出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它所针对的是削弱听说读写训练的两种倾向:一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讲解、分析毫无意义的问答上,挤掉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二是只重视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四)语文训练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辩证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和思维统一发展的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过程借助语言进行,思维的结果借助语言表达。因此,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统一,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五)语文训练是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训练成败的关键。

语文训练中的“训”指的是教师的设计、指导、启发、示范和必要的讲解;“练”指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训”的目的是使学生想练、会练、练好。离开学生的“练”,“训”就毫无意义。因此,必须坚持以“训”导“练”,以“练”为主,“训”、“练”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六)语文训练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语文训练既要根据不同的阶段,突出不同的重点,又要注意许多最基本的内容(如字词)在任何一个训练阶段都是不能忽视的。

这是语文训练的一个重要特点。不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语文基础,简单划分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突出一两个重点,是不足取的;一旦划分阶段,就把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绝对化,也会严重影响语文训练的成效。

(七)语文训练的最终目标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这种能力就是语文学科的自学能力。最终目标,不是到“最终”才培养,必须从语文学科的启蒙阶段就要开始。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既是语文训练的落脚点,也是语文训练的出发点。

语文这门学科是最适宜于自学的一门学科,语文这个工具也必须靠自学才能真正掌握。当然,自学的要求随年级的不同可以有所不同,自学的因素随年级的升高应当逐步增加。即使是一年级学生,只要学会了拼音,就可以借助拼音阅读,借助拼音识字。

(八)语文训练的主渠道是课堂,但课堂不是语文训练唯一的渠道。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九)发挥汉语拼音在语文训练中的多种功能,在学生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发展学生语言,是语文训练启蒙阶段的一项创造。

学汉语和识汉字的矛盾,是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难题之一。利用拼音帮助阅读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当然,这对拼音教学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如何在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尽快过拼音关,成了一个新的难题。不过,在没有更理想的办法之前,这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十)语文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的作文。小学生作文是一种练习,它不同于成人的写作,更不同于文艺创作。因此,对小学生的作文,一不能要求过高,二要敢于放手,三要培植兴趣,四要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解脱出来。

既然我们在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完成任务的基本途径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已经获得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而且将这些认识写入国家的法规性文件教学大纲之中,那么,为什么教学中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仍比比皆是,而语文教学总是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呢?

原因很多,也很复杂,这里只能列举几个方面。

(一)理论研究的成果尚未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认识。

教学“大纲”是教学理论研究成果中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并在理论界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的概括,它基本上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按道理讲,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十分熟悉教学“大纲”,透彻理解教学“大纲”的内容,但事实上,真正熟悉教学“大纲”的为数不多,比较深透地理解“大纲’精神的为数更少。因此,目前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组织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大纲”,使“大纲”的基本观点、重要规定植根于教师的头脑之中。

(二)应试教育机制严重制约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实践。

这是长期以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钱梦龙先生曾慨叹:“现在语文课内教的一些东西,对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基本上不起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当前不少教师处处注意与考试对口,而现在某些颇为风行的试题模式又不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学生在语文课上花了大量时间学到的东西,除了用于对付考试外,实际上都是些基本无用的“应考语文”。(参见《人民教育》1997年第2期《飞红点翠写春光——访特级教师钱梦龙》)这里主要是针对中学语文讲的,可小学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一种状况呢?能把责任仅仅推到老师们头上吗?我认为不能。老师们之所以处处注意与考试对口,是应试教育的机制迫使他们做出的选择。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燃眉之急。

(三)在某些理论问题上,我们还没有作过深入的、实事求是的探讨,而理论上的哪怕一丝一毫的偏差,都会导致实践中的巨大失误。

无论从宏观上看,还是从微观上看,语文教学中都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这里仅列举几点,作为引玉之砖,以期引起理论界的深入研究。

1.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问题。

在这方面,流行的说法是: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如果这里的语文知识,指的是识字、积词,记住了若干句子、片段或诗文等,那我们可以赞同“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的诊断;但如果这里的语文知识指的是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等学科的知识,就值得商榷了。因为,“迄今为止,编入课本的那些语修逻文的知识,基本上是语言学家、文章学家研究出来的属于原理定则、常识概念的东西,是一种静态描述的学科知识。这类知识对语文有用,但无大用,可是我们却一直说它是基础。说一个学生基础没打好,就是指的这些知识没学好吗?我们要求学生具备的所有语文能力都是建立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吗?显然不是”。(引自1996年第1期《课程.教材.教法》陈日亮先生的文章)

那么,语文能力是怎样培养的呢?“获得运用工具的技能,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知识为基础,由知识到技能;另一种是直接传授,由技能到技能,知识起辅助作用。我认为语文属于后者。”(引自1996年第7期《课程.教材.教法》刘国正《我的语文工具观》)“学生学习本民族语文,多数情况是‘能力在先,知识在后’,而不是相反。就拿幼儿园儿童来说,别看他们年龄小,他们已经会说不少互相连贯的话,具有相当可观的口头表达能力了。这种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当然是不断实践、不断学说话的结果,而不是先学习知识再转化能力的结果。”(引自《文汇报》1996年12月9日孙光萱等《能力在先,知识在后——语文学习规律谈》)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一些同志的论述,并不是要全面否定语文知识的积极作用,只是想从中引出下述结论:

第一,笼统地讲“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是不符合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的。

第二,有些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但到底具体有哪些语文知识是基础,尚需认真研究。

第三,语文的有些理论知识并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但它对语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章知识等。

第四,有些语文知识,既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没有指导语言实践的作用。如文学常识等。

作这样的分析,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现在教学中的不少微效劳动就是由于大讲一些无用或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造成的。

本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不讲语法、修辞的理论知识,不涉及名词术语、可我们不少老师却在课堂上大讲这些知识,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地区还在考这些知识。

2.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

我这里说的课堂教学,指的是课本的教学。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听力 教学方法

听力是外语学习的五个技能之一,是外语学习的基础。多年的教学现状表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听的能力大大低于该学科的其它能力。因此,对中学英语听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障碍,决定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在听力教学中影响学生听力的一些因素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如何提高学生听力能力的实践对策。

一、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只注重突击性训练,而忽视秩序渐进的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很多老师在英语教学中都没有根据秩序渐进的科学原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日积月累地训练学生的听力,而是到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对英语听力进行强化训练。不管学生的基础如何,不管学生能否消化,硬往学生耳里灌。

2.只注重训练次数,而忽视事半功倍的训练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就用这样或那样的听力材料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操练。没有目的,没有针对性,只注重训练的量,而没有考虑到训练方法。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大大挫伤学生练习听力的积极性。

3.只注重训练想要的结果,而忽视必要的训练过程。有的老师在训练听力的时候,让学生先把课文或其它的语音材料反复地熟读,甚至叫学生先背下来,有的把一个句子拆得七零八落,一个词反复播放让学生听。其实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对于语篇的整体理解,大大降低了听力的难度和效果。

二、影响学生听力的几个因素

1.语音及基础知识障碍。听力是听和理解的结合。由于学生在初学阶段没有很好地掌握正确发音,缺乏一定的词汇量,辨别语法结构的能力较弱,感到听懂听力材料比较困难。另外,学生对基础语法知识掌握得不够准确,影响到听力理解水平和反应速度。因此,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的语音和基本语法就成了做好听力理解题的关键。

2.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也会给听力带来困难。英语学习应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文化、风俗及语言文学知识。英语民族的社会文化和语言习惯与中国相差很远。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结构,包括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知识结构。要注意非语言性知识对听力理解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免由于知识面不够宽广而影响学生的听力理解。

3.心理因素的障碍。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听力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学生在心理上都害怕听力测试,紧张、焦虑的心理伴随着整个听力测试过程。当处在焦虑紧张的情形下时,听力理解水平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平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提高初中英语听力的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的情感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初中英语教师应着力在“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上下功夫,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和畏难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听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加以重视,但不能畏惧,对于较难的听力材料,只要正视它,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是可以征服的。要时时激励学生,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教师应努力探索英语教学的新方法、好方法,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英语学习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听力水平非常重要。

2.重视语音和基础知识教学。首先要过好语音关、词汇关、语法关,这是听力理解的基础也是关键。比如对于单词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根据读音记忆法,达到“听其音而知其形,观其形而识其音”。另外,还可以采用联想记忆、对比记忆和词根记忆法,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基础日语教学 精读课 听力培养

一、基础日语精读课教学注重听力培养的现实意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听力的时间,几乎占了日常活动的50%以上,也就是说,“听”的活动是整个交际活动的中心。本人从事多年基础日语教学,深感在听、说、读、写四大技能训练中,听力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最薄弱环节,尤其是非母语环境里由于课下听的机会少,提高听力困难更大。日语精读课是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基础课,是日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承载着字、词、句、章、对象国文化等基础语言知识的储备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双重艰巨任务。日语精读课学时长,信息量大,精读课的学习效果直接反馈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上。精读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比重的偏重会对整个日语教学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笔者认为精读课教师,在精读课堂上有意识安排听力训练环节,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其职责所在。

二、基础日语教学中听力培养模式探究(一)单词学习中提高听力1.听单词中训练听力。每学一课新单词,至少先听三遍。第一遍,盲听。刺激大脑,有个初步感知;第二遍,听写。听写之后和新单词对照,补全漏听、漏写之处并纠正听音错误或书写错误之处。检查听力效果,并加深对新单词的印象。第三遍,确认。看着新单词听录音,辨别前两遍听音中的偏差,记忆正确的录音。经过这三遍听音之后,学生对新单词读音有了基本的记忆,对新单词的含义也有了初步的感知。2.讲解单词中训练听力。单词讲解尽量用日语讲解,用学生学过的单词讲,用学生们熟悉的同义词解释单词含义。单词讲解最忌讳词典搬家,枯燥无味。必要时用肢体语言及现场情境。3.复习单词中训练听力。听写单词尽量用日语听写,并且用日语给出学生提示,让学生们始终在日语环境中感知单词发音及含义。用新单词组成小句子或者对话说给学生听,让学生翻译成汉语或者用日语回答问题,集中学生听的注意力,并感悟单词的使用环境。(二)语法学习中提高听力1.语法讲解中训练听力。语法讲解也尽量用日语讲解,用已知的、相关联的语法规则引出新的语法,例句也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学生能够能听懂的句子。2.语法练习中训练听力。语法练习更要注重听力训练。用含有新语法的句子提问、听写含有新语法的句子,让学生听含有新语法的句子并让其翻译成汉语等等,让学生在听力训练中自然掌握新语法,同时也在学习新语法过程中渗透听力训练。使语法的学习融于听力训练中。3.语法复习中训练听力。语法复习更适合听力训练。用含有新语法的句子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给学生创造能够运用新语法的情境,让学生情境会话中巩固语法、练习听力。例如,讲到比较句型时,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青岛,一组代表黄岛,用新学的比较句型对青岛、黄岛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场面非常激烈,效果很好。(三)课文学习中练习听力1.学习课文前听课文。新单词、新语法学完后进入新课文之前先听课文。第一遍,让学生说出课文大概意思,来集中听的注意力。第二遍,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听的效果。第三遍,看着原文听课文,确认、并纠正听的偏差。第四遍,脱稿再听一遍,记忆正确的听力信息,积累听的经验。2.讲解课文中练习听力。教师用日语通过情境讲解单词、句型,分析句子结构;用通俗易懂的日语概述文章大意;讲解、分析完课文后让学生静听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3.复习课文中练习听力。讲完课文后再播放录音,逐句仿说。具体方法如下:静听一遍,直接理解;控制录音机,逐句仿说;正常放,小声跟读;课后反复听、说、跟读。这样一轮下来,对课文信息的听解基本上掌握了。积累了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进行了听力训练。久而久之,听力自然会有进步。精读课上除了以上三大主要方面渗透听力训练外,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如适当补充课外趣味性强的听力材料,也阶段性地补充日语能力考试相关听力内容,向学生推荐好的日剧和动漫等。

三、基础日语精读课教学听力培养要注意的问题1.精选教学内容,听力训练与语言知识学习紧密结合。精读课堂教学担负着语言知识的认知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的双重任务,信息量大,听力训练时间有限。针对这一问题,听力训练环节一定要和单词、语法、课文学习紧密结合,尽量节省时间,做到一举多得。既要保证语言知识的认知积累,又要提高基本技能。教学内容还要精选,否则完不成教学任务。2.听力训练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精读课教学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听力训练往往贯彻不彻底,容易走到老路上去。所以,特别强调,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效果不明显。3.课堂听力训练与课外听力作业相结合。课堂训练时间毕竟有限,需要课下布置一些听力作业以作为课上听力练习不足的必要补充。定期举行听力考试,督促学生课下持续听力练习,并检查听力练习效果。4.听力训练要科学化、系统化。盲目的、无系统的、漫无边际的练习效果不大。安排听力练习时要考虑听力材料的内容、难易程度、听的时间、听力材料的速度、重复的次数等。听力的内容一定要为学生所熟知,未知的信息尽量要少;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接受能力,过难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过易达不到提升的效果;听的时间长短也影响听力效果,一般是从5分钟以内的简短内容开始逐渐过渡到半个小时以内。现在的学生容易浮躁,时间过长集中不了注意力,影响效果;听的速度要根据学生情况而定,一般都是由慢(160~200音节/分)到自然语速(250~350音节/分);听力训练的重复次数也要慎重考虑,因为真实的听的活动具有瞬间性、一次性的特点,所以,在听力训练中尽量避免重复,刚开始训练时遇到难的句子、文章片段可适当地重复几遍,经过一段训练后就不要重复了。

四、结语以上是我近几年来在外语教学改革中重点围绕着“基础日语教学中的听力培养”课题的一些粗浅的尝试和探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基础日语教学中听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提高综合教学效果。精读课教学探索听力培养空间很大,只要有心去发现、探索,每位教师都会有不同的创新,都会发掘出极其宝贵的经验。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与外语同行共同探讨,携手促进外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武军.日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225-238.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考;英语;备考

一、复习指导思想及策略

1、明确复习目的,理请思路。

高考英语试题在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形成了以篇章阅读为主体的试题布局。高三复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对能力的测试必然要结合对知识的测试,这是对学生多年积累的、系统化的、活化的知识的测试。大量的知识考查通过能力测试得以实现,熟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正是为发展英语运用能力做准备。

然而,高三复习不应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强化,而是一个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在短暂的高考复习中应该兼顾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复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而网络化的知识更便于运用和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经过对所学的教材进行层层挖掘才有希望把知识形成网络。这对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并在高考中运用自如。

2、夯实双基,构建知识网络,发展能力。

近年来,高考英语试题逐侧重于语言能力的考查,对语言知识的直接考查相对地减少了。在高考总复习中,首先应该花大力气去巩固各项基础知识,同时要通过不断的语言训练,掌握一定的技巧,这是高考取得优良成绩的前提。

二、第一轮复习计划及策略

1、充分利用高三教材,夯实基础知识,增强语用能力。

基础知识包括词汇、句型、语法等。这些知识要求同学们多记多背烂熟于心,因为大部分题目都会与这些内容直接相关,只有熟练才能生巧,才能灵活运用。对于语法复习,新教材高三的每单元都设置了某一语法项目,并配有适当练习,由于大部分语法项目在高一、高二已学完,它们在高三教材中的再次出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更高层次的语言运用。学生此时应归纳总结,构建基石,离开词汇,就无法掌握语言知识,阅读理解运用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无米之炊,因此词汇在高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高三词汇复习要做到以考纲词汇为核心,在次基础上做适当的拓宽和延伸,并总结归纳常用词。对非考纲内的常用词也要熟悉,最重要的是词汇复习仍要紧扣课本句型,形成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观念。有时有些题目,我们不必分析它的语法、结构等,在读题时就可知道它的答案,这就是语感。语感的培养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对阅读量的保证,还要多听、多写,即多练习。

中学阶段有许多语言现象、语法知识、交际性用语和固定短语搭配在高三书本中有大量的体现,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及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英语的第一轮的复习前期,可以以高三教材为主,以高三教材的课本阅读为主,以高三教材的课本阅读为主线,逐步消化好其中的词汇知识,夯实基础,并注意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利用高三教材中每单元的语法复习课,将那些互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语法放在一起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规律化。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某些复杂的语法,使高一、高二所学习的语法项目在高三新教材的学习使用中又进行了第二次循环。这样,通过高三新教材呈现知识点、语法点带动高一、高二教材的知识梳理。

这一阶段的复习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方面,贯彻“起点低一点,落点高一点、密度大一点”的“三点式”做法,搞好基础词汇、基本句型的内化积累。在平时的复习工作中,一定要依纲据本,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的重点、难点、考点上,并通过提问、讨论、分析、对比、综合、整理等形式,总结知识规律。在课本学习中学生要善于归纳总结,查缺补漏。尽管近年来英语高考“淡化语法”,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但是对于高考,语法还是很重要的。纵观高考考题,我们发现不仅是语法选择题,其他的考试项目如阅读理解及作文等,都不可避免地要运用语法来分析句子结构等。因此,不能忽视语法知识的复习。

2、充分利用高三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一直把测试的基本点定位在语篇上。五篇阅读材料信息量增大,词汇量大,体裁各异,内容涉及到日常生活、新闻、环保等各个方面,所提问题中许多都要求考生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这就对平时的语篇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高三教材中的文章体裁、篇幅与考纲吻合,文章词汇量难度等与高考相当,因此,学生可以利用教材进行快速阅读,抓住细节,概括文章主题大意,进行深层理解含义和猜词等方面的训练。

3、重视作文题材,强化书面表达。

对于书面表达的训练,在第一轮可以充分利用高三教材的优势,打实基础,强化遣词造句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可以从英语报刊杂志上精选与大纲难度接近的句子,改造成形式多样的主观题并加以训练,如填空、连词成句、汉译英、句型替换等。实际上,非客观题的训练更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经过这一轮的复习,通过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深化,学生能够写出结构正确、语言规范、意思清楚的简单句、并列句和不太复杂的长句,这无疑为过渡到后面的短文训练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第二轮复习的策略和重点

英语复习进入第二轮,相应的要调整战略战术,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有切实可行的计划。高考临近,应当保持冷静,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做到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2、降低难度,抓基本题。

练一般题,不练难题、怪题。高考前许多考生搜集各种模拟题,反复演练。但要注意,无论哪个地区的题,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不要盲目地做。水平在120分以下的考生,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去做这些模拟题中的难题、怪题。即使弄明白了,对高考拿分也没有太大帮助。关键是把中档、低档题把握住,这对取得高分是非常有用的。

3、回归基础,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

能力要有扎实的基础作为依托。一轮复习后,一些考生普遍有这样的感觉:很多题目“一看就会,一做就错”。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句型等。词汇复习应做到从不间断、反复巩固。除了记忆和理解之外,尤其要注意常用词汇的使用和辨析,以及一词多义的掌握。语法复习要理清基本概念,着重复习主干知识。比如,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等,都是高考常涉及的知识点。但切记不要在钻研语法的难点上花过多的时间,英语语法不是数学公式,在不同的语境中用法不同。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范文第5篇

一、英语听力困难的成因

1.基础知识不牢固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之上的,而学生的听力能力之所以出现困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首先,语音不准确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初,语音一关就没有打好基础。很多学生的英语发音都不是很准确,这样,当学生在进行听力训练的时候将会直接受到影响;其次,词汇量不足也是基础知识不牢固的一个表现。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时候不愿意花时间背单词,认为背单词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活动。要知道,单词就相当于英语语言的细胞,学好单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是提高听力能力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相当的词汇量势必会影响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最后,语法知识不扎实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语法知识向来是英语学习的难点内容,而语法知识不扎实也就成为了学生听力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2.听力训练方法单一

一般来说,在英语课时设置上都会开设专门的听力课程,这也是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的一个主要途径。然而,目前我们的听力教学却存在着听力训练方法单一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利用一些录音机、多媒体等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听力材料,学生在反复听这些材料以后选出答案。在这种机械单调的听力训练中,学生丝毫体会不到听力所带来的乐趣,甚至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很多学生的听力能力的提高也无法得到适时的肯定,从而让学生产生厌听的心理。

3.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必然会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因此,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进行听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背景文化知识也就成为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了。而很多学生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在听力过程中因为文化背景知识匮乏所导致的错误的现象是屡见不鲜。例如,“red-letter day”是一种美国俚语,它的意思是“重要的日子”,如果对美国的背景文化、用语习惯等没有了解,仅仅从字面意思上来翻译,肯定会出现错误。

4.缺乏语言环境

听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仅仅通过上几节听力课、做一些听力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不断地积累才能有一定的提高。然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在进行英语听力培养的时候却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这样,学生在进行听力训练的时候受到母语的干扰就非常大,从而影响听力能力的提高。

5.不良心理的影响

在英语考试的过程中,听力部分的内容往往是一个固定的时间,并且也有听力次数的限制,这样在短短的听力时间里,心理因素就显得至关重要。很多学生一到听力时间就会出现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在遇到一些听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在不良心理的影响下,有些甚至应该听懂的内容都没有听懂,这样听力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解决听力困难问题的对策

1.夯实基础知识

既然基础知识如此重要,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像是一些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等都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只有这些基础打牢了,才能谈得上其他能力的提高,包括听力能力的提高。

2.科学的训练方法

任何能力的训练都要有科学的方法作为支撑,听力能力的训练当然也不例外。首先,教师在上听力课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仅仅是为学生准备一堆听力材料,让学生通过反复听材料来获得答案。教师在上课之前不但要进行认真的备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准备,而且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听力训练。其次,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讲求技巧。例如,在听力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的方式,或者我们在选择听力材料的时候,要注意选取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材料,等等,通过这些小的技巧的运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听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够大大提升英语听力训练的实效。最后,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听力习惯,对于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将大有裨益。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养成边听边写的习惯,在听录音的时候,习惯性地手拿一支笔,把一些材料中的关键词,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录下来,这对于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3.重视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文化背景是一门语言的载体,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加强这部分知识的比重,例如,在讲课文的时候,可以把相关一些背景知识穿来,也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其他背景知识,这样不但加强了学生的背景知识的基础,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而且一些带有异国风情的背景知识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具有一定的作用。

4.努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