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教学;收获;困惑

历史学科在推行教学案教学后,被广泛定义为最难学的一门学科,这并不是学科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对教学案教学有着一些困惑和未能认识到的问题,所以未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导致学生产生对历史学科的错误观点。下面就针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学案教学广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学校管理

问题:教学案印制不规范,浪费严重,怎么办?

解决策略: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后编写的教学案,由各学科教研组长把关审核,教研组长审核后再交年级主任处,凡是不合格的教学案返回教研组重新编写,年级主任审验合格的教学案方可签字印发。这样做可以严把质量关,同时又能避免浪费。

2、教研组教研活动

问题:怎样利用教研组活动推动教学案教学?

解决策略:学校历史组推进教学案教学分四步走。

第一步:理论学习。学期初,要对《教学案教学实施方案》学习,进行解读;学习两周,第三周进行测试,考试成绩计入教师量化积分。平时,利用固定的时间搞好教研活动和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学案教学的理念、编写要求、基本环节、操作流程等理论,同组教师相互交流、质疑、解难。

第二步:以“三课”活动为载体,尝试教学案教学。一是加强集体备课,把集体备课和编写教学案结合起来,学校领导包组蹲点,及时解决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发挥备课组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把讲授公开课和教学案教学结合起来,利用周一上午本组教师围绕公开课所定篇目,按教学案的基本环节备课,编写出初步的教学案,然后由主讲教师在一个班内实施教学,其余老师参与观摩。评课时根据课堂情况对其进行修改,再在其余班级推行。

第三步:是全面铺开,人人过关。全体教师逐课推行教学案教学。

第四步:举行教学案教学的大比武活动,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3、教师的思想认识的转变

问题:教师的思想发生了什么转变?应如何认识?

解决策略:全面了解教师思想的认识转变,从思想入手,解决教师思想中的困惑。

利用教学案教学以来,教师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案编写虽然费力费时,但方便课堂教学。编学案,教师多方考虑多方面因素,查阅各种资料,,教师忙着设计学案、筛选习题,费时费力,而课堂上,学生读课标、读教材,按照教师的学案设计梳理知识,然后作习题。

(2)教师的工作流程发生了显著变化。实施教学案教学后变化明显,此前教师劲没少下但成绩确实让人发愁。学生的作业在课上完成,备课、上课的时间与精力均有了保证,工作起来更有激情。

(3)课堂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实施教学案教学,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小组讨论积极交流展示,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多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关系越来越和谐,师生的心理和情绪越来越轻松。

(4)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使用教学案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不研读教材,不翻阅资料,不了解学情,那么所编写的“教学案”能说是高质量的吗?如果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很难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的。

二、对教学案各环节编写内容的界定

教学案教学虽然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但有部分教师对使用教学案产生了误区,教学案的设计要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应严格界定。

1、课时学习目标的界定

课时学习目标是学科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和具体化。它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主动预习,自觉达标的习惯。

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已有知识来确定。学习目标是课标的细化,教材中超出课标的知识、要求较高的知识也不能作为学习目标。

2、课前预习导学的界定

预习导学是教学案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前的必要准备,预习的充分能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预习导学部分的题目,教师要精挑细选。课前预习导学题目应该以学习目标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文就能回答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难题、偏题、怪题的出现。预习导学题型可分为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多种题型。

3、课堂学习研讨的界定

课堂研讨部分是教师最难驾驭的部分,由于学习小组的建立不够完善,表面看学生在合作学习,但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小组合作成果的呈现成了小组长的专利。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让程度好的学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达标检测题的界定

达标检测不能与预习导学和学习研讨题目重复,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题量不能太大,以学生当堂能完成为准,一般以5个选择题和一个非选题为宜。教学案使用后要收上来,检查学生做到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5、课后拓展延伸的界定

课后拓展延伸题目,可以是本课内容,也可结合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确定;其应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提升。

三、教学案教学存在的困惑之我的看法

教学案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除了广泛存在的问题外,我个人对教学案也存在些困惑。

困惑一:预习环节用什么时间完成?

预习环节全部放在课外不行因为我们的学生自律性太差且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少。放在课堂上预习,费时太多,学生把课文阅读一遍需要10分钟,做完预习题需要10分钟,构建知识框架需要10分钟,学习研讨需要15分钟,达标检测还没有进行就已经没时间了,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每节课都要“欠账”了!

困惑二:课后拓展延伸题何时了?

顾名思义,其应放在课后来完成。如果放在课后的话,真正是“下课就放在脑后”了,第一:学生课后没时间,第二:学生课后不去做。农村初中的学生,课后连5%能完成的都不到。放在课堂上来解决,哪有时间呢?因为,课堂上各环节已被安排满满的了。

四、教学案教学的推行建议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为了解决这些困惑,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贯彻落实教学案教学,推进校本教研,我认为历史学科课型系列建设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构教学案教学新授课模式,利用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片级赛课以及教学案教学大赛等,推动各学校历史学科建立起教学案教学新授课模式。

第二阶段:建构教学案教学复习课模式,充分利用九年级高素质教师进行复习课研讨活动,以省市级优质课大赛活动为载体,促使各学校历史学科建立起教学案教学复习课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全面培训历史学科教师,通过骨干教师的培训,使全体历史学科教师都能熟练地掌握教学案教学新授课与复习课模式,全面提升我县历史教师的业务素质,为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全面推行高素质的教学案教学,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并应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浅议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5):76.

[2] 古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3):69-70.

[3] 王松光.初中历史问题导学三分法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第2篇

正如钱穆所言:“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是真生命”,他们活出了“生命的真”,验证了人之为人、智慧之为智慧。他们在李怀宇的访谈中相聚,这就是《与天下共醒》。书中被访者很大一部分已年近古稀甚至耄耋之年,最小也已经 59岁了。

在发掘他们内心中作为知识人最关注的文化史及研究现状、走向问题时,访谈中大量运用了“比较”一词。古今比较,东西方比较;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较,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比较……这些比较中有平行,有交叉,有递进,勾勒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明暗层次,以及个人在大环境中的位置与亮度,透视出一个全息的动态画面下,心的温度。

李怀宇问骆玉明,会选择生活在历史中哪个时代?一个趣味性的虚拟问题不动声色地探向被访者的价值取向,既有社会共性的指向,也有个人个性的取向,一代人的烙印,形詈蜕钋场

从《访问历史》到《与天下共醒》等知识人访问,一路走来,完成了李怀宇访问者、聆听者、引领者的不断跃升与融汇。从不同方位稀释、冰消了作者内心对现实的困惑,(这种困惑可能是代表着70年代生人群体知识人的困惑,一种负责任的困惑与叩问)。但我更想追问的是困惑之因如何解决的问题。这是“李怀宇们”达到自己所向往的“文化行者”的“逍遥游”根本。

逍遥游源于道家,是一种超脱于内,不拘于外的状态。可引申为知识人在文化领域和人生中的一种畅快淋漓、快意研究的境界。其生长生存环境是文化的共和。

依我看来,文化共和是一种文化的生态环境,是建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支撑传统文明秩序向现代文明秩序转向过程中,一个文化的共融、共生的系统;在民族文化、历史的基础上,以知识人为主体,坚守自身的独立与个性,和而不同,秉承民主、自由之精神,期许一种整个社会的文化的发掘、争鸣、融合与繁荣,共襄文化复兴与发展,达到文明的另一个维度―理智、理性中使人性获得解放。

正如访谈中很多人涉及的一个主题:文化之视野,研究之胸怀,格局之扩展,中国之现代化。中国走向了世界,但精神世界在萎缩,背后缺乏大关怀,是老辈知识人的一个担心。用许纪霖答李怀宇的话说,“我们这代人永远不以中华的崛起为满足,我们永远关怀着世界的命运、人类的命运……文明是天下……,不是哪家可以垄断,而是由不同的国家、民族,通过对话和竞争共同参与和建构。”这话是否可以理解为是对文化共和的思虑?

回到《与天下共醒》一书。“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应“中国近三十年的变化”及对未来的态度,反复问答,形成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位一体的解读。印证那句话:重复是一种力量。也回应了李怀宇的“困惑”,给困惑一个出口,初始之因。用那几代知识人个体的眼光聚焦几个时代历史过往,在反思中希冀,从而得出共性的历史特征图;也间接点中并揭示了“边缘人状态”的知识分子在过渡到知识人过程中的痛点与痒点。

“敢言”―被访知识人的共同特点。这是一种胆识,更是一种操守。出于“对政治远距离的关怀”中的信任、信心,执着专业中对社会的责任感,将心愿由过去,导向未来,引向远方。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当前历史;三大困惑、体验、感悟、演绎、观看、收集

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着三大困惑:首先,由于历史是对过去几十年到几千年前事件的记载,当年的人与事、社会形态、生活习性等,与现代生活相差甚远,因此,作为初学者的初中生,对历史的认识如同雾里看花,很难清晰。其次,历史本该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但初中阶段的历史,仅仅是简单的、概括的、较抽象的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数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根本谈不上理解、思考和感悟。再次,当今的初中教学,基本以中考为重心,历史科目在中考中的分量是微乎其微,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如何摆脱这三大困惑?本人经过长期的教学探索、实践与研究认为,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当今的多媒体优势、本地的地域优势、初中生的活泼好奇又具有一定的观察和表现力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摆脱困惑,实现我们的历史教学目标。

一、参观访问,体验历史

文物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为了让学生能亲自感受历史,我们力求从身边熟悉的事物讲起:一件文物、一座建筑、一个遗址,都会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进行《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之后利用周末约他们一起到虎门参观“鸦片战争纪念馆”“销烟池”“威远炮台”等。学生参观之后,深感虎门销烟之悲壮,清朝政府之昏庸,我国的百年屈辱,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接着,我又再接再厉,让他们查找资料了解:什么是鸦片?鸦片有什么特性?当年林则徐是用什么方法把鸦片销毁的?收集当代中国缉毒警察的故事,教育人们“远离,珍惜生命”。最后,每人制作一张“手抄报”,以《远离,珍爱生命》为主题,在班级的宣传栏展出,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这种再现历史原貌、亲身感受历史、叙述历史的方式,看起来很麻烦,但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不怕麻烦的。

二、调查研究,感悟历史

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历史,许多学生的祖辈们都保留着鲜活的记忆,何不利用这一资源呢?我在讲述《“”十年内乱》一课时,布置学生周末回家采访长辈,让长辈讲讲“”的故事。于是,下一周的历史课,成了“故事会”。

故事一:有个女同学说,我爷爷有个朋友,因家庭成分是地主,在“”期间就天天被揪去批斗,为了不挨批斗,他把名字改成了“陆忠毛”,家里悬挂像,每天跳“忠字舞”。从此就没有挨批。

故事二:另一名同学讲,外公家有个邻居,家里生了三个儿子,分别起名叫爱国、爱民、爱党,被人污蔑说是“爱”,从此这位父亲经常挨批斗,有时还要带上三个孩子挨批。

故事三:一个男同学说,爷爷当年吃鸡,因为不小心说了一句“拔毛”,就被当成反革命进行批斗。

学生七嘴八舌地把采访来的故事互相交流。通过此次家庭采访和“故事会”,学生对“”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再通过教材要求,进一步阐明、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这场“”制造的全面内乱,对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三、表演短剧。演绎历史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创造性思维,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通过创编短剧、表演小品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习《思想的活跃和百家争鸣》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品,针对校园内“破坏公物”和“乱扔纸屑”的行为,要求表演者运用儒、法、道几家学派的观点,对该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和遏制方法进行说服教育。儒家观点:认为此种行为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观点:认为此种行为是违纪行为,主张严厉惩罚;道家观点:认为这是无意识的行为,主张顺其自然,等待学生的自我觉悟(无为而治思想)。在学生了解了这几家学派的基本观点后,还要引导学生知道说服教育是主要教育方法;纪律惩罚是辅助手段;无为而治短期内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三家观点都各有所长,应相互吸收,兼容并蓄,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表演好这个小品,我选了几个积极报名并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学生进行准备剧本的编写、表演的设计、服装的准备等,他们还悄悄地进行了精心的彩排。表演的时候,我们还邀请了其他班的课代表和班主任等到班级观摩,表演十分成功。通过课堂表演,使每个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思想道德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其他班级的同学也竞相模仿。

四、电影视频。观看历史

在各种媒体相当发达的今天,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影视了。恰当地运用影视资源,是我们历史教学必须做到的。好的影视材料能提供多样化的视觉刺激,营造逼真的历史氛围,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例如,在学习《新中国的外交》一课时,把本课教学分三个步骤:(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结合课本自主探究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成就、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外交方针及成就、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方针及突破、新时期外交方针的变化及成就等基本知识。(2)观看纪录片《的外交风云》。(3)课堂讨论: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中美关系曲折发展的原因,展望中日、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外交风云》中精彩的内容有:万隆会议、出访十四国、乒乓外交、中美建交以及中苏、中越、中印关系等历史事件。本段视频都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件,鲜为人知的情节镜头”。由此对学生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和对心’灵构成的震撼力都是巨大的。

五、网络媒体,收集历史

网络世界,正以其无与伦比的广博性、灵活性和便利性走进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我们无视网络,我们将落伍于时代。在讲解《正义的胜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正确认识二战的性质和影响,以本课的经典战役“诺曼底登陆”为设计主题,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图片并准备地图,阅读二战人物传记和二战历史,仔细研究“诺曼底登陆”作战的每个细节。为了使学生的工作有一定的方向性,本人还提供了此次战役的几个重要环节:(1)“诺曼底登陆”的目的。(2)战役的准备过程,包括登陆地点的选择、时间的确定、情报的搜集、迷惑德军的欺骗战术、严格的保密措施、战前的仿真训练、对德军防御工事的破坏等。(3)本次著名战役的人物:指挥官是盟军司令官艾森豪威尔、气象专家斯塔格、陆海空三军司令等。(4)“诺曼底登陆”是陆海空协调作战,要在表演中体现出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5)指出“诺曼底登陆”成功地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成为二战的又一转折点。(6)分析该战役取得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接下来布置全班同学小组划分,分头行动,汇集成果,制作最后的展示作品。作品的形式不限,主要是图片、表格和文字说明。最后经过大家的精心挑选和评比后,学生对本次战役有了相当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第4篇

一、问题与困惑

1.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和科学知识的有待拓宽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说实在的,高一第一学期刚接触新课本时,由于对新课改理解不深,更因为受旧的教育观念以及旧教材的制约,普遍感觉课时不足,教师累,学生更累,效果可想而知。而有些历史专业知识大学学过也忘得差不多了,有的知识本来就了解得很少,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拓宽。

2.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1)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我省现行的初中升学考试中,历史课为开卷考试而且与政治合卷才100分,所以学生也不重视,导致进入高中以后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者拔高,尤其人民版教材理论性强,与学生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许多差距,与学生的现有认知能力也有一定的差距。

(2)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升入高中后,出于学分认定或高考考虑,大部分孩子还是愿意学好历史,但由于初中的历史学习现状,学习中就不知如何下手了,部分学生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许多学生还固守着学习历史也就是上课听一听,考前背一背的老观念,加之学生知识面单一,所以部分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3.教学设施相对落后

无论从新课改的要求来看,还是从这两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大量史料的应用是大趋势,而我校是一个山区中学,全校原来只有三个多媒体教室,所以教室基本上还只能是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张嘴,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新课改的效果。

二、成功与喜悦

1.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

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因此,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我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根据课标的要求,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在预习过程中尤其要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这样,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并为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构建知识框架,教学中大胆取舍

新教材是采用专题方式编写的,知识集中,条理清晰,但由于时空观较差,使得三本书的内容很难融会贯通,知识的记忆不少,但做题时不会用。针对这一情况,我主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比如在世界近代史的学习中,以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线索,以世界市场的形成做主线,把资本主义史的经济、政治、文化相关内容条理化,同时辐射到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知识脉络就比较清楚了。

基于“一纲多本”的现状,另外针对人民版教材信息量大,知识丰富的特点,在高三的复习中,我认真研读了多种教材,把复习的重点放在三本教材共有之处上。

3.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重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室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但只靠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是不行的,所以加强集体备课是很必要的。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问题 反思

一、历史教学的意义和现状

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对新课改的肤浅理解,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并不是像教科书中为了教学方便而一课课的分节分章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历史课的内容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中有着属于历史的内在的关系,历史课程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传统教学割断了这种天然的联系,把历史教学弄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大大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二、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从传统上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2.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

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英等各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也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3.“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主要看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又令学生心目中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这些都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困惑与失落。

三、教学反思

1.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2.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