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重大历史事件;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31-02

历史教育以其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赢得了人文社会学科核心课程的位置。历史学习不仅是接受前人的传统,继承前人的光荣,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更可以借助历史事实锻炼我们的思考,提高质疑、尝试、反省乃至包容、理解、欣赏能力。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学习、了解历史能增强国家意识、民族认同和历史使命感,懂得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对国家政策的制定、理解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文基于上海市德育课题“重大历史事件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实证研究”,我们关注的是个体生活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以及大学如何创造一种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教育环境,在上海九所高校师生中通过访谈和问卷(发放调查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的方式,分析探讨高校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的关系。

一、大学生对历史事件认识的现状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3.78%的学生对历史事件很有兴趣,另有50.11%的学生对历史事件有点兴趣。但在回答对事件的关心程度及相关历史的了解问题时,虽然有83.48%的学生表示很关心,却只有30.84%的同学表示很了解(见表1、2)。在被要求写出了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相对应的主要人物时,学生们能写出新中国成立、鸦片战争、改革开放及相关人物,其他事件也能写出一些,却不能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表3是大学生获得资讯的渠道统计,可以看出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学生接受知识、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是传统的纸质媒体、影视作品,课堂、学校主题活动选择比重较低。这些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求知欲望,但他们对中国的近代史知识比较欠缺,课堂之外,学生们关注的可能仅仅是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

在数据分析中我们还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程度、对历史资讯的了解渠道是有区别的。性别与“对历史事件感兴趣程度”的点二列相关系数为-0.14047,p

二、对重大历史事件与个人成长关系的认识

在回答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问题时,共有58.67%的学生给出了合计38个回答。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九一八事变(16.61%)、南京大屠杀(12.18%)、抗日战争(8.86%)。学生们对自己选择的解释(见表4)显示出重大历史事件在培养、孕育爱国情怀、民族热情和增强责任感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都是我们希望在学生人格建构中需要拥有的元素。

三、对目前学校历史教育现状的判断

调查中有47.38%的大学生认同高校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成熟有很多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咨讯的完善、思维的深刻和人格的建构上(见表5),仅有1.74%的大学生认为高校重大历史事件的主题活动对学生的思想成长没有帮助。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此类活动的信息渠道比较畅通,但在参加与否的行为选择上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60.58%的学生时常参与、3.77%的学生总是参加、35.65%的学生几乎从不参与。数据反映了大学生在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知、行上的不一致,虽然在思想上认识到其意义,可是却没有参与的热情和行为。这种现象在不同政治面貌、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都普遍存在,不管是一般学生、团员、党员,还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六个变量上也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的启示是,应更多地关注活动本身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并在方式方法上做更多积极有效的探索。

“对学校举办的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印象深刻” 问题的答案中,九一八纪念活动(21.64%)、国庆纪念活动(19.4%)、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17.16%)、辛亥革命100周年(17.16%)排在前四。在“学校中哪些活动最吸引你”的问题调查中,同学们的选择分别为: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33.27%、学术交流与讲座30.72%、社团活动20.35%、学业就业指导类讲座12.89%、其他1.76%。选择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的仅三分之一,通过和大学生的交流,汇总大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有:历史资讯具有事实性,在信息时代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学业负担重,时间紧张,活动的日期与社团活动密集或复习迎考时间段重叠;活动形式大同小异,给出的判断多过于描述和还原,给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的空间仍然很小;相对事实性的历史资讯,一些非知识性的、情景性很强的东西是需要在人际互动中体会、感悟的,这些对个人发展更有作用。

四、历史教育与人格的相关性

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雷蒙德·卡特尔教授编制的16PF测验在国际上颇有影响,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许多国家修订。16种个性因素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人格,完整地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全貌。我们在调查中选用了16PF中稳定性、有恒性、世故性、自律性四个人格维度。将其与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兴趣程度、重大历史事件参与意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次数、新中国历史教育必要性的主观认识等七个变量做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6。

个体对历史事件的感兴趣程度与个体的有恒性有显著正相关(.19***),感兴趣程度越高,个体的情绪稳定性、道德感也比较高,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也都能沉着应对。个体对学校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活动的参加意愿与人格中的有恒性、自律性有显著地正相关(.16**、.12*),那些积极主动参加此类活动的个体,同时也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并会持续地去追求;对人对事都有比较强的责任意识;崇尚并遵从行为的社会化标准和外在强制性规则的水平比较高,自我激励意识和能力比较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次数、对在高校中进行新中国历史教育的必要性程度的判断与稳定性、有恒性和自律性三个人格变量都呈现出显著相关(.15**、.14**、.12*;.15**、.22***、23***)。在样本中有20.78%的学生表示3次以上参观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表示有很多收获(见表7)。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范文第2篇

何谓“历史学科素养”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包含有这二个方面:一、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二、历史学科特别的研究方式;

基于以上具体目标,我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渐进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个方面,关于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实验:

(一)、准确把握“历史时间观”: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习惯,必须让学生形成准确的历史时间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学生无法准确定位历史时空,这是历史教学的老大难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学到了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1、让学生完成特定历史时空的历史作文。如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的变化,加入你是中的一员等等。

2、训练学生准确定位特定历史阶段历史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如数轴定位法。

3、历史阶段特征训练法。训练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归纳本阶段的基本特征,再从历史阶段特征回忆反映这些特征的历史事实。

只有让学生“走进历史”,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历史,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学生逐步准确地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二)、教会学生“历史地思考”

让学生具备历史思维习惯,首要问题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历史地思考”,也就是教给学生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分析历史的“三分法”、“背景分析法”、“过程分析法”和“历史结果分析法”等四大类。

分析历史的“三分法”,就是历史事物由“背景”、“过程”、“结果”三部分组成。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三分法”,这是进行历史思考和历史分析的基本前提。

“背景分析法”是教给学生分析历史背景的基本方法。历史背景的基本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出历史背景分析的“公式”:历史背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组织+群众+军事+民族……。接下来每当分析历史背景就由学生轮流上台演示。

“过程分析法”是教给学生掌握历史过程的基本方法。由学生总结自己掌握历史过程的心得体会,总结出阶段分析法。

“影响分析法”是引导学生如何得出历史结果。要求学生必须思考: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胜利原因和失败原因)历史事件如何定性?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个方面,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呢?我的做法是:

(一)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不足,在解决“历史材料题”时困难重重。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正确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学生阅读历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领悟能力,就是通过对所给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使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得以开发,使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注意到历史叙述中所显示的人物动机和意图、领悟历史的叙述中的现象和本质。在阅读历史文献中,特别要求学生要避免用现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去判断衡量历史,而是要历史地考虑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具体情况。

( 二)加强历史直观史料的鉴别评判能力

要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研究能力,还应让学生学会利用历史地图、照片和各种图像资料,并能够进行分类、解说。在这种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中,确定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和来源、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以及人物、行为和制度、区分历史的事实与历史的解释、注意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并通过这种形象的认识,分析简单和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相关历史事件,从而一步步培养学科素质。

(三)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高效 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7-01

一、引言

历史是一门很重要的科目,同学们只有通过学习历史,才能够对我国的过去、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并且通过分析我国的发展历程,总结过去走过的弯路,总结经验,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知大道,明得失,厚底蕴,见未来。然而我国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历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学们面对历史知识中复杂的时间、事件,大多使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来学习,但这样的方式效率低下,成为历史学习的瓶颈,是不符合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的。

由于我国进行了课程改革,历史科目的考试侧重点也与之前大不相同。以前更加注重考查同学们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事件内容,但是现在更加重视同学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和总结,以及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所以同学们不仅仅需要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内容,还需要加深理解,那么同学们需要根据历史的规律来进行学习,提升历史学习效率。

二、把握历史学习规律提升历史教学效率的对策

1.以“结构”构成的方式探究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我国的历史就是由我国多年来发生的历史事件构成的,而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具有其自身的结构,包括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我们最容易注意到的内容,在学习历史时,每一个历史事件我们都是使用时间来进行串联。比如我国的事件,就是在1966年发动,之后经历了全面内乱、集团覆灭、纠正极左思潮、同“”进行斗争、全面整顿,最后在粉碎集团后结束了,使得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就是事件的时间结构。而基于时间结构,抗日战争就可以分成防御、相持和反攻阶段。但与此同时,抗日战争还存在空间结构,就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除了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历史的学习还会研究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条件。所以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需要善于总结这些历史规律,根据历史事件选择合适的结构来对事件进行分解,使得同学们能够使用这些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原因等对历史事件进行更加全面的掌握,形成知识结构。

2.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概述规律

对历史的学习过程中,研究历史事件不仅仅需要研究时间,还需要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历史事件的发生需要历史原因和条件,很多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都非常相似,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在学习历史时也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和条件规律进行研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分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其中,直接原因就是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导火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某个历史事件发生。而根本原因就是引起这个历史事件的背后的原因,是决定性条件,包括社会背景、经济情况等。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不能够直接引发事件。而没有直接原因,也无法引发历史事件。以抗日战争为例,抗日战争的标志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使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发生抗日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对外扩张,再加上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处于经济危机中,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日本侵华。再加上国际上各个国家都对中国采取绥靖战略,国际联盟也没有援助中国,进一步推动了日本侵华的脚步,最终使得抗日战争爆发。纵观历史,历史上还有很多战争都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原因和条件规律,也可以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历史。

3.对历史事件探究总结性规律

在学习历史时,同学们必须要能够看到历史事件的本质。透过本质,可以分析事物内在性质和外在表现形式,主要从历史的基本要素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性质、目的、内容、结果和影响等诸多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区别,以准确把握其不同点。很多历史事件的表面非常复杂,但其本质是非常清楚明了的,并且很多历史事件的本质是相同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同学们需要对历史事件探究总结性的规律,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从而内化于心,成为了自己的东西,就可以任凭千变万化,都能纵导横拓,应用自如。

三、结语

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的规律可循。找到这些规律,并且按照规律进行学习,可以引导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对历史结构进行了解和掌握,学会看到历史事件的本质。按照规律将事件进行归纳、分析、整合,学习历史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的。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范文第4篇

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社会科学,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研究历史。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历史现象的叙述,分析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观点和材料的辩证统一,史与论的有机结合。因此,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的基本特点,它决定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史与论的结合,重视理论教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分析具体历史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历史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结论,故称“论从史出”,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前提下观察历史现象,才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体现史论结合。就当前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史论结合的关键是强化理论教学,具体操作,本人有下面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内涵,是理解和掌握史实,阅读历史教材的前提条件,教学中对教材尚无明显注释的概念要先作一般性解释。大部分历史概念是可以随课堂教学凭借历史教材理解的。如“势力范围”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行划定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的地区。课文中虽然无这样完整概括,但有帝国主义“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一句,已经画龙点睛了。当然,有些历史概念不是一、二句话可以说清,如“门户开放”政策,要知道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美国要分享侵略权益,美国向六国提出照会的内容是“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其影响是美国侵华政策新阶段的标志,使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把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概念。有些概念忌表面解释。如“1991年是辛亥年,这一年的革命是辛亥革命”。这样解释缺乏概念内涵,无法形成真实意义的历史概念,必须在《辛亥革命》一章教学完成后,进行归纳概括,形成完整正确概念。

二、重视历史的因果分析

历史发展的困果性是历史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历史条件是相互联系的。

波兰史学家托波尔斯基指出“社会中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因果论原理因而也成立了论述世界规律性的基幢。故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会是偶然的,一定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诸因素”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历史事件就是“诸因素”的结果。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传播,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路易十六的挥霍无度,第三等级人们处境艰难等等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789年爆发了。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这是历史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但许多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切社会革命,无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结果,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共同的根本原因,即王朝的专制统治(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因此美国独立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学教科书中,原因常常不是开宗明义提出的,其代名同很多,“历史背景”、“目的”、“条件”、“前提条件”、“形势”等,但准确地说也是有区别的。“历史背景”应包含所有方面的原因,“形势”则侧重具体原因,客观原因,“目的”是主观原因,“条件”是客观原因,“前提条件”是主要原因。也有把“导火线”、“借口”认作原因的,但借口与历史事件的发生在理论上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历史教学中重视因果分析,揭示历史现象、本质、规律,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三、重视对历史事件发生后有关问题的分析

每一历史事件都会对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重大历史事件后有关问题的判断和评价,主要包括性质、胜败原因、经验教训、历史意义、局限性、危害等。性质是某一历史事件区别于其它历史事件的根本属性,对历史事件作出定性分析,是揭示事件本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革命任务、领导阶段、历史功绩、结果等方面的具体史实归纳揭示出来的。

“经验教训”是对事件发生过程中或胜或败作客观分析,总结发现的。胜利了的有胜利原因,总结出经验;失败了的有失败原因,总结出教训。有的事件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就要实事求是。“以史为鉴”就是要我们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意义”是对历史事件的正面评价,主要包括历史地位、作用、影响、功绩等。有的历史事件同时具有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要结合中外历史来理解。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的胜利具有国内和国际的历史意义。

“局限性”是历史事件表现的不足之处,往往是由时代、社会、环境等方面制约事件的结果。局限性是潜伏着的,很难被人为排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地具有两重性,在革命的危机时刻,它的软弱妥协性就表现出来,导致革命失败,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历史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问题,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经过正确的评估、总结,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历史。

四、分析课文前言、引语、思考题和习题

新编的中学历史教材增加了前言、引语和思考题。前言在每章开始部分,对本章内容作提示,分析背景,阐释难点,揭示重点,引导深层次的思维,是导读文章,可以指导教学。

引文或引语,是原始史料,增加教材信息量,有利思维扩展和散发,史料与思考题结合妙趣横生,史与论有机结合。如《戊戍变法》一节中引梁启超《戊戌记》一段:“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呜而起,日哺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荆”引文旁边的思考题称:梁启超这段话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对“举国欢蹈”你是怎样理解的?思考含有深度和广度,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回答。

高中历史重要事件范文第5篇

一、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

纵观历年的高考历史题,考察形式始终处于持续变化当中,并且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始终脱离不了最基本的教材知识,因此基础知识的复习相当重要,历史基础知识可以说是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源泉。

1.牢固把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源泉,历史教材是学生积累历史基础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解答问题能力的程度,因此学生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首先,学生要认真梳理教材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标准来梳理:一是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来梳理,这是最常用的方法,这个方法线索比较清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把教材熟悉一遍,然后准备笔记本,把教材上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务必要注意条理清晰,字迹整洁,认真整理之后保存好笔记本以便日后翻看,这项工作做完之后接下来就是按照笔记本的整理认真背诵,为了防止遗忘要经常翻看自己的笔记本。二是按照历史事件来梳理。这一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整合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敏感性。学生在进行这项工作之前必须认真听教师的讲述,课后经过自己的理解,对教材上所讲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整体认识,才能自己总结出全面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线索来整理: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事件的时间,历史事件的意义,历史事件的影响,历史事件的启示等。以辛亥革命为例,学生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先从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入手来总结,在笔记本上列出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的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梳理和总结,学生脑海里就有了一个整体框架,更有利于记忆以及理解。

2.灵活运用历史事实

有些学生平时记忆力很好,上课也能够认真听讲,课后也能够耐心背诵,可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类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只注重教材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教材知识的运用。高中历史成绩的提高不是单靠死记硬背来提高的,它需要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对历史有一个敏感度。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应经常做练习题培养历史思维,灵活运用历史事实解答难题。在做题过程中可以进行模拟演练,提高考场应变能力。在此学生要注意购买高质量的,口碑好的练习题来进行练习,不要搞题海战术,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另外,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除了要牢牢记住史实之外,还要注意学习反思,学生学习的不只是历史学科本身,还应当学习到用历史去说明问题。经常与教师和同学探讨历史问题,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运用历史事实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历史长效热点的复习

除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长效热点的复习也至关重要,根据历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命题人总是在基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再添加当时社会最热点的问题来出题,让学生运用史实来解答热点问题,学生把握当今长效热点已逐渐成为历史复习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1.搜集长效热点

随着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搜集手段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关注社会热点,利用报纸期刊,新闻媒体,电脑网络等手段搜集长效热点,并对这些长效热点进行分类整理,类别主要有:国内的长效热点,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环境,人口等,国际长效热点,主要涉及我国与外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交流等。

2.探讨民主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