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

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

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

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1篇

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物流信息化建设工作,特别是重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2009年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并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列为九大工程之一。2013年1月,工信部《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把推进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作为主要任务,着力推进政府、行业、企业之间信息系统的相互交换和数据共享。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指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提供物流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具有整合供应链各环节物流信息、物流监管、物流技术和设备等资源,面向社会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和交易服务的基本特征。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积极探索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的路径、模式和相关政策,把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搭建物流信息互联互通、自由流动的“高速公路”,最大程度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便捷传输、高度集成和高效、低交换成本作为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的重大基础工程和突破口,通过部省共建、试点探路、多方参与、开放合作的方式,积极探索行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不断提升行业物流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

综合效益逐步显现

事实上,交通运输部门在这一领域早已试水先行。2009年交通运输部与浙江省签订了部省共建协议,把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作为共建示范项目,充分发挥部省联合优势,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开创了“多方共建、多层共建、多省共建、多国共建”的开放式建设模式。2009年7月,浙江与上海、江苏、黑龙江等11个省(市)签署《省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共建协议》,并成立省际共建领导小组,共同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发展至今已有21个省(市、区)参与平台共建,平台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建设标准体系日益完善,服务的内涵和深度不断扩展,呈现出发展速度快、覆盖领域广、合作层次高和重大突破多的特点。2012年9月15日,交通运输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联席会议暨技术专家组成立会议,审议了平台建设纲要,并计划“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建立一个管理中心和多个省级节点,这标志着平台建设在全国全面启动实施。

通过多方努力和实践探索,平台建设稳步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综合效益逐步显现。一是联网规模不断增长,目前,平台共联接用户已超过万户,累计向社会提供交换服务的数据量达到2亿条以上,日交换量最高峰值突破200万条。二是应用开发扎实推进,已初步建设了信用中心、交易中心、跟踪中心等等一批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基于平台功能实现了物流园区(港区)“一卡通”、危险品企业电子路单监管、小件快运联网工程等。三是助推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普通货运、危化品运输、仓储、货代、集装箱、物流园区等物流通用管理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建设进程,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建设资金压力大、企业投入成本高、缺乏统一标准、重复投资性大、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四是加快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平台电子枢纽交换和信息集成功能,如中远物流、新华书店、华东医药等企业围绕供应链信息管理,实现了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大大提高了供应链企业之间业务协同和物流全程透明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和物流成本支出。五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了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neaL-net)建设,先后完成了集装箱船舶动态信息共享标准和集装箱状态信息共享标准的制定,并在中日韩三国内积极推进试点示范项目的开展。目前,neaL-net中方的宁波、舟山等沿海港口已顺利完成了neaL-net集装箱船舶动态接口的改造,并通过了neaL-net技术团队的联调测试。韩日双方也完成了韩国仁川、光洋和日本川崎、神户和大阪的接口改造工作。在多边、双边合作框架下平台积极争取与东盟、欧洲各国和美国等国家、地区在国际物流信息化领域的沟通与合作,不断扩大平台应用的范围,加快国际化步伐。

阶段性短板亟待突破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出现了如河南“八卦来网”、“锦程物流网”、“发啦”物流信息平台、广州林安物流等典型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物流信息资源的汇集,提升了物流运行的效率和水平,满足了广大客户对物流信息的市场需求。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尚缺乏全国性、规模化、标准化,商业模式清晰、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处于发展起步期,缺乏相应的经验借鉴,在整体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对平台总体结构和定位认识不统一。通过实际调研,各个方面对平台的战略规划、总体架构、功能定位、关系定位等认识不一,对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边界分辨不清,缺乏对平台建设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客观上造成平台参与各方思想不统一,步调不一致,难以形成推进合力。

平台建设的协调机制仍待加强。平台建设是一项庞大、持久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沟通协调的对象多。目前虽然建立了推进平台建设的联席会议制度框架,但仍然缺乏有力的工作组织,尚未形成沟通顺畅、交流及时、责任明确、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平台建设缺乏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平台建设缺乏实化抓手。平台建设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有效需求信息供给不足、政府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弱、缺乏实际应用支撑、对用户引力不大等实际问题,亟需加强平台在园区管理、港口物流、多式联运、甩挂运输、零担快运、城市配送、企业 供应链管理等应用层面的项目建设,实化平台功能。

未来平台的发展路径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既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物流成本,又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未来平台建设将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引领,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做久”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加强多方合作,立足市场需求,推进平台建设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深化对平台建设和发展规律性认识,强化平台顶层设计。物流信息化、信息平台的发展是物流业及现代科技发展的有机结合和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分工协作与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必然要求,其自身发展遵循着客观规律,必须加大对平台发展规律性研究,不断提高对平台建设和管理的认识,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做好顶层设计,提高决策和行动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预见性。

发挥政府在平台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一个基于标准化、网络化的部级交换平台,具有极强的公益性特征,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平台不同发展阶段的关键作用,加强在基础网络布设、标准制定、技术指导和攻关、组织协调、安全保障、运行管理、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创新管理模式,为平台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弥补市场不足。

积极探索平台商业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应及时引入市场机制,保障平台发展的正确方向,立足市场需求,提高平台自我生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自身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扎根市场,充分考虑政府、企业、公众等不同需求群体对平台的实际需求及需求变化,把握市场规律,加大平台在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港口物流、物流园区管理、城市配送、危险品运输、网上审批以及信用管理、路径查询等领域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高平台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公众的能力。

尽快形成高效有力的推进工作机制。加快制度和管理工作机制创新力度,统筹部门之间、部省之间、政企之间、政社之间、行业之间、国际之间等的利益关系,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尽快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建立日常联系和沟通协调机制,尽快形成推进合力,加快平台建设步伐。

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2篇

一、稳步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按程序启动政府采购工作,组织项目实施。重点抓好省级云平台建设,为卫生计生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础公共服务技术支撑。继续推进省、市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遵循相关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建成一个,对接一个,逐步实现省、市两级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行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备案制,出台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省市两级数据采集和交换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确保数据与信息平台有效对接,项目建成后能够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

二、加快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为目标,推进电子病历建设和应用,建设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临床服务精细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动态融合,以居民健康卡为纽带,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以及患者基本健康信息的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

三、全面推进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完成省级卡管平台搭建工作并实现上下对接和数据共享。制发省级居民健康卡建设实施细则等标准规范及与金融机构合作发卡用卡指导意见,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发卡用卡环境改造。各设区市至少明确2个以上县(市、区)试点发卡,并不断扩大试点数量和规模,年底前,力争全省发卡突破1000万张,各市试点县(市、区)发卡实现全覆盖。

四、进一步加快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推广远程医疗建设,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规模。整合现有已建的邯郸市、沧州市远程会诊系统资源,统一接入省级远程医疗平台。探索与第三方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对接服务模式,积极推进与京、津两地远程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覆盖京津冀的区域远程医疗平台。在全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基础上,加快推进“健康河北”医疗惠民移动平台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使优质医疗资源更加便捷高效地服务群众。各地结合本地实际,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区域双向转诊、区域临床检验、区域体检等区域化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五、加快推进“金人工程”项目。按照有关程序,继续协调做好河北省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金人工程”项目)省级立项事宜。继续推广鹿泉市计划生育网上办事大厅等业务系统。

六、开展全省网络规划与升级改造工作。结合省级云中心建设进程,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原则,规划全省卫生计生业务专用网络,统一分配网络与信息资源。制定全省网络应用管理办法,规范用网行为,努力打造一张安全、可靠、畅通、高效的人口健康信息专用网,确保数据快捷、安全交换与传输。整合委机关局域网络,强化管理。

七、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及各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安全管理,注重保护患者隐私,规范系统内部及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机制。各地要按照卫生行业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要求,组织辖区内机构开展医疗卫生单位重要信息系统备案和测评工作,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要在2015年12月30日前完成。继续规范和推广电子认证服务在全省卫生计生行业应用。强化网络安全宣传与培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3篇

一、主要任务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数字”的总体要求和我省“数字浙江”建设的任务分解,当前我市信息化工作要着力于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化,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发挥政府信息化的龙头作用;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开展企业信息化改造,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开创我市信息化建设新局面,为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一)抓紧做好《数字建设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

做好信息化总体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快我市信息化建设。《数字建设规划纲要》包括基础网络平台和基础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内容,并对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区农村信息化等三大体系建设做出具体规划,明确目标和要求。并根据“统一规划、联合共建”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实际,积极配合做好《数字建设规划纲要》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

(二)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是我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能、改善为民服务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当前,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建成统一整合的覆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的基础网络平台;政府门户网站、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等重要应用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政务信息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电子政务框架体系,为我市电子政务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重点建设市政府门户网站和网上审批系统。市政府门户网站是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要尽快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通过门户网站建设,带动全市的政务信息化进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各部门要按照门户网站的统一要求和规范,抓紧建设部门子网站,通过网站及时向公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政务公开信息和政府办公流程以及其他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事项,听取群众意见,开展网上办事。要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统一的政府网上审批服务平台,推进和完善面向社会的各类网上审批应用系统,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近期,先选择一些条件较成熟、社会影响大的项目进行网上审批试点工作,从表格下载到网上受理、网上信息反馈、网上督查等逐步深化。在做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推广经验,逐步扩展到跨部门的网上并联审批。

2.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按照国家和省的具体部署和要求,利用现有网络基础,建设和整合统一的市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市县两级政府、市各部门之间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电子政务网络必须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防止重复建设,并加强对现有网络的整合。要充分利用统一的网络平台,促进各个部门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除有特殊要求外,各部门原则上不再建设与上级部门的纵向网络系统,其信息交换均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一些部门已建的纵向网络系统,也需按照统一规划和标准,逐步调整到新的网络平台上来。要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制订相关规定和标准规范,逐步健全安全保密管理体制,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3.加快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各部门要按照统一功能要求和接口标准,加快内部局域网和OA系统的建设工作,力争在年底前投入使用。加快建设市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部门间的电子公文流转;建立和完善电子邮件服务系统,为每位公务员设立一个统一的电子邮箱,提高网络应用水平,逐步实现信息传递、交换、处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从年10月1日开始,市级机关各部门实行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双轨制”,各类非文件(包括公告、通知、简报、统计信息等)在网上流转。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是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核心。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增强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改变经营管理模式,改造生产控制流程,有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水平,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1.大力推进重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改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首先实施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息化改造,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产品数据库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根据本地企业的特点逐步完善企业信息化指标测评体系,以点带面,推动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我市重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改造,通过建立信息化示范企业与项目评优、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手段加以引导、推动,并通过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适当的扶持。

2.结合电子商务,开展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物流信息化有利于加速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整合物流资源、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是我市物流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要通过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业来满足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需求。首先在流通业进行试点,结合电子商务初步建立包括物流交易、货物跟踪、装运管理、运输工具调度、进出口申报作业、费用结算支付等功能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在试点的基础上,将应用推广到制造业、服务业等其它行业。

3.加快园区信息化建设。园区信息化建设要以改善园区环境、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为重点,抓好园区基础网络平台和集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政务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延伸网上技术市场,建立园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做好中小企业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和网上商务为主要内容的特色经济区域信息化建设试点,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

4.加快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产业。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低压电器、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通信设备、网络终端设备、电子教具、金融电子设备的生产规模和水平。依托低压电器、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园区,加大电子信息产品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我市企业的技术引进和产品转型,努力发展信息家电、高端通信设备、智能仪器仪表、新型元器件等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高的电子信息制造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结合我市软件产业的现状,出台落实鼓励、扶持软件产业发展政策,为软件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建立软件产业专项资金和导向目录,积极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性软件和应用软件(包括嵌入式软件)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鼓励、引导企业参与“双软”认证、系统集成认证等,提升企业档次和知名度。努力在几年内打造出几个优秀软件企业和一批软件拳头产品。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培育软件加工业,想方设法扩大软件产业规模。

此外,要做好信息产业的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网络服务业的经济规模、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和对策,并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促进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

加快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信息的吞吐能力,建设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各种应用系统。

1.加快建设城市管理、服务信息系统。要将信息化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宏观经济监测系统。要在已有的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加快建设包括提高道路、自来水、电、煤气等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程度的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设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和公共交通管理调度指挥智能信息系统;要在现有的养老保险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快建设集养老保险、失业救助、医疗保险、低保等内容的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完善教育信息化和“校校通”工程建设,开发、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信息库,丰富教育网应用资源,以满足学校及社会对教育信息不断发展的需求;在统计综合经济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宏观经济监测系统。研究制定地下信息管网的统一建设管理办法,杜绝地下信息管线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整合信息资源,建设城市公用基础数据库。城市公用基础数据库是开发各类城市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的基础。各部门必须打破信息垄断,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城市公用基础数据库。有关单位抓紧开展相关调研,提出建设方案和办法。

3.建立互联网络信息本地交换中心。按照“数字浙江”建设的任务要求,杭宁温要实现互联网信息本地交换。建立本地互联网信息交换中心,能提高互联网的访问速度,有利于各通信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我市互联网本地交换中心的组建,将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各运营商、民营资本投资、参股。互联网本地交换中心建成后,将运用市场手段调节互联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采取网间结算,使所有运营商都能从互联互通中得到相对公平、合理的利益。

4.建立CA认证中心。数字安全证书是企业和个人的一种网上身份标识,能有效地保证网上交易和信息传递的安全,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CA认证中心是负责发放和管理数字安全证书的权威机构。随着我市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全面推进,CA认证中心的建设工作已显得越来越迫切。要抓紧做好场地、经费、人员和设备的落实,保证在2004年底前投入运转。

5.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按照为民、便民、利民的要求,围绕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把信息化融入到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去,切实提高社区的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要运用信息技术改善社区的信息化服务设施和居民上网条件,建立社区信息网络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向居民提供劳动就业、养老保险、远程教育、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等内容丰富的服务。在社区信息网的基础上,完善社区管理功能,增强社区户籍、外来人口、市政、物业、治安、环境等管理的效能。2004年,重点抓好4-6个设施齐全、技术先进、服务周到的信息化建设示范社区和示范小区。

(五)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是稳步推进“金农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浙江农网”和“农技110“系统的建设,启动农村经济信息库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全市主要乡镇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和应用体系;开展以农村宽带建设和农村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充分重视、落实措施,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增强实施信息化的自觉性。各县(市、区)要抓紧建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机构,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工作网络,建立部门信息主管制度和联络员制度,及时沟通和协调信息化建设的有关问题;落实信息化专业人员和经费,确保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积极发挥专家委员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二)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

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信息化管理的办法和相关政策,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坚持政府先行,把政府信息化建设与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政府信息化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要把加强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坚持市场主导,确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杠杆,调动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市场规律推进信息化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强前瞻性研究,努力把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发挥好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营造机制的作用,逐步完善管理体制。

(三)建立信息化考核和监督机制。

信息化工作点多面广,涉及到各个部门。市政府将针对每年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落实相关责任单位和项目,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同时,积极引入激励机制,探索建立政府部门信息化工作评价体系,对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情况,从领导重视程度、组织体系建设、内部办公自动化与业务系统建设、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程度、向社会信息量、为机关提供共享信息量等方面建立量化指标,进行年度评比,表彰奖励先进。

(四)建立信息化及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为加大对信息化和软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一项信息化及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针对性地资助软件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资金主要扶持: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前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软件和应用软件(包括嵌入式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软件产品的出口加工基地建设、软件企业和产品认证(“双软”认证、CMM认证、系统集成认证等)等;配套支持列入国家信息产业部、省信息产业厅的重点发展项目。该项资金将分别以贴息、奖励、补助的方式对相关项目及企业进行扶持。

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

一、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武进区信息化建设发展情况简介

武进区很早就重视本地的信息化建设,早在2004年武进区就编制了《武进区信息化建设规划(2004~2010)》

2004年武进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以武进电信公共信息网、武进有线电视网两大网络为核心,以移动网、联通网为补充的宽带城域网已基本建成。

近几年,随着武进区新农村的建设和率先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农村“新三通”(行政村通光缆,自然村通宽带、通有线电视)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全面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形成了农村信息化管理、农业信息化服务、廉政信息化监督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有益局面;各类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不断延伸,为农民送上多渠道多领域的实用信息;本土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万家鲜”和“淘常州”作为其中杰出代表,受到老百姓的关注和喜爱;加紧建设肉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消费者实时提供所购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的重要信息。

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武进区委、区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智慧武进”的战略决策,“智慧武进”是武进建设的发展源泉和前进动力。通过几年的努力,“智慧武进”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立足于“智慧武进”的武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在近几年的建设下,武进区逐步建设了武进区“三合一”网络平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资三化”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交易平台、花木市场交易信息服务中心、企业信息化“SaaS”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于农村的信息化平台。

(二)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信息化建设政府支持不够

最近几年,虽然武进区在农村信息化方面有所重视,在财政上也有所投入,但是其投入的力度对比工业和服务业上的投入来说还是有巨大的差距。早在2004年武进区已经有了《武进区信息化建设规划(2004~2010)》,但是针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至今仍旧没有出台,这就造成武进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被动的前进,完全依靠上级部门的要求来建设。

近几年来,武进区政府开始大力对农村信息化投入,武进区“三合一”网络平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资三化”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农村信息化平台相继投入使用,且内容日益丰富,但是不能掩盖这些平台提供的信息分散不统一、信息数量少、信息不容易查询等一系列问题。

2.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设施和技术落后

最近几年,武进区农村信息化网络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由于覆盖全区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设完,尤其是在武进区西北的几个镇、村,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方面,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与其他先进地区和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最后一公里”问题长期存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网络、固定电话网络、移动电话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络等在内的信息网络以及信息化技术设备。虽然最近几年武进区加大了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但是与武进城区相比仍旧存在的相当大的差距,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开展,武进区农村电话普及率和广播电视覆盖了都接近了100%,但是农村的互联网络的普及率还是远远落后于城区水平,特别是一些农村困难户,一些子女住在城区的老年村民等对互联网仍旧是一知半解。武进区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基层政府的财力不足,无法保障和支持基层农村信息化的大量资金投入,像光钎入户等高速上网手段等在“最后一公里”无法连接到村民家,导致农村互联网络的带宽还很低。

3.农村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

“截至2012年12月底,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56亿,比上年增加1987万,增长14.6%,与2011年的8.9%相比,增速有所加快。截至2012年12月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3.7%,较上年提升3.5个百分点,与城镇互联网普及率(59.1%)仍有较大差距,相差35.4个百分点。” 农村农民的网民虽然增加很快,但是普及率仅仅只有23.7%,而且随着农村青壮年不愿留在农村,使得留在农村的人普遍年龄较大,对于新鲜事物互联网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因此,互联网对于普通老年农民来说新鲜的事物,并没能得到足够重视,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的大龄农民很少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变革。

农村信息化需要大量的青壮年来投入技术开发和建立信息化体系。然而年轻的有文化的有激情的青年在考入大学跳出农村后,都不愿再回到农村创业,而留在农村的年轻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往往都不高。从而忽视了农产品信息化所带来的商机。

二、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武进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随着武进区的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必然受到本地的社会、科技、经济、人才、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面就影响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素进行分析。

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第5篇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党和国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起点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全面推进沿海开发的新阶段,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有利于加快推动我市产业向创新型、集聚化、低碳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有利于我市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迈进,有利于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进,对于加快推进我市工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建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城市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当前,市以石化、钢铁、能源、装备制造等为主体的经济和以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体的创新型经济特征明显,两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逐渐起步,但与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两化融合的带动和渗透作用未充分显现,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发展重视程度滞后,创新能力、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发展环境、扶持政策与资金投入相对薄弱。以两化融合作为我市提升传统工业、夯实经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措施,统筹协调、加快推进的要求日益紧迫。

二、加快两化融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自主创新,立足我市产业特色和布局,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政府的政策引领作用,加强引导和扶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推进两化融合。

2.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信息化发展现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两化融合整体规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突破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循序渐进。

3.推广应用与管理创新相结合。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是推进管理创新的过程,要对企业原有的管理理念、方式、体系进行创新,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管理规范的组织和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挖掘信息化的潜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成与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具体目标:

1.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明显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集散控制系统(DCS)、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等信息化技术在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率达到70%以上。

2.新兴产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高速增长。新兴产业实现产值突破2000亿元。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年均增长30%以上。

3.工业产品电子信息化率有较大提高。机床、重型机械设备等电子信息化率提高到40%,消费用品的电子信息化率平均达到70%以上。

4.信息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自给率达到40%以上。

5.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节能的贡献明显增大,对减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加快两化融合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冶金、化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的应用、渗透、融合,促进传统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研发设计的融合。提高研发设计过程信息化水平,加大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编制(CAPP)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扩大应用面,深化应用领域,提高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效率,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产品构成的融合。针对我市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特点,将信息技术渗透到主要工业产品。采用专用集成电路(AISC)技术、表面贴装技术和嵌入式软件技术等推进传统产品信息化改造,实现产品精密化、小型化和智能化,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生产过程控制的融合。重点推广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分散控制系统(DCS)等信息技术,促进生产过程数据的即时采集和传输,完成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控和管理,故障诊断和分析,性能计算和控制,推进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引导冶金、建材、电力、纺织、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落实节能降耗措施,通过引进、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信息技术,改进生产流程和工艺,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减少物耗能耗,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经营管理、决策的融合。积极推动大中型企业应用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应用系统,提高企业领导决策能力和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全面提升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制定与企业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实现对资金、人力、物资、客户等信息的深度开发,使企业内研发、生产、供应、营销各环节相互协调配合,实现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和高效化。

(二)着力推进新兴技术产业化

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一是提升电子信息产业。促进信息技术与不同行业技术相互结合,培育新产业并发展壮大为高增长行业。努力在数字音视频、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元器件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通过信息化与船舶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医药业、商贸业等的融合,大力发展船舶电子、装备电子、医疗电子、商贸电子等新兴电子产业。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生物、先进制造等高技术领域的应用,加快生物医药、碳纤维、LED、薄膜太阳能、海上风电、IGCC、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新兴技术产业化,建设新兴产业基地。三是培育物联网产业。加快“感知”建设,以省嵌入式信息终端共性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整合资源,加强与、州、等发达地区的合作,重点发展射频识别设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集成和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产业,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物流、装备制造、农业、环保、电力等领域的应用。四是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创意产业中心建设,突出山、海特色和《西游记》文化,开发大型动漫、游戏及衍生产品,培育游戏、动漫特色品牌,推进三维仿真、宽带网络、设计协同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初步形成产业特色。

(三)着力推进软件产业规模化

以行业应用为重点,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软件园为载体,大力提升我市软件产业规模。一是优先发展软件服务业。推动软件服务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启动建设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软件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积极发展软件外包业务,逐步将软件服务外包的层次从信息技术外包(ITO)向业务流程外包(BPO)推进。二是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突出移动通信、汽车电子、数字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医疗电子、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积极发展成熟稳定的模块化软件和功能化软件。三是着力发展行业应用软件。重点发展服务于农业生产、企业经营管理、商贸物流、城市管理、电子商务以及教育、卫生、交通、金融等重点领域信息化的行业应用软件。支持本市自主开发的软件在政府、卫生、教育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扶持本市软件企业做大做强。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在资金、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软件园、七一六软件园的建设,积极支持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的发展。

(四)着力推进生产业现代化

全面推动信息化与物流、科技、商务、金融、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打造区域生产业示范基地。加快信息化与生产、消费服务的融合,重点提升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涵盖信息传输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的现代信息服务业。推进电子自动识别、无线通信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应用,推进商贸流通领域的信息化。推广应用B2B、B2C支付型电子商务等技术,鼓励企业链接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企业经营方式转变和商务模式创新。利用我市港口物流业迅速发展的优势,推动无线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自动识别和跟踪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管理各环节中的应用,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工业化的各个方面。

(五)着力推进公共管理数字化

加快电子政务和公共管理数字化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社会信息服务能力,是推进两化融合的基础。加强市县(区)二级政府网站建设,不断提升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共参与功能。整合政务骨干传输网,实现对政务网络的集约化管理与利用。深化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逐步建设市级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推动跨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建设完善信用信息监管、电子口岸信息监管、基础信息数据库等重点业务系统,加快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推动宽带网络、呼叫中心、IDC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面向企业的数据备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数字城市、数字社区、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健全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切实增强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四、加快两化融合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成立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市两化融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经信、发改、科技、财政、统计、商务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机制,明确目标责任和工作重点。完善政府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明确牵头协调单位,统筹规划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防止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和重复建设。制定《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市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行动计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以点促面,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政策支持,优化推进环境

强化两化融合的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落实国家和省扶持两化融合的政策措施,市县各级扶持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要向两化融合项目重点倾斜,推进应用建设和深化推广。集成技术改造、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等现有政策向两化融合倾斜。将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及软件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推荐目录。对我市自主开发的、经审定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并有重大推广应用前景的电子信息系统、产品和技术,应当纳入政府采购清单(目录),由政府采购,并逐步在全市推广应用。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技术改造,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研究开发费用等,按国家相关规定享受减免税政策。

(三)建设服务平台,提高创新能力

重点建设与产业发展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一是建立中小企业软件及服务(SaaS)平台。以产业集群区、产业特色园区为主体,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导向、企业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整合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信息服务商、行业专家等资源,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平台。二是建设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以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专业市场和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支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深化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整合上下游企业相关资源,加快发展供应链电子商务,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三是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港口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桥梁作用和部级保税物流中心的政策优势,整合大陆桥国际信息中心、口岸公共信息平台、政府公共信息和国际商务中心信息平台等的相关功能模块,建设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四是建设信息技术创新公共技术平台。依托大专院校、骨干企业,研究建立市级两化融合促进中心、两化融合重点实验室,为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建立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信息技术辅助设计、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等面向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共性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

(四)加强技术支撑,完善创新体系

加大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实验室、产业联盟和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推动“政企产学研金”的紧密结合,着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建立两化融合咨询、建设、运维、标准等专业服务体系,推动建立两化融合技术创新和服务联盟,形成政府、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共同推进的新格局。《两化融合典型应用方案与服务推荐目录》,促进服务与需求对接。

(五)拓宽培养渠道,壮大人才队伍

建立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多层次、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就业创业环境。推进两化融合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优先享受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骨干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大力扶持信息技术社会培训机构发展,推进培训机构与大专院校、骨干企业合作,建设一批人才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和交流示范基地,加大紧缺专业和实用人才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