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学习笔记

高中历史学习笔记

高中历史学习笔记

高中历史学习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笔记 过程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62-01

1 历史笔记的现状

大多数历史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笔记习惯的培养,但着眼点却只关注教师讲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对学生历史学习中思考、感悟、交流、讨论的笔记关注不够;只关注课堂的笔记,不关注整个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笔记,重视了“历史课堂笔记”,不重视“历史学习笔记”。从学生的角度看,很多学生仍然没有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把笔记当作任务、课堂笔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有较好笔记习惯的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仍是不少学生的尴尬境地。以下试结合我班学生的历史课笔记的几种类型作一简要分析:

1.1 标注教材型笔记

这类笔记做起来较容易,上课相对轻松,主要功能是帮助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很多学生选择这种形式的听课笔记,有划划写写在书页旁边的,有用不同颜色涂出相应文字的。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看,这种笔记方式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认真听讲的时间,又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批注学会看书,找出书中的关键词句和信息,对后续的复习也有一些作用。但整本书划划写写的,有时会重点不够突出。不能反映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方面明显不足。

1.2 知识结构型笔记

这类笔记基本上较好地囊括了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清晰而详备,也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有些教师喜欢用各种示意图、表格来呈现历史知识结构,相应的表格式、图示式的笔记在本质上仍是属于知识结构型的。)在课后历史学习和复习的某些环节中,可以用看笔记代替看教科书,达到“把书读薄”的要求。从笔记的过程看,这类笔记所花的时间较多,如果是随堂记录的,听课时必须非常认真。调查发现,做这类笔记的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形成习惯后,多数学生也不会因做笔记而影响听课;部分学生笔记速度较慢,需要课后结合教材和其他同学的笔记加以补充。这类笔记无论从历史知识掌握的角度,还是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都对学生历史学习有不小的帮助。但这种笔记仍是基于接受式学习的,往往对历史问题的质疑、探究明显欠缺,有待进一步改进。

1.3 问题重点型笔记

比较而言,这类笔记既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也记录了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不仅能反映听讲的情况,还能反映思考、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说明这类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听课很积极、思维很活跃,初步具备了探究学习的习惯。调查发现学生中这样的笔记比较少,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笔记知识点太少,参考答案记录不够,不利于阶段性复习。

综合考察以上四种类型的笔记,总体上还是基于听课的,体现的仍然是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历史学习方式。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看,笔记作为经典历史学习方法的功能发挥不充分,基于看书的笔记、基于思考的笔记、基于讨论的笔记、基于探究的笔记等都付之阙如,这方面做得最好的问题重点型笔记,也是浅尝辄止,效果并不理想。

2 开发笔记在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下的新功能

2.1 使笔记成为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载体

从笔记的功能看,要让笔记不仅成为复习巩固工具,还要成为保证听讲、启发思考、记录过程的载体。从笔记的内容看,要改变只记知识点、提纲、知识结构的传统,增加笔记的内涵,特别是要记录阅读所得、听课所感、思考所悟,反映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从笔记的形式上,可以设计符合自身特色的分栏目笔记形式,例如,可以通过知识结构、问题探讨、错题集锦等笔记栏目,记录历史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使笔记成为自己复习巩固的好帮手,也成为历史思维发展的成长记录册。

2.2 使笔记真正成为辅助学习的一种方法

很多历史老师规定上课必须记好笔记,有时还要加以检查,很多学生因此把笔记作为一项历史学习的“任务”来完成。有不少历史成绩好的同学笔记比较“随意”,有的根本没有笔记本,把很多重要的内容、问题标在课本上,但他们上课时从容听讲,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有些还在教科书的天头地角记了很多自己思考的问题,学习非常主动。这一现实告诉我们:笔记不在于形式问题,不要把笔记变成一项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都不必对笔记本的具体形式有硬性要求,不能被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束缚了手脚。历史学习的一项“看家本领”就是会记笔记,要从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笔记:包括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的关键信息,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发现的问题,如何记录思考和讨论中思维的火花……,笔记一旦成为习惯,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终身受用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笔记范文第2篇

在二次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制造“高分机器”的死板教学,被动学习,而是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历史知识传授的同时,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正确的、有创造性的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才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受益终身。

以下,笔者就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从而受益终身。在日常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总结中,笔者以为阅读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历史科目是隶属于文科系列,教材中概念少,讲述历史事实的课文多,再加上图画说明、注释等,这些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充分利用并发挥他们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为例,如果学生没有正确阅读课文,就很难对课文中的重要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可能会忽略而过,视而不见。所以,在教学之前,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地观看和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让学生搞清楚在这次的战争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通过指导学生有效地观看地图,从而真正认识到中日双方的战争形势以及清军全军覆没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理解,加深认识。

此外,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不可放任自流,而应加强指导,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的效果才会显著,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二、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提高知识梳理能力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中的重要一项,笔记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并且对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也有着相应的作用。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科不用做笔记,老师讲的知识点书上都有,画出来就好了。但是每到阶段复习或者总复习的时候就会感觉,书上的要点太多,零零散散,记起来太费劲,耗时耗力还低效,这都是因为课上没有跟着老师的思路、重点和难点做好笔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条理清晰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此外,为了保证学生的笔记质量,在学生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笔记一旦做好了,学生在复习时就能一目了然,明白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零零散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不仅能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指导学生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知识领域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多个方向和角度交叉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惟,读写讲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地成长。自古文史相通,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并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的形式进行记录和传颂。历史学科包含了文学、哲学、法学、美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历史学科广泛兼容性的特点,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地进行多元分析和教学。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地利用历史学科的广泛兼容性,将它与其他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学会融会贯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任何科目都是一样,我们学习它,就是为了让它为我们所用,历史也不例外。“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历史包含了前人的一切得失成败,我们学习它,不仅要正确认识它,还要注重总结和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与当今社会生活结合,让历史作为现实的借鉴、参谋、指导,做到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同时,教师应当注意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用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解决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实用功能,摆脱“历史无用”的困惑。

高中历史学习笔记范文第3篇

一、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

纵观历年的高考历史题,考察形式始终处于持续变化当中,并且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始终脱离不了最基本的教材知识,因此基础知识的复习相当重要,历史基础知识可以说是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源泉。

1.牢固把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源泉,历史教材是学生积累历史基础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解答问题能力的程度,因此学生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首先,学生要认真梳理教材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标准来梳理:一是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来梳理,这是最常用的方法,这个方法线索比较清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把教材熟悉一遍,然后准备笔记本,把教材上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务必要注意条理清晰,字迹整洁,认真整理之后保存好笔记本以便日后翻看,这项工作做完之后接下来就是按照笔记本的整理认真背诵,为了防止遗忘要经常翻看自己的笔记本。二是按照历史事件来梳理。这一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整合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敏感性。学生在进行这项工作之前必须认真听教师的讲述,课后经过自己的理解,对教材上所讲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整体认识,才能自己总结出全面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线索来整理: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事件的时间,历史事件的意义,历史事件的影响,历史事件的启示等。以辛亥革命为例,学生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先从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入手来总结,在笔记本上列出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的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梳理和总结,学生脑海里就有了一个整体框架,更有利于记忆以及理解。

2.灵活运用历史事实

有些学生平时记忆力很好,上课也能够认真听讲,课后也能够耐心背诵,可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类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只注重教材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教材知识的运用。高中历史成绩的提高不是单靠死记硬背来提高的,它需要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对历史有一个敏感度。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应经常做练习题培养历史思维,灵活运用历史事实解答难题。在做题过程中可以进行模拟演练,提高考场应变能力。在此学生要注意购买高质量的,口碑好的练习题来进行练习,不要搞题海战术,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另外,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除了要牢牢记住史实之外,还要注意学习反思,学生学习的不只是历史学科本身,还应当学习到用历史去说明问题。经常与教师和同学探讨历史问题,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运用历史事实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历史长效热点的复习

除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长效热点的复习也至关重要,根据历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命题人总是在基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再添加当时社会最热点的问题来出题,让学生运用史实来解答热点问题,学生把握当今长效热点已逐渐成为历史复习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1.搜集长效热点

随着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搜集手段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关注社会热点,利用报纸期刊,新闻媒体,电脑网络等手段搜集长效热点,并对这些长效热点进行分类整理,类别主要有:国内的长效热点,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环境,人口等,国际长效热点,主要涉及我国与外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交流等。

2.探讨民主法治

高中历史学习笔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 历史思维 培养 学习能力 提升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227

阅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来说也不例外。历史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见,历史思维的培养是以阅读为基础的。历史课程学习所需要的各项能力: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等,也都是通过阅读培养起来的。本文中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研究,从历史思维的培养和历史学习能力提升两个方面来探究阅读对历史学习的作用。

一、阅读对历史思维培养的作用

历史思维是指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思维。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因分数所占的比例较少,历史学科一直以来受到学生的轻视。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教师应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从而让他们花较少的时间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开学初期,我们通过问卷、谈话等两种方式对新生进行了阅读调查,发现如下情况:68%的新生没有自觉阅读的习惯,同时我们查看了这些学生升学时的历史成绩,大多分数不太理想,并对这部分学生中升学时历史成绩好的学生进行了相关历史问题的提问,然而答案不甚理想,通过交谈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只是在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考试过后脑子里根本没有历史知识。这些学生的历史思维可以说根本没有形成,他们不知道历史应该怎么学、学什么。其余32%的新生有自觉阅读的习惯,同时查看了他们升学时的历史成绩要远远高于没有自觉阅读习惯的同学,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抽查谈话,发现他们对历史知识有着自己的学习思维,能够前后联系,很好地分析出前因后果。这些学生的历史思维已经形成,并能够快速大量地阅读完我们的测试资料。由此可见,阅读是历史思维培养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对没有自觉阅读习惯的学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1.我们让这部分学生进行历史课本的阅读,他们读完指定的内容花费时间较长,并且抓不住课文的重点要点,不懂得怎样去做好自己的读书笔记。其中89%的学生看完一节课的历史课文需要20分钟左右,看后记在脑子里的内容寥寥无几,97%的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没有动过笔做过笔记。

2.在这些学生中87%的学生感到历史课本的内容太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记忆起来太难,容易混淆凌乱。70%的学生在阅读历史课本时,根本没有去注意其中的图表等原始材料。95%的学生不理解课本中的史料,无法根据已有的史料来进行回答问题。

3.在问及到考前复试一事,83%的学生考前以背诵教师划出来的重点来突击,考后几乎全部忘掉。

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差,使其没有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在阅读过程中无法把握历史材料,更不能对其进行很好的分析研究。要想让这部分学生学好历史,我们必须要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加强他们的阅读能力,从而培养其历史思维,让他们对历史感兴趣,知道历史应该如何去学、学些什么。我们要重视阅读对历史思维培养的基础作用,并逐步改善历史学习现状。

二、阅读对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作用

鉴于上面的调查分析,我们历史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应加以重视,并采取了可行性的措施:对学生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带着阅读目标去看历史课本;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利用课本原始材料,通过对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经过一个学期的阅读训练加强,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经过历史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强化训练,学生拿到历史材料后知道如何开展有目的的阅读,能够很好地从整体上去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很快地找出问题答案所在的段落及关键词句,对于事件的前因后果也有了清晰的认识等等。有目标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及时准确地抓住历史资料的中心、重点,对提高学习效果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经历过阅读训练之后,学生的阅读速度大大提高,对历史知识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他们主动地将历史学习范围由课内转向课外,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由于篇幅限制是有限的,对于更深更广的历史问题不能够详细地叙述,这时候学生主动去阅读与其相关的课外书籍,增进了学生对历史课本的理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大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为了证实阅读训练结果的正确性,我们又对这批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1.79%的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能够自主安排历史课程的预习、复习。在预习过程中记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课堂上找出答案;在复习时记下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找教师或同学帮忙解决。在预习和复习的过程中,他们都能很好地抓住重点、难点,且速度较之前也大大提高了。80%的学生都能在8-10分钟内完成一节课内容的预习和复习。

2.从学生的笔记来看,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再是单纯地抄教师的板书,而是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记录笔记。笔记条理更加清晰可见,通过他们的笔记就能串出一节课的基本内容,线索理得很清楚。他们懂得了由大到小、整体把握知识,知识形成体系易记不易忘。

3.57%的学生开始注重课本上原始史料的作用及课后材料题的思考。他们懂得如何从材料中找出答案、如何结合课本来回答问题。

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能力是我们历史教师教学的根本,阅读对历史思维的培养和历史学习能力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历史教师要将阅读的重任一直发展下去,帮助学生不断成长,获得更多有益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学习笔记范文第5篇

1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困惑

1.1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历史课虽然是文科高考的科目,但是学生认为历史是比较容易学的,只要考前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因此平时都很少花时间在这门功课上,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语数外三门功课上。如今的应试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们考高分,因此学生们为了追求高分数,一直都把历史放在次要地位,这就给历史老师教学带来了困境,老师辛辛苦苦地教,结果学生们都不重视,都没有花滴点时间在这上面,那如何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呢?如何能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新时代创造性人才呢?中国人为什么发展还是很难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人才培养制度存在很大的漏洞。

1.2高中生自觉性还不够高,缺乏自主性。如今高中生由于科目作业比较多,每天都有各个科目的作业,所以看到如此多的作业头都痛了,而且由于高中生怕苦怕累,不愿意做作业,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越堆越多。我们都知道高中阶段如果不做大量的题目而要想取得好成绩那是很困难的。有些学生自己不主动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即使是按时完成了也是敷衍了事,把答案一抄,交上去交差就是了。这是对自己和对老师都不负责任的态度。本来做作业方面就被动,而且态度又不好,所以对老师来讲真的很困惑。老师该如何去应对呢?现在的中学生说又说不得,家长又认为教不好学生是老师的事情而不是学生的问题。所以老师很为难。

1.3上课不认真听,也不好好做笔记,对老师讲的内容认为自己很懂了,笔动也不动。历史科同其它学科有所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他需要记很多的笔记。熟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好的记忆如果不用笔记录下来的话时间久了的话都会忘记。历史有很多知识点,需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过后看看。如果学生上课不记笔记的话那么如果只是拿个脑袋在那里,对于那些非常好的学生来讲的话也许行,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行不通的。有些即使上课认真做了笔记,但是在课后也没有去认真思考过问题,缺乏进一步学习。

1.4当今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课外知识缺乏,所以仅仅是靠教师上课的功夫很难得到快速提高。即使提高了也是应试教育下的学子,缺乏创新性人才。鄙人认为,要把历史学好来,只是书本上的只是是完全不够的,要学透学好来,必须增加大量的课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而大量的课外知识从哪里来呢?主要是从课外书籍,课外资料中获得。

2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老师在升学率这个考核指标的压力下,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考高分,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以下诸多弊端:

一是照本宣科式。备课时照搬照抄他人教案或教参中的目标,简单罗列几个知识点,上课时照本宣科,念完了事,学生感到索寞乏味。

二是机械教条式。在固定的框架里,一是一,二是二,学生有新的思想火花时立即予以否定,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评价缺少辩证的观点。

三是脱离实际式。课文内容一串串、理论观点一套套、板书文字一行行,让学生记笔记、背课本、做作业抄课本、课堂问答念课本。

四是放羊式。让学生自由学习,甚至让学生自己上课,教师不闻不管。导致脱离教学大纲,对学生的错误观点不予以及时纠正。

这些教学方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剥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大多只能按照老师设计的模式一步一步往前走,没有疑问。

3如何展开历史教学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之一。只有熟练运用课堂教学技巧,积极探索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方法,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要求。

3.1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是讲解新课题时,运用设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行为。“导入”就像是一出戏剧的“序幕”,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明确学习主题,并引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建立起与新知识的联系,自然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首先,导入的目的要明确、有很强的针对性,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设计导入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征与教学目标的需求,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依据。其次,导入应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导入必须建立起新课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是根植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之上的,教师的导入应建立在这些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顺利实现过渡。最后,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较高。教师设计导入时要尽量选择新鲜活泼的内容,讲究语言艺术,以使课一开始就扣人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

3.2讲授技能

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讲授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师对讲授内容要做全面的分析,理清思路,以便将知识系统地呈现给学生。课前准备并不是上课前的临时准备,而是平时要注意随时积累的各种相关知识,这样,讲课时才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教师讲授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深刻领会历史知识的实质。做到讲授概念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史实确凿可靠。上课用的语言也要严密、精确,能够准确表达历史概念。讲授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等实际出发,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对历史的科学认识,真正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对历史教材的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整理,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要做到既简练又通俗。教师在选择例证时,应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学习经历。尽可能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使他们容易把这些事物与即将学习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