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经济泡沫 典型案例 股市危机 行为经济 财富效应

众所周知,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我国的GDP尽管已位列世界第二位,但消费仅占GDP的35%,拉动经济非常困难,投资却已占到GDP的57%。在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投资有以下几个选择:放在银行里吃利息,炒股,炒黄金,炒房地产(一般是低端楼盘)。想多挣点钱的百姓,余钱又不是太多,往往首选就是炒股,或者炒低端楼盘。在当今经济发达的美国和日本,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而在中国,股市却是危机的晴雨表。美国和日本的股市,经历了许多年的风风雨雨,发展到今天的较为成熟的股市。拿美国来说,纳斯达克的成功是它中小企业创造力的成功,也是美国创新力的成功;而当下中国的创业版与它完全不同。

稳定的股市才是最好的股市。美、日也好,中国也罢,在他们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都有、或曾经有过理性和非理性的行为,本文先举美、日两个典型的案例,再着重从理论上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以美国为例谈经济行为中的理性和非理性

美国在经济大萧条(1929—1933年)发生之前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经济繁荣,这构成了美国股票价格膨胀的经济背景。首先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国家作为主战场,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削弱,而美国由于远离战场、却借助这场战争使自己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到1924年美国拥有的黄金储备占到世界的1/2。其次,由于拥有巨额的贸易顺差及大量的黄金储备,美元也处于持续的升值过程。

经济的繁荣首先提高了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人们开始更多地持有股票等金融资产,而随着资金不断地流入股市,股票的价格也节节上升,人们最初的投入获利丰厚,这又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股市的发展已经脱离了经济基本面,成为简单的“钱生钱”的纯粹的投机活动。到1929年最高峰时,美国1.2亿人口中有3000万人涉足股票投资。股市的持续上涨导致了人们对于资金的大量需求,而投资者本身的资金有限,这使得信用交易和股票质押贷款迅速发展起来。如人们进行股票信用交易所需支付的保证金比例只有20%,一些特殊客户甚至只要求10%的交易保证金,同时股票质押贷款也导致银行的信贷资金源源不断地输入股市。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此外,股市的“繁荣”又催生了大量从事股票投机活动的信托投资公司,它们也聚集了大量的投机资金,如美国一家资产仅为600万美元的信托投资公司,其持有的股票市值达到了10亿美元,这是其利用信用交易和银行信贷资金从事高杠杆股票投机的结果。这种投机的结果使美国股市的道琼斯指数由1922年的40点,暴涨到最高的1929年的384点。

股市的不断上涨,市值的极度膨胀使得社会资金难以持续满足投机活动对资金的巨大需求,资金约束不断加强。这种状况下,一些投资者的预期开始改变,股市也出现滞涨。一些偶然因素最终促成恐慌性的抛售,股市的崩溃不可避免,最低时的1932年,道琼斯指数仅为41点,最高下跌幅度接近90%。

由于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股市的崩溃造成了严重的银行危机,银行的损失又促使人们对银行挤兑,许多银行随之倒闭。在危机的四年间,美国倒闭的银行占到全部的45%,使美国的银行系统几乎陷入瘫痪。

银行系统的危机最终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由于股市崩溃,银行在遭受损失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信贷紧缩趋向,增加自身的流动性以应对可能的冲击,这种行为却加重了实体经济部门的流动性困难,企业支付也开始发生障碍,这反过来又导致更多的对银行信贷的违约,这样的恶性循环就造成整个经济的崩溃,虽然美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货币及财政政策,但效果非常有限,无法阻止形势的恶化。

二、以日本为例谈经济行为中的理性和非理性

日本金融危机的形成与美国的大萧条有相似的经济背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经历了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到1985年由于持续巨额的贸易顺差,日本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主要的资本输出国,同时日元也出现了持续的货币升值。巨额的外汇储备导致国内货币存量快速增加,并超出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大量资金开始涌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以追逐超额收益,这推动了股市和房价的不断上涨。历史有时总是惊人地相似,这种最初的盈利效应又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最初的投资活动也逐渐演变为纯粹的投机。至1989年末,东京日经指数在六年间上涨了近五倍,达到近39000点。

与当时的美国相比,日本这时的投机环境更为宽松,美国当时是禁止银行信贷资金直接介入股市的,信贷资金的流入主要是借助于某些金融创新,如通过设立证券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等附属于银行的股票投资机构参与股票投资,而日本是允许银行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并且实体经济部门也将巨额资金投入股市,如丰田、松下、索尼等日本著名公司当时均从中获得了大量收益,有些公司的投资收益甚至大大超过经营利润所得。这造成大量的信贷金流入股市,既包括银行资金的直接流入,也包括从企业投资渠道的间接流入。

虽然直接崩溃的诱因不同,但同历次泡沫一样,其总是不可持续的,尽管时间有长有短。1989年底,日本股市开始经历长时间的下跌,最高跌幅也超过了80%,这造成社会资金的大量损失,1992年由于股市下跌而形成的减值准备占到当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90%。银行也因此形成大量的呆坏账。1992年银行由于股市下跌造成的坏账损失达到1万亿美元,这带来银行流动性不足及相应的信贷收缩,至1997年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下降了89%,对个人贷款下降了54%,企业的融资规模也下降了50%。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重组

中图分类号:F830.27;DF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3

一、引言

按照中国证监会官方定义①,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指上市公司及其控股或者控制的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之外购买、出售资产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资产交易达到规定的比例,导致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资产、收入发生重大变化的资产交易行为。

关联方,又称关联人,可以是关联法人,也可是关联自然人,其在成文立法上的依据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以下简称“《企业会计准则》”)以及最新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三者尽管在范围界定上有差异,但大体原则一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界定,判断是否构成关联方的标准在于,是否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受同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②。监管机关在目前的投行业务监管实践中倾向于做扩大化解释,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界定的关联方仅作为最低标准,按照公司法只要是可能作为利益倾斜的关系都是关联关系③。

在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与关联方重大资产重组(以下简称“题述重组”)进行规制的主要包括中国证监会所发部门规章《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相关配套文件,以及交易所所发《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信息披露工作备忘录》等。目前中国证监会对此类事项给与了关注,要求董事会、独立财务顾问与律师应对重大资产重组是否构成关联交易发表明确意见,如构成则独立财务顾问与律师还须对上市公司非关联股东的影响发表明确意见④。总的来说,该等立法规制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上。

过往专题研究上市公司关联方重大资产重组的文献有限,相对有价值的如朱小平、刘丽华(2001)、吴渝(2007)、芮鹏(2007)、熊斌(2010),着眼点主要在动因及绩效研究,且研究方法主要为逻辑归纳推导、统计数据分析。

本文试图运用法经济学范式分析及评价中国证监会的该等立法规制是否合理,并基于成本――收益理论建立量化模型,试图辨明:(1)影响题述重组的要素有哪些;(2)在何种区间内控股股东意欲推动交易或不愿交易;(3)交易对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及控股股东等有益或有害。

二、法经济学研究方法简述

“Economic of Law”与“Economic Analysis of Law”,国内翻译时采用“法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法与经济学”、“法律的经济分析”、“经济分析法学”等译法,均指发轫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融合了经济学与法学的学术流派与研究方法,在本文中均以“法经济学”指称。用理查德.A.波斯纳给法经济学下的定义,法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而且主要是运用价格理论(或称微观经济学),以及运用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他有关实证和规范方法考察、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的学科⑤。

与纯粹的传统法学相比,法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中采用了经济学的若干分析理论方法。

“理性人假设”作为经济学的基石假设,经济学中假设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一个体均具有充分理性,均以通过最小经济成本,追求本体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并且个体的理性选择进一步导致了集体的行为结果。

由于在纯粹法学研究中,判断良法或恶法的价值标准往往是正义、公平,而该等标准难以测量,而在法经济学的规范研究中,效率成为判断法律优劣的重要标准,而这一标准可以量化的,因而比起法学诸家的抽象争论,法经济学的计量分析显得更脚踏实地。在对法律制度效率评估方面遵循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准则,即赢利者可以对损失者进行补偿,而非现实绝难实现的帕累托最优原则。

西方主流法经济学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作为基础,以效率、效益等经济学价值作为评价法律的标准,常用的分析工具是成本――收益分析、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

三、交易架构、研究方法及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交易架构概述

在题述重组中,经简化,常见的交易架构主要有两种。

在下文的架构图及模型中,我们用以下简称指代交易各方:

L=上市公司(Listing Company)

CS=控股股东(Controlling Shareholder)

MS=上市公司中小股东(Minority Shareholder)

B=受同一CS控制的全资子公司

交易架构一:L与CS直接交易

交易架构二:L与B交易

就以上图示需说明:

1.现实中,CS可能即是实际控制人,也可能CS其上还有数层才穿透至最终实际控制人。为简化模型,本文中假设“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为同一主体,本文中均以“控股股东”称之。现实中如中间还存在层级,则各层中的MS还应按照所持股份比例分走投资收益,或承担损失。

2.在交易架构二中,我们仅假设交易对手B为CS全资子公司的情形。在现实中,B如存在其他中小股东,则B的其他中小股东按照所持股权比例分走投资收益,或承担损失。此外,现实中情况往往更为复杂,如上市公司的交易对手也为上市公司,例如笔者作为券商律师参与的中国医药换股吸收合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配套融资的交易等。但简化后与本文模型实质无异。

3.上市公司受益模型

本模型与“控股股东侵害上市公司模型”分析一致,此处推导省略。

在本模型下,无论L与CS交易还是L与B交易,无论L是低买还是高卖,L与CS所获收益均相同:

TRL=RS-C+PD

TRCS=TRB=RS-C-PD

TRCS终=(RS-C+PD)+RS-PD-C=(RS-C)-PD

结论:此种情形发生在CS欲通过利润转移,拉升L业绩,以实现L配股等达到更大利益时,因此CS往往愿意自身承担暂时损失,而只以L是否受益为唯一考量,因此只要RS+PD>C时就会选择交易。

四、结论及建议

(一)交易动因的核心变量

影响控股股东决策是否让上市公司进行关联方资产重组的核心变量为交易成本与规模收益,一般只要双方的规模收益超过成本,控股股东就有推动交易的动力。

(二)上市公司与中小股东受益与受害可能并存

相对于单纯为获得规模收益的资产重组,现实存在资产实际价值与交易价格存在非公平偏离价差PD(Price Discrepancy)的情况,其实质为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的相互利润转移。其一为控股股东侵害上市公司模型,如2001年三九医药高买三九生化资产,控股股东在决策时可能只考虑自身最终收益而导致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受损害;其二为上市公司受益模型,现实中更为普遍,常发生在控股股东欲通过利润转移提升上市公司业绩,以实现保壳、实现配股收益等目的,此时控股股东只要能保证上市公司收益即会推动交易。

(三)目前立法原则合理,细节还须完善

根据模型分析,可知题述重组可能使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受益,也可能因控股股东控制而受损。体现在立法上,有效率、低成本、高收益的关联方重组不应被否定,笔者建议监管方应实行“严格监督、适当放行、惩处恶意”的原则。笔者认为目前中国证监会以关注题述重组的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规范体系原则上是合理的。但是,鉴于相关法规文件中规范性条目较少,建议着重关注RS、PD、C的合理性对关联方重组进行审核,在技术层面上进一步完善法规构建。

(四)严控PD,即关注交易资产定价与其他利润转移手段

本文以三九医药关联方重组为例,介绍了题述重组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在交易资产定价上做文章,建议监管机关应给与资产评估机构文件、重组报告书交易文件以特别重视,核查资产定价是否可能造成上市公司受损。此外,现实中在关联重组中利用会计处理等其他方式进行利润转移的情形仍然存在,监管方也应知之、罚之。

(五)做大RS,即鼓励优质关联方资产重组

根据笔者项目经验,RS的预测主要体现在“资产重组暨关联交易报告书”等交易文件的“交易合理性分析”、“盈利预测”、“董事会讨论与分析”等章节,鉴于操作中RS的故事讲法有若干种,建议监管机关剔除浮华、究其真实,保证过审的关联重组真正有利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并使中小股东利益得到保护。

(六)规范配股,追其前世今生

控股股东为配股等再融资目的,通过转移利润做高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本文模型已分析。查源头堵溪尾,中国证监会在审核上市公司再融资时,需关注其上市公司在报告期内的利润增长真实原因,防止大股东通过非公平利润转移方式借配股渔利,上市公司短期内业绩好看,却容易在配股后“变脸”,导致中小投资者遭受不公损失。

注释:

①参见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二条。

②具体参见《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

③例如2012年保代培训中中国证监会发行部一处段涛的业务培训讲话即再次明确该原则。

④参见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第二十条。

⑤[美]理查德.A.波斯纳.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中文版译者序言3-4,16-28.

⑥吴忠军.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财经,2002(6):65.

⑦本文假设交易双方规模收益RS相同。

⑧本文假设交易双方交易成本C相同。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A.波斯纳.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2]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3.

[3]吴忠军.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财经,2002(6).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股票市场;经济增长

一、理论综述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晴雨表,即股票市场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近年来,大量的经济学者对我国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了实证分析,这些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影响经济增长的各个方面,比如流动性,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以及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等。这样股票市场通过影响这些方方面面进行起到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由于股票市场分散风险和提高流动性的作用,使人们的储蓄动机下降,从而不利于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例如杜启明(2006年)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结果表明,股票融资每增加1%,产出只增加0.109%,从而论证了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本文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的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

二、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取

经验上来说,股票市场的发展主要通过股票市场的规模及其流动性表现出来。根据Levine和Zervos(1988)提出的理论,用市场的资本化率来反映股票市场的规模大小,表示为capitalization

市场资本化率=,资本化率越大,则市场的资本化程度越高,说明该市场动员资本和储蓄的能力就越强。

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则主要是通过交易率和换手率这两个指标来反映的。

由于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具有前瞻性,当市场与其未来经济形势走强时,就会导致当期股票价格的上涨,股票交易活跃,因此交易率升高。这就会造成即使没有交易数量的上升或加以成本的下降,交易率也会上升。股价上涨同时也会导致资本比率增大。为了度量股价影响作用,就必须同时考察资本化率和交易率指标。

除此之外,考虑到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背景,本文在分析中引入股票市场依存率,它是用股票市场筹资额与GDP的比率来测定经济的增长对股票市场的依赖程度,用dependant来表示。

2.回归分析

拟合多元回归模型:

拟合结果如下表。由该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所有的解释变量都是统计不显著的。

调整R2=0.3780,F统计量=2.5196,F统计量的P值=0.1497由于所有的解释变量都不显著,根据经济计量学的建模原则,对上面的模型进行修改。故拟合如下模型:

得到的回归结果分别如下表2,3,4所示:

3.实证分析

由上面的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明显的看到:

(1)股票市场的总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因为其适应模型的调整拟合优度仅为37.8%,并且所有系数拟合得到的参数值的T检验都是不显著的,联合检验也不显著,这就说明中国的股票市场从总体上来看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非常弱。

(2)市场资本化率与GDP的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则表明股票市场的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3)作为体现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指标,换手率与GDP的增长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另一指标交易率却与GDP的增长率之间有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4)综上所述,中国的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而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对经济的增长有着负面的影响,这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截然相反。

三、我国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显著的原因探讨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表现出不利于经济增长这一特殊性,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股票市场正处于转型中,其功能定位,市场结构还不完善,市场效率较低,因而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得股票市场没有对经济的增长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根据2004年的数据,国家股占总体股份的46.8%,法人股和其他股占到37.2%,流通股(包括A股和B股以及H股)总共占到不到4O%。由于国家作为股权持有人,由谁来行使这个权力十分不明确。这种多元化的评价目标以及实际权力人的缺位使得国有股权很难实现其分散和降低风险,提高流动性的功能。综上所述,占股票市场近一半份额的国有股不具有优化公司治理的功能,股票市场的优化治理结构功能大打折扣,从而对经济的增长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四、完善我国股票市场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完善股票市场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我国的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要完成我国股票改革的大业,首先必须明确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从根本上加快我国股票的改革进程。其次要深化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是21世纪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这一变革终结了股市的漫漫熊途。然而,一轮牛市疯狂之后的现在的股市又陷入一种僵化局面,制度设计的缺陷性再次暴露无遗。再次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法律体系以及监管制度。任何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都有自己成形完备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和约束股票市场的发展,从而使得股票市场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最后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市制度,优化股票市场结构,从而更好的发挥股票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evine,Ross.Stockmarkets,banksandEconomicGrowth[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8,88:537—558.

[2]韩延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世界经济》.2001.06.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范文第4篇

【摘要】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对宏观调控的要求不一样。在一个整体框架下研究分析影响经济周期的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宏观决策,来保证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论文回顾了经济周期的发展历程,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周期的验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研究了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并重点探讨了经济周期与股市波动的关系。最后,结合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日趋复杂重要的背景,在对不确定性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经济周期与股市波动传导机制的概念模型。

【关键词】经济周期;股市波动;相关性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

经济周期是国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展或收缩为标志,分为繁荣、衰退、萧条与复苏四个阶段。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阶段。由于国民经运行的驱动因素不同,每轮经济周期的内涵不同,持续的时间通常会在2―10年不等。而且在不同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出发点不尽相同,因而经济周期对股市的影响也会千差万别。

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存在往往会引起经济扩张与紧缩之间的更迭往复,并以国民总产出、总收入等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变换外显出来,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特征。经济学将这种现象称为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波动现象可能会影响到宏观决策,进而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的稳定发展。

二、股市周期波动分析

股市周期是指股票市场长期升势与长期跌势更替出现、不断循环反复过程。一个股市周期大概经历四个阶段:牛市阶段-高位盘整阶段-熊市阶段-低位牛市阶段。股市周期波动从总量和增长率角度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在总量角度上称为古典型周期波动,它仅仅反映股市牛市熊市交替变化,是一个简单的涨跌大趋势比较。另一个类型是根据增长率定义的,是增长型股市周期,反映股市收益率的扩大和缩小。股市周期波动就是股票市场上股价上涨与下跌的交替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股市周期运动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涨跌趋势更替,而不是短期内股价变化;第二,股市周期运动从整体角度讲,不是个别板块,单只股票走势运动;第三,股市周期变化指股市基本大趋势存在上升或者下跌,趋势已经稳步出现,不是局部上升或者下跌就认为出现新一轮周期;最后股市周期性运动是指股市在运动中性质的变化,即由牛市转为熊市或由熊市转为牛市,而不是指股价指数单纯的数量变化。

三、为何研究经济周期相对于股市的影响

一般说来,在经济繁荣时期,生产扩大,公司经营情况好,利润增加,人们预期股票所带来的收入会增多,于是争相购买股票,股市行情看好,价格上升。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大量商品找不到销路,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整个生产和流通领域都处于瘫痪和混乱状态,企业利润减少,加之信用失灵、银根紧缩、利率大幅度上升,从而引起股票行市下降。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倒闭企业的残存资本无法投入生产而流入股票市场;经济不景气,借钱开办企业者少;利率下降,股价逐步上升。在经济复苏时期,企业投资增加,商品价格上升,企业利润增加,生产逐步恢复,这时股价上升。

四、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的不同步性

经济周期对股市的决定作用是内在的、长久的和根本的,但这并不代表两个周期是完全同步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股市的波动也存在自身的特有规律,在实际运行中,股市周期反映经济周期有着独特的特点,从而造成了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甚至背离的现象。原因在于,股市投资具有一定的预期性,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均包含着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因此,往往在经济过热还未滑坡时,股市先下跌;而在经济触底,还未回升时,股市先反转。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这一特性往往是从两个周期的同向运动与反向运动等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1)经济过热,股市下跌(反向);(2)经济收缩,股市继续下跌(同向);(3)经济触底,股市上涨(反向);(4)经济回升,股市继续上涨(同向)。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1)针对国家频繁政策救市,过于干涉股票市场来说:政府应该发挥辅助作用,而不是控制股市发展,使股市按照自身规律合理发展。如果股市出现异常波动,要及时准确查明原因,是否需要救市,或者只是市场经济正常波动,然后采取适当措施。在出现大偏差时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对股市进行调整,在制定政策时要分析此政策是否对股市过激影响,对投资者心理变化有多大作用,然后再决定宣布救市政策。政府政策机制应该通过市场传导机制,作用于股市,而不是直接干预股市,导致井喷或者暴跌。

(2)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上市公司要坚持结构改革,建立合理的上市制度,对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监管,防止质量偏差。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完善保荐人制度,在推出新机制时,要推出适合措施,保证机制运行。如推出新产品,就要有相应的交易机制与其相结合,这样股市发展阻碍减小,降低交易成本。上市公司要建立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对外公布及时准确信息,做到不误导投资者,不随便散播虚假消息。对内幕消息进行监管,提高股市透明度,定期对外披露财务状况。

(3)针对投资者提出建议。对个人投资者要调整投资观念。我国股市存在大量短期交易行为,不利于市场稳定。对于机构投资者,要优化公司治理,从内部增加公司竞争力,提升公司质量,这样证券市场总体水平会上升,证券市场功能就得到充分发挥,证券市场逐渐正常运作。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周期与股市波动关系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单向影响。当前,世界经济前景依然具有不确定性,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债务风险继续积聚,受美欧等国经济、社会等因素制约,债务问题在短期内很难缓解,全球经济增长缺乏动力,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面对复杂多变且具有不确定性特征的经济形势,要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增长,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当前经济的发展形势,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对待经济周期与股市兴衰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沃特林.看好全球股市的三个原因[J].经济导报,2010(26)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范文第5篇

一、我国股票发展概况

中国股市经过22年的发展,逐渐发展壮大,上市公司从最初的13家到2011年底的2300家,股票市值从1992年12月的1048亿元上升到2011年12月超过25万亿元。我国股市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我国股市的波动性较强,历史上出现过几次重大涨跌,尽管给部分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盈利,但更多的是带来巨大的亏损,特别是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

二、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因素分析

(一)宏观经济周期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经济周期是指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活动总水平扩张与收缩交替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经济快速扩张因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或消费约束而出现经济收缩,经济收缩又因资源供给充裕或者消费需求拉动而重新进入经济扩张,周而复始,不断循环。通常,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一繁荣一衰退一萧条。经济周期主要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两个方面影响股市的走势。

当宏观经济走出萧条期,开始复苏,进而趋向繁荣的时候,企业的经营环境逐渐变得宽松,社会有效需求逐渐增加,企业开工率增加,出现企业产销两旺情景,企业利润率出现相应提高。此时,作为行业代表的上市公司,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断转暖的情况下业绩出现大幅增长。公司业绩的增加,公司每股收益开始增加,这时原来的估值体系出现变动,需要重新评估,公司股价也随之出现趋升的局面。

反之,当经济周期由繁荣趋向衰退,企业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业绩出现下降,加上投资者看空后市,资金纷纷离场,出现股票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现象。从而引起股市人气低迷,交投清淡,股指连连下挫的熊市行情。

(二)股市供求关系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股市涨跌的短期决定因素是股市的供求关系。股市的供给主要是指股票的供给,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数量,而股市的需求主要是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也即是股市的资金供给。

我国股市历史上几次重大的行情的演变都是由短期供求关系的改变导致投资者心理预期产生改变而出现转折。2001年开始的持续五年大跌的导火索就是当时国家为充实社保资金所进行的国有股减持,其采取不合理的方式、价格,导致短期供求严重失衡,投资者纷纷卖出离场。2005年,当时连续几年的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储蓄越来越多,投资者投资欲望不断增强。加之当年国家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免征农业税;降低印花税;新《公司法》和《证券法》颁布实施,加大了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力度,并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股改开始,出现了一年的新股上市和再融资暂停现象,这些都造成股市供求关系的改变,并最终引来历史性的大行情。2007年十月份开始的大跌,价值高估、价格严重背离价值是决定因素,但供求关系的急剧改变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原因,2007年,沪深两市共融资8000亿左右,融资额全球第一,股票大量供应。2008年1月20日晚间,中国平安公布的史上最大融资方案:增发10亿A股加400亿分离可转债,折合当时市价约1600亿元,对投资者心理造成重要影响,从而诱发股市大幅度的快速下跌,加上金融危机的助推作用,上证指数跌幅达73%,具全球第一,投资者亏损惨重。

2011年以来,融资金额截止10月18日止已经达到了6312.38亿元,股票供给源源不断,投资者纷纷离场,股票供求失衡,这也是A股持续低迷重要原因。加之日本大地震,欧债危机,中东“阿拉伯之春”等影响,全球股市都处于下跌行情,但是中国股市的表现尤为严重。

(三)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股市的影响

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之一。财政政策对公司投资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行为来影响经济,并进而对股市波动产生影响。

政府的税收政策首先影响企业利润,进而间接影响股市波动。政府减少对企业所得税征收,能有效地减轻企业的负担,增加企业的利润,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2007年通过新的《企业所得税法》,降低了所得税税率和统一了内外资所得税税率,为企业减税很多,增加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再有增值税改革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实际利益。政府对个人所得税征收起征点的提高,可以使居民获得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起到刺激消费、增加产品需求,间接增加企业利润。这些都对股市的上涨产生促进作用。而如果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紧缩的调控,增加税收,则取得相反的效果。

政府购买行为也是首先影响企业利润,进而间接影响股市波动。如果政府增加开支,刺激经济,则会增加企业利润;政府减少开支,则对企业产品销售不利,从而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2008年底,国家“四万亿”的投资计划,极大的刺激了经济,并造成股市出现大幅度上涨。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也是国家宏观调控、干预经济的重要政策。它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影响利率的变动,从而间接调节消费者的需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既能刺激私人投资,又能刺激消费,使企业生产和劳动力就业增加。这时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增加企业利润,就业增加,整个社会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股市资金增加,能够促进股市的活跃。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高启的时候,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企业生产降低,减少有效需求。这时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减少,失业增多,整个社会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降低,股市资金减少,也就使股市出现下跌行情。

(四)国家的产业政策对我国股市的影响

产业政策主要是国家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支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组织合理化的决策。它具有引导并保证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国民经济总量实现平衡的作用。产业结构政策将直接在个股的涨跌上反映出来。国家扶植的产业,国家将提供较较多优惠扶植政策,相关产业发展较快,其中的公司利润增加幅度也将较快,从而促进相关上市公司股价的上涨;而国家限制的产业,将失去优惠扶植政策,相关产业发展受到抑制,其中的公司利润增长也将放缓,相关上市公司股价的上涨也将受到抑制。所以,进行股票投资要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2009年开始的医疗卫生改革,国家对医药行业的发展给予极大的政策优惠,医药产业的股票都出现2倍左右的涨幅。

(五)国家汇率政策对我国股市的影响

汇率是指两国不同货币之间的比值。国家可以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调整汇率的变化,以引起国际收支、国际贸易的变化,进而影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关系,最终达到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预期目标。这是运用汇率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因。

汇率下跌时,会使进口消费品和进口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并带动国内同类商品和有关产品的价格上升。同时,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也会相应地减少国内市场的供给而使需求相对增加,从而引起价格上升,促进相关行业股票价格的上涨。相反,汇率上升时,价格就会下跌。特别的是汇率的上升会提高国内资产用外币表示的价值,从而促使不动产价格和金融资产的增值,促进相关行业股票上涨。2005年7月开始的汇率改革,人民币一路升值,使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公司的股价出现大幅上涨。

(六)投资者心理作用对股市的影响

股票市场是由投资者组成的,不管是机构投资者还会个人投资者。股票市场的波动体现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投资者对事件的反应,是广大投资者对事件将会如何影响他们的未来的认识。

由于心理效应的影响,投资者可能出现不理性的行为,从而引起股价的波动。投资者的心理效应主要表现在过度自信、与投机心理、从众心理与羊群行为等方面。过度自信,是指人们过分高估自身能力和所具备的知识,认为股价会沿着自己想像的方向运行,而一直拿着股票,结果造成重大的亏损。与投机心理是指人们进行股票投资就是本着零和博弈,非赢即输,不做充分的投资分析,怀着侥幸心理进行投机操作,结果造成股价的异常波动。从众心理与羊群行为指的是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他投资者的影响,其他投资者购买什么自己跟着购买什么,结果造成跟风操作,股市波动幅度增大。

(七)中国特有的政策市

我国股市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是由政府主导,在政府控制下,为配合国有企业脱困改革而建立起来的。表现为股票市场的走势受政策因素影响极大,政策性风险特别是行政性政策成为股票市场的主要风险。这与国外成熟的股票市场状况有很大差异。

我国政策市的表现:

1996年至1997年,政府因为担心经济泡沫以及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对热火朝天的股市实行强行打压政策,政府连续出台:《关于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若干问题的通知》、《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关于坚决制止股票发行中透支行为的通知》等,但没能抑制股市上升。然后《人民日报》刊登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后面股市出现大幅调整。

1999至2001年政府为了解决通过膨胀和国有企业三年脱困问题,政府一致强调要积极利用股市刺激内需和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结果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出现了连续两年的大牛市行情,并创历史新高。

2001年,当时国家为充实社保资金所进行的国有股减持,其采取不合理的方式、价格,导致短期供求严重失衡,投资者纷纷卖出离场。在国民经济连续几年高速增长的情况,股市出现连续几年的大熊行情。

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和人民币汇率改革,催生了历史性大牛市。

另外国家还经常利用印花税、控制新股发行速度、控制信贷规模等政策来调控股市。我国股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慢慢成熟,各种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政策市的痕迹越来越淡化。

三、结论

本文从宏观经济周期,股票供求,投资者心理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这几个方面都是对股票市场的波动有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认真研究这几方面的因素,特别是要对重大的经济政策将要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以确定重要投资时机。

参考文献

[1]黄汉东.投资者心理效应与股价波动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1).

[1]胡荣才,龙飞凤.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的新特征[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0(3).

[3]贺强.当前我国股市供求变化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