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范文第1篇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儿童发展心理学范文第2篇

1、心理活动及行为调控能力逐渐增强。5一6岁的幼儿较3一5岁的幼儿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了白己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卜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2、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学前期儿童的无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怠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3、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井需要培养。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幼儿期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已经开始超脱现实,在记忆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但它还没有能够深入现实,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即想象无预定目的,需要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的土题不稳定,内容比较零散:3-5岁的儿童只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5-6岁的儿童就不一样了,例如:听故事,人班儿童对听过的故事不感兴趣,而小班则不然,他们对“小兔乖乖”、“拔萝卜”等故事百听不厌。到了人班,幼儿不仅仅满足想象的过程,开始追求想象的结果。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在活动中出现了有日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土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土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说,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

幼儿的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儿童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积极想象。例如对于人班儿童,老师可以发给他们一张画着很多圆圈的纸,请他们把这些圆圈改画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图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有意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另外,按土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也是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

4、高级情感开始发展。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土要有:道德感、美感及理智感。道德感是由白己或别人的举动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儿童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不但关心白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例如,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的美的体验,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幼儿初期仍然土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等产生美感。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比如,对拖着长鼻涕的样子感到厌恶,对于衣物玩具摆放整齐产生。

儿童发展心理学范文第3篇

音乐教育 心理发展 心理素质

一、音乐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音乐,音乐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根据有关的专家研究表明,经常聆听音乐可以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一些音乐还能调动儿童认知新事物的热情,提高他们对探知未知世界的能力。因此,音乐教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尤其要注重儿童音乐情操的培养。

音乐艺术本身就具有娱乐性,这可以引起儿童的兴趣,促使其积极的参与到音乐教育的学习中来。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音乐的娱乐性来教导儿童在娱乐的过程中边学边玩,既可以增进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还可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这种快乐的音乐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儿童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并满足其精神成长的需求,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儿童的教育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发展,以音乐教学为起点,可以提高儿童对各种未知知识的好奇心,促进其不断地追求新的发展。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可以促进他们心智的成熟,练就坚强的心理素质,为成为国家栋梁奠定过硬的心理素质。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音乐教育的关系

由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并不成熟,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变得稳定。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好儿童心理的特点,使其充分融入到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因为教师在儿童音乐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儿童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激发出儿童内心对音乐的热情及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培养儿童优良的心理素养和高尚的音乐情操。

1.儿童的想象力思维与音乐题材的关系

想象力就是指人的大脑对现有现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建一种新的形象的能力。这虽然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但由于儿童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不多,对于新鲜的事物,他们总会用想象在脑海中去描述这些事物。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选取能够易于被学生理解的音乐题材,使他们能够尽快理解音乐所表达出的意境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儿童聆听的儿歌以及欢快的民族歌曲等,使得儿童的想象力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经过这一过程后,对于其他的音乐作品就能要很快了领悟到音乐的精髓所在。

2.儿童的情感和意志与音乐情景的关系

儿童的情感和意志是儿童心理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好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因素。儿童时期是培养音乐素养的重要时期,这时期儿童较容易接受单纯的音乐学习。因此,教师在教授儿童音乐的过程中,要注重音乐的情景能够被儿童接受,选择一些适和儿童欣赏的音乐,逐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好感。例如,一些会令人的情绪起伏较大或者比较激昂、消沉的音乐都是不适合儿童。教师还应该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理解的音乐氛围和教学环境,这样能够使得儿童较为耐心的接受音乐的学习,增进学习音乐的热情。

三、儿童音乐教育中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

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儿童的心理特点,为了实现这种教学目的,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以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要求。

1.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因材施教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他们接受事物的能力也不一样,因此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授儿童音乐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儿童都能获得良好的音乐教育。首先,应对所有的儿童进行快乐的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音乐的学习;其次,针对每一个都具有独一无二个性的学生,老师要懂得体贴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最后,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音乐教学的学习。

2.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基础。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进他们对音乐的热情,激励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情感。教师在步入教堂时可以带着微笑,把愉悦的心情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尽快进入良好的音乐教学状态。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信息,都会被儿童敏锐地感觉到,使他们能够从老师愉悦的外表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信任和理解。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是孩子们喜欢老师,也喜欢音乐。这有助于儿童学习音乐的心理日渐成熟,使他们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愉悦感,进一步增进他们对音乐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无限动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儿童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在这一阶段,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儿童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他们心理特点和审美特点的音乐教学方案。这样才既能把握好儿童的心理特点,又能提供他们的音乐素养,对于儿童其他情操的培养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亚楠.浅析音乐教育中如何培育儿童良好的心理素养\[J\].中国社会科学,2010,(2).

\[2\]李杰.关于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5).

儿童发展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材 儿童心理 发展趋势 教法

数学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基础学科,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同样紧密联系着,如生物、地理、化学、建筑等。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各国都非常重视小学数学教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国家到地方编写了100多套的小学数学教材,同时不断探索和创新小学数学的教学手段。多年的教材内容改革大体上经历了“重视计算、强调实用――注重基础、培养能力――精减、增加、渗透――注重实践、加强应用”的发展过程。在2014年9月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改革,本着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原则,在教材结构上把分数和小数部分较难的知识点往后移;教材内容上,根据教学实际完善知识讲解中的细节;思维方法上通过增加情境图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吸收。但是历次小学数学教材和教法的改革都侧重于具体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变,忽略儿童心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导致教材和教法不断改革,力图减轻学生的负担,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被忽略,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大,与教育宗旨相背离。同时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才需求不断旺盛,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学校和家长对小学生的高要求与小学生个体发展特点的冲突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负担,甚至出现排斥性反应。所以未来小学数学改革方向应该从儿童心理入手,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

一、更注重数学史在教材中的渗透

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经历了数千年发展演进,形成了今天趋于完善的数学体系。中外数学家们为推动数学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涌现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数学人物故事。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学习兴趣往往基于对人的好恶,经常因为喜欢某个人而对某项事物特别感兴趣,经常因为对某个人的厌恶而对某项事物出现排斥。例如学生一旦喜欢某位老师,对于这位老师的课就学得很认真,而对某个老师很排斥,往往对于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出现厌恶情绪。数学史在教材中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数学发展史上的人物故事,在满足学生对故事的需求的同时,把学生对著名数学人物的崇拜转移到对数学的兴趣上。同时历史上发生的与数学有关的生活故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妙处。目前中国各个版本的数学教材都开始有意识地渗透数学史,但是渗透的方式比较生硬,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节,因此数学史渗透在激发学生数学兴趣方面的作用没有凸显出来。因此,在接下来的教材改革中,数学史的渗透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挖掘数学史上真实且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使学生在了解这些数学故事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培养小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的优秀学习品质。

二、更注重教与学的转换

尽管目前教材和教法的改革进行了几十年,不断提倡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努力贴近生活实际,借助各种小活动增进学生的理解,目前的教材和教学设计仍然是以教师作为主导者,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想法表达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是小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受到压抑,二者冲突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受到削弱。事实上,由于学生精力有限,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传统的学习方法,如听课、看书、看视频等效率并不高,而以教学的方式学习却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方式,这是因为我们在面对讲课的时候,为了把问题讲清楚,必须努力先让自己理解,有目的地寻找自己的薄弱点,针对性地予以完善,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也是逻辑思维的演练过程以及表达能力提高的过程。必须认识到从传统教学方式到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长期、系统的训练,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少,无法适应这种学习方式,需要老师以多提问“为什么”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答案是如何得出来的。到了四五年级,学生基础知识储备和言语表达比较完善,让学生独立讲解解题过程,从而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教学角色转换,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三、更注重学生能力发展规律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是图文增多的同时,文字和答案推导过程少了。这样的特点使数学置于生活场景中,数学与现实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但也带来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由于在教材中有关例题的讲解过于简略,步骤之间缺乏文字解释,当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无法直接从教材中得到借鉴,只能遇到不懂问题的时候就问老师,影响了自我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且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大。由于小学数学难度较低,这种影响在小学阶段不明显,但是数学学习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培养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数学学习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教材设计上,在注重生活情境及图文引入的同时,也应坚持精细化原则,在答案推导过程中要予以详细的文字说明,特别是步骤之间的联系要解释清楚,知识点的设计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将降低知识难度与增长学习周期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及辅导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借助教材及身边工具寻找答案。西方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此十分重视。在中高年级,老师经常会布置任务,并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哪些路径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享受自我探索带来的成就。

四、关注心理疲劳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所谓心理疲劳是指神经系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引起的疲劳反应,通常处于隐形状态,因外在反应一般表现为心烦意乱、厌恶学习、效率低下而容易被忽视。如教师及家长经常把厌恶学习、效率低下归因于态度问题而对小学生予以斥责,将加深心理疲劳带来的影响。

一个学生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需要经历2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教育特点是前紧后松、后劲不足。而美国教育的特点是前松后紧、全力冲刺。二者不同特点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基础教育扎实,但因为建立在拔高的基础上,所以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长期处于神经紧张状态,造成大学阶段的学习由于心理疲劳,出现排斥反应,缺乏探索的动力,创新力不足。而美国教育的特点是前期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知识难度较低,因此学生在小学及中学的学习压力较小,大学阶段属于智力及精力的高峰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充沛精力的储备,使他们全力学习,富有激情和创新动力,学习成果比较突出。因此,我国小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应该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通过螺旋式结构知识设计及难点后移,使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与知识对智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从而避免心理疲劳的累积,使学生有更多精力用在探索和创新上。

五、总结与研究展望

从内容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很简单,把小学数学放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看,小学数学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作为数学入门课程,小学数学加减乘除和几何运算不单单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还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从思维方式培养看,小学数学推导和运算过程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改革问题上,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侧重针对教材中具体知识点讲授技巧和素材应用展开研究。如面对教材中越来越丰富多彩的情境图,许多老教师的处理往往忽略情境图,采用传统讲解方式。小学生因为儿童固有心理特点,不善于把注意点放在数学元素上,反而关注其他次要方面。如何处理情境图带来的这个问题成为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关心的。目前从儿童心理角度探讨小学数学问题的研究比较少,而小学教育中因为缺乏对儿童心理的关注引发的问题不断增多,迫切需要把儿童心理纳入小学数学教材设计和教学计划内,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调整教材结构和教学方法。本文提出注重教学角色转换、关注心理疲劳影响等理念属于抛砖引玉,如何更加完善,使之更具有可行性有待学术界及一线教师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儿童发展心理学范文第5篇

[摘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现学以致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结合实践研究,就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建立进行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