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版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新版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新版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新版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材编写;教学效果

当前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精神中,明确了中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符合,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精神体现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在从事儿科教学的十几年中,我使用了好几种不同版本的儿科教材,每一次教材的选择都力求符合当时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依照目前的办学方针旧版教材就显的有所不足。这次我校选用的教材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组集全国七个省市有教学经验和业务能力强的儿科护理高级讲师编写的供护理、涉外护理、助产专业用的新版《儿科护理》。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体会

(一)目标明确

1、培养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在基础理论知识的编写中,不是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面面俱到,而是强调“必须、够用”,而护理措施部分就编写的详细和实用。例如在《肺炎》这一节中,治疗只是要求掌握原则,而护理措施就写的非常详细,突出了护理专业的特点。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内容还与我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WwW.133229.cOm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还增加了美国nclex-rn(national counsellicensing examination-registernuts e)、cgfns(commi s siongraduates of foreign nursingschools)及其他国家护士考试常涉及的内容嘲,增加国外注册护士考试内容和英文护理教材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符合涉外护理专业的特点。

2、学习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每一章内容前面都用引入问题的方式介绍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学习中的注意点,既引起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又为学生指出了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学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是按护理程序的框架来编写的,护理措施的概述部分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应护理诊断,前后联系紧密,培养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二)编排新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一改以往的编排风格,加用了彩色印刷,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在教材中使用了图文框,内容中穿插了小知识及案例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编写风格适应了中专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正文对应的位置用图文框增加了全英文的“知识拓展小贴士”,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增加了学生阅读兴趣和医学信息量。教材中的主要医学和护理术语采用汉、英双语书写,每一节后还有本节关键英文词汇和音标,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目的。

(三)图、表丰富

在临床教学中,学生对没有亲眼目睹的一些临床现象无法理解,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使用了较多的插图进行直观教学。例如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一节中,学生对佝偻病患儿的骨骼改变不理解,由于新版教材中有肋膈沟、鸡胸、“o”型腿等骨骼变化的插图,学习起来很直观,学生也容易理解。

在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还有大量的表格,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学习。例如在“化脓性脑膜炎”这一节中,将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几种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在表格中列出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技能强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编写中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例如在“儿科常用护理技术”这一章节中,采用表格形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操作细化到每一个步骤,并针对操作步骤提出对应的注意事项,对学生在操作练习中更具有指导性。在书末还配有实践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临床见习、多媒体教学、病案讨论和技能操作练习来强化技能培训。

(五)课件齐全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配套了教学课件,课件里有大量的图片和录像,既帮助了教师授课讲解,又可补充临床见习的不足,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建议

新版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材;人才;知识;能力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编写和出版具有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教材。

一、现行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状况

目前,我国高职蓬勃发展,虽然部分学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但从总体上看高职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高职教材建设明显跟不上高职发展的要求。

(一)借用本科教材。

多年来,高职一直借用本科教材,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弊多利少。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较大的差异,教学要求和课时分配也有较大的不同,编写的本科教材根本不可能满足高职的要求。同时,因借用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深,也给教与学带来了一定困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沿用专科教材和使用自编校内讲义。

目前,高职教材中仍有部分是沿用普通专科教材。这类教材多数在编写上以本科教材为蓝本,是“本科压缩型”,尤其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着明显不足,难以符合高职教学基本要求。没有就自编,也是解决高职教材短缺的一种办法。编写校内讲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因长期以来缺乏对高职的系统研究和理论指导,自编讲义有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部分校内讲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转抄内容居多,加工不细以及印刷质量不好等问题,影响了教材质量。

(三)使用出版的高职教材。

近年来,高职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出版的教材种类有所增加,但与高职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部分教材还没有真正过渡到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体系上来,高职特色反映也不够,极少数教材内容过于肤浅,这些都对高职人才培养十分不利。因此,搞好高职教材改革与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二、深化教材改革,突出高职特色

深化高职教材改革,教材(包括讲义)的编写或修订应本着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总体思路,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突出高职特色。

(一)具备科学的思想性。

以科学精神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受到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教材中文理(工)交叉和专业内容复合要做到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符合内在逻辑规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二)专业针对性强。

高职教材必须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材编写,要独具匠心,有别于其他教育教材,充分展现创新思想,专业针对性要强,突出应用技术。

(三)符合我国的国情。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因此,高职教材一方面应有行业特色,以适应行业、企业提高工艺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根据高职毕业生到一线现场从事技术工作的实际,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能够切合实际,即取材恰当,适用性较强。

(四)以培养能力为主。

为突出能力培养,高职的专业教材要围绕技术应用能力这条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高职的重要特色是强化人才的能力培养。因此,教材应根据高职培养目标要求来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学生所应具备的相关能力培养体系,构建职业能力训练模块,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注意循序渐进,便于自学。

(五)基础理论适度。

在满足本学科知识的连贯性与专业课的需要前提下,精简理论的推导,删除过时的内容。基础理论的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有些内容对学生向专业高层次发展很重要,可作扼要概述,也可以归为自学部分。这为学生根据所在岗位工作实际补充专业知识和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便利,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六)适当反映科学技术领域内的新发展。

在教材建设上,我们要研究国内外同类教材,汲取有用的养料。坚持创新与汲取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本专业实际,适当介绍相关技术科学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这对高职人才培养无疑是必要的。

(七)努力增加教材品种,使之系列配套。

这个系列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实验教材和视听教材。其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实施多媒体教学必不可少。对此,国家应制订相应政策予以扶持,学校也可通过合作办学、社会资助、校际间合作等多种途径筹资,解决高职教材出版和配套问题。

三、加强教材管理,加快建设步伐

针对高职教材的现状,根据教育部提出高职近期五年内“编写出版一批有特色的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的工作目标,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教材管理,加快教材建设步伐。

(一)抓好校内自编讲义建设。

为解决目前高职教材短缺和“借用”的实际问题,学校应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重点抓好校内自编讲义的建设。组织骨干教师参与编写工作。出版教材的基础是讲义,故在讲义的规划和编写上,应力求反映本校的优势和办学特色,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质量、规范管理。加快建设步伐。

教材质量的高低与人才培养是紧密相关的。为此,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教材管理与建设工作。在选用教材和公开出版教材上要规范管理,坚决拒绝那种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乱出书的现象。高职教材(教科书)编写、出版,应由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领导协调,各类高等学校合理分工,具体规划。避免重复出书和经费使用上的浪费,确保教材的质量。高职学校(院)的教学改革应与教材建设同步进行,要有紧迫感,积极向出版社推荐教材、专著选题,加快教材建设步伐。要在总结教学经验基础上。遴选作者,优化选题,严格评审。无论是集体编写或个人编写,统稿人或主编人均应在本学科内有较高学术水平,有丰富教学经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人中遴选。参编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2至3人为宜,以保证全书风格一致,尽量避免重复、脱节和不和谐。

新版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操;普修课;教材;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82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7-0101-04

Gymnastics Textbook Reform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sinc e the founding of PRC

LI Chunhua1,WANG Bohua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 u 325035,Zhejiang China; 2.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Zhejiang Un iversity, Hangzhou 3100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llege gymnastics teaching reform, the pap er reviews the content and change of seven different versions of gymnastics text books (compulsory course) and explains the impact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 n the content and system of gymnastic textbooks. It proposes that the content de sign of the textbook should be in line with the goal of the course, based on theactual condition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and teachertraining oriented.T he selection of the context should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 and meet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in jobhunting. The gymnastic teaching system focusedon fitness should be built.

Key words: gymnastics; compulsory course; materials; reform; research

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体操课程作为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它被列为9门主干课程之 一,与其它课程一起担负着培养合格体育师资的重任。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以及对建国以 来7部国家统编体操教材研究发现,体操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经重新构建,教学时数持续削 减,如何从丰富多彩的体操运动中选择并设置教材内容,突出适应性、健身性、科学性的教 材特点,使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我国普通高 校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为了建设更加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培养目标的需要,进一步设 置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材体系,通过对体操课程目标的认识,构建符合当前学 校体育教学实际、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体育教育发展需要的体育专业体操教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建国以来高等体育院校和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使用的7 种不同版本的《体操》(普修)教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查阅并研究我国建国以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不同时期和不同版本体操教材、体育史、学 校体育学以及体育教材改革与发展等有关文献书籍,深入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并针对本课 题现状进行研究。

1.2.2 比较分析法对1961-200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7部全国统编体操教材在章节 结构及其内容变更上进行比较分析。

1.2.2 专家咨询法论文的选题、研究设计、实施过程中向体操界部分知名专家、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教授 咨询,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操教材内容变更的主要阶段 20世纪 60年代以来我国共出版了7部本科体操统编教材(1961年版、1979年版、1985年版、1987 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通过对各部教材的结构和章节内容设置进行分析, 可将其内容的变更初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1.1 起步构建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事业开始得到稳定的发展,学校体育教材也逐步开始构建 。高教部于1961年编订并颁布了全国统一使用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同时编 写了《高等学校男/女生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根据这一大纲及参考书,人民体育出版 社于同年出版了建国第一本体育系通用体操讲义教材。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这本全国性的 《体操》教材一直沿用了18年,它的内容设置上注

投稿日期:2009-03-18

作者简介:李春华,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社会学。 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丰富竞赛组织与 裁判评分知识,符合我国体操教材起步阶段的国情和高校体育专业的实际,是一本针对性强 、跨时代具有开拓意义的教材。而且成为以后体操教材修订和编写的重要基础。

2.1.2 恢复、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这阶段共出版了三本全国性体操本科教材,1979年版体育院系通用体操教材从总体上来 讲有较大的突破,在教材编写中适当的注重了教材的先进性,但很大程度的存在着以技术为中 心的现象;1985年版体育院系通用体操教材是1979年版的扩充和完善;1987年版全国高等学 校试用《体操》(第一版)教材诞生,标志着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长期以来单一采 用体育学院教材的历史宣告结束。教材的内容更具针对性与系统性,结构设置,教学体系更加 科学合理。

2.1.3 改革完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1995年版教材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精神及必修( 普修) 体操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首次明确体操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教材。因此,该 教材首次打破了以往教材的内容体系,删除了训练、科研方法等章节,大量削减与体操教学联 系不强的内容,贯彻学以致用原则,侧重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以及中学实际需要的内容;2000年版高等学校《体操》(第三版)教材、2005年版高等学校《体操》教材增加了素质教育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先进教育理念,丰富并主导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高等院校的教 材更新较快,基本跟上了课程改革的步伐。相对而言体育院校的教材却较滞后,一直未有新教 材问世,这一阶段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体操教材改革力度空前加大,教材品种多样化趋势进一 步加深,无论从内容还是体系上都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2005年版高等学校教材较好的满足 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可见教材的设置正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

2.2 体操教材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由于各种不同版本在章名、章节以及相同内 容所归属的章节有较大变化,我们根据章节数、章节内容将这两大部分分开进行对比分析

2.2.1 体操理论方面对比分析 选取建国以来我国7种版本全国 统编高校体育专业本科《体操》普修教材进行研究(表1)。

表1 7种版本体操教材章节数的变化

1961年版1979年版 1985年版1987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体育院系体育院系体育系高等学校高等学校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本科讲义通用教材通用教材试用教材教材教 材教 材20 章18 章21 章12 章9章9 章7章从表1中可看出,从1987年版《体操》教材开始理论部分章节数减少幅度较大,1984年 版《体操》教材从21章锐减到12章,几乎减少了一半。造成这种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1961年版本虽设立21个章节,但内容比较简单。1979年版本删除部分并合并了几个章节,增 加了基本体操以及科研方法等内容,教学与训练方面内容更加系统、更加科学。1985年版是 1979年版的充实与完善,增设了体操教学工作方面的计划与考核章节,并将基本体操内容扩 充为章节专门论述。这时的体操教材(普修)与专修课的教材一致,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 现象,避免教学上混乱,按照教育部1985年组织审定的体操教学大纲编写的要求,1987版《体 操》教材将普修与专修这两门课程分开,分别有了《体操》普修教材与《体操》专修教材, 像体操科研与训练这些章节就专门编入专修课程的教材中。2)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 9 86年国家教委相关部门将体操、球类、田径3门课时数多的时数大幅度下调,体操课从以前的 342学时降低到210学时,1991年后又降低到170学时,到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新课程方案仅 剩下90学时。为了适应我国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改革的需要,1995年版《体操》教材精简 了体操课的教学内容,删除了体操训练、科研方法,大幅减少了体操技术动作与技术分析内 容。③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一些新 型的热门内容:如基本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以及体育舞蹈等逐渐从体操课程中分离出来 形成各自专门的课程,相关章节内容自然也从原来教材中分离出去。通过对7种不同版本体操教材理论部分的比较发现,无论《体操》教材如何发展变化,不 同版本的教材都包含如下内容:体操概述(论)、体操术语、基本体操(或徒手体操)、队 列队形、保护与帮助、体操教学、体操竞赛的组织与欣赏等。从7种版本体操教材对比可以 看出,以上几个章节内容是体操课程的核心部分,相对比较稳定成熟,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动态地更新补充以上章节的具体内容 是十分必要的。

2.2.2 体操教材技术动作对比分析对比分析7种版本教材的技术部分发现,除了基本体操(或徒手体操)与队列队形变化不 大外,其他的动作教材则变化很大,同时动作难度要求普遍降低。1995年版《体操》教材中 取消了男子鞍马、吊环、女子高低杠和平衡木这四个项目,只是放在最后一章进行简介;200 0年版教材在1995年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更新,首次将体操与健身单列一章进行阐述,增 强和突出了体操的实用价值;2005年版对教材类别的构建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对每个动作的 教学辅助练习、规格以及动作要领进行了阐述,进一步增强和突出了体操的实用价值,有助 与人们更加全面认识体操和体操功能的发挥。同时保留下来的单杠、双杠、技巧、跳跃项目 的数量有所减少,动作难度也明显降低。长期以来我国《体操》教材实践部分受原苏联模式 的影响,以训练角度进行考虑以竞技体操为基本框架。随着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不断发展以及 体育院系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个框架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相 符合,造成学生不需要的技能硬要学生掌握,而学生十分需要掌握的技能却无法得到较好的 掌握。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依据,是教师从事“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 ”的材料,同时,教材还是检查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也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条件,因此 无 论是对高等教育还是体操运动发展来说,编写一本好的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体操运动 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而编写一本好的教材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通过调查访问和对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的结果表明,影响体育院系体操教材设 计与编写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的变化、体育院系培养目标和任务、学校体育发展趋势、 编写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体操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对象的特点、体操运动的发展 趋势等。

2.3 确定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目标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以前受前苏联课程体系的影响以竞技项目和运 动技术为主线编排,突显了教材的竞技性成份,难以反映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性质,有悖于 现代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 会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质量标准。培养目标是动态的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培养目标也要相应地更新。2003年国家教育部体 育与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颁布的《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 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 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并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对“合格师资”又增加了新的内涵 ,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向中小学输送的毕业生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 无疑,这些变化必将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或课程体系改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1]。如今体操课程目标是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体操运动的自身特点而制定的,体操 教材内容的选择、安排只有符合体操教学目标,并能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贡献,体操教材才 是有用之材[2]。为了更加科学和深入研究体操教材内容体系,现将体操课程总目标分为若干子目标。具 体方法:以体操课程总目标为基础,对照2003年国家教育部体育与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颁布的 《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根据新形势下中小学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的要求,通过走访学校 体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同时向体操教学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权威专家发放问卷,最终确定将体 操课程目标分为6个子目标(表2)。在子目标中蕴含了对学生掌握体操理论知识、技术、教学 技能、竞赛欣赏、教学方法与运用以及生存技能的掌握等,注重学生对体操基本理论,基本 技术、竞赛欣赏、教学技能的理解和运用。通过专家对6项子目标的权重分配调查,对子目 标重新排序01(0.28),02(0.18),03(0.14),04(0.18),05(0.15),06(0.07)由此 可以看到,子目标中突出了体操课程培养学生的教学与组织能力、指导体操练习方法、培养 学生健身指导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符合当前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形势,与体育教 育专业的教学思路相吻合,反映出体操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改变过去重技术、轻能力,重 传承、轻创造的教学模式,为体操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框架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3 ]。

表2 体操课程目标

课程总目标课程子目标代号内容 权重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合格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所必备的体操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并能运用体 操手段在全民健身中指导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发展学生的 生活与生存技能,使之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与生存需要。0(1)

0(2)

0(3)

0(4)

0(5)

0(6)培养学生具有合格的学校体育

教师所必备体操教学与组织能力

掌握体操练习方法,培养

学生进行健身指导能力

掌握基本体操比赛和欣赏

体操比赛,策划组织基本体操比赛能力

掌握体操基本理论,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掌握体操基本技术,培养

学生健全的心理和审美能力

掌握一些实用类体操提高学生

的生活与生存技能。0.28

0.18

0.14

0.18

0.15

0.07 2.4 确定体操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

2.4.1 体操教学自身特点回顾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历程,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目标 受前苏联学校体操教学思想的影响,以体操基本动作的学习为基础,以提高竞技体操技术为 主要目标,强调课程内容结构的严谨性与系统性。到70~80年代重视体质教育思想,我们的 体操教学多是围绕着技术教学进行,教学模式引用运动训练体系,强调的是对人的生物学改 造。但是,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往竞技化的体操课 程内容设置对培养宽口径的人才不利,不符合培养体育师资的基本方向,体育教育专业的体 操教学存在着许多有待于着力改革的地方。人们逐步开始思考体操课程在文化、教育、健身 与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开发,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让体操教材内容的编写更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我们通过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去认 识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目标,不难发现体操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体操学习让学生掌握体 操基本理论、技术与技能,达到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学校体育管理者、社会体育指导等所 应具备的能力。而以前的体操教学强调对技术数量和难度的掌握,从技术教学层面提高了体 操课程目标,学生就业后所学内容在学校体育教学与社区指导中学了用不上,而该学的基本 技能反而没学好,使人们对体操教学的认识出现一些偏离。了解体操教学的本质与内涵,有 利于在构建体操教材内容体系的中把握教材重点。因此在编写体操教材内容时要注重两个方 面考虑:第一,体操教材内容方面应选择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体操课程目标一致, 注重加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如指挥队列队形练习、课堂组织教学方面 的指导、体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以及在教学中保护与帮助等等;第二,选择体操教材的具 体内容方面应淡化技术动作教学,选择富有趣味性、形式多样、简单易行以及健身性的身体 基本练习和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另外在内容的选择方面,适当吸收竞 技体操的文化内涵(包括名词、术语),充实体操教学的内容。

2.4.2 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价值取向强调课程要注重现实社会问题,并认为社会价值赋予课程发展的现实性 标准及变革的直接动力。如果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构成了各类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总体指 导思想和依据,那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求则不仅构成了学生身心发展具体内 容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构成了课程选择与发展的客观制约因素。课程内容选择必然要随着社 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课程内容选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繁荣为新时期学校 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于是出现了形体性体操、娱乐表演性体操、体能型体操、健身 性体操、灵巧型体操等内容的改革研究。如何将它们纳入到体操课程内容设置的整体构架体 系之中,还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2.4.3 学生的求职需要2003年国家教育部体育与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颁布的《课程方案》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 毕业生适宜到中等学校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从事 学校体育管理以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近年来,随着学校体育对人才要求的进一步提高 ,已有大量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加入到小学体育教学工作队伍,而且这种态势呈上升 趋势。因此,在编写体操教材内容时,应把中小学的体育大纲作为主要依据。2001年开始实 施教育部颁布的体育《课程标准》、中学《体育与健康》大纲中,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年级 ,都把体操教学作为重点并安排了大量的体操内容。在编写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材内容时, 应把它作为主要依据,同时在它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提高;另外在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 增加一些体操比赛与欣赏,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审美能力,介绍一些群众健身所需的体操 练习方法,如一些实用类体操,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3 结论与建议

1) 体操教材从无到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教材内容与设置均反映了当时的教材 发展。教材的设置正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

2) 体操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体操课程目标为指导,符合体操教学自身特点适应社会发展, 顺应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和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

3) 教材改革应注意突出师范性,让学生掌握体操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体操教学指导能力 、健身指导能力等。

4)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掌握一些实用性体操以提高学生的生活与生存技能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5) 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新课程方案仅剩下90学时,为了适应这种改革变化,教材编写应 注意精简教材突出重点,教学方法应重视改革,突出重点,提高效益。另外加强学生自学能 力的培养,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充分利用课外练习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

6) 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及时、适时地更新教材,通过跟踪调查 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掌握师生对教材的反馈情况。尽可能吸取先进的体操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 ,对原有的知识内容进行必要的淘汰更新,使之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

7) 电子教材的选编将使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体操教材更科学合理、实用。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4,24(3):51-57.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3]吴维铭.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体操》教材整体框架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26(3):811-813.

[4]陈显松.体操必修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12(10):9 26.

[5]王伯华.关于建国以来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教材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349-351.

[6]《体操》编选小组.体育学院体操讲义.体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1.

[7]《体操》编写组.体育系通用教材.体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8]《体操》编写组.体育系通用教材.体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9]体操教材编写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10]柳光植,李德孝,等.高等学校教材.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1]黄炎.高等学校教材.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新版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出版 师德教育 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师德为先。教师不仅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学生的发展,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高度重视师德建设。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应该广泛动员,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教育出版肩负着传播知识、启迪民智、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培养培训教师、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教育出版为师德建设提供支持的重点就是在师德教育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源研发上创新思路和方法,为师德建设探索先进教育模式、传播先进教学内容、增强实际教育效果。

一、坚持立体化研发,创新师德教育模式

师德教育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对于在职教师或者师范生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不是单纯靠学习某些规范就能促成的,而主要是通过对教师职业的体验、经历、感悟、理解而内化形成的。内化就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这是提高师德水平的关键,也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目前,受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师德教育的模式大多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法和途径,缺乏多层次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师德教育类出版物也多以纸质教材的方式呈现,缺乏生动的、鲜活的呈现方式。纯粹的理论讲授方式和单纯的纸质教材一般只能解决理论上的道德认知问题,在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行为习惯以及师德行为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上则作用不大,无法满足师德教育内化过程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因此,教育出版单位的编辑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全程为“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服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以创新师德教育模式。出版物在呈现方式上应改变以纸质文本为主的形式,力求建成文本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相结合的资源包。数字化资源以专家讲座视频录像,师德教育虚拟体验库、素材库、案例库、试题库,网络交流平台等方式呈现。这样的立体化产品(如师德案例讲座、视频录像等),为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提供丰富直观且可参与互动的材料,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通过认知、体验、反思、行为操练等方式提升道德内化水平并积极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利于师德教育形式的创新。

二、坚持精品化研发,改革师德教育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但从内容上看,当前师德教育仍没有跳出普通伦理学的框架,其结构与普通伦理学基本一致,分为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理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教师职业道德实践三大块。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理论性强,逻辑体系严密,缺点是实践性、针对性不强,未能很好地发挥实际指导作用。同时,师德教育在内容上也显得陈旧,教师职业道德的许多基本理论和观点已难以解释当前教育活动中各种现实问题。因此,必须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体和外部条件的变化,拓宽视野,充实、更新师德教育内容。

先进的师德教育类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内容架构直接影响师德教育的内容,因此,教育出版研发先进的师德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内容体系时,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唯此,才能打造并传播先进师德教育内容。

以精品意识为指导,在研发先进的师德教育类教材和教学资源时,首先,紧密围绕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构建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内容,以育人为主线,从教学、师生关系、法律法规、教师礼仪、专业发展、心理健康、道德成长等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方面展开。其次,应紧密围绕我国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情况来设置内容,反映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变化和发展,以最新的师德典范和楷模丰富教材内容,并随着时展及时更新师德案例,追踪师德新发展。最后,要建立统一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师德教育内容体系,根据不同对象增强针对性,对师范生重在对高尚师德的引导,对中小学教师重在对师德行为的规约。

三、坚持特色化研发,增强师德教育实效

师德教育的低效是师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师德问题要靠有效的师德教育来解决。师德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升。从师德教育自身来说,师德教育实效性不佳的原因主要有:师德教育目标过高,缺乏可行性;师德教育内容泛政治性,缺乏时代性和实践性;师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对学习者主体性的尊重;师德教育阶段割裂,缺乏连续性;师德教育评价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

针对上述导致师德教育低效的原因,教育出版研发特色化师德教育资源,是增强师德教育实效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研发基于体验式教育、信息化教育、生成性教育的师德教育网络平台,在此平台上,通过呈现教师职业道德案例情境和行为操练,关注教师职业道德实际问题的解决,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提示,使学习者在职业道德实际问题方面既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知道怎么做。充分利用师德教育网络交流平台和课程已有资源并挖掘学习者自身的资源,为学习者共同解决问题提供条件,引导学习者之间互助互学,资源共享,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新的资源,提升师德教育的实效。再如,基于师德教育的特点,研发师德特色案例库,引导学习者在网络学习平台对师德案例进行感悟评价,并形成师德学习档案,既是学习者师德学习的途径,也是师德教育实效的记录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韩震.为了未来——教师职业道德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涂力,罗小龙.近五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综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12).

[3] 王晓芹.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刍议. 教育与管理,2007(15).

[4] 于红.新时期师德建设浅探.江苏高教,2008(2).

[5] 陈新华,徐永生.构建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当代教育论坛,2007(6).

新版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教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99-02

《工程热力学》是高等院校机械工程类、能源与动力类等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规律,以及合理有效利用热能的基本理论,对培养学员科学素养、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专业课程学习都将起到奠基的作用。通过《工程热力学》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热力过程、热力循环分析和计算;培养学员科学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科学作风。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建设,《工程热力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保障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教材和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材和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组近年来开展了《工程热力学》“立体教材”体系的建设工作。以课程教学为基本形式,以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基本目标,利用多种教育化教育手段,构建新颖教材、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教学辅导书等组成的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工程热力学》综合性立体化教学资源。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多年来不断更新选取适合本科人才培养和专业需求的高水平教材,以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工程热力学》目前采用华自强等主编的《工程热力学》第四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该教材是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被众多院校广泛采用。该教材还有配套习题,方便学员进行课后复习和自测。此外,课程还指定了多部教材和教学辅导书,供学员学习和研究使用,包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朱明善主编的《工程热力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童钧耕主编的《工程热力学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McGraw-Hill2005年出版的由Yunus A.Cengel主编的《Thermodynamics An Engineering Approach the 4th edition》等。针对授课专业增多,内容增加,学时减少及面向装备扩大和发展的实际,在对后续专业课程需求和部队需求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着眼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重组。

1.突出重点内容,贴近装备实际,针对装备特点突出与动力系统工作原理密切相关的热力学知识。弱化蒸汽的热力性质及其动力循环方面的内容。

2.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结合《工程热力学》理论在武器装备上的具体应用和实验室发展,引入了计算机编程求解和虚拟实验等现代教学实践内容。

3.利用自主研制的和虚拟实验软件,以及课程组成员科研项目多的优势,引入了创新实验等研究性教学内容。优化重组后的新课程内容体系,以经典《工程热力学》内容为主体,科学处理了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引入了新知识和新技术,强调了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训练,保持了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沿性。

二、教学设施建设

《工程热力学》课程在教学设施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本校充分利用各种科研项目成果,进一步完善本课程实验设备,更新了多套空气定压比热测试设备。对喷管流动演示实验的硬件平台进行改造,设计编制了具有虚拟实验和在线分析的分布式喷管流动演示实验网络平台。保障实践环节均能以实物操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实验教学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使学员在课堂以外能够及时的复习和总结,补充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针对课程的特点设计并完成了《工程热力学》的网络课程。该网络课程集教学指导、教学实施、自主学习、测试考试等功能于一体。目前已经完成本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学员可以在校园网上观看课程授课的视频录像,课程内容的在线学习和测试,该网络课程的建设丰富了学员的学习途径,对于促进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多年来的建设,课程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以教材、多媒体为主和网络教学环境为辅,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的课程网络教学特色。从毕业学员反馈的情况来看,利用网络教学环境,不仅显著地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而且有效改善了教学效果。利用新技术更新了实验平台,培养学员实践、创新能力的新做法。通过自主设计、研制的喷管流动演示虚拟实验软件平台,该虚拟实验平台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自主性、综合性,而且突破了实验受设备、场所、环境、时间的限制,有效提高了学员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多年来课程组一直十分注重加强和深化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做法如下。

1.课堂教学采用启发交流式,实现单向知识传输模式向师生交互模式的转变。利用自主研制的功能完备,界面友好,集授课、自学、测试、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工程热力学网络课程》,依托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等,构建了教学互动,适合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相对宽松的双语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实现了教员主导作用和学员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了学员主动、有效地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在教学方法上,改进课堂讲授方式,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模式。针对课程特点,强调培养学员掌握理论、应用和试验三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工程热力学》的理论,《工程热力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掌握,培养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工程热力学》的应用,面向装备和工程实践,熟悉了解实际《工程热力学》问题,培养应用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热力学》的实验,通过综合性试验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工作素质。

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获得提高。

4.根据学员的反馈不断完善教学文件。对已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优秀的教材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完善,并作为素材之一放在教学网站上,作为学习的参考资料供学员下载学习使用。总结: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工程热力学》进行综合的教学改革,收效明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在培养新型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谭羽非,赵金辉.工程热力学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实践[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