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学科教学方法

地理学科教学方法

地理学科教学方法

地理学科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字:高中地理;学科联系;方法思考

【中国分类号】G633.5

引言:高中地理知识学习起来比较难,是因为高中物理知识与多种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是单独存在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高中老师应该根据高中地理所具有的这些特,把高中地理知识跟其它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把地理教好、让学生得到较好的教育。比如,有些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如果单独用地理知识来解答很难解释清楚、让学生听明白,这时老师可以用思想迁移的方法,把其它学科的学习方法迁徙到物理学习中,并将物理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来解决地理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记牢物理知识,而且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1地理与多种学科的关系

1.1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

用一些语文中的优美语句来说明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把地理知识记牢。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天上就是黄河的发源地,而“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海指的就是地理当中的黄海。再比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说的是地球自转一周的路程约4万千米,正好是地球赤道的长度。在地理学习中多引入一些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自主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1.2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地理学习中,如果涉及到计算方面的问题,大家无疑都会想起数学来,计算方面的难题更是需要数学的帮助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这就要求地理老师能够把数学方面的知识恰当的跟物理知识相结合。例如,当我们用倾角的知识来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到数学知识,就要求我们将地理知识跟数学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再比如,在学生好没接触立体几何时,学习光线的垂直照射肯定不好理解,这是老师可以拿教室中的屋角和地面的位置关系来进行讲解,学生就明白了。显然,这些用数学知识解决起来就简单多了。

1.3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高中知识中,物理跟地理的交叉很多,高中地理学科中会用到不少物理的知识。比如,行星的运动、太阳发光的机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参照物等等。然而,就目前来看两者还存在一些知识脱节现象,这便成了学生思维拓展的障碍。例如,在地理课上,日食和月食的问题如果单独用物理知识就比较难解决,然而我们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决一下。日食和月食都是太阳光直射产生的现象。有所不同的是,日食是地球进入到月球后面太阳照不到产生的现象,而月食是月球进入地球的后面太阳照不到产生的。在不同经纬度上,人们除了不能同时看到日全食和日环食,其他都可以同时看到;地球上不同方位的人月全食和月偏食不能再同一时间看到。老师需要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4与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地理方面的物质形成方面的问题单用地理知识不能很好的解释清楚,如果结合化学知识就能很好的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例如,云贵高原石灰岩地形不易保水,其原因如果用化学知识解释是: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与水形成了碳酸,而石灰岩与碳酸反应,形成了溶于水的碳酸氢钠,造成易漏水、不易保水的现象。这样解释学生就比较清楚的知道了此现象发生的原因,简单明了、易懂。

2.加强地理学习的方法思考

2.1与其他学科的沟通

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够很好的帮助地理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写教案时,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本课程的知识牢记于心,面对学生的提问能做到游刃有余。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其他学科教材的阅读、知识的研究,与其他老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来确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确定好学科之间的协作、分工。

2.2知识的迁移

在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用相关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例如,用“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优美的语文诗句来生动地展示冷天气;引用数学知识分析理解垂直照射、倾角、地球上距离问题等知识;用物理学的开普勒第二定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速度远近点不一样的原因。运用各科知识的衔接、运用,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地理。

2.3设置问题的情境

应用相关学科解决地理知识问题。大家在语文课中都学过《两小儿辩日》,太阳到底是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作为地理老师,完全可以拿语文课中这个问题来引出地理知识中的相关问题。这样,可以深入浅出地讲解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同时,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地理的兴趣。

结语:总之,加强高中物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淡化学科间的界限,这对于新时代的新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自身知识的学习,要扩大知识面、提升自身的修养、加强情感的渗透。让学生自己心中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继湘.课堂教学管理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地理学科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遥感;教学改革;实践应用

1 遥感教学在地理科学和城乡规划教学现状分析

遥感是湖北大学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近几年的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实践及学术反馈意见,发现学生对于遥感在本专业的应用认识不足,突出表现在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存在困难,无从下手。主要存在如下原因:

1.1 学生基础知识背景不一致

湖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城乡规划专业有悠久历史,但是本科专业招收学生不分文理科,每个学生基础不同,而遥感导论采用的教材是梅安新的《遥感导论》[1],内容以理工为基础设定的,着重于遥感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文科背景的学生对于遥感原理中涉及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基础薄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

1.2 其它课程不能有效衔接密切

遥感在多个行业学科中都有较广泛的应用,如地质、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学生提前具备这些相关知识对于了解遥感的应用非常重要。但在很多教学计划中将遥感设置为早期专业基础课,而其它相关课程要么同时开设,要么安排得更晚,这种时间安排上的错位,导致学生无法理解遥感的具体应用,加上对理论知识无法深入领会,导致学习遥感课程缺乏兴趣,教学达不到效果。

1.3 课程实践安排不够多

目前的遥感课程设置仍主要以基本原理理解为主[2,3],教材中对实际应用方面缺乏具体指导,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衔接,从而在实际问题解决上存在困难,难以培养学生对遥感的认知和动手能力。

1.4 实践教学无法与专业挂钩

学院专业任课老师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背景,缺乏地理科学实际应用项目的支撑[4],无法从专业角度上给予更加生动丰富的例子进行说明遥感的重要性。从目前教育现状来看,高校遥感老师对各行业的应用知识体系并不完备,要清楚介绍遥感在其它学科中的具体应用,是存在难度的。

1.5 教学方式互动性不足

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配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5],但缺乏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和实际项目的操作,并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导致多数学生认为该专业较难,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从而在衔接研究生课程阶段,无法正常使用遥感、GIS工具,动手能力不强,不足以支撑自主创新性研究,不利于科研人才培养。

2 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与途径

根据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遥感和地理科学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方法:

2.1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遥感教学体系

遥感原理中大量的数学、物理基础对于文科学生是相当困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所有的数学及物理基础[6],因此针对文理学生兼有情况,简化遥感基础的描述,规避大量数学、物理公式,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上,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会遥感原理。在实践操作中,适时补充说明原理及用途,结合软件教学,说明书中的知识难点。

2.2 构建实践型学习的遥感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重点是对遥感图像进行基本处理,结合书本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前期处理、数据图像处理、影像分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规避大量文字及语言、公式的学习过程,能在较短时间让学生理解遥感课程的内容。

2.3 拓展学生思维,增强空间科学相关的理解

地理科学及城乡规划专业是认知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地理概念和地理要素的理解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认知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方式都难以真实、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因而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地理科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机会不多,难以经常性的外出认知真实的地理要素。结合GIS和三维遥感技术[7-8],利用arcgis软件,实现三维,从三维角度,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从现实角度理解遥感和GIS空间科学专业。

2.4 丰富完善互动式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丰富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感兴趣区域,引导学生掌握不同遥感数据类型,查阅资料及掌握网上数据下载方式,如自己的家乡为分析区,从数据理解到处理及应用,逐步完成遥感教学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外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参考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2.5 结合丰富的实际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者所在的资源环境学院能有机会参加自然地理及城乡规划相关项目,因此结合实际项目经验,分专业进行综合操作:

(1)地理科学专业,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因此实习中侧重对地物的理解,例如植被类型图的制作,水系图的制作等应用。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对遥感图像的前期数据准备、数据几何纠正,影像分类过程有较好理解。

(2)城乡规划专业,更加关注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格局变化。因此在实习中,为加强对规划相关内容的理解,如要求其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结合GIS统计各项土地利用情况及现状分析;或者以某项目布局进行设计,结合高分遥感影像和GIS,完成功能布局以及一些统计量,或对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结合遥感高分影像及分析数据进行总结。

3 教改效果分析

近学期年来,通过一系列的遥感实践教学探索,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

(1)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解决一些跟遥感相结合的专业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一部分学生对遥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研究生期间选择以此为研究方向进行继续攻读地理/规划方面的研究生。

4 总结

较好的完成遥感课程在各专业的教学中是一项复杂有难度的工作,如何结合遥感学科的特点适应各专业需求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以上笔者仅在实践教学中提出了一些经验和想法,为更好的使用社会需求,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遥感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梅安新,彭望f.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竞霞,胡荣明,琚存勇.《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论坛,2013,6:157-160.

[3]孔祥生,钱永刚,张安定.《遥感概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测绘科学,2013,38(1):183-186.

[4]邓磊,赵文吉,胡德勇.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教改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7):136-137.

[5]马丹.农业院校遥感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9:59-61.

[6]张丽.遥感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3,25:226.

地理学科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科学知识 物理科学方法

大学物理科学知识背后隐藏着许多物理科学方法,从培养人才来看,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要求大学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只有实现科学方法教育与科学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物理科学知识与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科学知识是物理科学方法的载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离不开科学方法的培养。教育学指出,要将知识结构转变为认知结构,科学方法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力量。如果说知识的学习给学生提供的是“鱼”的话,那么方法的学习就是给学生提供“渔”的过程。通过应用科学方法,学生不但“学会”了,而且“会学”了。物理科学知识中的概念、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数学和推理、理想化等物理科学方法。这些物理科学方法对学习物理、学好物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使学习物理更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传统教育方式必须改变,需要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一个综合课题,主要包括弘扬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其中科学方法是主体。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一个永恒的、极具生命力的课题,只要物理教育存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必然存在[1]。

二、制约大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

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物理科学方法常常隐藏在物理科学知识背后,很难像知识那样形成框架与体系,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往往隐含在理论知识灌输里,使得科学方法教育成了知识传授过程的副产品。

2.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大学物理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绕理论知识进行的,加上受教学内容分量与课时矛盾的影响,大学物理教学基本就是单纯讲授概念、定律、原理。

3.学生重理论、轻方法。在大学许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考试,看不到培养和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平时学习很被动,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方法学习。

三、大学物理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教育有机结合的举措

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显化教学内容。定位物理科学方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方法的传授离不开以知识为载体,若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安排,方法教育恐怕难以落到实处;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法教育的教学计划作指导,方法教育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2]。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科学方法向学生进行公开式宣讲,既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和体验。

2.通过物理科学知识教学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物理概念一般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入,通过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建立和发展;物理规律一般通过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演绎、类比、想象、假说等方法建立和发展;物理实验的设计、操作离不开分析、观察、实验、归纳、演绎和数学方法;在应用概念、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一般要运用分析和综合方法、想象、理想化方法等。通过物理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是大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培养的首要途径。

3.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物理科学方法。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重要的教学方式,实验开始时提出问题就运用到了假说方法,然后根据假说收集资料和数据并进行演绎推理,得到相应的结论。每个实验都要运用多种方法,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4.通过复习物理科学知识体验物理科学方法。习题是复习物理科学知识的首要方法,通过习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认真了解习题类型,通过分析归类,然后精选典型题,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教师在分析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应充分展示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习题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物理科学方法的魅力。

此外,高等院校物理教育专业还应该开设“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选修课;教师培训应该开设“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讨课;教材编写应该更系统地体现科学方法,体现教材不可替代的引领导向作用。

总之,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也需要有目的地训练。科学方法教育应该渗透在科学知识教育中,绝不能只讲授科学知识而忽略科学方法,也不能空谈科学方法而忽略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两者应该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地理学科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渗透 科学方法教育 实践研究

0.引言

在新课标改革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学也得到适当的改进,同时,逐渐将教学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的目标,从而使得人们对科学方法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科学方法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更好地顺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需求。物理科学方法教学主要指的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传授的物理知识进行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有步骤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并逐渐掌握其学习方法与技能,对物理知识进行熟练的运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物理综合运用能力与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1.科学方法教育的原则

1.1坚持适时性原则

当教学内容能够渗透科学方法的时候,才能够将科学方法渗透到物理教学中来。反对一味地脱离教学内容来空谈科学方法教育。例如,在原子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观察到的实物现象,可以推测、假设以及演绎出原子模型的相关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符合科学方法教育的渗透。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在采用科学方法教育中,需要坚持适时性原则,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1]。

1.2坚持适度性原则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对科学方法教育进行适当的渗透。在渗透的过程中,不宜过难与过高。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讲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难度与进度。在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时候,需要坚持好适度性原则。

1.3坚持融合性原则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方法以及能力是相互联系的,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需要与物理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以便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控制变量法、正交分解法以及隔离法等,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来达到培养的目的。因此,在物理教学的时候,还需要适当地坚持融合性原则[2]。

1.4坚持隐含性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科学方法教育,需要对其潜移默化的进行,以便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物理方法的熏陶。例如,在电力相关内容的教学中,需要采用类比法对电势、电势能、电势差在做功与重力场中的高度差、重力势能等进行有效地类比,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接受类比法。因此,在科学方法教育渗透的时候,需要坚持隐含性原则。

2.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科学方法教育的措施

2.1在物理概念、规律知识讲解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与规律知识较多,针对这些理论性知识,需要采用适当的科学方法进行讲解,以便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例如,在概念知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概念内容进行分析,对不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进行比较,从而适当地引出速度的概念,让学生对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进行分析,并认识到位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采用比值法对速度进行定义。同时,在讲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概念的时候,可以采用近似法与微元法来讲解。另外,在讲解牛顿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可以采用实验法、分析与归纳法或者推理法等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概念性的内容,并及时掌握[3]。

2.2在物理理论建立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知识占有重要的比例。例如,分子动理论、机械波理论、电磁理论等,其主要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中科学假设在物理理论建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例如,在玻尔理论中,就充分运用了科学假设方法,并根据科学方法教育步骤对其进行讲解。通过玻尔当时已有的实验与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无法使用经典的电磁学理论来解释原子结构稳定与原子光谱不连接等方面的事实,从而对经典的电磁理论进行放弃,适当地将普朗克量子说、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以及爱因斯坦的思想相互结合起来,并将光量子理论融合在原子结构理论中,通过适当的推理、假设与演绎,可以将假设形象化,介绍玻尔理论的由来与背景,并将玻尔理论运用在氢原子光谱知识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

2.3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由于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比例较大,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时,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其加以应用。在实验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对实验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及时记录相关数据,对次要的因素进行排除,分析重点因素,并通过分析、运算、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物理结论,从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掌握科学方法的运用技能。

3.总结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根据教学材料以及学生学习特点等来适当地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与理解物理知识,培养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能够显著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科学方法教育,还需要坚持相关的原则,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科学方法教育的渗透,并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物理学习技能。

【参考文献】

[1]王逢彬.对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31(12):893-894.

[2]金少慈.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和研究[J].科技信息,2013,22(17):125-126.

地理学科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物理科学知识是物理科学方法的载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离不开科学方法的培养。教育学指出,要将知识结构转变为认知结构,科学方法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力量。如果说知识的学习给学生提供的是“鱼”的话,那么方法的学习就是给学生提供“渔”的过程。通过应用科学方法,学生不但“学会”了,而且“会学”了。物理科学知识中的概念、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数学和推理、理想化等物理科学方法。这些物理科学方法对学习物理、学好物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使学习物理更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传统教育方式必须改变,需要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一个综合课题,主要包括弘扬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其中科学方法是主体。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一个永恒的、极具生命力的课题,只要物理教育存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必然存在。

二、制约大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

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物理科学方法常常隐藏在物理科学知识背后,很难像知识那样形成框架与体系,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往往隐含在理论知识灌输里,使得科学方法教育成了知识传授过程的副产品。

2.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大学物理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绕理论知识进行的,加上受教学内容分量与课时矛盾的影响,大学物理教学基本就是单纯讲授概念、定律、原理。

3.学生重理论、轻方法。在大学许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考试,看不到培养和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平时学习很被动,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方法学习。

三、大学物理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教育有机结合的举措

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显化教学内容。定位物理科学方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方法的传授离不开以知识为载体,若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安排,方法教育恐怕难以落到实处;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法教育的教学计划作指导,方法教育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2]。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科学方法向学生进行公开式宣讲,既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和体验。

2.通过物理科学知识教学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物理概念一般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入,通过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建立和发展;物理规律一般通过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演绎、类比、想象、假说等方法建立和发展;物理实验的设计、操作离不开分析、观察、实验、归纳、演绎和数学方法;在应用概念、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一般要运用分析和综合方法、想象、理想化方法等。通过物理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是大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培养的首要途径。

3.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物理科学方法。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重要的教学方式,实验开始时提出问题就运用到了假说方法,然后根据假说收集资料和数据并进行演绎推理,得到相应的结论。每个实验都要运用多种方法,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4.通过复习物理科学知识体验物理科学方法。习题是复习物理科学知识的首要方法,通过习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认真了解习题类型,通过分析归类,然后精选典型题,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教师在分析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应充分展示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习题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物理科学方法的魅力。此外,高等院校物理教育专业还应该开设“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选修课;教师培训应该开设“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讨课;教材编写应该更系统地体现科学方法,体现教材不可替代的引领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