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我国现在幼儿园以及托幼机构中,有普幼方向、幼儿英语方向、幼儿音乐方向、幼儿舞蹈方向、幼儿美术方向的教师,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学前儿童的大部分教师都包含了。但是我们发现在大部分幼儿园,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根据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以及学前儿童活动的情况,我们提出和探讨在幼儿园设立专门幼儿体育活动教师。

关键词 幼儿体育 体育活动教师 幼儿园

一、在幼儿园设立专门幼儿体育活动教师的必要性

(一)非专业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活动无法代替专业的幼儿体育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

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不是简单的幼儿舞蹈、幼儿韵律操、幼儿广播操等。幼儿的体育活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遵循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学前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阶段性、有序性、程序性。其中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表现在身体素质上,在学前儿童身体体能练习过程中学前儿童在体育锻炼和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幼儿基本的身体素质和幼儿基本活动技能。其中幼儿基本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协调性、平衡性、柔韧性等基本素质。幼儿基本活动技能包括走、跑、跳跃、投掷、平衡、攀爬等。学前儿童这些的体育练习内容只有在专业的幼儿体育活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前儿童合理、科学、循序渐进的体育教学活动,才能使学前儿童得到科学的锻炼活动和良好的生长发育,同时增强学前儿童身体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使学前儿童在体育活动中身体的各个动作逐步协调而且姿势动作正确优美。这些都是幼儿体育活动教师专业和正确的指导下学前儿童才能有效合理的体育锻炼活动和身心发展,学前儿童才能得以科学的、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得到发展,同时符合学前儿童体育锻炼和活动原则。

(二)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学前儿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在幼儿体育活动教师科学合理指导下练习不仅得到了身体素质的综合发展,同时更是使得学前儿童在体育活动锻炼过程中得到了心理的发展,而且这一过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在体育活动锻炼过程中学前儿童能够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自身的智力发展发育,又对学前儿童的品质和小朋友之间的合作能力起到促进作用;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学前儿童的个性,促进和养成学前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习惯,培养学前儿童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好性格、好品质。同时幼儿体育活动教师在学前儿童体育活动锻炼过程中,不仅仅提高了学前儿童的身体素质,还加强了学前儿童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良好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还能提高学前儿童的对外界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能力。这些都是幼儿体育活动教师在学前儿童在体育活动有意和无意中培养锻炼出来的,是其它幼儿教师不可替代的重要教育教学过程。

二、国内外关于幼儿体育活动研究资料分析表述

纵观国内外,一些发达地区和国外的幼儿园、托幼机构的教育教学都非常重视学前儿童的体育锻炼活动,而且学前儿童的体育锻炼活动十分重视科学性、合理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同时在开展学前儿童的体育锻炼活动中都提供了丰富的场地和学前儿童的体育器材用具,供给幼儿园、托幼机构的学前儿童充分的体育活动锻炼。学前儿童在体育活动锻炼时得到了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活动锻炼,身心得到了全面发展。

人口素质表现在人体的身体健康状况、智力发育、思想道德品质等几个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学前儿童在营养物质上得到了空前的极大的丰富和满足。由于物质上的满足使得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出现了不平衡、失调现象,在加上我国人口结构的因素使得现在的儿童在缺少科学性合理性的幼儿体育活动,以及缺少专业幼儿体育活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一部分学前儿童出现了身体形态的变化,如过于肥胖、身体比例不协调,身体机能减退,基本的身体素质下降等。为了提高我国人口综合素质,培养中华民族未来有力的建设者、接班人,我们就应该从小抓起,使得我国的幼儿、学前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所以说,在整个幼儿培养的体系中,幼儿体育活动教师是不可代替的。

三、幼儿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研究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少儿阅览室;素质教育;特色化建设;阵地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10-02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 加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更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少儿阅览室作为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少年儿童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能够发挥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1.少儿素质教育是少儿阅览室特色化建设的中心课题

国家的文明、进步与发展,既需特质的保障,更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根基、民族的希望,是二十一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时代要求,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更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较强的判断力、创造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勇于进取的时代精神。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是终生学习的时代,我们要把勤奋学习的风气推广到青少年中间去。”委员长也指出:“人材的培养要从少年儿童做起,民族素质的提高,它的基础在于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少儿阅览室与文化相关,又与教育相联,同时还有别于成人公共阅览室,它所从事的一切工作,旨在加强少儿素质教育,主要进行的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性教育。

实践证明,少儿阅览室完全可以克服课堂教学和科教书籍的局限性,使广大少儿在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审美情趣、实践技能、身心健康,特别是在培养少儿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等方面会得到有效的素质提高。什么是特色?这就是特色。这正是少儿阅览室“特色化”建设有别于学校和成人阅览室的地方。“特色”是一切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少儿阅览室务必立足“特色”,把加强少儿素质教育作为“特色化”建设的中心课题,集中精力,做好“特”字文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探索少儿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全体馆员的聪明与才智共同谱写少儿素质教育这一最精彩的“特色”篇章,真正把少儿阅览室办成素质教育的阵地和培训中心。

2. 少儿阅览室加强少儿素质教育的独特优势

2.1少儿阅览室在丰富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社会教育中具有优势。少儿阅览室拥有丰富的馆藏, 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少年儿童的知识欲求。这对于少年儿童素质教育来说, 是首先所必须的。一般说来, 每一个少儿阅览室都具有自己的结构合理、比例适宜、内容丰富的藏书体系, 能够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广泛的知识营养。这个优势是一般教育单位所不可比拟的。在学校里,一个学生,一学期只能面对那么几本书,虽然读好那几本书也十分必要, 但从知识面的角度说, 毕竟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的。更为重要的是, 少儿阅览室有许多藏书较之学校的课本更具有趣味性、可读性, 图文并茂地把动物人格化, 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 所有这些,都与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更加贴近,使之在轻松愉快中获得大量的知识, 既开扩了知识视野,又陶冶了情操。

2.2少儿阅览室在为培养少年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造精神方面具有优势。少儿阅览室可以帮助少年儿童挖掘时间潜能, 使他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造精神。少年儿童平时功课繁重,疲于应付,课余时间、双休日、 节假日是他们到阅览室游览、“充电”的最佳时间。尤其是寒、暑假期,他们一身轻松,能够到阅览室比较从容、比较系统地读一点书。少儿阅览室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 加大对小读者们的阅读服务, 发挥自己的独特的教育功能。一方面延长开放时间, 提供更大的空间,更舒适的条件,吸引更多的少年儿童到阅览室来阅读学习, 同时加强阅览室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认真制订假期少儿读书指导计划,指导小读者多读书,读好书。同时,精心组织各类读书夏令营、知识竞赛、读书征文、读书演讲比赛、故事会、诗文朗诵、科普报告会、读书兴趣小组、手工制作科技小实验。充分利用视听室、结合学生所学知识播放影片、幻灯、录像等丰富多彩、新颖活泼的读书活动 ,丰富小读者们的假期生活, 充实他们多方面知识, 并给他们的创造能力提供施展的天地。

3.创新阅览室的服务,提高少儿读者的素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青少年提供全新的服务是图书馆应尽的职责。以鹤壁图书馆为例,馆内根据不同年龄层次,设置了少儿阅览室和亲子阅览室。少儿阅览室不对家长开放,这样就能保证学生独立借阅自己喜爱的图书。在每年采购新书的时候,都要认真调查少儿的阅读需求,购进学生喜爱的图书,把少儿阅览室中丰富的、充满儿童情趣的藏书,设置专门的书柜,,让他们自主地选择;通过优美、安静、整洁的阅读环境和周到细致的服务,从细微处营造出一种符合青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特征的阅读氛围,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亲子阅览室是由家长陪同孩子并为他们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挑选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并增加感情,让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增长了知识。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到图书馆阅读图书。

3.1开发素质教育的学习资源。开展素质教育,学习资源很重要。少儿阅览室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要面向全社会的少年儿童,开发学习资源有利于素质教育在全社会普及和推广,有利于引导少年儿童素质的自我构建。

现代社会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音频、视频乃至多媒体资源等,少儿阅览室应根据少儿读者的年龄特点,搜集、编写、设计、制作各种载体、面向不同目标的学习资源。例如,编写贴近少年儿童认知水平、生动有趣、内容扼要、清晰明了的少儿阅览室基础知识小册子;编制利用广播、电视播放,直观可视的少儿阅览室利用教育节目;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展信息检索教育等。通过纸质媒介的传递方便性,广播、电视的直观性,计算机的互动性和生动的实验模拟,有趣的游戏探索等。

3.2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少儿读者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兴趣是一种启发式的素质教育。兴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成形于阅读过程之中,并需要不断的强化和积累。

阅读指导是少儿阅览室发挥素质教育职能,培养少儿读者阅读兴趣的又一项重要工作,在阅读指导中既要注意少儿读者的学习倾向,又要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的能力,并在需要时能灵活运用。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地为他们进行阅读指导,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主要措施有:1)坚持抓好少儿读者入馆教育工作,吸引少年儿童到馆阅读。2)编制各种馆藏目录、专题索引来揭示馆藏,引导少年儿童阅读。3)定期推荐新书目,张贴新书海报及内容简介,发放阅读指南,提供健康有益的书刊资料,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读书观。4)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工作。

3.3根据少儿的阅读特点,针对性地丰富馆藏 。图书馆馆藏是向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馆藏缺乏,儿童的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馆藏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人们知道,儿童时期所读的书对其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是要把儿童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少年阅览室要紧紧围绕这一宗旨有系统性的,完整地科学地搞好藏书建设,把为少儿提供健康、优秀的书刊资料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做好这一工作我们认为:②密切关注少儿出版物的动态,及时为儿童提供最新、最优秀的儿童出版物。②与学校各有关部门联系,了解他们开展有关素质教育活动的动向和信息,以便为学校提供他们所需的书籍资料。③了解少儿读者对书刊阅读兴趣的转向,儿童的阅读兴趣会随校园文化,社会文化,自身变化及教师所要求的变化而转化。少儿阅览室要及时掌握这些动态,只要这种兴趣转向是健康的,有益于儿童素质教育的,我们对藏书就要做及时调整和补充以满足广大少年儿童的需要。例如:有一阵子,在工作中发现关于鲁迅的书借得特别多,后来从一位学生中得知“学校里流行鲁迅的书呗!”。再如:以前总认为女生是文学、童话书籍的忠实读者,但现在发现越来越多的女生和男生一样喜欢阅读有关科普、科幻、军事、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再比如杨红樱的书、郑渊洁的书,这些热门书,都是少年儿童喜欢阅读的。针对这些现象,少儿阅览室都应及时观察研究,才能更好地做好藏书工作。

少儿读者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的读者,开始具有阅读通俗读物的能力,他们关心课外阅读,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不仅喜欢阅读文艺读物,而且喜爱阅读科普读物,也开始关心国家大事,逐步爱读报刊上通俗易懂、能增长知识富有风趣的文章。所以,少儿阅览室应针对这些特点进行采购图书。

4.提高馆员专业素质,开展多种多样的服务

少儿阅览室是广大少儿和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少儿德、智、体、美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开启少儿智慧、促进孩子养成自学求知的良好习惯,走向成功的摇篮。它肩负着对少儿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重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尤显重要。搞好读者服务离不开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少儿阅览室的每个工作人员,既是少儿工作者,又是少儿教育者,其言谈举止、仪表风尚、精神风貌、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等无不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它不仅关系到读者服务工作水平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到小读者的成长。作为少儿阅览室的工作人员,特别是身处图书借阅、读者辅导岗位的专业人员都要认真学习研讨专业知识,即要通晓与图书馆业务相关的一些学科知识,还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唯如此方能更快地捕捉科学信息,准确地掌握小读者的心理特性及阅读倾向,才能科学地综合多种资料,创造出最佳的服务效益,真正把少儿阅览室办成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精神食粮的求知场所,成为知识情报信息储存与利用的中心,成为智力开发的宝库。

少儿阅览室的读者服务,除了引导、组织少儿和中学生进馆借阅之外,还必须视其好学、好奇、好动、兴趣广泛等心理特征,有选择性、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一些寓教于乐、丰富多彩、多形式、多样化的读书活动,使之汇成体系,形成特色。如举办读书会和演讲会等,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还可以针对小读者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举办一些科技知识竞赛,充分发挥孩子们的特点优势,培养其读书求知的兴趣,汲取多种多样的科学文化知识。此外,还要为他们举办美术、书法、诗歌朗诵、小巧手制作比赛等系列美育教育活动,使小读者通过美育教育,净化心录,陶冶情操,丰富他们的课外活动,使他们从小就受到丰富多彩的艺术熏陶,正确引导孩子们去追求真正的真、善、美。少年儿童时代读过的书,往往一辈子不忘。好的图书可以培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为树立远大的理想起着良好的作用。

少儿阅览室要配备合理的少儿专业图书服务人员,尤其要给予管理员有充足的时间开展业务工作,避免人才浪费。

少儿阅览室的少儿专业服务人员要积极与中小学校教师相互合作,把课外阅读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使教学上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可以培养学生在这个过程的创新素质。

科技进步永远不会停止,素质教育是当今少儿阅览室工作永恒的课题。综上所述,少儿阅览室在开展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把少儿阅览室建成少儿素质教育的培训中心,促进少儿阅览室特色化建设,创新少儿阅览室的服务,提高少儿读者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虹;吴为.教育部加大素质教育力度 青少年素质教育平台正式建立--《基础教育参考・8点钟》杂志创刊暨赠阅发行新闻会召开

[2]丁雅霜.以素质教育为契机把图书馆办成终身教育的基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5).

[3]宋元诚.素质教育:直面中小学图书馆的挑战及对策[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0,(1).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范文第3篇

我们重温此纲要,以期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读者深入学习,更好地为儿童发展工作作出自我应有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后,受社会经济、文化、区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儿童发展及权利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全社会儿童优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儿童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间儿童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儿童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学前教育公共资源不足,普及率偏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城乡、区域间存在较大差距;人口流动带来的儿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文化环境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等等。党和政府意识到以上问题,一直致力于儿童工作。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这10年,儿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11年,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第三部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今天,我们重温此纲要,以期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读者深入学习,更好地为儿童发展工作作出自我应有的贡献。

一、《纲要》出台的意义和背景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截至2010年,基本实现主要目标。教育领域实现了儿童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班)率从2000年的35.0%上升到56.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和82.5%。

2011—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儿童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于是,党和国家制定新《纲要》。

二、《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差距,提升儿童福利水平,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2.基本原则

(1)依法保护原则。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全过程,依法保障儿童合法权利,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2)儿童优先原则。在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配置公共资源等方面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

(3)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出发处理与儿童相关的具体事务,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

(4)儿童平等发展原则。创造公平社会环境,确保儿童不因户籍、地域、性别、民族、信仰、受教育状况、身体状况和家庭财产状况受到任何歧视,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

(5)儿童参与原则。鼓励并支持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会环境,畅通儿童意见表达渠道,重视、吸收儿童意见。

三、《纲要》教育领域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主要目标

(1) 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2)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增加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农村每个乡镇建立并办好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幼儿园。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确保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

(5)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办学质量提高。

(6)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

(7)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提高,薄弱学校数量减少。

(8)教育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

(二)策略措施

1.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的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2.依法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各级政府要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帮助解决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其辍学。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保障适龄儿童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学校要耐心教育、帮助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或变相开除学生。

3.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坚持基本公共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教师交流制度,缩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儿童教育事业

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牧区、偏远山区、边境地区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女童接受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儿童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加大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援工作。

5.积极开展0~3岁儿童科学育儿指导

积极发展公益性普惠性的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以幼儿园和社区为依托,为0~3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加快培养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专业化人才。

6.加快发展3~6岁儿童学前教育

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

7.确保受人口流动影响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流动儿童就学问题。制定实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8.保障特殊困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落实孤儿、残疾儿童、贫困儿童就学资助政策。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建立1所特殊教育学校;扩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特教班和寄宿制残疾学生的规模,提

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为流浪儿童、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

9.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儿童发展需求。

1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推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

1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

12.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13.提高儿童科学素养水平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儿童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儿童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资源,为儿童提供科学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建立校外科学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机制。加强校内外结合的儿童科普网络建设,建立和巩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儿童科普队伍。

14.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价制度体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评价体系。完善和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制度,解决学生择校问题。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5.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继续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学历层次,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16.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提高农村中小学校接入互联网的比例,扩大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17.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

建立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保障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创造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学习、生活条件,提供安全饮用水和卫生厕所,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和住宿条件。

18.完善学校收费管理与监督机制

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

四、《纲要》福利领域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根据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妇儿工委前几年的联合统计,生活在低保线的18岁以下儿童有700多万人。北京师范大学曾统计过陕西等5省的18岁以下贫困儿童,如果按农村儿童人口比例推算,全国农村贫困儿童人数在900万上下。相对于旧《纲要》,新《纲要》首提儿童福利,这是一个重大进展,它把国际上的许多指标写进《纲要》,并具体部署。

(一)主要目标

(1)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推动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

(2)保障儿童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为贫困和大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

(3)基本满足流动和留守儿童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4)满足孤儿生活、教育、医疗和公平就业等基本需求,提高孤儿家庭寄养率和收养率。

(5)提高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率。

(6)减少流浪儿童数量和反复性流浪。

(7)增加孤儿养护、流浪儿童保护和残疾儿童康复的专业服务机构数量。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重点县(市)建立1所具有养护、医疗康复、教育、技能培训等综合功能的儿童福利机构和1所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

(8)保障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满18周岁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公平就业等权利。

(二)策略措施

(1)提高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加财政对儿童福利的投入,逐步实现儿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保障儿童基本医疗。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内完善儿童基本医疗保障,逐步提高儿童医疗保障水平,减轻患病儿童家庭医疗费用负担。

(3)提高儿童医疗救助水平。加大对大病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的医疗救助。对贫困家庭儿童、孤儿、残疾儿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纳部分按规定予以补贴。

(4)扩大儿童福利范围。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分类施保提高贫困家庭儿童生活水平。探索对儿童实施营养干预和补助的方法,改善儿童营养状况。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

(5)建立健全孤儿保障制度。落实孤儿社会保障政策,满足孤儿生活、教育、医疗康复、住房等方面的需求。帮助有劳动能力的适龄孤儿就业。建立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替代养护制度,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公平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6)完善孤儿养育和服务模式。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全面提高儿童福利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探索适合孤儿身心发育的养育模式。完善孤儿收养制度,规范家庭寄养,鼓励社会助养。建立和完善家庭寄养和亲属监护养育的监督、支持和评估体系,提高家庭寄养孤儿和亲属监护养育孤儿的养育质量。

(7)建立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和服务体系。建立0~6岁残疾儿童登记制度,对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按规定给予补贴。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服务专业化水平。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范文第4篇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前些年,由于一些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对本地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状况缺乏调研,精简学前教育机构,使得供需缺口日益加大。因此,应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裕资源和其他富裕公共资源优先改、扩建幼儿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扶持新建幼儿园。《教育法》(1995年)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样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但实际工作中,幼儿教师待遇仍然偏低,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也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在落实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同时,要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完善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大力开展以提高保教能力为重点的幼儿教师培训,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幼教科研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经费支持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学前教育科研更普遍、深入的开展,同时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日显淡薄、科研能力日趋下降。因此,应建立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大力开展学前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推进幼儿园内涵建设和科学发展[3]。

发展学前教育,重在保教质量

加强学前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全面提高保教水平

学前教育工作,最终要靠广大教师来实施。学前教师的素质对保教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师德和专业训练水平越高,教师的积极行为就越多,对幼儿的发展越有利。因此,加强学前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对全面提高保教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加强学前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坚持理论学习,引导学前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树立教师奉献幼教事业的热情和信念。通过学习优秀学前教师的先进事迹和举办各种形式的座谈活动,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结合学前教育工作,增强教师爱岗敬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行为规范和相应的规章制度,自觉规范教师的行为,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赢得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加强学前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第一,爱心任教。高尔基曾说:“爱是最好的教育。”教师对学前儿童的关心与爱护是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学前教师要把对孩子的浓浓爱心具体化为亲切的微笑、温暖的话语、轻柔的动作,使幼儿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自信心、安全感。同时学前教师的施教对象是天真的孩童,当一些孩子调皮和有不良的习性时,教师要有耐心并加以教育引导,让孩子领会到爱的美好。

第二,匠心育人。只有了解幼儿,才能教好幼儿。观察是了解幼儿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学前教师最宝贵的品质之一。通过对孩子的欢乐、兴奋、惊奇、恐惧、害羞和其他内心活动最细微的表现,探知幼儿的需要,了解幼儿某个行为的意义,并做出及时反馈。

第三,潜心科研。有了正确的理念,还要探索出在实际教学中切实可行的、能够适应幼儿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研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并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幼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四,进修学习。应该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做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鼓励学前教师到继续教育机构进修学习,以提高业务素质;经常组织教师进行相互间的教学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到有成功教育经验的幼儿园参观调研,从而真正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学前教师队伍。

科学确定学前教育内容,确保保教质量

保教质量的标准,一是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具备基本的沟通能力,三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具备基本的辨别是非能力。良好的习惯和能力是培养学前儿童优秀品质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阶段,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根据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学前教育内容,通过活动的形式,保教结合,寓教于乐,确保学前儿童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文明习惯、劳动习惯、爱护财物习惯等等。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学前教师具有很好的教育指导意义,他的“小先生制”,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主张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把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进学前儿童的一日中去,让他们在自然的生活、游戏、交往中获得正确的认知,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在得到认可、纠正、强化后,成为固有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包括到点睡按时起、餐前便后要洗手、不挑食不偏食、不吃垃圾食品、早晚刷牙等。

文明习惯的培养。学会使用文明用语,礼貌待人,如“请、您好、再见、谢谢、请原谅”等基本文明用语;遵守各种规则,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积极创设情境让学前儿童在实践中逐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遇到不文明行为要给予学前儿童及时的指正。劳动习惯的培养。养成学前儿童的服务意识,包括自我服务意识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帮助小朋友或老师、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自己穿衣服、穿鞋、吃饭,整理玩具和书籍,吃饭时拿筷子、饭碗,饭后擦桌子等。爱惜财物的培养。养成节约、不浪费,爱护物品的良好习惯。例如爱惜粮食,不浪费食物;爱护书籍、玩具和公共设施,并不损坏、不破坏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新《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心理特征;因素整合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2-106-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掀起一股“钢琴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钢琴,其中以儿童为主。因为学习钢琴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气质,有助于儿童增强自信心,不少家长甚至在孩子3岁时就请钢琴教师教授钢琴。然而受儿童独特的心理生理影响,儿童在学习钢琴时很难像成人一样能够自主完成学习的目标。本文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分析影响儿童钢琴演奏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外界因素,探讨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陪练、家长等各种外界影响因素整合。

一、儿童钢琴学习的心智培育与教学的心理特性

(一)儿童学习钢琴的心智培育

钢琴的音域宽广,是理想的多声乐器,易入门,其练习和演奏都是一种“生动的动态系统”,要求有相对熟练的技术与技巧,这能带来人的整体能力的提高。儿童学习弹奏钢琴,也就通过弹奏钢琴学习与了解音乐文化,同时接受音乐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不失为提倡“素质教育”的一剂良方。

儿童学习弹奏钢琴,可获得以下一些益处:一是充实精神生活。艺术不分年龄,学习弹奏钢琴,可以丰富儿童情感,平和稳定情绪与性格,而且对孩子的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开启与发展智力。音乐既是一种模仿,也是一种训练,更是一种创造。通过长期的训练和熏陶,能加强儿童对节奏、音准、速度等方面的敏感性,能够促使孩子动作协调,反应敏捷;三是扩展知识领域。音乐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学琴期间,儿童要接触和浏览大量的优秀钢琴音乐作品。同时,无论对乐器本身、音乐构成诸要素、乐谱、世界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都将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有所深入了解,从而使儿童的知识领域大大拓展。

(二)儿童钢琴教学的心理特性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儿童主要通过感观,依靠表象来认识世界,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弱,还没有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而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他们喜欢具体直观的东西,如对色彩图形等的敏感度远远强于文字,在语言上,易于接受简单的动名词,对复杂的动词,抽象的形容词较难理解。”儿童钢琴教育的特点取决于教学对象――儿童的特点。

1 认识直观性。儿童对事物的认识较为直观,对语言的理解略显薄弱。这决定了教师讲授时要根据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将各种知识比喻成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实物,通过形象的类比或者通过更多的示范与动作帮助儿童理解。

2 注意分散性。儿童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情绪易激动,即人们所说的“三分钟热度”,在枯燥的钢琴学习及练习前极易产生厌烦情绪,难以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练琴。

3 心理依赖性。儿童本身不具备独立性,需要依附家长。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儿童长期依赖家长的帮助,无法做到独立思考学习。一旦外部监督有所放松,就难以坚持以至于半途而废。

4 身体素质的限制性。对于手型、下键等一些基本功问题,手指无法做到有力的支撑,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弹奏习惯。

二、影响儿童钢琴学习的外界因素分析

所谓“外界因素影响”的含义是指在儿童无法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时通过除儿童自身以外的人或事进行有目的有手段的干预与指导以确保儿童接受某项教育。

钢琴基本技能的学习对于初涉钢琴的儿童来说,是一个很重要,并且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同时的过程,它需要练习者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很多儿童学习钢琴的时间都不长,或者有一段较长的时间,但是始终没有取得进步,随后就放弃了。

造成上述情况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涉及幼儿本身、而且受到钢琴教师、幼儿家长、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外界因素影响”非常重要。“外界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钢琴教师是其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米什尔・圣兰伯尔在《钢琴原则》中指出:“一个好的教师知道,在练琴不能对学员产生巨大吸引力的时候,指望他们取得成绩是不可能的。”教师乃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儿童与钢琴知识之间的连接桥梁。在学习钢琴的初期,教师是儿童的精神寄托,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好坏对于儿童未来的学习钢琴之路有着很大的影响。但钢琴教师在传授钢琴基本技能的时候,太注意技能本身的内容,而对获得技能的主体――儿童,没有细心考虑。究其根本,中国的钢琴教育大多以考级为目标,缺少兴趣培养。

(二)钢琴陪练是后期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钢琴陪练在课后为儿童陪同练习、解答疑问,在儿童练琴的过程中纠正其错误。一般来说,陪练老师是在儿童每周课与课之间,多则一周七次,少则一周两次的陪伴儿童练琴的人。在儿童初期课后的练习,经常能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家长又因为工作的繁忙或对钢琴知识的匮乏无法与孩子共同探讨。钢琴陪练老师则充当了课后讲解者的形象。

(三)家长是“教”和“学”的过程的“纽带”。家长对学琴的正面效果具有高度的认同,在家长们看来,通过学琴可以使儿童获得社会生活所要求的最重要的素质,并对儿童学琴的效果寄予了高度的期望。作为儿童学习的主导者及策划者,家长有责任和义务监督儿童练习钢琴,制订好练琴计划。事实上,对于年幼和初学孩子来说,家长也是在执行着“助教”的任务。

这三种外界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却又相互关联。究其根本目的是督促儿童学习,使其在学琴初级打下良好的弹奏基础。而这三种因素的整合将在儿童钢琴未来的发展之路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整合外界影响因素对促进儿童钢琴学习的作用

(一)整合教师的教学潜能,优化教学指导

在钢琴教学中,一般以钢琴教师为“主”,陪练与家长为“辅”来将三者进行整合,其中钢琴教师在整合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钢琴教师的存在不仅仅是技术的开发,更是对儿童音乐思维的引导。

悟性与兴趣引导。中国人的学习讲究“悟性”,钢琴的学习亦然。没有儿童绝对缺乏音乐天赋,那么,如何启发儿童的悟性?首先要引导儿童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和热爱,让其多听和会听。儿童借助音乐旋律产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进而从内心处接受钢琴并保持一种强烈的兴趣。其次,逐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智力。听多了各式音乐,儿童能够做到对某一类型的音乐有着自己的理解,能够自己领悟所要演奏乐曲的情感与思想,增强自己的音乐记忆力与想象力。

教学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授学生如何弹琴,从最基本的坐姿、识谱到高层次的技巧与感情处理,这是钢琴教师的本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针对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进行指导,理解并表达音乐的感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位称职的钢琴教师在教会学生弹琴的基础上也要培养学生自主练琴的能力。只有懂得如何练琴,学生才能进一步掌握更多的钢琴技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优化钢琴教学。

(二)整合陪练的技能辅导,引导思维发展

与专业钢琴教师不同,教师重在教学,而陪练老师在儿童学琴的过程中主要是辅导儿童练习。因此钢琴陪练老师除了应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能力,还需要有扎实的乐理基础能够解答儿童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

再者,儿童的心智尚未成熟,在与其打交道的过程中,耐心与童心是必不可缺的。学习中儿童无法迅速理解记忆教师所需要表达的意思,需要陪练在课后不厌其烦地重复练习的要点。同时,在儿童出现厌烦心理时,陪练也需要用活泼的童稚语言与儿童沟通,及时鼓励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练习钢琴。

通常有学者认为,钢琴教师与陪练之间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将其进行整合则显得繁琐且没有必要。况且,有部分家长认为在课堂上有教师教学已经足够,无需再请一个钢琴陪练配合练习。其实不然。仅从当前看来,将陪练与教师联系在一起对儿童钢琴学习有着极大益处,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第一,培养儿童良好的弹奏方式及习惯。在儿童学琴的初期,容易出现瘪指、手腕僵硬等不良现象,教师在课堂上提示演奏方式错误,陪练在儿童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强调并纠正,相辅相成;第二,巩固课堂所学,解决课后疑问。教师与陪练应当在课后有适当的交流,则陪练能在练习过程中不断给儿童巩固教师课堂上所授的内容,提醒学生在课后练习中疏漏的部分,相当于二次指导,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教师的意图。若没有交流,则陪练也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儿童解决练琴中的难点与疑问。第三,提高还课质量,节约上课时间。通过陪练老师的督促与辅导,儿童能够流利弹奏老师布置的作业,达到练习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也就不需要重复上节课的内容,节约课堂时间。

(三)整合家长的监督管理,促进练习规范

受年龄的影响,再有兴趣的儿童在学琴初期也难免会感到厌烦,这时外力的督促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家长相比于教师与陪练有更多的时间与儿童接触。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主张父母先学琴。与陪练相比,两者作用类似却在细节上相互弥补。陪练大多不与授课教师直接接触,无法得知教师的教学重点,在陪练的过程中难免会灌输自己的练习方式,有时会造成儿童练习方法的混乱。而家长能在课堂上与教师面对面沟通,能够直接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并在课后反馈给陪练或者儿童。因此,家长应该在课堂上与孩子共同学习,做好笔记,认真领会教师的要求和意图,并在课后制定练琴计划,合理分配练琴时间,按照教师要求督促帮助并引导孩子练习。从两者整合的目的上说,互相促进是提高儿童钢琴学习效率的最佳方式。家长应把握好“度”,不可采用暴力的措施,以免导致儿童的抵触与恐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