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地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地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地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教学手段 管理类课程 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周红(1969- ),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管理和服务业策略。(天津 300074)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校级教改项目“多元化复合型双语教学模式在管理类课程的应用与探索”的终结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54-02

基于与世界接轨的教学理念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教学目的,双语教学成为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为了不断适应国际化商务活动的新要求,需要涉猎广泛的知识,建立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能力构架,因此大多数高校在管理类课程中开展了双语教学活动。但近年来,教学质量并没有显著提升,经随堂观察及访谈可知,目前管理类双语课程教学手段基本都停留在板书式、课件式,将双语课程与非双语课程同质化,用灌输式的阅读及讲解方法开展。由于管理类课程原理和专业术语数量较多,与实践结合紧密,往往需要大量的案例分析,因此管理类双语课程教学难度较大,缺乏互动性的课堂讲授使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普遍较差。笔者认为,教学手段的运用缺乏深层次的探索和与时俱进的改进是限制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必须实行多元化立体教学手段,通过视频、企业调研、软件模拟实验等,构建学生对专业知识立体化的思维与理解,使信息通过多种易于学生接受的表现形式传达,通过学生的听、说以及身心的投入帮助其获取、运用知识。为了找到实行多元化立体教学手段的正确途径,我们于2012年11月在天津师范大学进行了调研,包括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两部分,以发掘目前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了解各类教学手段的效果,探索改进教学手段结构的方法。

一、实证的设计与分析

1.样本的选择。调研选取的样本为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5个工商管理专业班级的182名学生,涉及双语课程4门。

2.问卷的设计与发放。调查问卷包括两个主要部分:教学手段与方式、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学生意见。调研问卷共发放182份,收回有效问卷113份,有效率为62.1%。

3.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所有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统计各问题不同选项所占比例,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所得结果如下:

一是频率分析。首先,教学手段与方式。在双语授课过程中,学生喜欢的前四种学习方式依次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队合作以及角色扮演。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目前所有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中,运用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为幻灯片与黑板板书,运用率最低的是学生自拍视频短剧,学生接触频率最高的为课程讲授法和实践作业法,接触率最低的是陶冶法和发现探究法。根据定距分析,对各个教学手段的效果进行评价,得出各种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均值:幻灯片3.45,视频3.53,多媒体4.04,黑板板书3.07,网络教学3.56,中英文案例3.63,案例模拟3.96,小组讨论4.23,师生在线互动3.38,学生自拍视频短剧4.01。小组讨论的教学效果评价分均值最高,学生自拍视频、多媒体次之。其次,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学生意见。第一,大多数开设的双语课程为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极少数为公共通修课。课程主要以外国原版教材或者原版加中英注释导读作为教材,很少采用中文教学参考资料和国内编写外文教材、讲义。第二,113位有效调查者认为影响双语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为教学方法手段和师资,其后依次为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和手段。第三,大多数调查者认为在理想的中英双语教学中,英语应占40%~60%。有61.1%的同学认为双语教学对学习的帮助不大,26.5%认为有较大帮助,5.3%认为很有帮助,6.2%认为没有帮助。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担忧主要集中于专业课学习难度的增加、接受程度的不同以及专业知识与背景知识的翻译上。第四,在113张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7%的学生支持大力开展管理类双语课程,77.0%认为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稳步增加双语课数量,17.7%认为应该严格控制规模,2.7%认为暂时不实施管理类双语课。

二是相关分析。对问卷数据分析可知,双语课程所获得的收获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呈正相关。教学质量的评价与教学手段数量的使用呈正相关。内容接受程度与双语课赞同度呈正相关。内容接受程度与教学手段数量的使用呈正相关,见155页表。

二、实证的总结

1.结论。大部分学生并不排斥开设双语课,但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一般,这说明管理类双语教学质量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学生希望在双语课程中得到更多收获。因此,要提高同学参与双语课的兴趣,这不仅需要教师尽可能在双语课上帮助同学了解前沿学科知识,还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同学接触的教学手段仅限于传统的幻灯片、黑板板书等,几乎没有接触过自拍视频短剧等新型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加强课堂交流的重要媒介,应该挖掘学生喜欢的参与式学习方式,学生希望在学习过程当中充当探究者,教师可以在对原理进行解析后,通过发散性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灵活掌握专业知识。数据对比分析说明,教学手段数量对赞成度和内容接受程度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教学手段数量越多,赞成度越高,但当教学手段达到一定数量时,影响度降低,赞成度和内容接受程度受英语水平、学习动机、学风氛围等因素影响。

2.存在的问题。一是现今教学手段结构陈旧,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同学对教学手段的接触比较单一,传统教学手段占所调查课程教学手段的80%。陈旧的教学手段结构不仅没有充分利用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良好条件,也无法为学生打造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国际化的专业知识视野。二是教学效果欠佳,内容接受程度不高,困难环节过多。由于课程没有进行分组、分类设立,无法做到实质性因材施教,各类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课程的要求不一致,教学效率难以提高。三是教学方法单一化,不具有吸引力和创新性。对学生英语学习最有帮助的是讲授法,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最低的是发现探究法。而这两种方法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率几乎为零,这也使双语教学的评价度大打折扣。四是缺少有效的考评和鼓励机制。双语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综合考评机制,帮助教学主体和授课对象建立清晰的课程脉络,纠正教学当中出现的偏差。调研发现,所调查的双语管理类课程均缺乏多元化的考评激励措施,既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与展望

1.对策与建议。(1)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与方法。第一,可以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堂内容做成幻灯片课件,帮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课堂实时讲解中明了授课进度。第二,教学主体应在讲解过程中,配备与课程重点相适应的音频和视频,利用多方位的解读指导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并发散思维,使讲解内容更易于吸收,降低重难点的理解难度。第三,教学主体可以采取分组或团体合作等方式,积极加入头脑风暴、对案例分析、自拍视频短剧等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浑水摸鱼的同学,保证参与的有效性。第四,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以欣赏为主的陶冶法、以提高学生兴趣度的发现探究法,以及新颖的参观法。第五,由于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于掌握并应用知识,应通过课后复习,梳理所学课程知识体系,理解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布置学习内容用英文总结,进行趣味型测试,了解同学的学习进度及接受程度。第六,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主要媒介,教学主体应将师生在线互动、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横向延伸,通过建立课程网络交流群和电子邮件互动搜集同学反馈的信息,教师对信息进行归纳,并将相应的环节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率。(2)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清重点和辅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重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应按照课程传授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遵守以加强课堂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主,以传统的讲授式方法与手段为辅的原则。通过参与式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构建多层次型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克服普通课程所没有的语言障碍,增加学生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3)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引导多元化学习方式。立体化教学模式通过简单明了的教学媒介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基础,再引进企业调研、模拟实验、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强化知识、构建立体化的思维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地将知识学以致用,保证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提升教学质量。(4)加强对新型教学手段的探索与发展。现今双语课程大多运用幻灯片、黑板板书等陈旧的教学方法,可以导入新型教学手段,如学生自拍视频短剧、角色扮演、师生在线互动等,加强课堂趣味,减少学生的排斥性。

2.研究的局限与展望。本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教学手段在双语管理类课程中的运用,以了解双语教学手段,并提出建议。但其他影响因素对教学效果与质量的影响,教学手段是否能同其他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结合以达到最优的教学状态,需要更多学者从多视角、多维度关注与探索。

学校开设管理类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双语教学,将原理与惯例和西方管理学的先进思维和研究方法融合,给学生提供接触西方管理大师的著作和原著者真实表达的机会,使其切实学到管理学专业知识,提高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在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生、教师、教学手段为主线,从实际出发,考虑教师和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采取多元化立体教学手段,发挥各类教学方法的组合优势,合理设计教学,保证良好的课程节奏,采取增加互动性、趣味性的方法,降低学生对双语课程难度的感知。还应时刻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为核心,以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开放式的考核形式作为学生成绩评估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法;特征;内涵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自颁布实施以来,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理论界在众多概念上界定不清,对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的理解也比较混乱,通常会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混为一谈,甚至有的教师将体育教学方法简单的理解为“语言法”、“示范法”等。对基本概念的厘清将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加以把握和运用。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特征和内涵

1.什么是体育教学方法

提到体育教学方法,人们自然地和“语言法”、“示范法”、“完整法和分解法”、“游戏竞赛法”等联系在一起。诚然,这一类方法是广大教师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被提及频率最高,但如果将体育教学方法仅理解为具体的教法和学法还略显局限。

“方法”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todos”,原意指通向某处的途径,是以一定的方式开展有序的活动,从而达到某种目的。英语里涉及教学的单词有teach(教、教导)、learn(学、学习)和instruct(教导),本文对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讨论的话题语境设定为教师“教”的方法,因此本文认为,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而采用的有目的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程序、方式和手段。

2.体育教学方法的特征

尽管理论界对教学方法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是,体育教学方法的各种概念之间存在着一些共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

目标与方法是统一的,目标是方法的灵魂。教学目标是所有教学行为的最终归属,体育课程的四个方面的目标,通过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来实现。而教学方法都是由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行为组成的,[1] 体育课堂教学中一连串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构成了体育教学方法。由此可见,体育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

(2)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方法总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总是方法化的。”教材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具体化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抓手,教学方法不能离开教学内容而孤立存在。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首先会对教材进行分析,找出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动作形成规律,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有针对性地设计和选择适合本课时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步骤和程序、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包括课堂教学组织的设计。教学内容或课时、教材的不同制约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3)教学方法作用于教学对象

学校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具备非常重要的特性之一是“向师性”,体育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将最终体现在教学对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这种内化过程方能显现教学的价值。教学方法的具体呈现是教师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离开了教学对象的体育教学方法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3.体育教学方法的内涵

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体育教学方法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明。

(1)作为程序步骤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将经验以形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教材,而将这些教材按照一定逻辑关系依次呈现的方式则是教学方法。[2] 将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各构成要素按照某种逻辑顺序组合在一起,先后顺序是教师精心设计和编排的,针对某一特定教材和教学内容。这种程序步骤一般来说是不能够随意更改的,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因素的制约。作为程序步骤的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模式,是为完成预定目标、针对特定教材和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程序和步骤,是随着教学现场而变化的。

(2)作为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是教学过程具体的活动状态,表明教学活动实际呈现的形式。具体的教法都是由相应的教学方式来体现,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采用的讲解和示范法等。作为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受教师专业素养所影响,同样是讲解和示范,授课教师的差异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作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是指运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方法最为直观的呈现形式,也可以说是物化的方法。一般常用的教学手段有挂图、多媒体、各种小标志等辅助教学用具,以及场地器材的布置等。教学手段的设计一般来说是针对技术教学中的重难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充分挖掘运动技术中的细节,充分了解运动技术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手段的运用一定是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为了手段而手段。如在前滚翻教学中,为了解决双腿并拢这一难点,运用膝关节夹纸片的教学手段,起到了条件限制作用,很好地解决了难点。

二、教学现场的体育教学方法例解

体育教学方法的讨论和分析离不开教学现场,本文以水平四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为例,分析教学方法的设计(见表1)。

实例中设计的教学步骤和程序属于典型的倒序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初二学生的学情特点。每一个教学步骤解决一个技术细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原本相对教学对象来说比较难的技术变得简单而易于掌握。教学手段中利用地面标识限制,很好地解决了 “一大二小三高跳”的课堂教学重点,多媒体和学习卡的使用减轻了教师教学组织的压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同时减少了全班集中教学的调动,无形中提高了课堂练习密度。

一线教师解决了对教学方法概念的困惑,厘清了教学方法的特征和内涵,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的符合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适应学生实际的科学、合理、高效的体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被广泛引入到教学中。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促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开展了一系列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如精品课程、优秀教材、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及重点学科与教学名师评比等,也推行了一系列教学质量工程的评论。在教学质量工程评论申报书中都会涉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应用与改革等相关内容。我觉得同仁们在填写有关这方面内容时存在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概念认识模糊的问题,即对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界定不清晰。方法乃办法,教育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服务的。手段是指为达到某设定的目标或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所使用的一定技巧。教学手段同样也是为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服务。

一、主要教学方法的种类及作用

从古至今,国际国内很多教育工作者们潜心研究,大胆实践,归纳总结出了很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为人才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四段教学法、五段教学法、订正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启发速进教学法、问题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设计教学法、连环教学法、昆西教学法、单元教学法与实习教学法等。

四段教学是按照人们所理解知识的心理与规律把教学阶段分为明了、联想、系统与应用这四个阶段,这种教学方法是20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理论的总结。他认为教学必须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明了(清楚)。传授新教材时,把教材分解为若干部分,提示给学生,使学生清楚新教材,形成新观念。第二阶段――联想(联合)。引导学生把前阶段获得的新的观念与原有的观念联系起来,在新旧观念结合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教材。第三阶段――系统。使学生心灵中的所有观念系统化,形成一定的观念体系,得出结论、定义和规律。第四阶段――方法(应用)。使学生把学到的系统知识运用于实际,以检查获得知识的正确性和巩固性。后来德国的齐勒尔和赖因把四段教学法扩充为五段教学法,把教学分为预备、提示、联想、总括与应用五个阶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基础教育与大学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等)的教学中。

问题讨论法也称“课题讨论法”。指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或讨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认知的可能性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学习态度,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学者林格伦提出的“讨论法”,即属“问题讨论法”。他认为,教师讲课主要是跟学生进行交流,传统的教学法以讲授为主,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

问题教学法又称发现法、探索法、研究法与现代启发式等。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与原理时,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认识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科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与杜威等学者都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W.H・基尔帕特里克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立的一种教学法。1918年,W.H・基尔帕特里克在《设计法》一书中提出设计教学理论。他主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摒弃教科书,废除班级授课制,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每一单元活动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执行,学习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启发速进教学法也称为“新教学论”、“启发学”或“暗示法”。代表人物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奥尔基・洛柴诺夫。所以又称“洛柴诺夫教学法”或“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实习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从事一定实际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巩固已学知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完成规定工作的能力。它在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习法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体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的分类与作用

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重要元素之一。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与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作用于教学对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质的和形态的总和。教学手段是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它分为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指“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与基于网络的教学(如课程教学网站、学习港)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作用体现在提高教学效率与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一项心理学的测定与估计,人们通过视觉与声音从外界获取并进入人类大脑的信息量的分布及人们的接收能力是不同的,其中视觉包含的信息量65%左右,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40%,听觉包含的信息量小于20%,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15%,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75%。因此,现代教育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又如,基于网络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个别化学习,有利于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三者之间的交互与协作学习,学生能跨越时空,模拟真实情境学习,可以随时开展学习效果检查,可以通过网络对课程教师、教材情况与教学情况开展网络评价;网络教学也有利于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灵活应用与整合,有利于学科知识与教材知识的扩充与教材内容深度的扩展。现代教学手段是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在教学手段方面的反映。

三、教学评价

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不仅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而且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价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应包括四项主要内容。

一是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大家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二是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价教师教学既看教师能否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又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相关的学科中去,解决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是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价教师教学既要评常规教学,又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活动的发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四是看能否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媒介。

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像组织与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是简单加法)与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有创造性、新颖性与灵活性,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使自己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2]彭兵,朱云东,王小东.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教程[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1.

[3]艾明晶,王丽,焦福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2.

地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范文第4篇

兴趣的奥秘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学生 的学习成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要的因素是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非 智力因素,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变量。兴趣则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 接因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唤起学生兴趣的全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好奇(好学的冲动)、欲望(诱发产生求知欲望)、自觉( 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三个阶段。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好奇是产生好学冲动的诱发阶段。教师通过一系列感性知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类感性知识的来源是 多方面的。有学生生活经验中储备的;有以往学习中积累的;也有来自直观教具、实验、参观访问、野外观察 等教学实践;还有一些是借助教师的生动描述或教材的形象描绘,以及教材的图象系统……。

欲望是指由好奇引发其好学冲动后,诱发的求知欲望。此阶段学生的兴趣已不满足于停留在好奇的感情阶 段,而渴望获得对事物深化的认识,以探究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乐事。

自觉是把学生的兴趣由好奇、欲望更进一步深化到主动学习的阶段,形成比较稳定的兴趣,这是学生学习 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阶段。

在唤起学生兴趣的全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通过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的感性知识的诱发是激 发兴趣的基础。但是,在感性阶段形成的兴趣是短暂的,它属于产生于活动过程中,而在活动结束即消失的短 暂兴趣。教师的责任更在于通过启发、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体察到自己 的能力,并从中品味成功的喜悦,增强深化学习的信心和力量,使学生由简单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望,最后 达到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境地。

激发兴趣的途径

一、给学生提供一套编写新颖、可读性很强的教材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特有的三种基本因素。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材进行的共同活动。教 材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是师生双方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教师依照教材的要求教,学生依照教 材的要求学。从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给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本新颖的、可读 性很强的教材,必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改革的方向及进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新近使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地理教材,虽然版本较多,各有优点和不足,但都具有编写新颖、可读 性很强的特点。这些教材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说明新教材的编写取 得了很大的成功。

首先,教材的编写新颖,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使学生爱看好学。新教材的编写改变了单纯按地理 学科的逻辑系统的传统方法。在教材的文字部分,除紧扣大纲的简明正文外,还穿插了读图要求和生动的阅读 教材,以及启发性很强的问题;在教材的图象部分不仅增大了图象的篇幅和数量,而且出现了素描和漫画。整 个教材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有效地提高了师生对教材的兴趣。

其次“启发式”的教材结构,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极大的机会。从教材中的“读一读”、“做 一做”、“想一想”、“算一算”……等形式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二、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和最基本的形式。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目前即使在有效地开 设第二课堂,为学生开辟更为广泛的知识来源的学校,其课堂教学的时间仍占有周学时的2/3以上。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种多样且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状态,在 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好知识。

其次,授课内容要安排得当,难易适中,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使学生对教材易懂、易学,增强了学好的 自信心,同时又能强化求知欲望。

再次是在课堂上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所设的问题是学生求通而不能解、口欲言而不 能答时,教师再揭开其中的奥秘,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和发展兴趣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展课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能力,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和 成功的喜悦,以增强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也十分丰富。比如课外活动小组(气象观测、天象观测、环境监测、地 震监测……)、地理知识竞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野外观察等。目前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都开展起 来,但却要尽力去打开局面。

激励兴趣的方法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受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制约的,并为实现教育目的和传授教学内容服务。教学 方法的种类多样,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一定的学学思想作指导。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启发式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善于思索、善于使用自己的思 维器官。毛泽东同志就一直提倡教学中要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

启发式教学具有多种功能,通过启发教学,能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切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不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符合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指 导思想。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应是“讲读练”。即指“讲、读、练综 合运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阅 读指导法”、“练习法”等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分别发挥到讲、读、练各个环节中去,发挥出它们的综合效力 。这种方法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感觉或思维器官,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进而有效地达到教育目 的。

“讲读练”由三大环节组成:一是“讲”。即教师的精讲,它是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通过启发诱导 ,控制布局重点,巧妙突破难点,对全课起到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二是“读”。它包括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 材的文字内容,即阅读重点教材(读后还可以勾书落实)、读感性材料(如书上的阅读教材);读教材的图象 内容;读教师精选或精绘的挂图、图片、板画和板图。三是“练”。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想一想”、“议 一议’、“算一算”、“做一做”以及在课堂完成相应的作业。根据教材的需要可以把练的内容分散安排。若 安排在一节课的开始,多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安排在一节课的中间,则多是有利对重点 知识的理解、掌握或运用,以及对难点知识的突破;安排在一节课的最后阶段,则即有小结之意图,又有复习 巩固之功能。“讲读练”的三个环节在一节课中的轻重,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而定,没有固定的模式。

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所谓教学手段是指“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作用于教学的教育对象的 信息的、精神的、物质的形态和力量的总和”。按形态特征不同把教学手段相对地分为教学信息手段(指作为 知识信息的教学内容)、教学精神手段(指属于教学主体精神形态的教学力量──教学方法)、教学物质手段 (指作为教学的实物、媒体、教具、教学机器、教学附属设备等)。我们在教学中从狭义的含义上看,一般说 教学手段常常是指的教学物质手段。

地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范文第5篇

Abstract: Hydromechanics is a course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has abstract concep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Based on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Hydromechanics,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关键词:流体力学;过程装备与控制;教学改革

Key words: Hydromechanics;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206-02

0 引言

《流体力学》课程主要描述自然环境中的流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及特定条件下流动机理。其内容涉及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推导、计算方法等。考虑到大二学生尚未接触实际工程问题,因此教学双方对流体力学的学习过程均存在困惑。本文针对流体力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对《流体力学》教学改革进行相关探索,总结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出相应改进方案。

1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

首先,以《流体力学》教材中所采用的大量流场图片为例,对流场理解的正确与否决定其学习流体力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授课教师手绘流线等方法来说明流体的流动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由于流场仅仅是枯燥的曲线静态分布,无法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流动机理有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而降低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在《流体力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制作一些流体运动的Flas演示把流动的特性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表现形式相对新颖、活泼、再加上图文并茂的效果,使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有趣的物理流体现象,通过这一环节的改进,可以主动改变沉闷的教学过程,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流体力学》教材中涉及了大量的基本概念、假设、原理及公式推导等,据统计大量公式的推导过程占据板书时间的较大比例,这有可能造成教师无法在有效课时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降低教学效率。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PPT多媒体技术,复杂繁琐的公式推导可以较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理解公式有较大好处。一旦形成这样的教学场景,那么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必将可以细致透彻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灵活采用各种PPT制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多媒体”变成“单媒体”,在《流体力学》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多集中于流体运动学与动力学基础、圆管流动、薄厚壁孔口出流、缝隙流动及气体动力学基础等。

此外,考虑到多媒体教学蕴含的信息较大,合理分配PPT播放时间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掌控能力是一个挑战。如果“整个教学过程从头到尾充斥着大量复杂的信息、不停转动的画面,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像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断向学生灌输,这样的‘填鸭’式教学形式会引起学生的‘消化不良’,扼杀了学生创作的机会”。

2 建立新的教学手段模型,提高考试成绩

本文所建立的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为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考试成绩,采用立体式的教学手段。该模型包括以下四项内容:情景式启发,多媒体技术,工程实例讲解,动态视频辅助。

情景式启发属于现代教学论范畴,创造一定的“休闲、放松、特色”的学习环境。通过营造启发式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获得更加美好的学习体验。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需要能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工程实例讲解是以学生常见的工程问题作为引入点,但同时大部分同学对该类问题理解不深或是出现偏颇。结合该类问题,解释其中所蕴含的流体力学定理,加深学生对该问题及相关定理的认识,无疑有利于学生学习流体力学。

动态视频辅助是一些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见到,但又属于流体力学理论范围的现象再现,通过这些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流体力学相关理论的理解。

表1和表2分别为传统教学方法与改进后的教学方法对比。从表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方法下的学生多集中于60-69分数段,并且还有10.53%的学生处于60分以下,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学生难以理解流体力学相关原理及应用,导致其在解答流体力学试题时出现错误。而采用改进教学手段模型的学生则消除了不及格率,并且大部分学生处于70-79这个中等率分数段,说明学生已经潜意识地被新的教学手段模型所影响,在考试中可以利用所学知识顺利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看出在优秀率及良好率,采用改进教学方式的学生成绩也较传统教学方式有所提高。

最后可以发现: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的班级,无论是考试的优良率还是平均分数均比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解的班级高出约15%左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 重组教学内容,调整知识布局

根据《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借鉴国内外对本课程改革的成果,按照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以流体的流动为主线,将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能够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课程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不动的液体,主要讲述流体基本概念与流体静力学内容;第二部分是运动的液体,使学生掌握流体运动学及动力学规律,对简单的管道流动及缝隙流动有定性及定量的认识;第三部分是运动的气体,可以把这章内容采用视频播放加师生互动方式讲解,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

4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流体力学》实验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因为它的实验课题是以流体运动为背景的,如毕托管测速实验,雷诺实验等典型实验。通过选取典型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流动原理、流场结构特点等信息的了解。同时教师在指导流体力学实验过程中可对部分操作手段进行相应改进,也可设计并提出一些新的实验内容。合理利用已有条件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5 结束语

《流体力学》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作,本文从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建立新的教学手段模型,提高考试成绩,重组教学内容调整知识布局、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相关经验和具体的实施手段。虽然在一些方面探索出若干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相对薄弱。改进教学手段,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等均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为以后学习专业课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成明霞.多媒体技术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4).

[2]陈颜伶.探索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N].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