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范文第1篇

首先,要深刻认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科技愈发展、愈显示物理是人类自下而上发展的核心学科。中学物理教育,不仅要为培养物理学家、造就物理学专门人才打基础,更多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物理素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如今的信息技术就是物理学中电磁知识的应用,卫星上天发射传输电磁波供我们打电话,战场上传输指挥员的命令,传输导弹发射路径!我们盖的楼房都要经过结构分析,分析力学稳定性!街上跑的汽车每一个零件的制作都要经过受力分析试验!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感悟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相信学生就会喜欢上物理的,因为学好它将给我们自己带来无穷的力量!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所做的事情充满兴趣才愿意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得更好。学生学习也是一样,只有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才会愿意克服困难想要把它学好。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呢?第一,课堂上要听懂,这一点需要教师讲解时深入浅出,课堂内容紧凑,抓住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听讲并且能够听得懂。第二,学生做题练习,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并鼓励学生上课听懂后要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很容易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及时的表扬并不是一味的表扬,还要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有所收获。第三,掌握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学习学科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结构,形成知识体系。一个人对自己熟悉掌握的事情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只有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后才会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才会愿意去研究和学习。

其次,还要重视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物理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都不要包办代替。

我们所说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对教学方向、内容、进程、结果、方法和质量的责任感问题,它既不是要片面地夸大教师对教学的作用,也不是要贬低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更不是只局限于讨论让教师多讲一点或少讲一点的具体时间问题。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材灌输、轻教法的改进和学法指导,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的弊端。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改变师生只让书本和环境牵着鼻子走的被动状态,激励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学,主动地去建构、驾驭知识;要改变学生只知埋头读书,只会依靠教师的讲授来获得知识的单一途径,让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求得发展的多种途径;要改变只以模仿、继承、积累和重复前人的固定知识为主的守旧模式,创立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有应变能力的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改变学生盲目接受一切,不善于抓住各类知识的内在联系,不善于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不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倡导刻苦精神与科学方法相一致,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知行相资、互相促进。

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有关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教师无疑要对知识做一定的简单化处理,包括突出事物重要的关键特征,反映事物的典型情况,排除无关的或不重要的信息等,以便于学生形成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其实,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与其自称握有“真理”,倒不如说真理是在教师和学生以外的某个地方,而且探索真理是他们的共同的任务。换言之,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探求真理的方法上,而不是放在某一特定真理的内容上。因此,教学不单是个内容问题,不单是预先安排好的、单向的知识传递和积累问题,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就是说,要把教学活动看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交往和沟通的过程,强调教与学的统一,强调两者的共振,而不是把它们简单相加,更不是扩大学与教两者的矛盾。有了师生间和谐的交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人与群体的合作就成了重要的变量,那么平时的课堂活动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地理教学过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过程管理 学习成长档案 地理素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朝之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更是如此,《学记》有云:“学不躐等也”。意思是学习要循序渐进,慢慢积累。相对于初中地理来说,高中地理信息量丰富,难度大,很多初中生地理成绩不错,但上了高中以后,却不一定能学好高中地理,其中原因很多,根据多年高中地理教学观察,笔者发现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上了高中以后,在学习地理的思想观念、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出现了问题。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说,因为初中地理相对简单,很多东西课上一听就懂,很多知识临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学生即使平时没有太多投入,最后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而用这种方法对待高中地理,当然是学不好的,这是思想观念上的偏差;由于不够重视,心想初中地理我就这样学的,反正最后才死记硬背总可以取得好成绩,以为高中地理也一样,沿用老的一套,没有相应地调整学习习惯,如没有课前预习,课上懒得做笔记,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巩固,等等;在学习方法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比如,高中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各类图表、数据的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就要建立空间想象能力,要勤动手,一些基本图形要学会自己动手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如地球运动中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光照图,晨昏线图,太阳的视运动图,气压带和风带图,等等。

结合多年高中地理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高中地理学习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平时的各个细节做起,才能把高中地理学好,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学习过程的培养:

一、学生的课前预习、自主学习,通过角色扮演共同提高,注意预习方法和效果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难度的增加,高中地理学习要求学生一定要有事先预习的好习惯。预习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及时跟上课堂的进度,也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怎样预习?一要通读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关键词句做好标记;二是要思考、完成课文的思考题、习题。课文的思考题有助于学生对本文的一些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检验预习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地球运动》一节,其中有一思考题,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在北半球夏半年的天数比冬半年的天数多?此题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绕日公转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公速度的差异,通过预习促使学生达到很好的检验预习的效果;三是学生互相交流预习心得,讨论本节预习体会和所得,分析本节的重难点,这一举措会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这是学生迅速提高的一个重要学习措施。这个过程中可以布置角色扮演,学生互为老师,讲解本节的知识结构及思考题等。笔者在教学别重视这个方法,课前布置同桌之间轮流充当教师(也可以是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讨论。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效。当然这个可能需要时间的保证,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试想,学生若要充当教师为其他同学讲解,首先要建立在他(她)理解、掌握课文的基础上,然后把对教材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此学习,提高焉能不快?这种方法除了可以用在预习上,还可以用在平时做练习、试卷讲评时;四是在预习的同时及时地发现问题,然后带着质疑、带着思考进入课堂学习,从而让每个学生在正式上课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聆听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课前的复习,注意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注意学生的参与面

在课前用3~5分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将会起到很好的巩固效果,笔者这几年一直坚持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贵在坚持,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回忆的习惯,新课前必先复习回顾,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作用。可以是教师提问,也可以由同学通过回忆复述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复习要注意重难点,笔者觉得用设问的方式效果更佳,而设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以《地球运动》一节为例,可以设问: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何规律?公转呢?近日点和远日点有何区别?这些是本节课文的重点,具有针对性。又如可以让学生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等等。课前复习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面,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能提问到,因此教师要有一个记录,尽量保证一个周期(一个月,一个学期)中每位学生参与的次数大致是平均的。

三、学生的课堂参与,要特别注意提问的技巧

怎样保证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堂?课堂提问是常用的、可操作性最强的手段,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要注意几个方面:1.问题的有效性;2.针对性;3.难度和区分度。提出的问题应该是与课堂相关的重点、难点,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为问问题而设问,而不是解决问题,效果和意义不大,如学习到山地的形成,如果提问:什么是褶皱?什么是向斜和背斜?这些问题看似很正常,实际上这些问题是学生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简单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浪费了时间。如果提问背斜向斜在找矿、工程建设中有什么应用意义?这种问题就带有一定难度,而且结合了实际,贴近高考命题的最新动向,也体现了高中地理活学活用的学习宗旨。

四、布置小作业,注意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表达能力

高中地理中各类图、表的分析是重点,也是高考的命题方向,应当在平时就注意培养,笔者平时非常注意在这个方面对学生的锻炼,如布置学生作地球运动的光照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洋流运动图、热力环流图、气压带和风带图、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图,等等。此外,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区别,还表现在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材料进行区域综合分析,并按要求进行表述,即综合分析题,此类题型应当平时就注意对学生的培养,通过适当的练习,如区域地形地质、气候的分析,农业区位的分析,工业区位、交通区位的分析,等等,此类题型在平时就重视培养,笔者一般是每周布置一至两次的综合题小训练,同时鼓励学生在平时练习中积极发现好题、典型题,拿出来全班一起共同研究,资源共享,通过此类小作业,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地理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地理分析能力。

五、做好错题记录或重要题型记录册,积累学习心得

学须勤思、勤总结,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消化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我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准备一本错题、重要题型登记本,特别是能过各次小测、期中、期末考试和模拟考、市考、省考,要求学生把一些错题、重要的题型进行整理,理顺自己的知识,做到每次考试都有收获。所谓吃一堑长一智,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积累,补缺补漏。这种做法需要学生从高一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了高三,通过各次模拟考,历年高考的试卷,一点一滴地累积做题的经验和技巧,“高筑坝,广积粮”,最后取得好的成绩自然水到渠成。

六、建立学生学习过程档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以上一些措施,关键是怎么落实,再好的方法、技巧,没有落到实处,最后也是一句空话。怎么落实?笔者的做法是建立过程性学习情况记入档案,每一次预习,课前复习提问,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的成绩,以及纠错本检查情况,都记入该学生的个人档案。作用一是可以作为平时表现的考查,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二是有助于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情、成长过程,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优、补差,有的放矢,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解决。笔者通过为每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可以是电子学习档案),把每次预习,课前复习提问,每一次小作业,纠错本,每次小测、大考、模拟考的完成情况都登记在册,并制作成绩变化波动曲线,从而对每一位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就可以有的放矢。

地理教学过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地理讲评课 教学过程 原则

讲评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上好地理讲评课有利于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规范解答思路和熟练技巧。但是,传统的讲评课教学方法是老师凭自己的判断,选出学生错误率高的题目或自认为较复杂的难题,重点评讲或者从头至尾对整卷逐题分析讲解。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只能被动听,机械地记忆,剥夺了学生参与交流的机会,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大大降低了讲评课的时效。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更多偏重对教材知识体系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研究。为了适应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地理讲评课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新课程目标,从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理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寻求一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实效性强的讲评课教学方式。

一、地理讲评课课堂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下,地理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地理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在讲评课上,应在这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组织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反思以往的教学实践,改革教学过程,探索和归结出一种较有成效的讲评课基本过程。

1.展示答案,自查讨论。

试卷批阅后立即下发并公布答案,让学生自查、纠正。未能解决的问题先让同学间讨论,若仍有疑难,则留到讲评课上重点研讨。同时,以作业形式填写并回收对试卷的信息反馈表,包括以下内容:(1)试卷中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哪些未能掌握?(2)本卷中最主要的失误在何处?(3)本次试卷上哪些知识是你的难点?(4)试卷中因你的疏忽原因失分多少?(5)你认为此卷的难易程度如何?

2.收集反馈信息,归纳整理。

通过阅卷与反馈信息整理,就考试情况、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及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向学生作简要介绍,使学生对照自己既看到其所长,又看到其不足,正确树立今后努力的方向。

3.信息交流,总结经验教训。

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前面的思考、讨论、辨析,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总结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例如对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的分析,可引导学生围绕这样一些问题展开思考、讨论。本题围绕的中心是什么?审题应把握怎样一些关键词?怎样把握答题的范围?怎样使答题规范、条理、清晰?对照评分标准你存在哪些问题,答案有什么欠缺?答题发生偏差和错误的关键在哪里?在试题分析时,分析错误是非常重要的。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比正确更具有教育价值。剖析错误是地理讲评课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辨析,找准错因、错源,探究正确、规范的答案,进行正、误比较,以及优、劣比较。然后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评,“讲”的主要内容有试题编制意图和特点、如何审题、如何合理表述、答题的关键和规律,“评”应该评出现知识性错误的原因、出现非知识性错误的原因(侧重于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出现技能和能力不足的原因(解决不是不知道,而是想不到的问题)。

4.跟踪强化,巩固提高。

根据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某一部分的重点内容,围绕知识、技能、方法、思想和能力从多角度、全方位设置一组或几组强化练习题,尤其注意多编制变式题和开放性问题;通过练习不仅提高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技能、方法等的熟练程度,而且由点到面、问题设置的角度不同,诊断学生掌握了没有,有没有其他方面的问题,以便及时地全面查缺补漏,拓宽知识,深化理解,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

5.反思小结,总结规律。

在讲评课的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答题方法进行提炼,总结规律,由低层次到高层次,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这一环节要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对“评价”进行再评价,让学生做得、说得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作用,切记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不要把事情做“满”。实践表明,引导学生反思与小结,不仅能有效地纠错、防错,而且对于升华其答题能力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地理讲评课课堂教学的原则

地理讲评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反馈测试评价的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地理讲评课应遵循六项原则。

1.及时性原则。

准确及时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及时评讲、及时反馈,效果显著。讲评的好坏依赖于反馈信息是否准确。在讲评之前,教师应统计好试卷的难易比例,对试卷的各知识点归类,分析各知识点的得分率,对有创见的解答及相应的学生,对典型的错误,教师应心中有数。总之,试卷分析越翔实准确,讲评效果越好。

2.针对性原则。

讲评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测试的情况来确定,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即找准出现失误的“关节”点,透彻分析,纠正偏差,防范类似错误的发生。在备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会在这道题犯错误”,从而找出学生在知识、答题方法和思维方法上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要找得准,敲得狠,注意正确引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使学生形成严谨扎实的学风。

3.自主性原则。

讲评课要给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并倡导学生对“评价”作出“反评价”,即便学生的思维有误,也应鼓励他们尽量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清楚地了解其学习中的困难究竟发生在何处。在讲评以后,应布置一些相应作业,让学生自己练习,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4.开放性原则。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一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二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三是教学结果不能满足和局限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等。教师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的方法多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多渠道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激起学生领悟、体验、探索、发现、想象、表现的欲望,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地发展。

5.激励性原则。

激励应贯穿讲评的始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激励他们保持优势,对进步大的学生要激励他们再上一层楼,对分数不高的学生要捕捉其闪光点。教师通过讲评,充分调动各类学生学习地理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他们勤奋好学的愿望,促进他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大面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6.发展性原则。

要对各层次的学生作出相应的补救、补偿,使地理基础不一的学生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立足于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并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满足学生创新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适应新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地理教学过程范文第4篇

以下是我制作和应用地理课件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地理课件制作

1.明确课题,吃透教材,确定课件框架

教师需要先将教材与教参等研究一遍,了解重难点,从而把握好所做课件的方向。毕竟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包括天文、地形、气象、水文、植被、区域、人与环境、地图等知识,有些知识比较抽象。

2.素材的选取

地理素材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文字比较简单,一般也只是涉及字体、字号、颜色、顺序。声音在地理课件中使用的比较少,反而动画、视频用得比较多,特别在展示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洋流运动、山脉分布等方面更加直观,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课件的制作

用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工具包括制图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课件大师,绘图工具、GlobalMapper,Word等。在地理教学中实际使用最多的就是: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相比较Powerpoint的要求比较低,也是最容易上手的。推荐初学者使用。

二、制作地理课件要注意的事项

1.避免重形式不重内容

课件制作不能太花哨。必须放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必须保证其严谨的科学性、实用性。

2.取长补短,拒绝“拿来主义”

现在的网络资源日趋丰富,因此,我们需要在别人课件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备课层次对哪里的课件重新设计和编制,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3.弃“量”重“质”

课件的制作讲究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不能用课件的形式进行满堂灌式的展示。因此,一节课程的课件页数不能太多,太多既浪费了时间,也影响了上课的质量。课件的设计应该遵循必要性原则,将重点和难点等主干体现在课件上,避免以“课件”代替“课本”。

地理教学过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双基教学在新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高中地理教学也应该符合双基教学的基本思想,不断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作为最新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就体现了以上的教学思路,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明确其教学评价,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一、新课程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概述

新课程高中地理,关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其包涵的层次为收集、分析以及运用地理信息;发现、探究进而解决相关地理问题;表达、交流及运用地理成果三个方面。而其中在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涉及到地理基础知识、相关地理规律和实践技能等内容,主要通过图表分析法、地域对比法、地理观察法和实验调查法等方法,最终完成高中地理的学习,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培养高素质全方位人才。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两者紧密相连,相互牵连,不可分割,过程即方法,方法中含有过程,过程中含有方法,“过程”与“方法”如影随形,贯穿整个高中地理的教学实践中。

二、新课程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的意义和价值

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目标,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包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学会学习

新课程高中地理,具有较广的覆盖范围、零散的知识点、庞大的知识体系等特点,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中就明确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如要求学生能够及时有效的整理和搜集地理知识,并且自身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相关分析,从而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意义,需要教师通过教材、课件、网络媒介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学会思考

在学习中,不但要会学习,还要会思考,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新课程高中地理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结合当下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如人口、能源、环境等问题,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教学。

(三)学会交流

交流能力也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当代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交流反思能力,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与交流。

三、新课程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实践

新课程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评价分析,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地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表达和交流三大方面的能力评价;以及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评价这四大要点。

(一)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评价

除了课本教材,学生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网络、电视等途径获取地理信息,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从中提取并且整理有效地理信息,是评价学生能力的内容之一。采集到有效的地理信息之后,就需要学生通过自身所学知识和正确的方法进行理性分析,进而揭示地理信息的内在联系以及基本规律。

(二)地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评价

随着世界范围内地理问题不断出现,如全球变暖等,高中地理评价学生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要从学生的人地关系角度出发,运用正确的科学观,进一步阐述地理问题的相关知识。在发现地理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将是评价学生的更好层次的内容,主要从学生解决的方案是否科学可行标准判断。

(三)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评价

有效积极的表达和交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自信和信心,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而高中地理中关于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表达质量、情感交流、运用的方法、说服力等方面考察,从而进行准确的教学评价,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指明方向。

(四)地理基本学习方法评价

在新课程高中地理的学习中,需要运用到许多科学合理的方法,如图表分析法、区域比较法、地理实验法、空间思维方法等,只要灵活掌握相关方法,才能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评价学生是否掌握这些方法,主要从学生的实行步骤、调查记录、观测工具运用等方面考察分析。

以上评价方法,是符合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将学习过程与结果两方面评价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

结束语:

通过分析内涵、意义价值以及教学评价,将会进一步明确新课程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为新课程改革奠定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学习交流和反思的能力,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金财.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及其设计、实施与评价[J].地理教学.2011(11)

[2] 黄琛.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论研究与实现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