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医学科应急预案

老年医学科应急预案

老年医学科应急预案

老年医学科应急预案范文第1篇

中化二建集团医院急诊科,山西太原 030021

[摘要] 目的 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通过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来该院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追踪护理,详细了解患者诊疗、护理过程中的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护理质量的措施。结果 针对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后,护理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

关键词 ] 心内科;风险因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87-02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且由于引发病情变化的因素很多,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致死致残率较高。患者病情的突然恶化常常超出医护人员的意料之外,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整个诊疗、护理过程都存在很多风险。易导致因护理不当而产生的医患纠纷,给患者和医院都带来严重损失。所以加强对心血管疾病护理质量的研究,提高护理质量是否必要。该研究就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让入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追踪护理为切入点,发现其中影响护理质量的印象,并进行及时处理,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350例为研究案例,其中冠心病患者236例;心肌梗死患者79例;心肌梗死患者35例。将3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1.2方法

采用追踪护理法法,分析整个诊疗过程中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并对之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提出提高护理质量的对策。

1.3数据分析与结果

通过对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分析,总结并制定实施科学的护理措施后,采用自制的《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让患者给予评分。经统计治疗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达94.8%,对照组满意率为81.1%。治疗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达到了维护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的目标。见表1。

2 影响心内科护理质量的因素分析

2.1患者因素

经过分析发现,患者因素是心内科护理中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①心内科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年龄较大、体质较弱,发病后机体能力、免疫力等下降严重。而且中老年患者一般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②患者对健康知识、病变常识等了解较少,对医疗护理的配合度不高,依从性差;③由于心内科疾病致死致残率较高且容易反复,对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加之缺乏一定的护理常识,对患者的治疗存在很消极的影响。

2.2医护人员因素

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都离不开护理人员的积极参与。因此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等因素是影响心内科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①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心血管疾病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留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如果责任意识不强,则会导致严重的责任风险;②业务水平不高。心内科疾病种类多,护理工作较为繁重。但是由于许多护士的业务水平不高和应急能力较差,加上很多护士缺乏护理经验,遇到病情突变的患者往往束手无策或者等抢救器械操作不熟练、不规范等,将会直接危及患者生命;③职业素养,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接触机会较多,如果不能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或者沟通不当,态度生硬。一旦患者出现情况,就十分容易出现医患纠纷。

2.3药物及器械因素

心血管内科疾病种类繁多,患者诊疗过程中用到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也较多。因此药物和器械是产生护理风险的另一原因。①心内科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其诊疗过程中用药的复杂性,尤其是中老年人对药性敏感,用药过程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医疗问题;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于新的器械护理人员肯定存在操作不熟练的问题,新器械、新技术的普及也成为了潜在的护理风险。

2.4医护环境因素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各项医疗资源日趋紧张。护理环境逐步发展成为影响护理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①医院硬件设施老化、布局不当等。给护理质量的提高带来诸多不便;②老年患者的不断增加,病床的周转速度快,势必带来各项影响患者的风险因素,例如环境卫生、地面湿滑等原因导致的患者感染、摔跤等威胁。

3提高心内科护理质量的对策

3.1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水平

做好护理工作,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安全。最重要的是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针对护理经验不足的人员。培训内容应该包括业务培训、护理礼仪、责任意识、应急能力等。对与引进的新器械、新技术应通过及时培训,确保护理人员在日常或者急救中能够熟练使用。在护理礼仪中要重点培训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等,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责任意识的培训,就是要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时刻观察、分析患者病情的能力。做到风险意识时时有,防范重点无遗漏,时刻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将护理风险降到最低。

3.2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病房管理

患者入院后日常起居都在病房完成,病房的环境卫生等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情况。因此必须强化对病房的管理。具体可以从改善卫生环境和严格物品放置进行。①对保洁人员进行风险培训,使其了解病房卫生、地面清洁、干燥对患者的重要性。做到一床一巾,一桌一抹布,保持床单清洁,干净,每天定时开窗通风;②对病房内物品分类放置,消毒的物品应悬挂,避免交叉感染。

3.3加强对药品和器械的管理

药物与器械引起的护理风险属于外在的因素,关键还在于人的管理上。要求护理人员对心内科病患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熟知,了解其药性、作用、禁忌症等。配置新药必须查看禁忌表,对与患者用药时间、用药方法、药量必须保证准确无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进而减少护理人员工作的风险。对于医疗器械的管理,首先要做到熟练操作,设备消毒灭菌有效,定位放置齐全完备。并设专人管理,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操作演练,保障抢救设备应急性良好。

3.4制定护理风险应急预案

心内科疾病突发性强,病情变化快。因此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应急预案,才能将患者的风险降到最低。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例如针对心肌梗死患者制定突发猝死应急预案;还有患者跌倒应急预案;停电应急预案等。并组织各级护理人员、主治医师等参与演练,要求预案内人员熟练掌握。通过实操考试等检验人员的应急能力。确保突发情况能够顺利采取应急预案,严格按照预案进行,杜绝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

[

参考文献]

[1]甄锡云.心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3):693-694.

[2]刘艳霞.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265-266.

[3]张文.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0(1):137-138.

[4]袁敏.如何有效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222-5233.

[5]王春艳.浅谈内科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求医问药,2013(8):18.

老年医学科应急预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急诊

一氧化碳属于窒息性气体,无色、无味、无臭,对呼吸道无刺激不溶于水。当人吸入一氧化碳后,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性质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造成组织缺氧,产生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近年来我国卫生部们和政府部门一直研究的问题之一[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医院应急性抢救的组织和管理提出的要求更高。我科通过不断完善成批中毒患者就诊应急预案,并不断总结经验,制定相应护理对策,使其在成批中毒患者就诊时发挥重大作用,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1日我科接诊7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原因是吃火锅过程中被饭店老板发现意识不清,该7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木僵、表情淡漠表现,其中1例患者有大小便失禁表现。

1.2临床表现 主要为缺氧,其严重程度与HbCO的饱和度呈比例关系。轻者有头痛、无力、眩晕、劳动时呼吸困难,HbCO饱和度达10%~20%。症状加重,患者口唇呈樱桃红色,可有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虚脱或昏迷,HbCO饱和度达30%~40%。重者呈深昏迷,伴有高热、四肢肌张力增强和阵发性或强直性痉挛,HbCO饱和度>50%。患者多有脑水肿、肺水肿、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和呼吸抑制,可造成死亡。某些患者的胸部和四肢皮肤可出现水疱和红肿,主要是由于自主神经营养障碍所致。部分急性CO中毒患者于昏迷苏醒后,经2~30d的假愈期,会再度昏迷,并出现痴呆木僵型精神病、震颤麻痹综合征、感觉运动障碍或周围神经病等精神神经后发症,又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长期接触低浓度CO,可有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心悸。

1.2.1轻型 中毒时间短,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为10%~20%。表现为中毒的早期症状,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甚至出现短暂的昏厥,一般神志尚清醒,吸入新鲜空气,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迅速消失,一般不留后遗症。

1.2.2中型 中毒时间稍长,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占30%~40%,在轻型症状的基础上,可出现虚脱或昏迷。皮肤和黏膜呈现煤气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如抢救及时,可迅速清醒,数天内完全恢复,一般无后遗症状。

1.2.3重型 发现时间过晚,吸入煤气过多,或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常在50%以上,患者呈现深度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呼吸急促,会很快死亡。一般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严重,常留有痴呆、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2 启动应急预案

2.1及时上报 分诊护士接到120电话通知后,及时上报医务科、护理部、急诊科主任及护士长、保卫科等,同时报告医务科通知检验科、药房、收费处及相关科室做好配合工作。按照领导指示及时开展工作,按照人数启动科内应急预案,做到训练有素,有条不紊。

2.2物品、环境、急救仪器准备 安排成批中毒患者集中管理,做好人员、物资、药品、器械等准备,对参加救护人员进行分组并明确各自任务。若患者基数多,急救仪器、设备、物品等不能满足需要,及时上报医院总值班协调解决。

2.3接诊 我科将诊治区域从空间布局上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红区为急诊抢救室,黄区为急诊观察室,绿区为急诊患者诊疗区。分诊护士根据我科分区分级管理模式将患者分配到红区就诊,因不清楚患者姓名,分诊护士用简易标识将患者编号并登记后由门班护士送往急诊抢救室。

2.4救治 根据患者人数、病情、医务人员层级成立三个抢救小组,每组均有医生、护士组成,小组长为当班医生,实行医护一体化,为患者优先检查、治疗,做到先抢救后交费。

3 结果

通过启动成批中毒患者就诊应急预案,开通绿色通道,使患者得到快速就诊,妥善安置,及时救治护理,该7例患者在入院后均已苏醒并康复出院,无1例死亡。

4 体会

4.1贯彻落实应急预案,提高抢救成功率。应急预案是指在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或者事故,事先制定的应对处理方案或者措施[2]。应急预案是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制定的相关计划或方案,是管理科学的一种前沿方法[3]。制定强有力的应急预案,成批患者就诊时医护人员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绿色通道,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

4.2定时组织医护务人员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医护人员急救水平。科主任及护士长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成批患者就诊应急演练。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4]。加强培训,在对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培训的同时,加强对成批患者就诊就诊培训。

4.3应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和应急能力。情景教学法是通过情景的设置为目标,依据制定的教学纲要和内容,采取直观、形象和互动的表达方法,让参与者能够根据设定的特定情景,进一步深入了解教学内容的知识,加强对实践操作的直观理解,根据情景下的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充分展现了依托情景来教学的方法[5]。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实战演习,使医护人员熟知成批患者就诊应急预案,同时对自身在抢救中的责任明确,配合默契,各项措施落实及时到位,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4.4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救治成批中毒患者能力。患者康复出院后,科主任、护士长及时组织医护人员总结不足,分享经验,制定改进措施,探讨和研究更加有效的成批患者就诊救护方案,合理配置救护资源,优化救护流程,提高我科有序、高效、安全地救护成批中毒患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季萍萍,沈秀琴.成批伤员的急救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9):108-109.

[2]刘吉夫,张盼娟,陈志芬,等.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I):完备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2):5-11.

[3]朱以芳,余咏,王线妮,等.建立应急预案演练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杂志,2007,24(1):82.

老年医学科应急预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循证护理; 急救演练; 产科急重症临床教学; 应用价值

doi:10.14033/ki.cfmr.2017.15.0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5-0155-02

作为一所综合甲等的二级医院,主要肩负着医疗、科研及教学的职能,而带教老师带教水平的高低以及带教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实习生或培训人员的学习质量,因而研究切实可行的临床带教方案一直是医院带教研究的热点。在临床产科带教中,急重症的临床护理教学极为重要,其护理效果与质量直接对患者的临床预后结局、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产生影响,既往传统的产科急重症临床教学主要是通过带教老师进行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讲解、传授,但实际带教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并且知识与技能掌握也不牢固,影响医院整体带教水平及培训质量[1-2]。本组研究通过比较新型带教方案与传统带教方案,旨在探讨循证护理急救演练在产科急重症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产科接收的护理专科实习生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实习生均为护理专业专科实习生,已在校学习2年,完成基础及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已进入临床护理实习阶段。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实习生40例,观察组中男1例,女39例,年龄20~23岁,平均(21.9±0.8)岁;对照组中男2例,女38例,年龄20~24岁,平均(21.5±1.0)岁,两组实习生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习生接受常规产科危重症临床护理教学方案,主要包括定期进行理论课程教育,以及真实病例的护理操作技能讲解与指导等。观察组实习生则接受循证护理急救演练,具体措施如下:(1)首先,组织实习生参加前期的护理教学查房,主要面对产科病房内常见的急危重症病种,并明确护理教学的查房病例,带领学生查房过程中应通过病例的观察论证使学生充分认识疾病,了解在急救护理中已采取的措施;(2)提供成熟、完整的急救演练病案,带教老师从临床中收集本次讨论病种的各类临床表现形式,以文字、视频等方式向学生进行讲解,并解释导致产科急危重症的诱因,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变化与临床转归,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地遇见并解决问题,同时应提出合理的护理干预对策;(3)明确问题,以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明确当前病种发生急危重症的原因,鼓励学生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与表现,并询问急救时的相关处理措施与护理干预方法;(4)查找文献,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通过网络计算机数据库及文献检索对该病种的临床急救护理措施相关文献进行查找、阅读、研究,并获取一些相关临床护理的最新进展;(5)急救演练,学生自发组成小组,采用角色扮演法由1名学生扮演该病种的患者,其他组内学生作为急救护理抢救人员,带教老师设定病情的发展及各种表现形式,要求真实再现该病种的患者在实际病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其他扮演护理抢救人员的学生应明确自身在抢救中的角色与职责,通过不断地轮换演练寻求最成功、最理想的病例抢救合作策略。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评估、调查两组实习生对临床护理带教方案的评价效果,调查统计学生主观认为通过临床护理带教是否能够提升学习兴趣,内容是否易于理解,是否能够提升学习主动性、文献检索能力、临床推理与评判思维、护理合作能力、急救判断与应对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单项评估方法仅为是与否;另采用试卷及演练操作的方式考核两组实习生的理论与技能水平,分值均为0~100分,60分为及格,分数越高表示W生理论、技能掌握程度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实习生对带教方案的评价结果比较

观察组实习生对产科急重症临床带教评价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实习生带教前后理论、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两组实习生带教前理论、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后观察组实习生理论、技能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循证医学的兴起,循证护理观念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真实、可靠科学依据的护理实践方案,目前循证护理已作为现代护理发展的前沿方向逐步渗入到临床各个领域之中。临床护理带教作为大型综合医院主要担负的责任之一,其带教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日后的工作能力,因此合理、有效的带教方案一直是临床护理带教的研究热点[3]。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循证护理干预开展的临床产科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观察组学生对带教的评价,明显高于常规带教的对照组,并且观察组学生带教后的理论、技能考核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循证护理急救演练教学能够显著提升产科护理带教水平与质量。

通过回顾分析可知,循证护理急救演练在产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重在培养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临床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4],带教质量是促使学生工作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因素,循证护理急救演练与传统的带教模式不同,其能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设计学习并主动参与,通过带教老师的引导自行查阅文献,设计护理干预方案及应急对策,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国内外相关新的进展与知识[5],通过实操演练及互动讨论,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改善初出茅庐的学生人际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并且通过轮换的急救演练可使每个学生尝试不同的角色,并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为补充护理方案的完整性及可行性提供基础[6]。

循证护理急救演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体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及带教水平。循证护理急救演练方案不仅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规范,对于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较传统带教方案更要求带教老师具有良好的观察力、理解力与判断力[7]。教师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带教效果,因而在选择带教老师的过程中应要求带教老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工作认真,热衷于护理带教与学习,能够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Y合,而在急救演练中带教老师的能力、水平直接体现在学生的表现能力中,同时带教老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查找解决问题,以提高自身护理带教能力以及工作水平[8]。

综上所述,在产科急重症的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护理急救演练方案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对护理知识与能力的运用,提高学生人际沟通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并可提升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与带教水平,对改善产科急重症临床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雅丽,章丽丽,汪小冬.医学生护理见习对培养人文关怀行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1):77-79.

[2]袁小伶,韦素清,左凤华.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于低年资护士护理操作技能培训[J].护理学杂志,2012,27(5):71-72.

[3]陈京立,吴佳莹,陈杭健,等.我国护理学继续教育概况[J].中华护理教育杂志,2015,12(7):500-503.

[4]朱紫英.情景模拟急救演练提高门诊护士应对意外事件中的作用[J].上海护理,2015,15(2):86-88.

[5]王惠珍,许晓萍.情景模拟演练在急救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7):67-69.

[6]唐琦,周依群,廖坚,等.案例学习联合情景模拟在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6,16(2):81-83.

老年医学科应急预案范文第4篇

随着深化医改的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国家提出了“46312”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推进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即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全员人口数据库。经过十年左右的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已经基本具备完善的疾病预防的信息化系统。当然,在医疗卫生水平和通讯技术不够发达的地区,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中,东西部的差距最为明显。

2信息技术在疾病预防的档案化管理方面的应用

2.1使档案信息的采集和管理更加科学

信息技术因为其高效性而使得档案信息的采集更加科学合理。我们首先了解的是,疾病档案在疾控中心有着非常核心的作用,是在一个地区爆发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时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是决策者进行决策和判断的依据。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输出PDF的形式来对信息进行初步的采集,其次会建立文件目录来使信息更加有条理,而且电子档案的整合也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达到统一。一个完整有效的疾病预防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对疫苗生产、流通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且会对系统进行不断地升级以满足档案资料的不断补充。

2.2确保档案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电子档案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标准化的信息档案可以有效的提高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所以,疾病预防的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给医疗事业的改革提供的新的思路和新的想法。利用信息技术,对疾病预防的档案进行个性化的分类管理,根据用户的个性需求,通过关键词的筛选来找到更加精确、更加适合的疾病预防信息资源,弥补了传统纸质档案在查找工作上的繁琐。标准化的信息档案还适用于预防医学工作者阅读,为医务人员撰写论文提供有效依据。

3疾病信息平台的建设上的应用

3.1更好的与民众沟通互动

首先,疾病信息平台上可以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对疾病预防知识的了解。正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的明显提高,使得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来获得医学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疾病信息平台可以对网络上的医学信息进行识别、筛选、过滤、整理,将人们感兴趣的疾病预防知识及时的总结,普及医学知识。因为民众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相应的医疗卫生知识,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减轻了基层工作者的工作量,让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成为现代医疗机构的又一伟大突破口。

3.2提高了疾病的防控效率

在没有建设疾病防控的信息平台时,向国家上报传染病信息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现在仅需要几秒钟,患者一就诊,他的信息很快就由医院的HIS系统上传到区县平台、到市平台、到国家平台,效率提高了很多,从源头上避免传染病的漏报。正是因为卫生管理者可以时时监测到一个地区的传染病、流行病的发病情况,所以可以及时调整政策,制定相应的传染病应急预案。另外,疾病信息平台的建设大大加快了免疫疫苗的接种工作的效率,用条形码代替原先的手工接种卡。建立的数字化预防接种系统老百姓可以实时在线查询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随着电子监控系统在疾病免疫上的应用,逐渐开始对免疫疫苗的生产流通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4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4.1信息技术下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分类

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主要分为: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结核病信息系统、学校症状信息管理系统、儿童肺炎监测管理系统、犬伤暴露报告系统、医疗机构监测信息检测系统、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基础支撑平台、GIS平台系统、慢性病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艾滋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等。经过相应的数据采集,将信息整合到公共卫生数据采集统一平台,再上传到数字疾病监控平台进行统一的信息处理。正是因为完善了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才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安宁舒适。

4.2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等方面的应用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而建立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不仅在面对大规模疫情的时候可以使政府做到有条不紊的实时监测与控制,还可以规范在平时各种医疗防控一线的具体措施如儿童肺炎、狂犬病的治疗等。而且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运行的好坏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体现,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要经过反复不断地测试和实践才能在疾病爆发时得到更好更快地应用。所以软件的开发、应用和自动更新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5信息技术在疾病预防上的其他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高科技还可以拓展到各个方面去服务和预防疾病。如将信息技术与气象技术合作,分析各种气象数据与流行病的发生概率,找到空气、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向老百姓发出预警。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技含量高,经费投入大,人才队伍强,所以要通过远程教育对基层卫生人员进行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培训。毕竟,基层疾控人员业务能力建设、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也是构建疾病防控体系的一部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都是信息技术在此方面的应用。

6结论

老年医学科应急预案范文第5篇

一、着眼于功能提升,促进区域性卫生规划日趋完善

立足于系统化改革思路,实施区域卫生资源向二级服务功能转变。以提高区域内居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和合理配置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逐步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二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新型医疗卫生体系中区域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区域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主要功能是以治疗为中心,开展针对疑难重症患者的诊疗和急诊急救服务,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技术支持。预防保健机构的主要功能是面向群体,对辖区内预防保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评价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具有公益性质,主要功能是以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面向全体居民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立足于调整现有资源,引导卫生资源合理配置。调整现有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将适宜在社区开展的基本医疗、康复、护理及预防保健工作移交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承担。区属二级医院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专科医院转型,完善社区卫生机构和专科医院的结构和功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在转型过程中,坚持做精专科、做强社区的原则,正确处理区属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引导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使卫生资源配置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功能合理的,方便群众的区域性卫生服务网络,合理引导病人就医流向,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延伸区域预防保健机构的功能,通过疾病预防控制、生命周期健康维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三条脉络,实现公共卫生与社区卫生职能对接,切实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

二、着眼于统筹协调,提高区域公共卫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

以区公共卫生大厦高效运行为标志,促进公共卫生“一个机制、四个体系”之间的有机连接,通过流程再造,实现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功能的融合和拓展,建立“条专块统”的综合管理模式,打牢管理工作基础,提升体系运行效率,建立各业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制度,提高体系间协调配合程度,加强政府在常态和应急状态下公共卫生管理和调度力度。

提高重大活动和应急状态下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动物疫病情应急机制趋向完善。一是健全制度,夯实基础,完善卫生行政部门等应急组织体系内部职责和工作流程,进一步加强和市区应急指挥系统的协调联动;二是对应急方案实施逐一演练和人员培训。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对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动物疫病情、医疗救治应急预案为总纲,涵盖非典型肺炎疫情、禽流感疫情、流感大流行、甲类传染病等25种传染病以及食物中毒、职业危害、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分预案进行演练,确保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及时调动资源,有效控制疫情,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三是积极作好奥运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筹备工作,根据市政府《20*奥运行动规划实施纲要》要求,制定*区奥运(残奥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方案,逐步落实进入实战状态。

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机构综合管理服务能力。一是在预防保健机构整合基础上,进一步对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功能融合,明确职能定位,深化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工作,提高疾控体系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总体服务能力。二是提高疾病监测和预警控制,完善强化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采集、分析、预警、控制、评价,实现日监测,周报告,月分析,年总结,加强公共卫生对社会影响与贡献的研究,提供实时动态信息。三是实现了公共卫生职能与基层社区卫生网络对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派驻专业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和督导,将预防保健工作的触角延伸至社区,提高覆盖面和运行效能。四是继续落实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措施,做好重点传染病监测防控。推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规范管理工作,在全区推广社区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四类慢性病规范化管理。五是提高全区计划免疫工作规范化程度,在全区推广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免疫门诊建设模式,建立流程科学、管理规范的疫苗接种计算机系统管理模式。六是在妇幼保健工作中全面推行生命周期健康维护工作模式,逐步建立围生和婴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晚年期的妇幼保健工作内容和规范,立足于社区卫生机构,使妇幼保健工作深入百姓、深入社区。七是强化精神卫生防治管理工作,恢复*区精神卫生防治所机构编制。健全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完善突发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救助绿色通道。八是适应*区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区老年病医院的建成开诊为契机,逐步建设老年病医院为龙头、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地段保健科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九是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公众防范能力,建立人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探索新型的“知、信、行”工作机制与模式。

提高卫生监督和依法行政能力。以重大活动的保障和20*年奥运筹备工作为契机,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不断完善卫生监督机制,健全监督职能,推进综合执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和考评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推进定岗、定责、定人、定时管理模式,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在做好公共卫生监督的同时,完善对医疗卫生服务监管的机制,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下力量维护医疗服务秩序,维护群众利益。提高食品卫生、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的监督执法效率。

积极落实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动物卫生规范管理,推进“风险分级、量化监督、档案管理”工作。做好*市对宠物犬植入电子芯片试点工作,实现免疫注射率达100%的目标。

提高公共卫生信息化网络沟通能力。以区卫生局信息中心为基础,建设区域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整合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社区卫生信息系统资源,提高预防、救治、监督等核心业务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区域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哨点监测作用,提高疾病监测和疫情预警能力;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化管理,按照服务区域、服务人群、功能任务等建成统一的数字化社区健康档案系统,与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的信息网络平台,与民政、计生、残联、劳动保障部门工作数据对接,对社区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动态监控管理;在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危害时期,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投入使用,担负区域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和医疗救治统一调度职能;实现公共卫生大厦内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

三、着眼于公益性质,建立惠及百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20*年是贯彻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社区卫生改革精神,推进社区卫生体制改革关键性的一年。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体系。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主管领导为副组长,全区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工作的领导。区委区政府将召开全区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下发*区《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社区卫生运行管理机制。成立*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要负责辖区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管理、绩效考核、人员培训、运行管理、药品及医用耗材的配送结算管理、信息统计等工作,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管理水平。

完善设置规划,加快标准化建设。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规划、区属医院调整和城市建设的进度,20*年底前完成4个社区卫生中心和29个社区卫生站的标准化建设,20*年前完成全部中心和站的标准化建设。实现基本设施设备齐全,环境温馨,符合人性化、无障碍的要求,逐步实现“八统一”,即统一服务理念、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标识、统一基本设备、统一信息管理、统一绿色抢救通道、统一服务用车,满足社区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功能的需要。

突出公益性质,改革社区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切实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公益性,切断社区卫生服务业务收入与个人分配的关系。根据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行试点,进行运行机制、服务模式、人事分配制度、考评制度、后勤社会化等改革。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20*年逐步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推开。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所属医院功能分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独立设置财务帐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设备、资金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调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人事关系可隶属于原所属医院,日常的运行和质量管理、绩效考核、人员培训等由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统一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保持与所属医院在人才培养与交流、双向转诊、技术支持、设备共享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依托所属医院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推行生命周期健康维护模式。一是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逐步建立生命周期全程健康维护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将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康复、基本医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功能有机融合,按生命准备期、生命成长期、生命保护期、晚年的生命质量期实施健康维护,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指导、社会力量参与、居民自我管理,使社区健康维护工作的重点从患病人群转向全人群;从老年群体转向儿童、青少年群体,工作力点前移,建立具有全程性、系统性、整体性、示范性的健康维护模式。二是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工作模式。逐步建立由全科医师、防保人员、社区护士、健康管理师、康复师组成的社区卫生工作团队服务模式。明确团队的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工作制度和操作常规,形成分片包干、合理分工、相互合作的团队工作模式,实现按生命周期健康维护实行的连续性、综合性的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三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困难救助、医疗康复、居家养老五个网底功能。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设。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作为公共卫生网底应履行的职责,制定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预防保健机构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指导和参与社区卫生工作;继续完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建立社区首诊制度,建立医疗与健康维护环状管理的模式,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作为全区困难群体医疗救助的网底功能,对辖区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困难群体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将社区卫生作为残疾人康复训练的网底,为残疾人员提供有效、可及、连续的康复服务;将社区卫生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网底,对居家养老老人提供免费测量血压、咨询、健康教育,免费物理体检等医疗保障措施。通过五个网底功能的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

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在新型社区卫生管理运行体制下,确保政府投入的资金效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效率,必须以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为前提。一是建立以服务数量和质量、工作效率、社会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居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方面的社会民主监督作用,将社区居民满意度作为评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从业人员的重要标准。二是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置条件和标准,明确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三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各岗位的考核,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退出,保证服务质量。区卫生局、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考核的机构,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两级考核,两级分配。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考核结果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行动态管理,并作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工作人员资金投入的依据。

四、着眼于规范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各医院要树立服务理念,注重充实内涵,继续发挥专家指导组作用,抓好基础训练,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医疗服务。改革医院不适当的经济激励机制,加大医院院长的管理责任,严格落实卫生部要求:明确院长是医院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院长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医院管理、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上来。加强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人员资格准入管理;继续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和社会公示制度;纠正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与科室效益直接挂钩的做法,各医院要规范收支管理,控制盲目创收倾向,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依法行政,从严治理。强化医疗机构及工作人员依法行医的法律意识。加强卫生行政人员和卫生监督人员的法律法规和执法程序培训,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依法办案水平和能力。严格依法进行医疗机构行政许可审批,对违法行医行为进行查处。要建立健全卫生行政执法的内部稽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查处内部渎职、不作为、乱作为、乱审批、滥审批等行为。

完善应急机制与应急队伍建设保证奥运会医疗服务。为迎接20*年奥运会及残奥会,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各级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强化应急反应流程;改善必要的应急装备,进行应急指挥人员和应急救护队员的指挥能力和基本抢救技能的专业培训,开展有实战背景的应急演练,整体提高我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水平,确保出色完成20*年奥运会的卫生保障服务。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维护良好执业环境。要通过对医德医风的教育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崇高价值,同时医疗机构要通过努力改善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患沟通、完善应急机制、及时化解纠纷苗头、采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等举措维护执业环境,构建“人民满意医院”医院。

抓住有利时机,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要正确认识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以临床实践为核心。我们必须把保持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来抓,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做强做大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疑难病以及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优势领域,进一步发展巩固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应用。在推进中医药学术和事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医药的理论、技术、方法、特色与优势,以提高人们对中医药科学特征和文化特征的认识,让中医药深入人心,让民众在选择使用中医药时能够安心、放心。

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落实《*区卫生系统“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一是在做好人才预测的基础上,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管理、公共卫生、专业技术和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保障各类卫生人才的可持续供给。二是继续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十、百、千”工程,招收应届毕业生进入规范化基地,到“十一五”末期培养一支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为主体,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结构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三是加强实施在职人员的人才培养规划,继续和首都高校联合培养卫生系统公共管理硕士。通过学历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落实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目标。四是加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和*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院培训基地的质量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科医学学科体系。

岗位练兵,锻炼队伍,提高素质。为了迎接20*年奥运会的召开,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与健康需求,建设一支具有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卫生人才队伍,对于提高全区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非常重要和紧迫。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是今年全局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一项中心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来锻炼队伍,依靠医德医术保证医疗和卫生服务质量,满足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加强实用型、适宜性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这既是解决当前急需的重要措施,也是卫生事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今年全局要本着“全员参与,强化基础,注重实效”的原则,以科技练兵、技术比武、业务竞赛为手段,不同岗位职责和不同专业技术职务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制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实施方案。各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按照卫生局统一部署明确职责、周密组织、整体推进、加强落实,通过大力开展以“三基、三严”为重点的岗位练兵活动,加强全体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建设,提高卫生系统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提供安全可靠的卫生服务。

六、着眼于责任制落实,保证系统安全稳定

提高对安全工作认识。安全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安全责任。医疗卫生机构既是人员密集场所,更是行动不便就医群体的驻留场所,加强安全生产是每一个卫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医疗部门的生产安全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毫不懈怠,克服侥幸心理,把工作做细,消除隐患,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安全工作。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各单位必须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宣传监管工作;开展对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教育和自救演练;在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完善隐患排查和应急方案,对本单位易发事故的重点部位、设施明确责任人,进行重点防范和监管。各级负责人应熟练掌握应急救援预案的内容和实施程序。对违反规定未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或对安全隐患不进行整改而造成损失的单位负责人,将进行责任追究和经济处罚。

明确工作目标。要严格执行国家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开展诊疗活动,保护患者合法权益,保证医疗安全。严格执行有关药品、急诊抢救、医疗设备、危险化学品使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品及等特殊药品购入、保存、登记、使用及销毁的管理。做好“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的准备工作,加强人员培训及专业队伍建设,做好应急物资储备。抓好传染病的诊疗疫情报告、消毒、隔离等重点环节,防止医源性疫情的发生及蔓延,做好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贮存及交接管理工作。

完善安全工作措施。要及时地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和危险苗头,防患于未然。所有病区和门、急诊必须保证安全出口通畅;对行动不便的病人要指定救生责任人。每名职工应熟练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本岗位应急救援职责,防止事故灾害扩大。完善营养食堂、职工食堂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专人负责食品卫生工作,杜绝食物中毒事故发生。要加强安全防范预案的演练,不断提高处理各种安全事件的能力,保证群众的生命安全、就医安全,杜绝恶性事故的隐患和发生。

坚持预防为主,确保系统政治稳定。认真落实《*市条例》,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源头上预防、非正常访发生,实现不发生影响安全稳定的,认真做好防范和处理问题等工作,切实维护卫生系统的和谐稳定。

七、着眼于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卫生事业发展的本领

卫生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卫生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保证群众健康权益是卫生系统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实现*区卫生事业的腾飞与发展,关键在全区卫生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实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使各级党组织更富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使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要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经验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教育党员、培训干部,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思维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研究解决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认真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使科学理论成为推动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执政素质的提高,班子建设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效能为目标。各级领导班子要立足于区域功能的定位和所承担的任务,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提高谋划发展,实现发展的水平,推进全区卫生工作目标的实现。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严格党内生活,增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提高领导班子的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注重有计划地培养和提升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和加快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锻炼。突出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党政管理、公共卫生管理、高级专业技术和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构建“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人性化”的*区卫生事业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服务党员和群众的实效。发展卫生事业,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重心在基层。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分类指导,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和职责定位,整体推进卫生系统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坚持把做好服务作为各级党组织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切入点,积极探索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有效方式,切实发挥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切实保障党员的民利。不断完善党员长期受教育、永保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积极探索卫生行业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为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保障。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按照贴近卫生工作实际,贴近干部职工生活,贴近人民群众健康的要求,积极探索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性、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方式,使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努力做到思想理论建设有新成果,党员职工教育取得新成效,舆论宣传和对外宣传工作有新突破,思想政治工作有新加强,卫生文化理念有新提升,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医德医风建设有新变化,创建学习型组织有新进展,努力为我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思想动力和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