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形成性测试的概念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业成绩、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过程性、全面性的学生学习生活的评价,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学生是评价的重要参与者。而形成性测试实际是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测试部分,它是在测试过程、测试结果中体现形成性评价特点的测试,其目的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诊断学生的知识构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

二、形成性测试的特点

1.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形成性测试的全过程,均需学生积极参与。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性测试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有不同的侧重,不能一概而论,以防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科学对待测试结果。

形成性测试强调诊断、激励功能,对测试结果要辩证地看待,尽量做到去分数效应化。

3.师生协商测试范围。

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业素质差异较大,教师在测试时不能生搬硬套教材、大纲,对学生统一要求,因为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厌倦心理,所以划定测试的范围应有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建议,教师将测试的范围按难易程度分级,与学生共同确定自身的等级,这样测试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学业水平相适宜,使测试的诊断效能最大化。

4.计划性的诊断、反馈功能。

任何教学测试均有诊断与反馈功能,而形成性测试的计划性更明确,师生对其计划性更明了。形成性测试有明确的目的性,其诊断功能也更精确地反映学生的知识缺失或存在缺陷。对于形成性测试所反映出的问题,不仅教师应反馈给相应的学生,并督促其改正,同时学生也应该自我反思,并逆反馈给教师,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实际上是形成性测试多重主体参与的结果。

三、形成性测试的方法

1.制订形成性测试的计划、标准。

(1)个体化测试计划。

制订计划时,尽量与学生协同制订。由于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紧,加之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形式多样的形成性测试适应性不尽相同,所以完全做到个体化可能难以实现,但可以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各自特点,有侧重地制订相对科学的形成性测试计划。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修改,尽量满足师生的需要。

(2)测试标准的制订。

形成性测试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书面形式的,也有口语形式的,不仅有单纯知识点考查的题目,也有开放性发散性思维考查的题目。评判的主体不仅有教师、学生自身,也有同桌同伴。由于各人主观性的差异,可能导致评判产生误差,所以应尽可能制订明确的、量化的标准,以便于实际操作。

(3)建立测试档案。

形成性测试的激励作用来源于学生能看到实实在在的自身所取得的成绩,所以建立客观、详尽的测试档案势在必行。其内容还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在基本符合教师规定格式的前提下,体现各自的特色。当然,在记录成绩的同时,测试的诊断功能与学生的反思同样十分重要,必须条理清晰地写明,还最好附有复习计划,这样一份测试档案对于学生的学业提高应该十分有效。

2.形成性测试的形式(以课堂测试为例)。

(1)测试课。

常规的测试课一般包含周测、单元测试、月考、期中测试等。而形成性测试在教师命题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体现考查知识的目的性、计划性。更为不同的是评判过程,它不是为了选拔学生,而是为了检查学生学了什么,缺了什么。为了发现教师教学方法是否需要改进,教师在阅卷时,不应过度关注分数,在发还试卷的同时应该附有已掌握与需掌握的知识列表。评卷后当天建议学生记入测试档案中,第二天将反思交给教师,有不懂的知识向教师请教,避免出现知识盲点。

(2)非测试课。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 等级评价 学生发展

一、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为了更好地启用素质报告书,切实实行等级评价制,我校领导及全体教师认真进行了学习,一致认识到:实行等级制是小学教育考试和评价的一项重要改革,也是班级管理的一项创新,它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明确要求 规范操作

(一)对学科教学要求做到“三清”

一是堂堂清:即每堂课须有实效,随堂测查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本堂课的要点。二是单元清: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确定每单元重点测试的若干单项,把握好单元单项测试的“度”,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将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随堂测查与早自习测查相结合,不满意自己成绩的学生可以要求重测,记载其中最好的一次成绩,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时间适当,使人人过关;三是学期清:平时每一步扎扎实实做好,学期总复习时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组织复习计划与复习课交流,指导老师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不提倡考前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负担,从而使学生期末考试取得满意的成绩。

(二)对平时单项测试做到“三定”,即定内容、定时间、定方法

1.定内容:学期初,各学科教师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情况制定每月每次单项测试内容安排,一式两份,使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心中有数,每月按安排对各单项进行检测、检查。

2.定时间:对语文的拼音识字、阅读、写话(习作),这些单项测试在一单元学完后进行。其他各科教学也要制定具体的检测时间,让学生养成习惯。

3.定方法:学校为确保教学质量,确保各单项测试扎扎实实进行,又不加重教师、学生的负担,采取了如下方法。一是对语文的拼音识字、阅读、写话(习作),数学的基础知识、计算、应用题,这些单项测试与单元测试结合进行。与以往不同的是将单元测试卷分成三大块记分、打等级(学生看见试卷上的三个项目只出现等级,不出现分数)。若学生要求对哪个单项重测,可再测,教师延缓评价。一月中若有两次单元检测,可各单元均测,记最好的一次成绩,也可两次检测各侧重测某一、两个单项,合起来便是本月中这三个单项的成绩。二是语文的写字、口语交际、朗读,数学的操作,教师在事前要备好测查的内容、形式(口试或笔试),报教导处。评价以教师评为主,也可与学生自评、小组评、小评委评相结合,当时记载学生成绩,学生对自己成绩不满意的可重测,教师延缓评价。

如四年级(1)班语文教师在6月25日写字课时进行写字单项测试。教师综合当月所写的不同间架结构的字,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字,让每位学生写,并告诉他们是进行写字单项测试,引起学生重视,从而更认真地写。有的学生一遍写不好写两遍,两遍写不好写三遍。这个单项测试,既复习了6月份所学的字,又测到了学生的最佳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如一年级(2)班数学教师在6月26日早自习时,进行操作单项测试。内容是按要求摆学具。10分钟时间,这些刚人学的学生基本上能按教师要求做,每做一题,教师巡视,评出一组每个学生成绩,共测了八道题,记载了每位学生成绩。对自己成绩不满意的齐凌志等同学课间又进行了重测。这10分钟,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引导他们养成了摆放学具的良好习惯,还检测了操作单项,一举多得。

(三)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要做到“三激励”

一是正确性激励:正确指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成绩要真实。过严了,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成就,不能调动学生继续努力的积极性;过松了,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学习结果,对其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二是公平性激励: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是否公平须在对比中做鉴定。学生在得到学习成绩评定之后,会比较、审视评定的公平性。如果认为是公平的,学生就会愉快地开始下一步学习;如果认为是不公平的,那么学生则可能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三是强化性激励: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要真实准确,这是强化学生正确学习行为的手段。

三、强化管理注重实效

实行等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只有强化管理,才能确保实效。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班子分工,明确职责

学校行政领导分别下年组,具体指导、检查实施等级评价情况和使用素质报告册的情况。

(二)激励在先,榜样引路

对于等级评价工作做得细致的、有突出成绩的,我们利用教研活动进行交流,从而以点带面。

(三)严格把关,确保落实

学校领导班子对各学科教师实施等级评价、填写素质报告册的情况逐一检查、考核,确保无漏项、无差错。

1.对各单项测试的实施情况把好“三关”。一是时间关:对照教师计划,按计划中定的时间,学校行政进课堂,抽查落实情况。二是内容关:查计划与测查内容是否一致;查内容是否依纲据本,是否切合学生实际。三是过程关:测查前查计划,看计划是否按要求制其措施是否切实可行;测查中查试卷、查堂、查早自习,看教师采用的方法、形式是否恰当;测查后查评价、查分析,看教师是否实行延缓评价,是否分析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出有效措施;行政检查后,及时反馈,好的经验教研活动时推广,不足之处与教师商议解决。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人员招聘实务课程 整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77-03

项目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整合,优化为若干个具有一定操作性的项目或工作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完成一个个项目或工作任务,并在完成项目或任务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于一体。实践证明,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后,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等得到了较好培养。

人员招聘实务是实践性很强的核心专业技能课程,笔者从项目教学法对该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一、人员招聘实务课程性质与定位

人员招聘实务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围绕招聘工作的基本流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在于了解招聘流程的基础上,掌握关于招聘的面试、笔试、测评等方法以及如何做好招聘的评估的技术与技巧。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招聘活动策划准备、组织实施、录用人员后的总结评估能力。该课程45个课时,前接管理学、心理学、员工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分析与岗位设计、人才测评技术课程,后续学习有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顶岗实习等课程。

二、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人员招聘实务课程定位于企、事业、行政机关各类单位的招聘工作岗位,目的在于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招聘工作的技能人才。课程老师积极采用多种手段,向企业招聘行家请教,吸收最新信息和资料,结合自己的科研和企业实践,以社会招聘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任务组建成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围绕以完成项目任务所需为主导,“用则学,不用则弃”来进行构建,为三年制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能从事招聘岗位工作及其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并奠定“必需、够用、实用”的员工招聘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学生以完成招聘工作流程中的一系列任务学习项目即需求分析、招聘计划的制订、招募、各种测评方法的甄选、录用以及招聘评估工作,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掌握实践操作技能,获取理论知识,并发展其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掌握招聘工作的影响因素、招聘工作的阶段与流程,依据招聘工作流程,确定招聘需求;了解招聘渠道、招聘队伍的组建,熟悉招聘计划的内容;掌握招募信息的流程、招募广告的设计技巧和信息媒体的选择技巧;熟悉简历和申请表的初步筛选,掌握笔试、面试、心理测试、评价中心法以及背景调查的甄选方法;了解入职前的体检内容,掌握录用决策、入职面谈、入职手续办理和入职培训内容;掌握招聘的成本效用评估、录用人员评估、招聘过程的评估以及招聘总结的撰写知识。

(二)能力目标。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思路,对校企合作单位以及几年来走访顶岗实习学生时的调研,确定掌握员工招聘知识和具备招聘技能是从事招聘工作应具备的条件。人员招聘实务培养的岗位核心能力就是掌握招聘工作流程,围绕招聘工作流程开展招聘活动准备、实施、总结评估应具备的能力。具体为招聘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实施能力,招聘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能力,使用测评方法识人、选人的能力,招聘活动中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评估总结能力。

(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具有尊重关心应聘对象,公平公正、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具有积极主动、工作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具有高度的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能力。

四、人员招聘实务课程内容整体设计

(一)以项目形式设计的课程整体框架。人员招聘实务课程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该课程以员工招聘工作流程为主线,重构了课程的教学体系,重组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把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融入各个项目的制作之中,实现了教中学、教中做、教做学合一,较好地解决了学以致用问题。共设计十个项目,即员工招聘工作的基本认知、员工招聘工作的基础准备、员工招聘计划制订、员工招募、员工初步简历筛选、笔试与测试、员工面试、评价中心测试、员工录用、员工招聘工作的评估,涵盖员工招聘一系列工作内容。

(二)以任务驱动为基本形式设计具体内容。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这一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根据人员招聘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依据企业招聘专员实际工作的典型任务,确定学习情境,再设计项目任务,将基础知识、招聘实践操作技能融入项目任务中,完成基于工作任务的系统化课程内容开发,将设计的十个项目以任务驱动的基本形式进行分解,每个项目分解成2-5个任务,在教学活动中以十个项目为导向,以分解出的教学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具体设计如下。

项目一:员工招聘工作的基本认知。具体包括两个学习任务:人员招聘的基本认知、招聘专员的任职要求。拟实现的教学目标:掌握招聘的基本概念、招聘的原因与前提,招聘的阶段与基本工作流程,理解招聘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掌握招聘工作者应具备的任职要求。

项目二:员工招聘的基础准备。具体包括两个学习任务: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预测内容,掌握人力资源供需预测方法;熟悉工作分析的具体内容,掌握工作分析的方法以及工作分析的成果――工作说明书,掌握所需岗位工作内容和任职要求。

项目三:员工招聘计划的制订。具体包括两个学习任务:招聘需求的确定、招聘计划的制订。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招聘需求的影响因素,熟知部门用人计划申请表、公司人员增补申请表的基本内容,掌握招聘需求提出的具体步骤;掌握招聘时间、地点、招聘渠道的选择;掌握招聘成本预算的编制和招聘计划的内容。

项目四:招募工作。具体包括五个学习任务:招聘工作所需表格资料的准备、招聘信息的、招聘广告的设计、招募信息库的建立与管理、校园招聘准备。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企业招聘工作开展中用到的各种表格资料,掌握招募信息的流程;掌握招募广告的设计技巧和信息媒体的选择技巧;掌握应聘人员信息库建设的内容;熟悉校园招聘会的整体流程、招聘前的准备;掌握校园招聘会宣讲工作的具体操作实施。

项目五:简历与申请表的筛选。具体包括两个学习任务:简历筛选、申请表的筛选。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简历的含义、基本内容;掌握简历筛选的方法;了解申请表的含义、特点;熟悉申请表的收集与整理步骤;掌握“计分法”筛选申请表。

项目六:笔试和个性测评。具体包括两个学习任务:笔试、个性测评。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笔试的概念;掌握笔试的内容、试题的编制原则、题型和编制技巧;了解个性测试的内容和范围;掌握个性测评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熟悉笔试与心理测试的优劣。

项目七:面试。具体包括两个学习任务:面试的基本操作流程、结构化面试。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面试的含义、重要性、面试种类,熟悉面试的整个工作流程;掌握常规面试的程序、场地布置和面试的方法;了解结构化面试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结构化面试的设计步骤、组织实施程序和实施的注意事项。

项目八:评价中心。具体包括两个学习任务: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实施。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评价中心的含义和特点,掌握评价中心的基本内容;掌握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基本内容和实施要领;掌握公文筐测试的基本内容、特点和施测要领。

项目九:员工录用。具体包括四个学习任务:背景调查、录用决策、入职体检、办理入职手续。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背景调查的必要性,掌握背景调查的内容;掌握背景调查的主要环节和应注意的问题;了解入职体检的目的及应注意的问题;掌握录用决策的原则和录用决策的步E。

项目十:招聘评估。具体包括四个学习任务:成本效用评估、录用人员评估、招聘过程评估、撰写招聘总结。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人员招聘与录用评估的重要性;理解人员招聘与录用的信度与效度;掌握人员招聘与录用评估的内容和常用方法;掌握人员招聘与录用评估的基本指标和具体实施过程;掌握招聘总结的内容和撰写。

五、人员招聘实务实训项目设计

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结合学生的学情和社会招聘岗位的需要,将教育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依据课程的招聘准备、实施、招聘结束后评估三阶段的九个项目内容,设计了大致相对应的实训项目和一系列的实训任务,并在实训项目设计中突显实用性和可实施性,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发了如表1所示的训练项目。

通过上述招聘实训,学生了解了招聘流程,增强了招聘工作的实操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六、人员招聘实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设计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项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将班级分为6-8个项目小组,每组4-6位同学,要求每个项目小组模拟校内实训基地――大学生实验超市或者某校企合作企业,针对某一职位开展招聘工作,具体完成招聘的准备工作、招聘计划的制订、招聘广告的设计与、简历筛选、面试的组织与实施、评价中心组织与实施、员工录用、招聘评估等项目,所有项目以任务驱动为核心,互动、启发、引导、注重学生的体验,凸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根据课程的特点,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方案设计、情境模拟、现场参观、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方法和职业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七、人员招聘实务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评价设计

人员招聘实务课程考核应侧重学习过程,精心设计将技能考核与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单项考核要达标,综合考核要全面;小组评价和学生自评贯穿学习的始终;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学生自评、企业参评的多元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融一体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将技能考核与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从知识、方法、能力、技能、学习态度、与同学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将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为课堂评价和平时项目训练评价两部分,其中课堂评价主要通过每一次课的考勤和课堂提问的师生互动考评,培养学生的自律、胆量和沟通能力;平时实训项目以学习小组来完成的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方案设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式考核,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终结性评价包括知识考核和综合性实操考核(以小组形式参与的从招聘的准备、实施、结束的全过程招聘活动的综合实操考核),考核注重基本知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在课程结束时期末考核方式进行;其中过程评价占70%(考勤占5%、互动考评占15%、平时项目训练占50%),终结性评价占30%(综合性实操占10%、理论考核占20%)。

总之,项目化教学基于“企业工作情境化”的一种改革性教学方式,学生经历了接受任务、独立完成任务、展示任务成果、检测与评价任务成果等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够灵活应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实践性技能操作,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实现“学中做,做中学”。项目化教学设计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学习人员招聘实务课程的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招聘岗位技能,将会有效地提高人员招聘实务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陶双双.对项目教学法应用中若干问题的反思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3]潘劲松.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等数学》课程整体设计研究――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类专业为例[J].职业时空,2016(1)

[4]厉荣.高职员工招聘录用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构建[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5(5)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高职‘人员招聘实务’课程项目化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GXGZJG2015B219)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软件测试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3—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设立的重大改革项目。该项目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卓越T程师的培养计划中,软件测试技术是该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各种软件测试技术,了解不同测试阶段的测试目标、测试方法和相关测试文档,掌握经典测试工具的使用。为了适应卓越计划的新要求并融合软件测试在工业界的最新发展,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软件测试卓越工程师,课程亟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即更新已有教学内容,补充新的知识和技术,同时改进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近些年的教学经历、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分别从课堂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实验项目建设等方面,论述卓越计划驱动下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体会。

1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开设背景

当今软件行业面临复杂性、开放性、演化性等诸多挑战,而软件测试是保障软件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统计数据表明,软件测试所需开销占软件开发总开销的40%,对于一些关键性软件,其占据比例甚至会提升到80%。近些年来,软件测试日益得到工业界、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工业界,软件企业对软件测试工作日益重视,因此设置了软件测试部门并招聘大量软件测试工程师,由于软件测试工作本身的高复杂性,使得目前测试人员的地位和待遇逐步提高;在教育界,国内外大学和社会培训机构陆续开设了软件测试技术相关课程,与软件测试相关的专业书籍也日渐增多,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还增添了软件评测师中级资格;在学术界,软件测试是目前软件工程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每年均有大量的高质量研究,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已经成功融入到企业的软件测试实践中。

基于上述背景,学院从2007年开始为全日制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了软件测试技术这门课程。该课程属于必修课,共48学时,其中理论3时,上机时。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高级编程语言、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等。截止到目前,学院先后有4名教师担任过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约900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通过与相关任课教师和听课学生的深入交流,我们发现该课程在卓越计划的新要求下仍存在如下问题:

(1)与软件工程专业的传统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技术相比,软件测试技术的教学内容并不成熟。该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国内院校中普遍开设较晚,早期一般作为软件工程课程的一部分进行讲解。通过分析市面上已经出版的一些经典教材,我们发现这些教材关注的知识点较为分散,授课老师普遍反映通过这些教材难以把握授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与企业目前的需求相比,这些知识点较为陈旧,甚至有的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2)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而繁杂且概念抽象,测试标准和规范类的教学内容偏多。由于听课学生欠缺软件测试经验,他们普遍认为课程内容抽象枯燥,学习兴趣不高,大部分学生存在听课时似懂非懂、考试时死记硬背、考完后全部忘记的现象。

(3)教师偏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实际案例。软件测试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目前的课程开设缺乏合理的实验项目设计,因此,老师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软件测试技能,让学生通过实训验证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

2 教学改革思路

按照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基本要求,卓越计划驱动下软件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按企业测试部门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来培养软件测试人才,同时,培养学生在完成软件测试任务时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课程的重要地位和特点,我们在教学改革时提出如下教学理念:

(1)教学内容要立足现代。立足现代是指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即在原有的基本教学内容基础上,通过分析该领域在企业实践和学术研究上的最新进展,将一些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测试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去。

(2)注重学生测试技能的培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即不仅要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而且在软件测试过程中,能够借助已有工具或自己开发工具来解决测试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真正做到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软件测试工作中。

3 课堂教学内容改革

我们以上述教学理念为指导,分别从课堂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和创新实验项目建设上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主要改革措施包括:

(1)教材选择上,力求教材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同时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在中国互动出版网、京东网、当当网和亚马逊网上输入关键词“软件测试”或“软件质量保障”,通过筛选,我们最终在一百多本教材中确定了两本英文教材和一本中文教材。两本英文教材分别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Ammann教授等编写的《Introduction to Software Testing》和普渡大学Mathur教授编写的《Foundations of SoftwareTesting》。中文教材是同济大学朱少民教授编写的《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第二版)》。前两本教材对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给出清晰的讲解,后一本教材则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测试实践。

(2)以“基本概念一测试方法一测试流程一测试工具”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针对卓越计划,我们对已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定,没定后的教学内容见表1。其中,基本概念模块是教学的核心,构成后续模块学习的基础,而软件测试技术(包括白盒测试技术和黑盒测试技术)模块、测试流程模块和测试工具模块则三者相互依赖。具体来讲,不同测试技术有不同的测试工具支撑,测试流程中的不同阶段借助不同的测试技术。例如,测试阶段以白盒测试技术为主,而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阶段则以黑盒测试技术为主。通过这条主线,可以将软件测试中的知识点有机融合并相互贯通。

(3)结合科研和企业实践,我们将软件测试技术的最新进展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我们引入了很多具有较强使用价值的软件测试技术,具体包括:黑盒测试技术模块教学在正交实验法基础上引入组合测试(combinatorial testing)方法;在白盒测试技术模块教学中,不仅讲解了传统控制流覆盖准则(包括语句覆盖准则、判定覆盖准则、条件覆盖准则等),还深入介绍了数据流覆盖准则(包括all-defs覆盖准则、a11-uses覆盖准则和all-du-paths覆盖准则等);在高级技术教学中,讲解了一种用于评估测试用例集测试充分性的变异测试(mutation testing)技术,并介绍了相关开源工具;在回归测试中,介绍了一系列测试用例维护技术,包括测试用例选择、测试用例集缩减和测试用例优先排序等。通过引入这些契合企业需求且可操作性强的新兴技术,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有效满足了教学内容要立足现代的教学理念。

(4)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企业实践和学术研究的推动下,新的测试技术和理念不断被推出,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构成培养软件测试卓越工程师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在日常授课时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一些新的测试方法,要着重讲解方法的动机和核心思想;对方法的实现细节,则通过读书报告或创新实验项目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查找相关文献予以完成。例如在讲解组合测试方法时,我们仅讲解了两种经典算法AETG和IPO的核心思想,对于具体的实现细节,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编程语言去实现这两种算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学意识和高效的自学方法,最终有助于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软件测试卓越工程师。

4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卓越计划对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加深学生对软件测试基本理论的理解,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是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实验项目设计上有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使用商用测试工具,另一种是使用基于开源软件的测试工具。对这两种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后,我们认为,如果采用商用测试工具,则存在投入高、适用面窄等问题;而采用开源软件,一方面投入较低,另一方面因开源软件可以获取源代码,将提高实验设计的灵活性。

在完成上述可行性分析后,我们基于Java编程语言,充分利用了一些经典开源软件,设计出如下三个难度适宜的实验项目。

1)单元测试工具JUnit的使用。

项目要求:掌握Eclipse、JUnit和Ant工具的使用。

项目内容:首先编码实现三角形类型判断程序,该程序的输入是三条边的大小,输出是三角形的类型(需要考虑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其他种类三角形、不能构成三角形等情况);然后基于JUnit编写测试用例,在设计测试用例时需要采用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等测试技术;最后编写Ant脚本驱动测试用例并生成测试报告。

2)代码覆盖工具EclEmma的使用。

项目要求:掌握Eclipse、JUnit、Ant和EclEmma工具的使用。

项目内容:首先在Eclipse开发工具内安装EclEmma工具并完成配置工作,然后在项目1的基础上,通过使用EclEmma工具分析出测试用例集的条件覆盖情况。若出现测试用例尚未覆盖的条件,则通过修改被测程序或添加测试用例来确保所有条件均被充分覆盖到。

3)单元测试工具EasyMock的使用。

项目要求:掌握Eclipse、JUnit、EclEmma和EasyMock工具的使用。

项目内容:首先完成一个简单自动取款机(ATM)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该系统包括存款、取款、账户余额查询等功能;随后借助EasyMock工具来模拟ATM系统常用功能从而完成ATM系统的测试;最后借助EclEmma工具对测试用例的代码覆盖率进行分析。

上述二个实验项目在实际设定时,可以根据被测程序特征和学生自身技能特点,采用其他开源软件予以替代。例如,若测试cH编程语言实现的程序,可以考虑采用CPPUnit工具或gTest工具等。代码覆盖工具可以考虑gcov工具或Clover工具等。Mock工具可以考虑JMock等。

通过这三个实验项目的依次完成,逐渐增强了学生对软件测试知识的感性认识,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具体,从而培养了课程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Java编程语言的理解。

5 创新实验项目建设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加强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于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阶段后,我们对他们增加了创新实践阶段。创新实践中的实验项目可以来自企业的实践需求,也可以来自教师平时的科研工作。例如,我们曾经组织2010级的若干拔尖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有经验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研读相关论文,开发出一个错误定位(fault localization)工具。该工具以Tarantula方法为基础,通过搜集通过测试用例和未通过测试用例的语句覆盖信息,借助启发式公式将包含缺陷可能性高的语句用红色进行特别标记,实践表明该工具可以有效辅助程序员的软件调试工作。目前我们以该工具为基础,组织学生考虑更多的错误定位方法。

通过创新实验项目的建设,我们认为这些项目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我们培养的学生中,有的学生在毕业后进入软件测试部门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有的学生在考取研究生之后选择了软件测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测试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237-01

软件测试是保障软件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中国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软件质量意识的逐步增强,促使国内软件测试人员的地位不断提升,软件产品的质量要求与质量管理正逐渐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为了保证软件在交付使用的时候能尽量完善,大多数IT企业在软件产品前都需要做大量的质量控制工作。作为软件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一环,软件测试重新显示了它的重要位置。

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往往落后于企业的实际发展,所以在很多高校重开发、轻测试的思想十分严重。许多学生对测试工作存在偏见,其中对软件测试工作有三个认知误区尤为突出:一、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完成之后才进行的,只是软件编码的最后一个阶段。二、软件测试无需具备很高的技能,是没有前途的工作,工作枯燥,不具创造性。三、软件后如果发现BUG就是测试人员的责任。这些认知缺陷导致软件测试人才缺口进一步扩大,影响了企业对测试人员的招募工作,继而影响到中国IT产业的发展。同时,国内软件业因对软件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认识较晚,尚未形成系统的软件测试人才需求供应链。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对此进行思考。

1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高职院校设置软件测试专业,因此还没有专门培养专业的软件测试人才的体系。根据目前软件企业对软件测试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对于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的高职院校来说,应该增加软件测试专业的设置和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

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增加了《软件测试》课程,但在教学方法上一般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枯燥地讲解测试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软件测试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包括许多理论知识并要求测试人员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缺少这些知识和经验,测试的深度和广度就不够,测试工作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因此在该门课程教学中需要提供丰富的实例和习题,并且采用实际软件项目的测试案例,增加实训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把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融汇于教学中。

2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目前软件企业对软件测试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我们给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其一,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规范化的软件开发流程和软件测试理论;其二,能进行一般的软件测试,能编写测试用例,能掌握至少一种软件测试工具。因此,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1)掌握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功能测试等测试方法。(2)熟悉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技术。(3)能够制定测试计划和设计测试用例。(4)掌握常用的软件自动化测试工具。(5)能够编写系统测试总结报告。

3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3.1 修正学子对软件测试的认知误区,提高对软件测试重要性的意识

传统的瀑布模型中,软件项目主要有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这几个阶段。软件测试处于运行维护阶段之前,仅仅是软件产品交付用户使用之前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

随着软件业的发展,瀑布模型日益暴露出如下缺点:项目之间极少有反馈,在项目后期才能看到结果,这给经常发生需求变更的软件研发工作产生很多不便,一旦在编码阶段结束才发现设计和需求阶段的错误问题,修复的成本就会很高。因此测试人员应该在项目早期就介入,进行测试需求分析、制定测试计划等。软件测试应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以保证各个阶段工作产品输出的正确性。这要求测试人员有很好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同时还必须对该软件服务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须结合软件测试的最新趋势,向学生普及新知识,新技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对软件测试岗位的理解,增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将“要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要学习”。

3.2 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注意理论与实践并重,将《软件测试》课程划分为二个模块组织教学。《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是理论模块,占60个学时,《软件测试实训》课程是实践模块,占60个学时。其中《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涵盖软件测试的各项基本技术和知识,以学生较熟悉的应用背景和业务流程的项目开发和测试实践为主线进行讲解,提供丰富的实例和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安排上由易到难,深入浅出。为了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安排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的UML建模、单元测试、WEB系统的性能测试、系统集成测试等实验。软件测试实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实验的设计,既要考虑满足教学的条件与要求,又要实现与实际测试工作的对接,并体现出软件开发和测试的过程。

理论课和实训课的讲义,由参加了项目开发的专业老师和一些软件公司的项目负责人编写、整理出开发过程的所有文档,包括用例图、用例描述文本、时序图、类图、源代码以及单元测试和系统测试的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等。

3.3 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深化教学改革

学生到企业实习是软件测试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校周边的软件公司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软件开发队伍中从事真正的软件测试工作。学生在实习中不但能亲身体会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流程中的作用,提高测试技术,而且可以培养测试人员必须具备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名好的测试人员必须能够同软件测试涉及的所有人进行沟通, 具有与技术开发者和客户、管理人员等非技术人员的交流能力,这种能力在课程教学上无法培养的。

让学生到企业实习还可以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爱好选择自己在测试团队的具体方向。掌握相关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定位于自动化测试人员,编程功底扎实的同学可以定位于脚本撰写人员,对相关测试中最易发现问题的地方敏感的同学可以定位于手工测试人员。4 结语

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对实践能力的高要求上,我们引入案例教学,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将课内学习和学生兴趣融为一体,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软件测试能力,当然软件测试教学改革方案还需要不断根据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特点不断进行改进和调整,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当前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已是软件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当它的重要性已经被各家公司提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高校学子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对于有志从事IT岗位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充分了解各个职位的真实情况,对于将来职业的选择和规划都有着莫大的好处。通过对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可以看到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生的理论课成绩显著提高,毕业设计阶段能够应用软件测试理论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进行测试,实验课教学质量提高了,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中凤.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2]钟元生.软件测试实践教学特色的构建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

[3]程宝雷.基于 Rational 的软件测试课程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